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因明入正理论续疏最新章节!

    正等寺沙门 慧沼 续

    能立法不成者至犹如极微。

    述曰。下别释中。初同。后异。同中有二。初别解五。后总结成。初别解五即为五段。由第二相。正显于因。顺成所立。故先明之。所立随因。故次后辨。解初不成有二。初牒前举后。约计释成。此即初也。能立法不成者牒前。余者举体。犹如极微。正举能立不成体。举宗因者。显喻过故。如声论师对于胜论。立声是常宗。两俱许声体无质碍。以胜论师声是德句。德句无碍。声论虽无德句。然以其声隔障等闻。故知无碍。若据合显。亦是因过。以心心所。为因同法。无碍因转。前已明因。今辨喻过。故不言因。

    然彼极微所成立法常性是有。

    述曰。此下释不成中有二。初明所立有。后辨能立无。此初也。以声胜论。俱计极微体常住故。准释能立无。此处应言。以诸极微常住性故。以互意存影显。故略无也。

    能成立法无质碍无以诸极微质碍性故。

    述曰。此释能立无。此声胜论。计微质碍。故无能立。问因为成宗。因有两俱随一等过。喻亦成宗。何故名能立不成。不明余耶。答因亲成宗。故有四过。喻是助成。故无四过。又解。因是初相。据初辨四。显第二相亦有四种。彼开此合。义实相似。以喻唯因亦有四种。一两俱不成。即论说是随一不成。彼声论师。对萨婆多。立声常宗。无质碍因。举喻如业。佛法不许。即是随一。虽俱所立无。且辨能随一犹豫不成。准理有二。一宗。二因。前已具显。今喻亦二。于中绮互。或因犹豫非喻能立。或喻能立非因犹豫。或俱犹豫。或俱不犹豫。前三是过。第四非过。且因犹豫非喻能立者。如于雾等性。起疑惑时。为烟为雾。即立彼处定应有火。以现烟故。如厨舍等处。或指如余。疑或同喻。举一例余。即可思准。问因是宗法。有法犹豫。因可成过。如厨等喻。立敌俱决知定是烟。何成犹豫。答举喻成因。又解。因有三相。二喻即因。既第二相。何非犹豫。因既致惑。喻成不决。故亦成过。

    能立所依不成者。不同于因。有第二三相。无宗有法。但??初相。此所依无。能立亦无。然亦得名无能立所依不成。如数论师。对佛弟子。立思受用诸法宗。以是神我故。如眼等根。若言假我。因喻无过。今言以是神我故因。佛法不许。故随一无。此因既无。故喻无依。此约依因。或喻所依无。名所依不成。且约依因。如下更解。然有说言。若所依无。即无俱不成。此未必尔。如清辨师。立声是空。以所作性故。如空华等。此所作性。依俗两有。空华并无。虽有所立。可非能立所依不成。又有云。谓所立既成。必有所依。故无第四不成之过。今谓不尔。为依于彼所立之宗。为喻依上所立无常。若依所立因喻相似。喻依因不依。故知不可。若依喻上所立无常者。是非喻依。依极微故。亦复不可。又纵有所立。不立第四过。或若所立无。第四岂不立。设双依彼有法及法。如俱不成。岂无此过。若言即依因。如阙宗因。岂无此过。问若喻上能立。不依所立。能立依何。答二解。一云。以依因故。因无依无。问若因无依。喻是何过。答若因依无。即不成因。因体非有。即是喻中所依不成。问若言因无依故。即因不成。故喻能立亦无。所依不成者。即无无宗有因喻等诸缺灭句。若言无能别故。为无宗者。岂无所别。不无宗耶。若言无所别即宗因无者。因有三相。彼但无初。后二相有。何不名因。若言过故不名因者。即十四因总名不成。皆有过故。何须别说。然准道理。言因之时。唯取初相。有法无故。阙无初相。即是无因。此即应言无有法宗。因亦不成。言无宗有因者。约无能别宗。亦复无妨。问喻上能立。何不依宗有法。而依因耶。答以隔因故。问若隔因故。应不成宗。答助因有力。故说成宗。问喻既依因。举彼瓶等。欲何所用。答所依有二。一自体依。二所助依。瓶自体依。因所助依。一云。尽理而言。准论但约自体辨依。据两俱随一。但望喻依。不可说言。无碍因上。两俱随一。不许无碍。但于喻依许不许故。此说为善。顺论又故。问何以得知有此四过。答准因可有。喻既助因。因既无已。喻何所助。如因成宗。有法无故。因何所成。故并为过。此中细准有自他共全分一分有体无体。恐繁且止。

    所立法不成者谓说如觉。

    述曰。解所立不成有二。初牒前举体。后约计释成。此初也。牒前总列宗因同前。但别举喻。谓说如觉觉者。即心心法之总名也。

    然一初觉能成立法无质碍有。

    述曰。下释成。初能立有。后所立无。此初也。以心心法皆无碍故。文准于前。

    所成立法常住性无以一切觉皆无常故。

    述曰。释所立无。喻上常住。实非所立。即同于彼。所立能立。二种法者。即是其喻。从所同为名。故名所立。准前能立亦有四种。即文所辨两俱不成。若举方时。对大乘立随一不成。外道立常而无质碍。佛法无常亦同无碍。法上假故。

    犹豫所立不成者。犹豫亦二。绮互亦四。准前能立。如大乘人。对萨婆多。立预流等。定有大乘种姓。然不定知此预流等。有大乘姓不。故怀犹豫。因云。有性摄故。如余有情。亦怀犹豫。不知定有大乘姓不。此俱犹豫。余者类思。所依不成者。且约依宗为喻所依。如数论师对佛法者。立眼等根为神我受用。同喻如色等。此即能别不极成故。喻无所立。亦无所依。由无所依。喻上所立。亦不得成。有云。既有能立。故无第四。今难。若二立无。岂无此过。故定为四。问喻上所立。为依何法。若依能立。不应说因独依有法。以因喻二俱能立故。若依所立。如前已难。答有二解。一云。依因虽俱能立。不同于因。依于有法以隔因故。一云。依宗所立。若尔即有随一所依不成。宗中所立。敌不许故。答既云诸皆方举于喻。即兼合己证彼极成。故得为依。不同举因未极成故。若尔有举因已。即解宗者。依所立不。答亦不得同喻。先以不合故。又或举因。有未解故。若尔举喻未解如何。一云。依喻所依。诸说但举瓶空等法。为喻依故。此解为正。若据后解。所依不成。彼声论师对大乘立。举极微为喻。此阙所依。所依既无。所立亦关。以大乘宗不立微故。细准而言。有自他共全分一分有体无体。思之可悉。恐繁不述。

    俱不成者。

    述曰。下解第三过。文分为三。初总牒彰。次别开列。后重释成。此初也。

    复有二种有及非有。

    述曰。此别开列也。初开后列。此二文也。有谓有彼喻依。无即无彼喻依。俱不成者。即谓二立两非有也。

    若言如瓶有俱不成若说如空对无空论无俱不成。

    述曰。此重释成。以立声常无质碍因。瓶体虽有。常无碍无。虚空体无。二亦不立。有无虽二。皆是俱无。同无二立故。问虚空体无。常可不有。空体非有。无碍宁无。答立常住宗。无质碍因。宗因俱表虚空不有。常与无碍。二表俱无。故成过也。理门但举有喻所依。然两俱随一犹豫所依。及喻无依。皆略不明。准此有无。有即初二。无即第四。或有或无即第三过。此有四句。一宗因俱有体无俱不成。即对无空论是。此中细分有三十六。且共宗因有体为首。对共自他。无俱不成。绮互有三四句。自他宗因有体对亦各三。合九四句。下三句中。亦各准此。即合三十六种四句。更以分全相对绮互。恐繁不述。今且约总为此四句。二宗因无体有俱不成。如数论师对萨婆多。立思是我。以受用二十三谛故。如瓶盆等。三宗因有体有俱不成。即论所说有俱不成是。四宗因无体无俱不俱。即前第二。对佛法中无空论者。然此亦有两俱随一犹豫。及所依俱不成。初三各二。有及非有。且依有俱不成。两俱有俱不成。如论说是。随一有二。一自随一有俱不成者。如外道立我能受苦乐。以作业故。对佛法中无空论者。取为同喻。二他随一有俱不成。如说声常。无质碍故。对佛法者。同喻如语业。犹豫有俱不成者。如说彼厨等中定有火。以现烟故。如山等处。于雾等性。既怀犹豫。火有不决。山处是有。故成犹豫。有俱不成所依不成者。喻依既有。??无此句。若说依因宗。即有此句。前四句中。第二句是宗因无故。前之四种。随其所应。亦有共及自他。有体无体。全分一分。思准可知。无俱不成。亦可准此。恐繁不述。问前二偏无。何故不开有无二即。答有可互??。无并不成。故但合明。不开二种。又双无既开。显偏亦尔。偏既不立。俱无亦然。以影略故。前解为正。无俱不成。俱有两俱。随一无犹豫。及所依不成两俱。无俱不成。如声论师。对胜论师。立声常宗。所闻性因。如第八识。二俱不立。有第八识故。随一无俱不成者。如声论师对大乘者。立此比量。彼自不许有第八识故。是自随一。若声论立此。对佛弟子。举声性喻。即他随一。何故无犹豫。无俱不成者。既无喻依。决无二立。疑决既异。故??此句。所依不成。若说依喻。即向说是。皆无喻依。故说依宗因。即前宗因望喻四句中第四句是。于中复有全分一分。恐繁不述。问真如常有。故说为常。虚空恒无。设对无空。常何非有。又虚空无。何非无碍。答夫立宗法。略有二种。一者但遮而无有表。如言我无。但欲遮我。不欲立无。喻亦但遮而不取表。二遮亦表。如说我常。非但遮无常。亦表有常。体喻即具遮表。依前喻无体有遮。亦得成依。后但有遮无表。二立??。今立声常。是有遮表。对无空论。但有其遮。而无其表。故是喻过。有云。声宗上遮表。虚空喻上遮别。既两俱成总非。能立??彼自答。若声论师。作此立者。即是所立不成过者。今谓不然。虚空之上。但有遮无常。无所表常。即所立不成。既但遮碍。无所表碍。何非能立??。古叙他救声云。无碍有遮有表。喻遮非表。喻不似因。亦不得成。即自破云。如咽等所作。杖等所作。虽不相似。所作义同。亦得成喻者。今谓此亦不尔。同有所作。即遮表同。故得为因。彼遮无表。不与此例。古又云。声宗无碍。但取其遮。故空同喻能立得有。又叙难云。宗喻具二。取遮非表。亦无能立者。即自破云。亦应小乘对大乘。立虚空是常。以非作故。立者许具遮表。敌者即唯有遮。望自应有随一不成过。故知能立不成者。不约具遮表。此意以立对敌。敌但许有遮。亦得成喻。全不许者。方是喻过。故将此量为决定相违过者。此量亦非。谁言无过。对大乘立。即无空论。所别不成。宗无简故。因有随一。并??所依及不定过。为如择灭。为类龟毛。彼立空常。具有遮表。龟毛无表。故成亦有有法自相相违。意立离如别体是空。彼此共许。择灭无为。非是虚空。空是所诤。故成相违。又择灭喻。常与非作。共许遮表。非是不成。故所引非。又有云。设若救言。声空俱取于遮。不取于表。可非能立。??不成过。然有破云。若声取遮不取表者。因喻亦尔。即有二过。违理及教。以陈那菩萨理门论云。前是遮诠。后唯止滥。同唯取遮。故违于教。此难亦非。以彼外道。不以理门为定量故。今者解云。此约虚空辨无二立者。据彼本计言常。无碍具有遮表。不唯取遮。故是喻过。若唯取遮。可违理失。宗因喻三俱有义故。或可违彼定因所造本因明论。世共许故。可名违教。

    无合者。

    述曰。下解第四过有四。一牒章。二标体。三释义。四示法。此初也。

    谓于是处无有配合。

    述曰。标无合体。谓于是喻处。言配合者。相属着义。若不言诸所作者。皆是无常。犹如瓶等。即便不证有所作处。无常必随。即所作无常。不相属着。是无合义。由此无合。纵使声上见有所作。不能成立声是无常。故若无合。即是喻过。若云诸所作者。皆是无常。犹如瓶等。即能证彼无常。必随所作性声。既有所作。亦必无常随。即相属着。是有合义。问诸所作者皆是无常。合宗因不。有云不合。以声无常他不许故。但合宗外。余有所作及无常。犹此相属。能显声上有所作故。无常必随。今谓不尔。立喻本欲成宗合。既不合于宗。立喻何关宗事。故云诸所作者即苞瓶等。一切所作。及声上所作。皆是无常者。即瓶等一切所作。及声上所作。皆是无常者。即瓶等一切无常。并声无常。即以无常。合属所作。不欲以瓶所作合声所作。瓶无常合声无常。若不无常合属所作。如何解同喻云。说因宗所随。若云声无常他不许不合者。不尔。若彼许者。即立己成。以彼不许。故须合显云诸所作皆是无常。犹如瓶等。故集论云。以未所见边。与所见边和合。正说名之为喻。又设难云。异喻亦言诸皆。岂欲笼括宗因邪。答不例。异喻本欲离彼宗因。显无宗处。因定不有。如何得合。返显顺成诸皆之言。定合声上所作。与彼无常。令属着因。问若尔喻合并说初相。云何理门云同喻等显第二相。答同喻体正显第二。若说合言喻上别义。是故古师于能立中。别立合结。又于同喻。不说唯显第二相言。故亦无失。

    但于瓶等双现能立所立二法。

    述曰。此释义也。谓但言譬如瓶等有所作性。及无常性。不以所作成无常。但于瓶上。双现所作及无常性。不云诸所作者皆是无常。此释前也。

    言如于瓶见所作性及无常性。

    述曰。此示法也。但举喻云。如瓶见有所作。及于无常。不言诸所作者皆无常。故是无合。若如古师。立声无常。以所作故。犹若于瓶。即别合云。瓶有所作。瓶即无常。当知声有所作。声亦无常。故因喻外别立合支。陈那菩萨云。诸所作者皆是无常。即以瓶等所作。并苞声上所作之性。定是无常。犹如瓶等。瓶等所作有作有无常。即显声有所作非常住。即于喻上。义立合言。何须别立于合支也。由此准知。喻上诸皆。具合宗喻。若不如是。岂得废旧所立合支。

    倒合者。

    述曰。下解第五过。文有其二。初牒。后释。此初也。

    谓应说言诸所作者皆是无常。

    述曰。下释。释中有二。初举正合。后正显倒。此初也。宗因可知。

    而倒说言诸无常者皆是所作。

    述曰。正显倒也。谓正应以所作证无常。今翻无常证所作。故是喻过。即成非所立。有违自宗及相符等。故理门云。说因宗所随。宗无因不有。此二名譬喻。余皆此相似。又云。应以所作证无常。翻以无常成所作。若尔应成非所乐不遍非乐等合离。如正喻中。已广分别。前之三过。皆有自他共分全等。此后二过。但有共全。无所余也。或可分他自共。以随立量。有自等三故。总计似同。初二各四。第三有六。以有有四。无中有二。成其十四。兼后二过。总有十六。分自他共。有四十八。于中细分。有体无体。全分一分。复以似因。问似喻过数乃无量。恐繁且止。

    如是名似同法喻品。

    述曰。第二总结可知。

    似异法中所立不遣。

    述曰。下解似异。五过为五。此即第一。于中有三。初简牒。次指体。后释成。此初也。简有二重。一简似同。云似异法中。二简自五。以似异中过有五种。先明所立不遣。故云似异法中所立不遣者。即牒也。

    且如有言诸无常者见彼质碍譬如极微。

    述曰。第二指体。宗因同前。此中不举。但标似异所立不遣。此类非一。随明于一。故云且也。或不具词。似五明一。故亦云且。

    由于极微所成立法常性不遣彼立极微是常住故。

    述曰。下释成有二。初所立有。后能立无。此初也。初三句依指正释。下两句牒计显成。声胜二论。俱计极微常故。不遣所立。

    能成立法无质碍无。

    述曰。下明能立无。准所立有。亦应言彼立极微有质碍故。文影略尔。此中亦有两俱随一犹豫无依不遣。或无第四过。以异喻体。但遮非表。依无非过。但有前三。或亦有之。如立我无。许谛摄故。异喻如空。对无空论虽无所依。亦不遣所立宗法。异喻亦无。俱同无故。然前解胜。此论所明声。对胜论两俱不遣。若对萨婆多。随一不遣。萨婆多计微非常故。随他准知。犹豫不遣者。如言彼山等处。定应有火。以现烟故。如余厨等处。异喻诸无火处。皆不现烟。如余处等。然有火处亦无有烟。故怀犹豫。不现烟。处火为有无。故犹豫不遣。维摩经说。如无烟火。如燋谷牙。今据显相。故无违也。然随所应。有自他共全分一分等。

    能立不遣。

    述曰。下解第二有三。初牒章。次指体。后释成。此初也。

    谓说如业。

    述曰。指体也。

    但遣所立。

    述曰。释成有二。此释所立无。以彼计业是无常故。

    不遣能立彼说诸业无质碍故。

    述曰。辨能立有有二。初明能立有。以牒计显成。准前应言。彼说诸业体是无常。无质碍故。牒计显有。以影彰无。此对胜论。俱能立不遣。对萨婆多等。随一不遣。余思可悉。

    俱不遣。

    述曰。解第三过。文亦有三。此即牒也。

    对彼有论说如虚空。

    述曰。此指体也。即声论师。对萨婆多等。立声常无碍。异喻如空。

    由彼虚空不遣常性无质碍性。

    述曰。释成有二。初明二立有。后约计释成。此初也。

    以说虚空是常性故无质碍故。

    述曰。约计释成也。两宗俱计虚空实有。遍常无碍。所以二立不遣也。问似同不成俱中开二。似异不遣。何不别明。答同约遮表。无依成过。异遮非表。依无俱遣。故无非过。问异喻但遮异无非过。遮有立异。无岂非过。如立虚空。定应非有。以非作故。如龟毛等。诸常有者。皆必非作。如空华等。岂非无体俱不遣耶。答前望二宗。对立声常。故同开二。此约别立。故合为一。立有异有。即有不遣。若无必遣。立无异无。即无不遣。异有必遣。故不开二。或可亦有以同影异。故略不论。何者。如数论师对胜论。立神我无作。以无碍故。如太虚空。异喻云。诸有作者。皆非无碍。犹如时实。即有俱下遣。以胜论师所计时实。无作无碍故。说如龟毛等。即无俱不遣。以于龟毛等。亦是非作。非有碍故。此中亦有两俱不遣。随一犹豫。及无所依。亦随所应。有自他共分全等过。如理思准。

    不离者。

    述曰。解第四过。文分为二。初牒章。后示法。此初也。

    谓说如瓶见无常性有质碍性。

    述曰。此示法。离者不相属着义。言诸无常者。即离常宗。见彼质碍。离无碍因。将彼无常属着质碍。返显无碍属着常宗。故声无碍。定是其常。今既但云见彼有无常性。有质碍性。不以无常属有碍性。即不能明无宗之处。因定非有。何能返显有无碍处。定有其常。不令常无碍。互相属着。故为过也。合即先合声上无碍。欲令无碍常住定随离。即先离声上常住。欲令无宗。因定不有。返显无碍之所至处。定常住宗义随逐。故理门云。说因宗所随。宗无因不有。依第立显喻。由合故知因。此意由依第五啭声。从所作生故是无常。又由及依如正喻解。以显于喻。因合方明。准此即是双离宗因。合应返此。

    倒离者。

    述曰。下解第五过。文有二。如前科。此初也。

    谓如说言诸质碍者皆是无常。

    述曰。示法。宗因同喻。皆悉同前。异喻应言诸无常者。见彼质碍。即显宗无。因定非有。返显正因。除其不定及相违滥。返显有因。宗必随逐。此则显彼宗因。今既倒云。诸有质碍。皆是无常。自以碍因。成非常宗。不简因滥。返显于常。此有二过。如正异辨。不离倒离。亦可有三。自他及共。无一分过。总计似异中。亦有五十四。如似同说。或减十二俱不遣中。或不开故。余细分别。亦准上知。

    如是等似宗因喻言非正能立。

    述曰。此解似中。大文第二结非真也。言如是者。即指法之词。复言等者。显有不尽。向辨三支。皆据中言。而有过故。未明缺减。非在言申分分单双。此等诸过。故以等等。宗因喻三。皆有不尽。故牒前三总结非也。若尔何不言如是似宗因喻等。而言如是等似宗因喻耶。答喻下言等。恐有离前似宗因喻。别有似支。不唯于此三支辨过。显离此三。更无有别似立支故。于前等也。

    复次为自开悟当知唯有现比二量。

    述曰。上已明真似立。次下第三明二真量。是真能立所须具。故次明之。文分为四。一明立意。二明遮执。三辨量体。四明量果。或除伏难。此即初二与颂先后次第不同。如前已辨。问若名立具。应名能立。即是悟他。如何说言为自开悟。答此造论者。欲显文约义繁故也。明此二量。亲能自悟。隐悟他名。及能立称。次二立明显亦他悟。疏亦能立。犹二灯炬互相影故理门论解二量已云。如是应知悟他比量。亦不离此得成能立。故知能立必藉于此。显即悟他。明此二量亲疏合说。通自他悟及以能立。此即兼明立量意讫。当知唯有现比二量者。明遮执也。唯言是遮。亦决定义。遮立教量。及譬喻等。决定有此现比二量。故言唯有。问古立有多。今何立二。答理门论云。由此能了自共相故。非离此二别有所量。为了知彼。更立余量。故依二相唯立二量。问陈那所造因明。意欲弘于本论解义。既相桙楯。何以能得顺成。答古师从诠及义智开三量。以义诠从智。亦复开三。陈那已后。以智从理。唯开二量。若顺古并诠。可开三量。废诠从旨。古亦唯二。以圣教者。二量之具。或谓所??。当知唯言但遮一向执。异二量外。别立至教及譬喻等。故不相违。广此二量。如章具辨。有依于此唯二量文。遂立量云。似现比等。皆比量摄。如疏具述。有过不习。又传立云。外道立宗现比量外有至教等。量云。非比极成。现所有量非现量摄。极成现量所不摄量所摄故。犹如比量。言非比简二分相符。以佛法许比量是现所有。非现量摄。复欲取为同喻。即为显因。具足三相。故言极成现量。简不极成。以佛法许至教亦是现量摄故。言所有者。又简自语相违。若直言极成现量非现量摄。既言极成现量。复非现量摄。故有相违。又若不言所有。不诠得至教量是现所有。然狭带说。故云所有量。因中言极成简随一过。以大乘至教量。一分现量摄故。又量所摄。简非量相符。以大乘许非量现量所有非现量摄。又成立离比量外。更有喻等量者。以大乘许譬喻量等。非现量摄。故立量云。非现极成比所有量。非比量摄。极成比量所不摄量所摄故如现量。简过如前。陈那菩萨。与作决定相违。初立现量之外。无别至教。取其一分。量云非现极成。比所有一分。不极成量。是现量摄。比量所不摄量所摄故。如现量。言一分者。取定心缘教。即现量摄。不取散心。散心缘教。是比量摄。后简准此。又成离比量外无义准等。量云非比极成现所有一分不极成量是比量摄。现量所不摄量所摄故。如比量。简过如前。又助难云。准外道量。能别之中。犯他一分不极成过。以至教许有余不立故。是故陈那。依此二相。唯立二量。其二相体。今略明之。一切诸法。各附己体。所有别理。如于色等上苦无常等。不由安立本有自性。即名自相。不同经中所说自相。以分别心。假立一法。贯通诸法。如缕贯华。由智安立。方说为有。此名共相。与经中共相体别。如佛地论第六广说。有说自相。如火热相等。名为自相。若为名言所诠显者。此名共相。此释不然。违佛地论。若如火热等。方名自相者。定心缘火。不得彼热应名缘共。及定心缘教所诠之理。亦为言所诠。亦应名共相。若尔定心应名比量。不缘自相故。然外道等。计一切言。得法自相。如名召火。但取于火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