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注成唯识论最新章节!

    此位摄。对法论说。暖等已前名顺解脱分。简二乘故。故言大乘。二加行位。即在暖等四善根中。此之二位皆属初劫。三通达位。即在初地初入地心。四修习位。始从初地。第二住心。乃至金刚心位。名为修道。五究竟位。金刚心后。解脱道中。尽未来际。皆此位摄。此等五位。下文自释也。

    云何渐次悟入唯识。

    徴第三合。

    谓诸菩萨于识相性资粮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在通达位。如实通达。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除障。至究竟位。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

    初之二句通下诸位。此资粮位非唯信解。亦能伏除。以未多故。略而不说。加行位中初伏所取。次伏能取。伏令不起。名为除也。通达位中方起无漏。现行二智证实相性。如实通达。修习位中如所证理。念念修习。伏诸烦恼。断智障等。至究竟位。全出二障。不同小圣。名之为圆。福智清净。不同菩萨。故名为明。复尽未来。化有情类。能令余人悟识相性。

    初资粮位其相云何。

    别释五位。分之为五。此释初位。总问起也。

    颂曰。

    乃至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  于二取随眠

    何未能伏灭

    举颂答也。长行释。故不预明。

    论曰。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决择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是资粮位摄。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集。种种胜资粮故。为有情故。勤求解脱。由此亦名顺解脱分。

    释颂初二句。始从凡位发菩提心。乃至未起顺决择识。顺决择识者。决择位识。谓此位识。作唯识观。求住唯识。真胜义性。此位未能伏除识相。未名求住。真唯识性。即四十心皆此位摄。齐此皆是资粮位摄。名资粮者。此位所修福智二事。资益己身之粮用故。或可亦名顺解脱分。为有情故。勤求解脱。□望涅槃。为目涅槃。名解脱故。此行不违。名之为顺。分者。因也支也。是解脱因。因之一支。故名为分。前约自利。此依利他。故此一位二名别。

    此位菩萨依因善友。作意资粮。四胜力故。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

    释颂下二句。此位菩萨虽依四力。而不能伏二取随眠。依因力者。即是本有及习所成二种性也。依善友力者。即是诸佛。作意力者。由决定故。

    体也。以法我执而为其首。生余障故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者。此出体性。头数与烦恼障同。若烦恼障中必有此。然烦恼障粗有中。类二乘所断。唯是不善有覆性故。以数束显。今所知障细。无多品类。唯菩萨断。亦是异熟无记所摄。故不显数。又显法执无明。五住地中唯一住摄。前障住地。四住地摄。故不显数。若尔何故不言诸随。既言慢等。等随无失。所知境者。有为无为无颠倒性。谓真如理由覆此境。令智不生。能障菩提。名所知障。前烦恼障。烦恼即障。唯持业释。此所知障。障于所知。即依主释。故二别也。

    此所知障决定不与异熟识俱。彼微劣故。不与无明慧相应故。法空智品与俱起故。

    下约识分别。此明第八识。因破外执。第八识中必无此执。彼异熟识微细劣弱。然此法执粗而必强。必是能熏。非彼俱也。然安慧师计有执者。论主破云。不与无明慧相应故。诸论皆说。此第八识唯与遍行五数相应。不与无明慧相应故。法执必与此二俱故。又诸菩萨入法空智。得与第八异熟识俱。八若有执。不得俱故。应如第七非法空俱。

    七转识内。随其所应。或少或多。如烦恼说。眼等五识无分别故。法见疑等。定不相应。余由意力。皆容引起。

    明前七识无离烦恼。别起此执。故此执数。与烦恼同。若第七识本惑有四。随惑有八。及别境慧有十三法。若第六识一切具足。五识唯有根本三惑。随惑十种。合与十三法执。相应。无见疑者。以五识无有计度分别故。即忿等十全。余十少分。计度分别之所生者。五识皆无。非无见道所断诸惑名无分别。虽无自力。起分别惑。由意引故。起亦无失。

    此障但与不善无记二心相应。论说无明唯通不善无记性故。痴无痴等不相应故。

    三性分别。但与不善无记相应。大论五十九说。在上界者。唯无记故。下通不善。以痴无痴不相应故。那破安慧三性心中皆有执也。

    烦恼障中此障必有。彼定用此为所依故。体虽无异。而用有别。故二随眠。随圣道用。有胜有劣。断或前后。

    此辨宽狭。若烦恼障中必有此所知障。彼烦恼障定用此障。以为所依。法执宽故。烦恼所缘必是法故。体虽无异。同一种生。而用有别。为障涅槃。菩提异故。断或前后者。或有先断烦恼障。不断所知。如二乘等。或有先断所知障。不断烦恼障。如初地中住出心等。后地菩萨依种说故。或有俱断。如菩萨见道或俱不断。如异生等。

    此于无覆无记性中。是异熟生。非余三种。彼威仪等。势用薄弱。非覆所知。障菩提故。此名无覆。望二乘说。若望菩萨。亦是有覆。

    无覆无记虽有四种。此障唯是异熟无记。余威仪等三无记者。势力薄弱。不覆所知。障菩提故。若异熟生势强盛。通作意生。计度所起。能覆所知。障菩提故。言无覆者。望二乘说二无学位。可得现行。若望菩萨。亦是有覆。障菩提故。

    若所知障有见疑等。如何此种契经说为无明住地。

    外人难也。若此障中亦有见疑。何故胜鬘经中说。所知障为无□位地。不□疑等。诸住地耶。以彼经中说五住地。一见一处住地。二欲爱住地。三色爱住地。四有爱住地。五无明住地。初唯见道所断烦恼。迷谛理胜。故一处为言。一处断故。言见一处住地。次欲爱等三种住地。修道烦恼有三品类。通迷事理。约界言之。分为三种。彼之一种见修所断。诸所知障。总名无明住地。无品数故。无有别迷诸谛行相故。总立为无明住地。地者依止义。即诸种子与现为依。故名为地。叙外难也。下论主答。

    无明增故。总名无明。非无见等。如烦恼种。立见一处。欲色有爱。四住地名。岂彼更无慢无明等。

    所知障中无明增故。立无明名。非无见等所余烦恼。言无明增者。迷一切境。障一切智。故名为增。又烦恼种见修皆有。然分别起者。立见一处名。岂分别中更无贪等。修道之中唯说欲爱色有爱等。岂彼更无嗔等惑耶。然初唯见。后唯说爱。既见所断。见力偏增。分别首故。故修所断。爱力偏增。润生惑故。法执住地。无明力增。故说无明。非无余也。

    如是二障。分别起者。见所断摄。任运起者。修所断摄。二乘但能断烦恼障。菩萨俱断。永断二种。唯圣道能。伏二现行。通有漏道。

    二断可知。约人别者。二乘但能断烦恼障。求涅槃故。所知不障。菩萨俱断。障二果故。若有漏道伏烦恼时。此俱法执亦不起故。名伏法执。非别起道。而伏彼也。若无漏道必断种故。

    菩萨住此资粮位中。二粗现行虽有伏者。而于细者及二随眠。止观力微。未能伏灭。

    此位菩萨二障粗者。可有伏义。即因耶师耶教等者。若自思察。分别细惑。及二种子定慧力微。未能伏灭。上释颂讫下释位名。

    此位未证唯识真如。依胜解力。修诸胜行。应知亦是解行地摄。

    此释位也。摄大乘论摄此五位。总为四地。谓胜解行地。见修无学地。言胜解者。即决定义。散心决定。意解思惟。未证解故。此亦名胜解行地。

    所修胜行。其相云何。

    下释修行。此问。

    略有二种。为福及智。诸胜行中。慧为性者。皆名为智。余名为福。

    此明福智二种所行。此总文也。

    且依六种波罗蜜多。通相皆二。别相。前五说为福德。第六智慧。或复前三唯福德摄。后一唯智。余通二种。

    通相皆二者。与智俱行。助成智者。皆名为智。与福同时。明成福者。皆名为福。此依助伴出体。克性出体者。前五名福。非智性故。后一智慧。非福性故。或可前三。唯名为福。远智慧故。后一唯智。性是慧故。精进禅定。通福及智。大论七十八云。若依精进修布施等。名之为福。若依精进修三慧等。名之为智。若依静虑修四无量。名之为福。若依静虑修三慧等。名之为智。

    复有二种。谓利自他。所修胜行。随意乐力。一切皆通自他利行。依别相说。六到彼岸。菩提分等。自利行摄。四种摄事。四无量等。一切皆是利他行摄。如是等行。差别无边。皆是此中所修胜行。

    二利行也。通相皆通。若别相者。六度菩提分不共相好。皆名自利。四种摄事。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皆利他行。此等诸法。皆是此位。所修胜行也。

    此位二障虽未伏除。修胜行时有三退屈。而能事练磨其心。于所证修勇猛不退。

    下释练磨。练为陶练。磨为莹磨。此总文也。

    一闻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引他己证大菩提者。练磨自心。勇猛不退。

    第一菩提广大屈。引他况己练。广者无边。大者无上。深者难测。远者时长。由此义故。遂便退屈应引。已证大菩提者。而练磨也。□□凡夫修而证果。我同彼类。何故退耶。故摄论颂云。十方世界。诸有情念。远证善逝果。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广如余释。

    二闻施等波罗蜜多甚难可修。心便退屈。省己意乐能修施等。练磨自心。勇猛不退。

    第二万行难修屈。省己增修练。若闻施等。心退屈者。应自省察。而渐行之。练磨其心。便不退屈也。

    三闻诸佛圆满转依极难可证。心便退屈。引他粗善。况己妙因。练磨自心。勇猛不退。由斯三事。练磨其心。坚固炽然。修诸胜行。

    第三转依难证屈。引粗况妙练。若闻佛果转依难证而退屈者。引他粗善。如行施等。尚感贵乐。况我所修清净妙善。而无果耶。菩萨由此三种练磨。故修胜行。而无退屈。

    次加行位。其相云何。

    释第二加行位。此问起也。

    颂曰。

    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

    非实住唯识

    举颂答也。

    论曰。菩萨先于初无数劫。善修福德智慧资粮。顺解脱分既圆满已。为入见道。住唯识性。复修加行。伏除二取。谓燸顶忍世第一法。此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故。近见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资粮无加行义。

    显位所由并列名字。此四善根。两属初劫满心修习。故云先于初无数劫。为修福德智慧资粮。解脱分满。欲进见道。伏除二取。修四善根。谓燸顶忍世第一法。而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者。决择是智。即择法也。决择即分。名决择分。决简疑品。彼犹预故。择简见品。彼不择故。疑品择而不决。见品决而不择。故此智品名决择分。分者。支义自义。即择法觉支。谓在见道。此无漏故。名为真实。为有漏者。非真实故。此燸等四顺趣彼分。名顺决择分。犹近见道。犹名加行。非前资粮。无加行义。显前资粮位亦名加行故。

    燸等四法。依四寻思。四如实智。初后位立。四寻思者。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假有实无。如实遍知。此四离识。及识非有。名如实智。

    此下释位。所修之法。初二位寻思观。后二位实智观。故言初后位。立四寻思者。一寻思名。二寻思义。三寻思名义自性。四寻思名义差别。寻思此四。皆假有故。四如实智者。前四寻思。观计所执。四境离识。非有唯观。所取无。未观能取。此如实智。忍可前境。离识非有。所取空已。复能遍知。能取彼识。离识内境。决定非有。能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