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成唯识论音响补遗最新章节!

    清武林莲居 绍觉大师 音义

    新伊大师 合响

    法嗣智素 补遗

    △次结属二障(二)初正结二障摄。

    此十一障二障所摄。

    △次明二障断义(二)初断种现位(二)初正释(二)初烦恼障。

    烦恼障中见所断种(至)八地以上毕竟不行。

    音义 先明见断。极喜地初心断者。即异生性中一分。彼障现起地前已伏者。谓资粮加行位也。修所断下。次明修断。清凉释曰。直观论文。初地已上。能顿伏尽修惑现行。如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次云由故意力。七地之中。虽暂现起。而不为失。自是一段。通于妨难。谓有问曰。既如阿罗汉。令永不行。如何前曰犹起我见。七地已前犹起贪瞋等耶。答云。由故意力起。谓六地之前。容有出观。尚有误起。七地之中。常在无相。为化众生故意现起。而不为失。八地已上毕竟不行者。道力胜故。

    △次所知障。

    所知障中见所断种(至)无漏伏故障不现起。

    音义 先明见断。若种若现。义同烦恼。修所断下。次明修断。若种若现。亦即前说十一障中所明俱生一分。八地以上下。复约后三地。以明诸识相应所知有现不现。无漏观心。者第六识心。果相续者。生空智果。能违彼者。谓八地已去。生空智果。及所依心王。以皆转成无漏。与同聚所知障相违。所以不复现行。第七识法我见等四种现起。以微细故。八地已上。犹复现行。至第十地位中。法空智果起。方乃伏尽。前五识俱法贪瞋痴三种所知。八地已上。虽未转依。为第六无漏观心之所伏故。亦不现起。

    △次释妨。

    虽于修道十地位中(至)而三位显是故偏说。

    音义 问曰十地位中。于烦恼障。但伏不断。何故前三修习位中。俱断二障及彼粗重。答云。虽于修道等。此中粗重。唯指无堪任性。三位者。一见道位。二不动地。三佛地。问诸位皆断。何独三位。答三位显故偏说。

    合响 清凉钞第二之一云。解深密经说三粗重。一者在皮。初地即断。二者在肤。八地方断。三者在骨。唯佛地断。虽则余位亦断粗重。而三位显。是故偏说。初地舍凡入圣位故。八地无漏常相续故。佛地果满。顿得舍故(文)。

    △次断种渐顿(二)初徴。

    断二障种渐顿云何。

    △次释(二)初释所断障(二)初第七识俱二障种。

    第七识俱烦恼障种(至)任运内起无粗细故。

    音义 无学者。谓阿罗汉独觉如来。不言八地已上者。未断此种故。任运内起无粗细者。释俱顿断义。谓此识俱见等。唯执第八。以为自内实我实法。不缘于外。故无粗细。无粗细故。所以顿断。

    △次余六识俱二障种(二)初烦恼障种。

    余六识俱烦恼障种(至)一刹那中三界顿断。

    音义 先明见断。谓第六识中分别起种。三乘见位。一切顿断。修所下次明修断。三乘断有渐顿。故曰随应。一一渐次九品别断者。谓有一类钝根二乘。约七生断。将三界九地。每地分九品。预流果人。断欲界思惑。至第五品。名一来向。断第六品。名一来果。以有三品余惑。还来人间故。若断至八品。名不还向。断尽九品。名不还果。以欲界惑尽。不生人间。故不还果。寄生净居。复断上八地各九品惑。至七十一品。名阿罗汉向。断尽后品。证罗汉果。复有一类利根二乘。于九地惑。合为一聚。共为九品。虽有九品。一生别断。不待七生故。若上根者。顿断九品。若中根者。先断上三品。次断中三品。次断后三品。若软根者。九品一一别断。先断上上品。次断上中品。乃至最后断下下品等。其类不一。广如他处。故经云。预流果人。有一生得阿罗汉者。有二生五生乃至七生。得阿罗汉道者。即其义也。菩萨下。次菩萨可知。

    △次所知障种。

    所知障种初地初心(至)品类差别有众多故。

    音义 先明见断。谓六识俱分别而起所知障种。非关二乘。唯在菩萨。初地初心见道中断。若修断者。不同烦恼三界顿断。要于修道十地位中渐次而断。断尽此种。在金刚定。何以渐断。谓六识俱者。通缘内外粗细境生。品类差别。有众多故。

    △次明能断道。

    二乘钝根渐断障时(至)前后相望皆容具有。

    音义 准古通释加行等四道。别义云。加行道者。谓引无间道前之加行也。无间道者。谓断惑也。解脱道者。无间道后。名解脱道。谓已解脱所应断障。最初所生。胜进道者。除前三外。所余诸道。渐胜进故。即解脱道后。所起诸道也。是涅槃路。故名为道。文中言二乘渐断障者。唯依断七转识中俱生烦恼障说。加行胜进或总或别者。总则俱时。别分前后。或前位胜进。即后位无间之加行。故名为总。望前前之加行。优劣实殊。故目曰别(或前之胜进不能引起后之无间。复修后位加行。故名为别)。菩萨渐断障者。唯约断七识中俱生所知障说。不同二乘刹那刹那四道皆有。即有问曰。经无量劫。佛果乃成。时既淹久。云何言刹那刹那。能断证耶。古师答曰。此义不然。时经长远。唯分别故。如有颂曰。处梦谓经年。觉乃须臾顷。过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又曰菩萨精进。极炽盛故。虽经久劫。而谓少时。如有颂云。愚修虽少时。怠心疑已久。佛于无量劫。勤勇谓须臾。

    合响 集论第五卷云。云何加行道。谓由此道。能舍烦恼。是名修道中加行道。云何无间道。谓由此道无间。永断烦恼。令无所余。云何解脱道。谓由此道。证断烦恼。所得解脱。云何胜进道。谓为断余品烦恼。所有加行无间解脱道。是名胜进道。又复弃舍断烦恼加行。或勤方便思惟诸法。或勤方便安住诸法。或进修余三摩钵底。诸所有道。名胜进道。又为引发胜品功德。或复安住所诸有道。名胜进道(文)。

    △四释证十真如(二)初标。

    十真如者。

    △次释(二)初正释义(十)初遍行真如。

    一遍行真如谓此真如(至)无有一法而不在故。

    音义 谓初地中所证法界。名遍行义。即是断异生性障。所显一分之真理也。

    合响 清凉钞三十四之四云。由断前障。证遍行真如。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梁摄论中。名为遍满。遍满一切有为行故。意明。无有一法非二空故。此地最初。遍证遍满。钞云。谓有难言。下之九如。岂不遍耶。岂复非是二空所显。故为此通。意明。遍行之如。是如总相。下之九如。随德别立。今当初得。得于总相。以受别名(文)。

    △二最胜真如。

    二最胜真如谓此真如(至)于一切法最为胜故。

    音义 第二地中所证法界。名最胜义。无能测量。不可比对。远离邪行犯戒垢故。如智论云。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怖畏中戒为守护。死愚闇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猛将。死海水中戒为大船。即最胜义。

    合响 清凉疏三十五之一云。此亦由翻破戒之失。为无边德。钞云。由具戒故。证最胜如。谓此如理最为胜故。如说离欲。名为最胜。

    △三胜流真如。

    三胜流真如谓此真如(至)于余教法极为胜故。

    音义 第三地中所证法界。名胜流义。谓第三地。断闇钝障。于法无碍。为众法眼。由得三慧。照大乘故。真如所流教法。于余胜者。梁摄论释曰。从真如流出正体智。正智流出后得智。后得流出大悲心大悲流出十二部经。名为胜流真如。若余教法。非证真如之所流出。所以非胜。

    合响 玄谈第七卷。引古疏云。由此地中。得于三慧。照大乘法。观此法教根本真如。名胜流真如。或证此如。说法胜故(文)。会玄第十三卷云。彼释有二意。初约所流教释。由此地中者。即第三地。名发光地也。论云。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云三慧照大乘法也。观此教法根本。名胜流真如者。约三慧观教法根本。名为胜流真如。此逆推本也。或证此如下。二约所说法释。以此地菩萨证此真如。得说法胜。由本胜故。末亦胜也。胜流之真如。皆依主释。初约所流教法以彰名。后约所说胜法以彰名也。又云。谓有问言。彼宗真如凝然。何有流义。故疏云。彼宗虽不立真如随缘。而说佛正体智。证最清净法界。而于后得。安立教法。名为如流。

    △四无摄受真如。

    四无摄受真如(至)非我执等所依取故。

    音义 第四地中所证法界。名无摄义。谓第四地断微细烦恼障。所证真如。非色心有无等法所系属故。亦非我执我慢我爱无明边见我所等。所依所取故。

    △五类无别真如。

    五类无别真如(至)非如眼等类有异故。

    音义 第五地中所证法界。名类无别。谓第五地断下乘般涅槃障。所证真如。毕竟无尽。无有变易故。生死涅槃。二皆平等。故无差别。

    合响 清凉钞三十六之二。引摄论云。名为相续无差别法。世亲释云。谓于此中体无有异。非如眼等。随诸有情。相续差别。各各有异。无性意同。而梁论云。由此法界。能令三世诸佛相续。身不异者。众生迷此。万类之异。诸佛证此。居然不变(文)。

    △六无染净真如。

    六无染净真如(至)亦不可说后方净故。

    音义 第六地中。所证法界。名无染净。谓第六地断粗相现行障故。证得真如。观十二因缘。知缘起法。无染无净。非谓如也。由真如故。法无染净。名此真如。为无染净。

    合响 会玄第十一卷云。依辩中边论。菩萨因证此真如。于诸法上。得无染净。所证真如。从此彰名。若唯识论。即当体彰名真如。随障不染。随智不净。如玉性洁。泥不能染也(文)。

    △七法无别真如。

    七法无别真如(至)种种安立而无异故。

    音义 第七地中所证法界。名法无别。谓第七地。断细相现行障。所证真如。古疏云。虽诸教法。依如建立。如无异故。又于教中。立种种名。法界实相等。而如无异。

    合响 会玄云。依唯识说。法即能诠教法。无别即所诠真如。真如不随能诠教法。而有差别故。若辩中边论。菩萨证此真如已。得妙无相道。能达诸教法体差别。故立其名(文)。

    △八不增减真如。

    八不增减真如(至)现相现土俱自在故。

    音义 第八地中。所证法界。名不增减。谓第八地断无相中作加行障。所证真如。杂染减时。而无有减。清净增时。而无有增。故曰离增减执。如中边论云。由通达此。圆满证得无生法忍。于诸清净杂染法中。不见一法有增有减。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者。摄论释曰。谓此法界。是相自在之所依止。于诸相中。而得自在。名相自在。随所欲相。即现前故。土自在者。谓此法界。是土自在之所依止。于所现土。而得自在。名土自在。如欲令土成金宝等。随意成故。释曰。相约现身。土约现界。

    △九智自在所依真如。

    九智自在所依真如(至)于无碍解得自在故。

    音义 第九地中所证法界。名智自在。谓第九地断利他不欲行障。所证真如。是智自在之所依止。故能于人天众中。以四种无碍辩才。任运自在。善说法故。

    合响 清凉钞三十八之二。引无性释云。谓此地中。得无碍解所依止故。分证得智波罗蜜多。于一切法。不随其言。善能了知诸意趣义。如实成就一切有情。受胜法乐(文)。

    补遗 会玄云。智即能依。真如即所依。能依之智。证此所依真如已。便于四无碍解。而得自在。

    △十业自在所依真如。

    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至)总持定门皆自在故。

    音义 第十地中所证法界。名业自在。谓第十地断诸法中未得自在障。所证真如。为神通等之所依止。所依既胜故。神通作业等。皆得自在。如清凉云。住一切地。成就一切佛菩萨等。即业自在义。若广说者。如净名不思议品。及摄论等所明。

    补遗 会玄云。业即菩萨事业。谓神通陀罗尼。及三摩地。并身等三业。谓此菩萨。化作种种利乐有情之事。皆悉无滞。名为自在也。

    △次明立意。

    虽真如性实无差别(至)为令圆满后后建立。

    音义 问曰。真如之理。唯一法界。体无异殊。那有十耶。释曰。随德立名。假说十种。又问。初地见理。已知一切。何必依后后位。立此十耶。释云。初地虽达。而能证行犹未圆满。为令满行。依后后立。能证行者。即十种波罗蜜多。

    合响 虽真如下。清凉疏三十四之三云。此约所证德异。故有十地亲证。钞引古疏释云。真如实无别。随其所证所生能证胜德。假立十种。释曰。既云所生能证胜德假立十种。蚤有智明昧义矣。又疏问。地地正证者。如初地中正智。亲证真如。则后九地中。不应更证。以如无二无异故。古德释云。如虽一味。约智明昧。有十亲证。此亦顺理。钞云。应知亲证之言。但望当地加行后得。故名为亲。不望后地。说为亲证。故不相违也。虽初地下。清凉疏云。此则亦约能证明昧义也。钞云。此一段文。自明废立。应有问言。初地之内。不达十如。应无发趣之果。能达后后相及得果。若已通达。何不齐证真如十德。故今答云。达即齐达。证行未圆故。行位有十。故有十种圆满真如。乃至如来。十皆能了。如辩中边论。广有分别。又疏云。如人观空。小时不远。大则渐增。空虽无差。眼有明昧(文)。

    △次明转依果(二)初承前起后。

    如是菩萨于十地中(至)于二转依便能证得。

    △次正释转依(二)初释转依位别(三)初总标。

    转依位别略有六种。

    △次别释(六)初损益转。

    一损力益能转谓初二位(至)而渐伏现行亦名为转。

    音义 谓资粮加行二位。名损力益能转依。损力者。由此二位。依殊胜解及闻熏习。损减依附异熟识中烦恼熏习。又由胜解闻熏习故。羞耻过恶。令诸烦恼少分现行。或不现行。故云损力。益能者。即由胜解等力故。增益依附异熟识中所习净法功能。故云益能。若尔未断障种。何名转依。故答曰。虽未断障等。

    补遗 损谓减损。力谓势力。益谓增益。能谓功能。谓资粮位。具四种力。修六种行。发三种练磨心。信解唯识。故云习胜解。谓加行位。起四寻伺。发四实智。观二取空。欲界人中。修此厌心殊胜。具有惭愧。由此二位熏习胜解惭愧之力。便能损染益净(云云)。

    △二通达转。

    二通达转谓通达位(至)证得一分真实转依。

    音义 谓见道位。名通达转依。以断异生性障。证得一分真实理故。

    △三修习转。

    三修习转谓修习位(至)多令非真不显现故。

    音义 先正释。摄大乘下会通摄论。通达真俗者。清凉释曰。以有相观。通俗无相观达真。令真非真现不现者。入无相观真现。非真不现。出观真不现。入有相故非真现。后四地多令非真不显现者。常在无相观。故多不现。由杂烦恼。未名清净。则非真犹现。故有多言。

    △四圆满转。

    四果圆满转谓究竟位(至)穷未来际利乐无尽。

    音义 谓究竟名圆满转依。以三僧祇。修行圆满。金刚喻定。断尽粗重。从此自利毕切。唯是度生尽未来际。故名圆满转依。

    △五下劣转。

    五下劣转谓二乘位(至)无胜堪能名下劣转。

    音义 清凉释曰。此有六义。名下劣转。一专求自利。趣小菩提。二厌生死苦。欣乐涅槃。三唯达生空真如。四唯断烦恼障种。五唯证真择灭。真择灭者。有余无余二种涅槃。六无胜堪能。此句通该上五句义。

    △六广大转。

    六广大转谓大乘位(至)有胜堪能名广大转。

    音义 翻上六句。名广大转。其义如文。

    △三简示。

    此中意说广大转依舍二粗重而证得故。

    音义 颂中言。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者。意说。六中广大转依。非余五种。问何以不取果圆满转。答对因位说。所以不取。又约位言。不出后二大乘小乘。今不取小乘故。唯取第六。

    △次释转依义别(三)初总标。

    转依义别略有四种。

    △次别释(四)初能转道(二)初标。

    一能转道此复有二。

    △次释(二)初能伏道。

    一能伏道谓伏二障(至)随其所应渐顿伏彼。

    音义清凉释曰。六行伏惑。是曰有漏。加行渐伏。根本后得能顿伏故。

    补遗 有漏加行。唯能渐伏。前云彼障现起。地前渐伏。无漏根本后得。俱能顿伏。前云初地以上能顿伏尽。

    △二能断道(二)初正释。

    二能断道谓能永断(至)所证所引未成办故。

    音义 此道定非有漏加行者。二道除有漏。三智除加行。有漏曾习等者。释非有漏。有二义故。非有漏道。一曾习相执所引。二未泯相故。如前文云。谓异生类。三性心时。虽外起诸业。而内恒执我。由执我故。令六识中所起施等。不能忘相。所以有漏。非能断道。加行趣求等者。释非加行。所证谓真如。所引谓本智。以加行智。未能成办此理智故。非能断道。

    △次料简(二)初师有断无断者。

    有义根本无分别智(至)后得不然故非断道。

    音义 此师意。取根本智。为能断道。非后得者。不能亲证真如变相观故。

    △次师二智俱有断。

    有义后得无分别智(至)根本后得俱能正断。

    音义 先正释后得。亦名能断。故瑜伽下引证。出世断道。谓根本智。世出世断道。谓本后二智。纯世间道者。即有漏加行也。由斯下结示。

    合响 会玄第十卷云。后得智不断者。不能断迷理随眠。不亲证理故。而于安立四谛之理。无颠倒证。知体是依他故。但断迷事随眠。彼疏云。迷理随眠。行相深远。要证彼理。方能断之。迷事随眠。行相浅近。虽有相观。亦能断之。准百法钞。问后得智能断惑者。未审能断何惑。答慈恩有二解。一云。但约二乘后得智。能断俱生中迷事随眠。不约菩萨说也。即显烦恼通本后二智能断。若所知障。唯根本智断。二云。菩萨后得智。亦能断所知障。所知障中。有迷理迷事。迷理执故难断。唯根本断。若迷事非执易断。后得亦能断。故瑜伽下。会玄释曰。此护法引瑜伽出世断道。证根本智断迷理随眠。引世出世断道。双证根本后得断迷事随眠。世出世者。拣纯世间故。意言。是世之出世。故云世出世。此约修道位中。云迷事惑目之曰世。拣纯世间。复云出世。此断道既通二智。故引为证。或可此迷事。是后得所断道曰世。亦是根本所断道故。复云出世也。

    补遗 开蒙云。能断道。谓无分别根后二智。断迷理事根随惑。故名能断道。迷理迷事随眠者。清凉云。眠伏藏识。随缘缠绕迷事理境。故立二名。体即二障种子。

    △二所转依(二)初标。

    二所转依此复有二。

    △次释(二)初持种依。

    一持种依谓根本识(至)而不能持种故此不说。

    音义 圣道转令舍染得净者。谓地上菩萨。修圣道时。转舍依止本识染分依他。转得依附本识净分依他。故持种识。有转依义。问前七识等。并依他起。亦圣所依法。何非转依。释意如文。

    补遗 清凉曰。谓在因中。双持染净。今得圣道。舍染得净。即名转依。

    △二迷悟依。

    二迷悟依谓真如中(至)而非根本故此不说。

    音义 真如谓迷悟依者。真如即是诸法实性。在缠为迷。出缠为悟。迷时则染法依之而起。悟时则净法由是而生。圣道起时。舍染得净。是以真如。有转依义。问余依他起。亦迷悟依。此何不说。故答(云云)。

    补遗 宗镜云。虽说迷悟依。非即心境持种。以真如不变。不随于心变万境故。但是所迷耳。后还净时。非即摄相即真如故。但是所悟耳。

    △三所转舍(二)初标。

    三所转舍此复有二。

    △次释(二)初所断舍。

    一所断舍谓二障种(至)由此名舍遍计所执。

    音义 障治相违者。真无间道是能治智。二障种子是所治惑。犹明与闇势不并生。故曰彼便断灭。上明断种名舍。彼种断故。下次显伏现名舍。清凉释曰。实我实法自性本无。但对妄情。妄似于有。今妄情断。无境对心。假说此境。亦名为断。由此道理名舍所执。诸有处言断遍计者。义在于此。

    补遗 开蒙云。所断舍。谓二障种。每遇地地无间道时。彼便灭故。

    △二所弃舍(二)初正释。

    二所弃舍谓余有漏(至)由此名舍生死劣法。

    音义 先明弃种名舍。清凉钞释曰。余有漏者。即二障余有漏善法。劣无漏种者。即十地中所生现行。圆谓圆满。明谓行相分别。异于菩萨。未圆明故。此净八识。非余有漏劣无漏依。故皆弃舍。又钞云劣无漏者。即第十地中。所生现行。金刚道中。方能舍故。二由未舍白净无记者。即异熟识。第八地中舍赖耶名。第十地中。犹名异熟识。至如来位方舍异熟。名无垢识。三由未舍有漏善法者。即与二障种俱。其二障种是所断舍(文)。彼种舍已下。次明现不生名舍。开蒙。问所弃舍。答为有漏善异熟无记劣无漏变易身(生死劣法。即变易生死劣无漏法也)。取要只是有漏种现。劣无漏种现。至此最后解脱道时。尽弃舍之。名四事也(文)。

    补遗 由此名舍生死劣法一句。总结上有漏种现劣无漏种现四事。

    △次料简(二)初师无间道舍。

    有义所余有漏法种(至)与二障种俱时舍故。

    合响 清凉释曰。此之有漏。及劣无漏。与二障种。一时而舍。由二障种。有此二故(文)。

    补遗 开蒙云。前念金刚心时。名无间道。断尽一切微细二障。至第二念。弃舍四事。

    △次师解脱道舍。

    有义尔时犹未舍彼(至)第八净识非彼依故。

    音义 先申正解。谓金刚喻定起时。但舍障种。未能舍彼有漏等种。何者。断二障时。当无间道。此有漏等。与无间道。不相违故。菩萨应无下。以理斥前。菩萨应无生死法者。谓无间道时。犹是菩萨。若言兼舍有漏等种。则此菩萨。应无一分变易生死法故。此位应无所熏识者。所熏谓异熟识。意云。有漏等种。亦异熟持。要须金刚道后。解脱道起。此识方空。若谓无间道时。已舍所持。则能持异熟亦舍。则此位中。应无所熏识故。若无间道。已舍异熟。是则因位菩萨。应名佛故。既已名佛。起解脱道。应无用故。言无用者。良以解脱道起。有二种用。一弃有漏等种。二证极果真理。若谓无间道时。已舍诸种。则解脱道。应无舍种之用故。由此下。结示正释。

    △四所转得(三)初总标。

    四所转得此复有二。

    △次别释(二)初所显得(二)初总释所显得。

    一所显得谓大涅槃(至)故体即是清净法界。

    音义 涅槃此云圆寂。亦云灭度。秦言无为。亦名安隐。义如常释。总之即一真法界也。谓有问曰。涅槃自性清净本然。遍周法界。圣凡咸具。那言所显及与得耶。故释云。此虽本来等。又问既有障覆。令不显现。何名本净。故答云此依真如等。

    合响 会玄第四卷云。其涅槃性。体是无为。本来而有。自性清净。后逢善友。断障所显。虽一真如。逢缘证别。名四涅槃(文)。

    △次别明四涅槃(三)初总标。

    涅槃义别界有四种。

    音义 涅槃之理。殊无二致。但以凡圣优劣言之。略分四别。

    △次别释(二)初正释(四)初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至)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音义 谓一切下。释本性净义。谓即蕴处界等一切诸法所依之理。虽为客尘烦恼所覆。如净明珠处于淤泥。其体本净。如经云。染而不染。难可了知。此理不简圣凡。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下。释涅槃义。此与诸法不一异者。异应真如非彼实性。一则此性应是无常。离一切相一切分别者。谓不可以有无等四句言之。寻思路绝者。显境名言所不能至。名言道断者。表义名言所不能到。

    补遗 开蒙云。本性无染。谓之清净。本性寂然。故曰涅槃。佛地论云。无始时来。自性清净。具足种种过十方界极微尘数性相功德。一切名言。皆不能得。唯是清净。圣智所证二空所显真如。为其自性。诸圣分证。诸佛圆证。

    △二有余依涅槃。

    二有余依涅槃(至)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合响 有余依涅槃者。谓即真如出烦恼障。尚有分段生死苦所依故。以诸圣者。最后苦身。未曾灭故。瑜伽云。住有余依。堕在众数。犹有众苦所得转依。犹与六处而共相应。众数者。谓五蕴身。以有此身有众苦故。问既有众苦。何名涅槃。答虽有微苦相应。而障永灭。亦名涅槃。以果缚虽存。子缚已尽故。既有所依。不无迁灭。何名涅槃。开蒙云。能招染尽。故名涅槃。

    △三无余依涅槃。

    三无余依涅槃(至)众苦永寂故名涅槃。

    音义 并灭身智。则苦依亦无。名无余依。大患永灭。诸苦永寂。即涅槃义。瑜伽云。住无余依。不堕众数。永无众苦。而于六处。永不相应。

    补遗 清凉云。此有余无余。通大小乘。而说真如为体。即异小乘。

    △四无住处涅槃。

    四无住处涅槃(至)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音义 即真如出所知障者。意显烦恼同于二乘。故略不说。大悲下。释无住义。由大悲心常辅翼故。观诸有情。为三苦所迷。沉沦生死。以四摄法。拔济含识。是故不住涅槃。由般若智常辅翼故。于念念中。断一切障。安住无为。所以不住生死。涅槃生死。二俱不住。故名无住。问穷未来际利乐有情。即利他之妙用。那名涅槃。故答曰用而常寂。

    △次料简(二)初约凡圣通简。

    一切有情皆有初一(至)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次申问答别简(五)初简善逝有有余依(二)初问。

    如何善逝有有余依。

    音义 此蹑上句唯我世尊可言具四意为问。善逝者。佛十号中之一。问者意云。二死已离。诸苦永寂。名之曰佛。宁有微苦所依未尽之涅槃耶。

    △次答。

    虽无实依而现似有(至)是故世尊可言具四。

    音义 答意有二。先明示有。同于二乘。如乳光经说。世尊有疾。命阿难索乳疗渴。即其一事。复有金枪背痛等报。诸如是等。皆现似有之义。或苦下。后明以无漏蕴。为有余依。故曰非苦依在。如涅槃经云。我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等。

    合响 开蒙云。如来之身。有余乐依。无漏之身。非苦依故。名有余依。不同二乘有余苦依。身有属故。问何知无苦。答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故知无苦。有余乐依。问蕴虽无漏。不无迁灭。何名涅槃。非寂静故。答能招染尽。故名涅槃。

    △二简二乘容有前三(二)初问。

    若声闻等有无余依(至)岂有余依彼亦非有。

    合响 此蹑上文二乘无学容有前三意问也。此有二问。初谓声闻等。既有无余依。如何有处云。但有有余依。无无余依。此以他处无无余。难此中有也。次谓有处云。一向都无。岂有余依。彼二乘无学。亦非有耶。此以他处都无。难此中有有余依也。

    △次答(有两番)初一番(二)初约圆寂义隐答次问。

    然声闻等身智在时(至)所显真理有余涅槃。

    音义 谓有处言。都无涅槃者。依声闻等身智未灭时说。为有所知障所依苦身未尽。故言都无。非彼实无烦恼障尽有余涅槃。

    补遗 苦依即果缚也。二乘身心。正属所知障。

    △次约未证无余答初问。

    尔时未证无余圆寂(至)无苦依尽无余涅槃。

    音义 谓有处言。彼无无余依者。即彼声闻等身智在时。犹未证得无余依故。是以言无。然彼后时非无生缘已毕。化火自焚。身智俱泯。余依灭尽之无余依也。

    △次一番(二)初依无住处答次问。

    或说二乘无涅槃者依无住处不依前三。

    音义 谓有处说都无涅槃者。或依第四无住处涅槃而说。非谓前三亦说无也。

    △次约不定性答初问(二)初正释不定无无余依。

    又说彼无无余依者(至)非如一类入无余依。

    音义 或说二乘无无余依者。依不定性声闻等说。彼才证得小果。即发大心。留身久住。行菩萨道。非如一类定性二乘。唯取小果。永入无余。故说二乘无无余依。

    △次转释一类有无余依(二)初正释有无余。

    谓有二乘深乐圆寂(至)而由彼证可说彼有。

    音义 问曰。上言一类入无余依者。意复云何。释云。谓有二乘等深乐圆寂者。畏生死苦。但念空无相无作故。现苦所依任运灭者。谓现在身。是过业所感。业既渐尽。则果报身。亦任运灭故。余有为法。谓二乘观智。及相应心品。此等既无所依。与彼苦依同时顿舍。便证无余。问苦依与智。既同时舍。无余真理。谁为能证。答入无余时。虽无身智。然先由彼身智证得。故可假说彼有耳。

    △次对佛辩同异。

    此位唯有清净真如(至)故复说彼与佛有异。

    合响 问既证无余。便与佛等。何故二乘与佛有异。答此位既断烦恼。证得清净真如。离分别想。得寂灭乐。依斯义故。与佛无差。然上不求菩提。下不度众生。因乖万行。果缺圆常。故复说彼有异于佛。如有经云。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不以此故为世尊。但以甚深无碍智。即斯义也。

    △三简断所知得无住处(二)初问。

    诸所知障既不感生如何断彼得无住处。

    音义 蹑上问起。意云。感后有生。由烦恼障。故断彼障。得二涅槃。然所知障。既非感生。如何断彼。亦得无住处涅槃耶。

    △次答。

    彼能隐覆法空真如(至)令于二边俱不住故。

    音义 答意云。所知虽不感生。然能障于法空真理。亦能障于利乐他业。断此障故。显法空理。此所显者。即是不住二边之妙涅槃理。所以断彼时。得无住处。

    △四简断所知不得择灭(二)初正简(二)初问。

    若所知障亦障涅槃如何断彼不得择灭。

    音义 此亦蹑前意问。谓若所知。既障无住涅槃真理。是则断彼。应得择灭无为。以择灭智。断一分障。显一分理故。

    △次答。

    择灭离缚彼非缚故。

    音义 答曰。择灭无为。是离烦恼障缚所显。彼所知障。既不感生。非同烦恼能缚有情。住于生死。故断彼时。不得择灭。但证真如无为耳。

    △次释难(二)初难。

    既尔断彼宁得涅槃。

    音义 谓所知障。既非缚故。如何断彼。亦得无住涅槃。

    △次释(二)初明无住非灭缚得故非择灭摄(二)初正释。

    非诸涅槃皆择灭摄(至)即真如中二择灭摄。

    音义 先泛明所摄义别。谓前所明四种涅槃。有是择灭。有非择灭。非彼四种皆择灭摄。若谓皆属择灭摄者。是则四中初一。应非涅槃。以性净理。原非断障之所得故。能缚下。正明无住非择灭摄。烦恼是缚。择灭离缚。故断彼时证真择灭。所知非缚。但障大悲及法空理。故断彼时。不得择灭。问既断所知。不得择灭。何名涅槃。答然由断彼所知。得显法空真理。此法空理。本来寂灭。故说涅槃。非此涅槃以择灭为性也。故四下。结示可知。

    △次释难(二)初约不动等二难唯断缚得择灭。

    若唯断缚得择灭者不动等二四中谁摄。

    音义 上句牒定前义。下句正问。不动等二者。等于想受灭。谓不动想受灭二种无为。望余四无为中。谁所摄耶。

    △次约暂离释不动等二非择灭摄。

    非择灭摄说暂离故(至)有非择灭非永灭故。

    补遗 入第四禅。名为不动。入灭尽定。名受想灭。此二说是暂离有似。缘阙不生之非释灭义。故曰说暂离故非择灭摄。何以不属择灭。以择灭无为。唯究竟灭故。有非择灭非永灭者。释上暂离义。谓择灭有二种。如第二卷中。释择灭无为云。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或缘阙所显故。名非择灭。苦乐受灭。故名不动。想受不行。名想受灭。故不动等二。乃是缘阙所显之非择灭。以非永灭故。非是本性清净之非择灭。以本性清净。是永灭故。不动等缘阙所显之义。应捡开蒙六无为章。

    △次明无住是灭障得故亦择灭摄(三)初正立。

    或无住处亦择灭摄由真择力灭障得故。

    音义 无住处亦择灭摄者。由法空观智。真择灭力。断所知障。而证得故。

    △次释成。

    择灭有二一灭缚得(至)谓断余障而证得者。

    音义 又恐难云。前言无住非择灭摄。此云亦择灭摄。前后二说。其旨云何。故释云。择灭有二等意。明前约离缚所得择灭。故说择灭不摄无住。此依灭障所得择灭。故说择灭亦摄无住。

    △三结示。

    故四圆寂诸无为中(至)究竟灭者择灭所摄。

    音义 先正结。初一即真如者。由性净涅槃。不依决择。而证得故。不属择灭。次不动下。列前释难义。结不动等。二暂伏灭者。成实论曰。二乘那含果。及菩萨远行地前。所入舍念清净三昧。及灭尽定。由俱生烦恼。未永断伏。故名暂伏灭。究竟灭者。即是三乘无学果所入二定。由永断伏俱生烦恼障故。名究竟灭。

    △五简所知障亦障涅槃(二)初问。

    既所知障亦障涅槃如何但说是菩提障。

    音义 意云。所知障既障无住涅槃。如何圣教。但说是智障。不言障涅槃耶。

    △次答。

    说烦恼障但障涅槃(至)理实俱能通障二果。

    音义 理实俱能通障二果。然诸圣教。依胜用说。各别障一。是故于此不应为难。

    △三简示。

    如是所说四涅槃中唯后三种名所显得。

    音义 初一非所显得者。以自性清净涅槃。不由断障所显得故。

    △次所生得(二)初正释(二)初总明所生得。

    二所生得谓大菩提(至)此即四智相应心品。

    音义 简非二乘所证。名大菩提。从无漏种生因所生。名所生得。问曰。无漏种子法尔而有。自种而生。那名得耶。释意可知。

    合响 会玄第四卷云。菩提体是有为。本有种子。多闻熏习。因修增长。体即四智(文)。开蒙云。转灭有漏八识之时。从无漏种。生起四智。名所生得。

    △次别释四智品(二)初徴。

    云何四智相应心品。

    音义 相应心品者。异类合成一聚名品。即八净识。及余信善心所也。

    △次释(二)初正释智品(二)初别释体相(四)初大圆镜智相应心品。

    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至)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音义 谓此心品离诸分别者。由因中无计度故。所缘行相微细难知者。由因中行相穷极微细。难可了知。及此所缘内外境。亦微细难测故。不妄不愚一切境相者。由因中能缘三类性境。不差谬故。性相清净者。因中相染而性净。今智光发明。性相俱净故。纯净圆德者。纯者无杂。净即离染。圆者满义。现种依持者。现行功德之依。种子功德之持。自性明善。名为清净。有漏永亡。云离诸杂。染此能现生自受用等三身三土。及后三智。如大圆镜。现众色之影像。

    补遗 会玄云。镜智离分别故。依持平等所缘行相。亦不可知。于真俗境。如实了知。不妄不愚(云云)。

    △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

    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至)一味相续穷未来际。

    音义 自他有情悉平等者。由昔因中执有我故。自他不等。今我执既无。故皆平等。诸有情者。谓十地菩萨也。妙观察智不共所依者。因中第七识。为第六识不共所依。果上平智。亦为妙观察智之所依故。无住涅槃之所建立者。由悲与智恒相应故。一味者。一无漏味也。余义可知。

    △三妙观察智相应心品。

    三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至)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音义 清凉释曰。神用无方。称之曰妙。缘自共相。名为察智。自即色心等别。共即同无常等。又摄论云。圆成实性为共相。依他起性为自相。摄观者。摄即摄藏。观即观察。六度道品。为功德宝。诸神通等。为作用差别。谓以现相或放光等。

    △四成所作智相应心品。

    四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至)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音义 示现种种变化三业者。准佛地经释曰。由是如来勤身化业。示现种种工巧等处。摧伏诸技傲慢众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由是如来庆语化业。宣提种种随所乐法。文义巧妙。小智众生。初闻尚信。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由是如来决意化业。决择众生八万四千心行差别。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广如彼经。

    △次总示立名。

    如是四智相应心品(至)一切有为功德皆尽。

    音义 有疑问曰。四智心品。每品定有二十二法。能所变等。云何但以智得名耶。故释云。如是四智等二十二法者。五遍行。五别境。信等十一。并所依净识。各有二十二法。能遍谓内二分。所变谓相见分故。此四品总摄一切有为功德尽者。谓即由智品定有二十二法故。所以四品。总摄一切善法。以无漏位中智用增盛。以智名显。故云四智相应心品。佛地论云。大觉地中。无边功德。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无为功德。净法界摄。有为功德。四智所摄。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