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成唯识论疏抄最新章节!

    疏客染等者。若至其位。烦恼是客不得久住。可除遣故。唯有圣道独住名主。烦恼无故无故名客。由如客寄。不可自在。若在生死之中。烦恼名主。有自在故。圣道名客。不得自在故。

    疏云具功德者。疏文中有二解。一能顺生功德故。由证真如。方顺生有为法功德也。二真如功德之实性故。言功德者。功德功夫。德谓功德。谓道位多功德主。此道位故。名功德也。

    疏非言依故异有为性者。解云。言俱义境。且如现在言悟诠现在法名言俱境。现在语诠过去未来世法不俱境。乃至过去言亦然。诠三世法。已曾起言诠故。未来语亦然。即言语诠三世法。所诠法即随世也。能诠言亦堕也。即将世言。以诠世法。世法即是言依也。若将言语诠真如不堕世。言语即堕世。即将堕之言。诠非世之法。真如堕世故。非是言依也。

    疏云此中有余约二乘说乃至虽见相貌从易处言者。然论文中说。有苦依在名有余涅槃依者。且约二乘人说。以大乘中佛有余依。即取佛无漏五蕴。名有余依者。即难见相貌故。且说二乘有苦依在。名有余依涅槃。从易处而言。以虽言有微苦依故。依谓依身者。若三恶趣中。身以逼迫故。即若重苦依。若人天中。所有凡圣身。为苦轻故。名微苦依。为阿罗汉身。亦有□咳蛇唾等苦。问如何说身名为苦依。答欲界身。即与苦苦行苦坏苦为所依。若四禅已口上身。即与行苦为所依。故说为苦依身。问无色既无身。如何名有余依处入涅槃无余依。答无色界亦有四蕴所依身。名有余也。若下二界。即有五蕴所依身也。

    疏云亦就实出体通三乘人者。三乘皆约苦依身尽。名无余依。未来解脱道中。亦苦依身尽也。

    疏云大悲般若常所辅翼者。出无住因。解云。因者所以义。此言大悲般若。有约立无住名之所由。由大悲故不住涅槃。异二乘。二乘常住涅槃故。由大智故不住生死。异凡夫。凡夫常住死故。不住即无住故。无住三名因悲智以立号。应翻云。由大智故常住涅槃。由大悲故常住生死也。即大悲是恩德。大智是智德。涅槃是断德。用恩智二德辅翼于断德。即名二德具足。即悲智名不住之涅槃。依主释。此根本后得智。皆名大智也。

    疏云显缘此涅槃土地悲故者。此第一解云。缘者藉也。非是缘虑也。无住处涅槃。即由断所知障。显得涅槃槃。是法空理。意说。菩萨由有法空理深故。即能生大悲大智。大智不住生死。大悲故即不住涅槃。若二乘人。无法空理故。即不能生大智大悲也。或由智悲乃至故名涅槃者。此等二解。缘者缘虑。就二利说。由大智故。即自利行圆。由有大悲故。即外利行属。即由双具悲智二行故。悲智能证得法空理故。于生死涅槃。二俱不住。即缘此法空真如。起悲智二用。法空理即是无住涅槃。涅槃常寂。故云用而常寂。若二乘人。即无大智悲行故。不能缘证时法空理。而不涅无住涅槃也。问何故此文中。即说悲智二种。皆能缘证真如。准下疏文。即说大悲。不能缘真如。下疏文云。大悲般若者。真如为所缘证智。后得智后得智即般若。般若能起大悲。答此疏文中。即约久修之者。起无缘大悲。无缘大悲即能正缘真如时。其无缘大悲。亦缘大悲。亦能缘外利众生故。说大悲智能缘真如。若下疏文。即约初修行者气力既微。不能起无缘大悲。双缘真俗故。即须先起智证真如已来。方引起后得智中。方起大悲利有情。各据一义。亦不相违。

    论云一切有情唯有初一者。一切有情。虽有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不得也。以异生等未证得涅槃。由如山海中虽有珍宝。人不得也。若有人取得珍宝。即属彼人。此中亦尔。若凡夫身中。有自性涅槃。有而不得。由如珍宝在山海中。人不得也。若初果其人等。证得一分自性涅槃。即如人取得珍宝。即属彼人。若初果人。亦分自性涅槃。乃至一来不还果。亦令得自性涅槃。若罗汉圆满。而得自性涅槃。

    疏云直诠入地菩萨有初及第四者。若二乘有学位。回心向大入地者。与直往菩萨同时。亦得初及中第四也。然论文中少也。不明直往菩萨得涅槃故。论文应言。一切有情唯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直往菩萨有初及后。唯我大师可言具得。问涅槃既名圆寂。二乘无学。烦恼鄣尽。方得有余。顿悟菩萨。入初地已。其俱生所知障中未尽。如何得无住及初一。其前三果人。俱生烦恼未尽。如何得初一。问二乘唯断烦恼。即而得有余。然第十地菩萨。金刚心既双断二鄣。得有余无余者。为初断一分烦恼边而得有余。断所知鄣而得无余。为双缘约断二障边而得有余无余者。为约断一分烦恼边而得有余无余。断所知鄣而得无住。为双约断二障边。而得有余无余。

    疏云若断转得果乃至答应广说者。言断转得果者。即断烦恼转果者。而得后三涅槃果也。其事云何。若二乘人。起金刚心。断非想第九品烦恼。无间道时。即同时即双得有余无二涅槃灭无为果。其实解脱道中。方得涅槃。今言无间道时即得涅槃者。即约无间道正断烦恼将名得。其解脱道。在未来故。其二涅槃得虽同时。显有前后。若断烦恼鄣尽已。即显得有余涅槃。为有身者有故不显得无余涅槃。若身智灭已。显得无余涅槃故。故断缚得果。及何位次同时果时。果时者即是显有前后也。若菩萨在真见道无间道中。正断分别二鄣时。即名得无住。更涅槃果。实是解脱道中。方得涅槃。此言无间道中得涅槃者。亦约将得名得。以无间道正断二鄣故。言得涅槃也。亦名断缚得果。若菩萨至金刚无间道。正断俱亦二障时。即同时双得有余无余二涅槃择灭择灭无为果也。即名断缚得果。亦约将得名得。如前作法。实解脱道。得二涅槃也。由断却二鄣也已。告依身灭故。名无余依涅槃。由鄣得无漏五蕴身故。即名得有余涅槃。即佛得二涅槃时。后亦同时显亦同时。非即前后也。异时者。在菩萨见道。先得无住涅槃。后至金刚心时。方得有余无余二涅槃也。

    论云善逝者。在因果为名。逝者往也。名善逝也。如来者。在果具因为号。

    论云虽无实依而现似有者。此论文中第一解。不尽理也。即佛等现有金锵马麦等。名佛有余依涅槃。

    论云非苦依在说有余依者。此第二解。即为胜也。非苦依者。即佛身中有无漏五蕴。名佛有余依也。

    疏云时言世尊二乘有余生法乃至无无余依者。彼经意者。为引二乘不定性者回向大。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者。即二乘无学。虽无分段生死。而更有余变易生故不尽。即是苦谛也。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纯者。即二乘人。虽证得有余依择灭生空理。而未得无住涅槃。若得无住涅槃。即名纯也。即是灭谛。即全得名纯。若半得半不得。名不纯也。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者。三乘唯得生空智。名不究竟。未法空智。虽得生空智。更须修法空智。名尚有所作。即是道谛也。不度彼故尚有相所断者。二乘人唯将断烦恼障。未断所知障。二乘更须所知鄣。故云尚有所断。是即集谛。度者越也。二乘不越所知障。去涅槃界遂。问何以得知梵行即是涅槃灭谛。答如有颂言。梵行已成立。圣道已善修。受尽时欢喜。由如舍重病。明圣道者。即是道法。梵行即是灭谛涅槃。

    疏云唯有如来成就一切功德者。即佛成就十力无畏等。一百四十不共功德。

    疏云阿罗汉不成就一切功德者。虽阿罗汉亦得成就无谛愿智六通等。皆是共有功德。阿罗汉不成就十力无畏等不共功德。故言不成就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语者。然彼经亦以一乘为我。亦令二乘回心向大。欲佛说定性人得涅槃。即不是方便说。以定性人。自乘中唯得前三涅槃故。更不得余涅槃。即定性人名实得涅槃。不是佛方便说。若佛不说定性人实得涅槃者。即是佛方便语。以不定性人。虽别得有余涅槃。仍未得无住涅槃。其自性中。涅槃未圆。即说不得涅槃。言得者。是方便语也。前约有余便无说有。乃至唯说于无者。

    论中云然声闻等乃至说无涅槃者。此文即依有余说无也。

    论云非彼实无乃至有余涅槃者。此文即依有余说有。论云尔时未证乃至无无余依者。此文即是依无余说有。论云非彼后时乃至无余涅槃者。此文即是依无余说有。

    论云或说二乘乃至不依前三者。此论文即依无住说无也。众时求证无余圆寂者。问二乘无学金刚心中。解脱道中。以双证有余无余。为身智在。但未显无余涅槃。如何此文云。尔时证无余圆寂。无住处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是解脱离缚。其无住涅槃。既是非择灭。如何言无住涅槃是解脱。答下有二说。前言断所知鄣知涅槃故者。即是前文云。四无住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鄣等。

    疏云但鄣所知不招生故今为此难者。今不约所知鄣。所知鄣能发业。为其难也。今但约所知鄣。不能招生故。令为难也。非于尔时断烦恼等。意说。由所知鄣。能误犯三业。即第二地中。断所知障。误犯三业愚。非是第二地中。由烦恼鄣。误犯三业。即说第二地中。断烦恼误犯三业愚也。

    论四圆寂诸无为中乃至中二择灭摄者。此初师说此四说。此四涅槃。即于地诸无为中。是何者无为中。摄诸无为者。即是四无为或六无为或非无为中。此四涅槃中。若初后涅槃即是者。如无为摄。若中二涅槃。即是择灭无为摄。若第二师。论文云。即四涅槃于诸无为中。初涅槃是真如无为。后三皆后三皆是择灭无为所摄。

    疏有是择灭非是涅槃谓断烦恼鄣因中所得灭者。如前三果人。谓断烦恼障。唯得择灭。不得涅槃也。

    疏云或六行得灭是彼分涅槃者。外道所得。彼分涅槃。无不是涅槃。既伏烦恼。即是非择灭。不是涅槃。疏主别令引外道涅槃。在此第二句中说也。彼者彼外道。分谓少分。世尊语彼外道曰。若我果中。用无漏断惑所得。名为涅槃。汝既唯伏惑得者。即是彼分涅槃摄也。

    疏云所依转尽者。所依者是身。意说。二乘所依身尽方显无余。若金刚心。断烦恼缚时。即显得有余所依缚尽。初得果时乃至瑜伽论说是非择灭摄者。意说。金刚心时。得二涅槃时。于后有苦身。皆得非择灭。仍至现在仍未得非择灭。以此身由故。此现在身若无已。亦得非择灭。由如对法论中说依如人身上。入见道时。断分别烦恼。于后如人身得非择灭。此现在如人身。不得择灭。此身若死已。即得非择灭。又于涅湿槃生。即身上得见道已。于后有湿生法。得非择灭。于现在湿生身。仍未得非择灭。若此身死已。即得非择灭也。乃至依卵生身。得见道亦然。今此有余无余亦尔。此文意说。如阿罗汉。得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此二涅槃。皆同时得。约显位即有前后。如何罗汉果金刚心无间道。断烦恼尽。解脱道中。即得有余依涅槃。同时亦得无余依涅槃。以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体是一故。问何故说阿罗汉。先得有余。后身智无时。即得无余。答此二涅槃。虽同时得。约显位即有前后。是阿罗汉。虽身智在位。由断烦恼鄣故。显得有余依。后身智无位。即显无余涅槃。此后身更不生。皆由前金刚无间道。由真如力断烦恼鄣。所以令后果更不生。由如对法论中。说恶趣果名见道断。且如入见道时。无间道中断分别分别烦恼。所舍得人本所本中。三恶趣下三界趣。至解脱道中断。皆永不生。得非择灭。则名见道。恶趣果恶趣果虽断。相仍未显。其初果人。第一身死已。又受一身。如是极七返。有受七生身已来。皆不受恶趣果。断此初果。第二第三身已后。更不受恶趣果。方显显前见道之力。能断恶趣果。由如得阿罗汉果。金刚心断烦恼时。双得有余无余依涅槃。虽得无余。其相未显。复所依身智死已。方显已前所得无余涅槃。若前师说。无学身智死已更不生。不断缚故。即是非择灭摄。若金刚心。断烦恼缚。得有余无余涅槃。即是择灭摄。若见道中。断分别烦恼缚。即是择灭。若见道断恶趣果等更不生。既不是断缚。即是非择灭。故引对法瑜伽论见道中。恶趣果不生。是非择灭摄。若后师说。若金刚心烦恼鄣时。及见见断分别烦恼。此等一向是择灭摄。若见道恶趣果更不生。亦是非择灭摄。若佛得有余无余涅槃无住涅槃。皆得时显位之同时也。即约成佛时。金刚心时。断二鄣尽。至解脱道。即双得有余无余二涅槃。亦同时舍苦依身故。即显得无余涅槃。及得无余五蕴身故。即显得有余涅槃。显得及显位皆同时。问设非择灭云何暂离染永不后生故者。此问意云何非择灭中。即有暂时缘阙。非择灭即是究竟。得非择灭耶。

    疏云学见圣迹者。此文即约二乘人入见道说也。学者见道能缘之智。圣缘者。即是四圣谛。四圣谛即是三世如来智所游履之迹。今者初果人。缘四谛时。即名履迹。三世如来圣迹之处。卵湿二生者。以多恶痴故。所以得圣更不受之。及于及后有若受若取得非择灭者。即是闰生烦恼爱取支也。意说。得初果已。既有七生。即于受七生身时。得智闰生。七身上爱取支已。既更不爱第八有。第八有得非择灭。即所受第八之身不得生。其能闰第八身上爱取支。亦不得智。虽有闰生。第八生爱取种在。更不生现行。而得非择灭。

    疏云故此二非是永灭摄者。即是不种想受灭二无为暂伏定鄣。得二无为。是非择灭摄。及所此所依变异不变异等者。即说烦恼是能依。三受是所依。即由先有乐受为所依故即起贪。由是先有苦受为所依故即起嗔。由先有舍受为所依即起痴。故说三受为烦恼所依也。问既圣起无间道乃至岂非慧也者。此问前师曰。既用圣慧无间道。断定鄣变异受等。如何不得择灭。而言无间道断二受等。而得非择灭耶。

    疏若有漏亦非择若无漏不断漏种者定非择者。若前师意说。若如用有漏无间道。有漏无间道虽是慧。能伏变异受。得不动不变异受。得想受灭无为。皆是非择灭摄。何妨用无为道中无间道。无间道虽是慧。唯断二受。断余所知鄣等。不断烦恼漏种者。皆是非择灭摄。若入见道。恶趣果永不生等。及余暂伏者。皆是非择灭摄。若用无漏道。断漏烦恼缚。唯是择灭。若后师说。若圣道断二受。及断所知鄣。及断烦恼鄣等。皆是择灭。其二受亦是所知障摄故。断二受即得择灭也。入见道恶趣果永不生者即是非择灭摄者。暂伏二受不起者。即是非择灭摄。

    疏云又此应徴萨婆多乃至亦得择灭故者。前师云。我用圣慧无间道。断变异受等。得二无为。是非择灭摄。汝后师即虽我云既用无间道断二受得二无为应是择灭摄。汝后师亦应徴应难。萨婆多师。亦用无间道。断不染污无知。应得择灭。然萨婆多师说。若无间道断烦恼等得择灭无为。若用无间道。断不染污无知。不得择灭无为。其有漏无间道断烦恼。亦得择灭无为。既许有漏道断或得择灭者。亦应有漏道无漏道。断不染污无知。亦应得择灭。不染无知者。即同大乘中所知鄣也。彼乘说。其初不染无知。即是劣慧。由声闻缘觉身中。有劣慧故。不得成遍智。若佛身中无慧劣故。得成遍智。又萨婆多说。择灭非择灭。皆于法上建立。若择灭即于一切有漏法上建立。且如一个心王。与遍行别境。及六大烦恼地法。及加寻伺。此十八法。相应俱起。后若起圣道。断十八法上大四相小四相等。此众多法上。皆得一个择灭无为。断余染法。然亦又择灭通三世有。若断过去世所有染法白法。后得不起。不别行者身故。故择灭通过去世。若断现在世上染污法。令俱不起。得不别行者身故。所以择灭。通现在世上。若断未来染法上。法前得不起。不别行者。所以择灭。过去未来世故。择灭遍三世。唯于有漏上立。不得向无漏道谛上立择灭故。择灭即立宽。问法狭也。若非择灭。唯于有为法上立非择灭。唯通未来也。不通过去现在世。如过去法。以起落漏。现在法以起。其非择与法体。俱落入过去。其非择灭唯令未来世中未法令不得起。不别行者。即是缘阙所显。其未来染法。既不得起。即送非择灭。得别行者身故。非择灭法宽。而世狭也。然大乘非择灭择灭。唯向无为上。即极难见相?也。

    疏或复大乘乃至亦有何求大者。此第二解云。前师意说。大乘中。如见道中无间。断分别因故。其余八难等果。永不得生。即是非择灭摄也。后师说是非择灭摄。

    疏云既尔定知无余先得所依后无乃至实得于前无余亦尔者。此文意说。二乘金刚心。断烦恼时。已得无余涅槃。后所依身无时。方显已前无余涅槃。后身智无时。方名得无余涅槃。由如得不动想受灭无为等。且如得初禅定时。以离欲界苦忧二受。亦少分得不动无为。虽少分得不动无为。以初禅中。由有喜乐受动勇故。至得第二禅时亦照。如何第三禅时。以离忧受。亦少分得不动无为。为第三禅由有乐受。未名全自不动无为。故下得三禅定时。皆不建立不动无为。若得第四禅时。即离苦忧喜乐四受。方名全得不动无为。动者动勇。即被四受等之所动也。令得第四禅定。不被四受等动故。名不动也。如离第四禅。得空处定时。亦少分得想受灭无为。乃至离非想地。方全得想受灭无为。故二无为已前少分得。约全得处。方显已前所得无为。故言得第四禅定不动无为。想受准知。无余涅槃亦尔也。又有不还果有三满。谓得见事名根满。得不还果故名果满。得灭定故名定满。既有不还果。依未无定断四禅已下烦恼。不断已下变异受。不得不得不动无为。其人又便别起圣道断二受。方得不动无为。或用世俗道。伏四禅以下变异受。而得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亦断。若前师云。若断二受。若世道伏二受。后退不还等。皆是非择灭摄。若后师云。若用圣道断二受。即是择灭摄。若用世道伏二受。后退与不退。皆是非择灭摄。又如无学果。有根满非定满。谓是不动种性。不得灭定。有定漏非根满。谓退种性。得灭定。故知有阿罗汉。依未至定。断三界烦恼。得无学果。不断二受。不得二无为。得无学已后。别起圣道。断二受。方得二无为。以阿罗汉。依初未至。断三界染。不断二受。初禅根本定尚不得。何况二无为。若异生世道伏。或得第四禅定。即决定得不动无为。以是欣厌观有漏离次下也。然异生虽离第四禅染时。亦少分得想受灭无为。乃至离无所有处染时。亦少分得想受灭无为。以为异生不得灭定。不能灭有顶杝舍受尽故。则不全得灭受想无为。所以于异生身上。而不建立得想受无为。今约立二无为者。皆约圣更得也。若少分得。不名为得也。又总问言之。前后二师说。断无堪任性。皆不得性择灭。若小乘说。断却善法无取法上所缘缚。令或得不别行者身。即于善无记等上。亦得择灭。断染法亦得择灭。若大乘不然。唯约断障。即得择灭。若于善法无记等法上。亦不得择灭。如成佛时。虽舍却有漏善。及无记法劣无漏等性。任运自灭。亦不得择灭也。若前师说。十地菩萨。初地菩萨见道中。断分别烦恼。即得择灭。及成佛时。断修道烦恼。亦得择灭。若十地中。虽断所知障。不得择灭。若后师说。十地中断所知障。及初地见道中。及第十地中金刚心。断烦恼障。即断二障。皆得择灭也。二受即是所知障故。断二受时。亦得择灭。或由先断或后永不生此义应思者。此文第二解云。即由金刚心时。断烦恼劫故。即后有身永不生。若见道中断分别惑故。后恶趣身。亦永不生。皆非得择灭。前后师皆同。即三无为中是择灭摄者。然有二本。

    疏云文不同有本言三无为者。即约论文中。第二师说。后三皆择灭说也。有一本云二无为中是择灭者。即约第二师不动想受灭。皆是择灭摄。以断鄣得故。二取疏文皆正。此若约无间道断乃至即对法第二等文为正者。即是前疏云。对法第二说。有二应断法。乃至二受灭中。建立不动。及想受灭。然此对法论文但总说。亦不别分别言断二受。而得择灭。得非择灭等。然此论中前后二师。即各解对法论文不同。若前师解对法论中说二受灭者。即约二受。若伏若断。皆得非择灭。若后师解对法论中断二受者。即得择灭无为故。后师前师。各说对法论文为正。境及行相乃至名为微细者。其所缘境。能缘行相。唯有诸佛能知之。若十地菩萨等。皆不能知。故名微细也。名一切种智者。即是缘事智。及一切智者。即是缘理智。由此如来不忘失法者。此即是百四十不共法中。无忘失法也。

    疏纯简因无漏者。然十地因中。有漏同地。不名为纯。若成佛已。恒起无漏。则有无漏间起故。故名纯也。

    疏云自心心所不缘着本质如现余三智鄣等乃至亲照本质故者。此第一解云。若大圆镜智。缘他平等性智等三智。既不能亲缘着三智本质。但变起三智影像相分。三智影像相分。于圆镜智上现故。名能现也。若大圆镜智。能亲变起五根。五根身变五尘变五尘等即名能生。既五根身及立等。是第八识亲相分故。第八识亲能缘之。故云亲生本质也。又自土等法乃至但从此生名为能生者。第二解云。即八识所变自五根身中等法。五根身中等法。总是亲相分境。即第八识亲能缘之。故身土等。即于第八识上现故。名能现也。若第八识。不能亲现着前立智前立智。但从第八识中种子生故。名为能生也。能生者。前七转识现行。皆从第八识中种子。故名能生。此解为胜。一切方能现者。方能现故。一切处能现者。于此一一处中。即遍一切处中。即遍一切处。皆能现也。

    疏云又自第八识上别种所生乃至名能现别种生故者。此第三解云。第八识上。从别种所生自色心等法。即于自身中。所有无漏色法等法。皆从第八识中。别种子生故。名能生也。若第八识大圆镜智。示现智他众生五趣身时。缘他有漏有情。及五趣等。于智上现。名为能现。于佛身中。无有别种子。能生他有漏五趣身故。故佛所现五趣身。即名独影。唯从见相分。即从自假种别生故。亦名别变。故云无别种生也。若言佛有别种子。生他有漏五趣者。便成大过。以无漏不生有漏故。若缘无漏等所起相分。即从实种生故。如前第二卷已说。若凡夫缘无漏所起相分相分。皆从佛种别生。即是分别变。是独影唯从见也。和尚解云。能现者。谓第八识大圆镜智。能变起根身等相分。相分于见分上现。即见分能现相分。自证分能现见分。名能现。

    疏云平等性智者真如理智乃至今我无故自他平等性者。疏中有二解。一云。真如理通与一切法为性。即真如名平等性也。智缘此真如平等性故。故此智名平等性智。即是真如。若和尚又文外解云。即约此智中。有悲智二法。于悬亲中。而行平故。即此智虽缘余事时。此智名平等性智。此平等性。唯别属能缘智也。第二缘之第七识者。在因中有我见故。即有自他差别。不名平等。今在佛果。我见既无。自他平等故。名平等性智。今后解为胜。

    由缘无住涅槃故乃至非智是所立名为建立者。缘者藉也。由藉有法空理无住涅槃故。此第七识。恒共悲智相应。即悲智名所立。涅槃名能立也。问何意论文中。即说第七识。能建立无住涅槃耶。答据实而言。十地位中。即本由第六识能建立。得无住涅槃。第七识无。不能建得无住涅槃。即由因中。第六识妙观察智。引平等智。平等智至果上殊胜。方名能建立无住涅槃。由如俗间。由父母故。方生得一儿。儿由父母。方得有漏也。即父母是本。儿子是末。即本由父母养。此儿报业熟。能渐渐长养令儿长。于儿得长大学业成熟者。皆由于父母也。先时父母家业不贫不富中间也。后儿得长大已。家业学问。即胜于父母千倍万倍。即众人皆识。此儿得名望。父母不得名望也。今此亦尔。妙观察智此空时。即引起平等性。若起初禅法空妙观察。即引起初禅平等智。乃至引起有顶亦然。如是渐由妙观智父母。经因中二大僧祇劫。养平等智儿。学业等令其殊胜。至第八地已去。即平等智。得十地平等。如是渐渐长大。至佛果中。其平等智功能。即胜妙观千倍万倍。其佛平等智。即能为十地菩萨。现他受用身。及现他受用土。亦能建立无住涅槃。得十平等。其妙观察智至果位。唯能说法无为。多力能多力能。由如儿长大。至胜父母千倍也。亦如老鸱鸡巢中出鸟子。是此中大意也。若得成佛。方起成事智。最是陈远。岂养儿。

    疏或由此智所显者如无住处。解云。第二解云。由悲利他行。不住涅槃。由智自利行。不住生死。由有悲智故。方能证法空真如。即由悲智。能扶坚建立得真如。悲智名能建立。真如所立也。佛地论云乃至名为令味。味者。即能证智名一味。不约所证理名一味。即由平等智。常证无住涅槃。处不改张。约易名一味也。神用莫方者。莫者无也。方者他也。意说。余世间法。不能化于此法。即神用无此摄之。为妙总持定门。门者即是众多义。即定及总持等。一一皆有众多门义。门非是游履名门。然二乘人妙观智。亦少分能观自共相。后得智亦能然少分说法也。

    疏云入出诸禅者。唯妙观察智。能入正法禅。游诸等至也。

    疏一观自共相妙理名妙观察乃至作用差别。疏文中应云。一观自共相妙理。名妙相察观智。二起总持业。妙观察智。三现无边作用差别。谓现通等名妙观察智。于理为胜。

    疏所作之成成所作即智者。所作者。谓起化身神通利乐有情。是所作也。成者成立成办。即由此智。于所作神通等。而得成办。问所作既是神通所作。有情等其神能作。应言所依之智。如何所作即智。思之。

    疏不能作根心乃至似意业缚者。不约化作变五根。及心王并心所及业果。今言化心心所。即是相分。于心意也。如下当辨。

    疏云诸余功德智差别故者。即余功德。是智助伴也。

    论云此转有漏乃至而得此四智者。此论文。即释庄严中转识得智之文。疏文说回观智转五识等。此中唯约第六识得者。然庄严论。即是旧辨译名回观智。新经论中。名妙观察智。差云妙观察智。转五识得者。即不正义。如下当有。

    疏转强得强者。因中识能果上智强。即转因中强。得果上强智。故名转识得智也。

    疏云如前所转舍中净然言异熟识种现俱时舍故者。此中第一师义。即是前所弃中第一师也。金刚心既舍异熟识种子。其异熟识现行。亦在金刚心。与种同时舍也。

    疏对法第十解金刚喻定无间灭尽等生者。然前念金刚心无间道灭已。后念尽智方生。如即是正义也。不言金刚心与尽智俱时智也。然金刚无间道。及后念解脱道。皆是妙观察智。妙观察智俱时亦能引起平等性智。至解脱道。即别起镜智。当尔之时。亦未引起成别起已后后念中。方引起成事智。若至金刚心时。亦不起有漏五识也。然解脱道。即是尽理体也。然大乘中。金刚无间道。断二障尽已。至解脱道烦恼更无余。故解脱道。即名尽智。烦恼更不生故。其妙观智至解脱道。亦名无生智。即一个智体。义说为尽智无生智。又余二智亦得名尽智。又若尽智身中名尽智者。即四智总名尽智。若能能缘者真如。故名尽智者。即余成所作智。余三智名尽智也。若小乘萨婆多说。尽智无生智体各别也。若钝根阿罗汉。唯得尽智。不得无生智。若利根阿罗汉。亦得尽智无生智也。即是先起尽智。智者一切苦我已知。一切集我已断。一切灭我已证。一切道我已修。次后即起无生智。无生智者。谓一切苦我已知。不复更知。一切集我已断不复更断。一切灭我已证不复更证。一切道已修不复更修也。

    疏云前师解对法尽智生时文云乃至如异念言俱有等。解云。前师解对法云。彼文即约无间道时。已生尽智。尽智仍未圆满。至解脱道。方尽智圆满。故言无间道与尽智同时生。彼文不言无间道时仍尽智等未起。言无间道。即无间道时。即尽智生。名无间也。又如异念前念当同名俱时。何况俱时而不得名无间也。法师禅云。如余处名无间道者。即道生时。不被此品烦恼而成漏间。名无间也。若旧经中。名无间道。即取此道生时。不时此品烦恼而成满碍。名无间也。故知前师非也。

    疏云真见道中此智即起第六引生。解云。初入见道中无间道时。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同时而起。由第六识引起平等性智。二障顿依乃至起必同时者。此文即约顿悟菩萨。入见道时。顿断二障。其平等妙观。必同时起。若渐次断乃至唯法见道者。即说渐悟菩萨。在二乘位。既得妙观智。后回心修行。得入菩萨法空观见道。方得起平等性智。即是起生空智。断分别烦恼障。即念起妙观智。若后起法空观。断所知障。即后念平等性智。即断二障。既有前后。其二智亦有前后也。

    疏法空地后尽未来故乃至不同因位一切皆同者。若法空地后得成佛已。其无垢识。决定恒与一说俱。谓第七识平等性智也。成佛已后。其平等性智。自力既胜。即任运自起平等性智。亦不藉他第六识。方起平等性智也。若第六识。或入生空时。或入法空时。其第七识。恒常入法空。更不入生空也。设第六识。入生空时。第七识恒是法空也。故不同因位。若在因中。若第六识起我执。第七亦起我执。若第六起生空。引第七识。即起法执。若第六起妙观智。入法空时。引第七起平等智。即入法空。若第六识。依初未至定中。入妙观智。引平等性智。亦是初未至定也。若六入初禅无漏妙观察智。引平等性智。亦是初禅。乃至第六识依非想地。入灭尽定。引平等智。亦是非想地也。因中第七识。不得自在。一切时由他第六识引起也。故因中第七。与第六一切皆同也。亦不同地者。若成佛已后。其平等性智。与第八识。恒在第四禅。同一地也。若第六识。或又四禅八定。乃至入八九次第定。故言不同地。若异生位中。第七八识。亦同一地系。若十地之中。第七识第八识。或同地或异地。如身在初禅地。初禅平等性智。即七八同地。若身在初禅。或起非想地平等性智。即是不同地。余者准知。

    论云此后展转至无学性乃至解行地尽者。意说。若二乘定性不定性。皆从初果。至二乘无学所已来。亦得起生空妙观察智也。即此不定性二乘。有学无学。回心已去。至地前解行地疑已来。皆得起三乘生空妙观察智。

    疏渐悟菩萨入者至解行地终者。二乘人得四果已。回心向大。地前一大阿僧祗劫满。胜解终地已来。皆得起二乘人生空妙观察智。不得菩萨空妙观察智也。入初地方得。

    疏云顿悟者至无学位。解云。疏文中。意说。顿悟菩萨得入初地已。至成佛位已来。皆得起菩萨生空妙观察智。然疏文说顿悟菩萨至无学位者错也。准论文中应言。若二乘定性不定性。问十地菩萨亦入法空。何故但言入生空。答论文既不许法空。故知十地位中。若入法空也。必带生空故。入生空时亦有法空也。故言入法空观。亦观亦显有法空。

    疏云加行心乃至亦违其意者。意说。由前加行。拟作细法空观法。入法空观已。即远第七识中。法执不行。得起平等智。

    疏有唯生观乃至或二俱者。此文意说。成佛已去。唯第六识。起生空妙观智。生空妙观智。或观理非事。或观事非理。或二种俱观皆得也。其第六识中。亦得起法空观。若大圆镜智。平等性智。此二智中唯有法空智。必无生空智故。在因中位。若第六识起生空智。唯伏第七识。或执不行。亦不能引起第七中起生空智。若第六识起法空智。方引起第七平等智。佛果上第七识第八识中。唯起法空智也。若佛果位五识中。虽有二说。有说得起生空后得智。由意识引起故。有说。唯法空智。由解脱道后。第六法空智引生故。引此第二解。虽言初地即亦得起乃至不解外事起粗或者。问若见道中。不得起五识者。如何前初菩萨。于见道中一刹那中。而顿得十百见百世界等。

    论云有义成佛身方得初地者。若金刚无间道时。即平等妙观二智同时而起。至解脱道时。妙观察智。即引起圆镜智。次已后后得智中。引起成所作智也。问如何名根本智。答此正体智。能生他后得中智故。说此正体智。能生他后得智故。说此正体智。名根本也。问如何名后得智。答若五地先起根本智。后方引生后得智。又先由证真。后方达俗。故名后得。即如了俗由证真故。说名后得。

    疏地前种增入地二智者。地前由闻熏习。亦无漏种增长。入地即生无漏现行。故入地种现二增长。

    疏地前用增长入地体增乃至唯护法师。解云。若地前由有漏多闻熏习。令无漏种功用增长。入地已去。无漏现行处。熏成无漏种子。则是无漏种子体亦增也。然此疏文中。既双取新熏本有种子。即唯是护法师义。亦不是前二师。唯立本有师义。唯立新熏师义。然此疏文。且总相说地前种增也。若委细说者。若地前由闻熏习故。唯熏发妙观平等二智。本有种增长。亦名用增也。以为入见道已。即生妙观平等二智现行故。所以地前熏此二智种增。若地前亦不能熏大圆镜成所作二智种增。以正义中。入见道已。十地之中。不得起大圆镜成事二智现行故。若入地已去。得生平等妙观二智现行。二智现行复能熏种。故入地二增。亦是种体增也。若在十地之中。唯熏发大圆镜成所作二智。本有种子增故。故此二智。在十地中。即名种增长。亦名用增。生当果功用说。不新熏成二智种故。即无体增也。若成佛已上。生此二智现行。唯有现行故。即有现增。以不新熏成种故。即无体增。不尔更应种增长故。即无种增用增也。乃至闻成佛已前。平等妙观亦然。故大圆镜成所作。唯有本有种。而不新熏种也。

    论云行相所缘不可知故。解云。此第一师。即引前初能变中不可知门以解之。若第八识。唯缘真如。即行相所缘。名不可知。若第八识缘俗智。行相所缘。有可知耶。

    论云余一分二准此应知者。其余妙观平等。其体是一。而分根本后得智用。皆准大圆镜智应知。

    疏行相所缘也。解云。行相者是分。所缘者谓镜也。

    疏或似后得乃至真观后生。第一解云。然佛地论说。若余三智。即由有根本。引起后得。即有本后二智各别。若此成事智。既无根本引。如何成事智中。有后得智。今者解云。其果上成事智。即以因中平等妙观后得智。若因中十地菩萨。妙观平等后得智。不证真故。故今此佛果上。成事智上。别用于以因因。中平等妙观后得智不证者故。即以后得智故。佛果上成所作智名后得智。其体不是后得。第二解云。或佛果上成事智。如他因中平等妙观后得智。唯依俗故。今此果上成事智唯缘俗。所以果上成事智名后得。

    疏因有二类种果唯一类种乃至未获述之者。解云。十地因中根本智种。后得智若别种。若成佛有一类种。而有二用也。若生二用。二用即迷现行忘也。然此中应分别。且如从初地至五地已来。即根本后得二智各别种生。不可说一种子而生二现也。若从五地已上乃至佛果中已来。即根本后得智而同一个种。同一个。种而生二用。或多个种同生现行。现行能有二用。双缘真俗。独五地已上。能了真俗二智。行相互为会令相应。所以根本后得智。同一个种。由如大乘中说。五受用别种生。其事云何。若欲界中在在五色者。名苦名乐。在意地者。名喜名忧等。故欲界中五受。各别种生。不得同种生也。若初二近分有喜有舍。亦各别种。若第三禅中近分。根本中智乐。亦各别种生。若第四禅已上舍。各别种生。此等即同五地已前本后智各别种。唯初二根本地中。喜乐同种生。即一个现行受。而有二用。能悦心故。即名为喜。能悦身故。即名为乐。又动勇故。即名为喜。安静故即名为乐。故初二根本地乃至利乐有情者。此师意说。第八识是前七识之根本。故云第八能现自受用身。若第七识。是前六识之依。故云能现他受用身。若成事智是末故。现变化事耶。

    疏诸智相见分别门如前等九卷解讫者。应是第八卷中解。不是第九卷中解也。

    疏有无漏门如随识中辨。解云。若解善无漏门。如随前三能变中解也。

    疏假实分别门者。此文意说。明诸心所几实等。如前应知。

    疏总有四种乃至故不说之者。虽转依义总有四种。既前颂文云。舍二粗重故须得转依。须得转依即是所证得。佛果上所生得。所显得故。今此中唯取所证得果。菩提涅槃。所生所显也。不取余三转依。其余三中。虽有迷悟依。真如即十地菩萨所得十真如。即是迷悟依中摄。若至十地中。真如即名悟依。若真如在生死中。即名迷依。故此十真如迷悟依。即是因中位。即能证得中摄。及前能断道。皆是因能断道故。十地修行故。即断十鄣。而证十真如。故十真如十鄣。皆是能修道之作具也。故真如迷悟依。能断道断十鄣十行等。皆是因中能证得中摄。非是果上所证中摄。所以此中皆不取也。

    论云前修习位乃至究竟位相者。解云。意说。十地行等。即名能证得。皆是因位摄故。前十地中行因所得转依。谓佛果上菩提涅槃等。此佛果上涅槃。即是此中究竟位体相。

    疏此即离彼相应缚义者。若染心心所。即有相应缚。然菩提涅槃。既是无漏故。离彼相应缚也。

    疏非漏根增离二缚义者。谓离相应所缘缚也。

    疏初性唯染者。即是相应缚。唯是染心心所也。

    疏彼通一切有漏者。后所缘缚。即是有漏性善无取法。若烦恼缘有漏善无记时。即烦恼毒气。入善无记法中。令善无记法而成漏性。善无记时。即烦恼漏生。由如以眼者。自答其眼根烦恼。有漏善无记法。亦复如是。若烦恼缘无漏法。无漏法即损缘烦恼。由如以眼观日。却损其眼根。烦恼缘他无漏法。亦复如是。

    疏有第七所知障俱者。此中意。据实所言。唯第七识中我执烦恼名漏。其所知不名为漏。今者约所知障。与他漏法。为所依故。所知障亦得名漏。故前文云。又所障为有漏依也。圆简二乘者。即简二乘无学。二乘无学唯得生空智。同前三涅槃。不得法空智。及无住处涅槃。及余功德故。二乘无学。不名为圆。

    疏长续尚字意乃为远者。此中应言。此菩提涅槃。即是无漏界。此菩提涅槃。即是无漏界。此菩提涅槃。即是不思议。此涅槃即是善。此菩提涅槃即是常。乃至安乐解脱身等亦然。即此流至于下也。

    疏无为功德所藏有为功德菩提所含者。若言涅槃时。即含藏一切无为功德。即涅槃名能含。无为是所含。此言含者。即约举时。摄得一切无为功德。即涅槃名能含。无为所含。此言含者。即约举涅槃名时。摄得一切无为功德名含。非如第八识能含藏诸种子名含也。若言菩提时。即含一切有为功德。即菩提名能含。余有为功德名所含。此举菩提时。即一切有为功德。皆名菩提。即如五种般若等。亦摄一切法故。亦非如第八能含种。或是因义或为所缘乃至或为缘生作他利乐事者。此疏文。即解论中或为因义能生第五乘等论文也。然此中言佛果上菩提涅槃。涅槃为因能生五乘者。非是将他佛果上菩提涅槃。为名言种子。一分种子。即亲能生他菩提乘。一分种子。即生他声闻乘等五乘善根。而为因缘。亦无是事。今者便说佛为因。能生五乘者。即或约所缘。即佛果上菩提涅槃为缘境。即五乘起善心。缘佛果菩提。而欣乐故。即生得他五乘道。或为增上缘者。即由佛果上菩提涅槃故。即令五乘众生长善灭恶。广转传说者。或由佛菩提根本智。亲证真如涅槃故。即生后得智。后得智即生大悲。大悲能现佛身。说十二分教。令诸五乘有情闻此教已。即长善灭恶。故名展传说也。具此等缘。方生五乘众生。生长善灭恶。得世出世利乐事故。故名能生五乘也。

    疏约于此位依于相体者。此第一解云。然彼胜鬘经。及无上依经。所覆不得显故。即名在经。名如来藏。此中即约佛果上二果。体能摄藏。谓菩提体相。能摄有为功德。谓涅槃体相。能摄无为功德。或彼约有障无鄣乃至故不同者。此第二解云。彼经说在缠名如来藏者。即约有二鄣故。故名在缠名如来藏也。由无障故。即出缠故。即名法身也。此中即约本末说。谓涅槃为本。即能摄无为功德。由菩提为本。即摄得余末有为功德。

    疏此余大众部。解云。若大乘部说。一切如来。无有漏法。

    疏佛智通等者。智为四智。通谓六通也。

    疏云时诃身语现起入灭现有背痛似苦集谛者。若时诃调达时。面上亦怒眼现嗔色。即是身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