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北山楼词话最新章节!

bsp;笛声残。角声残。千里秋风人未还。无言倚画阑。长亭寒。短亭寒。君上长安道路难。愁来掩镜看。

    酒泉子

    暮雨珠帘。金博山头初绿。暗思君,宫漏促。掷银钱。昔年歌舞愁难得。清泪空沾臆。柳依依,花脉脉。草芊芊。

    其二(缺)

    其三(缺)

    其四(缺)

    其五(缺)

    玉蝴蝶

    春城杨柳依依。又是忆人时。帘额卷残阳,红亭掩翠微。关山音信断,行客梦中归。莫更惜芳菲。明朝慵画眉。

    其二

    金沟微雨初晴。何处按歌声。细草长空阶,飞蛾影鬓轻。纤腰初学舞,茜袖暗尘生。薄幸最关情。昭阳月又明。

    其三

    越罗初试新凉。小院菊花香。塞雁一双飞,江天暮雨长。玉钩斜绣幔,金钏背兰釭。明日是重阳。银河秋水长。

    其四

    雁门衰草萋萋。风雨湿征旗。莫上白登台,乡城望又迷。胡笳吹不断,漏永雁声低。终日数归期。年年征戍儿。

    其五

    御沟烟柳初晴。长信晓风生。寒玉冻冰壶,新妆掩画屏。旧欢愁梦短,惆怅别离情。门外舞衣轻。金铺相对扄。

    春光好

    春光好,小楼晴。画筵明。帘外海棠花影自相迎。燕子双飞何处?玉人头上风轻。笑倚新妆寻阿母,眼潮生。

    归国遥

    风过。一夜梨花开满树。玉人犹未归去。断肠京口路。绣槛暗飞香雾。待郎春又暮。对妆无限心绪。片帆应不渡。

    恋情深

    玉镜秋风帘幕重,泪痕相送。锦筵回首烛生枝。暗相悲。黄河曲岸草凄凄。征马倦长嘶。莫向卓家池馆卖娥眉。

    菩萨鬘

    绮楼帘展湘山近。卢姬弦上湘妃恨。落叶捲微霜。平沙起雁行。蜀机添绣镊。翠带双蝴蝶。镜里宿妆残。画蛾侵晓寒。

    其二

    江城八月飞黄叶。长安陌上伤离别。遥意画堂中。残筵烛影红。无言长掩泣。斜倚屏山立。低首弄湘弦。声声起暮蝉。

    其三

    社前小燕初调羽。双双飞出衔香絮。高捲水精帘。江南春正妍。黛眉低柳色。映见梨花白。却恨薄情人。年年不觉春。

    其四

    丁香一夜开香雪。梦回却见胧胧月。何处是萧关。重重山外山。绿窗春色浅。漏永金镛掩。又听晓莺啼。催人起画眉。

    其五

    玉门杳杳音书绝。黄沙万里飞春雪。惊起对银釭。泪声随漏长。翠眉愁钿匣。枕上桃花甲。消息梦中稀。满楼春燕归。

    卜算子

    秋雨蓼花红,海燕双双度。明月楼中梦未阑,千里江南路。芳草绿将残,锦水朝还暮。十二栏干断客愁,点点黄昏露。

    更漏子

    双归燕,雕梁见。春昼更添银箭。花露重,柳风斜。玉笙吹暮霞。蘼芜路。香车度。拂袖落红无数。细雨过,草烟迷。满堤蝴蝶飞。

    其二

    晚荷收,芳草歇。林外数声??鴂。妆阁闭,小屏虚。一庭明月孤。飞蓬鬓。愁临镜。往事不堪重省。灯半烬,泪千行。秦山楚水长。

    其三

    菊花残,芙容谢。斗转星稀午夜。渔浦暗,角声寒。流萤扑锦阑。长河没。潇湘阔。陇坂晓猿啼月。千里梦,半江风。朝云过楚宫。

    其四

    越罗单,寒香透。毕竟多情依旧。挑锦字,掩流黄。远山眉恨长。秦川月。陇头雪。夜夜机声欲咽。金烛泪,玉钗愁。那堪楼上楼。

    其五

    桂江潮,枫林叶。又是清秋时节。玉露重,金风寒。独眠鸳枕单。兰缸暗,飞凫袅。泪断声低渐悄。鸦阵乱,雁行斜。乡书未到家。

    前调

    海棠开,梨花谢。庭院不堪深夜。罗帐薄,锦衾寒。迢迢清漏残。春山澹。秋波泛。碧玉双环半减。更一点,泪千行。依依对玉缸。

    忆秦娥

    秦楼月。峨嵋岭上多春雪。多春雪。阳关曲罢,美人愁绝。飞鸿一带霞天接。洞庭寒影潇湘阔。潇湘阔。朝朝暮暮,高唐雨歇。

    其二

    春云飞。玉楼深锁晓莺啼。晓莺啼。香尘拂面,丝柳依依。含情独对浣纱溪。歌残水调翠眉低。翠眉低。月明千里,战马频嘶。

    其三

    关山别。黄云一派天涯接。天涯接。猿声啼罢,陇头残月。水精帘底镫明灭。佳人自把搔头折。搔头折。青山无恙,画楼春雪。

    秋波媚

    楼外残阳过雨痕。烟缕欲黄昏。乱鸦数点,归鸿几阵,绿水孤村。天寒不耐春衫冷,无语对芳尊。卷帘人似、芭蕉泣露,杨柳愁春。

    其二

    宝鸭香消翠被寒。斜月小阑干。丁香舌吐,芙蓉粉薄,豆蔻花残。更阑未解欢情足,愁黛损眉弯。只凭好梦。朝朝暮暮,飞过巫山。

    三字令

    东风外,翠帘低。柳花飞。春信断,守孤帏。鸟空啼,啼不醒,梦郎归。郎倚妾,经别时。正相思,妾有泪,怕郎知。漏更长,人不见,转凄凄。

    阳台梦

    辟寒香透连环锦,粉妆啼湿沉香烬。残缸明灭夜将阑,手松双扣领。鸳鸯盘绣角,又是今宵孤枕。一行归雁落平沙,梦里关山近。

    月宫春

    一从羽盖上丹梯。双凫夜夜飞。小山桂树结鸾旂。天香生满衣。极目紫河程万里,红尘十步不相知。为问白羊公子,要予何日归。

    其二

    九天仙仗出蓬莱。卿云阊阖开。赤虬千丈控青雷。迢遥银汉回。碧草朱花风外度,玉尘香雨下方来。回首墉宫使者,迟迟看劫灰。

    其三

    玉华宫殿列琼筵。笙歌落九天。彤车队队驾非烟。冰池泛酒船。鹤舞七盘云漠漠,凤吹三奏月娟娟。不数银河晓箭,千秋如小年。

    附曾策和词

    赤城风曳紫绫裾,琼沙泛羽卮。八琅弹罢玉绳低。筵前桂影移。天酒厌厌曾未醉,御香不断正思惟。孰把残膏轻洒?人间花雨飞。

    柳梢青

    兽锦空裁。留君不住,强自支排。送客亭前,望夫台畔,年去年来。小楼花落花开。凝眸处、愁肠暗催。昨夜欢浓,今朝惜别,明日天涯。

    应天长

    日斜人散帘钩卷,回首香车生泪眼。恨绵绵,愁绻绻。独倚银床归又晚。那堪歧路远。争似当年相见。芳草平芜初满。双双来小燕。

    瑟瑟调

    旧无此调,时秋风乍至,瑟瑟其声,因为新曲以谱之。

    塞外征人,机前思妇,林下乌啼,天边雁过,音书千里无凭。梦难成。鸳鸯浦涨一江青。红藕花残桂棹轻。一片风帆,遮莫是归程。笑相迎。

    踏莎行

    小燕双棲,寒花半萼。秋风一夜穿飞阁。轻轻腰减怯罗裳,纤纤臂损愁金杓。好梦不真,佳期非昨。秦楼月下多空约。为君弹得十三弦,曲终点点琼珠落。

    其二

    画角声哀,金壶漏咽,梧桐岭上馀残月。早凉吹入小楼寒,客愁谩谩和谁说。半渚惊鸿,一山落叶,江城又是清秋节。酒旗摇曳杏林风,湘天处处伤离别。

    弟英节旌叔氏较

    六 百尺楼词 番禺 陈庆森 著

    浣溪沙

    夜寒似水,灯小如蝇。偶触前尘,辄堕遐想。倚竹度此,不觉黯然销魂也。鸳瓦前宵薄有霜。熏篝无焰麝凝香。最思量处断人肠。玉虎牵丝长寂寂,青鸾邮札竟茫茫。碎风零雨怕开窗。

    又

    软语无端话别离。只应愁损小腰支。背人独自倚栏时。往日便闲金屈戍,停云谁弄玉参差。几多幽恨耐寻思。

    底事风流逝水忙。凤毛龙髓惜馀香。颇无聊赖夜偏长。闲擘碧绒供书课,笑拈红杏伴晨妆。当年只觉是寻常。

    又

    细雨阑珊最恼情。抱衾闲坐已三更。不禁憔悴与愁并。怪事便应书咄咄,华年偏欲妒盈盈。知他何处共平生。

    又

    自隔人天了不闻。佩环消息半难真。画图重省旧时春。心字渐成乌鲫墨,眉痕空点绛螺纹。夜寒留伴藕衣熏。

    又

    细字砑光碧玉笺。新词书就倩谁传。江南三月落花天。可惜星辰非昨夜,要将丝竹写中年。人间天上两缘悭。

    金缕曲

    都门感怀

    又过清明矣。向天涯、光阴几度,匆匆弹指。新柳窥人馀倦眼,犹自娇眠未起。算只有、柔情似水。姹紫娇红都不见,尽销魂、零落东风里。飘泊恨,尚如此。年来我已拼孤寄。纵关心、如烟好梦,忍教重理。丝竹何知哀乐感,不抵中年情味。但托意、幽蘅芳芷。青眼高歌还未老,任狂来痛击珊瑚碎。衣袂素。京尘滓。

    浪淘沙

    罗幕卷珊钩。隐约妆楼。簟纹如雪玉肌柔。一抹脸霞红印枕,无限娇羞。菱镜几分秋。才转星眸。泥人怜处恰回头。知是燕钗刚溜也,团扇斜兜。

    蝶恋花

    一握冰纨深几许。便抵屏山,遮著喁喁语。消受横波花底顾。无端别有销魂处。缠绵密绾同心苣。翻恨东风,浪作繁华主。门外天涯芳草路。等闲又把春光误。

    摸鱼儿

    五月十二夜对月有忆,同汪憬吾作,并寄莘伯。时莘伯客龙江。

    问年年青天碧海,看人几度圆缺。冰魂一缕鲛绡堕,都把离愁照彻。凝念切、料倚幌无眠,伴个侬清绝。闲情暂撇。待拥髻灯前,横波花底,取次夜深说。南楼夕。且炤霏霏谈屑。况兼小谢清发。断鸿不寄归来信,空阻停云千叠。凉露歇。又弄玉谁家,触绪成悲咽。不关离别。任吹透冰轮,流年似水,偷换那时节。

    附录 汪兆镛

    莽天涯狂歌落拓,唾壶几度敲缺。酒边况有伤心侣,倚烛泪红啼彻。芳思切。原不为花愁,只是人凄绝。思量怎撇。便水绉春池,干卿底事,旧恨怕重说。空园夕。相对秋心骚屑。桐阴凉意初发。月痕也做愁颜色。冷照蕉衫重叠。人语歇。更篱角寒蛩,向我添呜咽。明朝又别。念柳岸晓风,[慕-白+羽]滩夜雨,应忆者时节。

    减字木兰花

    闺意

    玉钩罗幕,惆怅闲情无处著。懒画蛾眉,除却菱花没个知。登楼闷损,悄等

    归鸿偏不准。待不思寻,一字炉香一寸心。齐天乐

    秋声

    芰荷吹老梧桐碎,秋怀此时谁见。搅入离愁,添将远恨,总觉助人凄怨。流光又变。正对月开门,明河清浅。渺渺孤鸿,天涯芳讯可能遣。年来庾郎寄旅,更成枯树赋,清泪频泣。露井蝉鸣,华亭鹤唳,迸送商弦如霰。桃笙漫展。怕罗幕生寒,玉钩难卷。好梦才圆,又声声唤转。

    百字令

    城北梦香园,故郑君纪常别墅也。余少时读书其间,亭榭幽迥,竹石明瑟。今更十年,易数主矣。甲午秋日,携屐重访,榛芜欲没,风景不殊,慨然有今昔之感,为赋比阕。

    槿篱飘冷,剩苔阴古甃,翠凄红怨。悄掩重门人不到,啼得画眉肠断,蛛网零香,蛎墙消粉,梧雨秋风颤。羁寻谁伴。长卿今已游倦。蓦记十载窗前,琅玕罨画,衬著湘帘卷。曲曲回廊花下路,手捻花枝行遍。瘦石三生,斜阳几度,消尽闲庭院。喁喁絮旧,梁间唯有双燕。

    湘春夜月

    秋海棠

    悄无人、晓风帘幕低垂。可惜一点芳心,容得几相思。多谢依依瘦蝶,向花心紧抱,解护芳菲。又黄昏细雨,斜添秋意,吹入啼眉。铅华洗尽,三生莫问,石上胭脂。卷了罗裙,恰约住纤纤月影,来比腰支。屏山梦醒,料如今宝篆烟。

    翦湘云

    乙未初春,从筱龙园移植桃花一株,鲜灼可爱,媵之以词。

    腻雨宵融,东风早嫁。似妃子瑶池,绰约初下。一夕园林都赐绯,香满绮窗雕榭。向尊前笑口转嫣然,趁柔鬟低亚。仿佛人面当年,晓妆刚罢。只半点唇朱,无限娆冶。门巷重寻知甚日,此恨对花聊写。祝东君,著意护韶华,漫轻红飞谢。

    高阳台

    春晚偶忆

    小阁留春,重门掩雨,恹恹殢酒心情。分付东风,新愁诉与流莺。飞花不到天涯去,但无边、芳草青青。暗销凝。独自凭高,目断芳城。年时俊赏江南路,正玉骢骄勒,红袖欢迎。见惯当筵,双鬟花底调笙。而今只伴空尊语,琐窗寒、怕卷帘旌。悄然惊。插柳明朝,又是清明。

    台城路

    莘伯以词见赠,追忆客春旧游,梦影香痕,依稀如在。因和此阕。三鼓欲断,一灯犹荧,殊愧寂寥也。

    年时影事随流水,新词乍撩芳思。捣麝成尘,抽蚕作茧,不罢相怜情味。韶光又至。正过眼分明,恨零欢坠。今夕帘栊,丝丝灯影照无寐。江南断肠旧句,有方回解唱,差强人意。锦字题笺,玉珰缄札,难把离愁轻寄。重逢总易。料秋月春花,也应憔悴。漫赋闲情,倒尊深夜醉。

    附录 壶中天调 汪兆铨

    湘帘窣地,正愁人无寐,新病初可。倦拥寒衾听暮雨,点滴芭蕉声大。枨触前尘,冶游今夕,蹋遍银街火。浅斟低唱,玉钗斜溜花亸。弹指影事云消,更酒人雨散,离思浑无奈。剩有断肠诗句在,又怕流尘轻涴。双鬓茶烟,几声铜漏,旧梦和愁破。元龙豪气,也应同恨高卧。

    翠楼吟

    春寒独坐,微雨困人,薄醉初醒,悄然有忆。

    花困扶头,柳苏倦眼,重帘深款春住。微寒还作去暝,又和雨吹香成雾。楼台几许。看远树堆烟,绿蒙蒙处。佳期误。钿车不到,杜陵东路。试拾堕景零欢,问拥髻年时,当垆俊侣。青骢?去也,浑不记那回情绪。玉尊起舞。怅回雪惊飞,停云孤阻。缄愁去。只应双燕,和伊分付。

    卜算子

    秋夜

    缺月破云来,时漏疏梧影。宛转清阴画不成,蛩语秋心静。悄起却开门,叶底微风警。一晌帘钩戛玉声,敲落灯花冷。

    摸鱼儿

    春阴

    更无人海棠庭院,溟蒙花雨吹暗。落红悄把重门掩,无奈啼鹃相唤。天乍晚。看亚字阑干,点点蔷薇浣。绿窗谁伴。正衣桁潮生,琹弦腻渍,寂寞倚空馆。天涯梦、又被流莺絮断。屏山无限凄恋。画眉醮取遥峰碧,欲拭菱花还缓。帘漫卷。怕蝶??香痕,摇曳春魂颤。愁怀易满。待嫩日开晴,画桥西畔,拾翠写幽款。

    满江红

    题梁橙里冰天跃马啚

    积雪阴山,是谁向苍茫驱马。消不尽、填胸热血,几番挥洒。万里严城蒸土筑,两行断雁弯弓躬。正将军昨夜绾铜符,从天下。白羽送,长风驾。黑月落,坚冰跨。欢繻原可弃,箸何妨借。一旦金缯成计策,浮云玉垒供悲咤。听歌残,勅勒泪花红,如铅泻。

    台城路

    题孔性腴所藏春花图。图为葛绪堂、林西浦、李次白、梁浦仁、居古泉诸子共绘、各写春花一枝、时同治己巳花朝也。款为仲平主人云。

    年时载酒花为侣。清愁更寻花语。斗帐围春,香篝倚暖。浑不解春人情绪。芳词乍谱。有翠袖低翻,玉尊回舞。几度花朝,天涯无那又飞絮。何人替花写照,唤调铅杀粉,为款春住。润上蜂须,泥分鸿爪,姹紫嫣红无数。零缣断缕。便春色三分,二分尘土。寄语东风,断肠知也否。

    虞美人

    筱卿女史寄赠小照,却题。

    当筵红烛呼初见。晕脸看犹靦。慵来无语却回眸,消受横波花底最风流。鬘华秀靥分明在。镜里春如海。别来无计慰相思,虚约五湖双桨载伊归。

    满江红

    戊戌生日自题小照

    生我奚为,算三十男儿非少。只赢得王郎抑塞,江郎文藻。剑外谁堪肝胆向,镜中应许头颅好。看他年赤手缚长鲸,扶桑岛。居列戟,钟还考。行建盖,麾前导。更当筵双髻,纤腰盈抱。四座金貂齐上寿,两行红烛皆欢笑。笑虎飞食肉竟何如,侏儒饱。

    壶中天

    秋雨

    黄昏帘幕,酿萧条如许,重阳偏近。几点征鸿明复灭,特地催伊凉讯。缓逗疏钟,急搀清漏,碎和孤碪韵。灯残被冷,燕楼谁寄离恨。湓浦几日书来,问那人消息,又归期难准。影事欢痕如堕叶,点滴秋心不尽。却忆西窗,当时翦烛,好梦和愁远。茂陵今夕,长卿应欢游倦。

    贺新郎

    泳雁来红卷子,莘伯属题。

    逗起丹枫冷。倚间庭霜华乍泣,一枝红凝。不信秋容偏淡泊,还有斜阳满径。正昨夜梧飘金井。筝柱初移凉讯透,茜纱窗似闪惊鸿影。玉珰字,可重省。衡阳自古离愁境。盼江天、碧云黄叶,泪痕犹莹。有限春韶都过了,怜尔芳心独警。但伴取朱颜明镜。莫共御沟流水去,怕深宫人写秋宵静。随旧侣,度湘迥。

    忆旧游

    本意

    记章台击马,乍拂柔条,倦眼初青。便有绸缪意,依依挽袂,又事遄征。冶游正及京国,飞絮满春城。欢绿鬓将华,青袍似旧,懒赋闲情。重逢话憔悴,怕薄幸萧郎,终负卿卿。料阅人多矣,任天涯攀折,何处无春。怎教蚕茧空缚,惆怅托生平。惹雨洒蕉窗,文园凄恻愁夜听。

    临江仙

    春日策骑,同曾五登白云山郑仙祠假宿。

    联辔春郊初试马,一鞭嫩日晴风。白云迎望簇青峰,香泥轻印处,骄蹴落花红。郤借赞公房暂宿,夜深灯影帘栊。十年三度此登龙。客堂颜有龙门常住额郤求瓜大枣,何处觅仙翁。

    鬓云松令

    申江赠别

    枕函偏,兰鬓妥。喜话相逢,悄并香肩坐。依约怀中明月堕。打叠销魂,真也今番个。玉骢嘶,红泪涴。软语丁宁,再见何时可。一样飘零千样错。我已怜卿,莫更卿怜我。

    满江红

    舟次赤壁作

    如画江山,不合把东流付与。是苏子扁舟斗酒,旧曾游处。乱石团团围远岫,惊涛拍拍临孤屿。问小乔夫婿最英雄,今何许。南北限,分区宇。千百队,连楼橹。被东皇一炬,可怜焦土。成败不关风月事,吾曹且觅鱼虾侣。唤铜琶重倚扣舷歌,声如雨。

    虞美人

    长江舟中端午作

    去年此日珠江渡。画舫迷箫鼓。好花如海酒如淮。围住石榴裙子素馨钗。今年此日长江路。一样逢端午。客怀如水梦如烟。孤负绿菱红荔晚凉天。

    齐天乐

    题罗麟阁牡丹本事诗后

    独眠人被花枝笑。天涯且歌侬懊。欲烬金虫,如烟紫玉,只有梦中相抱。离怀怎好。消几度东风,燕愁莺恼。怪煞丹青,近来慵抚远山稿麟阁工绘事,故调之。何时替花写照。更花奴丽句,清绝词藻。幺凤双身,灵犀一点,尽逗风流窍。鸳盟订了。可未嫁云英,故乡苏小。分付桃根,渡江双桨早。

    翦湘云

    落叶

    梦好留云,宵凉胜水,听蓦地飕飗,一叶飞坠。似诉江山摇落感,不许羁人不理。问当年折柳短长亭,可萧条如此。何况幕府秋清,洞庭波起,都迸入、愁边中酒滋味。莫把哀蝉重谱曲,恐有尘生罗袂。只乡心一夜度南楼,共征鸿迢递。

    阳关引

    恨意和织云原韵

    芳草何曾歇。只是人凄咽。凉风动牖挑离思,怎生恝。倦愁心如茧,悄对金缸说。料个侬无寐,暗忆此时节。更莫把红豆轻赠别。记相逢处,钗蝉亸,袖香烈。何事轻云散,便遣芳尘绝。看碧梧捎影,一角挂秋月。

    西子妆

    题织云珠江花舫图

    柔橹安花,凉波孕月,一舸珠江容与。画屏十二管弦声,漾帘栊、燕莺来去。呼俦啸侣。尽消受艳情无数。款良宵、有千金买笑,十千沽醉。欢娱处。锦瑟华年,彴略都非故。梦痕镫影涴流尘,记当时、好春曾驻。愁缣恨绪,可堪听琵琶重诉。展丹青、读向秋篷夜雨。

    菩萨鬘

    理妆

    薄罗衾腻云鬟拥。檀痕压损钗头凤。低唤侍儿醒。录牕人语轻。画屏金[上皿下录][上皿下敕]。晓镜开寒玉。妆罢立花前。新娇花也怜。

    又

    刺绣

    簸钱斗草都无绪。兰闺独自繙花谱。新样称心难。停针故故看。千般乖觉意。怕绣回文字。无语觑鸳鸯。怜伊故是双。

    又

    伴读

    添香红袖殷勤袅。芸窗学诵书声小。万轴选牙签。烦伊玉筍拈。夜深红烛细。茗椀频频递。凉月倚薰篝。教郎索罢休。

    又

    晚浴

    秋千斗罢人儿静。隔墙送过梨花影。罗袜乍凌波。风微香度荷。纹窗遮六扇。怕被郎窥见。脂凝玉肤潮。臂妆红晕消。

    望江南

    题陈笠唐观察东山草堂图

    东山??,云影幂峰阴。似尔无心还出岫,有时为雨便成霖。葱茜足幽寻。

    右东山云岫

    又

    五华耸,根自九华来。浓翠分描眉黛好,晓妆齐对镜奁开。树影覆如盃。

    右五华耸翠

    又

    山堂后,嘉荫鲤林清。此去化龙应起蛰,呼来好鸟不知名。福地即佳城。

    右鲤林听禽

    又

    西窗厂,岚紫落缤纷。水墨峰峦米外史,楼台金碧李将军。最好是斜曛。

    右紫岚夕照

    又

    昆仑碎,撮土走蜿蜒。不待巨灵分二五,还从弱水渡三千。玉带镇门前。

    右黄仑环带

    又

    桐山兀,卓笔独凌空。一自文章老燕许,掷成长剑倚崆峒。馀沈尚为虹。

    右桐山卓笔

    又

    比邻好,乐意总相关。尽日双柑兼斗酒,新歌宛转又绵蛮。丝竹媵东山。

    右黄鹂春晓

    又

    繁霜杀,野烧遍郊原。岁岁陆浑空一炬,徙薪曲突更无人。赤壁走曹瞒。

    右戴工野烧

    又

    芙蓉削,烟雨护璚扉。昨夜瑶池降王母,霞觞飞堕玉成围。雉尾点朱晖。

    右新林屏玉

    又

    穿松际,古寺吼蒲牢。寺上白云敲不落,一声声向暮天摇。黄叶舞如潮。

    右团山霜钟

    又

    东山麓,石嶂孕莲花。十笏峰纹皴皱碧,六郎颜色胜朝霞。苔藓篆交加。

    右莲花石障

    又

    溪泉咽,胜景小西湖。掩抑琵琶弹贺老,清泠弦索响柔奴。天籁富笙竽。

    右西溪琴韵

    迈陂塘

    和友兰叔感怀元韵

    莽天涯、狂歌落拓,家园回首千里。枕边已自销魂彀,试问魂销能几。罗绮地。把梦影欢痕,约略从头记。韶华弹指。奈绊我青衫,昵人红袖,憔悴两何似。无聊处,长剑崆峒且倚。人间无觅知己。文章恨不逢黄祖,如尔腹中心里。愁曷已。算大地茫茫,若个堪情死。飞鸿一纸。只千尺桃花,十年锦瑟,付与玉珰寄。

    满江红

    题林次煌观察虬髯夺气图

    镜里头颅,算只有阿??绝好。浑不省、天姿日角,太原年少。越国尸居馀气短,晋阳擐甲真人早。更张家一妹识英雄,邯郸道。倏一座,人惊倒。差一著,棋输了。叹中原滚滚,龙缠蛇扰。群从会居天策馆,乃公合住扶馀岛。记东南沥酒贺成功,红颜笑。

    金缕曲

    题刘仲咸大令退馀楼诗卷,时同事秘闱。

    校事将阑矣。正窗前碧梧疏月,逗人诗思。忽讶云篇新入手,读向湘帘棐几。有无限乐天风味。最忆秦淮箫韵脆,度珠喉一串歌声里。集中有秦淮竹枝词数首最佳。轻叠稿,黛眉翠。香尘影事分明记。尽消磨、簿书鞅掌,一行作吏。幕府清秋酬唱好,花落讼庭如水。应不数、杜陵诗史。君宰蓝山九年,其风土人情,多记以诗,故云。此老胸中原不恶,好丹青、挥洒犹馀事君擅丹青。金缕曲,为君序。君来索序,为题词一首归之。

    菩萨鬘

    逆旅题壁

    珊鞭初指垂杨绿。画屏双倚人如玉。衾软梦犹温。馀香隔夜闻。惺松扶别绪。又逐征轺去。残月趁鸡声。迢迢长短亭。

    金缕曲

    题继廉访左庵词话

    此事缘何废。是年来抗尘走俗,一行作吏。堆案簿书如束筍,消却柔情似水。便辜负君山眉翠。忽讶瑶华新入手,惹思量酒角琴边味。浣薇诵,不能已。玉田韵语金庐记。算国朝纳兰竹垞,得公鼎峙。湘水当年留舄地,笑我曾经御李。又三载匆匆弹指。爨到焦桐犹赏曲,是怜才第一真知己。书感激,墨和泪。

    摸鱼儿

    莲畦方伯题拙作百尺楼词,步韵作答。

    蔼金庐、承明儤直,垆香知染多少。蔷薇春晚催归骑,又报玉缸开了。欹帽笑。正拍遍红牙,待起花间草。衡云梦绕。乍一舸分巡,此邦仙吏,着个子瞻老。王郎感,已分焦桐潦倒。琴材谁赏清调。高轩忽遣阳春和,逸响画梁还绕。风肆好。怅五度春明,悔不瞻韩早。然脂写稿,须唤起湘灵,更张锦瑟,重谱洞庭晓。

    七 山禽馀响 淳安 邵瑞彭 次公撰

    乙亥仲秋,大梁旅处,籀诵馀暇,每取遗山乐府,随意讴吟。觉其缘情感物,芳烈动人,信乎古诗之遗意,词林之变雅矣。向岁彊村老人曾广鹧鸪天宫体八首,辄为变通其意,依韶继声。或比换旧题,或直抒孤抱。寿陵蒲伏,奚敢遥跂邯单,聊以寄要眇之思而已。愚所据空青馆重斠华氏刻本,网罗最备,计鹧鸪天五十二首。今属和者四十五首,自馀寿人之曲七首,且浞盖阙。草端于梫华香裹,断手于腊鼓声中,凡百二十日而写成定稿。托烟水之迷离,哀众芳之芜薉;答清商之幽唳,振山禽之馀响。千载比肩,风声未远。发情思古,祗益欷歔,盖天时人事为之也。貙刘日,自记。

    鹧鸪天

    一 故宫

    裂帛湖边绿水波。翠微亭外夕阳多。银屏曲曲龟文锦,宝帐重重凤尾罗。回雪舞,遏云歌。花枝人意两婆娑。孤灯听雨江南夜,忍对吴娘唤奈何。

    二 木犀

    桂树团团八月黄。枝枝叶叶系年芳。花开有主金难买,露下无声夜渐凉。囊底药,枕中方。浮云过眼便相忘。何当分取天台种,散作僲衣七日香。

    三 莲

    北渚歌声隔晚烟。月明如海照婵娟。红衣委露浑难惜,罗韈凌波信可怜。金粉地,碧云天。听风听水一年年。不知梦里江南路,秋在谁家六柱船。

    四

    一上灵槎路更多。白云尽处又黄河。连天烛树金为炬,夹岸香林玉作柯。鸾解舞,凤能歌。长宵禁得几婆娑。蓬山会有重来日,其奈刘郎白发何。

    五

    痴绝差同顾长康。醉时欢笑醒来忘。镜中华发新诗料,城外黄沙古战场。吟窈窕,赋沧浪。坐看皎月上东墙。满阶落叶无人扫,一任西风彻夜狂。

    六

    ?荡渠前檞叶丹。金梁桥畔蓼花残。空肠未敢浇三雅,短袖何堪舞七槃,(下缺)

    七

    几度因风想玉珂。月明还似镜新磨。刺船北苑三分水,走马南城十里坡。随白雁,渡黄河。酒阑烛暗厌闻歌。当筵别有箜篌引,被发提壶柰若何。

    八

    自著山公白接?双柑斗酒一身携。醉来击缶心犹庄,雨后看花首尽低。秋射虎,夜闻鸡。夕阳葵麦与人齐。何堪回首渝关路,衰草茫茫送马蹄。

    九

    不学虞卿老著书。身名那复有亲疏。他乡僮仆如兄弟,故国关山似画图。花四壁,酒千壶。闲看秋水浴春锄。临河触我江南思,九月霜风草未枯。

    十

    丛竹娟娟渐过墙。坐温蛮语抵还乡。枝头警露思齐女,月下怀人感谢郎。收短簟,理匡床。不须止酒学柴桑。黄河日夜东流去,一上高城一断肠。

    十一

    月气灯光隔画帘。清歌谁唱两头纤。重寻故苑风流地,一晌新寒雪压檐。云淡淡,梦厌厌。池波明处镜开籨。眼前剩得秋多少。愁听更筹夜夜添。

    十二 宫体八首

    薄薄罗衣怯晚凉。声声梧叶下银床。天涯路比纱窗近,坐上人如锦瑟长。烟水气,绮罗香。神仙多事赚刘郎。千红万紫成阴玄,宫烛何曾照海棠。

    十三

    征鸟横空觉自由。凉虫泣露柰添愁。门前桤木三年大,枕畔浑河万古流。天似笠,屋如舟。四更月出水明楼。东园无限相思草,肯逐风饕雨虐休。

    十四

    闻道吴宫进越娃。懒从碧玉问年华。当窗皎月龙皮扇,出地轻雷豹尾车。千里草,满头花。烛烟分到五侯家。隋堤杨柳千年绿,忍见春来有暮雅。

    十五

    梦里山光画不成。江头帆鬣认难明。曾教柳色藏苏小,好把梅花赚广平。才胆怯,又心惊。谁家人与月双清。枕边每少明朝事,愁听虾蟆打六更。

    十六

    万里明霞拂殿墙。迷天照海见花光。金仙已下铜驼陌,玉女还窥朱鸟窗。图蛱蝶,画鸳鸯。博山炉子水沈香。十年忍惯伶俜事,不向东家索锦囊。

    十七

    白雁南飞又一天。玉珰沈讯动经年。空持莲菂酬欢子,肯就箕坛拜鬼仙。秋易尽,夜 眠。镜中蛾黛为谁妍。楚宫瘦损三千女。别有瑶姬到枕边。

    十八

    坐对婵娟未忍眠。露阑桂树苦相怜。夜寒已觉秋先尽,天近能教月倍圆。花照海,玉生烟。琼楼重到倘无缘。不知水调歌声里,拨断哀筝第几弦月当头夕

    十九

    羌管吹寒夜色新。雁声摇落未堪闻。忍裁团扇羞明月,拟拓香囊锁白云。鸡警梦,马呼群。酒边花气斗馀醺。殷勤自唱烟中怨,刻损官楼烛几分。

    二十

    甲帐珠帘入望新。排云楼阁四无邻。陌头草色思公子,井底桃花赠美人。天倚杵,海扬尘。沧江得意置闲身。莫愁艇子无消息。枉听莺啼过一春。

    二一

    过雨山光似墨浓。杏花消息桂堂东。人归楚尾吴头外,春在莺啼燕语中。时易失,兴难穷。天涯侥幸一尊同。美人老去琵琶歇,孤负当门叱拨红。

    二二

    铁拨鹍弦世所拼。乌孙旧怨莫轻弹。星河故国怜夔府,花木春城梦锦官。楼独倚,镜频看。酒痕襟上几回干。幽篁十亩无人管,留与光风起夏寒。

    二三

    不窃诗名学绍威。不吟丛桂叩苏非。从来阆苑黄金屋,未抵江村紫竹扉。凫雁渚,鹭鸶矶。停桡心事有依违。长安三月东风恶,休遣红尘涴白衣。

    二四

    耐得沧江一味闲。花风禅榻任颟顸。生成濌伯终输笨,唤作?奴便解谩。茅店小,板槁宽。马头惟见月团团。谢郎一夕思千里,知为何人独倚阑。

    二五

    三宿枯桑觉有情。十年学剑苦无成。弯弓欲射羲轮落,衔石思填勃海平。秋渐晚,梦才醒。镜中愁见二毛生。江潭垂柳无多绿,谁唤桓温作老兵。

    二六

    太液秋深菡萏残。觚稜北望路漫漫。人生未合闲中老,山色空馀画里看。茶灶稳,笔床安。松风吹面鹤巢宽。宁知一夜沧江雪,只有唐花耐得寒。

    二七

    湘浦罗裙未许量。楚天云雨不相妨。花前打鸭歌怜子,桑下骑驴问索郎。山宛委,水沧浪。忧多人远两难忘。何如闭眼擎杯好,沈醉东风四万场。

    二八

    莫莫朝朝玉树花。好冯妆镜驻韶华。楚天风雨闻啼鴂,越国江山起怒蛙。怜织女,叹匏瓜。陌头铜狄两咨嗟。黄金铸尽英雄泪,别样伤心古押衙。

    二九

    王气东南散郁冈。瓜州渔火夜茫茫。绿杨风定轻桡稳,红蓼花疏小簟凉。停水枕,叩河房。有人麾扇坐胡床。斋钟响彻平山寺,和尚如今不上堂。

    三十 薄命妾三首

    复道干云燕子楼。当年歌吹接扬州。青枫江上归帆远,红藕香残玉簟秋。山北顾,水东流。月寒霜重使人愁。可怜楼上双飞燕,衔尽香泥不放休。

    三一

    山上??芜采不成。江南红豆为谁生。杨枝已伴吹绵老,桃叶空教打桨迎。愁脉脉,水盈盈。朱弦零落不胜情。秦娥怨曲都弹遍,第一难堪裂帛声。

    三二

    划地离情海水深。残春帘幕昼阴阴。磨盘虫岂[虫岂]旋愁难尽,药店龙飞病不禁。鸡塞远,鲤书沈。梦魂万一许相寻。宁知锲臂都无益,多事亲分钿合金。

    三三

    青盖亭亭倚扇看。平生无柰付愁鸾。碧纹圆顶缝难好,红泪方诸泻不干。遵大路,别长干。微云千里梦痕宽。何时重访停桡处,太液秋风水殿寒。

    三四

    陌上垂灯锦作笼。城南芳树玉为丛。前朝图画三分月,永夜楼台四面风。花照影,水连空。酒边人意笛声中。江湖满地相思远,何止蓬山一万重。

    三五 山阳七圣堂(今按,疑在襄城)

    杳杳山程滑滑泥。可怜七圣眼都迷。前行渐觉浮云近,平视微嫌华岳低。林似屋,草成畦。危巢人与鹤同栖。劝君小试圭刀手,先把黄金铸褭蹄。

    三六 宿赵州二首

    赵北燕南匹马轻。此间避世足平生。村边白石神君庙,木末黄旗大将营。风力猛,月华明。征鸿啼处见残星。廿年踏遍幽州路,厌听邮亭夜打更。

    三七

    浅水斜桥似画图。新秋犹见燕将雏。地居赵北燕南际,天近霜高木落初。茶七碗,酒双壶。关山尽处即江湖。只愁筋力年来减,上马还须毾?扶。

    三八

    雨后探芳不厌迟。费他鸩鸟报佳期。花开古井无人见,水暖春江有鸭知。天杳霭,夜凄迷。空持新月比蛾眉。青鸾飞去朝云散,怪道樊南减带围。

    三九

    银烛罗屏护冷香。眼看华月渐当窗。无端旧恨堂堂去,有意西风瑟瑟凉。秋欲半,夜初长。涉江谁为赠馀芳。不知心上琴三叠,可抵园中玉一双。

    四十

    耶律坟前湖水清。高梁桥畔露珠零。蒹葭出地头先白,杨柳经秋眼尚青。林掩冉,路沈冥。凤城南去是长亭。厌厌一夕觚棱梦,又被邻钟撼到醒。

    四一

    帽上花枝压更偏。被池方锦线为缘。添衣未感秋来瘦,拜石真成醉没颠。青玉鞚,紫丝鞭。北人骑马当乘船。登临费尽新亭泪,风景何曾似去年。

    四二

    免就身名较重轻。待调黄犊事春耕。连宵灯火看难足,历劫关山画不成。云外塔,水边亭。新年刻意望承平。街童齐唱臻蓬曲,一夜东风满禁城。

    四三

    梦里依稀见楚云。眼前颦笑属东邻。早知歌舞能倾国,那有文章够美新。姿替月,步生尘。等闲时节入青春。西楼无限风光好 解唱黄獐又几人。

    四四

    桐柏西南第几峰。遥看太室有无中。羽人烧鼎烹黄独,玉女吹箫步碧空。春浩荡,夜朦胧 年光催近试灯风。双凫飞去犹堪讶,莫放真龙怖叶公。

    四五

    凤集青神掌武家 平泉亭诏几尘沙。人间别有莱州竹,长日青青待放衙。车后雨,马前花。拌将黄口占韶华。林间不少弯弓手,万一螳螂误了他。

    邵瑞彭,字次公,浙江淳安人。以文学名,尤工于词,宗《花间》、北宋,出入清真、白石。任河南大学教授多年,有词《扬荷集》行于世。晚年和元遗山鹧鸪天词四十五首,镂版方竣,未及多刷,而版毁于战事,时为一九三六年也。越二载,次公病逝,享年五十。其门人汴梁武慕姚藏试刷硃印一本,一九七九年录副见惠。今慕姚亦物故,中州词运,顿感寂寞。因以全稿发表于此,以存中州文献。若其要渺之思,寄之于此词者,期诸郑笺,余犹愧未敢发明之也。一九八四年三月十日,施蛰存记。

    八 期山草 云间 王 微撰 云间 施舍 蛰存辑录

    捣练子

    送远

    雨初收,花泪簌。歌送行人不成曲。花落花开俄顷间,归期便合将花卜。

    王端淑云:“落想空灵,吐句慧远。他人说尽千行纸,不若修微寥寥数语。绝非温韦,谁说苏李,词家胜境,已为修微占尽。胸中若无万卷书,眼中若无五岳、潇湘,必不能梦到、想到。(《名媛诗纬·诗馀集》卷下)

    又

    春夜送远

    雨初收,风乍暖。闲愁一霎生虚馆。梅花历乱不胜妆,春昼何如春梦短。

    又

    春暮病中

    心缕缕,愁踽踽。红颜不逐春归去。梦中犹带惜花心,醒来又听催花雨。

    沈天羽云:“红颜” 句:万分难说。“醒来” 句:凉透。

    江南春

    代宛叔寄止生

    月自明,愁自生。分飞虽已惯,长欢若为情。月入疏帘桐影薄,幽思应怯洞箫声。

    又

    中秋赋戏宛叔

    霜满枝,月满枝。仿佛孤衾薄,徘徊就枕迟。年年此夜翻成恨,落尽芙蓉知不知。

    钟伯敬云:着“翻” 字,愁怀尽说不尽。

    又

    感怀

    朝含颦,暮含颦。梦来非不见,相逐不相亲。一从金屋居新宠,其奈长门闲故人。

    钟伯敬云:“金屋” 、“长门” 原是套语,著“闲故人” 三字生出味来。

    如梦令。

    临别示谭友夏

    只合唤他如梦,前后空拈新咏,风便欲悬帆,忽忽离襟生冻。休送。休送。今夜月寒珍重。

    沈天羽云:起句“切而至” ,歇拍是别时语,是可人语。

    又

    怀谭友夏

    月到闲庭如昼,修竹长廊依旧。对影黯无言,欲道别来清瘦。春骤。春骤。风底落红僝僽。

    胡殿陈云:修微词佳者固多,似此风情蕴藉又在草堂诸选上也。

    又

    帘外月消烟冷,冻瘦一枝花影。空馆不胜情,此际知谁管领。梦醒。梦醒。不把闲愁细整。

    李西雯云:梅影瘦,常语也,着一“冻” 字便别。

    又

    冬夜

    早自不禁凄惋,那更雁声续断。近日瘦腰围,想比别时更缓。夜半。夜半。梦去似他低唤。

    长相思

    人悠悠。路悠悠。不觉秋光入暝流。怜他独倚楼。为伊愁。怕伊愁。愁到相逢愁始休。郎家鹦鹉洲。

    又

    春夜送止生东归

    未花残。惜花残。月落江潭烟水寒。离恨欲无端。试凭栏。怯凭栏。帆驱云际路漫漫。何人上木兰。

    生查子

    春夜

    久病怯凭阑,况忆人同倚。月寒花影筛,愁至欢难替。虽魂未得飞,担带愁同去。芳草在天涯,绿到无迴避。

    又

    闺怨

    已知无见期,隻影谁赓和。山水怯登临,拈韵何曾做。偏是薄情郎,梦也如真个,睡去怕相逢,夜夜挑灯坐。

    又

    冬夜

    欲寄别时心,怯在人前写。欲寄别时容,愁郎展时讶。惊雁自寻群,那管魂逢乍。真个几时归,并影梅花下。

    潘鳞长云:字字韵,字字真。

    又

    冬日怀韩夫人

    雁过纸窗寒,月到空阶冷。病起不堪愁,梦去人初醒。犹忆少年时,寄迹如萍梗。一幅落梅巾,相携问花影。

    卜算子

    灯尽正无聊,忽梦郎遗玦。永夜深江月似烟,清恨寒如雪。心断路沉沉,暗枕空凝血。莫怨郎心似玦离,曾有圆时节。

    李西雯云:微道人词以淡雅见长,此稍近古。

    又

    暮春

    飞花点绣苔,残香染罗袂。莺时寂寂掩重门,春色东邻滞。梦里惜浮云,觉后情难避。风流大致惯盟言,也洒风流泪。

    沈天羽云:“惜浮云” 妙。

    浣溪纱

    春日

    春浓陌上暗飞香,个个情痴似蝶忙。梨花初嫩不胜妆。簇簇海棠云外月,趁风轻漾扑鸳鸯。小湾曲曲足行觞。

    又

    戏咏甁内荷花

    但听清歌不学舞,生来曾住鸳鸯浦。有时月底双双语。偶因荡桨载归来,不复成连心自苦。藕丝断作相思缕。

    菩萨蛮

    春日戏赋

    风吹杨柳春波急。桃花雨细苍苔泣。此际若为情。残膏灭复明。几回鸳被底。染就相思泪。卷起待君归。归看架上衣。

    巫山一段云

    初夏

    小榭笼轻雨,孤衾留嫩凉。杨花不解春归去,犹自学人狂。远眺偏愁近,闲行昼自长。何须羡煞双飞燕,秋来空玳梁。

    又

    宫怨

    咫尺君恩断,角枕为谁施。月华本是无情物,犹解照相思。未得长门赋,空题团扇诗。莫怪飞霜欺寂寞,朝来点鬓丝。

    忆秦娥

    湖上有感

    多情月。偷云出照无情别。无情别。只似清辉,暂圆常缺。伤心好对西湖说。湖光如梦湖流咽。湖流咽。又似离愁,半明不灭。

    谭友夏云:月有缺,西湖有歇,此情不可灭。

    又

    月夜偶代

    清光冷。梧桐一叶飞金井。飞金井。相思此际,倩谁管领。有梦一生何必醒。离愁只凭依花影。依花影。隄边犹记,风回小艇。

    又

    月夜卧病怀宛叔

    因无策。夜夜夜凉心似摘。心似摘。想他此际,闲窗如昔。烟散月消香径窄。影儿相伴人儿隔。人儿隔。梦又不来,醒疑在侧。

    又

    戏留谭友夏

    闲思徧。留君不住惟君便。惟君便。石尤风急,去心或倦。未见烟云帆一片。已挂离魂随梦断。随梦断。翻怨天涯,这番重见。

    沈天羽云:歇拍巧用“相见争如不见” 。

    锦堂春

    初春用仄韵

    柳弱娇堪赋,只与影儿赓和。那得春愁也学郎,不忆人闲坐。梦里幽期虽订,未卜几时真个。孤帏寂寂漏声残,静看灯花做。

    西江月

    湖上

    有约故人何处,无情湖水长流。青山也不管人愁。一点白云斜透。寒雨已来枕畔,孤鸿又过桥头。欲拼沉醉不知休。病又不堪中酒。

    醉花阴

    舟中代柬

    似忘似变似无已。欲问隔烟水。风浪苦无知,意不念人,约梅花香里。相望相思窗遍倚。闲把闲愁理。愿风将此意,背人吹入,他合欢杯里。

    望江南

    湖上曲十首

    湖上月,生小便风流。花间游女醒还醉,水面笙歌散复留。夜半自悠悠。难描处,一点远浮浮。不共芙蓉憔悴死,西泠渡口冷如秋。相伴是闲鸥。

    湖上水,月寒生静光。采莲歌断人归去,芦获风轻淡映窗。双桨下横塘。峰数点,草色界垂杨。秋去不传红叶怨,春来偏喜浴鸳鸯。花落浪纹香。

    湖上柳,烟里自依依。柔丝不绾闲游性,落絮还从静处飞。腰细翠眉低。疏影外,两两早莺啼。无语似传离别恨,有愁时入笛中吹。张郎果似伊。

    湖上花,种出便流霞。风起日烘留不住,飞来偏落七香车。到底爱繁华。清幽处,还是野人家。一段清香寻亦到,孤山山脚蘸胡麻。篱落有冰芽。

    湖上女,新妆映水明。折罢闲花还入手,三三两两踏堤行。罗袜不生尘。呼伴侣,含笑复低评。想到游人魂断矣,翻将纨扇指流莺。去也不留名。

    湖上草,未解忆王孙。烟外雨中青不了,水光衬贴更分明。铺匀翡翠茵。才堪斗,一捻指痕新。到手认真争胜负,霎时抛掷路旁尘。谁种这愁根。

    湖上雨,如缕复如尘。半落青山半花上,一回冷落一回新。似泪不曾晴。声乍急,点断水中纹。别浦已归渔父棹,远山幻出米家神。偏只恼佳人。

    湖上雪,争与水光分。松下老僧如病鹤,溪边古寺锁寒云。唤醒老梅魂。南北渡,日暖酒旗温。新诗已入山阴棹,游兴闲归咏絮人。驴背莫伤神。

    湖上舫,不定也夷犹。禁得琴箫声落拍,晒来书画更当头。穿过断桥幽。还嫌闹,何处白蘋洲。四面卷帘天一缕,美人垂手在高楼。仙裙水上留。

    湖上酒,有价也难酬。湿尽六桥春一半,梨花消瘦杏花羞。痛饮莫空留。堪清赏,月下听箜篌。数斗不消花底恨,一番提起枕边愁。风雪强登楼。

    鹊桥仙

    七夕

    菡萏开霞,辎軿蔽月,曾赴书生密约。人间较得合欢频,又何事、凌波盼鹊。一隻鸣机,千年旧样,也合重新换却。织成绡素不裁襦,爱邻近、霓裳袖绰。

    又

    新月朦胧,回廊悄寂,帘外早梅初吐。香渐不温灯渐炧,相思无梦知何处。病也绵绵,愁偏琐琐,此际谁堪说与。假饶中夜倩离魂,断桥流水无情阻。

    玉楼春

    寒夜

    影忽无端问我说。随尔飘流何日歇。年将三十不迴思,犹作东西南北客。我闻此言心始怯。强倩梅花更相质。梅影含情亦怨梅,梅花无语寒心咽。

    蝶恋花

    春恨

    今夜三更春去矣。湛绿嫣红,总是伤心底。明日晓来何忍起。黄莺催煞无人理。帷有酒杯消得此。酒到醒时,春去千千里。挨过这番除是死。年年一度难消你。

    沈天羽云:上片尖竦。又云:怨气亘古今,才士失职不异此。

    醉春风

    代怨嘲

    谁劝郎先醉。窗冷灯儿背。抛琴抱婢倚香帏,睡。睡。睡。忘却温柔,一心只恋,醉乡滋味。惭愧鞋儿谜。耽阁鸳鸯被。问郎曾否脱罗衣,未。未。未。想是高唐,美人惜别,不容分袂。

    胡殿陈云:似嘲实恨。顾宋梅云:恨到不堪言处矣!

    沈天羽云:闲想痴想,淡味深长。“抱婢” 确。虽然不着地,也有上天时,是鞋儿谜。

    又

    怨思

    心似当年醉。眼到何曾睡。灯花落尽影疑冰,悔。悔。悔。展转寻思,是谁催促,别时偏易。无限天涯泪。难定天涯会。接君尺素表离情,啐。啐。啐。一半模糊,又如梦里,不如梦里,问他真伪。

    风中柳

    代赋

    憔悴芳容,只被那人担阁。为愁忙、何曾寂寞。残膏重泪,亦自伤离索。剪频频、不知花落。欲寄封题,又怕雁儿难托。恨春光。莺花送却。画梁归燕,更双穿帘幙。这心情、好生难着。

    天仙子

    秋恨

    烟水芦花愁一片。个中消息难分辨。举杯邀月不成三,君可见。侬可见。伊人独与寒灯面。叠尽云笺情有限。除非做本相思传。几回掷笔费沉吟,君也念。侬也念。霜鞯晓路鸡声店。

    满庭芳

    午日

    艾节菖鬚,榴花葵树,梦中还是端阳。病怀离绪,客久厌吴阊。难倩朱丝续命,和肠断、流水春光。闲凝望,晴窗远岫,惭愧白云忙。儿年逢此日,符桃玉股,香衬罗囊。又谁信心情,物候参商。□□行吟泽畔,看满眼、惟有雌黄。闻人道,游龙舞燕,烟景胜钱塘。

    贺新郎

    对月有怀

    醉里眉难熨。正秋宵、半帘霜影,满林风叶。搅乱闲愁无歇处,况是酒醒更绝。猛拍阑干歌一阕。转调未成声已咽。想那人、此际同萧瑟。山水远,梦飞越。别来积念从谁说。喜相逢、伊迩屈指,尚须十日。见了定应先问取,曾觉几番耳热。又恐怕、见时仓卒。待写相思争得似,不如六字都拈出。隔千里,共明月。

    水龙吟

    除夜

    岁去矣花烛红炉,难送却闲惆怅。芳根似梦,香心未醒,千般愁酿。记起秋眸,各含清泪,欲开离舫。更回车、佇苦停辛,却又匆匆,去添凄怆。两地牵丝一样。石随缘、那声楚榜。还堪暂住,何妨徐解,偏生早放。人远如天,别长于死,几时重访。悔并刀剪得,秾云朵朵,飞来眉上。

    修微长调每有不合律处,如《水龙吟·除夜》起二句,如作“岁除花烛红炉,也难送却闲惆怅” ,上六下七,即合定式。《贺新郎·对月有怀》、“猛拍阑干歌一阕” 句,应作“上三下四” ,始可起词气上承先启后作用。“不如六字都拈出” 句,应作“上三下五” 八字句:“总不如、六字都拈出” ,始合律。(马祖熙志)

    附编(一)词坛纪事

    一 词学讨论会实录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室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至三十日召开第一届词学讨论会于本校。今将会议情况有关文件附录于此,以志词学研究史鸿爪。

    大会开幕致词一 施蛰存

    同志们:从今天起,我们将举行为期五天的第一次词学讨论会。在这开幕的时候,首先要对全国各地区热心来参加的同志们,和今天来参加开幕仪式给予指导的本市、本校领导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室,由于人员不多,而且所有的成员都兼有繁重的教学任务,以致研究工作做得很不够。有一部分同志,对词特别有兴趣,从前年开始计划编辑一种关于词学研究的刊物,去年印出了第一辑,就名为《词学》。我们把这个不定期刊物,作为向校外同志汇报的研究成果。通过这个刊物,我们和国内外许多爱好词学、从事于词学研究工作、教学工作和编辑工作的同道也取得了广泛的联系。一年以来,我们和国内外不少词学研究工作者互通信息,交换资料,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得以超越我们的研究室,走向社会,走向全国,走向国际。对于各方面前辈和朋友们的指教和协助,我们感到极有益处,因而,我们进一步感到有开一个会的必要。我们想创造一个机会,请大家来漫谈漫谈,议论议论,互相启发,交流经验。这是我们发起召开这个讨论会的第一个愿望。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的学术研究水平,已有大幅度的提高。个人的单干研究,正在向集体研究发展。在词学方面,我们也注意到,出现了不少值得广泛讨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从群众论辩中显露出来的。不经过群众的论辩,许多问题就只能停留在一家言状态,无法取得统一的认识。例如:岳飞《满江红》词的真伪问题,词的起源问题,敦煌曲子词的许多校释问题,豪放与婉约是不是两个对立的词派问题,苏东坡中秋词有无比兴问题。这些问题,最初都是一二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接着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于是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就是这样,个人的研究发展成为集体的研究,这是学术研究的好现象。

    唐圭璋同志化了一辈子的精力,编定了一部《全宋词》。这是一个艰巨的工作,我们非常钦佩。这样大规模的工作,今天如果还要依靠个人来单干,至少将浪费或拖延许多时间。现在,我们知道,李一氓同志主持的国务院古籍整理领导小组,已请张璋同志组织人手编辑《全明词》,请程千帆同志组织编辑《全清词》,将来这两部巨大的断代总集的出版,可以肯定是集体研究工作的成果。

    我们这个会定名为“词学讨论会” 。讨论些什么?我们并没有规定。我们希望通过大会发言、小组讨论、论文传阅和个别交谈,一定能发现当前大家共同关心的一系列问题,作为今后大家研究的方向。这是我们发起召开这个讨论会的又一个愿望。

    我们相信,在这五天的会期中,依靠同志们的踊跃发言,热忱指教,这一次的讨论会一定能取得丰富的成果。不过,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筹备工作的缺少经验,这一次的大会对来参加的同志们招待不周,对没有能邀请的同志们,更是非常抱歉。

    最后,让我们对到会的同志们,和给我们讲话的市委和本校领导同志们,再一次致以衷心的感谢。

    二 夏承焘

    各位同志,各位词友:

    今天词学讨论会在上海开幕,我谨向到会的各位词坛老宿和新秀,致以衷心的祝贺。

    我因年老多病,对于这样一个词学界空前的讨论盛会,不能躬与其盛,参加讨论,并听取各位词家的高论卓见,失去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感到非常可惜,又深为遗憾。

    建国三十多年来,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导下,词学工作者通过辛勤的劳动,撰写了不少研究有成果的论文,创作了不少反映新的时代精神,反映词人生活、思想、情趣的词篇,同时在词籍整理方面,也做出了不少卓越了成绩。这些,都是值得欣慰和庆贺的。

    词是诗歌领域里一枝形式独特的色彩绚丽的花朵。自唐五代以迄于今,词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千馀年,可谓源远流长了。解放以后,词随着时代的步伐向前发展,显示了它的新姿态。我在拙著《瞿髯论词绝句》中有一首题为《词坛新境》的小诗,曾表示了这个意见。诗云:

    兰畹花间百辈词,千年流派我然疑。

    吟坛拭目看新境,九域鸡声唱晓时。

    同志们,词友们。社会主义祖国为词这枝花的繁茂提供了阳光和土壤。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后,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祖国的春天到来了!我们词学界的同志,在此大好形势下,应共同努力,用辛勤劳动来耕耘词苑,让这块园地出现绚丽多彩、百花争艳的新境界,使社会主义祖国的春天更加繁花似锦,灿烂多姿!

    三 唐圭璋

    同志们:今天我们第一次开词学讨论会,这是一次词学爱好者共同联欢的盛会,是一次互相交流词学研究经验的盛会,也是一次为开拓今后词学研究的新局面而集思广益的盛会。我们感谢华东师大领导同志热情的赞助和大力的支持,感谢为筹备这次大会而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

    早在抗战以前,上海民智书局和开明书店先后出版了十多期由龙榆生编辑的《词学季刊》,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词学研究论文,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可惜后来因战事停刊,未能继续。一九八一年,我们为了继续发扬词学遗产,创刊了《词学》。第一辑出版以后,读书界颇有好评。各方面函电纷驰,希望我们荟萃词家传记、词作欣赏、词学知识以及其他有关词学研究成果,继续办好《词学》。这是广大词学研究者对我们的鞭策,我们无比兴奋,倍增信心。

    现在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非常重视古籍整理,也非常重视词学的辑佚工作。编纂《全明词》、《全清词》,都已列入规划,委托专家负责进行搜辑、校点。近几年来,各省市出版社一方面有计划地出版成套的词学普及读物,另一方面又出版大量词集、词话和影印前辈词家手稿。全国专业词学研究者和业余词学爱好者,风起云涌,人才济济。这都可以说明祖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出现的崭新面貌。

    时序迁流,老成凋谢,我虽幸存,但病困多年,无法走动,此次不能参加盛会,与同志们交谈,向同志们学习,极为遗憾,只好以此书面祝贺大会在热烈气氛中圆满成功,并祝同志们健康。

    在开幕式上讲话的还有上海市委领导同志夏征农 陈其五、王元化和本校领导萧挺同志,他们的讲稿或记录已发表在《文艺理论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一期,这里不再刊载。

    大会日程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星期六

    上午 开幕式

    下午 大会发言

    程千帆:《全清词》编纂工作报告

    张璋:《全明词》编纂工作报告

    十一月二十七日 星期日

    上午 大会发言

    万云骏 邱俊鹏 刘乃昌 唐玲玲 朱靖华

    下午 小组讨论

    晚 中国古典音乐欣赏会(由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演出)

    十一月二十八日 星期一

    上午 大会发言

    金启华 朱德才 吴熊和 马兴荣

    下午 小组讨论

    晚 茶话会

    十一月二十九日 星期二

    上午 大会发言

    姜书阁 胡国瑞 邓魁英 黄墨谷 高建中

    下午 参观上海植物园

    十一月三十日 星期三

    上午 闭幕式

    中文系主任徐中玉教授致闭幕词

    首届词学讨论会纪要

    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举办的词学讨论会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至三十日在上海举行。

    到会的二十个省市的六十名代表,向会议提交了四十五篇论文。大家遵循“双百” 方针,本着追求真理、繁荣学术的精神,就下述两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争论和有益的探讨。

    一 豪放、婉约是否成派及孰为正变

    解放以来有些教材和研究论文,肯定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分,并且以豪放派为主流,婉约派为逆流。近年来,不少论文提出不同看法,不但否定了主流、逆流之辨,甚至否定了豪放、婉约之分。这次讨论会上,有的代表指出,豪放、婉约之说不见于宋、元,始于明人张綖。历来论家沿袭这种理论,多用于词家、作品的风格品评。以两派划分词家,解放后才成定论。这一左右词坛的理论,对宋词研究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禁锢,不但掩蔽了宋词“创调数百,列体盈千” 的史实,还影响了对宋词发展规律的探求。为了推动词学研究的发展,必须打破这一形而上学的观念。有的代表指出,苏轼、辛弃疾被称为豪放派的代表,但他们的作品以婉约为多,豪放词所占比例极小(尤其是苏),称他们为豪放派是不恰当的。但也有的代表认为,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评价,不能简单地看统计数字,应该以他们对前人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作为准绳,从最具特性的“这一个” 来说,苏、辛等人有继承发展关系,可以称为豪放派。

    多数同志认为,词兴于晚唐,为倚声之作,与燕乐关系密切,自是软性声调,虽然一度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诗,但花前月下、院落笙歌,从席间侑觞到应社酬酢,词的总貌应是风云气少、儿女情多。但是,民族斗争的激烈壮怀既然阑入这个红牙拍板的园地,历代词作中慷慨激烈的篇章也不是寥若晨星,那么,“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 的豪放词当然是不容忽视的。到会同志认为,豪放词的价值应该充分肯定,豪放派的说法却难以成立,具有豪放风格的词人确有一批,但称之为“派” 却很不恰当。至于不作深入、具体、历史的分析,以派划线,判定弃取,那显然是不对的。

    关于“豪放” 一辞的含义,代表们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豪放并非不守绳墨、有如无鞚野马,也不是不谐音律、狂放怪诞;只有在“妙算毫厘得天契” 的基础上,才能自由挥洒,表其逸怀浩气,以涤荡振刷的革新气概和有为而作的求实精神,形成清雄绝世的风格,超妙入神的气度,恢宏浑沦的意象。豪放属于刚性美的范畴,但在词国并不能平分秋色。刘勰论风格有八体之分,皎然有十九字之辨,司空图更标举二十四诗品,词虽门小而径狭,豪放、婉约之外,还有清空、质实的疏、密之分,清人陈廷焯析唐宋词为十四体,今人詹安泰也有八种风格之说。因此,豪放、婉约的“两分法” 是绝对化、简单化的表现,到会同志认为,破除这种“两分法” ,是将宋词风格流派研究引向深入的必要前提,也是撰写词史必须注意的。

    与豪放、婉约相关的,就是词论史上争论很久的正变问题。词在兴起之时,就以柔丽为宗,以后婉美一类又占压倒多数,因而多数词家、论家、选家以婉约为正,但也有些人以刚美为正。到会同志认为,诗三百篇的风、雅,有正、变之称,是依时代区分的,不含轩轾之意,而论词的正变,则有正统、正格和旁门变格之别,自有抑扬。从词史上看,婉美派在先,且为多数,可视为正,刚美派在后,且为少数,可视为变,“惟正有渐衰,故变能后盛” ,能这样看待正变,才能真正认识词体嬗变的实际,才是公允之论。

    二 关于词的诗化问题

    依我国论词的传统见解,常以音律协洽作为“当行” 的标尺,苏轼词因音律的原因,被看成“要非本色” ,属于“别格” ,自李清照的《词论》严分诗词畛域以来,词“别是一家” 之说,历来为多数论者引述。但是,与重豪放、轻婉约相应,解放以来的意见是无保留地肯定诗体词,过分贬抑严守乐律、系于音乐的曲子词。近年来,又有强调诗词严格分野之势。

    有的代表认为,我国的诗歌史充分证明了诗、乐互为表里的事实,但有“选词以配乐” 和“由乐以定词” 的不同途径。词最初是配乐的曲子词,但至北宋中叶,逐渐出现应歌的曲子词和案头的诗体词的分野。虽然李清照感叹词“知之者甚少” ,但这种不尽依宫调声情的诗体词,实是代表了词的发展趋势,将词从歌席酒筵导向广阔的社会。有的代表更进而指出词的诗化开创了新的道路,尤其是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词人,所作的爱国主义战歌成为词坛的基调和主流,因而南宋前期的词风值得充分肯定,而以姜夔为代表的南宋后期词作,在脱离现实同时,又将词拉回严守乐律的道路,无疑是形式主义之风。

    有的代表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二者美学性格有别,和诗比较,词有文小、质轻、径狭、境隐的特点,因而确有体性的不同。词是较为纯粹的抒情诗,有特殊的艺术规律和艺术个性,有难以代替的艺术韵味。词主要体现阴柔之美,应以空灵蕴藉、烟水迷离为极诣。因此,言志咏怀入于词,就有滞重或劲健之感,倚声的特质既失,柔婉的风貌亦去,倘等同于诗,就势必失去词的特点。因而,词的诗化虽有扩大题材、提高意格之功,也有销蚀词美之过。至于以姜夔为代表的南宋后期词,更不能简单否定,它之回到词的“缘情” 本位,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较之于“诗化” 而流为贲张叫嚣之习的辛派末流来,姜夔等人的作品更为历代推崇,不是没有道理的。

    除上述两个较为集中的问题外,到会同志提供的论文较多涉及作家作品的分析、研究和评价。除所论较多的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欧阳修、陆游、纳兰性德而外,还有过去较少论及的秦观、叶梦得、吴文英、袁去华等人。关于词派和内容分类的研究,有早期文人词、南宋前期词、婉约词、南宋风雅词、宋代咏物词、清代阳羡派等论文。词论研究的论文,涉及王国维的境界说、况周颐词境说、“重、拙、大” 说、李清照《词论》、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等。此外,还有探讨词的起源与形式,选声择调与词调声情,双拽头结构的专文,还有札记、考证、版本论略、词律改革芻议等。

    五天的会议,进行得团结、热烈而友好,大家交流了研究成果,进行了争鸣,展望了前景,感到收获很大,任务很重。由于代表们的强烈愿望,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词学会筹委会。大家热切盼望第二届词学讨论会于适当时候召开。

    (邓乔彬整理)

    二 感旧

    (一)伤逝录 (任讷、郑骞)

    任讷,字中敏,别署半塘、二北,扬州师范学院教授,于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十三日逝世,享寿九十五。任先生早岁专研元人散曲,编有《散曲丛刊》二函。中年以后,治唐诗及敦煌文学,著有《唐戏弄》、《敦煌曲初探》等十馀种,为敦煌文学权威著作。郑骞,字因百,祖籍铁岭,入北京籍。曾任燕京大学教职。一九四八年去台湾,历任各大学教授,以一九九一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寿八十六。郑先生于古典诗、词、曲学,皆有专长,著有《景午丛编》、《清昼堂诗集》等。

    任、郑二教授,皆于文学研究有卓越贡献,今先后谢世,海峡两岸学人,顿失导师,不胜哀悼。

    (二)伤逝录 (张伯驹、李宝森、武慕姚)

    本刊编委张伯驹(丛碧)先生于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六日病故于北京,其时本刊第一辑虽已出版,先生犹未及见。李宝森先生有词六首发表于本刊第一辑《词苑》,先生于一九八二年二月十六日病故于上海,见本刊时,已弥留矣。武慕姚(鼐)先生为中州词家邵瑞彭及门弟子,曾热心赞助本刊,有词二首编在本辑,然先生已于一九八二年三月二十日卒于开封,亦不及见本刊。一年之间,词老凋零,敬志于此,以致哀悼。

    (三)伤逝录 (寇梦碧、彭靖、俞平伯、陈迩冬、唐圭璋、李一氓)

    一九九〇年,接连失去好几位词学界的前辈或师友,可谓词学不幸的一年。二月十四日,天津词人寇梦碧去世,年七十四。其后不久,长沙词人彭靖亦去世。十月十五日,本刊编委俞平伯先生去世,年九十一。十一月十六日,词学者陈迩冬亦长逝,年七十八。十一月二十八日,本刊主编唐圭璋教授亦化去,年九十。十二月四日,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李一氓同志作古,年八十七。以上六位,均与本刊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对本刊有帮助或支持,本刊同人闻讣,均甚哀悼,特志于此,以志永念。

    (四)挽圭璋先生联

    圭璋先生以毕生之力,瞑写晨钞,废寝忘食,先后成《全宋词》、《全金元词》及《词话丛编》三大述作,嘉惠词林,厥功甚伟。余早岁已心仪其人,而无缘识荆。一九八〇年,为华东师大中文系同人筹备创刊《词学》,驰函求助于先生。承其不弃多所指导。一九八一年初,因事去南京,始得进谒,晤谈相得。去岁初冬,忽得其噩耗。哲人逝矣,后进何从?适在病中,未能执绋,撰一挽联,献诸灵右,辞不尽哀,聊申仰止。

    七十载徵存辑佚,词学入乾嘉,建业论功,善本先开垂典则。

    百万言别非正误,宗风绍朱郑,景行继志,几人后起仰仪型。

    (五)黄仲则逝世二百年纪念

    清诗人黄景仁,字仲则。江苏武进人。生于乾隆十四年(1749),卒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今年为其逝世二百年纪念,常州市博物馆特为举行文物展览会,并编刊纪念册。

    黄仲则才情横溢,一生坎坷不遇,牢落之感,尽发于诗词,为清代一大家。诗有《两当轩集》十四卷,词有《悔存词钞》二卷、《竹眠词钞》二卷。

    本刊所载黄仲则手书词稿图版,承黄氏后人葆树同志提供。

    (六)叶恭绰墓

    叶恭绰先生,字誉虎,号遐庵,番禺人。民国初年,曾任交通总长。退隐后从事书画、文物、诗古文辞之学,尤好为词。编有《广箧中词》、《全清词钞》,著有《遐庵词》,为一代词家。一九六八年卒于北京,享寿八十七。

    余于一九八二年三月,以事去南京,闻叶先生墓在中山陵下,因邀千帆、止畺、运熙同访之。中山陵前小山上有仰止亭,叶先生早年所建,以纪念孙中山者,墓即在亭旁,一水泥方坟耳。上有字三行,横行,第一行曰:“仰止亭捐建者。” 中一行曰:“叶恭绰先生之墓。” 下一行曰:“一八八一————一九六八 ” 。盖叶先生于一九五八年被划为“右派分子” ,浩劫初起,又极受凌辱。既下世,家人不敢厚葬,遂草草埋灰于此,仅以“仰止亭捐建者” 表其生平,令人感慨。

    近闻叶先生墓已改建,想必有碑铭松楸,足供后人凭吊,当年仰止亭旁一尺孤坟,已非后人所能见,因以当时谒墓照片发表于此,以存“浩劫” 遗迹。谒墓者四人,自左而右,为孙望、程千帆、施蛰存、王运熙。

    一九八五年六月 蛰存记

    附编(二)词坛回响

    施蛰存先生的词学研究

    林玫仪

    认识施先生是我的福分。我与先生相识,完全因为词学。我的求学生涯在台湾完成,自进入大学,就跟从恩师郑因百(骞)先生研究词学,从唐五代至晚清,由赏析、考订到评论;施先生则对我近十年的研究方向影响极大。我虽无缘当先生课堂上的学生,但透过他的著作,以及多年的通信与谈话,我从施先生身上学到很多,除了学问方面,还有做人的道理,在我的感觉中,他就像我另一位导师。施先生在学界文坛声名卓著,他对词学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是台湾学界大多只注意他在现当代文学方面的成就,本文谨就个人所知,介绍施先生在词学研究方面的特色与贡献:

    一 汇集论词资料

    先生研治词学,所下的工夫既扎实又全面。除了研读多种词集外,还搜集许多词学资料,包括词集中的序跋题记、笔记杂著中的论词资料,以及地方志中的词人资料等。他在《花间新集·总序》曾提到当年致力于搜集资料的情形:

    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五年,是我热中于词学的时期,白天,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资料室工作,在一些日常的本职任务之外,集中馀暇,抄录历代词籍的序跋题记。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词学的评论史料最少。虽然有唐圭璋同志以数十年的精力,编集了一部《词话丛编》,但遗逸而未被注意的资料,还有不少。宋元以来,词集刊本,亡佚者多,现存者少。尤其是清代词集,知有刻本者,在二千种以上,但近年所常见者,不过四五百种。历代藏书家,都不重视词集,把它们与小说、戏曲归在一起,往往不著录于藏书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仅著录了词籍八十馀部。因此,我开始收集词集,逐渐发现其序跋中有许多可供词学研究的资料。于是随得随抄,宋元词集中的序跋,有见必录,明清词集中的序跋,则选抄其有词学史料意义的。陆续抄得数十万言,还有许多未见之书,尚待采访。

    晚上,在家里,就读词。四五年间,历代词集,不论选本或别集,到手就读,随时写了些札记。对于此道,自以为可以说是入门了。

    先生一面读词,一面抄录词集中的序跋,日积月累,“抄成了一部七八十万字的历代词籍序跋汇编” (《往事随想》页255),这部耗费先生四、五年光阴的皇皇巨著,原先定名为《词学文录》,分为十卷,卷一至卷八都是词籍序跋,卷九至十则是关于论词的杂文、杂咏、论词书信等,直到三十多年后,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为了突显主题,删去了最后二卷,并易名为《词籍序跋萃编》(见该书序引)。记得一九九五年四月,我与华东师大中文系合作举办清代词学会议,由高建中主任领导,系中各位先生鼎力相助,使会议进行十分圆满。当时我们原希望施先生能够莅会讲话,先生因为身体欠佳辞谢了。但是中文系派人连夜往返京沪,带回刚出版的《词籍序跋萃编》,及时在大会闭幕式结束之前赶回会场,作为大会送给与会者的礼物。当时如雷掌声,至今犹在耳际。其中的意义,不只因为这是一大册有用的词学资料,更是因为前辈治学的典范,对我们启迪良多。

    序跋集之外,施先生还搜罗很多零星的词话资料。早在抗战期间,先生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即曾就该校图书馆所藏宋元人笔记杂录,抄出其中与词学及金石碑版相关之评论琐记,着手编纂《宋元词话》及《金石遗闻》二书(《宋元词话·序引》),先生在《我治什么学》一文中,曾提及当时单是宋人词话部分,就“读了七八十种宋人笔记及野史,抄录了所有关于词的资料,打算编一本《宋人词话总龟》” (《往事随想》,页36),《宋人词话总龟》当是《宋元词话》之初稿。离开福建以后,先生孜孜不倦,不断续作辑补,近年出版的《北山散文集》第四辑中的《投闲日记》,记载先生一九六二年十月一日至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生活实录,其中就处处可看出先生为此书辛勤工作的身影:

    阅《懒真子》、《过庭录》,此二书词话均未抄,签出之,并签出其有关金石者。(1962.11.17,页19)

    抄金石遗闻、宋人词话各二纸。(1962.11.26,页20)

    阅宋人笔记,签出词话及金石遗闻数十则。(1962.11.30,页21)

    日来气候转暖,差可书写。检点宋人笔记,词话未抄出者尚有二十馀种,金石遗闻未抄出者尤多,今年当并力成之。解放前所作诗,亦当于今年润色,编为定本。行年六十,此事不可缓矣。(1963.2.23,页49)

    整理词话稿,拟编为十卷。(1963.8.8,页80)

    然而此书的编纂与出版,却历尽沧桑。先是由于政治成分,初稿深藏箧中无法印行,继而在文革中散佚部分,直至一九九九年,《宋元词话》一书,始由陈如江先生协助增补完成,交上海书店出版。

    以上二书都历经艰难方得以问世,成为今日研究词学理论的重要参考,先生搜集论词资料的工作,却始终没有停止。在《词学》第四、五辑上发表之《花随人圣盦词话》及《纯常子词话》,即是分别从黄浚《花随人圣盦摭忆》及文廷式《纯常子枝语》中摘出的词学相关资料。《织馀琐述》本是西泠印社本《织馀琐述》之上卷,此书极为罕见,其卷上皆是论词资料,故先生予以点校刊登。这几部词话,是研究晚清词人的重要材料,若非先生披沙检金,一一掇拾,学者很难利用。先生早在数十年前,就注意到序跋及笔记小说中的零星论词资料,令人不能不佩服其前瞻性的眼光。

    施先生是云间人,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乡邦文化之搜集及整理,曾辑纂《云间语小录》、《云间花月志》等书,对于云间词人,自是格外用心。《投闲日记》中记载二事,读之令人感动。一为寻访雷夏叔词作事:

    阅词集数种,于《寒松阁词》中见有甘州一阕,题“雷夏叔秦淮移艇图” 。去年晤王支林前辈,曾谓余言松江人擅词者有雷夏叔其人,归后检府志不得,亦不能得其词。今乃于张公束词中见之,当亦道咸间人也。(1962.12.7,页22)

    晨谒君彦丈,平一亦在家,遂与其乔梓小谈,多涉松江旧事,因以雷夏叔叩之,果是其先世。丈出示《诗经正讹》抄本一册,题华亭雷维浩撰,云即夏叔之名,其书无甚新解,且又不完。问以词,则亦无有,殆不可得矣。(1962.12.8,页23)

    先生听前辈提起松江词坛有雷夏叔其人,查寻府志不得,翌年忽于张鸣珂《寒松阁词》中找到线索,立即向雷姓乡前辈打听,得知乃其先人雷维浩。另一是为姚鹓雏整理遗稿事。先生鉴于松江诗家如杨了公、吴遇春、费龙丁等,殁后遗稿皆不可闻问,认为“鹓公诗倘不亟谋刊行,零落堪虞,此固后辈之责也,余当力为图之” ,故主动托人向姚氏家属询问,家属携来遗稿十六卷,先生为编定成集,并因《苍雪词》一卷为晚年所作,特由《南社集》中补入其早年词作,并协助家属油印出版。详见日记一九六三年一月二十二日、二十四日,二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二十七日,三月三十一日,八月二日、七日,十月十五日、二十六日,一九六四年一月一日、二十日,一九六五年十月一日各条(页39、40、49、50、51、58、79、80、91、93、104、108、185)。可见先生对发扬乡邦文化尽心尽力之情形。《投闲日记》中还有下列资料:

    阅鹓公词,风格在东坡遗山间,因念姚春木《洒雪词》至今未刊,可合鹓公所作合为《云间二姚词》,或称《二雪词》,亦巧事。(1963.2.27,页51)

    高君宾、周迪前二君来访,皆金山姚氏婿也。周君亦在辑云间人词,闻余有此志,故来访,此事有周君为助,当可速成。(1963.3.7,页53)

    上午至上海图书馆假阅《蒉进斋藏书目》,小本,凡七十一册,每页一书,详著作者姓名、字号、官位、版本,有批校者并注明批校者人名,朱笔抑墨笔,颇可供参考。郡人著作甚多,惟郡人词集却不多。(1963.3.14,页55)

    录云间词人姓氏为一卷,得二百馀人。(1963.3.15,页55)

    补葺《云间词人姓氏录》。(1963.3.18,页56)

    下午访周迪前,以《云间词人姓氏录》与其所辑《谷水词丛》比对之。周辑所收人较余为多,然辑本犹未备。约定二人合作成此事。(1963.3.19,页56——57)

    下午访周迪前,假得其藏词及乡邦文献书目归,补录《云间词人姓氏录》。(1963.5.23,页64——65)

    阅《松江府志·艺文志》,取周氏藏乡邦文献目对勘之,补词人姓氏数家。(1963.6.1,页67)

    抄《松江诗钞》中词人小传。(1963.9.26——30,页88——89)

    仍录云间词人小传。(1963.10.1,页89)

    抄云间词人小传,取府志及续志,并诸家词选与《松风馀韵》、《松江诗钞》、《湖海诗传》诸书综合之,已得二百八十馀家,十九有词可录,亦不为少矣。(1963.10.4,页89——90)

    晨访周迪前,假得刻本《湘瑟词》及钞本《海曲词钞》,……。(1963.10.10,页90)

    以所藏《湘瑟词》钞本与刻本对勘,补得所缺三十馀字,又从《海曲词钞》中补得云间词人十馀家。(1963.10.11,页91)

    下午访周迪前,假得丁绍仪《词综补》,归而签出云间词人,至漏下三刻。(1963.12.2,页98)

    从丁氏《词综补》录取松江词人姓氏。(1963.12.4,页98)

    可见从一九六三年三月到年底,先生一直忙于辑录《云间词人姓氏录》及抄录《云间词人小传》,他由《蒉进斋藏书目》、《松江府志》、《续志》、《松江诗钞》、《松风馀韵》、《湖海诗传》等书及各种词选中辑录资料;其后得知周迪前亦辑录云间人词,乃与周氏相约合作,互通有无,并比对所辑之异同,以成其事;又从周氏借得乡邦文献书目及其所藏词书,如刻本《湘瑟词》、钞本《海曲词钞》及丁绍仪《词综补》等,予以增补。《云间词人姓氏录》、《云间词人小传》未见出版,由上文所引,姓氏录已得二百馀家,词人小传亦已得二百八十馀家,加上其后继续补辑者,所录当超过此数。

    云间词派是清初极重要的词派,但其论词资料流布甚少,故词史中提到云间词派,往往只引用云间三子的少数序跋及邹祗谟、王士禛的词话,学者莫不深叹其材料之匮乏。殊不知在施先生搜罗之下,云间词人竟有如许之多,影响所及,清代词史都得改写,期望先生有关云间词人的著作能够早日出版,则学界幸甚。

    二 搜罗见存词籍

    上文引及《花间新集·总序》,先生尝自言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五年,是他热中于词学的时期,每天晚上在家里就读词,“四五年间,历代词集,不论选本或别集,到手就读” 。其实先生家学渊源,从小在其尊翁教诲下,由《古文观止》读到《昭明文选》,打下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我治什么学》,《往事随想》页34);才读中学,就从《散原精舍诗》、《海藏楼诗》上溯《豫章集》、《东坡集》及《剑南集》;中四已由宋诗而唐诗,读《李义山集》、《温飞卿集》、《杜甫集》、《李长吉集》等书(《我的创作生活之历程》,同上,页3、4)。并且遍读家藏的《白香词谱》、《草堂诗馀》等书,学习填词。此外,从小就养成到书店买书的习惯(《我的第一本书》,同上,页43)。因此,先生毕生都在搜罗各种词籍。《投闲日记》中即记有不少搜购词籍之事,略举数例如下:

    买得《词鲭》一册,道光丙戌有斐居刊本,星江余煌汉卿集句词六十馀阕,颇浑成可喜。又《玉壶山房词选》一册,民国九年仿宋铅字排版墨汁刷印本,此亦印刷史上罕见之本也。(1962.10.30,页12)

    下午陪内子上街,顺道往常熟路旧书店买得牛秀碑一本,又《冰瓯馆词钞》一本,仪征张丙炎撰,写刻甚精。(1962.12.11,页25)

    今日又从古籍书店得四印斋甲辰重刻本《梦窗甲乙丙丁稿》,此本刊成后,未刷印,而半塘老人去世,况夔笙得一样本,嘱赵叔雍上石影印以传,时民国九年庚申也。况跋云:“版及原稿已不复可问。” 余初以为此版必已失散,今此本有“民国廿三年版归来薰阁” 字,盖来薰阁就原版刷印者也。此梦窗稿三次刻本,流传甚少,亦殊可珍。除夕得此,足以压岁矣。(1963,1,24,页40——41)

    又古籍书店有《浙西六家词》零本,《耒边词》、《黑蝶斋词》合本,亦以五角得之。(1963.6.13,页70)

    今日下午始外出,至四马路阅书肆,书殊少,无可购者。得杜文澜刊本《水云楼词》,鹿潭词诸刻本俱有矣。(1963.7.11,页75)

    晨至书肆,得词集四种。(1963.9.9,页85)

    装订所抄各书,计《鸭东四时杂词》、《鼠璞词》、《机缘集》三种,各加以跋语。(1963.12.26,页102——103)

    先生是爱书人,有时为生活所需,不得不卖去部分书籍以应急,但是一看到好书,只要手上凑得出来,又会再买。前些年,当他知道我与吴熊和、严迪昌两位先生合作编纂清人词籍知见书目,即将珍藏数十年的一批词籍及书目卡片等毅然相赠。这些词籍大多是别集,包括宋元明清词及近人词作,共有三四百本,其中清人词集最多,有时同一集子有几个不同版本。例如改琦《玉壶山房词选》二卷,就有道光八年云间沈文伟来隺楼刻本、道光间高雨校刊本及民国九年聚珍仿宋印书局铅印本等三种。朱祖谋的词集,有光绪至民国刊本《彊村词》四卷,光绪刻本《彊村词》前集一卷别集一卷,民国七年上海四益宧排印《鹜音集》本《彊村乐府》一卷,民国二十一年朱印本《彊村语业》一卷(卷三)及《彊村弃稿》一卷,民国二十二年刻彊村遗书本《彊村弃稿》一卷。郑文焯的《瘦碧词》二卷,有光绪十四年大鹤山房刻本及民国六年吴中再版本,还有先生亲自抄录的本子。书中更时时夹有先生的心得及札记。每当翻阅,先生当年抚玩吟咏之状,彷彿如在眼前。

    除了藏书以外,施先生还送给我高校藏词书目及他的词籍卡片。这批卡片为数甚多,先生将其分成三大包,注明一是六十年代所制,大多数抄自《四库大辞典》;一是八十年代所制,为编《近代名家词》;三是近年倩人代抄者。这些卡片抄录各类词籍资料,分为词韵、词谱、词律、词选、词话、地方词、总集、选集、家集、合集、今人词、清人词、明人词集、宋金元词别本、唐五代词别集等类,例如《国朝金陵词钞》就收在“地方词” 下,云:“《国朝金陵词钞》八卷附闺秀一卷,陈伯雨辑,秦际唐序,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刊,收九十一人,附闺秀十五人,约一一六二首。” 在《词学名词释义》的引言中,先生提及曾于一九六〇年代“分类编了词籍的目录” ,所指或即这些卡片。透过这些卡片,可知先生是一面按目寻书,一面由书补目,亦可看出施先生做学问之踏实。

    此外,有关《同声月刊》的事,也值得一提。此书为龙沐勋先生所编,与《词学季刊》同是研究词学的重要文献,唯因流传不多,学者颇难觅得。根据个人所知,台湾只有张寿平教授有一套,仍不齐全,台湾大学也有几册。施先生却藏有一套。当他知道我需要参考此书,竟托孙逊、孙菊园两位先生于赴台时带来给我。又告诉我,有一本名为《青鹤》的杂志,亦有许多郑文焯的资料。我请文哲所图书馆广为搜求,终于自日本购得一套。由这件事,可看到施先生藏书之富及他对资料熟悉之程度,而先生的关爱,更令我终生铭感。

    三 辑校历代词集

    先生在平日读词之馀,也对词籍进行校勘及辑佚的工作。《词学名词释义·引言》说:

    一九六〇年代,忽然对词有新的爱好。发了一阵高热,读了许多词集。分类编了词籍的目录,给许多词集做了校勘。慢慢地感觉到词的园地里,也还有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于是才开始以钻研学术的方法和感情去读词集。

    在《投闲日记》中,亦提到甚多校词之例,例如:

    阅《全唐词》,取《花间集》、《尊前集》校之。(1963.2.7,页45)

    过古籍书店,得词集数种,有顾羽素《绿梅影轩词》一卷,取徐乃昌刊本校之,溢出二十一阕,不知徐氏所据何本。徐刊称《茝香词》,殆早年所刊本耳。(1963.2.10,页46)

    今日校读薛昭蕴词讫。(1963.2.20,页47)

    访邵洵美小谈,校《乐府指迷》。(1963.9.7,页85)

    以所藏《湘瑟词》钞本与刻本对勘,补得所缺三十馀字(1963.10.11,页91)

    晨访周逷潜,假得《幽兰草》、《尺五楼诗集》、《堪斋诗存》三种。《幽兰草》抄配得残缺者三页,甚快事。(1965.1.27,页161)

    不但校勘,而且辑佚。例如:

    阅赵闻礼《阳春白雪》,得丁葆光无闷词,此《直斋书录解题》所称催雪无闷,乃其名作也。初以为不可见,竟不知其存于此集中。不知别一阕重午庆清朝,尚可得否?(1962.12.15,页27)

    选录缪雪庄词四阕,于《范氏一家言》中得范启宗词一阕。(1964.1.6,页105)

    即是其例。由日记中,先生且屡屡提及《宋金元词拾遗》一书:

    阅周茹燕《楚辞讲稿》,抄《宋金元词拾遗》。(1964.2.3,页112)

    抄《宋金元词拾遗》,未竟。(1964.2.4,页112)

    晨至雷君彦丈处贺节,下午抄《金元词拾遗》讫。(1964.2.14,页114)

    雷一平来贺正。写《宋金元词拾遗》诸家小传及题记讫。(1964.2.15,页114)

    作《宋金元词拾遗·序》,又补作《水经》注。(1964.2.17,页114)

    顾名思义,此书应是辑宋金元人佚词者,由“抄讫” 及撰作“小传” 、“题记” 、“序” 等字眼看来,此书应已编成,惜似未印出。

    此外,先生亦辑《王修微集》。王微,字修微,号草衣道人,是明代女词人。有关女词人的研究,先生可谓早开风气之先。《投闲日记》中提及此事者有如下数条:

    抄所辑王修微诗。(1965.10.16,页187)

    《王修微集》二卷抄讫,凡诗九十首,词五十阕。(1965.10.18,页187)

    编《王修微集》附卷,分小传、投赠、佚事、遗韵四录。(1965.10.19,页187)

    至上海图书馆看《明诗归》,又补得王修微诗九首。(1965.10.20,页187)

    录《王修微集》附卷。(1965.10.21,页187)

    抄《王修微集》附卷。(1965.10.23,页188)

    至上海图书馆阅书,从《名媛诗归》中又得王修微诗数首,已逾百篇矣。(1965.10.24,页188)

    至上海图书馆阅书,王修微诗得一百卅五首矣。(1965.10.28,页189)

    下午至图书馆阅书,寻王修微事。(1965.11.3,页189)

    重抄《王修微集》稿,得诗一百三十篇矣。(1965.11.5,页190)

    重编《王修微集》附录。(1965.11.6,页190)

    抄《王修微集》附录。(1965.11.7,页190)

    由所记内容看来,先生辑《王修微集》,到一九六五年十月为止,其实已投入相当心力。数日之间,又抄又编。初稿完成后,又至图书馆查补资料,据《明诗归》及《名媛诗归》增补资料以后,又再重抄重编。但增补的工作,一直持续多年。先生一九九一年十月廿三日致孙康宜女士信中,曾说:

    又,请你查一查有没有王微(修微、草衣道人)的资料,我想,可能有往还诗词。我辑《王微集》,已得诗词各一百多首,明年写成清稿,想印一本《王修微集》,比柳如是的资料多出不少。(《北山散文集》,页1753)

    至一九九四年,此书编纂工作已完成。但五月八日,先生致马祖熙先生函,仍说:

    《王修微集》尚未发,字数少,出书太单薄。尚在考虑,又想与杨宛诗词合为一集,好不好?(同上,页1728)

    先生治学态度之谨严,举此一例,即可概见其馀。

    四 续编花间词选

    施先生选有一本《花间新集》,分为《宋花间集》、《清花间集》两部分,各五百首。集中所选,都是与《花间集》体制、风格相近之词作。施先生说:

    在历代诸家的词选中,这两个选本,可以说是别开蹊径的了。(总序)

    又说:

    此书所选宋、清二代词,皆余自出手眼,几经进退而后写定,绝不依傍旧有选本。(凡例)

    不依傍旧有选本,甄选时就不会受到别人影响,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加以施先生学殖深厚,对各家作品高下已了然于胸,因此这两个选本,确然是“别开蹊径” 。就《宋花间集》来说,其中选录最多的依次是晏幾道四十二首,晏殊三十五首,欧阳修三十二首,周邦彦二十二首,张先十八首,贺铸、辛弃疾各十六首,苏轼十五首,秦观、朱敦儒、周紫芝、吴文英各十二首,李清照、姜夔各十首,其余都在十首以下。这种排名,令人耳目一新。其中除大小晏欧三家词风近于《花间》,故选录特多以外,其余各家,所选皆足以发人深省。今人读词,大多先从选本入手,而选本从未有以《花间》词风作为选录标准者,其间又多陈陈相因,因此除非像施先生一样遍读全集,恐怕很难摆脱“豪放” 、“婉约” 之类的刻板印象,殊不知苏、辛此类作品,尤胜一般所谓之婉约词人。即如陈亮亦有四首,刘过、张孝祥亦各有二首,而王沂孙则不入选,凡此,都与一般的认知相去甚远。虽说“宋词作家,评论既多,品第大致可定” ,施先生从另一角度出发,却提醒我们以偏概全的危险。

    两相比较,个人认为《清花间集》益形重要。原因有二:一是因一般对宋代词家比较熟悉,清词的研究却是尚待开发的园地,既未有总集,道咸以前之别集亦不易见,而清词作家之高下品第,迄今亦未有定论。《清花间集》中入选之数十家,乃是施先生详阅清词别集近三百种后,几经斟酌,方行选定,对于清词研究具有重要的指标作用。

    其次,此书于各家之后都有一段精彩识语,乃是施先生细读诸家词集,复参考前人词话评论之后,于诸家之造诣得失,所提出的个人心得。施先生说:

    余选清词,得细读诸家词集,复参考前人词话评论,于诸家造诣得失,略有管见,附志于后,亦有异于前贤定评者,请备一说。

    其实这就是施先生的词论。其中有的综论词家,有的驳斥前人之说,亦有的兼论整个词史。如有关“云间词派” ,先生于宋徵璧、宋徵舆下云:

    云间三宋齐名,乐府尤推小宋。子建入清不仕,史家列之明人。《尚木集》本未见,从诸选本中取录五阕。辕文与陈卧子、李舒章合刻《幽兰草》,揄藻扬芬,无可轩轾。云间词派,定于三家。自朱、厉尊南宋,佞姜、张,词风一转,知吾乡有宋氏昆季者,鲜矣。(页196)

    于纳兰性德下云:

    容若情真性厚,小词声色窈丽,哀乐无端,非晏、欧所能限,况方回乎?篇什既富,珠玉焜耀,亦不当屈居李重光下。谓为唐五代以来一大家,可以无忝。云间词派,方当消歇之时,忽有满清华胄,远绍弓裘,陈卧子地下有知,亦当蹙额。(页240——241)

    于许宝善下云:

    乾隆季世,云间词派已叹式微,郡中词人,多隶朱、厉麾下。惟许穆堂有起衰振废之志。其论词以“雅洁高妙” 为主。小令力尊唐音,谓“北宋已极相悬,南宋佳者更少” 。所撰《自怡轩词选》八卷,是其微尚所寄。自作词亦不为南渡后语。《自怡轩词》五卷,余求之未得,仅于诸家选本中录其六阕,恐未尽其蕴。(页256)

    除论个别词人外,兼可看出云间词风在整个清代词史上消长之情况。又于郭麐下云:

    频伽词颇负盛名,《浮眉》一刻,尤为裙屐少年所好。其词不可谓不佳,然篇什既富,瑶珉间出,或意趣凡近,或辞不立诚。大词间架,时文气重。乾嘉间名家,此流最多。如蒋心馀、吴穀人皆是也。谭复堂云:“词尚深涩,而频伽滑矣。” 夫频伽之滑,不在于不能深涩,而在于不能清空。词尚深涩,此言实误。盖竹垞、樊榭之论,宋人初无此说。今选频伽小词四阕,其正声也。(页262——263)

    此不只评论郭麐,事实上乃是兼论诸家。由书中评语,可看出施先生论词之旨,乃是兼重学问与性情。如于王士禛下云:

    阮亭论诗主神韵,此言大足误人。然其一生所作,确亦以此见长,小词亦然。必先有学问性情,始可言神韵耳。或以余言学问为疑,谓作小词,何须学问。不知比物连类,纂词琢句,各有刌度,皆关学问。阮亭文字工夫,极为淳雅,抒情造境,似轻实重,莫非从学问中来。徒有小慧,安能诣此。(页244)

    于厉鹗下云:

    樊榭学有馀,才未俊,得宋人三昧,去唐音一间。小令浑厚,可及子野、方回。近慢便有针缕迹。乃惑于竹垞之说,刻鹄姜、张,所得但能貌似。盖以学力拟古,非以才情言志也。(页254)

    没有学问固然不可,徒有学问亦不可,厉鹗之不及王士禛,即在于性情不足。由施先生对清末诸家之评骘,亦可印证其兼重学问与才性之看法。如王鹏运下云:

    朱古微叙《半塘定稿》,谓“君词导源碧山,复历稼轩、梦窗,以还清真之浑化。与周止庵说,契若针芥。” 此强以半塘绍常州之薪传,于半塘词境之发展,不相应也。余观半塘词实自晏欧小令,进而为苏辛近慢。虽半塘亦自许为“碧山家法” ,气韵终不似也。《庚子秋词》中诸阕,尤为深美闳约,取之特多。(页322)

    文廷式下云:

    清词至王半塘、文芸阁,气壮神王、不复作呻吟骚屑语。会国事蜩螗,生民邦家之痛,蕴无可泄,一发于词。纵琢句寻章,犹未能忘情于玉田、梦窗,而意境气韵,终已入苏辛之垒。《云起轩词》令慢皆揭响五天,埋愁九地;无稼轩之廉悍,得清真之婉约。清词至此,别开境界,非浙西、常州所能笼络矣。(页326)

    郑文焯下云:

    满洲词家以成德始,以叔问终,二百六十年汉化,成此二俊,胜金元矣。叔问才情、学问、声律,俱臻绝诣。家国危亡之痛,王孙式微之感,尽托于长短句,其志哀,其情婉,其辞雅,其义隐,重光而后,不与易矣。(页339)

    朱祖谋下云:

    彊村早年,政治文学,俱有英锐气。词格犹在晏、欧、周、秦之间。《庚子秋词》中数十阕,缠绵恻隐,耐人寻味。自后改辙二窗,多作慢词,蕴情设意,炼字排章,得神诣矣,已非生香真色。辛亥之后,以遗老自废,其词沉哀抑怨,作草间呻吟语,亦不可与蘋州、玉田为比。彼有民族沦亡之痛,此则眷怀封建朝廷耳。余选彊村词,多取资于别集者,秉此志也。(页343)

    于况周颐下云:

    清季词学四大家,叔问专考律定声之学,半塘、彊村擅校雠结集之功,夔笙撰词话,研精义理,津梁后学,皆足以迈越前修。清词以此数子为殿,有耿光焉。夔笙词凡数刻,未能尽得。《蕙风词》二卷,则晚年自定本,录其十阕,皆辛亥前后所作,琢句高古深隐,此公独擅。(页345——346)

    对五大家赏爱之情,溢于言表。盖五人不但学问渊博,性情深至,且皆身历清室之危亡,怆怀世变,凄恻郁伊之音,时时流露于不自觉间,令人不忍卒读。施先生曾说“《花间》一集,词家之诗骚也” (《宋花间集·序引》),五人所作,可谓正得其神髓。

    至评龚鼎孳云:“构思造语,几于俗艳。且芜词累句,随在而是。” (页190)评严绳孙云:“雒诵三过,始惊当时诸家皆过为标榜,不堪取信。其词意不能隐,境不能深,辞不能俊,句不能古。” (页212)评董俞云:“浑厚胜彭,微嫌意境直露。” (页235)皆能摆落前人成说。又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为晚清重要词话,先生与陈氏论点,却往往相去甚远,如下列诸条:

    右毛检讨词十二阕,可与李波斯比美。而取境之高,直是南朝清商曲辞。陈亦峰乃讥其“造境未深,运思多巧” ,殆不知词之本源者。(评毛奇龄,页215)

    升六词,白雨斋极称之,以为“清初诸老中最为大雅。才力不逮朱、陈,而取径较正” 。余以为此言似过。珂雪词疏快自然,不事雕饰,是其所长,而短亦在此。大雅犹未,况最乎?集中令词不多,选录六首,是其有雅韵者。(评曹贞吉,页234)

    随园未尝言词,嗣君乃以词名,此其跨灶之术也。《捧月楼绮语》八卷,偶有凡俗,不失雅音。此所选八首,何尝不以韵胜。陈白雨谓:“词有质亡而并无文者,则马浩澜、周冰持、蒋心馀、杨蓉裳、郭频伽、袁兰村辈是也。并不得谓之词也。” 此则抑之太甚,非公论也。兰村、频伽,伯仲之间。心馀、蓉裳,质文兼逊。然视马浩澜、周冰持,犹有上下床之别,岂可一概视之。(评袁通,页267)

    中白与谭复堂齐名,二家小令,俱追踪温、韦。然刻意求寄托,遂使词旨惝恍,不赋不比,盖两失之。炼字琢句,亦各有未到。庄尤不如谭,一篇之中,必有一二刺目语。而陈白雨盛称之,以为“能超越三唐两宋,与风、骚、汉乐府相表里,自有词人以来,罕见其匹。” 乡曲阿私,乃至于此。(评庄棫,页330)

    可见此书之价值,不只是一部词选而已。就选本言,每一词选之评选观点多有不同,已有其参考价值,更何况从未有人从此一角度来选宋词及清词。再就清词来说,由于一般都对清词较为生疏,清人词作又醇驳互见,此书于各家作品之后皆有评论,对初学入门,更有导读之效。

    五 刊布罕见词籍

    施先生经常在《词学》上登载罕见甚或未经刊刻之词集,例如在第一辑登载了环翠堂刻本陈铎《坐隐先生精订草堂馀意》二卷。施先生说:

    况周颐藏有《草堂馀意》一部,清光绪三十年,为王鹏运借去,在北京付刻。刚写好版样,王鹏运忽然殁于苏州旅舍,原书及样本都失去,无法觅得。一九三二年,赵尊岳在北京访得了原本,欲刻版以传,因循未果。抗战期间,赵氏在南京刻他所编的《惜阴堂汇刻明词》,《草堂馀意》亦在其内。《明词》全书刻版竣工,刚刷出一部朱印样书,而抗战胜利,赵氏旅游到新加坡去了。《明词》版片,旋即散失,于是《草堂馀意》第二次流产了。

    一九六二年,我在龙榆生寓所闲话,谈起赵氏所辑明词。榆生说,那个朱印本已归他保存。我就向他借归,检点一过,才知已不是全帙。但我求之多年的《支机集》和《草堂馀意》却赫然都在。我立即请人抄下了这两部极稀见的明人词集,视同枕中秘宝。

    十年浩劫中,榆生病故,他的遗书文物,亦不久就散去,那部唯一的朱印本《明词》,恐怕已深入“侯门” 不可踪迹。现在因创刊《词学》的机会,我把《草堂馀意》全部印出,使这部再遭厄运的,况周颐称之为“全明不能有二” 的词学秘籍,终于能够公之于世,为王赵二家实现了遗志。(《词学》第一辑,页211——212)

    在第二、第三辑则登载了赵氏惜阴轩刻本《支机集》三卷,施先生说:

    蒋平阶是云间派主要作家,他的词集名为《支机集》,但嘉庆年修的《松江府志·艺文志》中没有著录。我访问多年,公私藏书家都无藏本。直到一九六二年,才从龙榆生处见到赵尊岳的刻本,遂得借钞。赵氏所辑刻的明词,始终没有墨刷流传,其版片亦已散失。因此,我觉得应当把这本书赶紧印出来,使它不至于从此亡失。(《词学》第二辑,页223)

    又于文末云:

    赵尊岳刻本,悉依其所得原本。字有烂缺或破损者,页更有脱落者,皆仍其空缺。我从《瑶华集》、《倚声集》诸书校补得十馀字,其余仍依赵刻排印,希望天壤间还有一本幸存,可以资校补,俾成完帙。(同上,页225)

    这两部书都是濒于湮没的词集,赵尊岳《惜阴堂汇刻明词》之红印再校本,一直到一九九二年,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名为《明词汇刊》。由于施先生的先见之明,《词学》的读者得以在九年之前就先看到这二部书。而受到先生的精神感召,我对《支机集》之残缺也深觉惋惜,到处寻寻觅觅,希望能够访得“幸存” 之本。前几年终于在上海图书馆发现一册误附于《兰思词钞》后的完整的《支机集》。能够达成施先生的心愿,令我心里十分高兴。

    在《词学》第二辑上,施先生还发表了从未发现的船子和尚《渔父拨棹子》三十九首。船子和尚德诚禅师传世遗词,向来仅得三首,先生却由嘉庆九年法忍寺释漪云达邃续辑重刊本《机缘集》中录得三十九首,除前三首为七言小诗外,其余三十六首,句式皆与张志和渔父词相同,且同为咏渔人生活而寓以释道玄理者,施先生说:

    五十年前,大理周泳先辑《唐宋金元词钩沉》既成,始发现船子和尚为唐时人,以不及录其词为憾。然周君当时所知者,亦仅《五灯会元》所载之三首。其他如《续高僧传》、《景德传灯录》、《法苑珠林》及《艺林伐山》诸书所引,皆不出此。余尝收得《机缘集》一册,清嘉庆中刻本,所载为船子和尚歌词三十九首,附历代僧俗和作。始知船子遗词,存于今者不止三首,辑唐词者,犹足以增入一卷也。……然则清嘉庆时已有人发现船子和尚为唐词人,而刘子庚、王国维、林大椿诸家辑唐词者,均失于采录,可知此书虽嘉庆新刊,流传不广,治词学者皆未见也。(《词学》第二辑,页170——171)

    这些作品,不但可据以探讨词的起源问题;且因其与当时日本之越调诗格式相同,并可进一步用以探讨词调东传之情形,可谓意义重大。

    于《词学》第四辑上,施先生又发表了晚清词人陈庆森手书未刊稿《百尺楼词》。施先生说:

    此晚清粤中词人陈庆森手书未刊稿本也。……余于一九五四年得此本于上海书肆,藏之三十年矣。惧其终或毁损不传,因刊布于《词学》,为岭南词坛存一文献。(《词学》第四辑,页240)

    此书未曾刊刻,稿本似亦无人见过,“广东文献工作者也只知道陈庆森‘有《百尺楼词》,藏于家’,而无从寻访。” (同上,页275),先生据原稿排印出版,不但发潜德之幽光,亦可为清词增补一家。

    个人认为,我们得以在《词学》上读到这些词作,得力于两个机缘:一是施先生浸淫词学多年,对词集之版本源流极为熟稔,才知道何者为珍贵版本,值得介绍;否则,即使有心为之,亦不知如何选择。二是施先生器量极大,愿意将辛苦觅得之成果提供学界分享。秘籍珍本,无人不爱,幸而拥有者,多视为希世珍本,不肯轻易示人,施先生却乐意公诸于世,让大家都能使用。近日读到施先生《十年治学方法实录》一文,先生在创办《词学》时,得到夏承焘先生的支持,将从未披露的日记,以《天风阁学词日记》之标题,按期在《词学》上连载,但因出版的速度不能配合,《词学》第三期还未印出,单行本已经行世,为此,先生很沮丧地说:“我编《词学》,虽然干劲十足,希望每年出版四期,可是碰上了牛步化的出版社和印刷厂,……我的《词学》如果能按照我的意愿出版,从一九八一年到如今,至少已出版了十六期,夏老的日记,也该发表完了。而现在,两年的日记还没有发表完毕,十年的日记已印出了单行本。对于一个刊物编辑,岂不是一件伤心透顶的事。” (《北山散文集》,页694——695)不禁想到,如果真如先生原先所筹划的,每年四期,几年下来,不知能多读到多少罕见的好书。记得先生曾说,《词学》出版不顺,是因为出版社认为此书没有销路,故而配合程度不高;但据我了解,此书在海外需求孔殷,往往买不到,当是发行管道不够畅顺,供需失调,造成《词学》久久才出一本,其损失何只是《天风阁学词日记》一事而已?

    六 编辑词学刊物

    施先生主编的《词学》,是今日研究词学必读之书。三四十年代,龙沐勋先生曾在他所主编的《词学季刊》及《同声月刊》上发表过许多重要的词学论文,嘉惠后学不浅。《词学》即以继承该二刊为己任,第一辑创刊号的《编辑后记》中明言:

    集中研究词学诸问题的专业刊物,在三十年代,曾有过龙沐勋主编的《词学季刊》,出版了十一期,因抗日战争发生而停刊。四十年来,这一门的刊物,一直是个空缺。我们不自量力地创刊《词学》,怀有为词学研究重振旗鼓的心愿,妄想以这个刊物来开开风气,藉此以“鼓天下之劲” 。

    《词学》的出刊目的既在为词学研究“继往开来” ,故施先生编《词学》,绝不同于一般杂志之主编,将来稿编编校校就完事了。第一辑的《编辑体例》中,说明《词学》的内容栏目分成“著述” 、“文献” 、“转载” 、“书志” 、“文录” 、“词苑” 、“琐记” 及“图版” 八项,即已楬橥编纂本刊的宏图大志。这八项栏目内容如下:

    “著述” 指国内外学者有关词学研究的新著。

    “文献” 包括已故词人学者之词学遗著、前代词籍之未曾刻印或虽刻而流传甚少者、以及古籍中有关词学的零星资料经辑录整理而可供参考者三类。

    “转载” 指将发表于国外各种报刊之重要词学论著,及时转载,以利国内学者参阅。

    “书志” 是对新旧词籍之述评及提要,“为古籍作著录,为新书作介绍,为词学研究及爱好者作访书指导” 。

    “文录” 是未曾发表之词学单篇杂文如词集序跋、词人小传及论词书简等。

    “词苑” 选录词学同道部分作品以供观摩。

    “琐记” 是短篇之丛谈札记,用以补白。

    “图版” 是词学相关书画文物或秘笈珍本之影本,每期四页。

    由上述栏目,特别是“词苑” 、“琐记” 及“图版” 等,可看到与《同声月刊》、《词学季刊》一脉相承之处;由介绍新书、转载海外文章,又处处可见出其融合新旧、推陈出新之卓识。所谓“继往开来” ,必须先“继往” 才能“开来” 。因此施先生请夏承焘、唐圭璋二位前辈担任《词学》的主编,又请出张丛碧、俞平伯、任中敏等十馀位词界大老担任编委,请他们为《词学》提供意见及稿件。第一期中更安排了唐圭璋、金启华二先生之《历代词学研究述略》及马兴荣先生《建国三十年来的词学研究》二篇大作,以作为当前词学研究之导言。这都是先生由旧开新、承先启后之用心。在往后每一期的篇目中,亦处处可以看出施先生传承词学之苦心孤诣。

    由上所述,可知施先生编辑《词学》,不是被动地有什么稿就编什么,而是主动地将他对词学研究的蓝图,藉这本刊物呈现出来。为了编辑《词学》,先生不但要邀稿、编稿、校稿,还要写稿。《词学》中署名“编者” 、“丙琳” 、“秋浦” 、“云士” 、“万鹤” 等,都是先生的笔名或化名。不断介绍古书及新著,在《词学》诸多作者中,他恐怕是负荷最重的人。“没办法,稿子不够时只好自己写,又不能让人家觉得怎么都是同一个人,只好用一些不同的名字了。” 先生轻描淡写地一语带过,但事实上以我的理解,书志、文录、文献中很多文章,都是极其耗费心力的可贵成果,并非率尔可就,哪怕只是一篇短短的补白,亦皆言之有物,不蹈空言。因此,施先生不仅是编者,也是主要的作者;他既是规划者,更是辛勤的灌溉者。但也由于他的坚持及辛勤灌溉,《词学》终于成为近世最重要的词学刊物,和《词学季刊》、《同声月刊》并列为三大词学期刊,先生的心血已经让《词学》开花结果了。

    七 撰写词学论著

    施先生撰写的词学研究成果,除《花间新集》中之论述外,就我所知,还有《词学名词释义》及在《词学》发表的大批论文。《词学名词释义》运用考证工夫,将向来众说纷纭之词学名词逐一厘清,共收二十五篇,篇幅虽然不长,意义却极重大。根据书前例言,此二十五篇短文曾于《文史知识》及《文艺理论研究》发表。施先生日记中亦多处记载先生撰述词话之事,有的说明词话之内容,有的则无。如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十四“连日阅宋人词集及笔记,作词话一篇,释‘诗馀’字义,得四千馀言,余所撰词话,此为最长矣” ,及二十七日“作词话一则,释‘长短句’,亦千馀言” (页20),又十二月二日“作词话一则,释‘寓声乐府’,凡千四百言” (页21)之类,由其中名目来看,应即后来收入《词学名词释义》者。至同年十二月十六日“写词话一则,述李后主临江仙词” (页27),可能即后来收入《词学》第三辑《读词四记》中者;然而如一九六三年二月六日“读王国维、林大椿所辑韩偓词,作词话二千馀言” (页45),八日“重写读韩偓词记,得五千馀言” (页46),二月二十日“昨日始阅温韦词,作词话四千馀言” (页47)等,所列名目,似未曾发表。观一九六四年三月十六日有云:

    点检已成词话稿,已有六十馀段,今年当成书三分之二,俟明年续成,以二十万字为鹄的。(页119)

    显然先生所撰“词话” ,应是一部大书,后来将其中有关名词释义之部分先行发表,并结集为《词学名词释义》,其余未发表部分尚夥。施先生曾赐函玫仪,提及拟于一九九四年内编好一部《读词札记》,此书未见出版,不知是否即上文所称之“词话” ?然而《投闲日记》中,虽不名为“词话” 而实乃论词者仍所在多有,如下引各条:

    阅詹安泰注《南唐二主词》,颇有可商榷处。惟于金锁沈埋句不能引王濬事,为尤可异耳。(1962.11.20,页19)

    阅沈传桂《二白词》。二白者,殆以白石、白云为宗也。然其胸襟尚无白石之洒落,故终不能企及;白云则具体而微矣。汉宫春云:“芳菲易老,有杨花春便堪怜。” 高阳台云:“看花莫问花深浅,有斜阳总是愁红。” 工力悉在是矣。(1962.12.17,页28)

    阅温飞卿诗。其诗与词,实同一风格,词更隐晦。然余不信温词有比兴。张皋文言,殆未可从,要亦不妨作如是观耳。王静安谓飞卿菩萨蛮皆兴到之作,有何命意?此言虽攻皋文之固,然亦未安。兴到之作,亦不可无命意。岂有无命意之作品哉?余不信飞卿词有比兴,然亦不能不谓之赋,赋亦有命意也。(1962.12.22,页31)

    至南京路修表,便道往古籍书店,买四印斋本《蚁术词选》一部,又海昌蒋英《消愁集》词一部,此书刻于光绪三十四年,小檀栾室所未及刻也。集中念奴娇秋柳、渔家傲游曝书亭,皆工致。高阳台秋夜与弟妇话旧云:“听雨听风,梧桐树杂芭蕉。” 可称警句。(1963.1.23,页40)

    凡此之类,若与《花间新集》中论词资料一起摘出,即可整理出先生之词论。

    施先生在《词学》上发表的论文甚多,不论是鸿裁钜制,或是短短补白,都是深造有得之语。其中“书志” 的部分影响尤大。由于先生博览群书,搜罗许多湮灭已久或罕为人知的材料,他将这些珍贵资料逐期在《词学》刊布,且为配合这些文献之发表,又一一为文介绍。例如登载了《草堂馀意》和《支机集》,就同步发表《陈大声及其〈草堂馀意〉》及《蒋平阶及其〈支机集〉》二文,转载一篇松浦友久教授关于日本“越调诗” 的论文,其中涉及渔父词一类作品,先生就从《机缘集》中辑出从未发现的船子和尚拨棹歌三十九首,又写一篇《船子和尚拨棹歌》及《张志和及其渔父词》,就此课题作相关的探讨。凡此之类,处处可以感受到施先生启迪后辈的用心。他是透过《词学》把他多年对词学的造诣与心得传授给后辈。我们虽然未能在课堂上聆听先生讲词,但是研读《词学》上的著作,同样可获得很大的启发。

    在书志中,施先生系统地连载二个专题,一是“历代词选集叙录” ,由最早之词集《云谣集》开始,到王闿运之《湘绮楼词选》,共四十二篇,分别叙录各词选集之内容、版本、作者以及其流传情形,偶作评断。“词学书目集录” 乃是集录宋元以来词籍之著录资料,由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始,至《嘉业堂藏钞校本目录》止,凡二十一篇,各篇后间有施先生之附注。由于词向来被视为小道,刊本虽多而著录綦少,故词学书籍,在版本、目录、校勘方面之资料,征访殊为不易,施先生就搜罗所得,一一抄录,合成一编。其中有许多是罕见的资料,如《嘉业堂藏钞校本目录》,乃先生向周子美先生借钞《嘉业堂藏钞本书目》,摘出其中词籍部分,全为古籍旧钞本及明清人著述之未刊稿本。(见《往事随想》页261——262)上述二类资料,对研究词学甚为重要。

    以上就个人浅见,大略介绍施先生在词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先生之词学造诣既深且广,我所介绍的,自不能尽及其全面。以下略抒所感,以作为本文之结束:

    先生学殖深厚,博通古今,兼事学术研究及文学创作,于现代文学、古典诗词,金石碑刻及翻译方面,都卓有成就,其学识之广博、成就之多元,皆为近世所罕见。这与他扎实的根柢与认真的治学态度极有关联。由《我治什么学》、《我的创作生活之历程》及《我的第一本书》等篇中,可以看出先生从小就接受坚实的古典学术训练,根基深厚,加上他精通外文,遂能出入今古,融汇中西,因此能成其大。其研治词学,亦能宏观微察,作全面而深入之观照。上文提及的每一项工作,都是耗费数十年心力方竟其功,透过不断地研读、抄录资料,酝酿、涵泳,乃趋于成熟。此点由阅读先生的日记,更能体会其严谨及艰辛。因此,施先生的词学研究,其规模之宏大,其影响之深远,实在令人叹服。

    唯是先生的词学著作,见于日记及文章中而未见出版者,尚所在多有,如《云间词人姓氏录》、《云间词人小传》、《宋金元词拾遗》之类,这也许是因为先生为学谨严,不轻易发表;但是从后学的立场来说,先生的词学旧作若能一一整理问世,对于词学研究,当有重大之意义。

    先生提携后学,不遗余力。我与先生相识时,先生已是誉满中外的学术泰斗,我不过是个后生晚辈。先生偶然看到拙作,就托吴兴文先生于返台时带来《词学》一册,并且向我邀稿,此种胸襟气度,令我至今敬佩不已。多年以来,我每次到大陆开会、访问,都必定取道上海,以便谒见先生,聆听教诲。先生对我多所勉励,对于我的研究工作,亦不时加以指点,且惠赠大批珍藏词籍。这批赠书,促使我注意到词籍版本的问题,从而开展个人研究词学之新角度。这份知遇之情,我深深铭记在心,但难以为报。谨在此祝先生百福具臻,万寿无疆。

    (原载《庆祝施蛰存教授百岁华诞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施蛰存先生诗词研究平议

    刘效礼

    施蛰存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和编辑家。他的风格独具的文学创作,至今在海内外拥有广大的知音,是中国现代文学和国际汉学研究中长盛不衰的热点。他在高校任教后又成为一代名教授,在词学、唐诗、金石碑刻研究和外国文学研究与翻译方面取得众所公认的杰出成就。

    作为词学名家和唐诗专家的施蛰存先生,在学术研究中十分注重古籍的整理、校点和学术研究资料的蒐辑、编纂。抗战初期他在厦门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时,认为词学盛于宋代而宋人论词的专书不多,现在所能见到的仅张炎《词源》为较有系统的词学专著,沈伯时《乐府指迷》及陆辅之《词旨》均简约无多大价值。而宋代数量众多的诗话、随笔中论及词学或词之本事的资料却弥足珍贵,于是他遍阅宋元诗话及随笔八、九十种,录得词学资料五百余条,编成《宋元词话辑佚》一书。其后忙于教学和写作、翻译,无暇及此。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他利用在资料室工作的有利条件,就集中精力于词学研究。经几番周折,他进一步扩大搜辑范围:上起唐五代,下迄近代,凡一切词学书籍的序跋和著录有得必抄,历时四年共得一千数百篇,七、八十万字,定名为《词籍序跋萃编》,作为词学理论和词学发展史的研究资料,可谓洋洋大观。这部珍贵的稿本在“文革” 中遭难历劫后,他补苴罅漏重新整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一九九四年出版,此书从初创到交稿历时二十多年,终于成为词学研究者案头必备的珍籍。

    自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花间集》问世后,词风靡丽秾艳蔚为大宗,流及后世。循花间词风就词史发展两个最重要的历史时期宋代和清代,各编一部《花间新集》,是施蛰存先生多年的心愿。在《历代词籍序跋萃编》完成后,他日夕披览,以《花间集》体例选定宋、清花间遗韵各十卷五百首,合为《花间新集》一书交浙江古籍出版社于一九九二年出版。宋、清《花间新集》对深入研究花间词派和词史发展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施先生主编的《词学》“文献” 栏刊登的词学珍本秘籍大都是他的“北山楼” 藏书,他也很注重刊载或介绍港台和国外词学研究论著及学术动态。明代文学殿军、云间派巨子陈子龙的诗集,也经他整理、点校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他所整理、刊出的大量韵文珍本和学术研究文献,使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者扩大了视野,深入其堂奥,而更易于掌握其内在发展规律。

    “考证” 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研究方法,清代朴学家精于考证,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果。施蛰存先生在学术研究中经常运用考证的方法,谨严、缜密地辨伪存真,解决了许多含糊不清或久悬难决的疑题。多年来词学研究者常以“词又名长短句,又名诗余” ,来解释词的文学形式之名称,这里的所谓“又名” ,时间概念和主从概念都很不明确。明代杨慎作《词品》,把“诗余” 解释为诗体演变之余派,从而又引起后代学者纷争不已。施蛰存的《说“诗余” 》一文,把“诗余” 这个名词的出现及其确切含义,放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及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了科学的论证。他指出在北宋时,已有了词为“诗人之余事” 的概念,但还没有出现“诗余” 这个名词。南宋初,有人编诗集,把词作附在后面加上一个类目就称为“诗余” ,于是才出现“诗余” 这个名词。但是,这时候“诗余” 还不是词的“又名” ,直到明代张綖作词谱,把他的书名题作《诗余图谱》,从此“诗余” 才成为词的“又名” 。而在宋人的观念中,“诗余” 的含义为诗人之余事或余兴。这篇文章不过几千字,却勾画了词史发展的一个鲜明的轮廓。

    词学界和各种唐宋词选本、鉴赏辞典,普遍以《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 等三首为白居易所作的唐词。此三首词始见于较为晚出的南宋黄昇所编《花庵词选》,然北宋欧阳修《近体乐府》有《长相思》四首,其第三首即《花庵词选》所录白居易词“深画眉,浅画眉” 一首。罗泌的校记说:“《尊前集》作唐无名氏,‘空房独守时’作‘低头双泪垂’。” 按《尊前集》中收白居易词二十六首,并无此《长相思》二首,又今本《尊前集》中也不收无名氏词。如果不是罗泌有误,则今本《尊前集》已非北宋原本,此事遂成千古疑案。近人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将“汴水流,泗水流” 一首编入《白居易外集》,但词学界研究或选读白居易词仍普遍以此词为例。

    施蛰存先生对向为词学研究之薄弱环节的唐词,也有多年的研究和深入的考证。他的《白居易词辨》指出,欧阳修《近体乐府》“长相思” 第四首即《花庵词选》所录白居易词“汴水流,泗水流” 一首。罗泌编校欧阳修词甚谨慎,凡欧词与《花间》、《尊前》、《阳春》诸集相混者均逐一拈出,然于此词未作校记和辨其伪,可知罗泌以此词确为欧阳修所作。从罗泌校语可知以上二首《长相思》词非但北宋人编《尊前集》时尚未认为白居易作,即南宋庆元初重刊《近体乐府》,罗泌作校注、题跋时也未有白作之说。至五十年后之淳祐九年黄昇刻《花庵词选》,于白词独取此二首,且评之曰:“二词非后世作者所及。” 可知此二词之谬托白作即在此五十年间。《白氏长庆集》有《听弹湘妃怨》七绝一首:“玉轸朱弦瑟瑟徽,吴娃徵调奏湘妃。分明曲里愁云雨,似道萧萧郎不归。” 此词自注说:“江南新词有云:‘暮雨萧萧郎不归。’” 又其《寄殷协律》结句为:“吴娘暮雨萧萧曲,自别江南更不闻。” 也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有“暮雨萧萧郎不归” 句。可知当时江南盛传吴二娘曲调,白居易尤赏“暮雨萧萧” 之境,故北归后一再忆及。今所传《长相思》词第二首下片也有“暮雨萧萧郎不归,空房独守时” 之语,后人遂以之为白词。明杨慎又以为此即吴二娘所作曲词。其言似皆有理,故甚足惑人。施蛰存先生通过以上详尽的考证后指出,实则欧阳修读白居易诗于“暮雨萧萧” 句也心赏之,遂取以入小令。欧阳修《长相思》词四首风格一致,最初并无杂糅之迹。因此所谓白作《长相思》三首并非唐词,均应还诸欧阳修。他还指出近年问世的《全唐五代词》收白居易词三十七首,旧本所无而新增者均为齐言之诗,或用曲调名为题,或用唐人一般舞曲题,其词仍是五七言歌诗,不能视之为词。又一字至七字叠句诗,为六朝时已有之杂体诗,并非白居易创调,此书也误依《词谱》题为《一七令》著为词格。

    施蛰存先生对词调及其演变也作过很多谨密有力的考证。世传李白《菩萨蛮》、《忆秦娥》二词的作者归属问题,是历代词学研究者聚讼纷纭的疑案。近年出版的很多词选和唐宋词鉴赏辞典,仍定为李白所作予以选入。施蛰存先生的《说〈忆秦娥〉》,考《忆秦娥》词牌始见于冯延巳《阳春集》,宋人词则以张先所作为最早,以后则苏轼、向子諲、毛滂均有所作。冯延巳所作为此调最初的格律,声调尚未臻遒美,毛滂、张先所作为冯词格律之发展。至苏轼、向子諲所作,始与世传李白词格律相同。《忆秦娥》调名究起于何时,今不可考,冯延巳词与调名无涉,非其创调自明,宋人缘题赋词遂成此作。此词上片所咏实为“秦娥忆” 而非“忆秦娥” ,下片辞句气象虽雄浑,然意义与上片不属。李白时乐游原始辟为豪贵游宴之所,唐人诗咏乐游原甚多,均不作衰飒语。《忆秦娥》实为宋人乐游原怀古词,此词非先有词而后有题,乃先有题而后有词。施蛰存先生在考证《忆秦娥》词调格律演变之迹后指出,此所谓李白词者必不能出于张先、冯延巳以前,其为宋人所撰伪托李白所作已无可怀疑。他的《张志和及其渔父词》和《船子和尚拨棹歌》,都就词的初萌时期形式进行了论证,指出渔父词、拨棹歌这种“七七三三七” 句法的诗是词在初级发展阶段上的形式,在词史研究上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船子和尚拨棹歌》流传较广的只有六首,经他考证、整理后汇集全部三十九首问世。此外如《说〈杨柳枝〉、〈贺圣朝〉、〈太平时〉》、《唐诗宋词中的六州曲》等文,详尽地考证了词调《杨柳枝》的历史演变,指出欧阳修的《贺圣朝影》、贺方回的《太平时》是《花间集》中《杨柳枝》的继承;黄庭坚、张子野、杜安世的《贺圣朝》是敦煌《杨柳枝》的继承。六州大曲中,凉州曲、伊州曲、甘州曲、胡渭州曲、石州曲和氏州曲的发展脉络,也经他考证后确凿无误地显现出来。

    “比较” 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研究方法,而“比较文学” 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施蛰存先生在学术研究中对这两种比较都运用得很广泛。前者如他在《读温飞卿词札记》中把温庭筠和李贺、李商隐相比较:

    飞卿绮语实自李长吉诗中来。唐诗自陈子昂至韩愈已日趋平淡质直。长吉以幽峭昳丽振之,使天下耳目一新。李义山、温飞卿承流而起,遂下开“西昆” 一派。飞卿复以此道施予曲子词,风气所被,西蜀、南唐并衍余绪,遂开“花间” 、“阳春” 一派。

    向使世无温飞卿,则唐词犹为民间俚曲,不入文人之手。世无李长吉,则李义山未必能为《无题》、《锦瑟》之篇,温飞卿亦未必能为《金荃》、《握兰》之句,唐词面目必不有《云谣》、《花间》之缛丽。试取《云谣集》以外之敦煌词观之,此中消息可以体会。故温飞卿于唐五代词实关系一代风会,而其运词琢句之风格,又李长吉有所启发之也。

    又如他在《读冯延巳词札记》中把冯延巳和温庭筠、韦庄相比较:

    冯延巳词自当以《鹊踏枝》十首、《采桑子》十三首、《虞美人》四首、《抛球乐》八首、《菩萨蛮》八首为最精湛之作。《鹊踏枝》“花外寒鸡” 、“几度凤楼” 、“霜落小园” ,《采桑子》“中庭雨过” 、“笙歌放散” 、“昭阳记得” 、“洞房深夜” ,《虞美人》“碧波帘幕” 、“玉钩鸾柱” ,《菩萨蛮》“画堂昨夜” 、“娇鬟堆枕” 、“沉沉朱户” 诸作尤为高境。其情深,其意远,非温庭筠、韦端己所能及,岂但吐属之美而已。虽然,冯蒿庵以冯延巳词比之于韩偓之诗,以为“其义一也” ,此则窃恐未然。韩偓以《香奁》一集寓家国兴亡之恫,君臣遭际之哀,是有意于比兴者也。冯延巳则初无此情此志,其作词也固未尝别有怀抱,徒以其运思能深,造境能高,遂得通于比兴之义,使读者得以比物连类,以三隅反,仿佛若有言外意耳。

    施蛰存先生对这种传统的比较研究方法运用得如行云流水般洗炼而颇具新意,往往直指古人用心之隐微曲折处,别具法眼,道人之未言。他既为声誉卓著的外国文学研究权威和翻译名家,自然会在诗词研究中引入与外国文学及异域语言的比较。如他在《唐诗百话》中把李贺同英国天才诗人却透顿和济慈进行比较研究,把唐王梵志诗和古希腊的“说教诗铭” (又称“格言诗铭” )进行比较研究。施先生在《历代词选集叙录》中指出,欧阳炯解释《花间集》之命名殊不明晓,而他引唐韩愈《进学解》、《说文段注》、《声类》和古希腊及今欧洲各国称诗集为Anthologie,指出古今中外,以花喻诗,不谋而合,“《花间集》之取义,殆亦同然。” 此洵为博闻通人之解。

    明辨是非,论点精湛有力,胜义迭出,也是施蛰存先生学术研究的特点。宋元至清,通行把“绝句” 称为“截句” ,以为“绝” 即“截” ,绝句是从律诗截取一半而成。笔者在大学就学时,一位著名的唐诗权威也是这样解释绝句的。施蛰存先生在《唐诗绝句杂说》中引用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发展的事实,指出绝句的形成早于律诗,“绝” 的意义是断绝。“四句一绝” 是用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古人称为“立一意” ,简单的主题思想,四句就可以表达清楚,这就称为一首绝句。从来文学史家都以为盛唐是唐诗的盛世,因而论及中唐诗,总说是由盛转衰。施蛰存先生在《唐诗百话》中指出盛唐只是唐代政治、经济的全盛时期,而不是诗的或文学的全盛时期。中唐五十多年诗人辈出,无论在继承和发展两方面都呈现群芳争艳的繁荣气象。他选盛唐诗人十六家,觉得已无可多选,留下来的已没有大家。但他选中唐诗人二十五家,觉得还割爱了许多人。同样是五十三年,即使以诗人的数量而论,也可见中唐诗坛盛于盛唐。他的这个论点独特新颖但又有充分的事实根据,因而令人信服。

    高适的《燕歌行》,唐诗选本中差不多都予选取,这首诗文字虽浅显,解释却不容易,历来颇多异见歧说,它的历史事实、主题和结构、人物等一向没有弄清楚。施蛰存先生引《旧唐书·张守珪传》与本诗细按互证,指出本诗前半篇十六句是有感于张守珪瓜州战功而作,主题为歌颂。高适作此诗时,张守珪已转官为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河北节度副大使,因此诗序中称“御史张公” ,诗中地名都指幽州国防线。诗的后半篇十二句,高适表达了他对战争既肯定又憎厌的复杂感情,回到诗题本意。这样条分缕析,就将千古之谜轻轻揭开。唐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一诗的诗题,历代至今的不少著名学者都不能理解,读了破句。施蛰存先生把这个诗题点为:“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 他指出“声兼语弄” 是一句,用来形容董庭兰的琴声。“寄房给事” 是这首诗的作用,用这首诗来推荐董庭兰,寓意都在最后四句中。“声兼语弄” 是说董庭兰弹奏《胡笳十八拍》,兼有“语” 、“弄” 即胡笳和琴的声音。他的解释可谓通畅清澈,为唐诗学者解决了一个深感棘手的难题。

    《词学》专刊是施先生实践和发扬他的古典文学研究,尤其是词学思想的平台,出版至今已被评为中国核心学术刊物,他主编的第一至十二辑最为广大词学研究者所挚爱。

    《词学》由施先生筹划创办于一九八一年,问世后迅即受到海内外词学界和广大诗词爱好者的热烈欢迎,创刊号等均曾多次重印。由于施先生在海内外文学界和学术界久已享有崇高声望,词学研究者均颇为踊跃地为《词学》供稿,并以其论著和词作在《词学》发表为荣。在施先生邀请下,《词学》编委会集中了其时海内外声誉最为卓著的词学名家。

    施先生将创办、编纂《词学》视作自己学术生命的一部分,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同样重视。他颇具创意而又周到地为《词学》设计各个专栏和版式,精心撰写《编辑体例》和《徵稿规约》。他不但频频多方向名家约稿,而且满腔热情地注重发现词学研究新人,并不遗余力地予以扶持、提携。他审慎地为每辑《词学》选定来稿,极为细致地审读修改全部稿件,编排目录,并亲自将目录译成英文。作为蜚声国际、年高德劭的一代文豪,他不避琐细地为每篇文稿订正疏漏,注明繁简体,标上字号,计算字数,选择图版,并颇为认真地阅改校样。他甚至在医院动大手术后的住院期间,还审改、编纂《词学》稿件,并抱病为作者重抄字迹不清的文稿。《词学》“词苑” 栏发表的词作均经他改润重抄。

    施先生主编词学,以揭示中国词史发展之渊源、进程和探讨历代词论之衍变、深化,以及全面客观地评骘历代词人为宗旨。于词学最为繁荣的宋朝和“词学中兴” 的清朝之外,他也颇为重视唐五代词、金元明词,以及近现代词与当代词的研究、探讨。施先生还着意填补词学研究的空白,他以《词学》为平台,开创现代词学目录学和版本学研究。他将自己数十年来节衣缩食苦心蒐集的“北山楼词籍珍藏” ,整理校辑后在《词学》“文献” 栏公之于世,使与词有关的各种珍本秘籍得以为广大词学研究者阅读,开创了现代词学文献学,也进一步充实了中国词学史的研究。

    施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极为重视中外学术文化的交流,他的学术视野远涉世界各国。他襟怀博大,以海纳百川的恢宏气度,将词学融入于比较文学研究之中。他在《编辑体例》中即设计了“转载” 等栏目,使《词学》能及时转载海外报刊上重要的词学论著。自创刊号起,《词学》每辑都有欧美与亚洲各国词学家的论文,以及词学活动信息,他更把《词学》第九辑编为“海外词学研究专辑” 。在他与《词学》推动下,共有五届国际词学研讨会在我国上海、澳门、台北,以及美国和新加坡召开,促使词学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与我国大陆和港、澳、台成为“显学” 。

    施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主编的《现代》,被海内外学术界一致公认为中国期刊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创意、最为成功的综合性刊物与现代派文学的标识,数十年来成为中国期刊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热点课题。他所主编的《词学》也早已成为广大词学研究者必读的学术专刊,被誉为“中国词学界的一面旗帜” 、“我国最具独特品位和风格的学术期刊” 。《词学》和《现代》必将成为辉耀于我国现代期刊史和现代文学史上的璀璨双璧。

    施先生的《词学名词释义》于一九八八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后,日本宋词研究会在其会刊《风絮》于二〇〇五年三月创刊号至二〇〇九年三月第五期,陆续译成日文并加上详尽注释后连载,并于二〇〇九年三月由东京汲古书院出版日文注释版。《唐诗百话》继在台湾出版繁体字版后,又被美国耶鲁大学用作研究生汉学教材,并译成英文。施先生的诗学、词学思想与体系博大精深、气象万千。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文学研究上一贯融汇中外古今理论,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其实践深相契合,与时俱进,融入国际文坛的发展潮流。美国哈佛大学李欧梵教授说:“我有时候对我的学生们说:我们一大堆学者,集其全部精力研究西方现代文学,恐怕还比不上三十年代的一位年轻人————施蛰存先生……” (《庆祝施蛰存先生百岁华诞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他尊重传统,也十分注重发扬传统,然而却不固守传统,故步自封,甚至抱残守缺。他在致耶鲁大学孙康宜教授信中说:“一九七八年以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盛极一时,《文心雕龙》因此成为显学,我对此现象很不满意。我觉得,无论对古代文学或对现代的创作文学,都不宜再用旧的批评尺度,应当吸收西方文论,重新评价古代文学,用西方文论来衡量文学创作。但是,此间青年一代都没有西方文学批评史的素养,有些人懂一点,却不会运用于批评实践……对外国学者,要求听听他们的研究方法,以各种文学批评理论来运用于词学研究的经验和实践。” (见《北山散文集》第四辑,下同。)

    施先生曾精辟透彻地揭示“北宋人把词仍看作曲子词,故李清照讥苏东坡之词,不能付歌唱。到了南宋晚期只有一个姜白石还考究词的音乐性,其他诗人都只是按句法填词,比苏东坡更为句读不葺了。元明以后,词已不是曲子词,只能说是古代的白话诗了。” (《致周陶富》)施先生对诗词格律与音韵有精湛的研究,但他却向词律研究者周玉魁指出:“我以为词律不必钻研,没有意义了。一切文学起源于民间,原来无格律,到文人手里就会有格律。有了格律,民间就不受束缚,再创造更自由的体式。唐有律诗,而后民间有曲子词。宋词有了格律,民间就产生了南戏和北杂剧,这是明显的例子。不过词在宋人律还不严,万氏《词律》所斤斤较量的‘又一体’。其实是多一个衬字或减少一个字,宋人并不以为是二体。有些词中的‘衍文’,可能恰是衬字。我们不必去为宋词定谱式,所以我说不必研究词律。” 他还进一步揭示说:“我甚至以为,词字平仄也不必定死。宋人作词即付歌女,她如果觉得不便唱,她会变仄为平的。去上问题也是如此,她会以上声唱成去声的。只要听今天的歌曲,歌者所唱皆异于我们平时所读,可见斤斤于平仄,也没意思。所以我不主张今天再考订词律。” 施先生洪钟大吕般的谠论,对那些至今仍酸腐地固守以词之婉约派、格律派为正宗的词学研究者和写作者来说,无异是石破天惊般的棒喝!“笔墨当随时代” ,“唯陈言之务去” ,固守婉约千年不变只能促使词学的发展和词的创作走向衰落和灭亡。对于施先生“与时俱进” 的词学发展观,有“一代词宗” 之称的夏承焘教授是深为赞同的,他在施先生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在华东师范大学主持召开的我国第一次词学讨论会上说:“建国三十多年来,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导下,词学工作者通过辛勤的劳动,撰写了不少研究有成果的论文,创作了不少反映新的时代精神,反映词人生活、思想、情趣的词篇,这都是值得欣慰和庆贺的。解放以后,词随着时代的步伐向前发展,显示了它的新姿态。我在拙著《瞿冉论词绝句》中有一首题为《词坛新境》的小诗,曾表示了这个意见。诗云:‘兰畹花间百辈词,千年流派我然疑。吟坛拭目看新境,九域鸡声唱晓时。’” 。

    施先生于一九九三年荣获上海文学艺术奖的最高奖项“杰出贡献奖” 时,以《唐诗百话》等杰作被称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著名学者龚鹏程教授也称之为“北钱南施” 。施先生的诗学与词学思想是无尽的宝藏,必将赋予诗学和词学以新的生命,引导新世纪的诗词研究和诗词创作走向改革和创新的途程,从而更广泛地传播于莘莘学子和千家万户。

    二〇一二年五月

    编后记

    施蛰存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学界的大师,他一生的学术成就,涵盖甚广,举凡古典文学研究、文艺思潮的与现代文学、翻译,乃至金石碑版的研究等,都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与钦佩。先生辞世之后,华东师大出版社为其编纂全集,由于玫仪自二十年前,即常就词学问题向先生请教,并曾撰写《北山词论》、《施蛰存先生的词学研究》二文,故出版社将有关词学部分的汇整工作交由玫仪负责。个人将此事视为一种荣誉,然而亦深深感到责任重大,必须努力以赴,期能将先生的词学研究成果,较有系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施先生的词学遗着,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已公开出版的书籍、文章,一是未曾发表的文稿。已出版的专著及论文,基本上维持先生所发表的原样。例如施先生曾出版《词学名词释义》一书,然在《古典文学三百题》中,又发现二篇范围相近的论述,由于《词学名词释义》有其编排理念,故将二文另列于后,不并入《词学名词释义》中,以免影响原有架构。唯一的例外是《支机集》,施先生曾根据赵尊岳《惜阴堂汇刻明词》本抄录,将其文本整理发表,然而赵氏据以刊刻之底本颇有残泐,且残缺处常作描润及补实,施先生即曾表示:“希望天壤间还有一本幸存,可以资校补,俾成完帙。” 玫仪受此激励,多方搜访,终于在上海图书馆寻获另一版刻相同的《支机集》,因馆方将其误编而附于《兰思词钞》之后。经过比对,发现赵本颇多妄补之处[1]。玫仪曾将此事禀告先生,先生极为欣慰。是故本书卷八“文本整理” 之《支机集》部分,改依此本予以补正。

    至于未出版的部分,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誊清稿,大体已经成篇,较无问题;其中《读词偶撷》且有二见,均已誊抄整齐,其一并注明字型及字号,似是准备出版,故维持原样而不散入各卷。另一类则尚未成篇,且颇多属于零星材料,盖为随手记录的读词札记,或以拟撰述的纲领或要点。此类未成之作是否适宜刊登,学界或仁智互见。站在后学的立场,先生之残句片言,皆为可宝;然而未经先生确认,贸然刊登,又恐欲益反损。几经考虑,决定在分类时,将未发表之著作依其内容分置各卷,附入已出版著作之后,且注明“未出版” ,以作区隔。读者对于此类作品,宜分别观之。

    先生素有撰作词话之构想,遗稿中有三份预拟之词话稿目录,一份只有卷目标题;另二份兼有细目,然其一只有卷三,其二则有残缺,且三者均不相同,当为不同时期之构想。由先生已发表之著作及遗留残稿,亦可看出乃逐步朝此目标迈进,惜其宏愿未成,遽归道山。本书分类,基本上参照其目录残稿,将所有文稿按其内容性质加以归并,共分成下列八卷:

    一为名义,收录先生《词学名词释义》一书,对与词学相关之名词、术语之定义加以考辨,此乃开宗明义,故置于卷首。

    二为词籍,包括书目、词选,别集、汇刻、云间诗词集等。其中书目部分皆已出版。包括“词学书目集录” 、“新得词籍介绍” 、“港台版词籍经眼录” 等文及《词学》一至十二期之编后记,均曾于《词学》刊登。施先生一方面从历代书目中辑出词学专书,一方面为晚近出版之词书撰写提要,以提供学者参考,其眼界之广、用力之勤,迥非常人可及。其馀除《历代词选集叙录》曾于《词学》连载,别集部分亦有数篇单独发表外,均未曾发表。

    三为词调,已出版及未出版者,合共十八篇,论及二十馀调,且包括域外乐调。各调均考其调名来源及流变演化之概况,辨明旧说之谬误,诸如作者之真伪、创调之时代、调名之同异、唐腔宋调之差别等,莫不举证历历,逐一厘清。

    四为词论。此处“词论” 二字乃采广义,除词人词作之考辨、词调破法之讨论、清人词论之分析、论词数据之辑录外,尚包括先生之诗词序跋、论词书信及日记,其论词杂文乃至词坛记事等,亦收入此类。卷末并附录先生之诗话数则。其中颇多有关云间词人资料,包括由各书辑出之云间词人生平、对云间词人之评论,以及云间词人之论词数据等,均弥足珍贵。先生为云间人,情系桑梓,故特别注重云间词学相关问题,此亦本书特色之一。

    五为词语,共收诗词用语四十三则,包括常用语及罕用语,均为语义易有混淆者。或因其为古人俗语、或因涉及今人较陌生之古代习俗,甚或因错字而以讹传讹,而有碍通读者,先生莫不旁征博引,以释读者之疑。唯是其中有颇多尚未成篇,仅列例句而未加发挥者。个人以为,此类残稿对后学亦能有所启发。其中“圣得知” 一则,开头即剩陆龟蒙《头陀岩》(旧说头陀坐石巅)一诗之后二句,其前文已佚,然大体仍可得知先生意旨,故一并留存。

    六为词评,除收入施生先对唐五代至近代诸家作品之论述文字外,又收入《花间新集》中《清花间集》之评语部分。或评骘词学,或驳斥前人成说,或综论词史,皆为深造有得之语。

    七为词选,收入《花间新集》一书。此书包括《宋花间集》及《清花间集》,乃先生依《花间》风韵为标的所选出之词作。据此角度而甄选宋代以后之词作,极为罕见,是故此书诚能自出手眼、别开蹊径。其中《清花间集》之评语已收入卷六,唯因选词亦须具备批评眼光,所附评语与所选词作是否相称,必须二者并观,为方便阅读,此处不避重复,仍予再列。

    八为词学文本整理,其中多为罕见或未经刊刻之词集。如船子和尚之《渔父拨棹子》乃先生由《机缘集》中辑得,而陈铎之《坐隐先生精订草堂馀意》、蒋平阶与门生之《支机集》、陈庆森之《百尺楼词》等,俱极为罕见。

    书后附编《词学讨论会实录》、《感旧》及林玫仪《施蛰存先生的词学》、刘效礼《施蛰存先生诗词研究平议》二文。前者是当年华东师大筹办词学会议之盛况,由于先生推广词学、栽培后进不遗馀力,华东师大乃成为国内有数之词学重镇。此次会议之筹办,对结合词学研究人力、促进词学界之合作影响深远,而幕后则完全得力于先生之推动。《感旧》之《伤逝录》等为先生所撰,原刊《词学》,足见先生笃于学者情谊的风范。附编最后二篇则介绍施先生诗词研究之成果及其贡献。

    先生曾拟名其书为《北山楼读词记》、《北山楼词话》、《读词丛札》、《读词札记》、《花草偶拾》等,唯较倾向《北山楼词话》,故以此为名。本书所收录已出版之部分,当初分别发表于不同刊物,编辑体例及标点方式不一(例如书名、篇名、词牌等是否标示),因时间仓促,未及全部统一。又,在编纂过程中,承蒙刘凌先生搜集资料,于编排上亦多所协助,特此致谢。

    林玫仪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1] 详见林玫仪:《支机集完帙之发现及其相关问题》,《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戴琏璋先生荣退纪念专刊),台北: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2002年3月,页113174。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