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神仙传译注最新章节!

2) 汉皇后:即东汉光烈皇后阴丽华(前5——64),南阳郡新野县(今属河南)人,东汉光武帝刘秀第二任皇后。她是春秋时期名相管仲后裔,汉明帝刘庄的生母,生性仁爱孝顺,并以美貌著称。 (3) 道术:各种道家法术。见《老子》篇注。 (4) 度世:脱离人间而成仙。 (5) 《太清神丹经》:又名《太清金液神丹经》《上清金液神丹经》《金液神丹经》,分上中下三卷,分别题为张道陵、阴长生、抱朴子撰述。正文为七言韵语,主要讲述炼丹之法,但文字难解,学者陈国符推测为西汉末东汉初作品,文末介绍说:“此《太清金液神丹经》文,本上古书,不可解,阴君作汉字显出之。”明《道藏》收入众神部众术类。 (6) 不即升天:原文为“不尽即升天”,《云笈七签·阴真君传》所附“阴真君自叙附”中为“不即升天”。因后文有“阴君已服神药,虽未即升天”,说明“尽”为衍文,故删除。 (7) 平都山:位于重庆丰都县城东北,据《云笈七签·洞天福地》记载,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亦称丰都名山,又作酆都名山。丰都也是有名的鬼城,其来历之一据传就是阴长生和王方平(见《王远》篇)都在此山修炼过,唐朝时有人把他们称为“阴王”,后讹传成“阴间之王”,故使丰都成了有名的“鬼城”。

    【译文】

    阴长生是河南新野县人,属于汉光烈皇后阴丽华的亲戚。他虽然从小就生长在富贵人家,但是却不喜欢荣华富贵的生活,只是专心研究道术。

    他听说马鸣生获得了成仙的道法,就去寻访,最终得以相见。他给马鸣生做仆人才做的活,甚至亲自给他提鞋,但马鸣生一直都不教给他成仙的方法,只是早晚拉他一起高谈阔论,讨论当时的国家大事,带他一起耕田种地,这样过了十几年,阴长生求道之心依然没有松懈。

    跟阴长生一起在马鸣生那里做事求道的有十二个人,都一个个走了,只有阴长生一直尽心地守着弟子之礼,马鸣生于是对他说:“你才是能得道的人啊。”于是把他带到青城山,给他演示怎么把黄土煮炼成金子,在西方立好祭坛,把《太清神丹经》传授给了他。

    马鸣生告别而去,阴长生就回来配药炼丹,丹药炼成,他只吃了半剂,因为还不想马上升天。于是他炼制黄金十几万斤,用来布施给天下穷苦之人,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他此后与妻子儿女一起周游天下,一家都长寿不老。他在民间待了三百多年,后来在平都山的东边,在白天飞升上天走了。

    著书九篇云:上古仙者多矣,不可尽论。但汉兴以来,得仙者四十五人,连余为六矣。二十人尸解 (1) ,余并白日升天。

    抱朴子曰 (2) :洪闻谚书有之曰:“子不夜行,则安知道上有夜行人。”今不得仙者,亦安知天下山林间,不有学道得仙者?阴君已服神药,虽未即升天,然方以类聚,同声相应,便自与仙人相集,寻索闻见,故知此近世诸仙人数耳。而俗民谓为不然,以己所不闻,则谓无有,不亦悲哉!

    夫草泽间士 (3) ,以隐逸得志,以经籍自娱,不耀文彩,不扬声名,不修求进,不营闻达,人犹不能识之,况仙人。亦何急急令闻达朝阙之徒 (4) ,知其所云为哉!

    【注释】

    (1) 尸解:道家指修道者元神离开肉体而成仙。见《王远》篇注。 (2) 抱朴子:葛洪自号抱朴子。 (3) 草泽:长满野草的大片积水洼地。这里指乡间或荒野、偏僻的地方。 (4) 朝阙(què):宫阙,借指朝廷。阙,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译文】

    阴长生写了一本书,共分九篇,其中说道:上古时,成仙的人有很多,不能一一说明。但是从汉代兴起之后,修炼成仙的只有四十五个人,加上我是四十六个。其中有二十个人通过尸解成仙,其余的都是白日飞升成仙。

    抱朴子说:葛洪听说谚语中有句话:“你不走夜路,怎么知道路上没有夜里走路的人。”现在那些未成仙的人,怎么能知道天下深山老林之中,没有学道成仙的人呢?阴长生已经服用神药,虽然没有马上飞升上天,但是同类的人会聚到一起,相同的人也能相互感应,所以他自然能跟仙人们相聚一处,加上他在寻找搜索仙人们时听到和看到的,所以他才知道近世仙人们的数目。但是普通人说不是这样,因为他们自己从来没听说过,就说没有成仙这回事,不是很可悲吗!

    那些在乡野里的读书人,以隐居为志向,以阅读经典书籍为快乐的事,写文章不炫耀文采,也不对外传播自己的名声,不刻苦攻读以求进步,也不追求高官显位,人们对这些人都不能认识清楚,更何况仙人了。那些急于想在朝廷中飞黄腾达的人,怎么能知道阴长生所说的修仙的事呢!

    阴君自叙云:汉延光元年 (1) ,新野山北,予受仙君神丹要诀 (2) :道成去世,付之名山,如有得者,列为真人 (3) 。行乎去来,何为俗间?不死之要,道在神丹。行气导引 (4) ,俯仰屈伸;服食草木,可得延年,不能度世,以至乎仙。子欲闻道,此是要言。积学所致,无为合神 (5) 。上士为之,勉力加勤,下愚大笑,以为不然 (6) 。能知神丹,久视长安 (7) 。

    于是阴君裂黄素 (8) ,写丹经,一通封一文石之函 (9) ,置嵩高山 (10) ;一通黄栌之简 (11) ,漆书之,封以青玉之函,置太华山 (12) ;一通黄金之简,刻而书之,封以白银之函,置蜀绥山 (13) 。一封缣书 (14) ,合为十篇 (15) ,付弟子,使世世当有所传付。又著诗三篇,以示将来。

    【注释】

    (1) 延光:东汉皇帝汉安帝刘祜的第五个年号(122——125)。 (2) 仙君:指马鸣生。 (3) 真人:道家指修真得道的人。《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4) 行气导引:指行气术和导引术。分别见《老子》篇注和《彭祖》篇注。 (5) 无为合神:指抛却杂念,让形体和精神高度和谐。《广成子》篇中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即此意。 (6) “上士为之”几句:语出《老子·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7) 久视:即长生之意。语出老子“长生久视”。见《彭祖》篇注。 (8) 黄素:黄色的绢布。 (9) 文石:碳酸盐矿物,又称霰石。通常呈白色、黄白色,有玻璃光泽,断口为油脂光泽。良质文石颜色较深,硬度高,花纹多变化,具有同心圆构造。 (10) 嵩高山:即嵩山。见《刘根》篇注。 (11) 黄栌(lú):别名红叶、红叶黄栌、黄道栌,是中国重要的观赏红叶树种,木材黄色,可制家具,亦可做染料。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 (12) 太华山:即华山。见《伯山甫》篇注。 (13) 绥(suí)山:今四川峨眉山市与乐山市沙湾区交界处的二峨山,是道教仙山,传说为西周仙人葛由升天之处,道教称之为第七洞天“太妙零陵之天”或“虚灵洞天”。 (14) 缣(jiān)书:即帛书,是在特制的丝织品“缯”或“缣”上书写的作品。 (15) 合为十篇:因上文说阴长生“著书九篇”,加上这里的丹经一篇,所以“合为十篇”。

    【译文】

    阴长生的自叙里说:汉延光元年,在新野县大山的北边,我接受了仙人的神丹要诀:你修道成功离开世间时,要把这要诀藏在名山之中,如果被人得到,那他就是真人。人生来去一场,为何要为俗世间的事奔忙呢?不死的秘诀,主要在炼制神丹。练习行气和导引,俯仰屈伸身体而已;服食花草树木之类的药物,也只能延长寿命,这些都不能超脱尘世,成为神仙。你想学习仙道,这才是关键的话。学道需要慢慢累积,通过修无为法而让自己形神合一。上等人不断勉励自己去勤奋修行,下等愚人则嘲笑修道,以为没有这回事。能知道神丹的秘诀,才能真正长生不老。

    于是阴长生把黄绢布撕开,写上丹经,一份封藏在一个文石盒子里,放在嵩高山上;一份是用黄栌木做成的简书,用漆写上,封藏在青玉做的盒子里,放在华山;一份用黄金做的简书,刻写好,封藏在白银做的盒子里,放到蜀地绥山。他又在丝帛上把丹经写了一遍,合起之前的九篇文章共十篇,阴长生把这十篇交付给弟子,好让世世代代都能传承下去。他又写了三篇诗,用来明示未来的人。

    其一曰:惟余之先,佐命唐虞 (1) ,爰逮汉世 (2) ,紫艾重纡 (3) ,予独好道,而为匹夫。高尚素志,不仕王侯,贪生得生,亦又何求?超迹苍霄,乘龙驾浮,青云乘翼,与我为仇 (4) 。入火不灼 (5) ,蹈波不濡 (6) ,逍遥太极 (7) ,何虑何忧。傲戏仙都,顾悯群愚 (8) 。年命之逝,如彼川流 (9) ,奄忽未几,泥土为俦 (10) ,奔驰索死,不肯暂休。

    其二章曰:予之圣师,体道之真,升降变化,乔松为邻 (11) 。唯余同学,十有二人,寒苦求道,历二十年,中多怠堕 (12) ,志行不坚。痛乎诸子,命也自天,天不妄授,道必归贤。身没幽壤 (13) ,何时可还,嗟尔将来 (14) ,勤加精研,勿为流俗,富贵所牵,神道一成,升彼九天 (15) ,寿同三光 (16) ,何但亿千。

    其三章曰:惟余束发 (17) ,少好道德,弃家随师,东西南北,委放五浊 (18) 。避世自匿 (19) ,三十余年,名山之侧。寒不遑衣 (20) ,饥不暇食 (21) ,思不敢归,劳不敢息,奉事圣师,承欢悦色。面垢足胝 (22) ,乃见哀识,遂受要诀,恩深不测。妻子延年,咸享无极。黄白已成 (23) ,货财十亿 (24) 。使役鬼神,玉女侍侧。今得度世,神丹之力。

    阴君处民间百七十年 (25) ,色如童子 (26) ,白日升天而去。

    【注释】

    (1) 唐虞(yú):唐尧与虞舜的并称,都是上古君王,也是传说中的贤王,传说尧帝年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舜帝。因尧帝被封在唐邑,统治区域主要在今河北唐县、望都、顺平、曲阳等地,古称唐国,故称他为唐尧。传说舜号有虞氏,国名为虞,故又称他为虞舜。 (2) 爰(yuán):改易,更换。 (3) 紫艾重纡(yū):意思是他和皇亲国戚有关系,因为他是皇后阴丽华的亲属。紫艾,即紫艾绶,绶是一种丝质带子,古代常用来拴在印纽上。东汉刘珍等《东观汉纪》中记载:“建武元年,复设诸侯王金玺綟绶。”綟,苍绿色,跟艾草颜色相似,所以把诸侯王的金印又称“艾绶”。纡,弯曲,绕弯。 (4) 仇(qiú):匹配。 (5) 灼(zhuó):被火烧烤。 (6) 濡(rú):沾湿,润泽。 (7) 太极:此处指天宫,仙界。 (8) 悯(mǐn):哀怜。 (9) 年命之逝,如彼川流:意为时间像流水一样向前奔腾不止。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 俦(chóu):同辈,伴侣。 (11) 乔松:王子乔和赤松子的并称。两人均为传说中的仙人。 (12) 怠堕:懒惰,懈怠。堕,通“惰”。 (13) 幽壤:指地下,九泉之下,即人死后所去的幽冥界。唐房玄龄等《晋书·礼志上》:“若埋之幽壤,于情理未必咸尽。” (14) 嗟(jiē):叹息。 (15) 九天:古人按方位把天空划分九处,战国楚屈原《楚辞·天问》“九天之际”句下汉王逸注:“九天:东方皞天,东南方阳天,南方赤天,西南方朱天,西方成天,西北方幽天,北方玄天,东北方变天,中央钧天。”此处指天宫。 (16) 三光:古时指日、月、星,东汉班固《白虎通·封公侯》:“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人有三等,君、父、师。” (17) 束发:古代汉族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成童;二十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十五至二十岁。 (18) 五浊:即佛教术语“五浊恶世”,见《法华经·方便品》:“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分别指五种众生恶化的生存状态。此处指人世间。 (19) 匿(nì):隐藏,躲藏。 (20) 遑(huánɡ):闲暇,空闲。 (21) 暇(xiá):空闲,没有事的时候。 (22) 垢(ɡòu),污秽,脏东西。胝(zhī):即胼胝,指手脚因长期劳动摩擦而生的厚茧。 (23) 黄白:指黄金、白银。 (24) 十亿:原为“子亿”,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改。 (25) 阴君处民间百七十年:此处与前文“在民间三百余年”说法冲突,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因为最后几段关于阴长生的自序文字并非葛洪《神仙传》原文所有,而是由后人补入的(参见丁宏武《〈汉武帝内传〉非葛洪之作补证》,《文史哲》2011年第4期)。 (26) 童子:原为“女子”,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改。童子,古人指十五至二十岁之间的年龄。

    【译文】

    第一篇说:我的前世,曾为官辅佐过尧舜二帝,等到了汉朝,又成了皇亲国戚,但是我喜欢修道,因此一直做平民百姓。我一向立志高远,不愿为君王诸侯所用,我向往长生而获得了长生,还有什么其他可追求的呢?我现在成仙来到天宫,可以驾着龙浮在虚空中行进,青色的云成了我的两翼,与我相伴。我进到火中不会被烧伤,踏着波浪不会被弄湿,在天宫中逍遥自在,无忧无虑。我现在在神仙的都城遨游嬉戏,看着那些世间的愚痴众生真是可怜。生命在一年一年地流逝,就像那大河奔流昼夜不息,忽然之间就可能死去,死后就会与泥土相伴,但众生还在奔波劳碌地走向死亡,都不肯让生命暂时休息一下。

    第二篇说:我最神圣的老师,真正体悟了大道,他可以上天入地、自由变化,和王子乔和赤松子他们相邻为友。我的同学,有十二个人,我们一起忍受寒冷辛苦学道,度过了二十年,其中很多人中途懈怠偷懒,志向和修行都不够坚定。好可惜啊这些人,大概也是他们的天命吧,上天是不会胡乱传授大道的,必须要传给那些贤能的人。人一旦死去就要投奔幽冥界,什么时候能回到人间就不知道了,奉劝将来的那些人啊,一定要勤奋地精心钻研,不要被世俗偏见所干扰,也不要受荣华富贵的诱惑,神仙之道一旦修成,就可以升到九天之上,和日月星辰同寿,到时寿命又何止千亿年呢。

    第三篇说:我从十五岁开始束发的年纪,就一直喜欢修养道德,后来离家拜访老师,东南西北地奔走,把自己流放在世俗之外。我躲避世人把自己隐藏了起来,这样住在名山之旁度过了三十多年。天冷了没空加衣服,饿了没空吃饭,想家了也不敢回去,疲劳了也不敢休息,只一心侍奉圣师,才得到老师的欢心。我干活干得脸上脏兮兮,脚上长出厚茧,才受到老师的垂怜,这才传授给我得道的要诀,老师的恩情是无法测量的啊。我的妻子儿女也得以长生,跟我一起享受无限的寿命。炼制黄金白银的法术也已学成,家中有上亿的财富。还能调动鬼神去办事,有仙女在一旁伺候我们。我现在得以超脱凡尘而成仙,都是因为服用神丹的功效。

    阴长生待在民间有一百七十年,脸色一直像少年一样,最后在白天升天走了。

    张道陵

    【题解】

    张道陵,原名张陵,后改为“张道陵”,字辅汉,东汉时沛国丰(今江苏徐州丰县)人。其四十二代传人张正常撰《汉天师世家》称他是汉留侯张良的第九代孙,生于汉建武十年(34),在汉桓帝永寿二年(156),以盟威都功诸品经箓、玉册、剑印交付给他的儿子张衡,然后在渠亭山(在今四川蓬溪赤城)升仙而去,时年123岁。

    张道陵是东汉时期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又称天师道)的创始人,传说他在汉顺帝汉安元年(142),遇老子降临,传授其《太平洞极经》《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箓》等,并被老子“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自称“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并撰道书二十四篇。正一道上承黄老下启道教诸派,所以道教徒称他为“老祖天师”,即天师张氏之始祖,他也被奉为道教三祖(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道陵为教祖)之一,又称正一真人、张天师、泰玄上相、降魔护道天尊。唐天宝七载(748),载册赠“太师”,僖宗中和四年(884),封为“三天扶教太法师”,宋理宗加封“正一静应显佑真君”。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焉传》和东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张鲁传》中曾提及他,但十分简略,后世道教兴起,对他的塑造开始向神化方向发展,迷信色彩也越来越浓。道书中说他七岁就读老子《道德经》并解其意,又说老子亲传其道法,又说他能降妖伏魔,曾帅八部鬼帅,大战众鬼,制伏外道恶魔。

    张道陵曾为老子《道德经》作注,名为《老子想尔注》(也有说该书为其孙张鲁所作),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将哲学著作《道德经》改造成宗教经典。他把《道德经》中哲学概念的“道”人格化、神格化,解释为第一人称的“吾”“我”,使抽象的“道”具体为有欲有言,有喜怒哀乐,对人有教导、遣使、诫禁、主人生死、赏善惩恶、镇邪制顽的人格神。《老子想尔注》将“道”等同于“一”,认为“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通过这样的理论转化,把道或一,说成既是宇宙本源,又是太上老君,从而把哲学家老子变成五斗米道所信奉的神。

    张道陵早年招收信徒时,因对每位入道者都要求出五斗米,所以他的教派当时又被人称为五斗米道,也被一些人蔑称为“米贼”。张道陵除为人治病、驱邪禳灾以外,在巴蜀地区又建立起二十四个宗教活动中心,即二十四治,道民须定期赴治学道,进行祭祀祈祷等活动。至其孙张鲁,在东汉末三国时期,在陕西汉中一带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并维系了长达三十多年,后归顺曹操才告结束。曹操后来把他们迁到北方长安、洛阳一带,使得五斗米道在北方传播壮大,很多士族也成了它的信徒,从而奠定了后世道教的正统地位。

    张道陵者,字辅汉,沛国丰人也 (1) 。本太学书生 (2) ,博通五经 (3) ,晚乃叹曰“此无益于年命”,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 (4) ,欲合之,用药皆糜费钱帛 (5) 。陵家素贫,欲治生,营田牧畜,非己所长,乃不就。

    闻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与弟子入蜀。住鹄鸣山 (6) ,著作道书二十四篇,乃精思炼志 (7) 。忽有天人下,千乘万骑,金车羽盖,骖龙驾虎 (8) ,不可胜数。或自称柱下史 (9) ,或称东海小童 (10) ,乃授陵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 (11) 。

    陵受之,能治病,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 (12) ,弟子户至数万。即立祭酒 (13) ,分领其户,有如官长。并立条制,使诸弟子,随事输出米、绢、器物、纸笔、樵薪什物等 (14) 。领人修复道路,不修复者,皆使疾病。

    【注释】

    (1) 沛(pèi)国丰人也:在今江苏徐州丰县人。沛国,即沛侯国,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封其侄刘濞为沛侯,建立沛侯国,属沛郡所领侯国。次年,刘濞被封为吴王,沛侯国被撤除。沛侯国国都在今江苏淮北相山区,和沛县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 (2) 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大乱,太学零落。至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再度兴盛。汉顺帝永建六年(131),太学规模达到了“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三万余人。其后,经曹魏、西晋,洛阳太学至北朝末衰落,历时六七百年。 (3) 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儒生必修的五种经典。 (4) 黄帝九鼎丹法:又称九鼎丹法,相传为黄帝所用的炼丹法,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轩辕本纪》中说:“黄帝炼九鼎丹。”明《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收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但据考证,可能为唐代成书。 (5) 糜(mí):奢侈浪费。钱帛:金钱和布帛。帛,丝织品的总称。 (6) 鹄鸣山:即鹤鸣山,在四川崇庆西北。鹄,通“鹤”。南宋陆游《书寓舍壁其二》诗:“鹄鸣山谷曾游处,剩欲扶犁学老农。”自注:“鹄鸣,一名鹤鸣,在邛之大邑县。”山上有道观最早建于汉晋之际,后世道士杜光庭、陈抟、张三丰等都曾在此修炼。 (7) 精思:一种道家内修方法。见《伯山甫》篇注。 (8) 骖(cān):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这里指驾着龙。 (9) 柱下史:老子的别称。见《老子》篇注。 (10) 东海小童:东海小童为上清派尊神,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中有“东海小童符”,属护身符,可以防水中百害。魏晋时期的《太上灵宝五符序》中曾提及东海小童授张道陵《灵宝五符》事。 (11) 正一盟威:原为“明威”,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改。本为与神盟誓之意,这里指具有消灾解难、降魔除妖功能的道教符箓,明《正统道藏》正一部有《太上正一盟威法箓》一书,是正一天师门下法箓的总汇集。关于正一盟威的意义,道教《正一修真略仪》中说:“人禀阴阳正气,三元五运万象,必全由心而正,心正则神精不亏,与我为一,然后全日月之明,合五灵之本,故能死生无变,于己何邪异之所能干。由是焕照群阴,威伏六贼,是谓正一盟威学道之士。”《正一经》云:“正一者,真一为宗,太上所说。”《崆峒问答》曰:“何谓正一?正者不邪,一者不杂。正一之心则万法归一,故曰正一。” (12) 翕(xī)然:形容一致。 (13) 祭酒:本为官名。古礼,祭祀宴飨时,由最年长者举酒以祭于地,故祭酒为尊称。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官尊长亦称祭酒。这里指正一教在组织上的设置,正一教里初入者称“鬼卒”,管理这些“鬼卒”的称祭酒,如果管理的人非常多,则又称“治头大祭酒”。祭酒既是宗教骨干,又是内部行政官吏,祭酒之外不再设置其他官职。 (14) 樵(qiáo)薪:木材和柴禾。

    【译文】

    张道陵,字辅汉,是沛国丰县人。本来是个太学的学生,通晓五经,晚年叹息道“这些对延长寿命都没有用”,于是就去学长生不老的道术。他学到了黄帝的九鼎丹法,想要炼制此丹,但是要用的药都太耗费钱财。张道陵家里一向贫困,他想要经营家业,饲养牲畜,但自己又不擅长,于是就没有实施。

    他听说蜀地的人很单纯朴实,容易被教育引导,而且当地有很多名山,就带着弟子们入蜀。他住在鹄鸣山,写了二十四篇道书,然后开始通过练习精思来锻炼心志。有一天忽然有无数天人下来,他们的坐骑成千上万,车子都是金子做的,车顶也用羽毛装饰,拉车的是龙或虎,多得不可胜数。有的天人自称柱下史,有的自称东海小童,他们传授给了张道陵新出的正一盟威的道法。

    张道陵学了道法后,能给人治病,于是老百姓一起都来找他,把他当天师供奉,他收的弟子达到好几万户。张道陵于是设立了祭酒的职位,分别来管理各户弟子,就像官府的官员一样。同时他还订立了规章制度,让弟子们根据需要轮流供奉大米、布匹、用具、纸笔、木材木炭等东西。他还带领众人去修复道路,那些不参加修复的人,就让他们得病。

    县有应治桥道,于是百姓斩草除溷 (1) ,无所不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将为此文从天上下也。

    陵又欲以廉耻治人,不喜施刑罚,乃立条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记生身已来所犯之罪,乃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复犯法,当以身死为约,于是百姓计愈。

    邂逅疾病 (2) ,辄当首过 (3) ,一则得愈,二使羞惭,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从此之后,所违犯者,皆改为善矣。

    陵乃多得财物,以市其药合丹,丹成,服半剂,不愿即升天也。

    乃能分形,作数十人。其所居门前水池,陵常乘舟戏其中,而诸道士宾客,往来盈庭,盖座上常有一陵,与宾客对谈,共食饮,而真陵故在池中也。

    其治病事,皆采取玄素 (4) ,但改易其大较,转其首尾,而大途犹同归也。行气、服食 (5) ,故用仙法,亦无以易。

    故陵语诸人曰:“尔辈多俗态未除,不能弃世,正可得吾行气、导引、房中之事,或可得服食草木数百岁之方耳。其有九鼎大要 (6) ,唯付王长,而后合有一人,从东方来,当得之,此人必以正月七日日中到。”具说长短形状。至时,果有赵昇者,恰从东方来,生平原,相见,其形貌亦如陵所说。

    【注释】

    (1) 溷(hùn):肮脏,混浊。 (2) 邂逅(xiè hòu):不期而遇,偶然相遇。 (3) 辄(zhé):总是,就。首过:磕头忏悔自己的过错。见《彭祖》篇注。 (4) 玄素:指玄女和素女,传说她们以房中术授道教始祖黄帝。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此处代指房中术。 (5) 行气:是一种道家内修方法。见《老子》篇注。服食:按照一定的方法,进食一些药物或炼制的丹药等,道家以为可以通过长期的服食达到长生不老的功效。见《伯山甫》篇注。 (6) 九鼎大要:指前文黄帝九鼎丹法。

    【译文】

    县里有需要修理的路桥,老百姓们就会砍树锄草,清理垃圾,什么活都干,这都是出于张道陵的命令,而一些愚昧的人不知道是张道陵发布的命令,还以为那些让人们做事的告示是从天上下来的。

    张道陵又想用礼义廉耻治理人们,他不喜欢用刑罚,于是就订立制度,让有病的人,把自己从出生以来所犯的罪过都一条条记下来,亲笔写好扔到水中,向神明宣誓约定,不能再犯法,再犯就按照约定去死,于是老百姓的病一个个都好了。

    那些偶尔遭遇疾病的人,就让他们忏悔自己的过错,这样一方面能让疾病痊愈,另一方面让病人感到羞耻和惭愧,不敢再犯同样的过错,同时也会畏惧天地的神明而改正自己,从这之后,所有违法犯罪的人,都改过向善了。

    张道陵于是获得了很多的财物,就用来买药炼制丹药,丹药炼成,他服了半剂,因为还不想马上就升天而去。

    服丹后张道陵就会了分身术,可以化作几十个人。他居住的房屋门前有个水池,他经常坐船在其中娱乐,而很多道士和宾客,来来往往把他院子都挤满了,而屋子里一直也有一个张道陵,与来宾交谈,一起吃喝,而真正的张道陵却在水池里。

    张道陵为人治病,都是用的房中术,但他把房中术的主要内容更改了,保留了起始和结尾,但是大致意思还是没有变。他所教授的行气、服食等方法,还是按以前仙家的方法施行,也没有什么变化。

    张道陵有次对众人说:“你们这些人还是有很多俗世的心态没有去掉,不能完全弃绝尘世,只能学我行气、导引、房中术之类的方法,有人大概也能得到服用草木之类的药活几百岁的方子。但是黄帝的九鼎丹法秘诀,只能传授给王长,之后应该还有一个人,从东方过来,也应当能得到,这个人必定在正月初七的中午来到。”然后把他的高矮相貌都说了一遍。到那天,果然有个叫赵昇的人,恰好从东方过来,他出生在平原地区,跟众人一见面,相貌跟张道陵说的丝毫不差。

    陵乃七度试,昇皆过,乃受昇丹经。

    七试者:

    第一试:昇到门,不为通,使人骂辱四十余日,露宿不去,乃纳之;

    第二试:使昇于草中守黍驱兽 (1) ,暮遣美女非常,托言远行过,寄宿,与昇接床,明日,又称脚痛不去,遂留数日,亦复调戏,升终不失正;

    第三试:昇行道,忽见遗金三十饼,昇乃走过,不取;

    第四试:令昇入山采薪,三虎交前,咬昇衣服,唯不伤身。昇不恐,颜色不变,谓虎曰:“我道士耳,少年不为非,故不远千里,来事神师,求长生之道,汝何以尔也?岂非山鬼,使汝来试我乎?”须臾,虎乃起去;

    第五试:昇于市买十余匹绢,付直讫 (2) ,而绢主诬之,云未得。昇乃脱己衣,买绢而偿之,殊无吝色 (3) ;

    第六试:昇守田谷,有一人往,叩头乞食。衣裳破弊 (4) ,面目尘垢,身体疮脓,臭秽可憎。昇怆然为之动容 (5) ,解衣衣之,以私粮设食,又以私米遗之;

    【注释】

    (1) 黍(shǔ):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亦称稷、糜子。 (2) 直:通“值”。讫(qì):完结,终了。 (3) 吝(lìn):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过分爱惜。 (4) 弊(bì):破败。 (5) 怆(chuànɡ)然:悲伤的样子。

    【译文】

    张道陵考验了赵昇七次,赵昇都通过了,于是才传授给他丹经。

    这七次考验是:

    第一次:赵昇来到门前,看门人不给他向里通报,另外还故意让人辱骂他四十多天,但他一直在门前露宿不走,这才接纳了他;

    第二次:让赵昇在草丛中守护黍子,驱赶野兽,傍晚派个很美丽的女子过去,谎称自己走远路路过,要在这里寄宿,晚上挨着赵昇睡在一张床上,第二天,又说自己脚疼不能走了,就留下来住了几天,还不断挑逗他,赵昇始终没有丧失正念;

    第三次:赵昇走在路上,忽然看见路上有人掉落的三十个金饼,但赵昇从旁边走了过去,没有拾取;

    第四次:让赵昇去山里打柴,三只老虎跑到他面前,撕咬他的衣服,只是不伤害他的身体。赵昇一点也不害怕,脸色都不变,他对老虎说:“我是个道士,从年轻时就没做过坏事,所以不怕行走千里远的路来侍奉老师,求学长生不老的道术,你们怎么能这样对我?难道是山中鬼魅,派你们来试我的吗?”过了一会儿,老虎就起身离开了;

    第五次:赵昇在集市里买了十几匹绢布,付完费用,店主却诬陷他,说没拿他的钱。赵昇就把自己的衣服脱掉,买来绢布作为补偿,一点也没有舍不得的样子;

    第六次:赵昇在田里守护稻谷,有个人过来,磕头要吃的。那个人衣服破败,脸上脏兮兮的,身上还长着疮流着脓,恶臭难闻令人不敢靠近。赵昇脸上显得很难过悲伤,他把自己的衣服脱了下来给他穿上,用自己的那份粮食给他做吃的,又把自己的米都送给了他;

    第七试:陵将诸弟子,登云台绝岩之上。下有一桃树,如人臂,旁生石壁,下临不测之渊,桃大有实。陵谓诸弟子曰:“有人能得此桃实,当告以道要。”于时伏而窥之者,二百余人,股战流汗,无敢久临。视之者,莫不却退而还,谢不能得。昇一人曰:“神之所护,何险之有,圣师在此,终不使吾死于谷中耳。师有教者,必是此桃有可得之理故耳。”乃从上自掷,投树上,足不蹉跌 (1) 。取桃实满怀,而石壁险峻,无所攀缘,不能得返。于是乃以桃一一掷上,正得二百二颗,陵得而分赐诸弟子各一,陵自食一,留一以待昇。

    陵乃以手引昇,众视之,见陵臂加长三二丈,引昇,昇忽然来还,乃以向所留桃与之,昇食桃毕。陵乃临谷上,戏笑而言曰:“赵昇心自正,能投树上,足不蹉跌,吾今欲自试,投下,当应得大桃也。”众人皆谏,唯昇与王长嘿然 (2) 。陵遂投空,不落桃上,失陵所在。四方皆仰,上则连天,下则无底,往无道路,莫不惊叹悲涕,唯昇、长二人,默然无声。

    【注释】

    (1) 蹉(cuō)跌:失足跌倒。 (2) 嘿:同“默”。

    【译文】

    第七次:张道陵带着弟子们,登上高耸入云的悬崖之上。悬崖下有一棵桃树,树干跟人手臂差不多粗,在石壁上侧生出来,桃树下是不知道有多深的深渊,桃树上结了不少桃子。张道陵对众弟子说:“要是有人能摘到这棵桃树的桃子,我就会把得道的秘诀告诉他。”当时趴在地上向下探望的,有二百多人,都是大腿直抖,虚汗直冒,不敢靠近太久。看过的人,都转身退了回来,推脱说桃子没法摘到。只有赵昇一个人说:“有神在这里保护,哪有什么危险,圣师在这里,必定不会让我死在这山谷中。老师既然这么说了,必定是这个桃子有应该得到的道理。”于是他就自己从上面跳了下来,正好落到树上,也没有失足跌倒。他摘了一堆桃子放在胸前,但石崖很陡很危险,也没有可以攀爬的东西,这样赵昇就无法回去了。于是赵昇把桃子一个个的扔了上去,正好二百零二个,张道陵拿到后分别赐给弟子们每人一个,然后自己吃一个,留一个准备给赵昇。

    张道陵准备用手拉赵昇上来,众人看时,只见张道陵的手臂伸长了两三丈,拉着赵昇,一下子就把他拉回来了,然后把刚才留的那个桃子给了他,赵昇就把桃子吃了。张道陵走到悬崖边,开玩笑说:“赵昇的内心很正,所以能跳到树上,不失足跌倒,我现在也想亲自试一试,要是跳下去,应该能摘到大桃。”众人都劝说他不要跳,只有赵昇和王长两个不说话。张道陵于是向空中跳了出去,但是却没有落在桃树上,也不知道他掉到哪里去了。众人向四面看了看,山顶向上连着天空,向下深不见底,往前走又没有路,就都在那里惊慌痛哭,只有赵昇和王长两个人,默不作声。

    良久,乃相谓曰:“师则父也,自投于不测之崖,吾何以自安?”乃俱投身而下。正堕陵前,见陵坐局脚床斗帐中 (1) 。见昇、长二人,笑曰:“吾知汝来。”乃授二人道要,三日乃还。归治旧舍,诸弟子惊悲不息。

    后陵与昇、长三人,皆白日冲天而去,众弟子仰视之,久而乃没于云霄也。

    初,陵入蜀山,合丹半剂,虽未冲举,已成地仙,故欲化作七试,以度赵昇,乃如其志也。

    【注释】

    (1) 局:同“曲”。斗帐:小帐子,形状像倒置的斗,所以叫斗帐。

    【译文】

    过了好久,他俩相互说道:“老师就像父亲,他跳到这深不见底的悬崖下了,我们又怎么能安心地活着呢?”于是也一起跳了下去。他们正好落在了张道陵的面前,看见张道陵正坐在曲脚床上斗帐之中。张道陵看到赵昇、王长二人,笑着说:“我就知道你们会来。”于是就传授给了他们二人道法的秘要,三天后才回来。他们回到原来的住处,众弟子看到了,又惊又喜。

    后来张道陵和赵昇、王长三个人,都在白天升天走了,众弟子抬头看着他们,好久才见他们消失在天空之中。

    一开始的时候,张道陵进入蜀地的山中,配制了半剂丹药服用,虽然没有立即飞升而去,但是已经成了地仙,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想变化七次考验度化赵昇成仙,最终他完成了心愿。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