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道光来安县志最新章节!

>
    孔雀寺县西北二十五里练寺山。寺前有铁孔雀。据滁人石玺碑记 ,寺肇于唐开元间 ,井床勒宋天圣年号 ,钟铸正统,瓶纪成化 ,盖古寺也。至嘉靖丙寅,寺僧修整殿宇,广栽松竹,垒石疏泉 ,清雅幽邃。旧志谓可与琅琊争胜。岁久荒落。国朝雍正五年重修。

    太平兴国寺县西北八十步。详《丘墓》。

    永兴寺县西北十五里。明万历年重建 。

    独山寺县西北三十五里独山上。康熙年重建 。

    广福寺县西北四十里。明嘉靖元年建。

    嘉山法华寺县西北四十五里。宋政和五年重建。

    宝乘寺即大乘寺,县北三十里,宋大观元年建,国朝康熙年间重修 。

    普贤寺县北三十里。宋元佑六年建。有石匣一副题记元佑年月。明正德年修 。

    老龙寺县北三十里。元至正元年建。

    宝积寺县北石固山。

    龙窝寺县北囤仓集。今废。

    白云寺县北三十五里。明万历年修。

    新兴寺县北三十五里。元至正元年建。

    塔山寺县北四十里。

    贴山寺县北四十里。

    永兴寺县北长店桥地方。宋元佑二年建。

    白塔寺县北六十里。即今广福寺。旧有砖塔,雷摄去三层,遗于泗州伏虎山,今存半塔,刻有“赤乌元年”字样,其地亦名半塔集。

    永福寺县北六十里。

    老田寺县北六十里。

    蓝田法华寺县北八十里。

    真武观县南水口集。

    开化观县南五十里乌衣河北。

    三茅宫县西南十八里。

    紫微宫县西北三十里秋沛市。久废。

    神霄玉清万寿宫县北三里。宋宣和年知县刘滂奉敕建。久废。前有霄宫桥。

    金容宫县西北张浦营旧讲约所。

    大王庙县东二里庙,在沙河南岸。庙南为官路。近年以来河岸逐渐倾圮,庙基废为河滩,路窄而险。道光三年众姓公捐钱一百千,契买路南张姓屋基作为官路,以利行人。

    东岳庙一在东门外,为每岁迎春所。一在县东彭冈。一在县南水口集。一在县南六十里。一在县西北严家集。

    汉高皇庙县南五里。

    龙王庙一在南门外,见前。一在县南水口集。一在县南五十五里。

    高皇庙一在县南,近叶家湾。一在县南旗杆周。一在县南,近月塘。一在县北五里。一在县北六十里。

    元帝庙县南四十里。

    清源真君庙石固山。元至正元年建。

    大圣庙县南十五里。

    关帝庙城内武庙,见坛庙。一在县东张山集。一在县南水口集。一在县北舜山集。一在县北囤仓集。一在县北宝山集。

    司徒庙县西北一里许。

    祠山庙一在县南二十里。一在北湖堡。祠山神姓张氏,即广德州祠山大帝也。详见《一统志》 。

    八里庙县北八里。庙内黑龙王,祈雨屡验。

    慈山庙

    文昌庙

    痘神庙

    降福庙上四庙俱在水口集。

    灵官庙上四庙,旧志曰“殿”,宜改从庙。

    乌龙王庙县西乌龙山。

    东茶庵一在东门外。一在县南三十五里。

    甄家庵东门外里许,即草庵。

    延寿庵县东五里,即胡家庵。

    大树李庵县东十二里。

    准提庵县东十七里沙子冈东。

    大圣庵县东十里。

    长庆庵县东十八里。

    南庵县东武家集。

    清净庵一在县东二十二里。一在县南二十里。

    般若庵县东西龙山顶朝阳寺上。久废。

    不二庵县东三十里。

    花家庵县东三十里。宋庆元二年建。

    西庵县东施官集旧讲约所。

    园觉庵县东三十里。元至正元年建。

    杜家集庵县东三十五里旧讲约所。

    鹫峰庵县东龙山下。佛殿后石塔刻“元至正年祈雨有应特建”。

    堰塘庵县东南三十五里。

    天竺庵县东龙山下。元至正三年建。

    峨嵋庵县东南四十里。

    南茶庵一在南门外,久废。一在县南二十二里。

    宏觉庵县南五里。

    白衣庵县南二十五里,近水口集。

    古井庵小南门外。康熙年重建 。庵前有古井,井底甃以花瓶数百,以瓦砾投之,铿然有声,一名鼓井。雍正年曹匠淘井,尽撤取其瓶,不久遂堙塞。

    段家庵县南二十五里。明嘉靖年改龙王庙 。

    三圣庵县南相官集。

    万寿庵县南四十五里。

    新集庵县南五十里。

    朝阳庵县南五十里。明崇祯年修 。

    东胜庵县南相官集。

    观音庵县南五十五里。

    九锡庵县南五十五里 。

    昙花庵县南程家集。

    庆成庵西门外,即西茶庵。明万历年建 。

    卓家集庵县西七里。

    八石庵县西八石山。

    回龙庵县西二十五里。明万历年建 。

    极乐庵县西磨山。

    太平庵即仙人庵,在练寺山东。

    东岳庵县西北严家集。

    大神庵县北十五里。

    吉祥庵县北舜歌山。创自元至正二年。倚山壁构殿 ,两旁禅室斋堂悉自上而下因势为台砌,中殿侧为山门,标题:尊胜禅院。游者取道舜歌山脚地藏庵前,迤西竹树盈十亩,苔茵草径,履藉无声 。殿前桂二株,可荫数亩 ,殿后石壁峭立,古树槎枒 ,下有泉,大旱不竭。

    北庵县北舜山集。

    净业庵县北二十里。

    地藏庵县北二十余里。

    双鹤庙县东北二十五里五湖山上,凿石为庙,地极高敞 ,可以望远。

    寺观附坛庙后,原非秩祀可比。乾隆三十一年奉例不准立檀越名色 ,故凡捐置香火田者,志内概不登载。

    附古迹

    建阳废城《明一统志》:来安县本汉九江郡建阳县地。考县南三十里水口镇东有古城址,高数尺,俗呼东城埂,相传即古建阳遗址。案《南畿志》:建阳城在滁州东四十里。今水口镇在州东三十五里,城址又在其东,正近四十里,其地为四达要冲 ,今置汛 。

    顿丘废城县东一里横风村。东晋初侨置顿丘于此 ,详见《沿革》。今废。城东有顿丘山,盖缘县而名 。又,新昌城即顿丘城。刘宋立新昌郡,治此。《太平寰宇记》:废顿丘城在永阳县东一里,宋明帝割秦郡顿丘以立新昌 ,即此处也。

    高塘废城县东北六十里白塔镇西,详见《沿革》。塘埂南接王母山,状若城。塘内田约二百顷,相传下有丁城,上有高塘,盖潴水以为丁城之备 。

    永阳旧治在县城北二里许北塔山上。山仅如冈,一名瓦砾冈,接连霄宫桥。襄时寺院林立 ,即永阳旧治也。自唐景龙三年置县后,迄宋南渡前,县治均在此处。今则蔓草荒烟,仅瓦砾遍地而已。

    古城县北八十里古城集,《魏书/地形志》:高塘郡,治高塘城,领县四 :平阿、高塘、石城、兰陵。《方舆纪要》云:萧梁侨置。平阿,在今天长高邮界,余无考。今案古城在县北,实近高塘,疑即其所领,但未知何县。又隋废乐鉅、高塘入顿丘。《通志》云:古城疑即乐鉅。案乐鉅未知置何时,或周陈间改梁之盘塘、兰陵等县置也 。

    丁城县东北五十里曲里村。《通志》云:丁城在白塔镇东南,四面平远,城地高数丈,废置不可考。案《纲目》 :梁天监二年,魏攻梁,拔白塔、清溪等城。是白塔原有城,疑即丁城。又案梁置高塘郡,所领有石城、高塘,正近白塔,岂丁城乃石城字之讹欤?

    赵王城县东二十五里。城周围一里。旧志云:东北有门,城北有涧,涧北有古冢 ,甚大,相传为赵王坟,无考。案旧志作“赵王”,《通志》于城作“赵王”,于冢称“赵侯”,《方舆纪要》又谓:寇乱时有赵、王二将屯此 。考古之王侯,若汉晋六朝之封于赵者,其地皆不在江淮间。若梁之赵伯超为谯州刺史 ,宋之赵范、赵葵曾节制滁州 ,皆其姓而且非王。其殆六朝五代之际扰乱之时 ,偶有赵王者屯此而筑是城欤?顾有城,复有墓,当即筑城者卒而瘗此,则谓赵王为二将恐非。

    三城县西南四十五里有三城圩,圩内有三城寺。《通志》云:蒋家城在州东南五十三里,龚家城在州南四十里,塘堆城在州南三十里,三城皆傍湖泽。相传南唐筑瓦梁堰以御北师,水势横溢,居民筑此城以捍水 。案三城皆久废,今三城寺地居高垲 ,岂即古立城地欤?又案《宋史》:宋建炎四年,盗祝友聚众于滁州龚家城,掠人为粮 。盖即其一。

    白塔县东北六十里,白塔镇旧碑上有“赤乌元年”字,知为孙吴时建。案《通鉴辑览》 :梁天监二年,魏攻梁,命统军党法宗分兵击东关,拔大岘三城,白塔、牵城、清溪皆溃,攻阜陵不克。今按阜陵在全椒县西南八十里,白塔在来安县东北,盖白塔既溃,魏兵乘胜而南,故进攻阜陵也。《通鉴辑览注》谓:“白塔在巢县南”,误矣。元明于此置白塔镇巡检 。

    堰塘县东南三十五里。《名胜志》云:汉建阳、全椒、阜陵三县地,孙吴于此置涂塘以限魏兵 。《方舆纪要》云:涂水即涂河,涂塘即瓦梁堰。又云:五代时南唐于滁水上立瓦梁堰为东西瓦梁城。宋景德元年废瓦梁堰。知全椒王巘言:吴堰众流辐集 ,群山回环,东西相望,底若大陆;如瓦之口,丸泥可刲也 。吴堰,瓦梁堰之别名,以孙吴时始作此堰也。瓦梁城一名吴王城。今其地名姜家渡。案吴筑瓦梁堰遏涂水为塘,故曰涂塘。陂障非一 ,故《名胜志》谓:建阳、全椒皆其地。今滁、全、来滨滁水之壤 ,多圩田,亦当时沦决之势然也。来之堰塘,盖其潴筑所及。又南唐立东西瓦梁,东瓦梁在今六合,此或西瓦梁欤?今其地悉治为田。

    吴沛县东南二十五里。流注赤山湖。孙吴时,尽罢县邑,治以屯田都尉 。沛盖其时所浚。沛口即瓦梁堰。

    海子眼县东三十里赤山湖。薛居正《五代史》:孙氏割据,作涂中东兴塘瓦梁城,塞滁河为洲,障蔽长江,号称北海。《方舆纪要》云:周显德三年,南唐何延锡言于其主曰:六合西五十五里有堰曰瓦梁,水口、滁河、繇河而上数百里,巨细骈比 ,辐辏吴堰,鱼三州氓 ,□ 四百里。三州谓滁、和及雄州也。案称海子者以此。

    仙楂里县东二十里。旧志云:相传南唐筑瓦梁堰成时,惟此地最高,望如云际泛舟,故名。

    嘉山故垒 县西北嘉山。其地当盱、滁之交。《通志》以为宋将孟良立寨于此。考《宋史》:嘉定十二年,金人入寇,调李全军援盱眙,遇之嘉山 ,战,小捷。今嘉山有遗垒,宜即全所筑也 。又《州志》谓:金兴定二年,败宋人于滁,拔嘉平山寨。事不见于正史,详《考辨》。

    万山故垒县北四十里。《宋史/赵葵传》:绍定元年,葵出知滁州,以其地当贼冲,又与金人对垒,命秦喜守青平、赵必胜守万山以壮形势。严钟铭《滁志摭遗》云:尝游白塔镇,登万山;见城垒故址,势甚险峻。青平,盖即盱眙青平山,近淮,上有战垒。又李锡贤《志稿》亦载此条。

    梅冈县北教民场北二里。见赵察墓志。

    白果树在县东南七十里烂泥滩地方。老干苍枝,大合数抱。旧志云:明太祖初驻滁,值六合义师有元兵之围,太祖率耿再成由张家堡救之,舟次河岸 ,手植银杏一株以卜休咎 。

    刘邺宅李锡宾曰:唐节度使刘邺宅在县西北八十步 。邺舍宅为寺 。今太平兴国寺是也。

    惨柏亭县北三十五里苟家村。详见白颜晖《孝子苟与龄传》。

    无喧堂县东青龙街。明中丞常道故第 。李锡贤《志稿》云:此堂系中丞致仕后习静之所 。予曾游琅琊醉翁,偶得中丞旧属僚游记刻石 ,云:前夕谒常中丞于无喧堂,一宿极醉,次晨即取道滁上。读之狂喜,亟志之 ,可与书锦醉白同观也 。

    漱芳亭吉祥寺巷琉璃井旁。明知县尹梦璧建。久废。

    澹香亭今废。乾隆间知县韩梦周《澹香亭宴集诗》曰:澹香亭畔聊置酒,八公山色城头临 。知此亭在八石山上。又曰:此亭结构三百载,花石荒古娱人心 。知此亭修于前明中叶之世。

    附丘墓

    高辛墓《明一统志》:在县东南一里,地名广阳。案皇甫谧《帝王世纪》:帝喾葬东郡顿丘广阳里 。在今滑县东北七十里。县境曾侨置顿丘,遂附会有此墓。

    范增墓《伍志》:嘉山张浦营。《滁志》 云:增本居巢人 ,病归彭城,道经此或然。案亚父自荥阳归彭城 ,道不应经此。据郦道元《水经注》:泗水迳彭城东 ,又迳亚父冢东,彭城南有项羽凉马台,台之西南山麓上即其冢也。《皇览》谓 :亚父冢在庐江县郭东。郦道元犹不信其说,则旧志之误明甚。

    孟尝墓《滁志》谓:在浮山下,以汉合浦太守孟尝当之。《伍志》据《汉书》谓尝墓不应在此,极是。

    淮南节度使刘邺墓县西北三里白茆村。相传为唐淮南节度刘邺墓。僧澄月《太平寺法堂记》:邺舍宅为寺,既卒,葬此。李锡贤《志稿》:宅在县西北八十步,舍为寺。及宋雍熙二年,重建法堂。太平兴国中赐额“太平兴国寺”。僧澄月作记。今久废。

    白行简墓县西北三十五里。旧志:行简尝为滁刺史,卒葬此。案《滁志/职官表》无白行简名。白氏本太原人,后移籍同州,又移下邽。白居易卒,葬洛城。行简乃居易季弟 ,不应葬此。

    苟孝子母墓县北三十五里石固山苟家村。事详《孝义门/苟与龄传》。

    赵察墓县北四里。旧名万善乡梅图墓,碑久不传。乾隆间察裔孙耕于墓前,得之。

    古墓县北九十里白禅村旁,石羊石虎累累然 ,无碑志可考。

    王者墓县西十里八石山下有巨冢 ,相传为王者墓,无考。

    二大夫墓明岳州知府张纲及其子鸿胪寺卿张楠墓 ,俱在县东北城内。

    巡抚常道墓 墓在县东南七里胡家营地。嘉靖赐葬于此,名一马茔。

    庄肃公胡松墓滁人明吏部尚书谥庄肃墓 。在县南三十八里。

    进士郝孔昭墓 县城小西门外。有石坊。今圮。

    昭勇将军贺龙墓县西二十五里黄道山。

    推官宋璘墓 县东南二十五里柏家营。

    进士夏大儒墓县南四十里马场西。

    李都宪墓舜歌山西北五里。明江都进士辽东巡抚李植文赐葬于此。

    太子少保周球墓 县东南四十里园觉寺地方。

    校尉汤宽百户汤铭墓县东二十五里谷家山。案汤斌文集自述其先世为滁州来安县人,明初,祖讳宽从高皇帝起兵,授总旗升昭信校尉广东神电卫百户。子讳铭调中都留守司金川门百户,再传至讳庠,正统九年以北征功升睢州睢阳卫前所千户,遂家焉 。乾隆三十三年,知县韩梦周访求其祖墓,为文刻石以记。

    丁士美祖墓县北四十里哈家洼。碑石刻:“嘉靖己未状元及第孙士美立”。

    康烈女墓旧志不言何地。

    姚烈女墓县南水口集东韩家营。

    附义冢

    旧义冢五    一在北门外一里,一在西门外半里,一在西门外一里,一在佑民祠前,旧志云:俱无考。一在小西门外半里。明万历四十六年,邑绅周幹置。

    本城同善堂义冢四    一在大西门外城河沿地方,约种一斗,东至河,西至路,南北以义冢为界。嘉庆九年刘万育捐。一在胡家营路北地方,东至塘头进水沟,西至姚姓田小路,南至牛汪坑,北至塘埂为界,俱有石至。界内张席珍山地,以张石至为界。又连界接买张席珍山地一方,俱有石至 。一在大西门外烟墩地方,嘉庆九年,本堂买烟墩地方水旱种五石五斗,内拨旱地三块改为义冢地。一在北门外旧义冢西北地一方。嘉庆二十五年续置,立有四至。

    水口同善堂义冢    旧义冢地六所,破山口、老母猪墩、金家山、猪头湾、莫家墩、祠山庙旁。破山口地一所,葛体元捐。高家山山地一所,买高姓地。坝头秦山地一所,买刘姓地。蒋家山坂山地一所,买宋姓地。双庙刘山地一所。买刘姓地。以上俱立有义冢碑至。

    清净庵同善堂义冢    凌家营地一所。原系卫田,二丘,种四斗,挑培立碑永作义地 。

    津渡

    沙河渡县东三里,即大王庙渡。今废。

    沙涧渡县东二十五里。

    陶家桥渡县南二十五里。

    沙子河渡县南四十里。

    三汊河渡县南四十里。

    小河口渡县南四十五里。

    石版滩渡县南五十里,即费家渡。

    龙王庙渡县南五十里。

    张家堡渡县东南七十里,界江浦、六合。

    桥梁

    安乐桥北门外大街。桥为城北沟渠汇流处,岁久堙塞,近因居民修街兼浚桥谷,仍旧通流。

    太平桥南门内大街。

    东门桥东门外。

    龙尾桥东门外街东,即银锭桥。

    凤凰保子桥县东北一里,东岳庙前。

    张二郎庙桥县东二里。

    河心石桥县东二里。

    青阳桥原名毛家桥,县东四里。乾隆三十四年,知县韩梦周重建,改今名。

    龙泉桥原名丁家桥,县东十里。乾隆三十二年,知县韩梦周重修,易今名。

    十里庙桥县东十里。

    王家桥县东十里。

    中坝桥县东十余里。

    界首桥县东三十五里,界六合。

    赤山湖桥县东三十五里。

    磨心桥县东南三里。

    兰沛桥县东南十三里,俗名叶家桥。元县尹郭让、监县马合谋砂倡建。

    龙江土桥县东南三十里。

    定山桥县东南六十里。邑人程显辅建。

    南门桥南门外。明县令刘正亨建,砌石路达佑民祠。

    龙王庙桥或云:地本县治青龙砂 ,居民欲引龙尾坝水以资灌溉,掘断为桥,大伤地脉。

    宏觉桥宏觉庵西,一名洪家桥。

    大柳树桥十里墩西,跨涧为桥,本通县治古道。

    古坝桥县南十五里。张玉淮建。

    清净庵桥向来木桥已圯 。道光九年,周姓五人捐钱二千五百千,由监生周文林、周鑫等监工修成半石半木桥。另捐桥工岁修田二处 ,每岁修理桥工。今此田改归城内财政局经营,以后每岁桥工由城内财政局担任修理。

    陶家桥县南二十五里。

    猢狲涧桥县南二十八里。

    西陶家桥县南三十里。

    观风桥水口集西。道光三年重建。

    清水坝桥县南三十五里。

    板桥县南四十里。

    庆成桥在西门外。明县令第五伟建。

    二里坝桥县西南二里。

    三里坝桥县西南三里。

    小涧桥县西南九里。一名蔡家桥。

    路家桥西南十五里。万历年路庄氏建。

    大涧桥西南二十里。有界石碑与滁州分界。

    夏家坝桥县西二里。雍正二年张君佑建。

    张家冲桥雍正三年张君佑建。

    梁家桥县西三里。

    石喇涧桥康熙六十年张君佑建。

    曹家坝桥康熙五十九年张君佑建。

    陈家冲桥雍正四年张君佑建。

    姜家涧桥雍正六年张君佑建。

    宁家桥县西十二里。

    腰铺桥县西二十里。达本州古大道。

    官桥县西北二里。

    卓家集桥县西北九里。

    杜家涧桥县西北十二里。

    北门桥县北门外。

    神霄宫桥县北三里。古有庙故名。

    库门桥县北五里,在高官营前。一名高官桥。

    头道涧桥县北十三里。

    二道涧桥县北十五里。

    三道涧桥县北十八里。三水俱发源银杏山,会甄家河入来安水。

    仙人桥县北二十里。两石对峙,中一石盖如龛 ,阔五尺,长倍于峙石,俗传仙人立,故名。

    火焰沟桥县北二十二里。

    炮石嘴桥县北二十五里。六合江姓建。

    万寿桥农员贺雄建。

    长店桥县东北三十五里。

    李家桥县东北五十里。原名白塔桥。

    福缘桥东北四十五里。和州人建。原名和州桥。

    附  王琮《培补地脉禀呈》雍正十二年

    风水之说,儒者不道。然周王建邑,必观泉度原;卫侯作宫,亦升墟望楚 。载在典籍,岂同诬妄 ?故凡省郡州县,每凭山川脉理会合成局,而后建都作邑,可以聚风气而奠久长 。来邑虽小,形势亦备。生尝遍周县境,大约山之脉,由大岱山,起嘉山,走信山,复起龙窝山,过银杏山,落脉蜿蜒至小西门外郝茔过峡,而县基以结焉。水之脉,其左自北而来,源出宝山集、自来桥、囤仓等处一带小河,绕石固山旁,过石濑至县东沙河,流及水口镇小河口以入大河,东流张家堡而出口,此县左水之略也。其右自西北而来,源出龙窝山,西至大石塘,绕八仙山,过西陶家桥、清水坝、徐家沟,流入小河口与左水合,此县右水之略也。至县基明堂之水,由卓家集分界,过二里桥、三里坝,绕过洪家桥而出口。实为右水倒左,全赖左首下沙完固,兜收有力,堂气方聚。县之左沙,由东城外至龙王庙前,环抱有情,气脉原足。缘当年引水灌田,挑挖新河,并将龙王庙前下沙挑断造桥,以致脉伤,内堂破气。来邑昔盛今衰,有谓地脉伤残所致者,理或有之。生久得其说于故老,今逢修志盛举,不敢壅闻 ,为此详呈颠末,伏恳乘便亲勘,果系地脉攸关。应否拆桥培补,专候宪裁 。至水沟系生兄沛管业,愿具蠲呈一切,工费亦自行设法。且新河水利历来灌溉民田,此沟虽填,仍旧并行不悖。又小西门外为来脉咽喉,向年挑挖过甚,为患匪轻,并祈示禁,以滋培补。谨进刍荛 ,仰期采择 。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