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百法明门论直解最新章节!

    天 亲 菩 萨 造

    三藏法师 玄奘 译

    蕅益沙门 智旭 解

    此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第一中略录名数。而名为大乘百法明门者。盖小乘立七十五法。但明补特伽罗无我。犹妄计有心外实法。今大乘明此百法。皆不离识。不惟实我本空。亦复实法非有。若于一一法中照达二空。则一一皆为大乘证理之门也。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此借圣言以徴起也。法名轨持。我名主宰。今既言一切法无我。须遍于一切法中通达二无我义也。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法既称为一切。则何所不摄。设欲广说。穷劫莫尽。今以五位百法收之。故名为略。略虽五位。已收一切世出世间假实色心主伴罄无不尽。何者。前之四位。收世出世有为诸法。第五无为。收世出世无为法性。就前四中。前三是实。第四是假。就前三中前二是心。第三是色。就前二中。初一是主。第二是伴。有主必有伴。伴不离主。有心必有色。色不离心。有实必有假。假不离实。有有为必有无为。无为亦岂离有为而别有自性哉。于此五位百法。求所谓有情命者等了不可得。是补特伽罗无我。求所谓轨解任持者亦了不可得。是法无我也。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

    此申明百法列为五位之次第。即显离心别无自性。故一切惟心而无实我实法也。心法。于一切法中最胜。由其能为主故。此能统一切法也。心所有法。即与此心相应。故不离心也。色法。即是心及心所二者所现之影。故不离心及心所也。不相应行。即是依于心心所色三者之分位差别而假立。故不离心心所色也。无为法。即是心心所色不相应行四有为法所显示故。亦与四有为法不一不异。也。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心性离过绝非。尚不可名之为一。云何有八。若论相用。浩然无涯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显著者。略有八种。依于眼根。了别色尘。名为眼识。依于耳根。了别声尘。名为耳识。依于鼻根。了别香臭。名为鼻识。依于舌根。了别滋味。名为舌识。依于身根。了别痛痒寒热等触名为身识。依于意根。遍了五尘。亦能分别落谢影子。亦能通缘过去未来。名为意识前五识所依五根。皆是净色。此第六识所依意根。则是心法。此之意根。从无始来。内缘第八识之见分。虚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名为末那识。梵语末那。此翻为意。由其恒审思量为性相故。然前六识。时起时灭。喻如水波。第七末那。无始相续妄执我法。喻如水流。阿赖耶识。则喻如水。梵语阿赖耶。此翻为藏。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若无此识。则根身是谁执受。器界是谁变现。一切善恶漏无漏种是谁摄受。且如吾人疲倦熟睡。梦想俱无之时。前六转识。俱不现起。若无此识。岂不同于死人。既无梦无想仍非死人。验知必有此第八识。与第七识微细我执。仍自俱转。然此第八识。决非实我实法。若是实我实法。则应常无变易。而此识者。乃从先世引业所招。名异熟果。既从业招。便非常住。又善业则感天人乐报。恶业则感三涂苦报。往来六道。犹如车轮。变形易貌。曾无一定。岂是实我实法哉。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心所有法。亦名心数。与心相应。如臣随王。如仆随主。故名心所也。此应甚多。今略明六位五十一者举相用之最著者言耳。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具四一切。名为遍行。谓遍于善恶无记三性。遍于三界九地。遍于有漏无漏世出世时。遍与八识心王相应也。一作意者。警觉心种。令起现行。以为体性。引现起心。趣所缘境。以为业用。二触者。于根境识三和之时。令心心所触境。以为体性。受想思等所依。以为业用。三受者。领纳顺违非顺非违境相。以为体性。起于欲合欲离欲不合不离之爱。以为业用。四想者。于境取像。以为体性。施设种种名言。以为业用。五思者。令心造作。以为体性。于善恶无记之事役心。以为业用。

    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么地。五慧。

    所缘境事多分不同。缘别别境而得生故。名为别境。一欲者。于所乐境希求冀望。以为体性。精勤依此而生。以为业用。二胜解者。于决定非犹豫境。印可任持。而为体性。不可以他缘引诱改转。而为业用。三念者。于过去曾习之境。令心明审记忆不忘。而为体性。定之所依。而为业用。四三么地者。此翻为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而为体性。智依此生。而为业用。五慧者。于所观境。简别决择。而为体性。断疑而为业用。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瞋。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一信者。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而为体性。对治不信。乐求善法而为业用。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其为实有而随顺忍可。复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而生喜乐。又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其有力。能得乐果。能成圣道。而起希望之欲。由斯对治不信实德能之恶心。爱乐证修世出世善。二精进者。于断恶修善事中。勇猛强悍而为体性。对治懈怠。成满善事而为业用。三惭者。依于自身及法。生于尊贵增上。由斯崇尚敬重贤善。羞耻过恶而不敢为。以为体性。别则对治无惭。通则息诸恶行以为业用。四愧者。依于世间他人诃厌增上。轻拒暴恶。由此羞耻过罪而不敢为。以为体性。别则对治无愧。通亦息诸恶行。以为业用。五无贪者。于三有及三有资具。无所染着。而为体性。别则对治贪着。通则能作众善。以为业用。六无瞋者。于三苦及三苦资具。无所憎恚而为体性。别则对治瞋恚。通则能作众善。以为业用。七无痴者。于诸谛理及诸实事。明解而为体性。别则对治愚痴。通则能作众善以为业用。八轻安者。远离粗重杂染法品。调畅身心。于善法中堪任修持。而为体性。对治惛沉。转舍染浊身心。转得清净身心。而为业用。九不放逸者。即精进及无贪无瞋无痴三种善根。于所断恶。防令不生。于所修善。修令增长。而为体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而为业用。十行舍者。亦即精进及三善根。能令其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而为体性。对治掉举寂静而住。以为业用。此与五受中之舍受不同。故名行舍。十一不害者。于诸有情。不为侵损逼恼。即以无瞋而为体性。能对治害。悲伤怜愍以为业用。无瞋名慈。不害名悲。与乐拔苦。度生胜用。故体虽一。约用分二。

    四烦恼六者。一贪。二瞋。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

    烦躁扰动。恼乱身心。故名烦恼。一贪者。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善根。生苦为业。二瞋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瞋善根。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三慢者。恃己所长。于他有情心生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四无明者。亦名为痴。于诸理事迷闇为性。能障无痴善根。一切杂染所依为业。五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及诸善品为业。六不正见者。亦名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推求。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复有五种。一萨迦耶见。萨迦耶。义翻积聚。亦名身见。谓于五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二边执见。谓即于身见随执断常。障出离行为业。三见取。谓于诸见之中。随执一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一切斗诤所依为业。四戒禁取。谓于随顺诸见之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无利勤苦所依为业。五邪见。谓谤无因果。谤无作用。谤无实事。及非前四所摄诸余邪执。皆此邪见所摄。

    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或无别体。惟是烦恼分位差别。或有别体。性是烦恼同等流类。故名为随烦恼。一忿者。依对现前逆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仗为业。此即瞋恚一分为体。二恨者。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此亦瞋恚一分为体。三恼者。忿恨为先。追念往恶。触现逆境。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多发凶鄙粗言蜇螫于他为业。此亦瞋恚一分为体。四覆者。于自作罪。恐失利养名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谓覆罪者。后必悔恼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