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饮膳正要译注最新章节!

    1-1

    三皇〔1〕圣纪

    1-1-1 太昊伏羲氏〔2〕

    风姓之源,皇熊氏之后。生有圣德,继天而王,为万世帝王之先。位在东方。以木德〔3〕王,为苍精〔4〕之君。都陈〔5〕时,神龙〔6〕出于荥河〔7〕,则而画之为八卦〔8〕;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立五常〔9〕,定五行〔10〕,正君臣,明父子,别夫妇之义,制嫁娶之理;造屋舍;结网罟〔11〕以佃渔,服牛乘马,引重致远;取牺牲,供祭祀。故曰伏羲氏。治天下一百一十年。

    【注释】

    〔1〕三皇:传说中的远古皇帝。有多种说法,如:天皇、地皇、人皇(《史记·秦始皇本纪》)等,本书取伏羲、神农、轩辕为三皇。

    〔2〕太昊伏羲氏:太昊,传说中古代东夷族首领。风姓。居于陈。传说曾以龙为官名。春秋时任、宿、须句、颛臾等国(都在济水流域),即其后代。一说即伏羲氏。伏羲,一作庖羲、伏戏、亦称牺皇、皇羲,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又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开始渔猎畜牧的情况。传说八卦也出于他的制作。一说伏羲即太皞。

    〔3〕木德:为阴阳家“五德始终”学说中的五德之一。“五德始终”亦称“五德转移”,是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的学说。用水、火、土、金、木五种物质德性相生相克和周而复始的循环变化,来说明王朝兴替的原因。如夏、商、周三个朝代的递嬗,就是火(周)克金(商),金克木(殷)的结果。本书以“木”(伏羲)生“火”(神农)、“火”生“土”(轩辕)、五行相生的关系来说明朝代的演替(用火德承接木德,土德生于火德),显然打有“五德始终”的烙印。

    〔4〕苍精:苍精之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即太昊。

    图1-1 饮膳正要卷第一

    〔5〕陈:古国名。妫姓。开国君主胡公(名满),相传是舜的后代,周武王灭商后所封。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有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

    〔6〕神龙:亦作“龙马”。《礼记·礼运》:“河出马图”。疏:“马图,龙马负图而出也。”

    〔7〕荥(xíng)河:“河出图”等书皆言出于黄河。这里“荥”应为荥泽,“河”当为黄河。疑原黄河与荥泽相通,所以称“荥河”。《尚书·禹贡》:“荥波即猪。”孔传:“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

    〔8〕八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用“——”(阳爻)和“————”(阴爻)混合每三爻为一组组合而成,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每卦又象征多种事物。《周易》中六十四卦皆由八卦两两相重组成。

    〔9〕五常:又称“五伦”。封建宗法社会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常”。

    〔10〕五行:此处似指仁、义、礼、智、信,而非木、火、土、金、水。

    〔11〕网罟(gǔ):古代渔猎用的工具。《经典译文·周易》注:“取兽曰网,取鱼曰罟。”

    【译文】

    太昊伏羲氏是风姓氏族的祖先,是皇熊氏的后代。他生来具有圣贤般的品德,继承上天的意志而统治天下,是万世帝王的先祖。他居处在东方,凭借着木德的兴旺,成为苍精君王。当他在陈建都的时候,神龙负图从荥河出现,伏羲氏便根据荥河中神龙所负的图画成八卦;他创造了文字,用来代替前人结绳记事的制度;设立五常,确定五行,端正君王和臣民的纲纪,明确父子之间的关系,规定了夫妇间各自所应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制定婚嫁迎娶的礼仪;建造屋舍;编织网罟,用作打猎与捕鱼的工具;驯服驾御牛马,将它们作为运输和交通的工具;采用牲畜作为供奉祭祀活动的祭品。他被称为伏羲氏,治理天下一百一十年。

    1-1-2 炎帝神农氏〔1〕

    姜姓之源,烈山氏之后。生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以火德〔2〕王,为赤精〔3〕之君。时人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而食蠃〔4〕蚌之肉,多生疾病。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种五谷,以养人民。日中为市。作陶冶,为斧斤,造耒耜,教民耕稼。故曰神农。都曲阜〔5〕。治天下一百二十年。

    【注释】

    〔1〕炎帝神农氏: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号烈山氏,一作历山氏。相传少典娶于有蟜氏而生。《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原居姜水流域,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曾与黄帝战于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被打败。一说炎帝即神农氏。神农氏,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远古时代人民过着采集渔猎生活,他用木制的农业工具——耒耜,教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又传他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

    〔2〕火德:见太昊伏羲氏“木德”条。

    〔3〕赤精:赤精之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南方之神,即炎帝祝融。

    〔4〕蠃(luó):同“螺”,蚌属。

    〔5〕曲阜:地名。在今山东省中部偏南,周时为鲁国的都城,秦置鲁县,隋改为曲阜县。

    【译文】

    炎帝神农氏是姜姓氏族的先祖,是烈山氏的后代。生来具有圣德,凭借着火德继承了木德,在南方登立王位,凭借着火德的兴旺,成为赤精君王。当时人民吃野草、饮生水,靠采摘树木的果实、吞食螺蚌的肉充饥,许多人因而患有疾病。于是神农氏为了寻求可以食用的植物,亲口尝试百草,种植五谷,用来养活人民。他选择中午的时候进行集市贸易。制作陶器,冶炼金属,创作砍伐树木的工具和耕地翻土的农具,教百姓耕耘土地,种植庄稼,因此被称为神农氏。他建都于曲阜。神农氏治理天下一百二十年。

    1-1-3 黄帝轩辕氏〔1〕

    姬姓之源,有熊国君少典之子,生而神灵,长而聪明,成而登天。以土德王,为黄精〔2〕之君,故曰黄帝。都涿鹿〔3〕。受河图,见日月星辰之象,始有星官〔4〕之书;命大挠〔5〕探五行之情,占斗罡所建,始作甲子〔6〕;命容成〔7〕作历;命隶首〔8〕作算数;命伶伦〔9〕造律吕;命岐伯〔10〕定医方。为衣冠以表贵贱,治干戈〔11〕,作舟车,分州野。治天下一百年。

    【注释】

    〔1〕黄帝轩辕氏:传说中的中原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属河北)击杀蚩尤。从此他从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传说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

    〔2〕黄精: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指中央之神。

    〔3〕涿(zhuō)鹿:县名。在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流域,邻接北京市。汉为下落、涿鹿等县地,唐为永兴等县地,元为保安州,1913年改保安县,1914年改涿鹿县。

    〔4〕星官:我国古代为了便于认星和观测,把若干颗恒星组成一组,每组用地上的一种事物命名,这一组就称为一个星官,简称一官。唐宋后也有称为一座的。但这种星座并不包含星空区划的含义,与现今所说星座的概念有所不同。古代各个天文学派所命名的星官多有不同。

    〔5〕大挠(náo):传说中黄帝之臣,曾创造六十甲子,用以名日。

    〔6〕甲子:天干和地支的配合,如甲子、乙丑、丙寅之类,统称“甲子”。其变有六十,从甲子起至癸亥止,满六十为一周,故又名“六十甲子”。一般用于年、月、日、时的纪序。

    〔7〕容成:传说中黄帝之臣,曾创造历法。《淮南子》卷十九《修务训》中有:“昔者仓颉造书,容成造历。”注曰:“容成,黄帝臣,造作历,知日月星辰之行度。”

    〔8〕隶首:传说中黄帝之臣,创造文字。

    〔9〕伶伦:传说中黄帝之臣,创造音律。《吕氏春秋· 仲夏纪第五·古乐》中有:“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

    〔10〕岐伯:传说中的古代医学家,为黄帝之臣。其名见于《内经》。后世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即源于此。

    〔11〕干戈:干,盾;戈,平头戟。干和戈是古代作战时常用的防御和进攻的武器,亦用为兵器的总称。

    【译文】

    黄帝轩辕氏是姬姓氏族的先祖,是有熊国君王少典的儿子,具有异乎寻常的天赋,长大以后聪慧贤明,功成之后升天而去。凭借着土德的兴旺,成为黄精君王,所以称为黄帝。建都于涿鹿。接受河图之术,了解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并开始对星官进行记载。黄帝指派史官大挠探求五行的道理,根据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向占卜吉凶,创造六十甲子;指派大臣容成编制历法;指派隶首发明筹算;指派伶伦制作校正乐律;指派岐伯审定医方。规定通过衣冠表明身份的贵贱,制造武器,发明舟车,划分地方行政区域。轩辕氏治理天下一百年。

    1-2

    养生避忌〔1〕

    夫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而寿。今时之人不然也。起居无常,饮食不知忌避,亦不慎节,多嗜欲,厚滋味,不能守中,不知持满,故半百衰者多矣。夫安乐之道,在乎保养,保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与,盖不适其性而强。故养生者,既无过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2〕,何患乎外邪〔3〕所中也。故善服药者,不若善保养;不善保养,不若善服药。世有不善保养,又不能善服药,仓卒病生,而归咎于神天乎!善摄生者,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4〕,简言语,轻得失,破忧阻,除妄想,远好恶,收视听,勤内固,不劳神,不劳形,神形既安,病患何由而致也。故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盖饱中饥,饥中饱。饱则伤肺,饥则伤气。若食饱,不得便卧,即生百病。

    凡热食有汗,勿当风,发痉病〔5〕,头痛,目涩,多睡。

    夜不可多食,卧不可有邪风〔6〕。

    凡食讫温水漱口,令人无齿疾、口臭。

    汗出时,不可扇,生偏枯〔7〕。

    勿向西北大小便。

    勿忍大小便,令人成膝劳〔8〕、冷痹〔9〕痛。勿向星辰、日月、神堂、庙宇大小便。

    夜行,勿歌唱大叫。

    一日之忌,暮勿饱食。

    一月之忌,晦〔10〕勿大醉。一岁之忌,暮勿远行。

    终身之忌,勿燃灯房事。

    服药千朝,不若独眠一宿。

    如本命日〔11〕,及父母本命日,不食本命所属肉。凡人坐,必要端坐,使正其心。

    凡人立,必要正立,使直其身。

    立不可久,立伤骨。

    坐不可久,坐伤血〔12〕。

    行不可久,行伤筋。

    卧不可久,卧伤气〔13〕。

    视不可久,视伤神。

    食饱勿洗头,生风疾〔14〕。

    如患目赤病,切忌房事,不然令人生内障。

    沐浴勿当风,腠理百窍皆开,切忌邪风易入。

    不可登高履险,奔走车马,气乱神惊,魂魄〔15〕飞散。大风、大雨、大寒、大热、不可出入妄为。

    口勿吹灯火,损气。

    凡日光射,勿凝视,损人目。

    勿望远,极目观,损眼力。

    坐卧勿当风、湿地。

    夜勿燃灯睡,魂魄不守〔16〕。昼勿睡,损元气〔17〕。

    食勿言,寝勿语,恐伤气。

    凡遇神堂、庙宇,勿得辄入。

    凡遇风雨雷电,必须闭门,端坐焚香,恐有诸神过〔18〕。怒不可暴,怒生气疾、恶疮。

    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19〕。

    虎豹皮不可近肉铺,损人目。

    避色如避箭,避风如避仇,莫吃空心茶,少食申〔20〕后粥。

    古人有云:入广者,朝不可虚,暮不可实。然不独广,凡早皆忌空腹。

    古人云:烂煮面,软煮肉,少饮酒,独自宿。

    古人平日起居而摄养,今人待老而保生,盖无益。

    凡夜卧,两手摩令热,揉眼,永无眼疾。

    凡夜卧,两手摩令热,摩面,不生疮?〔21〕。

    一呵十搓,一搓十摩,久而行之,皱少颜多。

    凡清旦,以热水洗目,平日无眼疾。

    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

    凡清旦盐刷牙,平日无齿疾。

    凡夜卧,被发梳百通,平日头风少〔22〕。

    凡夜卧,濯足而卧,四肢无冷疾。

    盛热来,不可冷水洗面,生目疾。

    凡枯木大树下,久阴湿地,不可久坐,恐阴气触人。立秋日,不可澡浴,令人皮肤粗燥,因生白屑〔23〕。

    常默,元气不伤。

    少思,慧烛内光。

    不怒,百神安畅。

    不恼,心地清凉。

    乐不可极,欲不可纵。

    【注释】

    〔1〕养生避忌:人们保养身心所应禁忌的事项。本章主要是说古人以“饮食起居有度,节欲慎行”来养生,以顺应自然气候的变化等来防病保健。这些内容对今人来说仍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作者受所处历史条件的限制,其中有些内容缺少科学道理。

    〔2〕真元:中医学名词。亦称“真阳”、“真火”、“元阳”。指生命的本源。

    〔3〕外邪: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疠之气等从外侵入人体的致病因素。

    〔4〕元气:又叫“原气”,包括元阴之气和元阳之气。乃先天之精所化生,赖后天摄入的营养而不断滋生。中医理论认为:元气发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脐下丹田,借三焦的通路敷布全身,推动脏腑等一切活动,可以体会成人体生化动力的源泉。

    〔5〕痉病:是指热性病过程时出现的背强反张、口噤不开的病症。主要表现:身热足寒(恶寒时觉头热、面赤、目赤),颈项强急,背反张,卒口噤,独头动摇,脉沉细或劲急等。

    〔6〕邪风:泛指使人致病的风邪之气。

    〔7〕偏枯:即“半身不遂”,又称“偏瘫”、“偏风”、“偏废不仁”。

    〔8〕膝劳:膝关节疼痛,指鹤顶风、膝关节结核等病。

    〔9〕冷痹(bì):即寒痹,是风寒湿邪合侵而以寒邪偏盛的痹症。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得热则缓,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甚则关节不能屈伸,痛处冷凉感,四肢末梢欠温,遇阴冷天加重等。

    〔10〕晦:阴历的月末。

    〔11〕本命日:与自己出生日干支相同的日子。

    〔12〕此条可理解为久坐会使血液流通不畅以及机体久不运动血液与外界所进行的气体交换减弱,这些对身体均不利。

    〔13〕此条可理解为长期卧床不动会影响气的运行与通畅,从而生出疾病。

    〔14〕风疾:指因风而生的各种病症。此“风”一指病因,即六淫之一,《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一指病症。

    〔15〕魂魄:旧指人的精神灵气。

    〔16〕魂魄不守:即魂魄不能安守于人身。可理解为人在睡眠中受到灯光的刺激,不易熟睡。

    〔17〕此说没什么道理。但如果白昼精神萎靡,昏昏欲睡,则为元气不足的表现之一。

    〔18〕言“神仙经过”是迷信的,但在刮风下雨,尤其是电闪雷鸣的日子里,关闭门窗端坐在木制椅櫈上,的确可以防止雷击等意外伤害事故。

    〔19〕中医理论认为,肾经有一络上挟舌本,通舌下廉泉、玉英二穴而为唾,所以“唾为肾液”,应尽量不吐。

    〔20〕申时:相当于现在的15时至17时。

    〔21〕?(gān):指面上有黑气或脸上有黑斑。

    〔22〕头风:中医学病名。症见头痛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痛势一般比较剧烈,兼见目痛甚至失明,或恶心、眩晕、耳鸣、头部麻木、颈项强痛等。现代所谓青光眼、血管性头痛、鼻炎、脑肿瘤、神经性头痛等都可出现头风症象。

    〔23〕此说没有什么科学道理。

    【译文】

    上古时代,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顺应四季阴阳交替的变化,按照符合自然和人体运动规律的养生方法和道理去调养身心。他们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劳逸适度,所以能长寿。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起居没有规律,在饮食方面不知道应该避免和禁忌什么,也不能谨慎地加以节制,嗜好和贪欲过多,偏爱厚重滋味的饮食,不能保持身心状态适中,不懂得应该保持精力充沛与旺盛,所以很多人年过半百就衰老了。保持平安快乐的方法,在于保养。保养的方法,没有比保持身心状态适中更好的方法了。能保持这种适中的状态,机体就不会出现“太过量”与达不到需求标准而造成的危害了。春秋冬夏,四季阴阳交替变化,生病的原因是由于“太过量”与[达不到需求标准],以及不能适应四季阴阳变化的规律而强行妄动的结果。所以,善于保养身体的人,既没有消耗过多的弊病,又能够保持自身的真元,怎么会害怕外邪的侵袭呢?因此善于服药的人,不如善于保养的人;不善保养的人,不如善于服药的人。世上有些人既不善于保养,又不善于服药,突然患病,能将疾病归咎于神仙、上天吗!善于保养身体的人,淡于服食肥腻厚重的饮食,减少不必要的思虑,节制各种嗜好和欲望,力戒狂喜和大怒,珍惜元气,简省言语,轻视得失,自我解脱内心的忧闷,消除非分的念头,超然于好恶之外,收敛视听,勤于保养体内元气,不使精神疲倦,不使身体疲劳,身心既然安适,怎么会得疾病呢?所以善于保养身体的人,在饥饿之前就进食,但进食不会过饱;在口渴之前就饮水,但饮水不会过多。进食应少吃多餐,不要一次吃得很多。应该饱中有饥,饥中有饱。过饱就会影响肺脏,过饥就会损伤元气。如果吃饱了,不要马上躺下睡觉,否则,就会生出各种疾病。

    凡是吃热食出了汗,不要靠近风口被风吹着,[否则]会引起痉病,头痛,眼睛干涩,困倦嗜睡。

    夜晚不要吃得过多,睡觉的地方不可有邪风。

    吃完食物之后,马上用温水漱口,可以使人不患齿疾,口腔也不会有异味。

    出汗时,不可用扇子扇,否则容易引起偏瘫。

    不要面对西北方向大小便。

    不要强忍大小便,否则,会使人患膝关节病和邪气入侵寒邪偏盛的病。

    不要向着星辰、日月、神堂、庙宇大小便。

    夜间行路不要唱歌和大声喊叫。

    一日的禁忌是傍晚不要吃得过饱。

    一月的禁忌是月晦时不要饮酒大醉。

    一年的禁忌是年终时不要出门远行。

    一生的禁忌是不要点着灯行房事。

    服药千日,不如独眠一夜。

    如果是在自己的本命日及父母的本命日,不要吃本命日所属动物的肉。

    人坐着时,必须坐得端正,以端正其心灵。

    人站立时,必须站得正直,以使身体挺直。

    站立的时间不可过久,否则对骨骼有损伤。

    坐的时间不可过久,否则有损于血。

    行走的时间不可过久,否则对肌肉筋腱有损伤。

    睡卧的时间不可过久,否则有损于气。

    用眼不可过久,否则耗损精神。

    饱食后不要洗头,否则会引起风疾。

    如果患了眼睛充血的疾病,千万要禁忌房事,不然会使人患白内障或青光眼。

    沐浴时要避免风吹,因为此时全身毛孔都处在张开状态,最忌邪风轻易侵入体内。

    不要攀登险峻的高山,不要走危险的山路,不要驾驶车马狂奔,否则就会气息散乱,精神受到惊吓而魂魄飞离人身。

    大风、大雨、严寒、酷热之时,不可随意出入做不适宜做的事。

    不要用口去吹灯火,否则损耗人体之气。

    凡是日光照射强烈的时候,不要凝视,否则会损伤眼睛。

    不要极目远望,否则会损伤视力。

    不要在有风或潮湿的地方坐卧。

    夜间不要点灯睡觉,否则魂魄不能安守人身。

    白天不要睡觉,否则容易损伤元气。

    吃饭和睡觉的时候不要说话,恐怕会伤了人体之气。凡是遇到神堂、庙宇,不要擅自进入。

    凡是遇到风、雨、雷、电的天气,必须关闭门户,端坐焚香,惟恐有各路神仙经过。

    生气不可暴怒,否则会引起气疾、恶疮。

    用力将唾液往远处吐,不如吐在近处,往近处吐不如不吐。

    虎豹的皮不要贴着身体铺,否则会损伤人的眼睛。

    避开女色就如同躲避弓箭;避开风吹就如同躲避仇人。不要空腹喝茶,少在申时以后吃粥。

    古人说:“到旷野地方去的人,早晨不可空着肚子,傍晚不要吃得过饱。”然而并非只是在旷野中的人应当如此,一般人在早晨都不应空着肚子不吃东西。

    古人说:“面应煮烂,肉要煮软,酒应少喝,睡应独眠。”

    古人平时起居就注意摄生养性,而今天的人等到老了才意识到要保养身体,这大概对身体已经没有多大效益了。

    凡是夜晚躺下睡觉前,摩擦双手使之发热,然后揉摩眼睛,就永远不会得眼病。

    凡是夜晚躺下睡觉前,摩擦双手使之发热,然后按摩面部十次,面部皮肤不会生疮,也不会生?。

    对手呵一口气,搓手十次,搓毕按摩面部十次。长期如此,脸上皱纹就会变少,健康的气色就会增多。

    凡是清晨用热水洗眼睛,平时就不会患眼疾。

    凡是清晨刷牙,不如晚上临睡前刷牙,这样就不会患牙病。

    凡是清晨用盐刷牙的,平时不会发生齿疾。

    凡是夜晚临睡时披散头发并梳通头发一百次的,平时就不易患头风病。

    凡是夜晚临睡前[用热水]洗过脚再睡觉的,就不会患四肢冷痛的病。

    酷热来临的季节,不可用冷水洗脸,否则会得眼病。

    凡是枯木、大树下和长期阴冷潮湿的地方,不可久坐,惟恐阴气触犯人体,有损健康。

    立秋的那一天,不要洗澡,否则会使人皮肤粗糙,皮肤因此生出白色皮屑。

    经常保持静默,就不会损伤元气。

    减少不必要的思虑,内心就会充满智慧之光。

    不发怒,精神就会安静舒畅。

    不烦恼,心境就会清新凉爽。

    享乐不可没有极限,欲望不可放纵。

    1-3

    妊娠食忌〔1〕(图1-2)

    上古圣人有胎教之法: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故太任〔2〕生文王,聪明圣哲,闻一而知百,皆胎教之能也。圣人多感生,妊娠故忌见丧孝、破体、贫穷之人;宜见贤良、喜庆、美丽之事。欲子多智,观看鲤鱼、孔雀(图1-3);欲子美丽,观看珍珠、美玉(图1-4);欲子雄壮,观看飞鹰、走犬(图1-5)。如此善恶犹相感,况饮食不知避忌乎?

    妊娠所忌:

    食兔肉,令子无声缺唇。

    食山羊肉,令子多疾。

    食鸡子〔3〕、干鱼,令子多疮。

    食桑椹〔4〕、鸭子〔5〕,令子倒生。

    食雀肉〔6〕,饮酒,令子心淫情乱,不顾羞耻。食鸡肉、糯米,令子生寸白虫。

    食雀肉、豆酱,令子面生?黯。

    食鳖肉,令子项短。

    食驴肉,令子延月。

    食冰浆,绝产。

    食骡肉,令子难产。

    图1-2 妊娠食忌

    【注释】

    〔1〕妊娠食忌:其中的胎教部分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是目前国内外学者仍在研究的课题。但“妊娠食忌”之中,有许多内容是牵强附会的。

    图1-3 妊娠宜看鲤鱼、孔雀

    图1-4 妊娠宜看珠玉

    图1-5 妊娠宜看飞鹰走犬

    〔2〕太任:周文王之母。《列女传》说她“端壹诚在,维德及行。及其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文王,即周文王。

    〔3〕鸡子:即鸡蛋。

    〔4〕桑椹: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果穗。含糖、鞣酸、苹果酸及维生素B1、B2、C和胡萝卜素。性味甘寒,入肝、肾经。主补肝,益肾,熄风,滋液。治肝肾亏虚,消渴,便秘,目暗,耳鸣,瘰疬,关节不利。

    〔5〕鸭子:即鸭蛋。

    〔6〕雀肉:麻雀肉。雀,即文鸟科动物麻雀。参见本书3-3-17雀肉。

    【译文】

    上古时代的圣人有胎教的方法:古时妇女妊娠期间,睡觉不侧着身子,不偏坐在坐具的边沿,站立要端正;不吃味道不正的食物,不吃切割不整齐的食物,不坐放置不正的席位;眼睛不看邪色,耳朵不听淫声,夜晚听盲人朗诵诗歌,谈论正经有益的事。这样,生的孩子就会相貌端正,才智超过一般人。因此太任所生的文王,耳聪目明,圣明贤哲,闻一而知百,这都是胎教的效果。圣人多受胎教感应而生,所以妊娠期间忌见发丧戴孝、身体伤损、残疾和贫穷的人,而适宜观看贤良、喜庆、美好的事物。如果希望所生的孩子聪慧多智,要观看鲤鱼、孔雀;如果希望所生的孩子美丽漂亮,要观赏珍珠、美玉;如果希望所生的孩子健康强壮,要观赏飞翔的雄鹰、奔跑的猎犬。像这样的善与恶尚且能给胎儿以感应影响,何况[能直接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饮食,孕妇又怎能不有所避忌呢?

    妊娠妇女应该知道的饮食禁忌:

    吃兔肉,使所生的孩子不会说话,成“豁嘴儿”。

    吃山羊肉,使所生的孩子多病。

    吃鸡蛋、干鱼,使所生的孩子经常生疮。

    吃桑椹、鸭蛋,使孩子倒生难产。

    吃麻雀肉、饮酒,使孩子性情淫乱,不顾羞耻。

    吃鸡肉、糯米,使生下的孩子生绦虫。

    吃麻雀肉、豆酱,使生下的孩子脸上的气色呈暗黑色。吃鳖肉,使生下的孩子脖项短。

    吃驴肉,使孩子不能如期降生,延长怀孕的时间。吃冰浆之类过凉的物品,使妇女不能生育。

    吃骡子肉,使孩子难以生下来,造成难产。

    1-4

    乳母食忌〔1〕(图1-6)

    凡生子择于诸母,必求其年壮、无疾病、慈善、性质宽裕、温良详雅、寡言者,使为乳母。子在于母资乳以养,亦大人之饮食也。善恶相习,况乳母不遂母性。若子有病无病,亦在乳母之慎口。如饮食不知避忌,倘不慎行,贪爽口而忘身适性致疾,使子受患,是母令子生病矣。

    乳母杂忌:

    夏勿热暑乳,则子偏阳〔2〕而多呕逆〔3〕。

    冬勿寒冷乳,则子偏阴〔4〕而多咳痢。

    母不欲多怒,怒则气逆,乳之令子癫狂。

    母不欲醉,醉则发阳,乳之令子身热腹满。

    母若吐时,则中虚,乳之令子虚羸。

    母有积热,盖赤黄为热,乳之令子变黄不食。新房事劳伤〔5〕,乳之令子瘦痒,交胫〔6〕不能行。

    母勿太饱乳之。

    母勿太饥乳之。

    母勿太寒乳之。

    母勿太热乳之。

    子有泻痢、腹痛、夜啼〔7〕疾,乳母忌食寒凉发病之物。

    子有积热、惊风〔8〕、疮疡〔9〕,乳母忌食湿热、动风之物。子有疥癣疮疾〔10〕,乳母忌食鱼、虾、鸡、马肉、发疮之物。

    子有癖〔11〕、疳〔12〕、瘦疾〔13〕,乳母忌食生茄、黄瓜等物。

    图1-6 乳母食忌

    【注释】

    〔1〕乳母食忌:本节主要讨论选择乳母的标准和为乳母者所应知道的避忌。其中大部分内容言之有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偏阳:中医学认为夏属阳,胃也属阳。因此,如果乳母在夏季里感受了暑热后给小儿哺乳,就会将自身过盛的阳气传给小儿,使小儿身体内的营卫失去了与阴阳四时的平衡,这就称为“偏阳”。

    〔3〕呕逆:指胃气上逆,使喉间呃呃作声,连续不断的症状。

    〔4〕偏阴:冬属阴,乳母若再受凉,会使受此乳汁哺育的小儿营卫失去平衡,称为“偏阴”。

    〔5〕房事劳伤:指性生活过度,耗损肾精造成劳损。

    〔6〕交胫:指小儿两小腿软弱无力,交叠在一起,不能行走。

    〔7〕夜啼:小孩夜间啼哭不已。

    〔8〕惊风:在儿科,凡因风而出现的惊厥抽搐症状的统称为惊风。惊,惊厥。风,抽风。

    〔9〕疮疡:外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包括所有的肿疡和溃疡,如痈疽、疔疮、疖肿、流痰、流注、瘰疬等。

    〔10〕疥癣疮疾:泛指所有的皮肤病。疥,指疥疮,其发病是由于疥虫潜隐皮肤,辗转攻行,引致患部发痒钻刺,尤以指缝为最,刺痒难忍。癣,指多由于风、湿、热袭于肌肤或因接触感染而致的一类皮肤病。

    〔11〕癖:是指潜匿于两胁之间的积块,平时寻摸不见,痛时摸之才觉有物。前人分为食癖、饮癖、寒癖、痰癖、血癖等多种,其病因多由于饮食失节、脾胃受伤、寒痰结聚、气血搏结而成。

    〔12〕疳:疳积。好发于幼弱小儿。以面黄肌瘦、肚腹膨胀、营养障碍,伴有慢性消化不良为特征。病因多与断乳过早、饮食失节、病后失调及虫积等因素有关。

    〔13〕瘦疾:泛指消瘦之症。

    【译文】

    孩子生下后选择乳母时,一定要选择年轻力壮、没有疾病、慈祥善良、性情宽厚、温柔贤良、安详文雅、沉静少言的妇女作为乳母。孩子的生长发育靠乳母的乳汁喂养,[乳汁对孩子来说]就像大人的饮食的一样。大人的“善”和“恶”可以影响孩子,更何况乳母毕竟不同于生母。孩子有病无病,主要取决于乳母在饮食上是否谨慎。如果乳母不知道应该避忌什么,不慎重行事,一味贪图爽口,忘记自身[与孩子]的健康去适应自己的情趣而生病,并招致[吃乳母乳汁的]孩子染上病患,这就是乳母使孩子生病了。

    乳母对各种杂事的避忌:

    夏天,乳母不要在感受了暑热之后让孩子吃奶,以免使孩子体性偏阳,时常出现呕逆。

    冬天,乳母不要在感受了风寒之后让孩子吃奶,以免使孩子体性偏阴,时常咳嗽、拉痢。

    乳母不要时常发怒,发怒会使脏腑之气上逆不顺,用这样的乳汁哺养孩子,会使孩子受到刺激而引起癫狂。

    乳母不要醉酒,喝醉了酒就会激发阳气,用这样的乳汁哺养孩子,就会使孩子体热腹胀。

    如果乳母呕吐,则表明乳母脾胃虚弱,用这样的乳汁哺养孩子,会使孩子虚弱消瘦。

    如果乳母脾胃里有积热,其症状是体表、眼睛出现红和黄的气色,用这样的乳汁哺养孩子,就会使孩子肤色发黄,不想吃东西。

    如果乳母房事以后损伤肾精,用这样的乳汁哺养孩子,就会使孩子瘦弱、两小腿软弱交并在一起,不能行走。

    乳母不要在吃得太饱的时候给孩子哺乳。

    乳母不要在过于饥饿的时候给孩子哺乳。

    乳母不要在太寒冷的时候给孩子哺乳。

    乳母不要在太炎热的时候给孩子哺乳。

    孩子患有泻肚、拉痢、腹痛、夜啼等病时,乳母要忌吃性味寒凉的食物。

    孩子患有积热、惊风、疮疡病症时,乳母要忌吃性味湿热、动风的食物。

    孩子患有疥癣疮疾病症时,乳母忌吃鱼、虾、鸡、马肉等引发皮肤疮疾的食物。

    孩子患有癖、疳、消瘦病症时,乳母忌吃生茄子、生黄瓜等食物。

    1-5

    初生儿时〔1〕

    凡初生儿时,以未啼之前,先用黄连〔2〕浸汁,调朱砂〔3〕少许,微抹口内,去胎热〔4〕邪气〔5〕,令疮疹〔6〕稀少。

    凡初生儿时,用荆芥〔7〕、黄连熬水,入野牙猪胆汁少许,洗儿。在后虽生斑疹〔8〕,恶疮,终当稀少。

    凡小儿未生疮疹时,用腊月免头并毛骨,同水煎汤洗儿,除热去毒,能令斑疹、诸疮不生,虽生犹亦稀少。

    凡小儿未生班疹时,以黑子母驴乳令饮之,及长不生疮疹、诸毒。如生者,亦稀少。仍治小儿心热、风痫〔9〕。

    【注释】

    〔1〕初生儿时:此节正文在《乳母食忌》与《饮酒避忌》之间,无类可归,疑缺目,现目据此节内容补。

    〔2〕黄连:又名王连、支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云南黄连Coptis teetoide C.Y.cheng的根茎。性味苦寒。主泻火,燥湿,解毒,杀虫。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肺结核,吐、衄、下血,消渴,疳积,蛔虫病,百日咳,咽喉肿痛,火眼,口疮,痈疽疮毒,湿疹,汤火烫伤。

    〔3〕朱砂:又名丹砂、辰砂。为天然的辰砂矿石。性味甘,凉,有毒。和主安神,定惊,明目,解毒。治癫狂,惊悸,心烦,失眠,眩晕,目昏,肿毒,疮疡,疥癣。

    〔4〕胎热:此处指初生儿出现壮热、烦惊、痰多喘急、目赤胞肿、便秘、小便赤等一类症候。是由于产母在妊娠期过食热毒之物,或过服温药,热蕴于内,熏蒸胎气所致。

    〔5〕邪气:泛指一切可以致病的外在因素。

    〔6〕疮疹:泛指皮肤疾病。疮,指疮疡。疹,见本节注〔8〕斑疹。

    〔7〕荆芥:又名假苏、鼠实、四棱杆蒿等。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全草。一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性味辛温,功用发表祛风,可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症。

    〔8〕斑疹:点大成片,色红或紫,抚之不碍手的叫做“斑”,多由热郁阳明,迫及营血而发于肌肤。其形如粟米,色红或紫,高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的叫做“疹”(但也有不高出皮肤,抚之无碍手之感的),多因风热郁滞,内闭营分,从血络透发于肌肤。

    〔9〕风痫:此处所指为由外感风邪而发生的痫病,实即小儿惊风。

    【译文】

    婴儿初生下时,在还没有啼哭之前,用黄连浸泡成汁液,调入一点朱砂,在婴儿的口内稍微抹一点,可以去除婴儿的胎热、邪气,可使婴儿少生疮疹。

    婴儿初生下时,用荆芥、黄连加水熬汁,加入一点野公猪的胆汁,用此水洗浴婴儿,以后婴儿即使患了斑疹、恶疮,也相对稀少。

    在小儿还没有生疮疹的时候,用腊月里兔子的头,连同毛和骨,一同加水煎成汤洗浴小儿,可以除热去毒,使小儿不生斑疹及各种疮疡,以后即使生了也是相对较少的。

    在小儿还没有生斑疹的时候,用生黑驴仔母驴的乳汁给小儿喝,小儿长大后一般不会生疮疹等各种毒疮,即使生了,也相对较少。喝这种母驴的奶还可以治小儿心中烦热和风痫。

    1-6

    饮酒避忌〔1〕(图1-7)

    酒,味苦、甘、辛,大热,有毒〔2〕。主行药势,杀百邪,去恶气〔3〕,通血脉,厚肠胃,润肌肤,消忧愁。少饮尤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醉饮过度,丧生之源。

    饮酒不欲多,知其过多,速吐之为佳,不而成痰疾〔4〕。

    醉勿酩酊大醉,即终身百病不除。

    酒不可久饮,恐腐烂肠胃,渍髓,蒸筋。

    醉不可当风卧,生风疾〔5〕。

    醉不可向阳卧,令人发狂。

    醉不可令人扇,生偏枯。

    醉不可露卧,生冷痹。

    醉而出汗当风,为漏风〔6〕。

    醉不可卧黍穰〔7〕,生癞疾〔8〕。

    醉不可强食、嗔怒,生痈疽〔9〕。

    醉不可走马及跳踯,伤筋骨。

    醉不可接房事,小者面生?、咳嗽,大者伤藏、澼、痔疾。醉不可冷水洗面,生疮。

    醉,醒不可再投,损后又损。

    醉不可高呼、大怒,令人生气疾〔10〕。

    晦勿大醉,忌月空〔11〕。

    醉不可饮酪水,成噎病〔12〕。

    醉不可便卧,面生疮疖,内生积聚〔13〕。大醉勿燃灯叫,恐魂魄飞扬不守。

    醉不可饮冷浆水,失声成尸噎〔14〕。

    图1-7 饮酒避忌

    饮酒,酒浆照不见人影,勿饮。

    醉不可忍小便,成癃闭〔15〕、膝劳、冷痹。空心饮酒,醉必呕吐。

    醉不可忍大便,生肠澼〔16〕、痔。

    酒忌诸甜物。

    酒醉不可食猪肉,生风〔17〕。

    醉不可强举力,伤筋损力。

    饮酒时,不可食猪羊脑,大损人,炼真之士〔18〕尤宜忌。酒醉不可当风乘凉,露脚,多生脚气〔19〕。

    醉不可卧湿地,伤筋骨,生冷痹痛〔20〕。

    醉不可澡浴,多生眼目之疾。

    如患眼疾人,切忌醉酒、食蒜。

    【注释】

    〔1〕饮酒避忌:主要讨论饮酒与醉酒时的避忌,其中相当一部分避忌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酒,主要是指用米、麦、黍、高粱、果类等和曲发酵酿成的含醇饮料。因原料、酿造、加工、贮藏等等条件之不同,酒的名色极多,其成分差异也极大。参见本书3-1-31酒。

    〔2〕有毒:对人体有毒害作用。如《本草纲目》:“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若夫沉湎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臻疾败行,甚则丧躯殒命,其害可胜言哉。”

    〔3〕恶气:①病邪。泛指六淫或疫疠之气等。②病理性产物。如《灵枢·水胀篇》:“……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瘜肉乃生。”指因气血阻滞而主生瘀浊的一种病理性产物。

    〔4〕痰疾:指由痰而生的各种病症。痰指呼吸道分泌的病理产物,并包括某些病变器官组织内积存的黏液物质。由津液变化而成。因痰而致病的,有痰饮、痰火、痰包、痰核等病症。

    〔5〕风疾:指因风而生的各种疾病。此“风”一指病因,即六淫之一,《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一指病症。

    〔6〕漏风:古病名。又名酒风。因酒后感受风邪所致。《素问·风论》:“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因醉取风为漏风,其状恶风多汗,少气,口干善渴,近衣则身如火烧,临食则汗流如雨,骨节懈惰,不欲自劳。”其症状是:汗出得多,不能穿单薄的衣服,一吃饭就出汗,汗出得过多,又觉得身上发冷,怕风,衣裳总是被汗水浸湿。口干爱渴,禁受不了劳累。

    〔7〕黍穰(shǔ ráng):黍子的秸秆。

    〔8〕癞疾:也称癞、麻风、黄癣。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病原体是麻风杆菌。症状为皮肤麻木,变厚,颜色变深,表面形成结节,毛发脱落,感觉丧失,手指、脚趾变形。

    〔9〕痈疽(yōng j ū):痈,凡肿疡表现为红肿高起,发热疼痛,周围界限清楚,在未成脓之前无疮头而易消散,已成脓易溃破,溃后脓液稠粘,疮口易收敛的,都称为“痈”。疽,凡疮疡表现为漫肿平塌,皮色不变,不热少痛,未成脓难消,已成脓难溃,脓水清稀,破后逡收敛的,都称为“疽”。

    〔10〕气疾:此指由于发怒、生气而引起的疾病。

    〔11〕月空:指阴历的月末看不见月亮。《内经·素问》:“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12〕噎病:症见饥欲得食,但噎塞于咽与胸膈之间或未曾入胃即有痰涎挟食还出。噎,吞咽有梗阻感觉。

    〔13〕内生积聚:内脏因消化不良或气血运行不畅而生的积聚。积聚,病症名。出自《灵枢·五变》。泛指腹腔内的肿块,伴有腹胀、腹痛的一些疾病。《张氏医通》:“积者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其病不离其部,上下有所始终,左右有所穷处;聚者六腑所成,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一般以积块明显,胀痛较甚,固定不移的为积;积块隐现,攻窜作胀,痛无定处为聚。性质与症瘕、痃癖相似。多由七情郁结,气滞血瘀,或饮食内伤,痰滞交阻,或寒热失调,正虚邪结而成。治有散寒、消积、攻瘀、行气、扶正等法。

    〔14〕尸噎:当为一种使嗓子不能正常发音的病症名。

    〔15〕癃闭:病症名。出《素问·五常政大论》。又名癃、闭隆。指排尿困难,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通的病症。本症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实症多因肺气壅滞、气机郁结或水道瘀浊阻塞;虚症多因脾肾阳虚、津液不行输化所致。此症又可分为“隆”与“闭”。“癃”为小便点滴而下,下腹缓缓胀满;“闭”是小便不通,点滴不出,病势较急。一般统称为“癃闭”。

    〔16〕肠澼(pì):病名,出《内经·通评虚实论》等篇。①痢疾的古称。澼,指垢腻黏滑似涕似脓的液体,自肠排出辟辟有声,故名。②指便血。《古今医鉴》:“夫肠澼者,大便下血也。”

    〔17〕风:此处为病症之一。为病变过程中出现的风症,不同于外感之风,故又称“内风”。多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筋脉失养,出现眩晕、抽搐、昏仆及口眼歪斜、两目上视等神经系统症状。因其似风象的急骤、动摇和多变,故又称“风气内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18〕炼真之士:古代指懂得“养生”和“炼丹”方法的人。

    〔19〕脚气:中医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十三。古名缓风。又称脚弱。因外感湿邪风毒,或饮食厚味所伤,积湿生热,流注于脚而成。其症先起于腿脚麻木,酸痛,软弱无力,或挛急,或肿胀,或萎枯,或胫红肿,发热,进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呕吐不食,心悸,胸闷,气喘,神志恍惚,言语错乱。脚气有干脚气、湿脚气、寒湿脚气、湿痰脚气、脚气冲心等不同类型。

    〔20〕冷痹痛:中医病名。指人的肢体、关节因寒冷邪气所侵而疼痛或肿大、动作受阻或失灵的病。类似于现代西医所指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冷,指侵入人体致病的寒凉邪气。痹,即痹症。本病分两类:①因风寒湿三气侵袭而致。风邪偏重者,名“行痹”,症见肢体酸痛,痛而流走无定处。寒邪偏重者,名“痛痹”,症见关节疼痛,得热则舒,受寒转剧。湿邪偏重者,名“着痹”,症见肌肤麻木,关节重着,痛处固定。②因风邪外袭,湿热流注红络,或风寒湿邪久郁化热而致者,名“热痹”,症见关节红肿热痛,并有发热、怕冷、汗出、口渴等。“行痹”、“痛痹”、“着痹”,治以祛风、散寒、化湿为主,而各有所偏重;“热痹”治以祛风、化湿、清热、凉血为主。病久体虚者,治宜补虚扶正,并可采用针灸、推拿等法。痹症还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等疾患。

    【译文】

    酒味苦、甘、辛,性大热,有毒。酒能使药性发散,有助药效发挥,可消除各种致病的因素,去除恶气,舒通血脉,增强肠胃功能,丰润肌肤,消散忧愁。少量饮用对人体非常有益。饮酒过量会伤害精神、折损寿命、改变人的本性,毒性是相当大的。醉酒过度,是丧生的根源。

    饮酒不要过量,知道过量了,最好赶快吐掉,不然会引发痰疾。

    饮酒不要饮到酩酊大醉的程度,否则会终生疾病缠身,难以痊愈。

    酒不可长期饮用,会腐烂肠胃,侵蚀骨髓,熏蒸筋脉。

    醉酒后不要在风口处睡卧,否则会引起风疾。

    醉酒后不要在向阳处睡卧,以免使人癫狂。

    醉酒后不要让人用扇子扇风,否则会引起半身不遂。醉酒后不要在露天的地方睡卧,否则会引起冷痹。

    醉酒后出汗因风吹拂而引起的疾病,称为漏风。

    醉酒后不要躺卧在黍穰上,否则会引发癞疾。

    醉酒后不要勉强进食,也不可生气发怒,否则会引起痈疽。醉酒后不要骑马奔跑、跳跃,否则会损伤筋骨。

    醉酒后不要行房事,轻者脸上生?、咳嗽,重者会损伤内脏,引发便血、痔疮。

    醉酒后不要用冷水洗脸,否则容易生疮。

    醉酒醒后不要再接着饮酒,否则会使身体受损后再一次受到损害。

    醉酒后不要大声喊叫、大怒,否则会使人患气疾。

    阴历每月的月末不要喝得酩酊大醉,忌月末看不见月亮的日子大醉。

    醉酒后不要喝用马、牛、羊等乳汁制成的饮料,否则会形成噎病。

    醉酒后不要马上躺下,否则脸上容易生疮、疖,引起内生积聚。

    酩酊大醉后不要点着灯喊叫,惟恐魂魄离开人体,精神不能自守。

    醉后不要喝凉冷的浆水,容易使嗓子发不出声音,成为尸噎。

    不要饮照不见人影的酒。

    醉酒后不要憋住小便,容易引起癃闭、膝劳、冷痹。

    空腹饮酒,必然会呕吐。

    醉酒后不要强忍大便,容易引起便血、痔疮。

    饮酒时要忌食各种甜食。

    饮酒时不要吃猪肉,能使人生风气。

    醉后不要强行举重用力,否则会损伤肌腱和体力。

    饮酒时千万不要吃猪羊的脑子,对人大有损害,炼真之士尤其应该加以避忌。

    醉酒后不要靠近风口露出光脚乘凉,容易生脚气。

    醉酒后不要躺卧在潮湿的地方,会损伤筋骨,得冷痹痛的病。

    醉酒后不要洗澡,容易得眼病。

    如果得了眼病,切忌醉酒,忌吃大蒜。

    1-7

    聚珍异馔(图1-8)

    1-7-1 马思荅吉汤

    补益〔1〕,温中〔2〕,顺气〔3〕。

    羊肉一脚子〔4〕,卸成事件〔5〕;草果〔6〕五个;官桂〔7〕二钱〔8〕;回回豆子〔9〕半升〔10〕,捣碎,去皮。

    右件,一同熬成汤,滤净。下熟回回豆子二合〔11〕,香粳米〔12〕一升、马思荅吉〔13〕一钱、盐少许,调和匀,下事件肉、芫荽〔14〕叶。

    【注释】

    〔1〕补益:中医学名词,指能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治疗各种虚症,对人体有好处。

    〔2〕温中:中医学名词,指温暖人的脾胃,去除寒邪之气。中,一般指中焦,即脾胃所在地。

    〔3〕顺气:又称降逆下气。指能疏导肺、胃上逆之气,使气平顺、下降。

    〔4〕羊肉一脚子:相当于一只羊的四分之一块,也可理解为“一大块”或“一部分”。今日内蒙、东北的个别地区还用“一脚子”、“一脚”或“一角”来表示肉的数量,其最大时可指整只牲畜胴体的四分之一,最小时可指一块肉。羊肉,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肉。参见本书3-2-2羊肉。

    〔5〕卸成事件:即拆割成零块儿。事件,即“什件”,零块儿。《梦粱录》十三:“卖早市点心,如煎白肠,羊、鹅事件之类。”

    〔6〕草果:姜科植物草果的果实。性味辛温。主燥湿除寒,祛痰截疟,消食化积。治疟疾,痰饮痞满,反胃,呕吐,泻痢,食积。也可用作烹饪时煮肉的香料。参见本书3-7-7草果。

    〔7〕官桂:官桂即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皮。气味辛香,为烹饪中常用的香辛料之一,也可入药。参见本书3-7-8桂。

    图1-8 聚珍异馔

    〔8〕钱:重量,元朝的一钱合今3.73克。

    〔9〕回回豆子:回回豆子,又名“胡豆”(《本草拾遗》)、“回鹘豆”(《契丹国志》)、“那合豆”(《救荒本草》)、“鹰嘴豆”、“鸡豆”(《中国主要植物志图说·豆科》)。为豆科植物鹰嘴豆的种子,是元代时常食用的豆类之一。参见本书3-1-15回回豆子。

    〔10〕升:容量,元朝时的一升合今948.8毫升。

    〔11〕合(gě):容量单位,一合为十分之一升,元朝时的一合当合今94.88毫升。

    〔12〕香粳(jīng)米:有香味的粳米,现仍有栽培。参见本书3-1-2粳米。

    〔13〕马思荅吉:是一种可以调味的芳香料物,《本草纲目·菜部》莳萝条附马思荅吉:“元时饮膳用之,云极香料也,不知何状,故附之。”《五杂俎》:“(马思荅吉)出西域,似椒而香酷烈,彼去以当椒用。主开胃消食,破积除邪。”一说马思荅吉为阿拉伯名,即“乳香”。参见本书3-7-21马思荅吉。

    〔14〕芫荽(yuán suǐ):即胡芫,别称香菜、香荽、胡菜等,有特殊香味。汤中加入芫荽叶主要用于提味。参见本书3-6-3芫荽。

    【译文】

    马思荅吉汤能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治疗各种虚症,对人体有好处,温暖中焦脾胃,去除寒邪之气,能疏导肺、胃上逆之气,使气平顺、下降。

    羊肉一脚子,卸割成零块儿;草果五个;官桂二钱;回回豆子半升,捣碎,去掉豆皮。

    以上原料,一同下锅加水熬煮成汤,将汤过滤干净;在滤净的汤内下入熟回回豆子二合、香粳米一升、马思荅吉一钱、少许食盐,调和均匀。[待米被煮熟后],放入备用的碎什件肉,撒上些芫荽叶,[汤就做好了]。

    1-7-2 大麦汤

    温中,下气〔1〕,壮脾胃,止烦渴〔2〕,破冷气〔3〕,去腹胀〔4〕。

    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草果五个,大麦仁〔5〕二升,滚水淘洗净,微煮熟。

    右件,熬成汤,滤净,下大麦仁,熬熟,盐少许,调和令匀,下事件肉。

    【注释】

    〔1〕下气:中医治法名称。理气方法之一,又称降气。是用降气、下气药物治疗气上逆的方法。适用于喘咳、呃逆等病症。

    〔2〕止烦渴:即除去烦热口渴。胸中热而不安叫“烦”,手足扰动不宁叫“躁”。如只是烦热口渴、无手足扰动的,则称之为“烦渴”。

    〔3〕冷气:泛指侵入人体的冷寒邪气。

    〔4〕去腹胀:即消除胸胁肚腹部胀满的症状。

    〔5〕大麦仁: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米仁。参见本书3-1-20大麦。

    【译文】

    大麦汤温暖中焦脾胃,去除寒邪之气;下气,使脾胃强健,除去烦热口渴,能破除侵入人体的冷气寒邪,消除胸胁肚腹胀满。

    羊肉一脚子,卸割成零块儿;草果五个;大麦仁二升用开水淘洗干净后,稍微煮熟。

    以上原料,[除大麦仁]一同下锅加水煮熬成汤,将汤过滤干净;在滤净的汤内下入大麦仁煮熟,放入少许食盐调和均匀;下入切碎备用的肉块儿,[汤就做好了]。

    1-7-3 八儿不汤系西天茶饭名〔1〕

    补中〔2〕,下气,宽胸膈〔3〕。

    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草果五个;回回豆子半升,捣碎,去皮;萝卜二个。

    右件,一同熬成汤,滤净,汤内下羊肉,切如色数〔4〕大,熟萝卜切如色数大,咱夫兰〔5〕一钱,姜黄〔6〕二钱,胡椒〔7〕二钱,哈昔泥〔8〕半钱,芫荽叶、盐少许,调和匀,对香粳米干饭食之,入醋少许。

    【注释】

    〔1〕八儿不汤:此为古代印度的一种半流汁的食物。“八儿不”可能为古印度语的中文音译。“西天”为中国古代对于印度的通称。印度古时称为“天竺”,因它在中国之西,故略称为西天。

    〔2〕补中:指对中焦脾胃有补益作用。中,当为中焦,指胸膈以下,脐部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

    〔3〕宽胸膈:中医学名词,与“宽胸、宽中、解郁、开郁、疏郁理气”是同一个意思。宽胸膈是中医治疗因情志抑郁而引起的气滞的方法。

    〔4〕色数:即色子。有的地方又称“骰子”。一种游戏用具或赌具,用骨头或木头等制成的立方体小方块,六面分刻一、二、三、四、五、六点。色数大小,指将物料切成骰子大小的小块。

    〔5〕咱夫兰:即藏红花。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花柱的上部及柱头。参见本书3-7-22咱夫兰。

    〔6〕姜黄:为姜科植物姜黄或郁金的根茎。参见本书3-7-9姜黄。

    〔7〕胡椒: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实,是常用辛辣调味料。参见本书3-7-1胡椒。

    〔8〕哈昔泥:蒙语的汉字记音,即中药“阿魏”。也作调料。参见本书3-7-23哈昔泥。

    【译文】

    八儿不汤对中焦脾胃有补益作用,下气,能治疗因情志抑郁而引起的气滞、胸膈痞闷、两胁及小腹胀满等病症。

    羊肉一脚子,卸割成零块儿;草果五个;回回豆子半升,捣碎,去掉豆皮;萝卜二个。

    以上原料,一同下锅加水熬煮成汤,将汤过滤干净;在滤净的汤内加入切成色数大小的羊肉和煮熟的萝卜、咱夫兰一钱、姜黄二钱、胡椒二钱、哈昔泥半钱,少许芫荽叶、食盐,调和均匀,就着香粳米做的干饭吃。吃时可加入少许的醋调味。

    1-7-4 沙乞某儿汤

    补中,下气,和脾胃〔1〕。

    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草果五个;回回豆子半升,捣碎,去皮;沙乞某儿〔2〕五个,系蔓菁〔3〕。

    右件,一同熬成汤,滤净,下熟回回豆子二合,香粳米一升。熟沙乞某儿切如色数大,下事件肉,盐少许,调和令匀。

    【注释】

    〔1〕和脾胃:即对脾胃有调和作用。脾胃不和,即脾胃功能失调。临床以食欲减退、食后腹胀为主要表现的症。常见于胃脘痛、腹胀、呕吐、嗳气、泄泻、便秘,以及西医的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等疾病。

    〔2〕沙乞某儿:又称沙吉木儿,即蔓菁的块根。参见本书3-6-39沙吉木儿。

    〔3〕蔓菁:芜菁,俗称大头菜。根和叶作蔬菜,鲜食或盐腌制干后食用,也可作饲料。参见本书3-6-2蔓菁。

    【译文】

    沙乞某儿汤对中焦脾胃有补益作用,下气,治疗脾胃不和。

    羊肉一脚子,卸割成零块儿;草果五个;回回豆子半升,捣碎,去掉豆皮;芜菁的块根五个。

    以上原料,一同下锅加水煮熬成汤,将汤过滤干净;在滤净的汤内下熟回回豆子二合、香粳米一升,[待米煮熟后]下入切成色数块的芜菁、切成小块的羊肉,少许食盐,调和均匀,[汤就做好了]。

    1-7-5 苦豆汤

    补下元〔1〕,理腰膝〔2〕,温中,顺气。

    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草果五个;苦豆〔3〕一两,系葫芦巴。

    右件,一同下锅熬成汤,滤净,下河西〔4〕兀麻食〔5〕或米心子〔6〕,哈昔泥半钱,盐少许,调和。

    【注释】

    〔1〕下元:即肾脏,又称元脏。中医认为,人的肾脏有“元阴”和“元阳”。元阴指肾精,元阳指命门火。肾脏在人体的中下部,所以又常称之为“下元”。

    〔2〕理腰膝:可治理腰和膝部冷痛等病症。

    〔3〕苦豆:为豆科植物葫芦巴的种子。参见本书3-7-18苦豆。

    〔4〕河西: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指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之西,汉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

    〔5〕兀麻食:“兀”为“秃秃”的连声快读,秃秃麻食是一种面制食品。参见本书1-7-40秃秃麻食。

    〔6〕米心子:“”所见字书无,疑为“棋”之误。“棋”为一种面食,如《齐民要术》卷九有切面粥,一名“棋子面”。其制法为“刚溲面,揉令熟,大作剂,内挼饼粗细如小指大。重萦于干面中,更挼如粗箸大。截断,切作方棋。簸去勃,甑里蒸之。气馏,勃尽,下著阴地净席上,薄摊令冷,挼散,勿令相粘。

    袋盛,举置。须即汤煮,虽作臛浇,坚而不泥。冬天一作得十日。”

    【译文】

    苦豆汤补下元,治理腰和膝部冷痛,温暖中焦脾胃,去除寒邪之气,能疏导肺、胃上逆之气,使气平顺、下降。

    羊肉一脚子,卸割成零块儿;草果五个;苦豆一两。

    以上原料,一同下锅加水煮熬成汤,将汤过滤干净;在滤净的汤内下入河西兀麻食或米心棋子,用哈昔泥半钱、食盐少许,调和均匀。[待汤内面食煮熟,汤就做好了]。

    1-7-6 木瓜汤

    补中,顺气,治腰膝疼痛,脚气不仁〔1〕。

    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草果五个;回回豆子半升,捣碎,去皮。

    右件,一同熬成汤,滤净,下香粳米一升,熟回回豆子二合,肉弹儿,木瓜〔2〕二斤,取汁,沙糖四两,盐少许,调和,或下事件肉。

    【注释】

    〔1〕脚气不仁:病名,是脚气病的一种。因外感湿邪风毒,或饮食厚味所伤,积湿生热,流注于脚而成。先起于腿,麻木、酸痛、软弱无力,乃至红肿,腿脚麻木不仁。不仁,没有感觉。

    〔2〕木瓜: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果实。参见本书3-5-4木瓜。

    【译文】

    木瓜汤对中焦脾胃有补益作用,能疏导肺、胃上逆之气,使气平顺、下降,可以治疗腰膝疼痛、脚气不仁。

    羊肉一脚子,卸割成零块儿;草果五个;回回豆子半升,捣碎,去掉豆皮。

    以上原料,一同下锅加水煮熬成汤,将汤过滤干净;在滤净的汤内下入香粳米一升,熟回回豆子二合,羊肉丸子[适量],二斤木瓜榨取的汁液,砂糖四两,盐少许,一同调和均匀,或者下入已经煮熟切碎的羊肉块。

    1-7-7 鹿头汤

    补益,止烦渴,治脚膝疼痛。

    鹿头蹄〔1〕一副,退洗净,卸作块。

    右件,用哈昔泥豆子大,研如泥,与鹿头蹄肉同拌匀,用回回小油四两同炒,入滚水熬令软,下胡椒三钱、哈昔泥二钱、荜拨〔2〕一钱,牛奶子一盏,生姜汁一合,盐少许,调和。一法用鹿尾〔3〕取汁,入姜末、盐,同调和。

    【注释】

    〔1〕鹿头蹄:鹿头,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头,此处所用当为鹿头肉。鹿蹄,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四脚蹄,此处所用当为鹿蹄肉。参见本书3-2-15鹿肉。

    〔2〕荜拨:为胡椒科植物荜拨的未成熟果穗,能温中散寒,下气止痛。参见本书3-7-10荜拨。

    〔3〕鹿尾: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尾巴,因修治方法不同而分为“带毛鹿尾”和“不带毛鹿尾”。性温,无毒,味甘咸。《四川中药志》:“暖腰膝,益肾精,治腰脊疼痛不能屈伸,肾虚遗精及头昏耳鸣。”

    【译文】

    鹿头汤能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治疗各种虚症,对人体有好处;除去烦热口渴,治疗脚膝疼痛。

    鹿头一个,鹿蹄四只,去掉毛、骨,洗干净,卸割成零块儿。

    以上原料,取豆粒大小的哈昔泥一块,研成糊状,与已经卸割成小块的鹿头、蹄肉混合、搅拌均匀;在锅中放入四两回民食用的素油,烧热后放入鹿头、蹄肉,翻炒。然后加入开水,煮至鹿头、蹄肉熟软。再加入胡椒三钱、荜拨一钱、鲜牛奶一杯、生姜汁一合,少许食盐,调好味道,[鹿头汤就做好了]。另一种方法是用将鹿尾[去除毛杂,修治干净],熬取汁液,在此汁液中加入生姜末、食盐一同调和做成的。

    1-7-8 松黄汤

    补中益气〔1〕,壮筋骨。

    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草果五个;回回豆子半升,捣碎,去皮。

    右件,同熬成汤,滤净,熟羊胸子一个,切如色数大,松黄汁〔2〕二合,生姜汁半合,一同下炒,葱、盐、醋、芫荽叶,调和匀。对经卷儿〔3〕食之。

    【注释】

    〔1〕补中益气:又称补脾益气,用健脾的方法治疗气虚症,是补气的基本方法。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之源,健脾即能加强其化源,达到补气的目的。

    〔2〕松黄:又称松花粉、松花。为松科植物马尾松或同属植物的花粉。可祛风益气,收湿,止血。治头旋眩晕,中虚胃疼,久痢,诸疮湿烂,创伤出血。松黄汁当为松花粉调制的汁液。另一说,松黄汁为农历三月间,松花落地后英花渗入土中,至四、五月间遇雨而生于地面,至八、九月,状如弹丸,大者如鸡蛋,无根蒂,散布于松下,红黄相错。广东罗浮山中土石润处常有之,其质晶莹,鲜肥嫩滑,入素馔,味极鲜美。此物绞汁亦称“松黄汁”。

    〔3〕经卷儿:一种面食名。其制法是,先将面团擀成面片后卷成卷,然后切成大小合适的块,经蒸制而成。由于从侧面看,该面食状如卷起的经卷(经书),故称为经卷儿。类似现代的大花卷儿。

    【译文】

    松黄汤补中益气,强壮筋骨。

    羊肉一脚子,卸割成零块儿;草果五个;回回豆子半升,捣碎,去掉豆皮。

    以上原料,一同下锅加水煮熬成汤,把汤过滤干净;将煮熟的羊胸脯肉切成色数大小的肉块,与二合松黄汁、半合生姜汁一同下锅翻炒,[然后放入滤净的肉汤中烧开],加入葱花、食盐、醋和芫荽叶,调和均匀,就可以就着经卷儿吃了。

    1-7-9 粆汤

    补中益气,健脾胃〔1〕。

    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草果五个;回回豆子半升,去皮。

    右件,同熬成汤,滤净,熟干羊胸子一个,切片,粆〔2〕三升,白菜或荨麻菜〔3〕,一同下锅,盐调和匀。

    【注释】

    〔1〕健脾胃:指加强脾胃的消化功能。

    〔2〕粆(shā):用甘蔗榨汁熬制的饴糖。《集韵·麻韵》:“粆,蔗饴。通作沙。”《正字通·米部》:“粆,蔗汁熬成饴。”

    〔3〕荨(qián)麻菜:荨麻,荨麻科,荨麻属植物的泛称。草本,其螫毛触之奇痛。叶对生,有齿牙或分裂,具托叶。花单性,有穗状花序或圆锥花序,瘦果藏于宿存花被内。我国约有16种。可治风湿疼痛,产后抽风,小儿惊风,荨麻疹。荨麻菜,因荨麻的嫩芽可以食用,故又称荨麻菜。

    【译文】

    粆汤补中益气,加强脾胃的消化功能。

    羊肉一脚子,卸割成零块儿;草果五个;回回豆子半升,去掉豆皮。

    以上原料,一同下锅加水煮熬成汤,将汤过滤干净;把煮熟晾干的羊肉切成薄片,与三升甘蔗饴糖、[适量的]白菜或荨麻菜[的嫩芽],一同下锅,用少许食盐调和均匀,[粆汤就做好了]。

    1-7-10 大麦筭子粉〔1〕

    补中益气,健脾胃。

    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草果五个;回回豆子半升,去皮。

    右件,同熬成汤,滤净,大麦粉三斤,大豆粉一斤,同作粉。羊肉炒细乞马〔2〕,生姜汁二合,芫荽叶、盐、醋调和。

    【注释】

    〔1〕筭(suàn)子粉:一种长条状的面食。筭,古代用于计数的筹码。其长六寸,径一分。桂馥《义证》:“《汉书·律历志》:‘其法用竹,径一分,长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为一握。’”

    〔2〕乞马:即肉片或肉丝。

    【译文】

    大麦筭子粉补中益气,加强脾胃的消化功能。

    羊肉一脚子,卸割成零块儿;草果五个;回回豆子半升,去掉豆皮。

    以上原料,一同下锅加水煮熬成汤,将汤过滤干净;取三斤大麦粉与一斤豆粉混合后加水揉制成面团,擀成面皮,切成粗一分,长六寸左右的面条[煮熟];羊肉切成细丝炒熟,将[面条、羊肉]、二合生姜汁、[适量的]芫荽叶、食盐、醋一同调和均匀,[大麦筭子粉就做好了]。

    1-7-11 大麦片粉

    补中益气,健脾胃。

    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草果五个;良姜〔1〕二钱。

    右件,同熬成汤,滤净,下羊肝酱〔2〕,取清汁,胡椒五钱,熟羊肉切作甲叶〔3〕,糟姜〔4〕二两,瓜齑〔5〕一两,切如甲叶,盐、醋调和,或浑汁亦可。

    【注释】

    〔1〕良姜:即高良姜生长四至六年的地下根茎,可以入中药,也可作为调料。参见本书3-7-3良姜。

    〔2〕羊肝酱:用羊肝捣泥加调味料制成的一种糊状食品。

    〔3〕甲叶:将原料切成指甲片大小的薄片。

    〔4〕糟姜:用糟与盐腌渍过的姜。

    〔5〕瓜齑(j ī):是用瓜经渍腌而成的一类小菜。齑,细切的腌菜。《周礼·天官》“五齐”注:“齐当为齑……凡醢酱所和,细切为齑。”

    【译文】

    大麦片粉补中益气,加强脾胃的消化功能。

    羊肉一脚子,卸割成零块儿;草果五个;良姜二钱。

    以上原料,一同下锅煮熬成汤,把汤过滤干净,放入适量的羊肝酱同熬;熬好之后,将汤澄清,取清汤作为底汤。[将大麦面制成面片],将熟羊肉[适量]、糟姜二两、瓜齑一两切成手指甲大小的片;在底汤中下入五钱胡椒[末],[大麦面片、熟羊肉、糟姜、瓜齑一同煮熟];用适量的食盐、醋调和好味道,[大麦片粉就算做好了]。或将上述原料直接下入到浑汤中煮熟也行。

    1-7-12 糯米粉粉〔1〕

    补中益气。

    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草果五个;良姜二钱。

    右件,同熬成汤,滤净,用羊肝酱熬取清汁,下胡椒五钱,糯米粉二斤,与豆粉一斤,同作粉,羊肉切细乞马,入盐、醋调和,浑汁亦可。

    【注释】

    〔1〕糯米粉(chōu)粉:一种用糯米面和豆面制成面丝,加入面码儿制成的汤面。粉,指用手搓捏制成的面条。后也把做粉丝称作粉。

    【译文】

    糯米粉粉补中益气。

    羊肉一脚子,卸割成零块儿;草果五个;良姜二钱。

    以上原料,一同下锅加水煮熬成汤,把汤过滤干净,放入适量的羊肝酱同熬,熬好之后,将汤澄清,取清汤作为底汤。在底汤中下入五钱胡椒[末],[把汤烧开],下入用二斤糯米面与一斤豆面混合制成的面条、切成细丝的熟羊肉,[待面煮熟后]用适量的食盐、醋调和好味道,[糯米粉粉就算做好了]。或将上述原料直接加入到浑汤中煮熟也行。

    1-7-13 河豚羹〔1〕

    补中益气。

    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草果五个。

    右件,同熬成汤,滤净,用羊肉切细乞马,陈皮〔2〕五钱,去白,葱二两,细切,料物〔3〕二钱,盐、酱拌馅儿,皮用白面三斤,作河豚,小油炸熟,下汤内,入盐调和,或清汁亦可。

    【注释】

    〔1〕河豚羹:用面包馅子做成河豚鱼样的饺子,再经油煎、汤煮而成的一种食品。非指用河豚鱼做的羹。

    〔2〕陈皮:即橘子皮的中药名。味辛、苦,入脾肺经,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参见本书3-7-6陈皮。

    〔3〕料物:泛指由两种以上物品配制成的小调料。例如“卤料”、“五香面”。

    【译文】

    河豚羹补中益气。

    羊肉一脚子,卸割成零块儿;草果五个。

    以上原料,一同下锅加水煮熬成汤,把汤过滤干净。把[熟]羊肉与五钱陈皮、二两葱分别切成细末,加入混合调料二钱、适量的盐和酱,拌和成馅子。用白面三斤做成饺皮,放入馅子,捏合成河豚鱼形状的饺子,放入素油中炸熟后,然后放入备用的肉汤中煮一下,用适量的盐调和好味道,[河豚羹就算做好了]。用清水煮熟也行。

    1-7-14 阿菜汤

    补中益气。

    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草果五个;良姜二钱。

    右件,同熬成汤,滤净,下羊肝酱,同取清汁,入胡椒五钱。另羊肉切片,羊尾子〔1〕一个,羊舌一个,羊腰子〔2〕一副,各切甲叶。蘑菇〔3〕二两,白菜,一同下,清汁、盐、醋调和。

    【注释】

    〔1〕羊尾子:绵羊的尾巴,含有较多的脂肪。

    〔2〕羊腰子:即羊内肾,又称羊肾。参见本书3-2-2羊肉·羊肾。

    〔3〕蘑菇:为黑伞科植物蘑菇的子实体。参见本书3-6-16蘑菇。

    【译文】

    阿菜汤补中益气。

    羊肉一脚子,卸割成零块儿;草果五个;良姜二钱。

    以上原料,一同下锅加水煮熬成汤,把汤过滤干净,下入适量的羊肝酱同熬,熬好之后,将汤澄清,取清汤作为底汤。先下入胡椒五钱,然后把羊肉切成片,把一个羊尾巴、一个羊舌头、一对羊腰子切成手指甲大小的片,与二两蘑菇、一棵白菜,一同下入清汤中煮熟。用适量的盐、醋调和好味道,[阿菜汤就算做好了]。

    1-7-15 鸡头粉雀舌子

    补中,益精气〔1〕。

    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草果五个;回回豆子半升,捣碎,去皮。

    右件,同熬成汤,滤净,用鸡头粉〔2〕二斤,豆粉一斤,同和,切作子,羊肉切细乞马,生姜汁一合,炒,葱调和。

    【注释】

    〔1〕精气:同正气,泛指生命的精华物质及其功能。《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具体如生殖之精。《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又如饮食生化的精微物质——营气、卫气等。《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于精气,上输于脾。”又《灵枢·营卫生会》:“营卫者,精气也”。

    〔2〕鸡头粉:用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种仁磨制成的粉。参见本书3-5-21鸡头。

    【译文】

    鸡头粉雀舌棋子对中焦脾胃有补益作用,补益人的精气。

    羊肉一脚子,卸割成零块儿;草果五个;回回豆子半升,捣碎,去掉豆皮。

    以上原料,一同下锅加水煮熬成汤,把汤过滤干净。用二斤鸡头粉与一斤豆粉加水和成面团,搓成圆柱形切成棋子状的小面饼,[下肉汤中煮熟。另起炒锅],下入切好的羊肉丝,加入生姜汁一合炒熟,浇盖在棋子面上。再撒上些葱花调和均匀,[用适量的盐调和好味道,鸡头粉雀舌棋子就算做好了]。

    1-7-16 鸡头粉血粉

    补中,益精气。

    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草果五个;回回豆子半升,捣碎,去皮。

    右件,同熬成汤,滤净,用鸡头粉二斤,豆粉一斤,羊血〔1〕和作搊粉,羊肉切细乞马炒,葱、醋一同调和。

    【注释】

    〔1〕羊血: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血液。参见本书3-2-2羊肉·羊血。

    【译文】

    鸡头粉血粉对中焦脾胃有补益作用,补益人的精气。

    羊肉一脚子,卸割成零块儿;草果五个;回回豆子半升,捣碎,去掉豆皮。

    以上原料,一同下锅加水煮熬成汤,把汤过滤干净。将二斤鸡头粉与一斤豆粉混合后加入新鲜的羊血和成面团,制成搊粉,[下入滤净的肉汤中煮熟];羊肉切成细丝炒熟,与葱丝、醋、[盐]一同拌和到煮熟的面中,调和好味道,[鸡头粉血粉就算做好了]。

    1-7-17 鸡头粉撅面〔1〕

    补中,益精气。

    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草果五个;回回豆子半升,捣碎,去皮。

    右件,同熬成汤,滤净。用鸡头粉二斤,豆粉一斤,白面一斤,同作面。羊肉切片作乞马入炒,葱、醋一同调和。

    【注释】

    〔1〕撅面:一种面食。做法是把面和成团后,擀成薄饼状,用刀割成宽条,再用手逐条地撕断后入锅煮熟。也可用料汤煮或用清水煮后再加入调味料。

    【译文】

    鸡头粉撅面对中焦脾胃有补益作用,补益人的精气。

    羊肉一脚子,卸割成零块儿;草果五个;回回豆子半升,捣碎,去掉豆皮。

    以上原料,一同下锅加水煮熬成汤,把汤过滤干净。将二斤鸡头粉、一斤豆粉、一斤白面掺匀,加水和成面团,擀成薄片切成宽条后,用手揪成面片[下入锅中煮熟]。羊肉切成细丝炒熟,与葱丝、醋、[盐]一同拌和到煮熟的面中,调和好味道,[鸡头粉撅面就算做好了]。

    1-7-18 鸡头粉搊粉

    补中,益精气。

    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草果五个;良姜二钱。

    右件,同熬成汤,滤净。用羊肝酱同取清汁,入胡椒一两,次用鸡头粉二斤,豆粉一斤,同作搊粉。羊肉切细乞马,下盐、醋调和。

    【译文】

    鸡头粉搊粉对中焦脾胃有补益作用,补益人的精气。

    羊肉一脚子,卸割成零块儿;草果五个;良姜二钱。

    以上原料,一同下锅加水煮熬成汤,把汤过滤干净,放入适量的羊肝酱同熬,熬好之后,将汤澄清,取清汤作为底汤。将两斤鸡头粉与一斤豆粉掺匀加水制成“搊粉”。然后在底汤中下入一两胡椒[末],开锅后下入搊粉、切细的[熟]羊肉丝,用适量的食盐和醋调和好味道,[鸡头粉搊粉就算做好了]。

    1-7-19 鸡头粉馄饨〔1〕

    补中益气。

    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草果五个;回回豆子半升,捣碎,去皮。

    右件,同熬成汤,滤净。用羊肉切作馅,下陈皮一钱,去白生姜一钱,细切,五味和匀。次用鸡头粉二斤,豆粉一斤,作枕头馄饨。汤内下香粳米一升,回回豆子二合,生姜汁二合,木瓜汁一合,同炒,葱、盐调和匀。

    【注释】

    〔1〕馄饨: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食品。以面皮包裹馅心后,放在汤水中煮熟,和汤同时食用。早期的馄饨外形似今日之饺子。北朝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馄饨形如弯月,天下通食之。”1959年在我国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出土的馄饨与现在的饺子外形相似。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认为馄饨出于虏中浑氏、屯氏之手,故名浑屯,后因音近,讹为“馄饨”。原文的加工工序可能有所遗漏,因为若按此工序加工,得到的将是一盆糊状物,故译者在翻译时适当添加了一些内容。

    【译文】

    鸡头粉馄饨补中益气。

    羊肉一脚子,卸割成零块儿;草果五个;回回豆子半升,捣碎,去掉豆皮。

    以上原料,一同下锅加水煮熬成汤,把汤过滤干净。另用羊肉剁成馅,馅内加入切碎的陈皮末一钱、去皮切碎的生姜末一钱、混合调料[适量],调和均匀。然后将二斤鸡头粉与一斤豆粉[掺匀,加水和成面团,揪成大小合适的剂子,擀成馄饨皮],包入馅子做成枕头形状的馄饨,[下入滤净的肉汤中煮熟,捞出],另在肉汤中下入香粳米一升,[煮熟后放入馄饨。另起油锅],将熟回回豆子二升、生姜汁二合、木瓜汁一合一同翻炒后,放入到有香粳米与馄饨的肉汤中。用葱花、食盐,调和好味道,[鸡头粉馄饨就算做好了]。

    1-7-20 杂羹

    补中益气。

    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草果五个;回回豆子半升,捣碎后除去豆皮。

    右件,同熬成汤,滤净。羊头洗净二个,羊肚〔1〕、肺〔2〕各二具,羊白血双肠〔3〕作一副,并煮熟切。次用豆粉三斤,作粉,蘑菇半斤,杏泥〔4〕半斤,胡椒一两,入青菜〔5〕、芫荽炒,葱、盐、醋调和。

    【注释】

    〔1〕羊肚:即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胃。性味甘、温。主补虚,健脾胃。治虚劳羸瘦,不能饮食,消渴,盗汗,尿频。

    〔2〕[羊]肺:性味甘、平。主补肺气,调水道。治肺痿咳嗽,消渴,小便不利或频数。

    〔3〕羊白血双肠:俗称“羊双肠”。把羊大肠去除杂物洗净,灌入羊血、羊脑、羊脂,系好肠口,微煮熟,略晾,待其中羊血等凝固之后,切成小段,再加入调料煮熟。

    〔4〕杏泥:用杏的果肉做成的果酱类调料。

    〔5〕青菜:一般指叶面颜色青绿色的蔬菜。

    【译文】

    杂羹补中益气。

    羊肉一脚子,卸割成零块儿;草果五个;回回豆子半升,捣碎,去掉豆皮。

    以上原料,一同下锅加水煮熬成汤,把汤过滤干净,备用。羊头两个去毛、骨,清洗干净;羊肚、羊肺各两个[修治好,洗净];灌好的羊白血双肠儿一副。上述三物煮熟后切成大小合适的片备用。用豆面三斤做的面丝,[煮熟]。另起炒锅,放入半斤蘑菇、半斤杏泥、一两胡椒,加入适量的青菜、芫荽一起炒熟,与切好备用的羊头肉、羊肚、羊肺和羊双肠儿,一同下入到面丝中,用葱花、食盐、醋调和好味道,[杂羹就算做好了]。

    1-7-21 荤素羹

    补中益气。

    羊肉一脚子,卸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