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百法明门论纂最新章节!

    此百法论。以门称者。乃入大乘之门。是知此乃性相二宗之关要。凡义学者未有不明此法而能穷诸法门者。以古补注。但直取论文为注。是则以论解论。岂初心所能入耶。以不知所本故也。以向来本论无释。故从前相沿至今耳。今识论虽有注释。而百法行相具在论中。而注随本论。故此百法竟莫能通。以师承概视。故学者不知其要耳。老人每示学人。凡入佛法必从此始。侍者广益初苦其难。老人教以探讨本论故遂录论文为释者。仍取三家疏义。参合以释论。纂成一贯。则了然易见。是以此纂尤为入百法之初步也。其疏义有所不备者。则取直解或问。取(予)补义云。

    天启壬戌夏日 七十七翁憨山老人手批

    大乘百法规矩纂释序

    大师之释经论也。不逞新不炫奇。直就本文宗趣上。一眼觑透。先得言外之旨。便于融会贯穿中。平寔妥贴。销文显义。务得佛意而止。故不特振中兴祖道。寔朗义日于性天。诚末法一大光明幢也。在昔弟子中。最号入室师资道合者。有若??孝廉启南先生。而 大师于时日不暇给法道。犹有待也。今著述且大备。而前人往矣。我辈何幸与一时诸上足亲承座下。岂不亦人人生尊重难遭之想。惟时虚中益公年最少悟最蚤。士称三日当刮目。不佞与公。菩提树下一别如昨日耳。而公之丰神学问。脱体非昔人也。其攻苦钻研。犹曰事在勉强而已。若夫围绕一会之顷。微言奥义。如野雁无人之态。兔起鹘落之机。他人拙以滞者。公偏迎刃而划然解也。会于心而传于口。能令听者精神飞跃恍若聆圆音于再演。有莫知其然者。嗟夫虎啸而风烈。龙兴而致云。有窥基而奘师之道益光。有生肇而童寿之义愈赡。意公其殆乘愿轮。以续慧命者欤。不然。何夙悟之若此。嗣是而虚以大之。谦以光之。行以寔之。证以臻之。皆公之能事也。当家种草何俟于人。百法规矩纂注。具见公之苦心。然亦微露一班耳。 大师已有题词。兹不敢赘。但公谦欲韫之匮。不佞愿宜公诸众。故僭叙数语。以为劝请如此。

    天启二年岁次壬戌夏至日

    岭南仲安刘起相和南拜撰

    题百法明门八识规矩纂释后

    余不敏天黜其形。自信有尊形者存。故夙抱超然之志。在龆龀。即闻我 大师法雷起蛰时。则跃然归依。结想有年。往癸丑岁。从先人宦游于衡。适礼 大师于灵湖。即蒙摄受。时见虚中益公其精敏机警。知为法器。然未识所志向。及丁巳夏。 大师归老匡庐之五乳峰下。余以二亲见背。乃决志依归。求出世业。于辛酉春。始判然入山。大师怜之。从入室后。得闻法要朝夕与公商确奥义。洞彻言外。余跃然喜也。不唯与之忘形。抑忘心矣。食息靡间。一日见公案头百法规矩纂释展卷。同刘孝廉仲安氏阅之。一读三叹曰。公之精义入神之如此也。心虽不闲于宗案。习闻此论。虽老师宿学。亦苦于难入。盖以论释论。文简义幽。且断章不备。况旧无解。故多面墙。近则本论释有数家又未参合。于此犹然。故吾此末学所以泣岐也。今公详论文。于名相之下。取古今诸疏。会通一贯。且得亲闻 大师之心印。而折衷之。故文如析薪。义若观火。不劳旁搜曲讨。而洞达法相之源。不异三车执笔也。意别数载。何公超悟之蚤。而入法之精如此。讵非拔灵根于虚壤者。未易易也。顾予与公大有夙契。愧不能赞其万一。聊述此以纪法缘之始末云。

    天启二年岁在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秣陵遗民方远题于五乳峰下之溪上阁

    百法规矩纂释后叙

    余自降心白业。归命佛乘。时抱出尘之志。切喜依教寻源。惟以如来法海汪洋义天广博。于奢摩他路。未能下手。每开卷未尝不望涯而叹也。及询诸尊宿。咸教以先明起信百法诸论。云此乃一大藏之关键。如欲万里之行。始于足下。未有足下之步不移而能之万里者。是知百法规矩乃足下之步也。故曰明得百法。可入大乘之门矣。余即简鲁庵补注。见其文约义幽犹然。故吾罕得其要。丙寅秋。适匡山虚公来游黄山。锡过白岳。余与家仲兄。遇于汶上。首请楞严三观。次及圆觉起信。而师每发一言。义出常见。酬一难。理彻玄微。所谓狮儿哮吼。自与群兽别也。一日于师囊中。搜得此纂。与仲兄捧览三复。不觉从前滞碍。划然已解。百法则详而备。规矩则简而明。使初学之士一见了然。无复泣岐之叹矣。持斯钥而竟探宝藏。顿获家珍。岂不快哉。余曰此希有之法。曷不公诸宇内。师谦而秘之。余坚请得寿诸梓。以广法施。愿诸学者因言得义。了义明心。庶不负虚师。亦不负自己。是为叙。

    旹

    崇祯四年岁次辛未花朝

    天都弟子在新程开裕拜撰并书

    大乘百法明门论

    明 匡山五乳 广益 纂释

    言大者。拣小为义。谓拣小乘唯是七十五法。大乘则有百法。乘者。运载得名。谓如世舟车。可以运重致远。以喻菩萨乘此大法。越生死河。到菩提乡。登涅槃岸。名义互言。亦可说拣小得名。运载为义。百者。数目也。法者。模范也。谓世间法九十四种。出世间法六种。其数有百。谓心法有八。心所有法五十一。色法有十一。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无为法有六。此为大乘之百法。明者。乃菩萨无漏之慧。以能破无明暗。故为智明。以拣凡夫有漏慧。不能破烦恼也。门者。以开通无壅滞义。谓此百法乃凡圣共由之门。又明此百法即是入大乘之门也。论者。决择义。谓拣择性相。教诫后学。决断疑惑。故以为论。乃天亲菩萨。于瑜伽本地分中六百六十法内提纲挈领。略录此百法名数以示后学。使知其万法之大要也。摄此百法。世出世间一切圣凡皆执有我。故招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若能分明了悟悉皆无我。则超二死。圣凡情尽。即此便是入大乘之门故云大乘百法明门。又明字乃能观之智。百法即所观之境。此智此境皆入大乘之门也。又论者。决择境智分明无惑而已。以心境皆空法门。殊非小根可受。故此理观皆属大乘。故标云。乃大乘之百法明门。依主释也。

    天亲菩萨造。

    此造论人名也。论中百法。乃佛所说。一大藏中所演。通名万法。佛灭度后。慈氏菩萨愍念邪见众生。难入正法。故从兜率天降神中印土阿瑜陀国。为无著菩萨。说瑜伽论。统收万法。括为六百六十法。名理殆尽。论文百卷。大约五分。一本地分。二摄决择分。三摄识分。四摄义门分。五摄事分。后天亲菩萨因见文繁。仍于此论本地分中。略录百法名数。使万法根宗归于指掌。若疏九河导万派而归于海。最简最要。其实祖述先哲。以条然成章。故亦云造菩萨氏族具如别传。兹不繁录。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此译师名也。玄奘初至西域。首于那兰陀寺。亲诫贤论师。习相宗法门。而唯识宗旨独得其传。折伏异见。制诸外道。声振五天。故持此论归大唐。奉太宗之诏而译之。译者。易也。易梵语而为华言。故云译也。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如世尊言者。原为佛说。乃论主推尊法有所自。一切法无我者。谓百法及二无我也。世尊乃说法之主一切法乃所说之法。而云无我者。则说无所说矣。何也。以佛本无法可说。亦无实法与人。但就众生所执之情。随宜而击破之耳。且一切法者。乃世出世间一切圣凡之法也。以凡夫妄执五蕴身心假我为我。外道妄执神我等为我。小乘妄执所取涅槃偏见为我。菩萨妄见有生可度。有佛可求。非我不能。于所证真如。有证有得。亦未忘我。斯则世间凡夫外道。出世三乘。皆是有我执者。故佛总以一个无字破之。曰。一切法无我。谓一切法本来无我。故知一切法者。乃众生所执之法。非佛说也。以众生妄执为有。佛但云无之而已。岂有法耶。此一无字。亦不得已而为破执之具耳。又何有实法与人哉。噫。此吾佛说法之标旨。而为万法之宗本。故论标以示人。意曰。当如世尊言。应知一切诸法无我。学者苟达无我。则于大乘法门思过半矣。

    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此设疑问。意在欲人了悟。知一切法本自无我也。以问有五种。一利乐有情问。谓菩萨知一切无我而众生不知。为欲利乐故问于佛。使其了悟革凡成圣也。二不解问。谓自己于一切事理不明。而问于人也。三愚痴问。谓愚暗痴迷于理事不分。而问于人也。四试验问。谓以己所知问于他人。以验他知不知也。五轻触问。谓我慢无状。而戏问于人也。此菩萨设此一问。即五问中利乐有情问也。设有二问。先释初问。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此标数列名以释疑也。以前问不知何等为一切法。又不知何者为无我。故此答云。通而言之。以众生情欲无量。其实应机之法。亦无量。演为三藏。共有九部。今撮其纲宗。略有五种耳。然此五种。前四乃答有为法。后一乃出世间无为法。且此五法。若但有四。即名凡夫外道。但见后一。即名偏空小乘。若即有为而便见无为。乃即世间而出世间。名为大乘菩萨。

    一者最胜故。二与此相应故。三所现影故。四分位差别故。五所显示故。如是次第。

    此释前列名次第所以也。一列心法为首者。以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一切圣凡染净因果。依心而立。此为最胜。故列为首。二与此相应者。乃前心所有法也。然心王本无善恶。不能独造。必假随从方有势力。而从者必叶和于主。方得内外相应。堪成事业。故心家所有之法。乃心使也。与心相应。方能造业。故列其次。三所现影者。即前色法也。谓此色法。本非外来。乃八识之相分。即自心之影像。八识如镜。而此色法如镜中像。以色不自色。因心变现。以八识通为能变。相分为所变。要显色本唯心。云所现影。故列第三。四分位差别者。即前心不相应行法也。此虽心家所有。但不与心相应。总前三位妄计法中分位之差别耳。故又次之。此上四位乃有为法也。造论之意。要即此有为便欲显示无为。以所显示者本无为故。故终系之以此。故云如是次第。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

    此列前六识之名。皆从所依之根而立也。具有五义。谓依。发。属。助。如。除根发之识余四皆依根之识依主也。根所发之识。依士也。经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精明。乃八识之体也。本唯真心。迷之而成八识。今于六门而了境。故有六种之名。以映眼时能分别色。即名眼之识等。譬如一室中藏一个猕猴。六处有人随呼而应。故有别耳。且前五识。依五根得名。但有照用。最初一念照境元无分别。然第二念有分别者。即属意识。是则前五乃依五色根之识。第六乃意所发之识。以第七意为六之根故。补注云。虽六识身。皆依意转。此随不共意识。名依发等。故五识身无相滥矣。或唯依意。故名意识。辨识得名。心意非例。补义云。此辨六识依根得名也。问曰。前六识身。皆依意转。应俱名意识。何故第六独得意识之名耶。况教说心意意识转。此则明知前六同名意识。今言意识。岂不与前五滥同一名耶。论答曰。虽六识身。皆依意转。但此随根立名。如前五识。各有所依之根。今此第六识。则不共前五。以独依意为根。立意识名。乃意之识。如五识身。依色等根。以唯依意。故名意之识。依主释也。此中正是辨识得名。不可执前六。共为一意为相滥也。此言各从所依根立名。故不相滥耳。若言前六共依意转。则六与前五滥而为一。今辨各有所依之根。而六唯依意为根。故名意识。岂与前五相滥耶。谓转则共。而依根则不共矣。此乃辨识依根得名。教说心意识转。别是一义。故结云。心意非例。

    七末那识。

    此第七识。乃相应立号也。具足应云。讫利瑟吒耶末那。此翻染污意。谓贪嗔见慢。四惑常俱。故名染污。恒审思量。名之为意。恒常审察思量。计第八为我。如是思量。唯第七有。余识所无。故独得名意。复能了别。名之为识。问。前第六名意识。今此识亦名意。何也。曰。第六识依根得名。此识当体立号。第六识虽能分别五尘好恶。而由此识传送相续执取。依根者。根乃第七识也。当体。即分别之体也。

    八阿赖耶识。

    此第八识。乃功能受称也。由具三藏义故。名为阿赖耶。真谛的体翻为无没。以真如随生死迁流而不失不坏。故云无没。奘师就义翻为藏识。谓能含藏诸法种故。藏有三义。谓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以能含藏善恶种子。历劫不坏。约持种义边。名为能藏。又此识是前根身器界善恶种子所藏之处。约受熏义边。名为所藏。又此藏识是末那坚执为自内我。故云我爱执藏。由斯三义。而得藏名。藏即识也。乃持业释。故曰功能受称。楞伽云。识藏如来藏以此识乃真如在缠之名。即众生之佛性。万法之根宗。善恶之本元。圣凡之归宅。以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皆依此识之所变现。故云万法惟识者。此也此上八识。名异体同。总名心王。其次五十一心所法。皆心王之使。但各具多寡之不同。故奘师作八识颂以规矩之。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此列五十一心所法之分位也。心所者。心家所有之法也。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具此三义。故名心所。如属我物。得我所名。然此心所随善恶境起憎爱等。助成心事。故得心所之名。以凡起心动念。不出善恶二途。故有六位之差耳。其遍行者。即心无故。所起之念。乃习气内熏而发者也。别境者。乃各别缘境而得生故。惟此二门不出善恶之间。其善心所止有十一。而恶心所则有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此则善习少而恶习多。宜乎善人少。而不善者多也。其不定四法。则善恶皆有。此上总标名位。向下随次别释。

    一遍行五者。谓意。触。受。想。思。

    此释心所法初中名义也。言遍行者。遍乃周遍。所谓无处不至也。行乃心行。即能缘之心。其境乃心行之处。为所缘耳。此五心所。以遍有四一切。谓遍一切善恶之性。遍一切三界九地。遍一切长短之时。遍一切识。于八个识中同时俱起。不问何心。但起便有。故得此名。谓凡在有情分中。未能离念者。皆具此也。然此虽列五名。总为一心。以此五法具足。取境之识。一念方成。此下先引本论。后用新疏释之。义不足者。补之。

    补义。瑜伽以作意为首。识论以触为首。以瑜伽约二乘。及权教菩萨观行皆依作意而修。此通凡圣。识论以触为首。直就三和生触。乃以境为先。是单就识说。但属凡夫。有此不同。从来未辨。

    一作意者。谓能警心为性(体也)。于所缘境引心为业(用也)。谓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名作意。

    作意者。谓生心动念之始也。谓警心令起。引心趣境。是其体用。警觉有二义。一令心未起而起。二令心已起者。令引趣境。问。作意为在种位警心。为在现行。答。在种位。以彼自性明利。虽在种位。若有境至而能警心。令生现行。喻如多人同宿一室。外有贼至。中有一人其性少睡。便能警觉余人。此人自身虽未曾起。而能警觉余人令起。作意种子。既能警彼诸心种生现行。又能令心现行趣所缘境。初是体性。次是业用。

    补义。谓八识湛渊之体。本来无念。因种子内熏鼓动。便有作意。此时未分善恶。但有动念。故不引心所。

    二触者。为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

    补义。触谓三和分别变异者。此言触有实自性。是实非假也。言三和者。谓根境识也。言分别者。谓三和时。尚未生心所。以和而未取。犹属似现量。尚居本位故。今触即取境之念。才一取着。则粘动湛体。遂生美恶之心所。故云分别。谓此取之一念。亦似前三。有顺生心所功能。故论以相似释分别也。变异者。谓由取着。则令前三变异。失其本体。则为比量矣。令心心所触境为性者。此言触之功能。谓心心所。全仗触力方能引令触境也。受想思等所依为业者。言心虽触境。境复触心。心境和合引起善恶习气。将生心所。但含而未发。故云为受想思等所依也。经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甚言取之一法为患甚大。故今论说根境识三。纵和一处。非触不能起善恶行。故触有实体用也。此触义最微。非一取字无以发明。

    三受者。谓领纳违顺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非二欲故。

    受者。谓领纳也。领谓收领。纳谓容纳。若领纳违境。则起心欲离。若领纳顺境。则起心欲合。若领纳非违非顺境。则起平平。虽不欲合。亦不欲离。此受性也。为欲所依。故能起爱。是受用也。

    四想者。谓于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

    想者。谓境风飘鼓。安立自境。施设名言。是其体用。安立者。即取像义。谓此意想。先于色声等境安立分齐而取像。由取像故后起名言。此是色是声等。

    五思者。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谓能取境正因等相。驱役自心。令造善等。

    思者。能取正因邪因筹量可行不可行。是其体性。驱役自心造善造恶成邪成正是其业用。问。作意与思何异。答。作意如马行。思如骑马者。马但直行。不能避险就平。以由骑者令其避就。思惟亦尔。令彼作意不得漫行。脱邪就正。故曰。欲吾知尔本。意以思想生。吾不思想尔。则尔而不生。又语云。思无邪。又云。慎思之。又云。三思而行。

    补义。由作意而于思。则善恶之念已成。决不能止。故下别境。乃必作之心也。

    二别境五。谓欲。解。念。定。慧。

    言别境者。以五心所所缘之境。各各不同。非如遍行同缘一境。谓别别缘境而得生故。以四境别名。为别境也。谓欲。所乐境。解。所决定境。念。曾所习境。定。于所观境。慧。则于四境拣择为性。故不同偏行耳。

    补义。此五心所乃必作之心也。善恶皆然。修行亦尔。

    一欲者。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欲者。于所乐境希取冀望。是其体性。精进为依。是其业用。谓于所爱境。希望必合。于所恶境。希望必离。所谓爱之欲生。恶之欲死。是知欣厌皆名欲也。故世出世法。无不皆由。好乐而成。故好乐世间法。成世间果。好乐出世法。成出世间果。甚矣好乐之不可不正也。古人克期求证无上菩提者。好乐之力也。

    补义。佛说众生有种种欲。不独菩提。下四皆然。

    二胜解者。谓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谓邪正等教理证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由此异缘不能引转。故犹豫境。胜解全无。非审决心。亦无胜解。由斯胜解非遍行摄。

    胜解者。谓于境决知其可作。不能引转也。言决定印持不可引转者。谓藉邪教正教邪理正理。据证之力。故于所取之境。详审明决。印定持守。由此异缘不能牵夺。故名胜解。如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行如芭蕉。识如幻境。如是决定增胜不可引转。语云。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古德云任尔非心非佛。我自即心即佛是也。若半疑半信。若存若亡。名犹豫境。决无胜解。若虽印持而无一刀两段审决之心。亦无胜解。由此胜解非遍行摄也。又此欲解性摄善恶无记三性。如后懈怠中说。

    三念者。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谓数忆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

    念者。谓于可作境。令心分明记取不忘也。曾习者即串习事也。明记不忘定依为业者。谓惺惺不昧。历历分明。念兹在兹。不暂忘失。如此用功。乱想自定。名为正念。古人云。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是也。

    四定者。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定令心专注不散。依斯便有决定智生。心专注言。显所欲住即便能住。非唯一境也。

    定者。谓于所观境。专注一心也。言所观境者。谓五蕴等。无常苦空等。专注不散。定依为业者。谓日用寻常境中。用心观察。何者为色。何者为受。色是甚么。受是甚么等。如此专注一心不乱。自然有个入处。由斯本明自露。决择智生。言心专注者。表显此心欲何境。即能令心住于此境。非是独指一境言也。

    补义。此解但依禅定而言。未通世间法。如注瓦承蜩皆定力也。何独参禅。

    五慧者。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

    慧者。谓于所作境。了然不疑也。言简择断疑者。谓于诸法得失境中。由以慧心推求简别。后方决定心无疑惑。此慧从定而发。所谓因定生慧。善恶皆然。故定与慧。如车两轮。如鸟两翼。缺一不可。必由定而发慧。由此得决定。故云一心不动。名入诸禅。了境无生名为般若。

    补义。世智辩聪。亦名黠慧。

    三善十一者。谓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此列善法之名也。下论释其相。

    一信者。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然信差别略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起希望故。由斯对治不信。彼心爱乐修证世出世善。忍。谓胜解。此即信因。乐欲。谓欲。即是信果。确陈此信自相是何。岂不适言心净为性。此信澄清能净心等。以心胜故。立心净名。如水清珠。能清浊水。又诸染法。各别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

    此下释信十一心所也。言信者。乃诚信不疑也。一信实有者。谓于诸佛所说世出世间实事实理。正因正果。皆能深信而能忍可于心。不为谬事谬理。邪因邪果之所引转。此是信因。二信有德者。谓于三宝有法身般若。解脱。真净之德。深信好乐。不为数论三德。胜论十四德等之所惑乱。三信有能者谓于一切有漏善。及无漏善深信。凡肯用力于此者。皆能得果。能成道业。于是生希有心。而求必得此二是信果。由斯信力。对治不信。爱乐修证世出世善而为业用。故曰。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能必到如来地。问。深忍乐欲是信因果。如何是信之自体。答。前岂不言心净为性。然信之自性澄清。能净染污心心所法。以心胜故。立心净名。不及心所。如水清珠入水一寸。水清一寸。入水一尺。水清一尺。故曰。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净信投于秽心。秽心不得不净矣。

    补义。信如水清珠。人杂乱之心如浊水。若见佛像。一起信敬之心。心便清净。

    二精进者。谓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勇表精进。简诸染法。悍表精纯。简净无记。即显精进唯善性摄。

    言精进者。谓勇于改恶迁善也。善恶修断事者。即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广。未生恶遏令不生。已生恶断令不续。言勇表胜进者。谓念念高胜增进不退也。若行染法。设虽增长。望诸善品皆名为退。不得名进故。捍表精纯者。如浣垢衣以洁白为主。故断恶以纯善为主。故此精纯属善法。以用力故净。不同无覆无记之自性净故。由此二义。显此精进。是善性摄故。

    三惭者。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谓于自法尊贵增上。羞耻过恶对治无惭。息诸恶行。

    言惭者。乃羞惭也。谓依自身生尊重增上。又于大法起贵重增上。谓我有此巍巍堂堂七尺之躯。又具得昭昭灵灵之佛性。不为善事。乃作诸恶。不亦惭乎。由此二种增上力故。凡见一切贤善有德之人。皆生尊敬。心生隆重想。待之如父。事之如师。复羞自己之过。有过必改。耻自己之恶。有恶必改。故能对治无惭诸恶不作也。

    四愧者。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谓依世间诃厌增上。轻拒暴恶。羞耻过罪。对治无愧。息诸恶业。

    言愧者。自耻之心也。谓依世间讥诃增上。及他人厌恶增上。言如此人。作如此事。可增可厌。我今为人如此憎厌。不亦愧乎。由此二种增上之力。见暴戾之人。轻而不近。见作恶之人。拒而不亲。复羞昔日之无知。耻曾犯之过恶。故能对治无愧。息诸恶行也。

    五无贪者。于有有具无著为性。对治贪著作善为业。

    此下无贪等三法名根者。以生善之功最胜故。如草木之有根祇。而后生干生茎。生枝生叶故。近能对治三不善根故。有者。三有果。有具者。三有因。言无贪者。谓于三界因果厌离而无爱着。是其体性对治爱著作善。是其业用。

    六无瞋者。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瞋恚。作善为业。善心起时。随缘何境。皆于有等无著无恚。观有等立。非要缘彼。如前惭愧。观善恶立。故此二种俱遍善心。

    言无瞋者。谓于三界苦果。及三界苦因。不生瞋恚是其体性。正对治瞋。作善是其业用。问。此无贪瞋二善根。所缘之境有异。应不俱有。不遍善心。答善心起时。随缘遇何境。皆于有有具。苦苦具。但于境上无著无恚而已。是观有等苦等。以观心立此二名。不是要缘彼有等苦等为境也。如前惭愧二法亦是观善恶而立二名。亦非缘彼善恶为境也。故此二法俱遍善心。

    七无痴者。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言痴者。即无明。今于诸事理分明解了。故云无痴以明解为无痴体。诸事理者。略即四谛。广即十二因缘于彼起加行。故能明解。对治无明。作善是其业用。

    八轻安者。谓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对治惛沉转依为业。谓此伏除能障定法。令所依止转安适故。

    言轻安者。言贪痴粗重。故令身心昏沉。今远离粗重惛沉故轻。能令身心调适畅悦故安。使行人能堪任事而为其性。对治昏沉。转依而为业用。次转释。谓此伏除昏沉障定之法。令所依止粗重身心。转为轻安畅适故。

    九不放逸者。精进三根。于所断修防修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为业。谓即四法于断修事。皆能防修。名不放逸。非别有体。无异相故。于防恶事修善事中。离四功能。无别用故。

    言不放逸者。即是精进三根上。防修之功能。谓于所断恶。防令不起。于所修善事。引令增长。故云功能。即此防修是其体性。对治放逸。成就圆满一切善事是其业用。演义云。勤智守心。不犯尘境。名不放逸。又云。不放逸根。深固难拔。因不放逸。一切善根皆得增长。次释。此不放逸。别无体性。即是精进三根。于断恶修善事中皆能防修。即此防修一分功能。名不放逸。非离四法别有不放逸体。以与四法无异根故。

    十行舍者。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谓即四法令心远离掉举等障。静住名舍。平等正直无功用住。初中后位辨舍差别。由不放逸先除杂染。舍复令心寂静而住。此无别体。如不放逸。离彼四法无相用故。能令寂静即四法故。所令寂静即心等故。

    言行舍者。即是精进三根。能令自心平等正直。不假功用自然安住。以此为体。由此能令心远离掉举等障而得静住。是其业用。故名为舍。以其能舍粗重沉掉。故心得静住。此即四禅之舍定也。是善性摄。非是无记。言平等正直无功用行。初中后位辨舍差别者。谓初舍掉举行。心得平等。中舍邪曲行。心得正直。后舍有功用行。心得无功用住。此舍之差别相也然此行舍离四法外。亦无别体。如不放逸。离四无有别相用故。

    补义。言此行蕴中舍。谓众生念念攀缘者。乃贪瞋痴也。以此三法令心掉举。今既舍彼三。则心不掉举。故心平等。以精进力。故增进至无功用也。

    十一不害者。于诸有情不为损恼。无嗔为性。能对治害。悲愍为业。谓即无嗔。于有情所不为损恼。假名不害。无嗔翻对断物命嗔。不害正违损恼物害。无嗔与乐。不害拔苦。是谓此二粗相差别。理实无嗔实有自体。不害依彼一分假立。为显慈悲二相别故。利乐有情。彼二胜故。

    言不害者。即是无嗔。于有情处不为伤损。不为触恼。假立此名。问。何故一体而立二名。答。以对治有异故。无嗔翻对伤物命之瞋。不害正违损物命之害。无嗔是慈。故能与乐。不害是悲。故能拔苦。是显无嗔与不害粗相之差别也。以嗔则现行身口。甚则能伤物命故。今若以理细推。无嗔有体。不害但不损恼未必现于行事。故为假立。问。不害既即是。无嗔。何须别立。答。为显慈悲二相有别。亦显利益彼二胜故。

    四根本烦恼六者。谓贪。嗔。痴。慢。疑。恶见。

    此六种。乃一切烦恼之根本。烦恼皆由此而生长故。

    一贪者。谓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谓由爱力取蕴生故。

    言贪者。于五取蕴耽染爱着为性。轮回三界能生苦果为业。谓由此贪爱为因。于三界取蕴苦果生生不断所谓爱欲为因。爱命为果。又云。有。谓后有。三有异熟之果。有具。谓彼惑业所感中有。及器世间也。

    二嗔者。谓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谓嗔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不善性故。

    言嗔者。谓忿怒也。苦。谓生老等八苦。苦具。谓一切有漏但能生苦者。皆名苦具。以憎嫉忿恚而为自体。谓由憎嫉而起嗔恚。故以憎恚为体。能障无嗔心不安隐。及诸恶行所依而为业用。谓嗔一起举身燥热。心复恼闷。诸所恶业皆从此起诸不善心皆从此出。故曰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又云嗔于群生损害为性。住不安隐。及恶行所依为业。不安隐者。谓损害他。自生苦故。

    三痴者。谓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谓由无明起疑。邪见贪等烦恼随烦恼业。能招后生杂染法故。

    言痴者。谓无明也。有二种。一根本无明。多迷谛理。二枝末无明。多迷事相。谓于理事不能明了。昏迷暗昧。而为体性。能障无痴善根。生烦恼业。故云一切杂染所依也。次转释。谓由无明能起根本烦恼。随烦恼业。又能招感后生苦果。故知一切染法皆依无明而有。若离无明。无有起处故。

    四慢者。谓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谓若慢于有德。有德心不谦下。由此生死轮转无穷。受诸苦故。

    言慢者。谓我慢也。以恃己尊胜。贡高轻举。藐视一切。是其自体。生苦是用。次转释。谓彼平生不以德业为事。故慢于有德。以于一切有尊德者。不生谦恭。不自卑下。自高自大。轻陵蔑裂。由此生死无穷。受苦不尽故。慢有七种。皆以我慢为主故。此单说我慢。

    五疑者。谓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谓犹豫者。善不生故。

    言疑者。无决定见也。谓于无我谛实之理。无决定见。狐疑不信。不能决意直前修诸善业。故善不生。此疑依六事而生。一闻不正法。二见师邪行。三见所信受意见差别。四性自愚鲁。五甚深法性。六广大教法。由此六种疑方生故。

    六不正见者。谓于诸谛理颠倒推求。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谓邪见者。多受苦故。此见差别复有五种。

    言不正见为颠倒者。谓以正为邪。以邪为正。染慧而为体性。招感积集一切苦事。而为业用。谓恶见者。以苦舍苦。此世他世多受苦故。此一恶见行相差别。复有五种。

    一萨迦耶见。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

    萨迦耶者。此云身见。执身为我。起诸见故。谓于五取蕴法。执我我所。由此身见。一切见趣依之而起。

    二边执见。谓即于彼随执断常。障处中行。出离为业。

    边见者。谓此边执。皆是萨迦耶见增上之力。随彼所执起断常见。障处中道出离。而为业用。

    三邪见。谓谤因果作用实事。及非四见。诸余邪执。如增上缘。名义遍故。

    邪见者。谓谤无因果。破坏正见也。此见如增上缘。四见所不摄者。皆此见摄。谓一切恶见。皆依此起也。谤因果作用实事者。瑜伽云。谓依世间诸静虑故。见世施主一期寿命。恒行布施。无有断绝。从此命终生下贱家。贫穷匮乏。彼作是思。定无施与爱养祠祀故。意谓作善而无好报。此乃谤无因果也。

    四见取。谓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一切斗诤所依为业。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