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查慎行选集最新章节!

    曝書亭集序〔一〕

    康熙戊午〔二〕,朝議脩《明史》,天子慎選局僚〔三〕,命在廷各舉所知。明年己未,特開自詔之科,親試體仁閣,下擢高等五十人〔四〕,於是秀水竹垞朱先生由布衣除翰林檢討〔五〕,充史館纂脩官。其後十餘年間,同時被用者多改官去,或列顯要躋卿貳〔六〕,而先生進退迴翔〔七〕,仍以檢討終老。論者以爲當史局初開時,得先生者數輩專其任而責其成,則有明一代之史必可成,成亦必有可觀,若以未盡其用〔八〕,爲先生惜者。余獨謂立言垂世〔九〕,先生自有其不朽者在,史局不與焉〔一〇〕。

    先生天資明睿〔一一〕,器識爽朗〔一二〕,於書無所不窺,於義無所不析。蓋嘗錯綜人物而比量之〔一三〕,博物如張茂先〔一四〕,多識如虞祕監〔一五〕,淹通經術如陸德明、顔師古〔一六〕,熟精史乘如劉知幾、劉邍父兄弟〔一七〕。貫穿今古,明體而達用,如馬鄱陽、鄭夾漈、王浚儀〔一八〕,而又濟之以班、馬之才〔一九〕,運之以歐、曾之法〔二〇〕。故其爲文,取材富而用物宏,論議醇而考證確。嘗謂孔門弟子申黨薛邦〔二一〕,後人不當以疑似妄爲廢斥;謂曲阜縣令宜用周公後東野氏爲之〔二二〕;謂鄭康成功存箋疏〔二三〕,不當因程敏政一言遽罷從祀〔二四〕;謂王陽明事功人品〔二五〕,炳烈千古〔二六〕,不得指爲異學〔二七〕,輒肆詆娸〔二八〕。凡此,皆有關名教之大者〔二九〕。世徒知先生文章之工,不知其根柢六經〔三〇〕,折衷群輔〔三一〕,雖極縱横變化,而粹然一出於正如此。其稱詩以少陵爲宗〔三二〕,上追漢魏,而泛濫於昌黎、樊川〔三三〕。句酌字斟,務歸典雅,不屑隨俗波靡〔三四〕,落宋人淺易蹊徑〔三五〕。故其長篇短什,無體不備,且無媺不臻〔三六〕。他若商周古器,漢唐金石碑版之文〔三七〕,以及二篆八分〔三八〕,莫不搜其散軼,溯其源流,往往資以補史傳之缺略,而正其紕繆〔三九〕。下至樂府篇章,跌宕清新〔四〇〕,一掃《花間》、《草堂》之舊〔四一〕,填詞家,至與玉田、白石並稱〔四二〕,先生亦自以無媿也。平生纂著兩付剞劂〔四三〕,未仕以前曰《竹垞詩類文類》,序之者,多一時名公鉅卿、高材績學之彦〔四四〕;通籍後曰《騰笑集》〔四五〕,先生自爲序,並囑余附綴數言者也〔四六〕。晚歸梅會里〔四七〕,合前後所作,手自删定,總八十卷,更名《曝書亭集》。刻始於己丑秋〔四八〕,曹通政荔軒實捐資倡助〔四九〕。工未竣而先生與曹相繼下世。賢孫稼翁遍走南北〔五〇〕,乞諸親故,續成兹刻,斷手於甲午六月〔五一〕,於是八十卷裒然成全書矣〔五二〕。

    余里居無事〔五三〕,既分任校勘,稼翁復來乞序。余不才,何足以序先生之文?顧念中年從事問學質疑〔五四〕,請益受教最深,又幸託中表稱兄弟〔五五〕,自謂平生出處之跡,以及入朝歸老之歲月,與先生有仿佛相似者〔五六〕。噫,自己未迄今三十六年〔五七〕,向之爲先生序集者,惟余在耳。則推原作者之意,以塞賢孫之請〔五八〕,固後死之責也,其又敢辭?

    先生有才子,名昆田〔五九〕,字西畯,先十年卒。有詩十卷。稼翁遵大父治命〔六〇〕,附刻於後。昔黄氏《伐檀集》〔六一〕,朱氏《韋齋集》〔六二〕,兩翁之傳,皆因賢子。今西畯則附名父以傳,比於蘇家之有叔黨〔六三〕。覽斯編者,如讀文忠集〔六四〕,而兼得斜川詩,非快事歟?

    〔一〕《曝書亭集》:朱彝尊詩文集,凡八十卷。乃其晚年合前後六十五年(一六四五——一七〇九)間所作《竹垞文類》、《騰笑集》等手自删定而成。其中賦一卷,詩二十二卷,詞七卷,文五十卷。《四庫總目提要》卷一七三論其集曰:“所作古文,率皆淵雅,良由茹涵既富,故根柢盤深。……以詩而論,與王士禛分途各鶩,未定孰先。以文而論,則《漁洋文略》固不免瞠乎後耳。”

    〔二〕康熙戊午:即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

    〔三〕局僚:官辦編修史書所設機構的工作人員。《宋史·劉恕傳》:“(司馬)光對曰:‘館閣文學之士誠多,至於專精史學,臣得而知者,唯劉恕耳。’即召爲局僚。”

    〔四〕“明年”四句:清初,滿族統治者在基本鞏固其統治地位後,於康熙十八年召開博學鴻詞科,恢復以科舉牢籠漢族知識分子的老辦法。據《清史稿》卷六:康熙己未三月,“御試博學鴻詞於保和殿,授彭孫遹等五十人侍讀、侍講、編修、檢討等官。修《明史》,以學士徐元文、葉方藹、庶子張玉書爲總裁。”體仁閣,清故宫内宫殿名,在太和殿旁東向。陳宗蕃《燕都叢考》:“太和門内,東西廡各三十二楹,東廡中爲體仁閣,西廡中爲宏義閣,閣各重樓九楹,皆東西向。”

    〔五〕秀水:縣名,始置於明宣德四年(一四二九),因水(一作“綉水”)得名。即今浙江省嘉興市。  竹垞:朱彝尊之號。  翰林檢討:官名。明清屬翰林院,位次於編修,與修撰、編修同稱爲史官。以職掌國史,故亦稱太史。據《大清會典》,其官無定員,可多可少。

    〔六〕躋(jī):登;升。  卿貳:地位次於卿相的大官。《明史·趙世卿傳》:“高踞卿貳,誇耀士林。”

    〔七〕迴翔:猶迴旋。

    〔八〕若:乃。表示承接,用作副詞。

    〔九〕立言:謂著書立説。語本《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唐孔穎達疏:“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其身既没,其言尚存。”

    〔一〇〕不與:不相關。

    〔一一〕明睿:聰明智慧。

    〔一二〕器識:度量見識。《晉書·賀循傳》:“風度簡曠,器識朗拔。”

    〔一三〕錯綜:交錯綜合。《易·繫辭》上:“參伍以變,錯綜其數。”

    〔一四〕張茂先:晉張華(二三二——三〇〇),字茂先,范陽方城(今河北省固安縣)人。曾官中書令、散騎常侍,力主伐吴,封廣武縣侯。惠帝時,歷官侍中、中書監、司空。後爲趙王倫和孫秀所殺害。廣聞博洽,名重一時。原有集,已佚。明張溥輯有《張茂先集》。另著有《博物志》十篇。

    〔一五〕虞祕監:唐虞世南(五五八——六三八),字伯施,越州餘姚(今屬浙江省)人。著名書法大家。入唐,授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對掌文翰。累官秘書監,封永興縣子。據《舊唐書》卷七二:“太宗重其博識,每機務之隙,引之談論,共觀經史。”有集三十卷(現存四卷),另編有類書《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

    〔一六〕淹通:深徹明達。陸德明(五五〇?——六三〇):名元朗,蘇州吴(今吴縣)人。唐著名經學家、訓詁學家。貞觀初,拜國子博士,封吴縣男。所著《經典釋文》三十卷,爲研究我國文字、音韻及經籍版本之重要典籍。  顔師古(五八一——六四五):名籀,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唐著名訓詁學家。少傳家學,博覽群書,尤精詁訓,善屬文章。累官至中書侍郎,封琅邪縣男。後拜秘書少監,專典刊正,凡奇書難字,衆所共惑者,隨疑剖析,曲盡其源。所著《漢書注》、《急救章注》及《匡謬正俗》等,大行於世,於文字考證,多所釐正。

    〔一七〕史乘:記載歷史的書籍。  劉知幾(六六一——七二一):字子玄,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唐著名史學家。永隆進士。官鳳閣舍人,兼修國史。開元初遷左散騎常侍,以功封居巢縣子。所著《史通》内外四十九篇,譏評今古,爲我國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  劉邍(yuán)父(一〇〇八?——一〇六九):名敞,字邍父。邍,“原”之古字。臨江新喻(今江西省新餘縣)人。世稱公是先生。宋代著名學者。慶曆進士,廷試第一。拜翰林侍讀學士,改集賢院學士、判南京御史臺。《宋史》本傳稱其:“學問淵博,自佛老、卜筮、天文、方藥、山經、地志,皆究知大略。……歐陽修每於書有疑,折簡來問,對其使揮筆,答之不停手,修服其博。”長於春秋學,著有《七經小傳》、《春秋權衡》、《公是集》等。其弟劉攽(一〇二三——一〇八九),字貢父。與敞同登科。哲宗時累官至中書舍人。《宋史》本傳稱:“攽所著書百卷,尤邃史學。作《東漢刊誤》,爲人所稱。預司馬光修《資治通鑑》,專職漢史。”著有《彭城集》、《公非先生集》等。

    〔一八〕馬鄱陽:元馬端臨(一二五四?——一三二三),字貴與,樂平(今屬江西省)人。因地近鄱陽湖,故稱。宋咸淳中漕試第一。以蔭補承事郎。博極群書,茹今涵古。元初任蕪湖、柯山兩書院山長,終台州學教授。所著《文獻通考》,歷時二十餘年,貫穿古今,淹通博洽,爲記述歷代典章制度之重要著作,與晉杜佑《通典》、宋鄭樵《通志》合稱“三通”,爲後世之治文史者所重。  鄭夾漈(jì):宋鄭樵(一一〇三——一一六二),字漁仲,興化軍蒲田(今屬福建省)人。居夾漈山,世稱夾漈先生。於禮樂、文字、天文、地理、蟲魚、草木、方書之學,皆有論辨,注重實際。好爲考證倫類之學,著述頗豐,尤以《通志》二百卷最爲著名,網羅百代歷史,頗具創見。王浚儀:宋王應麟(一二二三——一二九六),字伯厚,號深寧居士。祖籍浚儀(今河南省開封市),遷居慶元(今浙江省鄞縣)。南宋著名學者。淳祐元年(一二四一)進士,累官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博洽廣聞,於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等均有研究。長於考證,熟悉典章制度。一生著作等身,以《困學紀聞》二十卷、《玉海》二百卷、《漢藝文志考證》十卷、《通鑑地理考》一百卷、《小學紺珠》十卷及《深寧集》一百卷聲名最著。

    〔一九〕班、馬:謂漢代著名史學家班固(三二——九二)及司馬遷(前一四五?——?),前者著有《漢書》,後者著有《史記》。

    〔二〇〕歐、曾:謂宋代著名文學大家歐陽修(一〇〇七——一〇七二)及曾鞏(一〇一九——一〇八三)。二人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一〕申黨:亦作“申棠”,字周。唐贈邵陵伯,宋贈淄川侯。同時又有申棖(亦作“申續”),亦字周。故漢鄭玄、唐陸德明及宋王應麟均疑二者爲一人。  薛邦:字子從。同時又有鄭國,字子徒。唐司馬貞認爲:“《家語》(指《孔子家語》)薛邦字,從《史記》,作‘國’。而《家語》稱‘邦’者,蓋避漢祖諱而改。‘鄭’,與‘薛’字訛也。”故朱彝尊在《孔子弟子考》一文中列舉了大量同名同字的事實後,辨駁云:“薛邦、鄭國,子徒、子從,安見其名字相類而並疑其姓氏之誤邪?乃議祀典者,封鄭而罷薛,安見其必爲一人?揆之於禮,終有未安也。”

    〔二二〕曲阜:縣名,今屬山東省。孔子故里。清屬兗州府。  東野氏:周公子伯禽之少子,因食邑於東野,故名東野氏。按:朱彝尊於《曲阜設官議》一文中認爲:曲阜知縣不當由孔氏後人擔任。因爲這樣做弊端有二:其一,“其人不肖”,上官會以“孔子之裔”不敢彈劾他,“而民受其害”;其二,“族人有罪”,因爲孔子後人沾親搭故的瓜葛,不便於秉公執法。而曲阜本魯之故都,周公、伯禽乃“魯之先君”,“孔氏著而周公之後微”,所以,若選擇周公之子孫中“通曉文義”者“治孔子之里”方爲確當。

    〔二三〕鄭康成:鄭玄(一二七——二〇〇),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屬山東省)人。東漢著名經學家。曾從張恭祖學習《周官》、《禮記》、《左氏春秋》、《古文尚書》,又從馬融學習古文經,游學十餘年始歸鄉里。乃聚徒授學,從者數百千人。因黨錮事被禁,遂潛心著述,遍注群經如《易》、《書》、《詩》、《周官》、《儀禮》、《禮記》、《論語》、《孝經》等,成爲漢代經學之集大成者。

    〔二四〕程敏政:字克勤,休寧(今屬安徽省)人。明成化二年(一四六六)進士,累官至禮部右侍郎。學問淹博,名重一時。著有《新安文獻志》、《明文衡》、《宋遺民録》及《篁墩集》等。按:程敏政以生於朱熹之鄉,又自稱爲程頤之後,論學宋儒漢儒,頗存門户之見;又自恃淹博,疏於考證,論事亦多舛誤偏駁。“如奏考正祀典,欲黜鄭康成祀於其鄉(按:從祀孔廟);作《蘇氏檮杌》,以鍛煉蘇軾,復伊川九世之讎,至今爲通人所詬厲”(見《四庫全書總目題要》卷一七一)。朱彝尊所作《鄭康成不當罷從祀議》一文正因此而發。

    〔二五〕王陽明:王守仁(一四七二——一五二八),字伯安,餘姚(今屬浙江省)人。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弱冠舉鄉試,登弘治十年(一四九七)進士。授刑部主事,補兵部主事。擢南京太僕少卿,就遷鴻臚卿,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後因鎮壓農民起義及平定“宸濠之亂”,封新建伯,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卒謚文成。因曾築室故鄉陽明洞中,故世稱陽明先生。在哲學上,他是主觀唯心主義者,否認心外有理、有事、有物,提出“致良知”的學説,主張“知行合一”,與程朱學派相頡頏,對後世影響頗大。著有《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

    〔二六〕炳烈:光明剛直。

    〔二七〕異學:因爲王守仁“事不師古,言不稱師。欲立異以爲高,則非朱熹格物致知之論”,頗有反傳統的色彩,故一度被視爲“異學”,被剥奪從祀文廟的資格。

    〔二八〕詆娸(qī):詆毁,辱駡。《漢書·枚皐傳》:“詆娸東方朔,又自詆娸。”注:“詆,毁也。娸,醜也。”

    〔二九〕名教:以正定名分爲主旨的封建禮教。

    〔三〇〕六經: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儒家經典。亦稱“六藝”。

    〔三一〕群輔:以群經爲輔佐。

    〔三二〕少陵:謂唐詩人杜甫,其詩曾自稱“少陵野老”,後人遂稱他杜少陵。

    〔三三〕泛濫:水漫溢横流。此謂出入、涉獵。  昌黎:唐詩人韓愈自謂郡望昌黎,後人遂稱他韓昌黎。  樊川:唐詩人杜牧著有《樊川集》二十卷,後人因稱他爲杜樊川。

    〔三四〕波靡:比喻傾頽之世風、流俗。

    〔三五〕蹊徑:小路。

    〔三六〕無媺(měi)不臻:即無美不臻。媺,美好。臻,至;達。

    〔三七〕金石:鐘鼎之屬及碑碣之屬。

    〔三八〕二篆:謂大篆、小篆。唐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陳倉石鼓又已訛,大小二篆生八分。”  八分:八分書,漢代書體名。相傳爲秦代上谷人王次仲所創。

    〔三九〕紕繆:錯誤。繆,亦作“謬”。

    〔四〇〕跌宕:疏放,邁越不拘。

    〔四一〕《花間》:《花間集》,現存之最早詞集。五代後蜀趙崇祚所編,共收入晚唐五代十八家詞凡十卷五百首。所作多寫冶遊享樂,著色華麗,語多濃艷,開後世香艷詞風之先聲。  《草堂》:《類編草堂詩餘》。詞之總集,凡四卷,傳爲南宋人所編。是書以四時景物、天文地理、飲饌花禽分類,便於參考取用。而“詞家小令、中調、長調之分,自此書始”。唯所選録之詞作“雜而不純”,不及《花間》諸集之精善,故尤爲朱彝尊所詬病,謂其選詞眼光差甚,可謂“無目”。

    〔四二〕玉田:南宋詞人張炎。見前《南浦》詞注〔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九九評曰:“所作往往蒼涼激楚,即景抒情,備寫其身世盛衰之感,非徒以翦紅刻翠爲工。至其研究聲律,尤得神解,以之接武姜夔,居然後勁,宋元之間,亦可謂江東獨秀矣。”  白石:姜夔(一一五四——一二二一),南宋著名詞人、音樂家。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工詩,詞名尤著,感時傷事,音調和美,爲後世所重。有《白石道人歌集》、《詩説》等傳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九八評曰:“夔詩格高秀,爲楊萬里等所推,詞亦精深華妙,尤善自度新腔,故音節文采,並冠絶一時。”

    〔四三〕剞劂(jī jué):鏤刻所用之刀鑿。後因以爲指代雕版印刷。

    〔四四〕績學:猶積學,飽學也。按:據清楊謙《朱竹垞先生年譜》所載,《竹垞詩類文類》脱稿於康熙十年(一六七一),由王士禛、魏禧作序;初刊於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由高佑釲、顔鼎受作序。

    〔四五〕通籍:謂進士及第初始爲官。唐杜甫《夜雨》詩:“通籍恨多病,爲郎忝薄遊。”按:據清楊謙《朱竹垞先生年譜》所載:《騰笑集》始編於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初刊於康熙二十五年春。

    〔四六〕附綴:附於其後。

    〔四七〕梅會里:朱彝尊故里,清屬嘉興府秀水縣。

    〔四八〕己丑: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

    〔四九〕曹通政荔軒:曹寅(一六五八——一七一二),字子清,號荔軒,一號楝亭。滿洲正白旗包衣(奴僕)。先世漢人,祖籍豐潤,遷居瀋陽。累官通政使、江寧織造,巡視兩淮鹽漕監察御史。工詩詞曲,著有《楝亭詩鈔》、《詞鈔》及《續琵琶記》等。曾主持刊刻《全唐詩》、《佩文韻府》。

    〔五〇〕稼翁:朱稻孫,朱彝尊之次孫。少承家學,著有《六峯閣詩集》。初白序其集,稱其詩“磊砢英多,寓懷藴藉,宫商亢墜。句酌而字斟,有肆好之風,無雕繢之習,信能克繼家聲者矣。”

    〔五一〕斷手:完畢;完工。唐杜甫《寄題江外草堂》詩:“經營上元始,斷手寶應年。”  甲午:康熙五十三年(一七一四)。

    〔五二〕裒(póu)然:聚集貌。

    〔五三〕里居:猶家居。居住鄉里。

    〔五四〕顧:用作連詞,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但;特。

    〔五五〕中表:初白與竹垞之中表關係,不甚了了。待考。

    〔五六〕“自謂”三句:按:竹垞自康熙十八年以布衣中博學鴻詞科成進士入翰林,至康熙三十一年罷官歸里,埋頭著述,其間爲官十三年,家居十七年;初白自康熙四十二年成進士授編修,至康熙五十二年乞休歸里,放情山水,其間爲官十年,鄉居十四年。兩人經歷確實大致相仿佛。

    〔五七〕己未: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

    〔五八〕塞:搪塞敷衍。自謙之詞。

    〔五九〕朱昆田(一六五二——一六九九):字文盎,號西畯,行十。初名德壽,又名掌穀。國子監生。少承家學,嘗佐竹垞輯《日下舊聞》。謝官家居,窮愁著述。有《笛漁小稿》十卷,凡收其詩作四百九十五首。

    〔六〇〕大父:祖父。  治命:合理的遺命。語本《左傳·宣公十五年》:“爾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報。”後因泛指臨終遺言。按:西畯卒時四十八歲,竹垞刊《曝書亭集》時,命以其《笛漁小稿》附其集以行。

    〔六一〕《伐檀集》:凡二卷,宋黄庶撰。庶字亞夫,分寧(今江西省修水縣)人。宋著名文學大家黄庭堅之父。慶曆二年(一〇四二)進士。歷佐一府三州,官終康州知府。所作詩歌皆戛戛獨造,古文亦樸質簡勁,予黄庭堅之文學創作以深刻影響。唯其集自宋以來,一直附刻於《山谷集》末,可謂父因子傳,故清四庫館臣以爲“於義終爲未協”,别爲著録刊行。

    〔六二〕《韋齋集》:凡十二卷,宋朱松撰。松字喬年,别字韋齋,宋理學家朱熹之父。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省)人。中進士第,累官司勳、吏部郎。朱熹曾爲乃父作《行狀》,於《韋齋集》的流播不無益處。唯朱松之詩文高遠幽潔,温婉典裁,氣格高逸,蕭然自異。故清四庫館臣謂:“即不籍朱子以爲子,其集亦足以自傳自得。”

    〔六三〕蘇家:謂宋蘇洵及其子蘇軾、蘇轍之家族。  叔黨:蘇過(一〇七一——一一二三),字叔黨,號斜川居士。蘇軾第三子,與其兄蘇邁、蘇迨,俱善爲文。時稱其爲“小坡”,蓋以軾爲“大坡”。卒年五十二。著有《斜川集》二十卷,已佚,有清人彙輯之六卷本行世。

    〔六四〕文忠集:即蘇軾的詩文集。文忠,蘇軾謚號。

    文作於康熙五十三年(一七一四)六月下旬,時年六十五歲,家居海寧故里,與許汝霖、楊中訥、陳勳等共爲“娱老會”,聚首唱和。是文不僅比較全面客觀地評價了朱彝尊的才情學識及其在文學創作、學術研究和收藏考古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而且亦是研究初白與竹垞相互關係的重要資料。文章縱論古今,侃侃而談,鞭辟入理,實事求是,與一般虚言浮誇的文辭迥然有别。文中“余獨謂立言垂世,先生自有其不朽者在,史局不與焉”之見解,别具隻眼,可謂千古不磨之論。

    秋影樓詩集序

    《秋影樓詩集》者〔一〕,余房師東山汪公所作也〔二〕。

    癸酉秋〔三〕,公舉京兆〔四〕,與余同出德清徐先生、廬陵彭先生之門〔五〕。後三年丁丑〔六〕,公成進士;又三年庚辰〔七〕,以第一人及第。而余坎壈失職〔八〕,連不得志於有司〔九〕。惟公於聚散之際,執手欷歔〔一〇〕,所以勞苦而慰勉之者,甚真且摯。

    迨壬午冬〔一一〕,余被召入内廷,癸未三月〔一二〕,倖舉南宫〔一三〕,實出公分校禮闈本房所薦〔一四〕。既釋褐〔一五〕,登堂脩敬〔一六〕,公迎笑曰:“吾兩人平時契分何等〔一七〕,今乃以此禮見邪?”余拜,公答拜,終不肯以師道自處,仍以執友待之。

    甫一月〔一八〕,而余扈從赴口外〔一九〕,公亦於是年八月奉太安人南歸〔二〇〕。明年車駕渡江〔二一〕,特命公居家食俸〔二二〕,校刻《全唐詩》。丙戌七月〔二三〕,書局未竣〔二四〕,而公訃忽至〔二五〕。余時適請假葬親〔二六〕,急裝遄返,取道虞山〔二七〕,哭公於寢〔二八〕,遺孤尚在乳抱〔二九〕,太安人出編見屬〔三〇〕,余受而藏之。會還朝期迫,匆匆未暇付梓〔三一〕。

    及癸巳秋〔三二〕,長假還鄉〔三三〕,乃檢諸篋笥〔三四〕,亟命楷書生繕寫〔三五〕,倣宋本開雕〔三六〕,距公下世已八年矣。追維癸酉以後託同譜者十年〔三七〕,在門牆者四年〔三八〕,其間執弟子禮,從容邸舍〔三九〕,親承色笑者,無過一月中之三數日耳。此余於校閲之下,不禁撫卷心傷,淚流承睫者也。

    刻既成,敬識始末〔四〇〕,以板歸諸公子〔四一〕,俾藏於家〔四二〕。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舊〔四三〕,使公子知先人手澤存焉耳〔四四〕。若夫公詩之體格,位置當在大曆以後、長慶以前諸名家間〔四五〕。慎行,門下士也,何敢輕爲倫擬〔四六〕,則以俟天下後世讀其詩而論定之者。

    〔一〕《秋影樓詩集》:凡九卷,各卷以事繫名,分《圃田》、《東郊》、《曼聲》、《雪泥》、《横街》、《秋帆》、《春草》、《釋耒》、《邗江》九集,共三百十首詩作。清瞿紹基跋其詩集曰:“東山先生志尚幽閒,淡於榮利,登第未久即假還山,以養母爲樂。故其詩於真摯之中自饒逸韻,珊珊秀骨,是不食人間烟火者。”

    〔二〕房師:明清科舉考試時分房閲卷的同考官被録取的生員尊稱爲房師。清顧炎武《生員論》文:“生員之在天下,近或數百千里,遠或萬里,語言不同,姓名不通,而一登科第,則有所謂主考官者謂之座師,有所謂同考官者謂之房師。”  東山汪公:謂汪繹(一六七一——一七〇六),字玉輪,號東山。江蘇常熟人。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進士,三十九年廷對第一,授修撰。後奉母歸里。康熙南巡,命分校《全唐詩》於揚州。次年七月,書局未竣,卒。年僅三十六歲。

    〔三〕癸酉: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

    〔四〕京兆:謂京都。舉京兆,指順天鄉試中式。

    〔五〕德清:縣名。清屬湖州府。始置於唐天寶元年(七四二)。徐先生:徐倬。生平見前《塘西舟中喜晴得六言律詩一首》詩注〔四〕。輯編《全唐詩録》百卷,擢禮部侍郎。著有《道貴堂類稿》、《修吉堂文集》等。  廬陵:縣名。始置於漢代。清屬吉安府。即今江西省吉安市。  彭先生:彭殿元,字上虎,廬陵人。康熙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與修《明史》。主順天鄉試,所取多名士。未幾罷官,構薌谷小隱,潛心講學數十年。著有《薌谷稿》。

    〔六〕丁丑: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

    〔七〕庚辰:康熙三十九年(一七〇〇)。

    〔八〕坎壈(lǎn):不平,喻遭際不順。漢劉向《九嘆怨思》:“志坎壈而不違。”  失職:意謂未能中進士得授一官半職。

    〔九〕有司:官吏。古代設官分職,事各有專司,故稱有司。

    〔一〇〕欷歔:嘆氣、抽咽之聲。

    〔一一〕迨(dài):等到。  壬午:康熙四十一年(一七〇二)。

    〔一二〕癸未:康熙四十二年(一七〇三)。

    〔一三〕倖:僥倖。自謙之辭。  南宫:古時稱代尚書省,後亦借指禮部。舊時科舉考試及官員的任免升降等均由禮部負責實行,因云。宋王禹偁《贈禮部宋員外閣老》詩:“未還西掖舊詞臣,且向南宫作舍人。”自注:“禮部員外,號南宫舍人。”

    〔一四〕分校:分任校勘。後亦因以稱科舉考試時校閲試卷的各房官爲分校。  禮闈:古代科舉考試之會試,因爲禮部主辦,故稱禮闈。闈,試院。

    〔一五〕釋褐:脱去布衣,换穿官服。意指中舉做官。自宋代始,士子殿試後,新進士均得詣太學釋褐,行釋菜禮,然後簪花飲酒而出。

    〔一六〕脩敬:表示敬意。

    〔一七〕契分:投合無間之情分。

    〔一八〕甫:剛;方。

    〔一九〕扈從:隨從;侍從。多用以指隨從帝王出巡。  口外:亦稱“口北”,長城要塞古北口之北,後因以泛指長城以北地區。按:據清陳敬璋《查他山年譜》及初白《隨輦集》所載,其隨駕口外避暑始發於康熙四十二年(一七〇三)五月二十五日。

    〔二〇〕太安人:謂汪繹之母。安人,朝廷給婦人封贈的稱號。清制,六品官之妻得以封安人。

    〔二一〕車駕:指代帝王,此謂康熙帝。《漢書·高帝紀》:“車駕西都長安。”注:“凡言車駕者,謂天子乘車而行,不敢指斥也。”

    〔二二〕食俸:享受朝廷俸禄。

    〔二三〕丙戌:康熙四十五年(一七〇六)。

    〔二四〕未竣:没有完工。

    〔二五〕公訃忽至:按,初白聞汪繹噩耗時身在塞外喀喇火屯。其《甘雨集》有《七月十六日烏城直廬驚聞房師虞山公訃音哀情痛切託於短章》七律四首,其一有云:“公去京華日,余方扈從時。三年歸失約,一别見無期。”

    〔二六〕請假葬親:按,初白歸營親葬據《西阡集·序》,事在康熙四十五年十月。

    〔二七〕虞山:山名,古名海隅,又稱烏目山。在今江蘇省常熟縣城西北。故指代常熟。相傳西周虞仲葬此,因名。《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七七引《太平寰宇記》:“虞山在(常熟)縣西六里,東西十八里。《吴都文粹》:‘縣依山之陽,是爲隅山,以瀕海之隅也。又名虞山,以昔虞仲治此也。’”

    〔二八〕寢:寢門,内室之門。《儀禮·士喪禮》:“君使人弔,徹帷;主人迎於寢門外,見賓不哭。”注:“寢門,内門也。”

    〔二九〕乳抱:謂尚在幼年時期。

    〔三〇〕出編見屬:拿出汪繹的詩稿託付於初白。

    〔三一〕付梓:刻印書籍。梓,刻板。

    〔三二〕癸巳:康熙五十二年(一七一三)。

    〔三三〕長假:意謂乞休而不復爲官。

    〔三四〕篋笥:以竹編製用以藏物的器具,類似箱子。

    〔三五〕亟:急。

    〔三六〕開雕:開始刊刻(書版)。

    〔三七〕追維:追念。維,通“惟”。  同譜:猶言同年。即同一年中的舉人。

    〔三八〕門牆:師門之稱。語本《論語·子張》:“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

    〔三九〕邸舍:府第。

    〔四〇〕識:通“誌”,記也。

    〔四一〕公子:貴族子弟之通稱。此謂汪繹之子。

    〔四二〕俾:使。

    〔四三〕庸:乃,用作副詞。

    〔四四〕手澤:手汗。後用以指代先人或先輩之遺墨、遺物。語本《禮記·玉藻》:“父没而不能讀父之書,手澤存焉爾。”

    〔四五〕大曆:唐代宗李豫年號(七六三——七七九)。此間代表詩人有“大曆十才子”如李益、盧綸、韓翃、錢起、司空曙、李端等。  長慶:唐穆宗李恆年號(八二一——八二四)。此間代表詩人有白居易、元稹等。

    〔四六〕倫擬:比擬;倫類。

    文作於康熙五十三年(一七一四),時家居海寧故里,年六十五歲。文章本着知人論世精神,通過記述與房師汪繹十四年間的交誼,突出表現了其忠於友誼、謙退不矜、奉親至孝、淡泊名利的品性,隨後交代了其詩集刊行的經過,並對其詩之歷史地位作出適當的評價。全文清徐簡古,然一往情深,低徊無窮。

    自吟亭詩稿序〔一〕

    癸巳夏〔二〕,余請假將出都〔三〕,同年十數人餞飲於陳甥秉之寓舍〔四〕。酒半,山陽阮君越軒起執余手曰〔五〕:“先君子平生喜作詩,未嘗出以問世,存者不肖手輯〔六〕,向欲乞序於君以垂不朽,今君行有日矣,敢以請。”明日詣吾門〔七〕,以《自吟亭稿》上下二卷見示。余受而讀之,合諸古作者之意,可傳者蓋十五、六焉。

    夫自漢魏以降〔八〕,稱詩家不知凡幾〔九〕,其裒然成集者〔一〇〕,皆自謂可傳者也。顧或傳焉〔一一〕,或否焉。幸而傳矣,又不能久且遠。何哉?傳家易,而問世難;問世易,而傳世難也。

    夫子孫之於父祖,苟無墜其業〔一二〕,則必思永其傳,以爲吾先人手澤存焉耳〔一三〕。乃其足不踰户庭〔一四〕,名不出鄉曲〔一五〕,雖窮年矻矻〔一六〕,著書滿家,而世不及知。且世又多貴遠而忽近者〔一七〕,自王、楊、盧、駱、李、杜、韓、孟諸公〔一八〕,輕薄謗傷〔一九〕,同時且不免,故曰問世難。其或喜交游,騖聲譽〔二〇〕,上之官資、氣力〔二一〕,足以奔走一世,遂群然推目曰〔二二〕:“此著作手也〔二三〕。”次則借資於當路〔二四〕,流傳唱和,互相標榜,亦可要名於一時〔二五〕。迨没身而後〔二六〕,交游盡而聲譽銷,向所撰述,如螢光爝火〔二七〕,隱見叢殘〔二八〕。螙蝕之餘〔二九〕,幾何其不湮滅也?故曰傳世難。今先生之詩可以傳矣,顧不汲汲自求其傳而待後人以傳〔三〇〕。後之人不以爲一家之私言而出而問諸世,而世果以爲可傳,則其傳之必遠且久無疑焉。蓋先生初亦有志用世〔三一〕,嘗兩至京師。既而歷兗、豫、吴、越之郊〔三二〕,所與往還贈答者,非前朝佚老〔三三〕,則當代賢豪鉅公也〔三四〕,顧不假其游揚汲引之力〔三五〕,而乃歸憩林廬〔三六〕,孤吟獨詣〔三七〕。其志潔,故其神清;其品高,故其辭簡。誦先生之詩,而論其世,蓋詩又以人傳也。天下後世倘有以余爲知言者〔三八〕,庶無負越軒請序之意乎〔三九〕。

    〔一〕《自吟亭詩稿》:清阮晉(一六三四——一六九七)著,凡二卷。晉字鶴緱,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人。監生。少與閻若璩共學,又學詩於靳應昇。曾與李挺秀、黄申、靳應昇等結望社。家富於田,故其詩作多田園漫興之作,“詩筆力追香山(白居易)、劍南(陸游),稍傷率易”(見鄧之誠《清詩記事初編》卷五)。

    〔二〕癸巳:康熙五十二年(一七一三)。

    〔三〕請假出都:謂引疾告歸,離京返里。《待放集·序》:“移疾經年,遲遲去國,恭遇聖天子萬壽之期,既隨班朝賀,復申前請。又三閲月,始蒙恩允歸。”

    〔四〕同年:見前《題同年張蒿陸落葉詩卷後》詩注〔一〕。  陳甥秉之:陳世倌(?——一七五八),字秉之,號蓮宇,浙江海寧人。康熙四十二年(一七〇三)進士,選庶常,歷侍讀,屢主山東、廣東、順天鄉試,累官至工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卒謚文勤。按:初白堂叔父查繼甲女查氏某曾適陳世倌父陳詵爲妻,故文中稱秉之爲甥。

    〔五〕阮君越軒:阮應商,字次賡,號越軒。康熙進士,官至吏科給事中,立朝正直。著有《春秋彙傳析義》等。

    〔六〕不肖:子不似父。此爲自謙之詞。

    〔七〕詣:前去。

    〔八〕以降:以後。降,下。

    〔九〕凡幾:共計多少。

    〔一〇〕裒然:見前《曝書亭集序》文注〔五二〕。

    〔一一〕顧:但。

    〔一二〕墜:失去。《國語·晉語二》:“敬不墜命。”

    〔一三〕手澤:見前《秋影樓詩集序》文注〔四四〕。

    〔一四〕户庭:猶家門;門庭。

    〔一五〕鄉曲:猶鄉下。以其偏處一隅,因稱鄉曲。後因以指稱鄉里。

    〔一六〕窮年矻(wù)矻:一年到頭地勤奮努力。矻矻,同“兀兀”,勤奮不懈貌。語本唐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一七〕忽:輕忽;輕視。

    〔一八〕王:謂唐詩人王勃(約六五〇——六七六)。  楊:謂唐詩人楊炯(六五〇——六九三?)。  盧:謂唐詩人盧照鄰(約六三六——六九五後)。  駱:謂唐詩人駱賓王(約六二六——六八四後)。以上四人被稱爲“初唐四傑”。  李:謂唐詩人李白(七〇一——七六二)。  杜:謂唐詩人杜甫(七一二——七七〇)。  韓:謂唐詩人韓愈(七六八——八二四)。  孟:謂唐詩人孟郊(七五一——八一四)。

    〔一九〕輕薄謗傷:意謂不尊重而非議攻擊之。比如杜甫生前曾就世人非議“四傑”而作《戲爲六絶句》之二回護云:“楊王盧駱當時體,輕薄爲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但他自己的詩作同樣亦受到時俗的嗤笑輕謾,死後直至宋代纔予以崇高地位。故宋張戒《歲寒堂詩話》有云:“夫(杜)子美詩超今冠古,一人而已,然其生也,人猶笑之;殁而後人敬之,況其下者乎?”

    〔二〇〕騖:力求;强求。

    〔二一〕上:在先。  官資:做官的資歷。唐白居易《令狐相公拜尚書後有從鎮歸朝之作劉郎中先和因以繼之》詩:“不計官資衹計才。”

    〔二二〕推目:矚目。《新唐書·劉迺傳》:“善文詞,爲時推目。”

    〔二三〕著作手:指代作家。作手,能手。

    〔二四〕借資:借助;憑藉。  當路:當仕路。後因以喻掌權者。

    〔二五〕要名:即邀名,求取名聲。要,通“邀”。

    〔二六〕迨:等到。  没身:身死之後。没,通“殁”。

    〔二七〕爝(jiào)火:小火把。《莊子·逍遥遊》:“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

    〔二八〕叢殘:瑣碎;零亂。此指瑣碎零亂的事物。

    〔二九〕螙(dù)蝕:爲蠹蟲所蛀損。螙,同“蠹”。

    〔三〇〕汲汲:急切貌。語本《禮·問喪》:“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

    〔三一〕用世:爲世所用。

    〔三二〕兗(yǎn):兗州,府名。古“九州”之一。清屬山東省,領縣十三。其轄境相當今山東省運河以東,蒙山以西,大汶河以南及黄河北岸部分地區。  豫:豫州,亦古“九州”之一。東晉時轄境最大時相當今江蘇、安徽長江以西,安徽望江縣以北之淮河南北地區。此似指河南開封(或洛陽)。  吴:古國名,轄境有今江蘇、安徽、浙江部分地區,都於吴(今蘇州市)。  越:古國名,轄境有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部分地區,建都會稽(今紹興市)。

    〔三三〕佚老:同“逸老”。

    〔三四〕賢豪鉅公:意謂名聲卓著或地位崇高者。鉅公,猶偉人。

    〔三五〕游揚:宣揚;傳揚。汲引:引進,因喻提拔。

    〔三六〕林廬:林中茅屋,借指隱居之所。

    〔三七〕獨詣:謂學養上獨到之處。明李東陽《送喬生宇歸樂平》詩:“微言析毫芒,獨詣超畛域。”

    〔三八〕知言:有遠見之言。語本《左傳·襄公十四年》:“秦伯問於士鞅曰:‘晉大夫其誰先亡?’對曰:‘其欒氏乎?’秦伯以爲知言。”

    〔三九〕庶:庶幾;或許。

    文作於康熙五十二年(一七一三)夏五、六月間,時居京都,乞假待歸林下,時年六十四歲。文章就詩文的能否傳世久遠問題發表了精闢見解,以爲真正的著作手須得經歷時間的考驗,一切浮泛文字難免如“螢光爝火”,日久必將湮滅無聞,不管其當時如何地“奔走一世”,顯赫一時。初白對詩文價值的認識無疑是有歷史價值的,所惜《自吟亭詩稿》却並未如其所預言的那樣傳世不衰。故今人鄧之誠先生評此序文對阮晉之贊譽曰:“無乃過情乎?”(見《清詩紀事初編》卷五)

    仲弟德尹詩序〔一〕

    順治丙申〔二〕,余七齡入小學。明年丁酉〔三〕,仲弟亦出就傅〔四〕,日課有餘力,先淑人率口授唐詩一首〔五〕。弟性警敏,蚤解《切韻》諧聲〔六〕,十歲以上,五經四子書略成誦〔七〕。先大夫不遽令習應舉業〔八〕,則與余退而學詩。既冠且娶〔九〕,始從慈溪葉師學爲時文〔一〇〕,而性之所好,尤在吟詠,久之遂成卷。父執陸射山、范默庵兩先生〔一一〕,家伊璜、二南兩伯父〔一二〕,互加獎餙〔一三〕,則益自喜,又相約爲詠史詩。是時弟年二十六,余視弟兩年以長,形影相隨,未嘗一日離也。

    先淑人既見背〔一四〕,先大夫命余兩人析箸〔一五〕。未幾,旋奉諱〔一六〕,兩稚弟尚未成立〔一七〕,迺延師督訓之,獨脱身出。己未夏〔一八〕,余從軍南去,弟北游京師,自爾聚散靡常。迨庚辰、癸未〔一九〕,後先成進士,同館者十年〔二〇〕。余長告歸田里,年已六十四矣。又二年,弟從順天學使因病辭職〔二一〕,年數適與余同。通計三十餘年,彼此往復之作,不下三百首,而己未以前之少作及見□詶,當不在此數焉。

    竊觀古人傳集〔二二〕,兄弟唱酬之富,無若眉山二蘇公〔二三〕。今雖不敢謬附傳人之列〔二四〕,第就篇章計多寡〔二五〕,自謂不讓前賢。顧二蘇晚年一存一殁〔二六〕,欲尋對牀風雨之樂不復可得〔二七〕。余與弟乃獲邀天幸〔二八〕,年皆七十以外,唱予和汝,不減兒時,較前賢反若有過之者,此豈始願所及料、人力所能致哉?

    戊戌秋〔二九〕,余徇好友之意〔三〇〕,先刻拙集問世,遠近知交,兼來索弟詩刻。蓋弟平生轍迹〔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