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普济方最新章节!

    伤寒发黄(附论)

    夫伤寒发黄者。盖湿热相交。民当病瘅。瘅者黄也。单阳而无阴者也。伤寒至于发黄。

    为疾之甚也。湿也。热也。甚者则发黄。内热已盛甚。复被火者。亦发黄也。邪风被火热。

    两阳相熏灼。其身必发黄。阳明病被火。额上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是由内有热。而被火致发黄者也。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下懊者。必发黄。是由阳明热盛致发黄者。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是由寒湿致发黄也。湿亦令黄也。热亦令黄也。其能辨之乎。二者非止根本有异。而色泽亦自不同。湿家之黄也。必身黄似熏黄。虽黄而色暗不明也。至于热盛之黄也。必身黄如橘子色。

    甚者勃勃出染着衣。正黄如柏。是其正黄色也。由是观之。湿之与热。岂不异矣。大抵黄家属太阴。太阴者。脾之经也。脾者主黄。土色也。脾经为湿热蒸之。则色见于外。必发身黄。经曰。伤寒脉浮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者是矣。热须内盛。若已自汗出。小便利者。则不能发黄。必也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

    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黄家为热盛。而治法亦自有殊。伤寒八九日。身如橘子色。小便不利。少腹满者。茵陈蒿汤主之。此欲泄涤其热也。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此欲解散其热也。伤寒瘀热在里。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此欲解散其热也。此数者。泄涤解散。乃为之不同。亦皆析火彻热之剂也。一或身黄脉沉结。少腹硬而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又为蓄血在下焦使之黄也。必须抵当汤下之而愈。黄家既是病之已极。是以有不治之者多矣。非止寸口近掌无脉。鼻气出冷。为不治之疾。又若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

    是为心绝。环口黧黑。柔汗发黄。是为脾绝。皆不治之证。医者更详视之。

    又云。黄家。至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当膀胱急。小腹满。体尽黄。

    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胪胀而满。欲作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泄。此女劳疸。非水也。腹满者难治。

    伤寒发黄之状。身体尽变。或如熏黄。或如橘色是也。凡阳明中风。太阳中湿。皆令人发黄。盖由得病无汗。小便不利。寒湿不散。则热结脾胃。腠理闭塞。瘀热之气与宿谷相搏。

    而若其人小腹满急。眼睛涩疼。鼻骨疼。两膊及项强腰背急者是也。但得小便快利。即渐愈。

    仍不用大便多。多即令人心胀。又有急黄者。身体黄甚。卒然而发。心满气喘。命在须臾。

    故名急黄。有初得病便黄者。或初不知是黄。死后方变黄者。此病亦由脾胃瘀热。本天行时气所作也。宜细变之。但发热心战者。乃是急黄之候。

    歌曰。小便自利大便黑。血证无疑定发狂。若是小便全不利。黄名瘅病瘅名黄。

    若血证。宜抵当汤。轻者桃仁承气汤。与犀角地黄汤。黄瘅。茵陈汤。茵陈五苓汤。

    又歌曰。太阳发热浑身痛。身目俱黄是湿家。腹满脉弦心胁痛。阳明经里中风邪。仲景云。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只当以寒湿中求之。发热。

    一身尽痛。而身目俱黄者。太阳中湿也。腹满。鼻干。心胁痛。潮热身黄者。阳明中风也。

    欲发黄者。急用瓜蒂末一字许。搐鼻中。治在头疼湿家条下。大抵发黄与湿家。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腹满。脉浮弦。咳嗽。潮热。小便难。心胁疼。短气。鼻中干。不得汗。嗜卧。

    此阳明中风也。大小柴胡加茯苓汤。哕者。汤中加茯苓也。见小便难条下。病患寒湿在里不散。热蓄于脾胃。腠理不开。瘀热与宿谷相搏。郁蒸不消化。故发黄汗者。南方暑湿。近夏瘅热。盖瘅者黄也。古人以黄为瘅。湿热相搏。民多病瘅。甚为肿。然后发黄。与瘀血外证。及脉俱相似。但小便不利为黄。小便自利为瘀血。要之发黄之人。脾蕴积。发热引饮。

    脉必浮滑而紧数。若瘀血证即如狂。大便自利。为瘀血。要之发黄人。身体发热。头面汗出。

    身无汗。齐项而止。渴引水浆。小便不利。如此必发黄。茵陈蒿汤。五苓加茵陈散主之。茵陈蒿汤十分。五苓散五分。三散拌匀。每服二钱。温水调下。日三服。病患服汤。得小便利。

    如皂子汁赤。一宿腹减。则黄从小便中出也。古人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大抵发黄者。瘀热在里。由小便不利而致也。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可选而用之。又方。

    伤寒欲黄者。急用瓜蒂末。口含水。搐一字许入鼻中。出黄水。甚验。即用茵陈蒿汤调五苓散服之。最良。又问。白虎证亦热发渴引饮水。小便不利。何以不发黄。答曰。白虎与发黄证相近。遍身汗出。此为热越。白虎证也。头以下都无汗。黄证也。又问。太阳病。一身尽痛。发热。身如熏黄者。何也。太阳中湿也。仲景云。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

    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又问。病患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咳嗽者。何也。少阳中风也。小柴胡汤主之。

    方

    麻黄醇酒汤

    (出千金方)

    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瘅。

    用麻黄三两。以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尽服之。温覆汗出。即愈。冬月寒时用清酒。

    春月宜用水。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出千金方)

    治伤寒瘀热在里。身体必发黄。

    麻黄连翘(一方用连轺系根味苦寒)甘草(各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杏仁(三十枚)赤小豆(一升)生梓白皮(切二升)上咀。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次纳

    茵陈汤

    (出千金方)

    治伤寒七日八日。内实瘀热结。身黄如橘。小便不利。腹

    微胀满。宜下茵陈(六两)大黄(三两)栀子(四十枚)上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

    取五升。

    去滓。次纳栀子、大黄。煎取三升。分服一升。日三。小盒饭利如皂荚汁状。色正赤。当腹减。黄悉随小便去也。范汪。用疗谷疸。短剧方。用石膏一斤。

    大黄黄柏汤治发黄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

    大黄(三两)黄柏(二两)芒硝(半两)栀子(十五枚)上咀。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纳芒硝。复煎取一升。先食。顿饮之。

    枳实大黄汤治伤寒饮酒。食少饮多。痰结发黄。酒疸。心中懊而不甚热。或干

    呕。

    枳实(五枚)大黄(三两)豆豉(半升)栀子(七枚)上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

    分三服。心中热疼懊。皆主之。

    治伤寒后二十日。浑身眼如金色者。

    上用黄芦一两。锉碎。水一升。煎取三合。空心服。三五服安。

    麻黄连翘汤

    (出金匮方)

    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麻黄(去根节汤煎去沫二两)连翘(二两)杏仁(去皮尖双仁四十枚)枣(十二枚)生姜(二两)甘草(一两)生梓白皮(切一升)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用潦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

    消湿散治伤寒瘀热在内。湿气郁而不散。熏发肌肉。小便不利。身体发黄。利水

    道。

    牵牛子(炒半斤只取末二两)赤茯苓(去黑皮)木香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半两)上为散。每服二钱。煎葱白汤调下。不计时候。

    秦艽汤治伤寒心胸坚硬。脚手心热。即变为黄。

    秦艽(去苗土)紫草(去苗土)白藓皮黄芩(去黑心)栀子仁大黄(锉炒各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服。

    三黄散治伤寒发黄。服药瘥后未全除。余热发动。

    大黄(锉炒)黄芩(去黑心)黄连(去须)栀子仁苦参(各一两)上捣罗为细散。每服用米饮调下二钱。日三服。

    龙胆汤治伤寒发黄。烦热。肤肉皆黄。小便赤不利。

    龙胆枳壳(去瓤麸炒)柴胡(去苗)栀子仁知母(切焙)地骨皮木通芍药甘草(炙)羚羊角(镑)麦门冬(去心焙)升麻(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用水一盏半。

    煎至一盏。去滓。不拘时。温服。

    黄芩汤治伤寒发黄。或先服利药未瘥者。以内消汤。以折热气。

    黄芩(去黑心)茵陈蒿升麻(各一两)栀子仁柴胡(去苗)龙胆(各半两)犀角(镑一两)上粗捣罗。每服五钱。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入生地黄汁一合。搅令匀。

    不

    茵陈蒿大黄汤

    (济生拔粹方)

    治伤寒发黄。面目悉黄。小便赤。宜服。

    茵陈蒿栀子仁柴胡(去苗)柏皮(蜜炙各半两)黄芩(去黑心)升麻大黄(锉炒各一两)龙胆(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早晚食后温服。

    茅根汤治伤寒发黄。通身如金色者。

    茅根(洗锉)栀子仁茵陈蒿地骨皮甘草(炙各三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

    用水一盏半。生姜三片。豉三七粒。同煎至一盏。去滓。早晚食后温服。

    柴胡枳壳汤治伤寒发黄。壮热。骨节烦疼。两胁下气胀急硬痛。不能忍。

    柴胡(去苗)枳壳(去瓤麸炒)黄芩(去黑心)栀子仁茵陈蒿龙胆大黄(锉炒)甘草(炙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早晚食后温服。

    茵陈黄芩汤

    (出杨子建护命方)

    治伤寒热毒炽盛。熏炙三焦。攻击皮肤。通身

    发黄。

    茵陈蒿黄芩(去心)栀子仁升麻秦艽(去苗土)牡丹皮荆芥穗麻黄(去根节)细辛(去苗叶)石膏(碎)知母(焙各半两)黄连(去须)大黄(锉炒各一分)上粗捣筛。

    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葶苈丸治伤寒时气发黄。

    甜葶苈(隔纸炒一分)大黄(锉炒半两)人参(一两)上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温水下二十丸。以利为度。

    急黄丸治伤寒热毒所加。卒然心中满。气喘急。发热心战。

    大黄(半两生锉)朴硝(一分锉研)上用水二大盏。渍大黄一宿。次旦煎至一盏。

    去滓。

    下朴硝。搅令匀。不计时候。分温三服。利快瘥。

    栀子仁汤治伤寒急黄。

    栀子仁柴胡(去苗)朴硝(别研)茵陈蒿(各半两)上除朴硝外。各细锉。用水三大盏。煎二大盏。去滓。下朴硝。搅令匀。不计时候。分温三服。取利为度。

    治病患腹满。舌痿黄。烦不得眠。

    茵陈(二两)白术(一两)甘草(一两)上臼中杵为散。沸汤和服方寸匕。小便不利。

    加茯苓二两。

    治伤寒时气黄胆病。烦热。

    以汤淋东壁土硝。取汁。顿服之。

    治伤寒三五日。忽有黄。则宜服此。

    取生乌麻油一盏。水半盏。鸡子白一枚。熟搅令相匀。服之令尽。

    茵陈五苓散

    (出金匮方)

    治伤寒温湿热病。感冒后发为黄胆。小便黑赤。烦渴

    发热。不得安宁。此盖汗下太早。服药不对证。因感湿热病以致身发黄。予尝用茵陈五

    苓散治之。甚效。

    用生料五苓散一两。加入茵陈半两。车前子一钱。木通一钱半。柴胡一钱半。酒后得证。

    加干葛二钱。作咀。并前药和匀。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碗。灯草五十茎。同煎八分。去滓。

    食前服。滓再煎。连进数服。小便清利为愈。

    栀子柏皮汤方治伤寒身热发黄者。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出拔粹方)

    少阳、阳明身热不去。小便自利而烦者。身必

    发黄。宜栀子麻黄连翘(各一两)赤小豆(一升)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水三盏,煎至八分。

    去滓。温服。

    栀子柏皮汤

    (出拔粹方)

    治燥热发黄。

    大黄柏皮(各三两)栀子(十五个)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水二盏。煎服。

    发黄。大便自利不止者。加黄连、黄柏皮各三两生。减大黄。用之多效。

    茵陈汤

    (澹寮方)

    治伤寒发汗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期年不愈。医作食黄

    治之。病不去。问之。食不减。寻与此药。五日减三分之一。十日减三分之二。二十日

    病悉去。其方用。

    山茵陈山栀子(各三钱)秦艽升麻(各四钱)上咀。以三钱为一服。煎去滓。

    食后服。

    茵陈附子干姜汤

    (出卫生宝鉴)治因凉药过剂。变为阴证。身目俱黄。四肢

    皮肤

    甚冷。心下附子(炮去皮脐三钱)干姜(炮二钱)茵陈蒿(一钱三分)半夏(汤泡七次五分)白茯苓(去皮三分)泽泻(五分)枳实(麸炒去瓤五分)陈皮(去白三分)白术(四分)草豆蔻(面裹烧熟去皮用仁二钱)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

    去滓

    茵陈栀子黄连三物汤

    (出活人书)

    大便自利而黄。

    茵陈(三钱)栀子黄连(各二钱)上以水二盏。煎至八分。去滓服。

    治伤寒时气黄胆病。烦热。

    上用土硝。汤淋取汁。顿服之。庄子云。蜣转丸是也。藏在土中。掘地得之。正丸如人捻作。弥久者良。

    治伤寒鼻塞。黄胆。

    用苦瓠煎取汁。滴鼻中。出黄水。其塞遂通。

    治伤寒五种黄。

    用翘摇。生捣绞汁。服一升。日二服。即瘥。

    又方

    用乱发烧灰。水服一寸匕。日三服。

    治伏热结。目黄。不下食。大小便涩。

    用苦耽苗子。煮汁服。或生捣绞汁服。

    卷一百四十二 伤寒门

    伤寒百合(附论)

    夫伤寒百合病者。谓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其状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得卧。

    复不能卧。欲出行。复不能行。饮食有时美。亦有时不美。如有寒。复如无寒。如有热。复如无热。口苦。小便赤黄。得药则吐利者是也。此皆由伤寒及虚劳大病后。脏腑俱虚。荣卫耗弱。不能平复。变成斯疾也。然以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又无复经络。故其病证变异。而治之者。亦宜各随其证。

    百合病者。皆因伤寒病后。其状恶寒而呕。病在上焦也。二十三日当愈。其状腹满微喘。

    大便坚。三四日一大便。时复小溏者。病在中焦也。六十日当愈。其状小便淋沥难者。病在下焦也。三十日当愈。各随其证以医治之。百合之为病。令人意欲食。复不能食。或有美时。

    或有不用闻饮食臭时。如有寒。其实无寒。如有热。其实无热。常默默欲卧。复不得眠。至朝口苦。小便赤涩。欲行复不能行。诸药不能治。治之即剧吐利。如有神灵所为也。百合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其候每溺时即头觉痛者。六十日乃愈。百合病候之溺时。头不觉痛。淅淅然寒者。四十日愈。百合病候之溺时。觉快然。但觉头眩者。二十日愈。百合病证。

    其人或未病而预见其候者。或已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一月二十日后见其候者。治之喜误也。

    根据证治之。

    百合病。见在于阴而攻其阳。则阴不得解也。复发其汗。为逆也。见在于阳而攻其阴。

    则阳不能解也。后下之。其病不愈。要略云。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解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其病难治。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其病难治。

    歌曰。坐不能坐。行不能行。寒又无寒。热又无热。饮食美时不美时。百合妙诀少人知。

    宜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百合洗方。

    又歌曰。百合昏如祟物厌。或时喜食或时嫌。似寒不冷热无热。欲不难行卧不恬。百合者。百脉之宗举皆受病。无所谓经络传次也。皆因伤寒虚劳大病之后。脏腑不平。变而成此。

    其状似寒无寒。似热无热。意中欲食。复不能食。默默欲卧。复不得卧。强欲出行。复不能行。崇朝口苦。小便赤黄。药入即吐利也。病源所在。证状一同。其脉微数。每溺则头痛者。

    六十日愈。若溺不头痛。但淅淅如寒者。四十日愈。若溺则快然。而但眩者。二十日愈。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滑石代赭汤。鸡子汤。百合洗方。选用之。

    方

    百合滑石代赭汤

    (出千金方)

    治百合。伤寒已经下后。

    百合(七枚擘破)滑石(一两碎)代赭(如弹子丸大一枚碎)上先以水洗百合。

    渍一宿。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新汲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别用新汲水二盏。煮滑石、代赭。

    取一

    百合鸡子汤

    (出千金方)

    治百合伤寒病。吐之后者。

    百合(七枚擘)鸡子黄(一枚)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新汲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纳鸡子黄。搅匀。分温再服。圣惠用鸡子白。不计时候。顿服之

    百合知母汤

    (出千金方)

    治百合伤寒已经汗后。病患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

    欲卧。复不能卧。欲行复不能行。有寒如无寒。有热如无热。饮食或美不美。如强健人

    而卧不能行。口苦。小便赤。药入口即吐利。此因虚劳大病之后。不平复。变成此疾。

    名百合候主之。发汗后者服。

    百合(七枚擘)知母(一两)上先将百合擘碎。用新汲水二盏。浸一宿。当有白沫出。

    去却沫水了。却用新汲水二盏。煮百合取汁一盏。去滓。盛于净器中。又将知母。亦用新汲水二盏。煮取汁一盏。去滓。后将百合、知母汁相和。同煎取一盏半。不计时候。分温作二服。

    百合滑石散

    (出千金方)

    治百合伤寒病。变发热。并小便涩。脐下坚急。

    百合(一两)滑石(三两)上捣罗为散。更入乳钵研如粉。每服空心。米饮调下二钱。

    日二服。当微利。即住服。

    百合地黄汤

    (出千金方)

    治百合伤寒病。已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

    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盏)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新汲水二盏。煮取一盏。去滓。纳地黄汁。再煎取一盏半。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盒饭如漆。

    百合半夏汤

    (一名熟地黄汤)

    治百合伤寒病不瘥。不思食。欲成劳。日渐羸

    瘦。

    百合(二两)人参赤茯苓(去黑皮圣惠用白茯苓)半夏(汤洗七次炒令干)黄连(去须锉微炒)知母(各一两)生干地黄(焙一两半圣惠用熟干地黄)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半。

    入

    百合柴胡汤

    (出圣惠方)

    治百合伤寒病久不瘥。不思食。欲成劳。

    百合(二两)柴胡(去苗)知母(焙)黄连(去须锉微炒)秦艽(去苗土)栝蒌(各一两)甘草(半两炙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半分拍碎。煎至七分。去滓。

    食前

    百合紫菀汤治百合伤寒病。似劳。形状如疟。

    百合紫菀(去苗土)白茯苓(去黑皮)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令黄)甘草(炙令微黄)柴胡(去苗)上等分。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半分拍碎。煎七分。去滓。

    空心

    浓朴散治百合伤寒。补阴养阳。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令赤黑色一两)桃仁(去皮尖双仁炒黄别研一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令黄别研一两)紫石英(别研)白藓皮五加皮桑根白皮(锉各半两)上捣研为散。更入乳钵一处研如粉。每服食前。用葱白糯米煎汤。调下二钱。日二。

    百合前胡汤治伤寒瘥后。已经二七日。热不解。将变成百合病。身体沉重无力。

    昏如醉状生百合(三枚擘洗)前胡(去芦头)麻黄(去节各一两半)葛根(锉二两)麦门冬(去心半两)石膏(三两碎)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取七分。去滓。温服。

    后

    百合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百合病。身微热恶寒。烦喘。

    百合(二两)紫菀(一两去根土)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前胡(去芦头)麦门冬(各一两去心)甘草(三分炙微赤锉)上为散。每服五钱。用水一大盏。煎至五分。

    去滓。不计时候。温分服。

    赤茯苓散治伤寒头不痛。但觉头眩。淅淅恶寒。是百合证。

    赤茯苓麦门冬(各三分去心)百合知母柴胡(各一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子芩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头不痛。多眩闷。寒热往来。小便不利。百合证。

    子芩(三分)赤茯苓甘草(炙微赤锉)芎(各半两)百合(一两)知母(半两)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半夏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百合病。下利不止。心中坚而烦呕。宜服。

    半夏(汤浸七次去滑)黄芩黄连(去须微炒)甘草(炙微赤锉)人参(各一两去芦头)百合(二两)干姜(炮裂锉半两)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枣三枚。生姜半分。

    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柴胡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百合病。羸瘦不食。少力。宜服。

    柴胡(去苗)白茯苓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知母桔梗(去芦头)黄(各一两)百合(二两)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紫菀饮子

    (出圣惠方)

    治伤寒百合病。阴阳相搏。日久渐瘦。不思饮食。虚热

    咳嗽。宜服。

    紫菀(去根土)杏仁(各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色)黄连(半两去须)前胡(去芦头)半夏(各三分汤洗七次去滑)栝蒌(一枚)人参(一两去芦头)知母(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细锉。和匀。每服半两。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

    温服。

    半夏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百合病久不瘥。大小便涩。腹满微喘。时复痰逆。

    不下食。宜服半夏(一两汤洗七次去滑)人参(半两去芦头)木香(三分)枳实(麸炒微黄)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桑根白皮(各三分锉)百合(一两)上为

    栝蒌牡蛎散

    (出千金方)

    治伤寒百合病。渴不止。

    牡蛎(烧为粉)栝蒌根(各二两)上为细散。每服二钱。以粥饮调下。不计时候服。

    治伤寒百合病。壮热头痛。昏昏不寐。如有祟方。

    (出圣惠方)百合石膏(各二两)知母木香(各一两)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百合散治伤寒百合病。一月不解。变如渴疾。宜服。

    百合栝蒌根(各一两)牡蛎(烧为粉)栀子仁麦门冬(各三分去心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竹叶二十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伤寒百合病。腹中满痛。宜服此方。

    (出千金方)用百合一两。炒令黄色。为细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一方用百合根。

    百合洗方

    (出千金方)

    治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

    用百合以水一斗。渍一宿。以水洗身已。食煮饼。勿与盐豉。一方用百合根。外台秘要云。如渴不瘥。可用栝蒌根。并牡蛎等分。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卷一百四十二 伤寒门

    伤寒狐惑(附论)

    夫狐惑之病。或初得状似伤寒。或因伤寒而变。然皆虫证也。虫蚀其喉为惑。使人声嗄。

    虫蚀其下部为狐。使人咽干。其候皆默默欲眠。不得卧。起居不安。恶饮食。面目乍赤乍白乍黑是也。此由伤寒病内热。饮食少。肠胃空虚。而虫为之不安。故随所食上下部。而病名狐惑也。

    病患默默欲眠。目不能闭。起居不安。其声嗄。或咽干。此名狐惑伤寒也。狐惑与湿皆虫证。初得状如伤寒。或因伤寒变成其疾。其候默默欲眠。目不能闭。起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