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八识规矩颂注最新章节!

    续藏经   八识规矩颂注

    清 行舟注

    八识规矩颂注

    ○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只为真性不明。便生许多妄性)。眼耳身三二地居(谁能少得这个五识)。徧行别境善十一(果然许多妄想)。中二大八贪嗔痴(妄想到这极处)。五识同依净色根(本来元自清净)。九元七八好相邻(争奈被他所扰)。合三离二观尘世(除非就向五根中看破他根的用处)。愚者难分识与根(却谁晓得这个)。变相观空唯后得(若能使识不着缘扰。还只救得一半)。果中犹自不诠真(佛果位中不说他到极处)。圆明初发成无漏(这个才是转识成智)。三类分身息苦轮(将五识还他妙用度生矣)。

    奘师五识之颂。其大意言。五识落于六根门头。而照境处。此时比非二量犹未行。不过现量分别。偶尔现起。然非悟人境界。便随缘惑。所以才动念。便要走入八万尘劳网里。徧行别境及二十烦恼等。不俟六七八识比非横行而已。知其现量时。无数心头起灭。阿谁能免。先佛云。汝暂举心尘劳先现是也。此时药以针病。如何下手。亦就五识中。观他三何以合。二何以离。且识在根中。根在识中。识毕竟向甚处起。向这里着得一眼。分得清楚。这便是悟的消息也。若只变想观空。犹被观门缚定。纵有见识。亦止是后得智。不是根本智。到不得妙觉田地。只是悟一悟。使五识初发时。便悟得圆明初发。岂但起过二地。吾知三类分身的道理。即今直下承当而有余矣。

    性境现量通三性

    这个三性。政是不觉境界。善性着落在白业。恶性着落在黑业。即被因果所束。不得自在。即非善非恶。似乎凝寂然。政堕在无知迷闷中。无记之病。第一可悲者。顽空断见无想三报。每每无记者受之。故净智妙圆。体自空寂。方为究竟。若单单空寂。便是无记也。这三性虽通于现量。而现量实因于性境。何以说境是性境。良以欲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故。净明移界地。于指端月光现。清水于室内。乌刍瑟摩之。徧身是火。琉璃光之满体皆风。岂非境是性境乎。但未曾向境中彻底悟破。则对境而忽生善生恶。皆被境转。即嘿嘿对境。不知境之落处。人在三界中。不知三界是甚物。未思出离。似鳖在瓮中竟不知瓮是何物。纵能痴痴较量。总无智慧。堕在无记性而已。若能如灵云之觑破桃华。洞山之悟影于流水。何至被现量作主。而通三性乎。

    眼耳身三二地居

    这五识与五尘合。谁人能免。此欲界内。有五趣杂居地。即第一地也。其中人有睡眠。有饮食。有淫欲。五识俱全也。惟色界初禅。曰离生喜乐地。即二地也。其中天人常多在定中。厌此段食故。虽有鼻实不着香。虽有舌实不着味是五识减臭舌二识也。然鼻舌二识实在。进之而色界中。还有三地。所谓三禅也。进之而无色界中。还有四地。所谓四空也。以上共九地。而初地天人五识犹浊。自二地以至九地。五识渐清。终未至识性无漏也。然天人作佛。如菜作齑。切勿以我辈下劣之凡愚。而反轻游戏天宫之菩萨。

    徧行别境善十一

    徧行有五。以无量劫来迷成业识种子。譬如潜渊鱼。鼓波自涌。是为作意。引心趣境。是名为触。含受不舍。是名为受。能令前尘影子恍然面前。是名为想。微细不断苦心搜索。是名为思。此乃造善造恶的。这一念最为微细处也。总从着一境处。动念作意。便触境受境想境思境。无不至也。此个着境。徧于八识九地一切时。故云徧行也。别境有五。谓於所乐境。希望欲作。名曰欲。於境决定知其可作。不能已也。名曰胜解。於可作境。令心分明记取。名曰念。於所观境。专注一心。名曰定。与禅定之定不同也。於所作境。了然不疑。名曰慧。与般若之慧不同也。总从着一念处。这一个念。断然放不过。便为欲。为胜解。为念。为定。为慧。成识性之窠。此与境所缘者不同。故云别境。善十一者。上言徧行别境。此乃起业之心。犹未造作。至于善十一。则竟成业矣。一曰信。二曰惭。三曰愧。四曰无贪。五曰无嗔。六曰无痴。七曰勤。八曰安。九曰不放逸。十曰行舍。十一曰不害也。五识现量。似未造作。然业性纯熟。即偶尔动一念处。不动在善边。定动在恶边。动在善则十一之善业。凡具五识者。必不能免故。并及此令悟唯识性者。知得善业分数。方不离善。却不着善。则行一善业。非行梵天之功积。直是转普贤之悲愿耳。

    中二大八贪嗔痴

    此政是作恶之业也。恶业共有二十六。根本烦恼有六。谓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从根生枝者。随烦恼有小随十。谓忿。恨。恼。覆。诳。謟。骄。害。嫉。悭。无惭。无愧。此二为中随。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正念。不正知。散乱。此八为大随。言小中大者。以其作一业。止成一业。名小。如惭必近于愧。是一业而兼引二业也。名中。作一业而能徧诸染心。名大。是以小随之业重。而反以为小。大随之业小。而反以为大。盖因根本。才生枝叶。兹惟识所重。在念虑上看耳。今五识略小随。而止言中二大八者。以五识相应。独此亲也。是对二十六种烦恼中。有中二大八。并贪嗔痴。共一十三种。若能悟明识性。婆须之善淫。无厌足之善嗔。调达之善妬。以至三车之善贪。南泉之善杀。佛耶魔耶。善耶恶耶。其为不思议之境界耶。

    五识同依净色根

    根有浮尘根。四大色也。胜义根潜于四大之中。而愚者难见也。如眼盲矣。而见性在。耳塞矣。而闻性在。名为胜义根。故论本来圆明身元空寂。所谓究竟涅盘也。智变为识。识滞为根。所以被无明拘碍。结色成根。而无明识体还栖托。其中下凡。固不能离浮尘根。即中阴身。亦有形状。无想天终有寿命。推之无色界天人。直至四空地者。仍有色质。盖能空识业。不能空识性。即形根有粗重者。有轻安者。有非有非无能变动者。然终不能出九地之界。以其带无明之识。而以识蕴根也。唯大悟大士。其报化二身。亦是净色根。却三身一体。面目难寻。故普眼不见普贤之身。文殊不觌迦文之面。以至普化之摇铃。腾骧何地。达磨之携履。栖泊何天。其月穿潭底水无垠乎。是谓五识同依净色根也。乃愚者仅认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叶。为可笑耳。

    九缘七八好相邻

    五识同依净根。而缘以染之。遂觉八识次第。各有所缘。故颂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若加等无间。从头各增一。如眼识具九缘。一空。喜空隙之空也。二明。乃日月灯也。三根。即本根也。四境。即所见者也。五作意。即徧行五中之作意也。六分别依。乃第六识也。七染净依。乃第七识也。八根本依。即第八识也。九种子缘。谓眼识亲生种子也。人祇知眼能见耳。不知所以见者由诸缘所引。而实由六七八识妄见分别之所生。故一识迷。而识识尽迷。一根悟而根根齐悟。即此义也。迦叶之觑着莲华。雪钦之刺破古栢。其缘起无生乎。耳识唯从八。除去明缘也。鼻舌身三七。俱除空明二缘也。后三五三四。言后六七八识。有五缘三缘四缘也。第六识具五缘。一根缘。即末那七识。二曰境缘。即十八界也。三曰作意缘。即徧行中之作意也。四曰根本缘。即第八藏识也。五曰种子缘。即本识亲生种子也。七识具三缘。一曰种子缘。即本识亲生种子也。二曰作意缘。徧行中之作意也。三曰根境缘。即第八藏识。为七识之根。而由此缘于五尘之境也。八识具四缘。一曰根缘。即末那识也。二曰境缘。即种子根身器界也。三曰作意缘。即徧行中之一也。四曰种子缘。乃第八亲生种子也。若加等无间从头各增一者。言前念已灭。后念复生。是谓无间缘。九缘加这一缘。是九缘者。为十缘。余缘例此。大意此识性似人之血脉。周流于肢体。呼吸而诸脉皆转。所以道。徧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何忍使至宝汩没缘性间也。

    合三离二观尘世

    尘世境也。三二根也。以根照境说离合。如鼻舌身。合中取境。以合方知。眼耳二根。离根取境。以合坏根故也。一喜合。一喜离。根之应用不同耶。识之应用不同耶。毕竟以合而观世之尘耶。毕竟以离而观世之尘耶。合离之间。可以会取自家屋里事。岂可日用而不知。且那律无目而见。贤喜无耳而听。殑伽非鼻闻香。骄梵无舌知味。空神无身觉触。还离耶合耶。根耶识耶。吾深有望于智者。

    愚者难分识与根

    根乃色法。即第八之相分。识乃心法。即第八之见分。此色心不同也。又根能照境。识能缘境。此根识之用不同也。外五尘为八识之踈相分。内五根为八识之亲相分。故第八与五根。同是无记性。所以五识有随念分别。而无计度分别。故常混淆而难辨。此根识之性不同也。小乘愚法声闻。祇知根识互生。不知根之与识。各有种子现行。谓根为生识之缘。则可谓生识。则不可以识。自有能生之种子故也。余谓。离根则无以显识。离识则无以托根。根识如交芦。各无自性。则又似分不得。因根有相。因相有见。此识起于根也。因识有根。因根有见。此根起于识也。又似不分不得。故楞严辨识性。非他生。非自生。非因缘生。非无因生。毕竟向此生处。悟彻根底。是谓能分识与根也。

    变相观空唯后得

    上明五识之有漏。至此转识成智。则能变八识亲分之相。而使之空。亦一分后得智也。盖以顽空则全无智。偏空则少有慧。所以昔人道。二十空门都不着。一性如来体自同。兹能变相。则眼不着于色。便将二十烦恼等粗惑已无。故非根本智。而有后得智。后对根本而言也。后得智中。即有辨才定力。而实有修证门头。法见未尽也。

    果中犹自不诠真

    根本智依心根能亲缘真如。后得智依色根有分别。佛果位中。犹隔一尘也。人祇知泰师注。以安慧师言后得智。在前五识。因中既成无漏。变相缘如矣。护法师破之言。见相二分。犹自徧计性。至佛果位。自证分方能亲缘真如。岂能变相缘如乎。人即死执因果之分。以为见道。不能证道也。殊不知果熟蒂悬。原以究竟处言也。悟不彻底。岂为究竟。亦岂为悟。悟者即将唯识性。看破十分五识现量。至于徧行别境粗细惑业俱由不觉所染能一觉。而使千年暗室一灯能破。则因即该果海。果即彻因源。是即果中证真也。岂真将心待悟。岂真舍悟觅证。岂真俟化佛来迎。后报易形。打坐入定。方能入果位。得神力耶。故证即摄于悟。真悟即真证。不必执他证位。余祇恐世无悟人也。

    圆明初发成无漏

    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今五识起于第八识含藏种子。元无世累。所谓宿根厚也。由是寄於五根门头。能令眼识见相时。如迦叶之看破拈华。耳根闻声时。如观音之悟破亡所俱不着。修证研摩。第向初发处。忽尔圆明。则即为成所作智。同大圆镜。一了百了。更无有漏处也。

    三类分身息苦轮

    化身三类。大根者现大身。中根者现中身。小根者现小身。化身摄于报身。报身摄于法身。但能自见己性。即具足一切身。试问。五识见处。其为三量三性。其为徧行别境。具众烦恼者。毕竟是个什么。非可认为相宗法数之所定也。非可认为八识见分之所起也。不可认为累劫无明之所现也。岂不闻。众生种种幻心。皆生如来圆觉妙心中。向此直下悟破。则是贪嗔起而涅盘现。妄想生而佛道成。不离壳漏。现无量身。度生息轮矣。

    ○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若人能了心大地无寸土)。三界轮时易可知(毕竟境从心造)。相应心所五十一(都在里许)。善恶临时别配之(各从其类)。性界受三恒转易(念念不停)。根随信等总相连(一机所转)。动身发语独为最(这是魁首)。引满能招业力牵(便受感报)。发起初心欢喜地(能破烦恼)。俱生犹自现缠眠(法执犹在)。远行地后纯无漏(心花粲发)。观察圆明照大千(无法不悟)。

    奘师言。六识大意不过一念。明了心似无力量。不能如五识之与相实耦也。然第六识具五识。一定中独头意识。二散位独头意识。三梦中独头意识四明了意识五乱意识。识又具五缘。一根缘。二境缘。三作意缘。四根本缘。五种子缘。以五识五缘。本于三量三性三境。而无业不受。将五十一心所。收括殆尽。是外五根之所见者。俱到六之意头上。其所见者。分别未止。而七之所执。八之所藏者。又向六之意头上。分别复来也。则胸中似轴辘一般。转转不停。况相续不断。则岂能剎那清净乎。故由三性造三受。善受善果之报。恶受恶果之报。非善非恶平平受无记之报。是造引业满业。俱六为之根也。除非无想与灭尽。睡眠与闷绝。意识偶不行。然而根终在也。必须初获圣性。具证二空。到初极喜地。而由此具净戒至离垢地。具胜定至发光地。生妙慧至焰慧地。俗难夺至难胜地。住缘起智。至现前地。离功用越二乘。至远行地。则初地俱生我执。到此尽破。是举三量分别者。反成妙观察智。而觅三受业报。了不可得。岂非行人大受用境界也。要之如何是观察圆明。莫非观门对治乎。是仍法执也。莫非使一念不起乎。是仍意根卜度也。作种种见解。搜索意根。是谓船横野渡含秋碧。棹入芦花照雪明。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性三量易解。而三境细推之。境以性者。如功德之净水。随身之宫殿非性所造乎。性境有二。一根尘实定果色。由八识同分妄业所造。二智由根本能缘如。亦是此境。所谓凡圣同居土也。带质境有二。质主也。外境质中。如茶是水。为主之类也。带者言此非有。从彼带过来见。是外染者也。带到身上。浑身造作。如为一个青蚨。百千奔驰。凡身所着之境。俱名带质。故带质通情本。以为有情之所粘滞者也。一似带质。即此六识能将前尘境。一一明了在方寸。是假相在前。由第六见分所起。是谓似带质见非真也。故云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一头生者。言六识体本来清净无物。今以妄见所起相分论之。似有一个带质境。在里头生也。二真带质。指七识而言也。因七识执八识之见分为我。便向五根门头。一一运为出来。如贪色运出贪色境质来对六。则非似矣。故云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两头生者。非单单两念生也。亦非七识八识两头现也。言念念着在色上。自然诚於中形於外。一头生者。犹是有头无尾。今则有头有尾。经传送识。无不作用殆尽矣。所以云两头生也。独影境有二。一无质独影。第六缘空花兔角。及过未等所变相分。二有质独影。即第六缘五根种现。是皆托质起其相分。然不能亲尝。不过兴见分同种生。亦名独影。此言六通三境者。五识所见者。六意识不作解时。得境自相。是为性境。缘心心所。乃带质境。缘无体法。是独影境。境为所缘。识为能缘。各有其体。性境以不假名言。造作为体。能缘者。除末那识。余六皆用自心心所为体。独影境。以第六见分所变假相分为体。能缘即自心心所为体。带质境。即变起中间假相分为体。能缘者。惟六七二识心心所为体。故颂云。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明此三境。庶几尘消觉净。不但不着境。并不着质。并不着影。方是微尘剎海唯心镜。遍界花开白玉莲也。

    三界轮时易可知

    见分既不清。染成善恶二性所感。将来定受苦乐二报。纵迷昧无知。政出不得这三界的瓮子也。定三界之因。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妄想凝而成国土。知觉出而生众生。若现量既空。比非不生。则三界心尽。是名涅盘。故知三界非能拘我也。我自造三界。其奈之何。善被善业所束。不得自在。恶被恶业所制。不得自在。纵至非非想处。寿尽时仍被劫瞒。何不拶碎虚空。令前后际断。作出头天外哉。

    相应心所五十一

    心本空寂。元无处所。无如觉性不澄。从三量三性中。现出徧行五法。别境五法。善有十一法。根本烦恼六法。随烦恼二十法。不定四法。是五十一心所也。余识不能全具。独大识意。根分别时。即生许多分别之念。是谓别境。其分别者。必生于九地一切境。一切时中之所念。是谓徧行。分别而善也。出不得十一种之善法。分别而恶也。亦出不得二十六种之恶法。纵善而恶也。恶而善也。或愚迷而无知也。或惺惺而有觉也。亦出不得不定之四法。是总在三性三量中发起。亦总在一念不觉时具涵。故见宫女之捧足。便知其失通。闻钏声之触耳。便知其破戒。因便知其该果。本便知其摄末。所以意根未悟。岂可轻易动念。先佛云。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谓此故也。根本烦恼六者。谓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此六乃二种我法之根本。断慧命者。唯此为甚。不定四者。谓悔眠寻伺悔。不定者。如作恶之人改悔为善。眠则心极暗昧。此非善恶。名不定也。寻者必作善之心。意言筹量。粗转为寻。入细为伺。如赞菩萨。初寻后伺。方得妙辞也。如刁讼之人。亦由寻入伺。方得成算。此二法或善或恶。盖不定也。

    善恶临时别配之

    既具业种。於心所自然逢缘便发。每见吉人心善。则语亦善。视亦善。种种俱善。恶人三种俱不善。是善恶诸法。各随人自己配合也。若是有智主人。功德天黑暗女。二俱不受。

    性界受三恒转易

    受虽有三。其实有五也。谓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是也。逼悦身曰苦乐。逼悦心曰忧喜。忧喜苦乐不行时名为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