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百法论显幽钞最新章节!

    者。即是贪之□□□□□□有二。一者分别贪。二者俱生贪。即分别俱生□□皆以染着为性也。可知。

    第二释业用者。有两个业用也。疏云。能障无贪。是一个业用。生苦为业。是两个业用也。即正与无贪相违。歒对业用也。能障无贪不起。又能生苦□。即以贪爱能润生。即一切苦果。皆因贪爱而□。能生苦果。名生苦为业也。即瑜伽论言。九种润□心俱生爱俱。故功能润最胜。能生一切苦果。名□苦为业也。若望显扬论说。此贪有恶五业也。一者障无贪。二者能障菩提涅槃。三者损自他。四者能趣恶道。五者增长贪。问曰。如何此中与显扬不同。答曰。但是开合有异。亦无过失。此中能障无贪。是显扬五业中第一□□□□□苦者。即摄得显扬下四业也。若开此□业。□□□业。若合即有此两重业用也。可知。

    从次第三重解前体业者。疏云。谓由爱力取蕴生故。解云。谓由爱力者。即重解前体性也。言取蕴者。即重解前生苦为业也。即由有此贪爱力故。即一切苦果因此而生也。言取者。即是取支也。即爱增名取也。言蕴者。即是苦果等是蕴也。即五蕴身从取而生。即由爱取二支。润前五果种子。转名为有。有者变异于前。故名有也。若是初结生相续时属生支。皆由受取。方结生故。即此五蕴因此爱取而生。故名取蕴也。即是增上爱能生五蕴故。言谓由爱力取蕴生故。生上二界时。由爱静虑等。即润上二界五种子故。便生上二界五蕴也。即此爱取能□□诸烦恼故。有此多义。亦名取蕴生也。□又□□□从蕴生故。名取蕴生也。即由诸蕴□□□□□取烦恼。由有蕴牵生爱取故。即从蕴生□□名取蕴生也。即同时诸烦恼皆能生。以言取者。即摄全界烦恼。若取从蕴生者。即集谛从苦谛生。以苦谛为境。为牵生集谛故。若蕴从取生者。即如苦谛。从集谛生也。以集发润业故。令苦谛生也。若蕴从取生。即从因为名。名为取蕴。如草糠火。以草糠为因。火为果。以因此草糠烧得火者。即从因得名。名草糠火。今取为因。因有取故。生得蕴名为取蕴也。若是取从蕴生。即从果为名。名取蕴。如花果为树为因。以树上有花果。从果得名。名华果树。今取从蕴生。即蕴是果。取为因。亦是从果得名。名为取蕴生也。又言取从蕴生者。即如□□臣。即取如王也。蕴如臣。即臣属于王。名□□□□蕴属他取故。名为取蕴也。此蕴属于取。□□□□。此是一切异生之蕴也。可知。上来总是重解前体业。

    上来有三。初正出体。二者释业用。三者重解前文。三段不同。总是正释。

    上来有二。初问。二正释。二文不同。总是第一解贪讫也。

    自下第二解嗔者分二。初问。二正释。且初问者。疏云。何名嗔。此应言嗔。以何为体性。以何为业用。此疏文是总问。亦名双问。

    二正释名者分二。初略释体业。二者广释体业。

    且略释者。先出体。二辨业用。且正出体者。疏云。于若苦具增恚为性者。解云。即三苦皆生于嗔也。若增强者。即苦受生嗔。而增猛故。以乐受乖离故。便生于嗔也。即苦受生嗔殊胜也。言苦具者。即一切有漏法无漏法。皆能生苦具也。即苦具能生嗔也。问曰。有漏顺苦。□□□□苦具。无漏不顺苦。如何亦名苦具。答曰。随□□□无漏即非也。若为缘生于苦者。无漏亦□苦具也。何者是即邪见谛谤无漏灭道等。即招得恶趣之苦。嗔于灭道便生地狱苦者。即灭道皆是苦具。问曰。如何知之。答曰。瑜伽五十八云。迷灭道谛。嗔亦亲增。嫉灭道故。亦说无漏苦具也。问曰。前言三苦能生嗔者。何者是三苦。答曰。三苦者。一者苦苦。二者坏苦。三者行苦也。且第一苦苦者。即性是苦受。即言苦者是违境。即逼迫境是也。下更重言苦者。即是上苦受。领纳苦境。故言苦苦也。二坏苦者。即是乐受生已。即乐散坏时。名坏苦。即乐受变坏故。名为坏苦也。可知。三者行苦者。即三界有漏三性□□等。皆名行苦。即乐舍等受等。皆有造□□□□名行。以是有漏皆苦。名为行苦也。即乐□□坏苦也。若是有漏乐受喜受等。凡情观时。□诸言是乐。若是智者观之。总名苦也。即一切有漏皆名行苦也。即经部鸠摩逻多偈云。如以一枝毛。置在掌中即不觉。若置在眼精上。即极不安稳也。愚人观有漏乐受等。如将一毛置在掌中。不觉不知。若是智观之。如眼精上置一毛。即极生猒患也。即三界无安。是真火宅。皆是苦也。问曰。此三苦通三界否。答曰。欲界具三苦。色界有坏苦行苦。无色界唯有行苦也。或言上二界唯是行苦者。道理稍胜。以色界身死。拂然早灭。无五根对等也。又有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解生苦者。即是胎中有众苦。逼迫苦业。□□□也。二者老苦者。即时分变异故。三者病苦者。即四大受变异乖违故。四者老苦。即寿□受变坏故。世风力解支节。无处不苦也。五者求不得苦。已得之财贪着。若未得之财。追求不得。故生众苦也。六爱别离苦者。即于妻子等。离别之时。生爱乐故。生种种苦也。七者怨憎会苦。即是怨家相逢。便生于苦也。八者五盛阴苦。即有漏五蕴身有诸苦也。即此八种苦与三苦相摄者。即依对法论说。生老病死怨憎会。此五个苦。即是苦苦所摄也。谓五苦顺苦变受之法。亦是苦受之自相也。若是爱别离求不得。此二是坏苦摄也。谓此二种苦。正能坏乐受故。若是五盛阴苦。即与行苦相摄也。此第□□以道理。即通摄余七苦也。问曰。此八苦于□□□。何者有。何者无。答曰。欲界具者八苦。□□界无前七苦也。唯有五盛阴苦。即此八苦□□。皆生于嗔也。即此嗔于此苦及苦具上憎恚。为嗔之体性也。

    次辨业用者。疏云能障无嗔至所依为业者。此有两个业用也。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是一个业用也。恶行所依为业。是两个业用也。以嗔体性相违故。即障无嗔。是其业用也。有此嗔故。令身心扰恼不安稳也。恶行所依者。即是恶业。以嗔唯不善性。能发三涂恶业。即与恶业为所依。即行者是业。既言恶行者。明知是恶业也。能发恶业。与恶业为所依。故是业用也。若准显扬论说。此嗔亦有五业也。一者能障无嗔故。二者能障菩提涅槃故。三者损□□故。四者趣恶道故。五者增长嗔故。即此□□□无嗔者。是显扬论第一业用也。下言□□□依为业者。是下四业也。可知。上来总是略释体业也。

    第二广解业用者。疏云谓嗔必令身心热恼至不善性故者。解云。即是重解前业用也。谓嗔必令身心热恼者。即重解前不安稳性也。起诸业不善性故。重解前恶行所依也。即由有嗔故。即令身热心恼也。即身惊肉战。不安稳也。起诸恶业不善性者。由有嗔故。必能发恶业。恶业者必是不善性。即意识相应嗔。能正发恶行。若五识相应嗔。即随转心发恶业也。即对法云。心怀憎恚。多住苦故。故嗔与恶行。为所依也。以能起得诸恶业不善性故。

    上来有二。初略释体业。二者重前解业用。二文不同。谓之正释。

    上来有二。初问。二正释。两文不同。总是解嗔也。

    自下第三解无明。分二。初问。后正释。且初问者。疏言何名痴。意问云。此痴以何为体性业用也。此疏文总问也。可知。

    第二正释者。于中分二。初略释体业。二者广解前文。且略释体业者。疏云。于诸理事所依为业者。且先正释体性者。疏云。于诸理事迷闇为性者。解云。此总合说也。大疏云。独头无明唯迷理也。相应无明亦亦迷理事。

    大段无明有四种四种不同。总而言之。于诸理事迷闇为性也。言迷者。谓昏迷也。闇者即闇昧。若理事皆无晓会。故云迷闇为性也。可知。

    次辨业用者。此皆有两个业用也。能障无痴。是一个业用也。一切杂染所依者。是两个业用也。即能障无痴不起故。以痴与无痴相违法故。若有痴□□。无痴必不生。即闇与明是相违故。以违此无痴不起。故云能障无痴也。言一切杂染所依者。即此痴起时。即能与一切杂染法。为所依止。是业用也。问曰。如何名一切杂染。答曰。即是三杂染也。问曰。三杂染者何。答曰。一者烦恼杂染者。即是无明爱取三支是也。即此无明与爱取业烦恼为所依。即与烦恼杂染所依为业也。二者业杂染者。即是行支。所谓福非福不动等业。并有支一分。是业杂染摄也。即行支是无明发也。即业杂染依无明。无明与业杂染所依为业也。三者生杂染者。即是五果种子。及有支少分。及生老死支。皆是生杂染也。即十二支中。即无明与余十一支为所依也。故言一切杂染所依为业也。可知。上来略解体业也。

    第二广释前文者。此即唯广前业用也。疏云。谓由无明起疑耶见□杂染法故者。解云。由有此无明。于谛理事迷闇故。便起得疑及耶见。即拨无谛理。以犹预故。若有耶定。即正定不生。何名耶定。即无想定等是也。此重广能障无痴也。下重解三杂染者。疏云贪等烦恼随烦恼者。即解烦恼杂染也。业之一字。解业杂染也。由有此二杂染故。便招得生杂染也。故疏云能招后有。生杂染法故。或能招后有。生杂染法故。此一段疏文。总是生杂染也。以五果种子。为生杂染之因。能招当来二支果。故名能招后有生杂染也。理实五果种子。及有支一分。并生老死支。皆是生杂染也。即此三杂染。皆因无明生起。此唯取见道无明。能生三杂染法。起疑邪见也。不是修道无明也。问曰。为复唯起邪见。为复更起余四见。答曰。耶见宽通。如增上缘。即总摄五见。皆是邪见摄也。但以见不正故。总名邪见也。若有痴时。即诸惑皆生也。即有此邪见疑等。便一切烦恼总生。即推功归本。皆因无明也。问曰。何故百法论文。无明即在慢后。唯识论无明即在慢前。即二论如何前后不同。答曰。百法论说痴居慢后。即显无明通利钝故。通上下故。若是唯识论中。说无明居前者。即显三不善根一处辨也。亦无别义也。可知。

    上来有二。初略释体业。二广前业用。两段不同。总是正释。上来有二。初问。二正释。二文不同。总是第二释无明讫。

    自下第四释慢者分二。初问。二正释。且初问者。疏云。何为慢。应言此慢以何为体。以何为业用。此是总问也。可知。

    第二正释者分三。初略释体业。二者广释体业。三者辨差别。

    且第一释体业中。先出体。后辨业用。且出体性者。疏云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者。意云。恃己等。即是恃赖自身也。即恃者恃由。依也赖也。即对他劣人。恃赖己身端正。或恃赖事业书诗等。或恃赖族姓等。便高举也。即陵他人。即自恃赖等。不自前人。故名慢。慢即高举也。问曰。言高举即名慢者。即何故对法论云。有我故名心高举。答曰。此对法约根本说。即说我见与慢同时起。即我见是根本故。且言我高举也。其意高举是慢。是慢体性也。可知。

    第二释业用者。此有两业用也。疏云。能障不慢。是一个业用。生苦为业。即是两重业用也。若有慢时。即心高举。起不慢时。即心谦下也。以体性相违故。以慢起时正障不慢也。故云能障不慢也。言生苦者。即谓慢高举。即于胜人胜法上。心高举故。于圣人法上。生陵略故。遂堕恶道。受诸苦故。因慢生得诸恶苦者。名为生苦为业也。若望显扬论说。此慢亦有五业也。一者能障不慢。二者能障菩提涅槃。三者损自他故。四者趣恶道故。五增慢故。即疏中言生苦为业者。即摄得显扬五业中下四业也。此疏中言能障不慢者。即是彼论第一业也。即开合不同。若开即成五业。若合说即有两重业也。可知。上来第一略释体业也。

    第二广释体业者。且先广前体者。疏云。谓若有慢至心不谦下者。解云。于德有德者。即是起慢之处也。于德者。即是殊胜功德法也。即是三乘圣教是也。言有德者。即是有德业□也。即三乘圣教等。即于三乘贤圣人及法。心不谦下者。是慢之体性也。即重解前高举为性也。可知。

    第二重释业用者。疏云由此生死至受诸苦故者。解云。或有疏本。言自此者。或云由此者。皆是写人不定也。即有此慢。于三乘贤圣人法。心不谦下者。即于圣教等。生陵略心。即不可超凡成圣也。即与业为增上缘。能趣恶道。生死轮回。受诸众苦。无有断绝。名为无穷也。可知。上来第二广释前文。可知。

    第三辨差别者。于中分二。初解慢种类。二者从一切皆通见修所断下。是破小乘也。且第一解慢种类者。疏云依慢差别至我得处生者。解云。七九种即是慢种类也。谓于三品我得处生。是生见之处也。问曰。何名种类。答曰。七个是慢。九个是慢类也。且七慢者。一者慢。二者过慢。三者慢过慢。四者卑慢。五者我慢。六者增上慢。七者耶慢也。即五法上。起七慢也。即于三品我德处也。即四于三品起。三于二法生也。即于下品人身起慢。即于劣计见转胜。是慢也。以见前人不解事业相?身品亦劣。即于此下品劣身。便计己为胜。即全不如我。是慢也。二者过慢。即于中品人起也。即于等计己胜也。即前人与此人。一切皆相似一种。是中品人即此人。即此人便计他人如我。即事业相似。便言我胜于他。即于等计己胜也。三者是慢过慢。即于上品人起也。即于胜计己胜也。即此人自是中品人。便于上品人身起慢云。此上品人亦不如我。我胜于此人。故即言胜。于中品人即是慢。更言我亦胜于上品人。便是慢过慢也。即于胜计己胜也。四者卑慢者。亦于上品人起也。即此人多分不及他人。便自计言我但少分不及他。是卑慢也。即三品起得此四慢也。五者我慢。即于我境上起也。即自恃赖己五蕴身。为殊胜故。即计五蕴为我也。诸人皆不如我。即自恃己身高举也。第五于德上起两个慢者。言德者。即是三乘圣人及圣教也。即起得增上慢及耶慢也。且辨增上慢者。即少得谓多得。是增上慢也。即如无文比丘得四禅定。便计为四沙门果。即少分得四禅根本定。便计多圣果者。是少得谓多得也。有解云。无文比丘。即是全不得计为得也。若言得初果已。计为第四果者。即是少得谓多得。今既全不得四果□。是得四禅有漏故。全不得无漏定。不是少得谓多得也。第二解云。亦有少得也。即得圣之时。断惑尽。显得无为。名择灭无为。此比丘得第四定。显离八灾患。显得不动无为。即是六无为中。得一分无为也。亦是少得计为全得。是增上慢也。第七亦于德上起邪见慢也。即全不得。计为得者。是邪慢。如外道。全不得涅槃。便计无想天是涅槃解脱。即是邪慢也。问曰。卑慢计言我少分不如他者。即无高举。如何名慢。答曰。谓此人多分不如他。便计言我但是少分不如他。亦有增强分。故亦名慢。但有称量心。即总名为慢也。虽言我少分不如他者。有称量门中。总名为慢也。即于五个境上。起七个慢。故疏云。谓于三品我得处生也。七慢可知。

    言九慢者。即是慢类也。即此九慢。大乘经中。未见有文也。今准小乘婆沙第百九十及俱舍论长行第十九说。有九慢。九慢即我胜我等劣为三也。有胜有等有劣为三。无胜无等无劣为三。即是九个慢类也。一得偈偈。即过慢慢卑慢。如次说初三。卑慢慢过慢。如次说中三。慢过慢卑慢。如次说后三也。荐福言。应一一置慢类之言。即言我胜慢类。我等慢类。我劣慢类也。下皆应置慢类之言也。问曰。此九慢与前七慢。何宽何狭。答曰。七慢即宽。九慢即狭。即九慢是七慢中三个慢起。得九慢也。问曰。前三慢者何。答曰。一者慢。二者过慢。三者卑慢。于此三个慢。深流出九慢类也。九慢者。且第一三种者。即是我胜等三也。一者我胜慢类者。从下中品人。起过慢也。即下品人定不如我。若是中品人。与此相似。即此人计言。中品人亦不如我。即于等计己胜。名我胜也。二者等慢类者。即是前七慢中。第三慢也。即于上品人起。即上品人胜于此人。此人计言。与我高等。即是于胜计己等。名我等也。三者我劣慢类者。即是卑慢。亦于上品人起也。即上品人多分胜于此人。此人计言。我但少分不如他。是我劣也。此解第一句过慢慢卑慢也。第二句云。卑慢慢过慢者。即是中三也。第一是有胜慢类者。即是卑慢也于上品人起。上品人多分胜于此人。此人自计云。我但少分不如他。即于胜计己劣。名有胜。于我少分故。二者有等慢类者。即是慢也。即亦于上品人起也。即是胜计己等也。可知。三者有劣慢类者。即是过慢也。即于中下品人起也。即中下品人皆劣于我。即于劣计己胜。亦于中品等计为胜也。故□不□也。此说中三讫也。言后三者。即是慢过慢卑慢也。如次说后三者。一者无胜慢类者。即是慢。即于下品人起。即下品人唯是劣。无有胜于我。即是慢故。名无胜。二者无等者。即是过慢也。于中品人起。以此人与彼人相似故。即此人计云。我胜于彼人。即于等计己胜。我胜于彼人。彼人不与我等故。故名无等也。三无劣慢类者。即是卑慢。即于上品人起也。即于胜计己等。即此人是中品人。便计云。我上品人高等。不我劣于彼人。故云无劣也。或我少不如他。多分相似也。即我不劣于他。故名无劣也。上来解九慢类。唯于三品人起。不于我德二境生也。即狭于七十慢也。即大疏与俱舍周也。上来总是第一择慢种类讫也。

    从次第二破小乘宗者。疏云。一切皆通见修所断。即起□无失者。意云。即九慢者。大小乘并通见修所断。彼小乘宗虽言慢类通修道断。此九慢类。于修道中。但有种子。不许有慢类起现行也。见即俱舍疏有问云。何以圣位有彼慢类与我慢。未能断时。如何不起现行耶。小乘师引偈答云。慢类等我慢。恶作中不善。圣有而不起。见疑所憎故。意云。九慢由我见所憎故。全至修道位。我见既断。故慢类我慢亦不现行也。举喻。我见似弓背。慢类及我慢似面。弓背既折。弓面随折也。今我见既断。即慢类我慢随亦不起也。故知修道慢类不起现行。大乘破云。汝小乘若言圣位无我见者。何故言今者我我何所在耶。又如前三果人。闻雷声。走入室。恐我断故。□圣人有我见。我见既有。我慢有者。九慢□亦起现行也。即今者我是俱生我见。更重言我者。是分别我也。大乘修道既有我见我慢。起现行者。由斯九慢类。亦起现行。无过失也。故疏云。圣位我慢既许现行。慢类由斯起。亦无失也。此但为大乘宗说也。即前三果人有此我慢类等也。若四地已前有第六识慢也。若至第四地。作菩提分法观。所有我见永不现行也。我慢亦不起。若说第七识我见。即入第八地。方不起也。七地已前第七识慢亦起现行。若入八地已去。亦有法慢也。若邪慢增上慢。圣位定无也。唯凡夫有也。可知。上来有二。初辨慢种类。二者破小乘。两段不同。总是辨差别也。上来有三。初略出体业。二者广释体业。三辨差别。三段不同。总是正释。上来有二。初问。二正释。二文不同总是第四释慢讫也。

    自下第五解疑者。分二。初问。二正释。且初问者。疏云何为疑。意云。此疑以何为体性。以何为业用。此疏文是总问可知。

    第二正释者。分三。初略释体业。二者重释体业。三者从然此疑品至非即是慧已来。是破异说也。三段不同。且第一略释体者。且先出体者。疏云于诸谛理犹预为性者。解云。言谛理者。即是四谛道理真理。或二谛道理真理。理事等皆生犹预不定。即谛理是起疑之处也。即于四谛若事若理。为复实有。为复实无。即生犹预。犹预者是不定义也。即此唯识论。但说谛理是起疑处。若依瑜伽五十八云。疑于五相起也。问曰。何名五相。答曰。一者他世。二作用。三者因果。四者四谛。五者三宝。问曰。如何唯识瑜伽二论不同。答曰。唯识虽言谛理。亦摄瑜伽五般也。何以即疑于未来他世无苦果者。即于此四谛中。苦谛摄也。言作用者。即是疑无中有等。有传识之用。彼言因果者。即此是四谛因果通摄也。若是有漏因果。即苦集谛摄。若是无漏因果。即灭道谛摄也。彼言疑三宝者。即是此中灭道谛摄。此唯识合彼五事。总在四谛摄也。若瑜伽即开成五事也。即于此谛理。佛之与法。为有为无。犹预者是疑自性也。

    次辨业用者。此有两个业用也。疏云能障不疑。是一个业用也。善品为业。是两个业用也。以疑与不疑相违法也。若是疑即不决。不疑即决。若疑起时。正障不疑也。即障不疑。是别业用也。问曰。此不疑。于百法中。何法所摄。答曰。准前染净相翻。□□有三师解也。初师云。不疑即信所摄。二云。不疑即正胜解摄。三者不疑即正慧摄。若据道理。即第二解是正胜解。故为正也。以不疑故。即是印决之义。今正胜解是决定义。摄不疑也。即正障不信。是别业用也。若通业用者。疏云善品为业。即此疑亦能障一切善品为业也。若修善事之时生犹预者。即令不修善事也。以有犹预故。即我今修善。为复定有善果。为复无。即生犹预者。令善品不生也。若准显扬论说。此疑亦有五业也。一者能障不疑。二者能障菩提涅槃。三者损自他故。四者趣恶道。五者增长疑品。此中能障不疑。即摄显扬第一业也。言能障善品者。即摄下业也。若开断即成五业。若合即成此二业用也。可知。上来略释体性讫也。

    第二重广前文者。即是合解体业也。疏云谓犹预者善不生故。解云。谓犹预者。即释前犹预为性也。善不生者。即释前善品为业也。即修行善行之时。有犹预者。即令善品不得生长故。以生疑惑故。即不修善法因。便生善品。故言谓犹预者善不生故。可知。

    从次第三破异说者。有师说。且第一不正师义者。论云有义此疑以慧为体。犹预简择。说为疑故。问曰。若言疑以慧为体者。有何教文。答曰。即瑜伽五十八说。犹预简择。说为疑故。又瑜伽论第八云。疑谓分别。异觉为体。以觉者是慧也。如何名异。以有不决故。名异觉也。即简择犹预。异于决断觉者。说名为疑也。又训释解云。即毗助末底。转增为疑也。即毗是种种义也。末底是般若义。般若即是慧也。即末底是慧之异名也。以慧体性本来是慧。以毗字助之。便转成疑。□慧体被毗助。着便变异。即名种种慧也。即梵言毗末底。此言种慧者。即是疑也。即此疑无别自体。即于慧上。假立疑也。即毗助末底。转慧为疑。疑是无别体也。此是大乘异师。非是别部也。此是安慧义也。

    自下解彼护法义者。分四。一者标宗。二者立理。三者引教。四者反成。且第一标者。疏云。然此疑者。别有自体。即是犹预为性。是标宗也。二立理者。疏云。令慧不决。非即慧故。立云。非说犹预简择是疑。但是疑同时令慧不决定。故非疑即是慧也。问曰。若尔即瑜伽云犹预简择是疑者。如何通会。答曰。但是疑令同时慧不决定。故非即疑体是慧也。问曰。若尔者。有何教据。且第三引教者。即瑜伽五十五说六烦恼中。恶见是世俗有。即是染慧一分□□。又余贪等五。是实初有。以别自体故。故知疑体□□慧即疑。别有自体性也。以非世俗有故。若疑体即慧者。应同五见。亦世俗有。应立量云。疑是有法。应别有自性宗。因云。六烦恼中非世俗有故。同喻。如贪等实法也。可知。故此别有自体性也。第四反成者。亦是训释。反难前师。以成自义。论云。毗助末底。转慧为疑。毗助若南。应转智成谛识也。意云。汝前师言。末底是慧。以毗字助之。即慧成疑者。亦应若南是智。以毗字助之。转智成识。以毗是种种义。由毗助智。变名识故。若不许毗助若南转智成识。识别有自性者。即毗助末底。转慧成疑亦不成。若言助着慧。即转慧成疑。疑无别体者。即应毗助智时智成识。识无别体。即彼既不尔。此云何然。故知疑别有自体也。上来四段是护法正义也。上来有二师。总是破异说也。

    从次第三总摄前五六释分别者。疏云。□□五释。普无六释也。以上一个字无离合故。六释不摄也。上来有四。初略释体业。二重释体业。三者破异说。四者总摄前五六释分别。四段不同。总是正释。上来有二。初问。二正释。二文不同。总是第五解疑讫也。

    自下第六解恶见者。分二。初问。二正释。且初问者。疏云何恶见。此是问也。应言以何为体。以何为业用。有何所以。五见总名恶见。即百法名不正见。唯识论名恶见也。此是总问也。

    第二正释中分二。初总辨体业。二者从此见行相下是辨差别也。且第一总辨体业中分二。初别辨体业。二者从谓恶见者多受苦故。是合解前文也。

    且第一别辨体业中。先出体性者。疏云。于诸谛理至染慧为性者。解云。谛即四谛。理即道理□是也。于此四谛道理等。颠倒推度也。问曰。何名颠倒。答曰。头下名颠。足上为倒也。若于法中说者。即于理违背。故名颠倒。谓此五见等。无我计我。非常计常。非净计净。非乐计乐。或谤无因果。非因计因。非道为道。故总名颠倒。以与本法意义相违故。名颠倒也。又言倒者。即是常乐我净四倒也。以本来是无常无乐无净无我等。便妄计为常乐我净者。名为倒也。即此四倒有三种也。问曰。三种倒行相如何。答曰。言三种倒者。即是想倒见倒心倒也。言想倒者。即于无常无乐等四倒。起常等四者。即是妄想分别。名为想倒也。言见倒者。即于前妄想所分别中。即忍可乐欲建立。为常等四。不知是无常等四。便印可为常等四。以执着为常等者。名见倒也。言心倒者。□于所执着等烦恼贪染。故名心倒也。有此名□见颠倒推度。即此恶见皆是染慧为体性也。即是染慧上有颠倒推度义。名为恶见也。即将染慧为体性。可知。

    次释业用者。疏云能障善见招苦为业者。解云。此亦有两个业用。能障善见。是别业用。招苦为业。是通业也。即此善见是正见也。以恶见与此善见相违。能障善见不生故。是恶见业用也。问曰。如何惟识论名恶见。百法论即名不正见。二论如何相违。答曰。以五皆能耶推求故。总名不正见也。若准唯识论。以五见皆非善见故。总名为恶见也。又言恶见者。以善翻名为恶见。唯是染故。定非善见故。名恶见也。或毁责名为恶。恶通有覆。今此五见总名恶见。以毁责故。由见不正故。总名恶见也。此□□应向前来云何恶见中问答也。可知。言招苦为业者。意云。有此恶见故即能招种种苦果也。即种种耶推求已。便发恶行。受诸苦果。故言招苦为业也。若准显扬论说。此恶见亦有五业也。一者能障善见。二者能障菩提涅槃。三者损自他。四者趣恶道。五者增长恶见也。此中能障善见。是显第一业也。若是招苦为业者。即是显扬下四业也。若开即成五业。若合说者。即说有二重业也。上来别出体业也。

    自下第二合释体业者。疏云谓恶见者多受苦故者。解云。谓恶见者。重释前体也。多受苦。即重解前招苦为业也。或此总是重释前业用亦得也。谓恶见者。即多毁正法。以执自见戒等为胜清净等。由有此执故。便生恶趣。受诸苦也。故云多受苦故。问曰。此见为是分别。为是俱生。答曰。分别者。能发恶行业故。即□□□往恶趣。唯分别故。若是俱生者。即不发恶行也。此约多分说也。亦有生无想天者。岂非乐果耶。故知不必定招苦果也。若依后世说。亦当来受诸苦也。可知。上来总是总辨恶见体业也。可知。

    第二辨差别者。分二。初两句是标差别之行相。二者正辨差别。且第一标者。疏云此见行相差别有五也。意云。言五者。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禁取也。即恶见中有五个见差别也。故云差别有五也。

    二正辨差别。即分五段。今且第一辨身见者。分四段。一者辨身见之义。二者辨生见之处。三者辨业用。四者辨身见差别。且第一辨身见之义者。疏云一萨迦邪见者。解云。萨迦邪见即是梵语也。下言见者。即是汉言。即梵云萨迦耶达利瑟致。此翻为身见。即梵云迦耶。此云积聚。积聚即是身也。更言萨者是何义。今解萨字。有三义解也。一者有义。二者伪义。三者移转义。若是萨婆多宗解。萨是有义。二经部云。萨是伪义。三大乘解。萨是移转义。三师不同。且第一萨婆多云。萨是有义。迦耶是身义。达利瑟致名为见也。即言阿悉提底以助于萨。即名为有义也。即执身为实有也。以从极微生故。是实有之身名有也。以为悉二字。以自有义也。佛谓遮当来经部执身为伪。故说身是有也。言有者。但是缘生幻有也。即萨婆多不得佛意。便执是实极微成者。是实有之身。即具足应翻阿悉提底萨迦耶达利瑟致。即翻为有身见也。第二经部师解云。萨者是伪义。迦耶是身。达利瑟致是见也。即将思诧提底。以助于萨。即名为伪义也。以身者是积聚。积聚即是五蕴假者。即佛谓遮当来萨婆多执身为实有者。所以说是五蕴合成积聚是伪也。即缘此积聚假身见。故名伪身见也。即具足应言思托提底萨迦耶达利瑟致。此云伪身见也。第三大乘解云。萨者是移转义也。以将僧吒烂提底。以助于萨。即成移转义也。即此大乘解。即是双遮前二师义也。以是缘生幻有故。非实极微成。不名为实有也。又是依他法从种而生。成所缘缘义。亦非伪义。唯是依他移转之法。以死此生彼。无□实定。故名移转之身也。非如前二宗定实定伪名为移。即流转诸趣不定。故名移转义也。即是具足应言僧吒烂提底萨迦耶达利瑟致。此云移转身见。即于此移转身□是见。故名移转身见也。上来正解身见之义讫也。

    从次第二辨生见之处者。疏云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者所者。意云。即于此五蕴身。执为我及我所也。即执色为我。余四蕴为我所。即五蕴互为我我所也。问曰。如何名五取蕴。答曰。此简不是无漏五蕴。故言五取蕴也。以是爱取能润生故。即有此五蕴。五蕴从他爱取生。名为五取蕴也。即从因为名。即于此五取蕴上。执为我我所。即此五蕴能生起我见。五蕴是所缘。我见是能缘也。即缘此五蕴身。起我我所见。故言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也。可知。

    从次第三辨业用者。疏云一切见趣所依为业者。解云。即余三见皆我见后生。即有此身见时。便于身见上。更执为断常故。即此身见。与边见为所依也。以断常是边见故。又于自身见上。执自见为最胜者。是见取。即身见与见取。为所依也。即更执自身戒行。为能得清净。故名戒取。即与余后三见。为所依故。即是身见之业用也。故言一切见取所依为业也。

    从次第四身见差别者。问曰。此身见行相者何。疏答云此见差别有二十句六十五等分别起摄者。解云。依对法论第一说云。分别行缘蕴。不分别所起处。即有二十句。若分别行缘蕴。兼分别所起处。即有六十五句也。且作二十句者。即一蕴有四句。即五蕴合有二十句也。即色蕴有一个我见三个我所见。即成四句。即五蕴皆然。且于色蕴上作法者。第一外道计。色蕴是我。即色蕴当体。是我体也。第二外道计。此色非我。此色蕴是我之璎珞。但是我家庄由。即是我之璎珞也。第三外道云。此色亦非璎珞。此色蕴但是我驱使。是童?。是我所有也。第四外道云。亦非僮?。此色蕴是我住处。是我窟宅也。此色蕴既有四句。即余四蕴每蕴有四个外道。准色蕴说也。即成二十句也。即五个为我见。十五个为我所见。问曰。何以五个我见。十五是我所耶。答曰。以相应我所随我见起。即不离我见也。即五个是我见。十五是我所。此但是分别行缘蕴。不分别所起处也。问曰。何名所起处。答曰。若执色为我见。执余四蕴是我我所所起处。别即言有所起处也。今不分别所起处者。即计色为我时。更不别分别我所起处。但与我见同起。故言不分别所起处也。但有二十句也。若分别行缘蕴兼分别所起处者。即有六十五句。即我与我所。别蕴起也。若计色为我时。便计余四蕴。为我所也。即我所不与我同蕴起。即别蕴起我所故。即言并分别我所所起处也。作法云。即将色为我。即余四蕴各有三个我所。即色是我。即是我璎珞僮?窟宅。想是我璎珞僮?窟宅。行是我璎珞僮?窟宅。识是我璎珞僮?窟宅。即一蕴为我时。余四蕴各有三个我所。即三四成十二。并一个我成十三句也。即一蕴为头。有十三句。即五蕴互为头。都有六十五句也。问曰。疏云言六十五等者。即等于何法耶。答曰。五蕴既有二十句六十五句等者。即等取十二处十八界亦有我我所也。且十二处者。即分别行缘处。不分别所起处者。即有四十八句也。即有外道计。眼根是我。第二外道云。此亦非我。即此眼根但是我璎珞。以眼根能庄严我也。第三外道云。非亦璎珞。此眼根但是我家僮?。第四外道计云。亦非僮?。此眼根但是我住处窟宅也。即眼根有四。一是我见。三句是我所见。即眼根处有四句。即十一处准此眼根作法。即十个四。成四十处。更有二处六八句。即成四十八句也。即不分别所起处也。即十二个是我见。余三十六个是我所见也。若分别行缘处。并分别所起处者。即有四百八句也。即眼根处是我者。即余十一处各有三个我所见也。即十一个三。成三十三也。并眼根为我见。即成三十四句。即眼根一处为头。有三十四句。即十个三十四。三百四十也。更有两个三十四。成六十八也。即成四百八句也。即十二处互为我我所。都有四百八句。十八界者。若分别行缘界。不分别所起界者。即有七十二句也。即有外道计。眼根界是我。第二外道云。此不是我。此眼根界。但是我家庄严具。是我璎珞。第三外道云。此亦非璎珞。此眼根界。但是我家驱使僮?。第四外道云。亦非僮?。此眼根界。但是我住处。是我窟宅也。即一个界有四句。即十个成四十。又八个界各有四句。即成三十二。即并前成七十二句也。若并分别所起界者。即有九百三十六句也。即一个界为我见。即余七十个界。各有三个我所见。即十个三。成三十。更七个三。即三七成二十一。即成五十一。并一个我见。即成五十二句。即一界为头。有五十二句。今十八界互为我我所。即十个五十二。成五百二十。更有八个五十二。即成四百一十六。并前五百二十。成即九百三十六句也。此依婆沙杂集第一世第一品说。约蕴约处约界等。分别可知。此上所计。我非俱生。唯是分别见也。问曰。如何得知。答曰。瑜伽五十八说云。二十句等萨迦邪见。皆见道断。即唯依分别惑。不依俱生惑也。可知。上来有四。初辨身见之义。二者辨生见之处。三辨业用。四辨差别。四段不同。总是第一辨身见讫也。

    自下第二解边见者。分二。初标。二者正释。且第一标者。疏云二边执见者。意云。即是断常二执见也。不居中故。以见偏故。故名边见也。可知。

    二者正释中分二初辨业用。二辨差别。且辨业用者。疏云。谓即于彼随执断常障处中行出离为业用者。解即于自身执断执常。或执他身为断常故。即障他处中行。处中行者。即是中道之行也。问曰。何名中道。答曰。离断常故。名中道也。即如第八识。从无始至解脱道已。无间断故。即离断见。以第八是有为法四相。故离常见。若见真如者。即离有离无。名为中道也。以离增益望多真如。故名离有。又不是体全无故。名为离无。即遮增益损减二边。故名中道。即我法二执俱丧。故名真空。即名为舜若。于空门中。有妙有之理体。故名为妙有。即名舜若多。即梵言舜若。即名为空。若更□□者。即是其性。即□□舜若多。此云空性也。有此义故。名为中道也。即将前百法是妙有。破恶趣空。将后二无我真空。破于心外执有。即离无边及离断常。正处中道也。若有此断常二见。正障处中行也。此处中通漏无漏也。又言障出离为业者。即出离之行。唯是灭道二谛。唯无漏也。即灭道二谛。是出离法。有此断常二见。令道谛不生。令灭谛不显。以障真无漏行故。名障出离为业也。问曰。处中行与出离行何殊。答曰。亦有异处中行即宽。摄得出离行也。若出离之行即狭。摄他处中行不尽。以出离行即唯无漏。若处中行即通漏无漏也。此有此二意故。所以言障处中行及障出离行也。即此断常二见。能障此二行故。是边见之功能。即依前我见上。便执断执常。可知。上来辨业用也。

    第二辨差别者。分二。初标差别。疏云此见差别是也。

    二辨差别者。于中分二。初辨常见。二者从七断灭论等。是断见也。

    且辨常见者分二。初辨前际。二者后际。

    且辨前际者。论云诸见趣中至四一分常论者。且辨四遍常论者。言诸见趣者。即不一名。诸即六十二个见。名为诸见也。即此边见。六十二见。于中摄得四十九个见。余十五个见是邪见摄也。即此四十七见中。四十个是常见。七个是断见也。即有此多见。故言诸见者也。趣言者。即是意趣也。或是所趣。或是趣况也。故名诸见趣也。言有执前际者。即依过去起分别见。故名前际也。若依未来起分别见。名后际也。若依现在起分别见。即不定也。或名前际。是未来前故。是未来因。名前际也。或名后际者。是过去之后故。或故或是过去果故。名后际也。

    且先辨前际者。问曰。何名四遍常论。答曰。即是二四八十劫。见生死遍□。言二者是下品外道。四者是中品外道。八十者是上品外道。第四是见生死者。即是得天眼通也。且第一二十劫者。唯下品外道。得宿住通。见过去二十劫中成住坏空一切有情死此生彼。即死时即隐。生时显。若世界坏空时即隐。成住时即显。即隐显也。即本来是常住法。即执此成住坏空生死等为常也。第二外道是中品者。得宿住通。观见过去四十劫成住坏空一切有情死此生彼。便执我皆是常住。但有显隐而已。其实本成常住也。故知世间有情皆是常住也。第三外道是上品者。得宿住通。观见过去八十劫成住坏空一切有情死此生彼。便执为我皆是常住。但是隐显不同。故知皆是常住也。第四外道由得上定。起得天眼通。见诸有情生时死时诸蕴相续。彼便执我世间俱常。前三外道得上定。得宿住通。第四外道得天眼。所见皆是常也。此常见并是见道之惑也。问曰。此宿住通及天眼通皆是善性。如何善性是烦恼中边见耶。答曰。正得宿住通天眼。正观一切有情死此生彼时。皆是善性。非是惑也。即后念及缘前念所观过去之境。便起妄执为常者。即是边见。亦不相违也。此常见亦缘三界境。亦此常见是上界系。以是依定后起此见故。通上地系也。或是下界常见之分缘上界境者。是独影境。问。天眼通缘现在。如何言前际。答曰。缘现在境已。第六识便执过去。亦如现在。死此生彼。准通境说。上来四遍常论讫也。

    次辨四一分常论者。问。何名一分常等。答曰。梵余大种心戏分恚一分也。一者是梵余。二者是大种心。三者是戏分。四者是恚分。且第一梵余者。梵即是梵王。余即是梵辅梵子等。即火灾坏初禅见。后劫成时。初时但有梵王一人。在前生于初禅。更无余人。即梵王作念言。愿诸有情成生此间。与我为伴。即作此念已。后时有情便生于初禅。生于初禅已。早见有梵王也。便计云。我从梵王生也。即梵王自言。我是生者。即诸余梵子命短。即在前死。成生外道家。即劫引得初禅定。得宿住通。见梵王犹在。便执计云。古者梵王是常。我等是无常。计梵王是常者。是计他我起见也。即一分是常。一分是无常也。二者大种心。言大种者。是四大种。即地等四也。即四大种是常。心是无常也。我见地等即常有。见诸有情。即有生死。故知地等是常。心是无常也。三者戏分者。即是欲界诸天等。临死之时。即不乐本座。便欲得游戏。戏望以境殊胜。极自不舍。即此时佛然便无常已。来生此间。人中得通。观见前生。临死时有戏望故。便执计云。故知戏望是无常。不戏望者是常也。四恚一分者。即欲界诸天临终之时。眷属离。五衰相现。即见眷属违绕新天子故。便角眼视。生愤恚故。拂然便无常。即计我云。故知愤恚者无常。不愤恚者是常也。皆是得通天缘。便起我计。一分常一分无常也。即并前四遍常。成八个见。总是依前际起也。问曰。前来他一分为常者。即是常见也。既计自身无常者。是何见摄。若是断见。何名常见。答曰。亦是常见也。不是断见。但是别境中染慧摄。非是五见摄也。以不执后世断故。但计前世是常。或但是染慧。非常断摄也。

    第二辨后际起我者。疏云及计后际有想十六者。且于色上作四句者。第一外道计云。我有色。死后生有想天。即计生欲色二界有色之处。即九地中际。却非想及无想二天。以是损识之处也。即下三无色及色界十七天等也。以外道不知有五净居天。又是圣人所居。外道行生也。即余处皆是有想之处也。即我有色。死后生有想天也。第二外道计云。我无色。死后生有想天。汝前外道所计。皆是我我所计。即是即我无色蕴。名我无色。以执四蕴为我。死后得生有想天也。第三外道计云。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生有想天。即执五蕴皆为我。亦有色。即计色蕴为我。亦无色。即计余四蕴为我。死后得生有想天也。第四外道计云。我非有色非死后得生有想天。即遮第三外道也。言非有色遮色蕴。言非无色遮余四蕴。即是离蕴计我。皆死后得生有想天。此四见或是定中起。或时散位寻伺起也。

    第二于边上作四句者。第一外道计云。我有边□故得生有想天。若执色为我。亦有限量。故名有边。或在身中。如指节量。或缘得及处名有边。或余四蕴亦有限量。所依所缘有分限故。皆死后得生有想天也。第二外道计云。我无边死后得生有想天。若执色为我者。即遍一切处。以外道缘法界无色不及故色我无边。以不知边际。故名无边也。皆死后得生有想天。第三外道计云。我亦有边亦无边。后得生有想天。言亦有边者。即是小我是卷也。若言无边者。即是大我名舒也。即卷时名亦有边。若舒时名亦无边也。即瑜伽论第六云。执我随身。或舒或卷。其量不定。身无量时。我亦无量。身若小时名亦至小。死后得生有想天也。第四外道计云。我非有边非无边。死后得生有想天。此遮第三计也。或是□蕴计我。可知第三于想上作四句者。第一外道计云。我有一想。死后得生有想天。在下三无色也。二者我有种种想者。死后得生有想天。即在欲色界中际无想天也。三者我有小想。死后得生有想天。即计小色为我。即如虽冥虫是也。四者我有无量想。即是第四禅大身也。皆死后得生有想天。第四于受上作四句者。第一外道计。我纯乐受。死后得生有想天。即在第三禅。以是乐极成。或下二禅亦有乐受。即间杂。第二外道计云。我纯有苦受。死后得生有想天。即在阿鼻地狱。受种种苦也。第三外道计云。我亦有乐亦有苦。死后得生有想天。亦有苦即在畜生鬼界。亦有乐即在欲界人天中。第四外道计云。我非有苦乐。死后得生有想天。即是舍受也。或即遮第三计。此上色上作四句。边上四句。受上四句。即四四十六。皆是有想论也。疏云无想八论者。即是有色四句有边四句。且有色四句。一者我有色。死后生无想。即执色蕴为我。得生无想天。即是第四禅无想天是也。第二外道计云。我无色。死后得生无想天。即执命根。非是色故。即得生无想天。第三外道计云。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得生无想天。即执五蕴为我及命根也。第四外道计云。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得生无想天。即遮第三计。即是离蕴计我也。此是色上作四句也。

    第二于有边上作四句者。第一外道计云。我有边。死后得生无想天。即执色为我时。其量狭小。名有边。或卷名有边。以知限分故。即死后得生无想天。第二计云。我无边。死后得生无想天。即执色为我时。遍一切处。即舒不可知。故名无边也。第三计云。我亦有边亦无边。死后得生无想天。即执无色卷舒也。若卷时亦有边。若舒时亦无边也。皆死后得生无想天。第四外道计云。我非有边非无边。死后得生无想天。即非有边者。即傍界。非无边者。即上下有限故。亦是遮第三句。可知。上来是无想八论也。

    疏云俱非八论者。即非非想名俱非也。即有色四句。有边四句也。且有色等四句者。一者我有色。死后得生非想非非想天。即执色为我。见诸有情入非想非非想不明了。即作此执也。此是散位妄执起。非是得定者也。二者我无色。死后得生非想非非想天。即执四蕴为我。入非想非非想定不明了。作如是执也。三者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得生非想非非想天。即蕴计也。五蕴全。第四外道云。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得生非想非非想天。遮第三句也。是离蕴也。第二于边上作四句者。一者我有边。死后得生非想非非想天。可思。二者我无边。死后得生非想非非想天。思之。三者我亦有边亦无边。死后得生非想非非想天。四者我非有边非无边者。遮第三句也。此是俱非八论也。

    上来总是辨常见也。次下辨断见者。疏云七断灭论等分别起摄者。一者我有遮四大所造为性者。即欲界人中死后断灭。即毕竟不生。名为断灭。现在身亦得生者。即死后更不生。二者我于欲界天中死后断灭。三者我于色界死后断灭。四者我于空处死后断灭。五者于识无边处死后断灭。六者我于无所有处死后断灭。七者我非想非非想处死后断灭。此七个断灭。亦是后际也。上来有二。初辨常见。二辨断见。总是辨差别。上来有二。初标差别。二正断释。二文不同。总是正辨差别。上来有二。初辨业用。二辨差别。两车不同。总是第二正释。上来有二。初标二释。二文不同。第二辨边见也。

    自下第三辨邪见者。于中分二。初标。疏云三邪见者是也。可知。

    第二正释中分三。初总辨邪见。二者从此见差别至非道为道。是辨差别也。三总结者。疏云如是等皆邪见摄是也。三段不同。

    且初第一总辨邪见者。问曰。何名邪见。答曰。谓谤因果作用实事。且言谤因果者。先辨谤无因者。对法论云。谤无布施之福因。谤无词记。亦无妙行。即谤无无漏妙行。亦无恶因。即煞生等亦无罪也。即所行妙行亦无福因。何以知之。以有人布施已。后却得贫穷果报。故知无布施之福因。又行恶行已。后得毗沙门第三子故。故知无恶因也。此上皆谤无因也。谤无果者。即无三乘圣果。亦无三恶道之果。以因不招果。无有布施得无漏等果。言谤无作用者。谤父母。以今是父母。来世却与我作男女来。故知不定是父母。故知世间无实父母。此外道现世父母亦不信也。亦无中有作生有情传识之作用。又谤无胎藏之用也。身也。谤无实事者。即谤无菩提涅槃阿罗汉等事。即三乘果皆不信有。即总名检无因果。名为邪见。疏云。及非四见至名义遍故者。意云。此邪见宽。但是余四见摄不尽者。皆是邪见摄也。如似增上缘。余三缘摄不尽者。皆是增上缘摄也。今邪见亦尔。即此邪见是损减见者。余四见多是增益见也。以谤因果作用实事。名为损减也。下无因论。亦是损减也。以邪见摄也。问曰。如何名名义遍。答曰。但是余四见不摄者。余一切不正见。皆是邪见摄。名名义遍也。上来总解邪见也。

    第二辨差别者。于中分二。初辨前际起。二者辨后际起者。且辨前际起者。疏云此见差别至四不死矫乱者。言二无因论者。一者从无想天没。来生此间。得宿住通。不能忆彼出心已前修定之时。以无想天寿五百劫。此极上品外道。得宿住通。观过去八十劫事。即不能知此无想天已前修因之时。便起邪见。皆是无因而生也。故知我等亦无因而生也。即执一切有情皆是无因而有。二者由寻伺不忆前身所作事。便执云。一切皆是无因而有。是自然生。如禽兽等谁能尽。山源谁人造作。故知皆自然生。一切皆是无因而有也。可知。疏云四有边者。第一外道计云。上至第四禅。下至无间地狱。于中执我遍满。故作念云我有边际。故名为有边也。以有限量故。第二外道计云。我无边即遍满十方。思不及。故名无边。即能忆傍世界。无边际故。即我无边也。第三外道计云。我亦有边亦无边者。即计上下遍满有遍际。名亦有边。计傍世界思不及。故名亦无边也。第四外道计云。成劫时。我即非无边。若坏劫时。我即非有边。以成劫时。有地狱等。名非无边。若坏劫时。地狱亦无。名非有边。疏云。四不死矫乱者。一者怖无知。二者行谄曲。三者怀恐怖。四者怖愚赣。问曰。何名四不死。答曰。以有不死天以长寿故。即外道执为常住不死。即无想天是不死天也。即外道自计云。不死无乱。今佛法毁责不死者矫乱。且第一怖无知者。即外道自言。我不知善不善。不知不死天行相也。若有人问我不死天如何。即不应定答。我若定答者。即恐他监我无知也。即此不死天秘密义。不应说之。若定答定答者。即恐人轻毁我。所以不定答。故名怖无知也。二者行谄曲者。若有人问我不死天如何。我便赞叹。汝作此问者大好。诸人不解作此问。即汝见解者深。以赞彼人。彼人便不敢重问也。三者怀恐怖者。若有人来问我不死天如何。我实不知。便不答默然而坐。即前人不测浅深也。赞言不可思议也。四者怖愚赣者。有人来问我不死天如何。我应反问云。汝问我不死天者。即汝意如何。彼人言将谓。不死天是长生也。即外道便印顺云。成如所言。即不死天是长生也。即此外道专修正行。有人来问。应须反问。便印顺也。

    上来多段。总是辨前际也。次辨后际者。疏云及计后际五现涅槃者。一者见现在受人天五欲乐者。便计为涅槃。即受五欲乐时。便得涅槃乐也。二者即厌彼五欲乐。即得初禅。以得定故。引得轻安故。便计为涅槃也。三者即厌初禅寻伺。得第二定。以离寻伺故。便为涅槃也。四者即厌诸欲。及寻伺喜受等。得第三定。以计为涅槃也。五者即厌诸寻伺喜乐受。及出入息等皆厌。得第四定。以为涅槃也。即此十五个见。并前边见有四十七。即成六十二见也。应科此疏文作迷谛行相。下四谛下辨邪见。

    且辨苦谛下邪见者。疏云或计自在世主至常恒不易者。即自在梵王帝释等。皆是三界苦果。总名为苦谛。若执此为常者苦谛下邪见者。疏云或计自在世主者。即计大自在天为常住也。即自在天名为世主也。言释者是帝释。梵即是梵王也。即计此皆为常住。名为计他我也。以外道执他为常者。即名为计他我也。余及物类者。即是时方本际。是亦是能生也。一切有情是无常名所生也。言时者。即春夏秋冬名时也。或一月时也。或一日时。或刹那时。即一切有情皆从时中生也。住亦依时中住。死亦依时中死也。即一切有情生老死皆不离时。若生亦在时中。死亦在时中。住亦在时中。即时是常住。有情等是无常也。故名常恒不易也。言方者。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皆是方。即一切万物。皆从他方中而生也。即方是常住。一切万物是无常。名常恒不易也。言本际者。即未有世界时。有一槃古。于中有一物。名为安荼。安荼破已。即清气上凝为天。浊气下为地。中间清浊气成有情也。天即日高一尺。地即日厚一尺也。若中间清气禀著者。即聪明利智。若禀着安荼浊气者。即闇昧。即此时方本际是常。一切物是无常也。故言及余物类常恒不易也。上来第一辨苦谛下邪见也。

    第二辨集谛下邪见者。疏云。或计自在等是一切物因者。言等者。即等取前来释梵等也。问曰。如何是一切物因。答曰。西方有围陀论师云。谓劫成时有一大人出。名曰那罗延。那罗延?中生一大莲华。莲华中生得梵天。从梵天口中。生得婆罗门。从梵天两肩上。生得刹帝利。从梵天两?。生得毗舍。从梵天两足下。生得首陀。即此四姓中。从口中生者。为最上姓。从足下生者。即下也。即知一切有情皆从梵天生也。即梵天等是一切物因也。言自在天者。即八法所成。一者虚空为头。二者大地为身。三者山为粪。四者江海为尿。五者雷声是凌气。一切草木为毛。六者一切有情是腹中虫。七者风为命根。八者一切罪福是自在天业力。又说自在天有三身。一者是法身。即十方虚空是也。二者报身。即在第四禅中住。身长一万六千由旬。三化身者。住在南海末赖耶山中。有八个手。亦是佛化身也。即有外道。计自在天。为常。便于五天中觅。乃至于南海觅。即此自在天即为外道说法。说法已。便语彼外道云。我不是自在天。即于中印土誓多林中释迦牟尼。是大自在天。是汝本师。此即方便破外道。即此外道计自在天释梵等。是一切物因也。即不了诸法从自因缘生也。今既计自在天是一切因者。即是邪见收也。此是集谛下邪见也。

    疏云或有横计诸耶解脱者。即灭谛下邪见也。谓执无想天及非想天。为解脱涅槃也。即编掾卧棘。五热炙身。受苦若尽。即得解脱。名诸耶解脱也。此是灭谛下邪见也。

    疏云或有妄执非道为道者。即是道谛下邪见。即持鸡狗等戒。皆是非道妄计为道也。或杀马祭天等。皆是非道计为道也。此是道谛下邪见也。上来多段不同。总是第二辨差别也。

    次从第三总结者。疏云诸如是等皆邪见也。上来有三。初总辨邪见。二者辨差别。三者总结。三段不同。总是正释。上来有二。初标二释。二文不同总是第三辨邪见讫也。

    自下第四辨见取者。分二。初标。二正释。且标者。疏云四见取者是也。可知。

    第二正释中分三。初解见字。二解取字。三解业用。且第一解见字者。疏云谓于诸见及所依蕴者。解云。即前三种见名为诸见也。言所依蕴者。即是所依身也。即是见所缘境也。亦是见眷属也。下解取字者。疏云执为最胜能得清净者。意云。即此见取具此二因也。一者执自见为胜。他见为劣。名执为最胜也。二者能得清净者。即我作此见。即得常乐我净也。故名能得清净。若准佛法说。即此外道计为常乐我净者。皆是见取。以是无常无乐等四。妄为常乐等者。即是见取所摄也。今有此二因。方成见取也。若阙一义。即见取义不成也。第三业用者。疏云一切斗诤所依为业者。即一切外道各各执自见为是者。即诸外道因此便有斗诤而生。以执自是。见为胜。他见为劣。即诸外道便计云。我见胜他见劣。互执者便有斗诤也。故疏云一切斗诤所依为业也。上来有三。初辨见字。二辨取字。三辨见业用三段不同。总是正释。上来有二。初标次释。两段不同。总是第四辨见取讫也。

    自下第五辨戒禁取者。分二。初正辨戒禁取。二从然有处计说下。是会释违文也。且第一正辨戒取者。于中分二。初标。二正释。且初标者。疏云五戒禁取者。是标可知。第二正释中。分三。初辨戒禁二字。二辨取字。三辨业用。三文不同。且第一解戒禁二字者。疏云谓于随顺诸见戒禁及所依蕴者。解云。言谓于随顺者。即随顺前来见是能豫。即执自戒为胜。及戒眷属为所缘境也。此中但取能顺禁为所缘境。不取所顺三见为所缘境。名为戒禁取。以见是见取摄。今但执所持戒。为禁戒取也。坚持不犯名禁也。二解取字者。疏云执为最胜能得清净者。解云。即执自所持鸡狗戒为最胜。他戒为劣也。二又持此戒。即得常乐我净。若准佛法。诃之名为四倒也。即执持此戒。即得常乐我净者。名为能得清净也。此是辨取字也。第三解业用者。疏云无利勤苦所依为业者。意云。即此缘掾卧棘五热炙身。一日食一麻一麦。持鸡戒等。即虽是对苦。都无利益。却招三恶趣果。故名无利勤苦所依为业也。上来有三。总是正释。上来有二。初标。二释。二文不同。总是第一正辨戒禁取也。

    自下第二会释违文者。分二。初正会违文。二者从不尔如何下。是资难也。且第一正会文者。外人难云。若言见取执为最胜能得清净名见取。又言戒取亦有最胜能得清净者。即何故有圣教云执为最胜名为见取。执能得清净名戒取耶。下会文者。先牒问。疏答云。然有处说至戒取者。是也。二者正会者。疏云是影略说。或随转理门。意云。此正会中有二。初是影略而说。二者是随转理门也。且第一影略而说者。即诸论中说言执为最胜。名见取者。即影取执能得清净故略不说也。又言说能得清净名为戒取者。即影取执为最胜。亦在其中。即诸论互影。略而说故。知见戒二取。皆有最胜能得清净也。是故疏总言是影略说也。问曰。若尔者即见戒二取何别。答曰。所执所依见及眷属最胜及清净故总名见取也。若执戒及戒眷属为最胜。及清净者。名为戒取也。若言执见二眷属最胜无清净者。亦非见取。若执清净无最胜者。亦非戒取也。即执自见时。有此二义。方名见取也。若戒禁时。有此二义。方成戒取也。二云随转理门者。意云。彼诸论言。但执最胜。名见取。但执能得清净。名戒取者。即是随小乘萨婆多宗说也。以萨婆多师计最胜。名见取。能得清净。名戒取也。但是就小乘宗说。非是究竟说。故名随转理门。言随随遂也。转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