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八识规矩论义最新章节!

    续藏经   八识规矩论义

    清 性起论释 善漳等录

    原夫圣人体用之旨者。有性相二义之门也。夫性相二门者。是真如性中。有生灭门。有不生灭门也。今生灭者。是相宗心意识也。不生灭者。是性宗空体之旨也。然则性外无相。相外无性。是故真如门中。生灭与不生灭。实无异相之法体也。既无异体。所以触境明如。若无性相。故曰。唯心无境。若无境者。自心谁生。故心境泯泯廓然无圣。彰大象而不见其形。浑太虚而不见其相。是故在上不皦。其下不昧。大包天地。细入微尘。非色非空。非智非识。以五目不能睹其形。即四辩莫能谈其状。故绳绳不可名。寂寂不可见。迎之不见首。随之不见后。钻之弥坚。探之无影。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希夷绝朕。究不可知。(噫)只可冥之于心。契之于神。为三藏之祖。作十地之宗。迷之者。化智性而成识色。悟之者。转识色而成智性。成色识者。六道齐彰。成智性者。即幻有俱寂。又齐彰者。成黎耶之心王。俱寂者。捐万象之形质。又心王起。则憎爱心所之纷纷。藏识空。破无明转识之息息(噫)。若能通唯识之真宗。达实相之无境者。则不愧于学法之人矣。然(余)自惭无识。未入升堂。谒究玄宗。竭思不已。实祈圣之冥加。诚叩于历祖。聊为论识以示将来。

    唐玄奘法师八识规矩母颂

    清金陵西天禅寺元峰法师 性起 论释

    嗣法门人 善漳等录

    归敬请加

    稽首慈氏佛  如尊在目前  如来已涅槃

    今日无请益  故祈冥加力  命笔成此论

    搜尽八识旨  言言投祖意  普利诸异生

    同证唯识性  以斯净妙善  回向于净土

    速见阿弥陀  顿舍异熟尽

    △今云八识者。以一本。散为万殊。故云。唯识者。万殊为一本。今云唯识者。即黎耶识也。以心外而无法也。又唯者。非他人之所成也。唯我黎耶藏识之所生耳。又唯者。成也。即根尘器界及转识。并心所法者。总在藏识。独自成耳。故问。何以自成。非他力也。答。如人堕饿鬼道。见水成脓血。或变成火。故目连救母送饭。变成火炭。天人见水是琉璃。鱼成窟宅。又善财。参大光明王。众生在城中。或见此城。似琉璃。或见此城中。俱七宝成。或见此城中。是沙土木屋。岂非是唯心业力。各人之所现也。是故自心业力强故。者见种种各异。非心外有色可见。随自心故。何则。以各人自心业力种强。如饿鬼。共一处住。彼此不见。似同一室。成各梦故。即为心也。此通凡情唯心。若佛果中。成大光明藏。是白净识名曰。毗卢遮那佛也。

    所云。八识者。俱在心数。非心所故。云八识者。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黎耶识。今识本无异名。因用处各别。故识带数量。谓带数释名。今云五识者。依根得名。依眼得名。故云眼识。乃至依身得名。故云身识。名邻近释也。又眼不是耳。乃至耳不是身识。即相违释也。又名依士。释以根劣仗识方见。故名依士释也。如父仗子名力故。又名依主释。识为能依。根为所依。故名依主释。又名持业。有财。六七八识中。释耳。因

    玄祖始出八识母颂共四十八句。分为四科解释。○第一科五识转成所作智颂十二句○第二科六识转妙观察智颂十二句○第三科七识转平等性智颂十二句○第四科八识转大圆镜智颂十二句

    四科中先论五识章十二句云。

    第一五识颂中又分为二

    (前八句凡情章。后四句圣果章)。

    初颂凡情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今论八句中初句云。

    性境现量通三性

    论曰云何性境现量而通三性耶。答。所云性境者。不改易。为之性。所对五尘。为之境。此之以性为境者。谓地水火风。以四大而为之性也。境也。问。云何不改易性耶。答。地以坚固为性。水以湿为性。火以热为性。风以动为性。以四大。各云性者。如火欲凉。决不可得故。风欲静者。不可得故。下二义可知。故云性不可易也。又四大各遍。无欠无余。故名四大。又能生。声香味触为之四微。即能所八法。共名为色声香味触由对四大。故名四微。色言色。与四微。即为之五尘性境。收尽内之根身。外之器界。以至明暗显色等。方圆形色等。行住坐卧有表色等。总为第八识亲疏相分。是果报识性持也。总以五识所缘性境而成现量境故。是见相二分种子之所生也。若未破无明迷性。是遍计性所收。若破迷性。即依他起性。相似虽有。性是无也。似依他性即圆成故。现量者。现谓显现。非过未故。又如镜光故。量谓度量。是率尔心如镜照像。不留情故。现如影像。量如镜光耳。又见相二分。各有自种。在八识种内。一齐生者。无前后际故。

    云通三性者。一善性。二恶性。三无记性。所云性者。种也。以藏识中。无始已来。所熏善性种子。恶性种子。及无记性种子。各性种子。决不能改。似若栴檀香与臭蒜。决是各性。是故触境中。或如恶人打鸟。率尔心起即成现量。一刹那际。落意识中即成比量。引善性种子。即生慈念。成善现行。恶性种子。触五尘性境。成现量。落比量意识中。生恶现行。起随喜善念恶念亦复然。也故云性境。以成现量。而又成比量。通善性恶性无记性。各种生现行者。乃至性境中触十善境。通现比二量。或十恶境。通现比二量。若本无善恶种子。故触善境不生善。恶境不生恶。既无善恶现行种子。名无记种也。今七识中。善恶现行。熏在藏识内。即成八识中引业种。迁至当来。必成善恶苦果乐果也。是为当来异热果耳。故云通三性因果。决无差也。

    眼耳身三二地居

    论曰。云何眼耳身三识。只通初禅及二禅天耶。即不通上界三禅四禅天耶。答。下欲界。五趣杂居地中。八识全俱。初禅二禅天。无欲界。鼻舌二识。舍段食故。无香味尘。今二地者。只六识。一眼识。二耳识。三身识。四意识。五末那识。六即黎耶识。又初禅具六识者。由舍离欲界生得初禅喜。又得净妙乐故。况有觉观二心。以常出定。说法利益诸梵天众。二禅光音天众。虽无觉观。亦有喜心。名定生喜乐地以得深定。喜乐心故。虽不常出定。以光中示说法音。故诸梵众。亦有眼耳身三识之境。故云眼耳身三二地居者。信矣。又问。初禅二禅。可有寻伺二心所耶。答。初禅未入定前。有寻有伺。已入定后。有伺无寻。二禅唯伺无寻。以有喜乐心。岂无伺矣。又问三禅可有眼耳身三识耶。答。唯在定中。得受静妙之乐。故无三识。伺心虽有。细不现故。四禅舍乐。无想念。灭意识。全无伺所心故。唯七识缘第八识成有覆无记性。有真带境。以心缘心故。以见分成影作境故。若四空天。以灭七识见分无真带质故。以无内外境故。名四空天耳。唯留第八藏识。及五心所故。若至非非天。即无五心所。以定入者。止息心故。只有计存我种。未破无覆无明识性。是故报尽还入轮回。若能断我种。即舍生死。成阿罗汉者。此矣。

    遍行别境善十一

    论曰遍行。以八个识中。与何识相应。又别境。云何不与遍行。五心所同耶。又善十一心所。亦与何识相应耶。答云。五心所云遍行者。以周遍行履。一切地。一切性。一切心。一切时。循环来往无休息故。又如微波。亦如瀑流性。名现识等流性故。即触作意受想思等。五心所也。以内外皆应酬故。乃至四空天处尚相应故。常无断也。故名遍行。即有四义。为之遍行。所云四义者。一遍一切地。乃至四空天处。常相应故。名遍一切地。下界则可知耳。二遍一切性种。以善恶种子触境时。即作意触受想思五心所等。常相应故。无记性等。即可知耳。是故善恶无记三性。尽皆应故。名遍一切性。三遍一切心。即八个诸识心王。内外应故。如前作意触境等。生诸善恶无记心故。名遍一切心耳。四遍一切时。即如水瀑流。应时无休息故。名遍一切时耳。由此四义。故名遍行也。今云五心所者。谓心王为能使。心所为所使。如父使子不相违故。故名心所。更有余四十六个心所。亦此义耳。问。五心所义。即今知也。但五心所各性。各业作用。其义云何。答夫性者。其各体种性。不可改也。其业用力。各有能也。其余心所。亦准例义均知。今一一分开。略为论释。

    △问。云何名触心所耶。

    答。所云触者。谓有根尘识和合。不带名言。得法自相。故名曰触。又触者。以令心。心所触境为自性故。受想思等。为触自业故。名曰触。如眼识等触。即耳鼻舌身识触等。亦复然也。成五触耳。

    问。云何名作意心所耶。

    答。所云作意者。谓能警诸心所。如受想思等。为自性故。引起诸心所等。为自业故。名作意心。如共一室。以一人先惺。惊惺众心故。所以作意最比余力心所强故。

    云何名受。

    答。所云受者。谓领触等。作意心起。故领纳违顺等境。顺者是乐境。违者逆也。是苦境也。以领纳。违顺等境。为自性故。起憎爱等心。为自业故。又不顺不违等境。即不苦不乐受为自性故。不起憎爱等心。为自业故。名为受耳。

    云何名想。

    答云想者。由前领受心所之境。故于领受境上。取像专系为自性故。复于所受境上。施设名言。为是有耶无耶。善耶。恶耶。苦耶。乐耶。种种名。种种言句。为自业故。即名为想。即寻心为体耳。

    云何名思。

    答。所云思者。谓想心所希于境上。由未定故。故于想境上。重又细察故名思耳。以令余心所缘境。成善成恶等心所故。故以伺心所为体耳。以上想思寻伺。是散位独头在后文中辨也。若在八正道中。即正见。正思惟了明第一义。故通圣心。又如来三七思惟如是事。恐先说最上乘。众生不信。反招堕落也。故名思耳。以上释五遍行心所。各性各业力竟。

    △次释五别境。即欲胜解三摩地念慧等。是五别境。

    △问。云何各别境耶。

    答。与前五遍行心所性业不同。如前五心所等。由触等。故有作意受想思境起。是故能遍一切诸善恶无记心故。今此别境者。以各别境起。不通余境缘故。故为之别境耳。

    问。云何是五别境。各有性耶。业耶。

    答。一一示之。

    云何名欲。

    答。欲者。谓于所缘善等境。希望为自性故。恶境亦同心勤依善恶等境。不改为业。有欲者。由爱即受。不欲者。即舍故非遍行。是别境摄耳。

    云何名胜解耶。

    答。胜解者。于决定境上。印持无谬故不改者。为自性故。或文义境中印持毫不错谬。他人不能惑乱为自性故。以不可引转。转于他境为自业故。若犹豫者。不成胜解别境。若不犹豫。故名别境。非遍行者。随诸心故。

    是别境摄云何得名念耶。

    答。所云念者。于先所习之境。令心明记。不忘失故为自性耳。定依所习之境不舍为自业故。若受余境。即不成念。故非遍行。是别境摄。

    云何名慧。

    答。所云观境上。以简择决断分明。为自性故。以断疑决信解。为自业故。或外道邪解。虽不错境。着五蕴等。断常二见者是邪慧摄故。非正见也。既慧决择不谬。不转余法。故非遍行。是别境摄。

    问。在何识所收。

    答。虽在五识颂论。此别境者。通意识中收者。亦非分外。何则欲境可通五识。是六识中成胜解。虽或一见明了。或五识。亦六识中成。何则。非有决定思者。何能印定者乎。念若无意识持。云何得成定。若无意识云何专法一境。慧若无意。思量决择。故慧论不成。亦通七识。成邪慧故。斯之不敢自专。请高哲者究之。无拘一定耳。

    次论十一个善心所也。

    △问。佛有无量大善。岂可十一个心所而能成就者乎。

    答。在后文中辨。夫善者美也。故老子云。尊言可以市。加行可以人。若不计其功者。则为出世之善。合此善云。通漏无漏者。净妙果故。

    问。善十一法中。云何通五识耶。又云何各有自性。各有业用者耶。

    答。十一善者。一信。二惭。三愧。四无贪念。五无嗔。六无痴。

    问。六善心所。通五识耶。

    答。往昔中熏过善种。故眼见耳闻触生信。八三宝故。故知前所造过非见诸圣德。即生惭愧。不教而自忏故。由向昔无贪无嗔无痴。是故眼见耳闻触境。而无贪也。嗔也。痴也。若有贪等种。故无解脱性耳。又五善心所者。决定亦同五识相应。亦通意识耳。何则。若勤精进。有二一。身不疾懈。故属身识。二心不疲懈。即兼意识。若身心俱不疲懈。故名精进。不放逸者。亦二。一身不放逸。如戒身口。属身识故。二意不放逸者。属意识故。十行舍者。向日行舍。触境自舍。不教自成。故亦属眼。耳。见闻行舍。亦兼属意。十一不害。向日由慈心益物习成。故触境生慈即不害也。以上十一善心所。古云。属五识论从多分中说。以余论之。亦兼意识。无定准也。

    问。云各自性。各自业当何义耶。

    答。一一示之。

    问。何谓为信。

    答。夫信者。于实德深忍乐欲心净。为自己性。对治不信。断疑为业。故不信者。是障圣道之根本。信者。谓八圣道之源由。又生疑者。有三。一。人天外道仙等。执着我人等四相之蕴。若闻深法。即生疑谤。故佛云。破法不信故。堕于三恶道也。以不信力。而障于道也。二。小乘声闻。及二乘独觉。不信大乘。不得入佛智海力故。三菩萨不信。非不信也。有疑网也。如见道分。不得入修道分疑网。又修道分菩萨。不得入证道分疑网。又十地。不见如来胜妙境者。即为疑网。以要重加精进力故。始断疑网得八法界。故云。信为道源功德母。又云。信能必到如来地者。信矣。

    问。诸善中。云何以信为首耶。

    答。前不云乎。信为道源功德母。由信力故。而发起菩提之心。故善财。至参弥勒大士。尚以信力。菩提心为主。始入普贤道场。故信者。如息尘珠而能息尽诸尘。不障道法故。如如意珠以随心所求。无不得故。如利刀。一切烦恼尽穿通故。故十一善中。以信而为首也。

    二惭。云何为惭耶。

    答。云惭者耻也。以自向前。有诸过非皆是无知而作。今已知故。即生惭也。耻也。故初地菩萨。以惭愧二心。乃为庄严。故惭字。是领善之首。始生善法。论云。依自法力。崇重贤圣。为自性故。止息恶行。为自业故。如一无垢比丘。而犯淫戒。凡见一切持戒诸沙弥等尽皆礼拜。云我犯淫戒。必堕地狱。求诸众僧。与我忏罪。惭也。止息恶行也。

    三愧。云何为愧耶。

    答。夫言愧者。凡自己有过。见一切圣贤父母师长。俱成有愧。如人饮酒大醉。堕于瀑臭泥中。若惺之后。一切眷属。悉不能见。凡见外人者。均皆有愧。甚是羞也。故名为愧。故论云。愧者依世间善力境中。以轻拒诸恶为自性故。如轻他恶即自己过。故生愧也。又对无愧。止息恶行。为自业故。故人有惭愧者。可以断恶。可以修善。可以成圣至顿超十地。断障证真者。皆由惭愧。而得成也。故曰。人无惭愧。众恶皆成。罪之首也。况人有过。而不忏乎。是故未得见道者。即见有道之人。而生惭也。愧也。已见道者。若见修道有德之人。更生惭愧。又修道之人。若见证道之人。更加生惭。生愧。方乃证耳。十地果中若见如来果地。不得证之。痛生惭愧。故惭愧至通圣位。况我辈在三界内。而不生惭愧者。实可痛哉。

    四无贪。云何名无贪耶。

    答。云无贪者。一外财。二内财。三眷属。四名。五利。六睡眠。七淫欲。八饮食。九衣服。十各尘美境。十一心意识。已上俱属凡情。十二圣见。皆属无贪中收。但有一种不舍。即不成大圣。又前十种舍外色法。后一种舍于心法。又前十种。舍于外境。后二种。舍于内境。若不舍者。即我爱烦恼。及俱生我法种子之所收也。若舍者。名无贪也。问。既云无贪。即是舍义。何必后立行舍。答。无贪属心。行舍属境。由内心不贪。方能行舍。若内有贪。何能行舍者耶。论云以无贪者。于有。有具无著。为自性故。以对治贪著作善。欲成三界有漏果故。故云无贪。此具前义耳。

    五无嗔。云何为无嗔耶。

    答无嗔者。谓顺我心必贪。逆我心者必嗔。如我爱财爱妻爱子眷等。若夺之者。必生于嗔。若不贪者。夺去必不生。嗔故无嗔耳。如象妇被猎害。不生报念。故无嗔。逢最苦具。四缘不足忍住。是无嗔也。故论云无嗔者。于苦苦具无恚为自性故。对治嗔恚不生。反修善念精进为自业故。或遇恶人。夺我衣钵。不生恚念。反起慈心是无嗔耳。

    六无痴。云何无痴耶。

    答。云无痴者。触境事中。决定不迷。知是虚幻之境。本来空故。以至二六时中。决不迷也。故无痴耳。论云于事理明解为自性故。对治执取迷境。反作善事。为自业事。明解者。即俗谛境。决不谬故。理明事解。于真谛理亦不错也。故立无痴名耳。

    七勤精进。云何名勤云何名精耶进耶。

    答。云勤者。昼之夜之而不息也。论云。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自性故。对治懈怠满善为自业故。解曰。善可修。恶可断也。勇悍者。不惮劳苦也。即是四正勤法中所收。谓已断者。令永不生起。未断恶者。加功令断。又已修善者。保而不失。未修善者。决定要修。是故无勇悍心者。决不能进。能断故名为勤。为精进耳八轻安。云何名轻安耶。由前无贪嗔痴等障。加于修道。勤而精进。故得轻而安之。所云轻者。舍粗重故。所云安者。得息心达本源故。论云。以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自性故。对治惛沉。转依清净自在为自业故。轻安者。是初步工夫。若进后步者。即行舍脱体成工。为轻安果耳。

    九不放逸。云何名不放逸耶。

    答。古德云。守口如鉼。守意如城。云开口动舌。无利益于人莫开。举足动步。无益于人莫举。举心动念。无益于人莫动。故五地云。名为坚固者。不舍戒行故。即名为不放逸。论云。以前精进无贪无嗔无痴等三根。所修所断。念念防护为自性故。欲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为自业故。亦精进之别名。故名不放逸。若细推之。即断我爱之种。以至八九十地。及如来果地。乃精进力。可不信乎。

    十行舍。云何名行舍耶。

    答。于内外财等。悉舍不吝乃至眷等。亦即舍之。又则于冤于亲。悉皆度脱。不计旧过。即名曰行舍。论云舍者。以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永不生起。正直无功用行为自性故。对治掉举。令心寂静住为自业故。然舍者有三。一舍凡情。即贪嗔痴等。一切烦恼种故。二舍圣见。如二乘执着涅槃。及七地用加行无相观智。不能脱故。今若舍之。即舍圣见种故。三舍智相故佛证道分中。以智相永息。故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即名曰舍。以舍最后迷性种子。脱最后随眠种子等故。是故舍之一字。通佛地故。

    十一不害。云何为不害耶。

    答不害者。如歌利王。节节支解。尚不生嗔。永起慈念为主。又如猎师伤象。以见染色依人总不生嗔。而伤害之。故论云。于诸有情。不为损恼。以无嗔心为自性故。能对治害心。反以悲念有情为自业故。以如来三七日中思惟不敢说大乘者。恐伤众生善根。故云不害。譬如蚊虫可人有慈种者。即手护命。指去之故云不害。

    以上十一种善法。可有次第否耶。答。有次第故。一由深信力故。以前所造之恶决生愧。由惭愧心起。故凡见五尘物境。自然不贪。已知贪爱财色名利等故。而造诸罪。故舍而不贪。由不贪物境。故有人损我劫。夺我物亦不嗔也。由不嗔者。何也。以悟了前境。虚幻境空故不痴也。由无贪嗔痴故。即唯求出世之道。勤加精进。由精进力故。而得身心轻安。获法妙利。由得妙利力故。恐失圣财。身口意三业。即念念不放逸耳由不放逸故。即念念见三界内。无可爱之。故时刻行舍。以行舍。故。如歌利王。割截身体。不生嗔念。反起慈救之心。故不害也。即慈心耳。又前十心。通三乘修。后不害一心。转成大悲。通大乘。及最上乘。如来地耳。

    然小乘中。由信力故。而生惭愧。永不起贪。乃至舍心。方脱生死。大乘中。先信力故。而顿破无明痴境。了境本空。故不起贪起嗔。乃至行舍。永不伤害。以见众生受苦。反生慈念。而拔济之。小乘唯自利。大乘二利全具。成十一心也。又无贪。即行舍具布施。以布施而度贪故。惭愧及不放逸者。具戒。以持戒力。而度放逸。念念生惭愧心故。无嗔及不害者具忍。以忍辱力。而度嗔心。及不害众生心故。勤力即具精进。度放逸心故。轻安具禅度故。以无痴者即般若度。以般若妙慧而度痴故。

    又不嗔故。而反行慈念。不害故起悲也。又不嗔生喜行舍。即冤亲平等。故名曰舍。是以十一个善心所法。广通三乘四果。及诸度万行等法也。乃至三十七品助道之法。亦皆通也。即思之可知耳。

    中二大八贪嗔痴

    论云。此一句。不依文顺而解。依义顺而释。方可次第故○一根本烦恼有六○二随烦恼有二十。分三○一大随有八○二中随。有二。三小随有十。共成二十。加上六根本。为之二十六个烦恼。是凡情心所。非圣法也。八初地菩萨位。即断此心所也今六根本烦恼。在五识文中。只云。三根本。即贪嗔痴三烦恼也。又三根本即我慢。疑。恶见。三种烦恼。在七识章辩。

    三根本者。一贪。二嗔。三痴。所云贪者。将他人之物。率之于已。以五尘境。及财色名食[簐-欠+垂]等。俱生贪也。故论云。于有有具。皆生染着。以为自性。能障无贪行舍。生苦。以为业也。如佛往昔为王。由贪财色伤国。堕三恶道。后作野干。如幸智慧力。而生兜率院中近圣。故贪之一字。众苦之根本也。戒之慎之二嗔者。若逆之于我。即生恚怒。于己财物妻妾等眷。名利之益。被他夺去谋去。即生恚怒。为之嗔也。论云。于最苦具增恚。为自性也。能障无嗔令心不安为自业也。华严云。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阎罗大王。为毗沙门天王。兵力不如。动一嗔心。后世为地狱主。治汝等人。以至每日。自招三时铜镬灌口皆。嗔心念也。痛哉。苦哉。切切诫之。

    三痴。云何痴耶。于诸前境迷于幻境。由事理不明。以错谬解之。故于诸境中。起执取心。故为痴也。论云。于诸理事迷闷为自性也。能障无痴净慧为自业也。如提婆达多害佛。世王害父。作新王新佛。岂可得乎。故为痴也。

    以上三种烦恼。在五根中相应。何则。由五识缘五尘境。顺我即贪。不顺我即嗔。事理不明为痴。于五识触五尘境时。即引贪嗔种。预先成也。若落意识比量。更添造业。今在五识。缘现量性境。即与贪等相应。如未满周岁童子。虽则无知。见钱则爱。夺去即嗔。则可知。与五识相应。亦与八识。我爱种子等。四惑相应。何则。内有贼种。外有爱境。始相应耳。是故虽在五识论之。亦系八识种等引之。则自然理也。以七识情生。方托六识成善恶云耳。各烦恼种子。亦同此例。问。云何为根本耶。答。由下小随中随大随三种烦恼。皆依此六个根本而起。故为根本烦恼如小随中。有忿恨等。及謟诳等。以忿心所及恨等依嗔根本。謟诳等依贪根本。无惭无愧及八大随等。依痴等根本。余心所。例此可知。故曰根本。又此贪嗔痴等种子。遍法界性。尽未来际。害法身命。故为三毒根耳。随烦恼。有二十个心所者。总依根本烦恼而得生起。名曰随。以随根本故。又分三科。一大随。二中随。三小随。云何大随耶。答云。大随者。具三义。故名大。依痴疑为根本。故名曰随。次云何三义。一者自类起。如一不信心所起。则懈怠放逸等类渐引起故耳。二具遍染性。即是不善性及无记性故。三遍染心。即通内外识染故具此三种即名曰大随。

    二中随。只有自类起一义。云何为自类一义。即无惭心起。即自然无愧心同类起故。故名为中。以随痴根本故。即名为中随。三小随。由无三种义故。俱名为小。以忿等随嗔本故。悭等依贪本故。故名为小随耳。又小随。只与第六识。及不善性相应。不与余识相应。故名曰小。以依贪嗔痴三根本。故名曰随。

    中随二者。理应在大随后。因 玄祖颂文先论之云。一无惭。云何名无惭者。谓自有过非。反以为是。而又反轻诸有德人。以为他非。故名无惭。如人逆长。反以为能。故无惭也。论云。不顾耻自法为非。反以轻拒贤善。为他自性故。又以龙障圣道惭心。增长恶行为自业故。名为无惭也。

    二无愧。云何名无愧耶。答。以作恶为非反以己才为胜诉于他人。以为其能。故名无愧。论云。不顾世间有德者。崇重暴恶。以胜最强。为自性也又以能障圣道愧心。增长恶行为自业故。名为无愧。问。无惭与无愧二心。云何分耶。答。无惭。不惧人。指背论非。无愧。反露于人。不怖面责。是惭与愧。则粗细不同。故分二也。

    三大随中有八。一掉举及散乱二法者。其相同(今掉举者。业性各别)如鸟鹊心。常好世境为乐。总不恳求寂静。故障圣位。于在一切三摩地中总无交涉。故称掉举。论云。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止为业。摩他者。此方云止。故名行舍。舍一切见故。二惛沉者。由上掉举好动。不求寂静。神则疲困。故或闻法。或坐禅者。则惛沉心起。故论云。令心圣法境上无堪任性。故能障轻安。毗钵舍那观为业。毗钵者。此方云观故。名楼观。又云前障止。今障观。有此二心所故。即障止观二门。永不入道矣。实可痛哉悲乎。

    三不信者。由前二心所。故不得入道。如云罗候罗。初出家为沙弥好动。闻法不解。故不信。欲还俗也。后佛方便引信。故得果耳论云。于实德处。不能忍可乐欲。心浊为性。又能障净信。以依怠情为业然不信者。障道之首。谤法之因。堕三恶道。由此而成也。

    四懈怠者。以圣法上心不系念。于三宝中。不恳修敬。于善知识处。有法不听。设听亦不勤修。故为懈怠。论云。于善恶品修断事。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于修断中。在善可修不修也。于恶可断不断也。是故精进之念。永不入也。即贪嗔痴染心。自然增长。故名懈怠。

    五放逸者。如马无绳。如鸟无笼。故放而逸之。放者不收心也。逸者野也。以任性而为之也。故放逸。是破戒之根。造业之首领。故放逸者。障精进之善也。论云。于染净品中。不能防修。纵逸为性。障不放逸善。增恶损善为业。不能防修者。谓不能防护身口意三业过非。故不能修身口意三业持戒行。故名放逸。

    六失念者。由前懈怠放逸故。所以失于正念。而不能入与出世法远之远矣。论云。于所缘境。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入道。散乱所依为业。由不能明记圣道。故心散乱矣。是名失念。

    七散乱。问掉举与散乱二心何别。答。掉举是外境奔驰。散乱者。内心不寂静。或一时为善念。或一时为恶念。或信或不信。或解或不解。或修此不成。又别另再修。如童子性。心无定准。故是障道之本耳。论云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依恶慧为业。如人走内道。又入外道。搅杂邪正之念。故名散乱耳。

    八不正知。云不正知者。如外道等。随于断常二见。或参禅人。得少为足。随无相见。拨无因果。如观教人。落于语言文字。而成诳慧或落种种己见。执取不舍。故名恶见。论云。于所观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悔犯为业。正知者。即八正道中之语。谓正见故。得正思惟。由正思惟故。得发语正耳。是入大道之源也。若不正见者。堕三恶道之相也。

    五识同依净色根

    论云。净色根者。简非浮尘。即五根尘。又言依根。即净色根。简非依境。即五尘境。何则。以前五尘境上。无发识故。如胜义根坏时。即如眼光失等。设若有境。识亦不起。故唯净色根。有光能发识故。又非内五根浮尘。亦非外之五尘中境。而生识故。故净色者。是胜义根。最微细故。最净妙故。如月之光。如华之映。印诸像故。是以光映之微。唯天人见之。非浮尘根。乃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成。净色是细色故。难可见也。问。既五根俱有净色之光。为是同时发识。为是遇境缘而生。答。遇境缘而生识也。非同时也。何则。以单根不发。独境不生。以和合故。而生识也。如人在屋内睡着。忽闻雷声。即惺者何也。由耳之净色根中之光应之。若非净色光应。何能闻听声耶。若无声尘之境。即耳识亦不生也。由遇声境缘故。方得生识者此矣。故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者。在后文中论也。问。净色根中生灭。即见相二分。为是净色根中。同生。为识自生耶。答。是第八识内见分种生。相分是第八识四大种所成。净色根光印。而生相分。若不遇境缘时识等亦不生也。即相分。亦不现也。问。是前后起。则同时耶。答。是同时起。如牛二角。如镜现像。光影同时。无前后际故成现量。故现即属相分。量即属见分。又问。见相二分与种又何差别。答。种属藏识若不遇境缘。即无种子功能。由遇缘。三和合故。始成见相二分彰露。即显种子功能。此二种子者。内八识中。引业种子性力。故外现见相二分。是内种子果也。又问既相分是净色根生。而净色根。又是四大种成。岂非是外生。亦非藏识生也。答。净色根及四大相分。俱属第八内识中相分。况此相分。亦是第八识内中引业种生。故四大种成净色根相分。如镜即四大种。与镜光即净色根不相离故。无二体也。岂非内乎。故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故界者。因也。以无始时来。一类见相二分种子。相续不断。一切法等依者。即生五识现量。一切见相二分。六识现行等法。故见种相种是内分中八识生灭引种。之所生也。故引业种如线。见相二分。现量现行等如幻。若心若色内外等法。俱是种子性力。之所串也。信矣。又问。如人中五净色根。亦有全具。亦有不全。若全可知。若不全者。如蒙人亦有向求无眼光。亦有半路而失。耳鼻舌等。亦复然也。是缺不缺者。即云阿耶。答。非无眼也。以浮尘四大肉眼根在。唯是失净色根也。亦在往昔中过非。今生招异熟果。眼根中。欠一净色根也。故不能发眼识只缘黑境境。如善住随恶道中。来生人间。在母胎中。即无眼也。以宿生中骂僧无眼。故招此报也。余者例知。

    九缘七八好相邻

    论云。眼以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言九缘生者。一境二空。三净色根。四明。五六识。六七识。七根本识。八作意。九种子。而生眼识一境是观所缘缘所缘是境。能缘是心。二增上缘。谓空明根识作意等。是增上缘。三种子即因缘变。四无间缘。是九缘中。具四缘也。而生眼识。耳识唯从八种缘者。唯除明者。即日月灯明也。故只八缘。而生耳识。鼻舌身三识。又除空也。只七缘耳故眼耳二识。离中知。鼻等三识合中知。后三者。即意识。七识。八识。三个识今意识。有五缘。方生识故。一五尘境。二根即净色根。三根本识。四作意。五见分种子。除明空等。五作意者。即心所法。有警察之义。第六识。是比量境。乃以带质。方可为境以七识。始可以为根也。今就古说。乃所云耳。故依前是七识。是三缘生。一根本识。二作意。三见分种子。故斯三缘而生七识。八识即藏识。即四缘生。一根即净色根二境即亲疏二相分境。三分别四命根种子。张名引业种子。而生藏识缘。好相邻者。眼耳鼻舌身等识。有似邻域。即相近释也。余识不相邻耳。以六识唯审又间断故。七识不间断。有审恒故。八识无审有恒故。不相邻。是相违释也。亦有邻者。只少分也。

    合三离二观尘世

    论云合三者。鼻舌身三识。合中方知。如鼻识离中。亦可知也。今合者。从多分中说。离二者。即眼耳二识。决定。以离中方知。若合者。眼决不见色。亦不生识。成现量境。耳识虽不要明。以暗中知者。亦要离中乃方知耳。尘者。即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也。世者即刹那中。具三世际也。今文顺。义不顺。以顺义解之。

    愚者难分识与根

    论云愚者。即愚法声闻教中。云小乘。以第六识为根。为所熏。以贪嗔痴等。为能熏力大乘。以第八藏识。为所熏。前七转识。为能熏。以小乘中。不知大乘八识中。通如来藏故。虽然八识。内见分。即五识见分。是第八识见分种子所生。又不知前五识所缘。性境相分。亦是第八识中净相分种生。虽前五识缘性境。成现量见相二分。纯是第八识中。见相二分种子之所生也。非余种之所生也。又净色根光照前。五尘性境者。是内外无有分别境也。又五八二识见分。缘性境时。最初作意心起。成现量时。亦无分别。问。既有一念。云何是无分别耶。答。如镜照物不留情故。即本来智光。迷之成无明识。悟之即无分别智故。六祖云。成所作智同圆镜。成所作智者。即五识之所转也。而小乘中色与五识。俱无分别。难以知也。问。净色根对境时。既无分别。是无知耶。答。既无知者。非属现量。亦无分别。识化成智。即色自空成性。决可知耳。智性不二。成如如性也。是无分别现量。以无境为境故。以上凡情章已竟。

    次颂圣果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今论四句中初句云。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全真

    论云。文顺。义不顺。论云。观空始变相耳。今云。变相在前。观空在后。义不顺也。云所变何相耶。答。由观空故。而成空相之境耳。问。为根本智观耶。为是后得智观耶。答。若大乘中。先悟根本智。顿破无明。即得二空真如。虽得二空真如。通达实相。亦不住实相见。以得无住妙见心故。虽见实相。而微细修证断惑之旨。故重发最上大乘勇猛之念。而究竟重重路境。细而察之。由此得见道分清。修道分清。以至证道分清。是为后智也。若后得智圆。即名究竟成一切种。一切智智耳。若不观空究竟。若体若用若空。若假。若中。一切妙观。而何能成一切智智者哉。问。云何在五识中用。答。若顿悟根本智者。全在五识明悟本来。何以知之。如灵源。触见桃华悟道。香岩。击竹闻声。而省之者。或拈杖痛打。顿省三关。东坡听鼠。则声色全消。岂非以五识中。而悟之也故变相观空。在五识中论。所云变相者。未省之前。俱是声色之境。已省之后。尽大地无非净法界性。实无寸丝可挂者也。若云。溪声本是出广长舌。山色无非净法身者。尚是门外汉耳。直至心境杳无亡言息虑。脱体忘怀。应诸万彻。方是全体之大用耳。即为根本智也。今欲断惑证真者。必要后得之智。诚谓观空知有。知有观空。所云观空者。穷法性体决定以无性为性。无体为体故。问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云何无取无见而为性乎。答。以性空者。即是本来佛也。斯乃观真如体中。实无纤尘之可立耳。所以知有者。以虽空而不断。若以不思议戒定慧等无漏种熏。即必成一切种智。故云观空。知有德耳。观有知空者。大经云。了达法性者。无佛无世界。又云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槃者。是观有知空也。又观空知有。由根本智中。化出真谛智而照之。于空性体中。必有妙用。故成一切智之者也。又观有知空者。以寻常日用之中。念念修。而实无可修。以智体不增故。念念断惑。而实无惑可断者。以烦恼自性。本自空故。念念证。而实无可证者。以知十地妙行是真如行。决无可证也。故云如来大仙道。微妙难可知。非念离诸念。求见不可得者。岂有证哉。如鸟迹履空。三际俱无。但有其名。无足迹也。故无证之证者。信矣。设若空有不立。二谛不计。似若空画。智无所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即撒手悬岩者。即无可变相。亦无观空见耳。是知在凡位。先悟根本智。后得智。始能观空知有。观有知空而变成自性体也。以至圆满菩提。皆是后得智力耳。问。果中云何而不能全真者。何也。答。所云不全者。由如来果中尚用五识。即圆成所作之智。还用生灭门中。以度生也。故智相。犹不能全真者也。何则。以应身妙用智相随机应化。是从体起用。即修证权智中应。若在如来自分中。即无权智生灭分身之用。故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以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耳。今云。不全真者是如来权智妙用之云耳。又根本智。即实智。后得智。是权智。何则即根本智者。无可照也观也。若权智者。有可观也照也。虽观虽照。即不住于见耳。又实智无照者。直指一心。故权智有照者。成方便故虽用方便。即不住也。故权即是实。何外于权乎。乃体用全具耳。问。实智。何以无照。答。无照者。即无智也。又问。既若无智。是谁知法体本耳。答。以智即无智。故智体本自空也。智体本空。则实际亦无所得也。无所得者。是如来净法身耳。故应照是权。无照是实。非以权外。而有实智。非实智外。而有权智之可用也。信矣。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论云。问。五识尚未语完。八识全然未解。云何而言圆明无漏之果耶。答。虽在五识论之。乃通八识无漏之果。故在五根识中。见色闻声。豁然顿悟果中之旨。若能转五识成智者。即是果地之言。今以次第分义。亦云果中圆明妙智之德耳。梵语涅槃。此云圆明。圆者无欠无余。是不增不减之性也。所云明者。即权实二智。圆满无二智也。即后得而成实智。以应机即权。不应即实。然则在权非权。在实非实。故权实不二自在者二乘莫测。岂可思议乎。云初发无漏。正是无明种子永别。故成无漏。是以应化三乘五乘。乃至无量诸乘化身。非凡情及二乘小果之所测也。故云。以息无量众生之苦轮耳。此识。即根本无明之惑也。谓本觉心源初无动相续通括五识现量见分不生。即八识见分决不生也。何则以八识内见分种者。由托五识见分种。各缘五尘性境生。似现量始起。是故外缘境不生。即八识内见分。决不生也。况五识见分种。即八识见分种。无二种者也。问。然者。只有五识见分种。决无八识见分种。答。八识见分种者。以八识种性内本来具足。五识见分种自性。若不遇五尘来会。故五识见分种性。决不生耳。似如金钟本有声性之德。因遇外缘手击。始显声性之音耳。若不遇缘手系。声性决不显也。信矣。是故八识性中。本具五识见分种亦尔。由遇五尘性境来迎。即八识种性。应生五识见分种性也。故八识见分种性。即五识见分种性。决无异也。是一见分种无二性也。问。又何名五识见分。是八识见分种生耶。答。前不云乎。见分生者。是种子果也。由果故显因耳。云何又名种耶。答。由八识见分种性。能分五识见分。各缘各境。如眼识。虽见色是九缘生者。只缘色尘。不缘声尘余境。又如耳识八缘所生者。只缘声尘。不缘余色尘境。鼻舌身等。所缘各境。亦复然也。以各别所缘尘境。不同之性。故。喻种也。如籼糯稻种。其性各别。缘五尘见各性似如种耳。又五尘不会。因种决不生也。若缘一会。即五八二识见分种果相。顿即显也。故又名因缘变。因种而变声色等境。即因种见分成现量也。又问云何五识见分各种。是八识见分一种生耶。又八识种。从何种生耶。答。由引业种而结成。今生现在八识五识种也果也。问。引业种子。又依何生。答。从自空性中生。亦从空性中变。譬如幻师。以咒力故。而咒成种种六根六尘六识八识种相果也。此亦如是。以引业力故。引生异熟果也。故云无心化出有心形。业性原从空性分。此是黎耶识性。悟之者。即真如性也。迷之者轮转生死。可不信乎。问业性种子。因何而在空中生耶。又若无因。云何能生业性果耶。答。由无始以来以无明迷性种子。熏在空性中。故触境迷于声色幻境。起憎起爱。即内取诸心。外取尘境。托于第六意识。造于有漏善恶二业。以七识中念念收藏在第八识中。而作当来引业种果。成黎耶识也。是为不思识熏。成黎耶果识者。为之不思变也。是故于空中化出种种业性果报轮回。如水成波之幻泡者。即斯义也。是故智者。了生灭门果报。即本来空性。是不生灭门也信矣。以上论五识转智文竟。

    △问。五识已知。未知六识之相。是云何耶。

    答。六识者名事识。以分别前五尘影子。落于意识思量分别见中。变成五尘境影。名分别变。以六识见分。变而成境。非真有境。是法尘者。以半分属见分心。以半分属外尘境。虽是外尘。是六识见分之所生也。故六识为事识。以分别五尘事故。又名意识者。以思量为意又意即识也是持业释耳。在颂中前八句后四句。即成妙观察智。普见三乘五性之机。而说法故。

    问。佛果位中。而云妙观察者。岂非还同识性无二者耶。

    答。虽云妙观察者。如镜鉴机。不留情故亦即成所作智中流出之义。以众生分中。似有妙观察者。如来分中。实无此智云耳。亦同成所作智。俱属权智耳。若权智之应。即实智用也。成大圆智故。

    因

    玄祖次颂六识章十二句云。

    第二六识颂中又分为二

    (前八句凡情章。后四句无漏章)。

    初颂凡情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今论八句中初句云。

    三性三量通三境

    论曰。云何名三性而又通三境耶。答。三境者。初性境。是实五尘性体为境。是第八识亲疏相分故○二似带质境。以心心所法。即第六识见分。为自体。即五尘影。以为境故也。三真带质境。以第七识见分。执第八识内见分为体。即七八二识见分合生成影。以为境。相分不起。名言无筹度心。初名性境云何名似带质境。答。所云似带质境。由五识及同时意识。缘前性境。成现量时。一刹那落于比量意识中。如镜照像。成影为境。名似带质境。虽然似带质境。又有二义。一有质境。二无质境。云有质境者。如前所云之义。云无质者。如缘空华水月及过去未来之境。并龟毛兔角非量等。名无质境。又真带质者。亦名无质境。以无外尘影境故。三真带质境亦有二义。一者。若自心缘善等。十一心。或恶等。二十六心。又或五遍行。五别境。及四不定心者。名真带质境。或缘他人善恶等心。即名似带质境也。非真带质耳。二者。若七识在定中。缘第八识内见分者。名真带质境。所云境者。以七八二识见分。合生成境耳。故云。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问相分一头生。又云。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即可知之耳。以斯真似二质。总名为独影境。何则。以前五识不用事故。唯第六第七用事。若六识用事。无五识亦无七八二识伴侣故名独影境也。又七识见分。唯缘第八识内见分时。无六识伴故。亦为独影境耳。问。既有八识相伴云何名独影。答。以是第八内见分。而转出七识见分。即七八二识见分。是一种所生。总一见分成影。故名独影境也。又问。若七识。缘八识在何分所收。答。是四禅定境所收摄也。今论有质。无质。名独头意者。何也。有四义故。一散位。二梦中。三乱意。四定中。俱名独头者。亦无余识故。均在六识七识。若在业力种。现在八识中收。后文中辩。问。云何名散位独头者。以吾人。心似猿猴在室内。缘五方窗眼。即东驰要奔。无暂停歇。故名散位。问。三量中通何量耶。答。三量俱通。何则。由五识。缘五尘性境成现量。刹那流八意地。方成比量。若错缘尘境。如钟声。甚作鼓声境者。是非量也。以凡夫。遇善成善。遇恶成恶等。故名散位耳。问。以何为体。答。以心。心所为体。云梦中独头者。由数常日用中所缘善恶无记等境。自熏成种。在梦迷性中。唯第八识见分种生。是虚妄迷性。非现比二量五尘境生。纯非量境。是假名见分体也。是八识中。熏习力强生也。庄子云。昔日庄周梦为蝴蝶。直至惺来为是庄周。为是蝴蝶。云此之为物化。憨山老人云。此老。未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知吾人有熏习种。而成梦境。若日中未见蝴蝶。如何梦中而见。故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种生。非自然生也。然梦中等境。是虚因虚果。故种子及梦境果。俱非实也。故梦造善造恶。非异熟报摄也。复次梦中境者。或过去力强而现。梦境或梦善境助生善。或梦恶境助生恶。现在持诵此大乘经典。因深信力。精进力。于梦中必成大善等境。如法华中。梦成佛道等。非三量中收。恶梦等境。亦复然也。然更有亡人讨济。如郗氏等类。此乃自他因缘。业感之所成也。亦非三量中收。现量比量之言数皆不相违。定可信受耳。云何名乱意独头。答。乱意独头。又二义。一真乱意二是非乱意。真乱意者。因疯狂及患。以青作黄。故五识不能缘尘。唯第六意识力强无主宰故。如寺中主人迷乱。混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