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北山楼词话最新章节!

烧烛词》)

    春风殢杀官桥柳,吹尽香绵不放休。(元遗山《鹧鸪天》)

    不是花开常殢酒,只愁花尽春将暮。(段克己《渔家傲》)

    毕卓未来轻竹叶,刘晨重到殢桃花。(唐刘兼《访饮妓不遇招酒徒不至诗》)

    前村夜来雪里,殢东君,须索饶伊。烂熳也,算百花,犹自未知。(无名氏《声声慢·赋梅》)(《乐府雅词·拾遗》)

    回首旧游如梦,记踏青殢饮,拾翠狂游。无端彩云易散,覆水难收。(晁叔用《汉宫春》)

    闲抛绣履。愁殢香衾浑不起。(舒信道《减兰》)

    欲眠思殢酒。坐听寒更久。无赖是青灯。开花故故明。(舒信道《菩萨蛮》下片)

    红炉欢坐谁能醉。多少看花意。谢娘也拟殢春风。便道无端,柳絮逼帘栊。(舒信道《虞美人·周园欲雪》)

    石榴双叶忆同寻。卜郎心,向谁深。长恁娇痴尤殢怎生禁。(晁次膺《江城子》)

    来朝匹马萧萧去,且醉芳卮。明夜天涯。浅酌低吟欲殢谁。(又《丑奴儿》)

    春辞我,向何处。怪草草、夜来风雨。一簪华发,少欢饶恨,无计殢春且住。(晁无咎《金凤钩》)

    倚醉传歌留客处,佯嗔不语殢人时。风流态度百般宜。(向伯恭《浣溪沙》)

    一旦分飞。上秦楼游赏,酒殢花迷。谁知别后相思苦。(康伯可《金菊对芙蓉》)(《类编草堂诗馀》)

    二〇 茶/茶茶/姹女

    公、郡、县主,宫禁呼为“宅家子” ,盖以至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不敢斥呼,故曰“宅家” ,亦犹“陛下” 之义。至公主以下,则加“子” 字,犹“帝子” 也。又为“阿宅家子” ,阿,助词也。急讹乃以“宅家子” 为“茶子” ,既而亦云“阿茶子” ,或削其“子” 字,遂曰“阿茶” 。(郑文宝《江表志》)

    元遗山诗:“牙牙娇女总堪夸,学念新诗似小茶。” 自注云:“唐人以茶为小女美称。”

    唐元和八年八月四日,扶风马氏墓志称女“姹姹” ,又陈直墓志女孙“姹娘” ,皆“茶” 字之转也。(叶奕苞《金石录补》)

    二一 宜春

    憔悴不知缘底事,遇人推道不宜春。(阎选《八拍蛮》)

    每到花时,长是不宜春。(冯延巳《江城子》,见《阳春集》。《尊前集》作张泌词。)

    二二 可可

    瞥地见时犹可可,却来闲处暗思量,如今情事隔他乡。(薛昭蕴《浣溪沙》)

    二三 好是/早为/早是

    孙光宪《浣溪沙》:“早是销魂残烛影。”

    李珣《浣溪沙》:“早为不逢巫峡梦。”

    张泌《江城子》:“早是自家无气力。” (《尊前集》,又见《阳春集》)

    二四 峭措

    挥彩笔,展红绡。十分峭措称妖娆。可怜才子如公瑾,未有佳人敌小乔。(刘克庄《鹧鸪天·戏题周登乐府》下片)

    二五

    张仲举《水调歌头·己丑初度自寿》云:“今岁两逢正月,准算恰成四十,岁暮日斜时。腊彘剈红玉,汤饼煮银丝。” 剈,音渊。

    《说文》云:“挑取也,一曰窐也。” 《玉篇》云:“剜也。” 《六书故》云:“少割而深也。” 未详孰是,大抵方言中犹用之,词家使此僻字,惟见于此。

    二六 霍索

    重温卯酒整瓶花,总待自霍索。忍听海棠初卖,买一枝添却。(赵孟坚《好事近》下片)

    二七 比似/比如/把似

    比如去岁前年,今朝差觉门庭静。(刘克庄《念奴娇》起句,此作“比较” 解)

    比似寻芳娇困。不是弓弯拍衮。无物倚春慵,三寸袜痕新紧。(刘辰翁《如梦令》咏美人褪履)

    楼台烟雨朱门悄。乔木芳云杪。半窗天晓又闻莺。比似当年春尽最关情。(刘辰翁《虞美人·客中送春》上片)

    而今无奈,元正元夕,把似月朝十五。小庙看灯,围街转鼓,总似添恻楚。(刘辰翁《永遇乐》)

    二八 非词语

    顾翰《拜石山房词》《鹊踏枝·田家词》第六首:“豹脚最能飞食肉,幸亏檐下多蝙蝠。”

    又《渔家傲》云:“倘许浮家如甫里,目前不用商归计。”

    又《临江仙·上巳杂忆》云:“盼到斜阳才下学,颇嫌春日迟迟。”

    又《贺新凉》云:“闻道明妃犹未嫁,锈罗衣、又压谁家线。宜早副六宫选。”

    又云:“好令江城诸士女,向风前、争识佳人面。”

    龚自珍《菩萨蛮》:“此度袷衣单,蒙他讯晚寒。”

    二九 渐迤逦

    渐迤逦、更催银箭,何处贪欢,犹系骄马。(潘元质《倦寻芳》)

    芳草渡,渐迤逦分飞,鸳俦凤侣。(陈允平《芳草渡》)

    天际,渐迤逦、片帆南浦。(陈允平《荔枝香》)

    三〇 奢遮

    莫道官贫,胜如无底。随分杯筵称家计。从今数去,尚有五十八生朝里。待儿官大,做奢遮会。(赵孟坚《感皇恩·为慈闱寿》下片)

    三一 炙灯

    银灯炙了,金炉烬暖,真色罗屏。病起十分清瘦,梦阑一寸春情。(梦窗《朝中措·题兰室道女扇》)

    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秦少游《鹧鸪天》)

    醺着酒,炙些灯,伴他针线懒成眠。情知今夜鸳鸯梦,不似孤蓬宿雁边。(赵长卿《鹧鸪天·霜夜》)

    暝霭黄昏,灯檠上、荧荧初炙。(胡惠斋《满江红》)

    三二 鞓红

    陈莹中《满庭芳》:“闻道鞓红最好,春归后、终委尘沙。”

    鞓红,牡丹花名。

    三三 都来

    范希文《御街行》词曰:“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王湘绮批曰:“‘都来’,即‘算来’,因此字宜平,故用‘都’字,究嫌不醒。”

    按:“都来” 乃唐宋人常语,不始于范词。齐己诗:“七十去百岁,都来三十春。” 欧阳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 又欧阳修《定风波》:“艳树香丛都几许。” 苏东坡《减兰》:“年纪都来十三四。” 秦少游《蝶恋花》:“屈指艳阳都几许。” 柳耆卿《慢卷袖》:“旧事前欢,都来未尽,平生深意。” 又《合欢带》:“一个肌肤浑似玉,更都来占了千娇。” 叶道卿《贺圣朝》:“花开花谢,都来几日,且高歌休诉。” 陆放翁《满江红》:“问鬓边都有几多丝,真堪织。” 辛稼轩《一剪梅》:“锦字都来三两行。”

    此皆当时语,义即“算来” ,或今言“大约” ,非为平声而改字也。或省作“都” ,元人杂剧中辄用“大都来” 。急言之,即“大概” 也。

    三四 行

    (一)

    周美成《少年游》云:“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行,读若“行列” 之“行” 。谁行,即“谁处” 。此亦宋元人俗语,词曲中屡见。美成《绕佛阁》结拍云:“两眉愁向谁行展。” 又《花草粹编》载郑意娘《胜州令》云:“番思往事上心,向他谁行诉。”

    又有用“伊行” 者,晏同叔《临江仙》云:“如今不是梦,真个到伊行。” 周美成《风流子》云:“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 曾纯甫《诉衷情》云:“身在此,意伊行,?思量,不言不语,几许闲情,月上回廊。” 杨无咎《柳梢青》云:“暴雨生凉,做成好梦到伊行。” 蔡伸《极相思》云:“不如早睡,今宵魂梦,先到伊行。” 苏竹里《祝英台近》云:“归鸿欲到伊行,丁宁须记,写一封书报平安。” 《古今词话》载无名氏《转调贺圣朝》云:“把从前泪来做水,流也流到伊行。”

    至清人厉樊榭《一络索》犹有“分明新梦到伊行,但道得相思字。” “伊行” 犹言“她那里” 也。亦有用“咱行” 者,如杜安世《木兰花》云:“若言无意到咱行,为甚梦中频梦见。” “咱行” 亦见于柳耆卿《乐章集》,云:“你若无意向咱行,为甚梦中频相见。” “咱行” 犹言“我这里” 也。

    亦有用“君行” 者,见于高续古《眼儿媚》:“春今不管人相忆,欲去又相将。只销相约,与春同去,须到君行。” “君行” 犹言“你处” 也。

    此外剧曲中有“他行” 、“我行” 、“娘行” 、“官人行” 、“夫人行” 、“嫂嫂行” 、“大师行” ,其义均同,盖凡人称词后皆可用之。张相《诗词曲语辞集释》中已详言之。惟张元幹《浣溪沙》云:“归梦等闲归燕去,断肠分付断云行。画屏今夜更思量。” 此“断云行” ,犹言“断云处” 也,则又不限于人称词后,即名物词后亦可用矣。

    张相所举诸例中,有姜白石《踏莎行》云:“别后书词,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余窃以为疑,“郎” 、“行” 叠韵,恐碍歌唱,此“行” 字似仍以“行旅” 之义为是。周美成《醉桃源》结拍云:“若教随马逐郎行,不辞多少程。” 姜白石《古乐府》之二云:“甚欲逐郎行,畏人笑无媒。” 可证其为“行旅” 之“行” 也。颜师古《匡谬正俗》云:“或问俗呼某人处为某享火刚反,其义何也?答曰:此是‘乡’音之转耳。‘乡’者,居也。‘州乡’之‘乡’,取此为义。”

    按:颜注“火刚反” ,正是音“杭” 。因悟宋元人之“行” 字,即唐人之“享” 字,惟唐人诗文中尚未见此俗言,故未得其例。然师古谓“享” 即“乡” 之音转,恐亦未可定论。

    余疑“享” 、“行” 并“许” 字之音转,其义更近,“许” ,古音虎,正得一转成“享” ,再转成“行” 也。《乐府雅词》录清真词,已将“向谁行宿” ,改作“向谁边宿” 。陈元龙注《片玉集》,亦已将“两眉愁向谁行展” ,改作“向谁舒展” 。皆后人不解此“行” 字用法,故妄为改易也。谭复堂《少年游》换头云:“芳梅折倩谁行寄。” 此乃误以“谁行” 作“何人” 义,亦未得其确诂。

    (二)

    余观宋词中凡“行列” 之“行” 用平声者,皆纵行之义。如欧阳修云:“两行红粉一时羞。” 晏同叔云:“分行珠翠簇繁红。” 柳耆卿云:“雁字一行来,还有边庭信。” 苏东坡云:“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 此皆用平声也。

    用去声者,皆横行之义。如张子野《西江月》云:“檀槽初抱更安详。立向尊前一行。” 秦少游《采桑子》云:“夜来酒醒清无梦,愁倚阑干。露滴轻寒。两行芙蓉泪不干。” 晁次膺《诉衷情》结拍云:“两行垂杨,一片新蝉。” 辛稼轩《添字浣溪纱》云:“艳杏夭桃两行排。莫携歌舞去相催。” 张叔夏《梅子黄时雨》结拍云:“一行柳阴吹暝。” 姜白石《蓦山溪》云:“两行柳垂阴。” 又诗云:“辇路垂杨两行栽。” 吕渭老《好事近》云:“两行艳衣明粉,听阿谁拘束。” 侯寘《鹧鸪天》云:“寻画烛,照芳容。夜深两行锦灯笼。” 此皆当读去声,“一行” 、“两行” 犹云“一排” 、“两排” 也。

    刘龙渊《竹香子》云:“一项窗儿明快。料想那人不在。” 此径用“项” 字代“行” 字,岂当时俗言如是,彼亦不知其即“行” 字耶?又或惟恐人误读作平声,故改用同音假借之“项” 字耶?

    晚唐郑史《赠妓行云诗》曰:“最爱铅华薄薄妆,更兼衣着又鹅黄。从来南国名佳丽,何事今朝在北行。” (见《全唐诗》)此“行” 字亦读若“抗” ,“北行” ,犹“北边” ,北方地也。“北” 字一本作“此” ,“此行” ,犹“此处” 也。

    三五 二

    二,《说文》云,而至切。《唐韵》、《集韵》并入去声六至,与“利” 、“腻” 、“戾” 诸字协。盖今吴语读若“腻” ,此乃正读,国音读若“耳” ,去声者,不知何时转变也。

    张子野《雨中花令》:“似赛九底,见他三五二,正闷里、也须欢喜。” 欧阳修《青玉案》云:“一年春事都未几,又过了三之二。” 黄山谷《贺圣朝》云:“佳人何事轻相戏,通得之何济。君家声誉古无双,且均平居二。” 又《鼓笛令》云:“小五出来无事,却跋翻和九底。若要十一花下死,那管十三,不如十二。” 康伯可《宝鼎现》云:“便趁早占通宵醉,缓引笙歌歌妓,任画角吹老寒梅,月满西楼十二。”

    政和间有士人作《踏青游·赠妓崔念四》云:“同倚画楼十二,倚了又还重倚。” 赵长卿《夜行船》云:“一叶扁舟烟浪里,曲滩头此情无际。窈窕眉山,暮霞红处,雨云想翠峰十二。” 李弥逊《念奴娇》云:“对影三人,停杯一问,谁会骑鲸意。金牛何处,玉楼高耸十二。” 史邦卿《夜行船》云:“曲水湔裙三月二,马如龙钿车如水。” 周公瑾《过秦楼》云:“清眠乍足,晚浴初慵,瘦约罗裙尺二。曲砌虚庭,夜深月透,龟纱凉生蝉翅。看银潢泻露,金井啼鸦渐起。”

    凡此皆当以吴音读之始协也。

    三六 参差

    (一)

    杜牧《闻雁诗》结句云:“归梦当时断,参差欲到家。” 谓归梦几欲到家,为雁声惊断也。

    张谓《湖上对酒》“风光若此人不醉,参差孤负东园花。” 又《送别》诗:“溪边杨柳色参差” 此言深浅也。又张碧《美人梳头歌》云:“金盘解下丛鬟碎,三尺巫云绾朝翠。皓指高低寸黛愁,水精梳滑参差坠。” 亦此义。

    参差犹言差一点。唐周濆《逢邻女》诗云:“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莫向秋池照绿水,参差羞杀白芙蓉。” 又施肩吾《抛缠头词》云:“一抱红罗分不足,参差裂破凤凰儿。”

    唐杜牧《送别》诗:“溪边杨柳色参差。” 此言深浅也。

    (二)

    参差,今但作不整齐解。然余读唐宋人诗词杂文用此词者,多不可以不整齐解释。如何逊《嘲刘孝标》诗结句云:“宁知早朝客,参差已雁行。”

    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此“参差” ,必非不整齐之义也。

    近日始悟此语可引申而为“几希” 、“几乎” 之义,犹今言“差一点” 也。宋之问《观妓》诗云:“歌舞须连夜,神仙莫放归。参差随暮雨,前路湿人衣。” 李白《送梁四归东平》云:“莫学东山卧,参差老谢安。” 顾况《咏筝》云:“莫遣黄莺花里啭,参差撩乱妒春风。” 张谓《湖中对酒》云:“风光若此人不醉,参差孤负东园花。” 又《春园家宴》云:“山简归来歌一曲,参差笑杀郢中儿。” 杜牧《闻雁》云:“归梦当时断,参差欲到家。” 张碧《美人梳头歌》云:“金盘解下丛鬟碎,三尺巫云绾朝翠。皓指高低寸黛愁,水精梳滑参差坠。” 周濆《逢邻女》云:“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莫向秋池照绿水,参差羞杀白芙蓉。” 施肩吾《抛缠头词》云:“一抱红罗分不足,参差裂破凤凰儿。” 《游仙窟》云:“辉辉面子,荏苒畏弹穿;细细腰支,参差疑勒断。” 《南部新书》云:“李英公为宰相时,有乡人常过宅,为设食,客裂却饼缘。李责之,且曰:‘此处犹可,若对至尊前,公作如此事,参差斫却你头。’客大惭悚。”

    又记濠州有高塘馆,附近淮水,御史阎敬爱题诗曰:“借问襄王安在哉,山川此地胜阳台。今朝寓宿高塘馆,神女何曾入梦来。” 有客题诗讥之曰:“高唐不是这高塘,淮畔江南各一方。若向此中求荐枕,参差笑杀楚襄王。”

    此皆唐宋人诗文用“参差” 字当解作“几乎” 者也。宋人词中则有苏子瞻《水龙吟》云:“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苏养直《鹧鸪天》云:“秋入蒹葭小雁行,参差飞堕水云乡。” 朱雪崖《摸鱼儿》云:“对西风、鬓摇烟碧,参差前事流水。” 又如王安石《咏梅》诗云:“肌冰绰约如姑射,肤雪参差是太真。” 《董西厢》云:“当日个孙飞虎,因亡了元帅,夺人妻女。莺莺在普救,参差被虏。” 皆此义也。

    何逊《嘲刘孝标》诗结句云:“宁知早朝客,参差已雁行” 。

    三七 梯

    唐宋人诗词中常有以梯字代楼字者。李商隐《日高》云:“云梯十二门九关。” 冯浩注云:“云梯十二,用十二楼。” 又《九成宫》云:“甘泉晚景上丹梯。” 丹梯,即“朱楼” 也。刘筠《此夕》云:“南州石黛有遗妍,目极危梯月上弦。” 危梯,即“高楼” 也。若戎昱《从军行》云:“归来邯郸市,百尺青楼梯。感激重然诺,平生胆力齐。” 此直以“楼梯” 为连绵词,取义于“楼” 而协“梯” 韵,殊为勉强尔。

    宋词则晏小山云:“月底三千绣户,云间十二琼梯。” 周美成云:“劝君莫上最高梯。” 吕渭老云:“上危梯尽,望画阁迥。” 赵长卿云:“十二玉梯空伫,闲却琐窗朱户。” 陈允平曰:“石荒台老,三十六梯平。” 韩子畊云:“三十六梯人不到,独唤瑶筝。” 吴文英云:“画图新展远山齐。花深十二梯。” 陈策《摸鱼儿》云:“倚危梯、酹春怀古,轻寒才转花信。”

    诸如此类,皆以“梯” 代“楼” ,取便押韵耳。惟张元幹云:“楼下十二层梯。日长影里莺啼。” 此句或有误字,否则造语为拙,亦戎昱之比矣。

    吴文英《瑞龙吟》第二段起句云:“瞰危梯。门巷去来车马,梦游宫蚁。” 郑文焯校注云:“梯字当是睇字之讹,词律云叶平,误矣。” 郑说实谬,若作“瞰危睇” ,此句竟作何解?盖郑不知宋人有以“梯” 代“楼” 之习惯,且拘泥于周美成所作词此处用仄声,遂以万红友为误也。

    三八 圣得知

    陆龟蒙《头陀岩》:“空岩圣得头陀号,啼鸟枯松也解禅。” 不著知字,可证其谬。又杨诚斋诗云:“游山不合作前期,便被山灵圣得知。” 可见“圣得” 乃常用之俗语。

    又按退之句:“泥盆浅小讵成池,夜半青蛙圣得知。” 言初不成池而蛙已知之,速如圣耳。

    山谷诗云:“罗帏翠幕深调护,已被游蜂圣得知。” 此“知” 字何所属耶?若以属蜂,则“被” 字不可用矣。(王若虚《滹南诗话》从此说。)

    三九 是也

    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周邦彦《解语花》)

    烧灯时候是也,楚津留野艇,曾趁芳友。问月赊晴,凭春买夜,明月添香解酒。(丁元隐《齐天乐》,《阳春白雪》卷八)四〇 何楼、黄龙、黄六 叶景文诗云:“此间何事不何楼,莫为何楼苦苦愁。炎客五更驰宝勒,海翁终日对沙鸥。” “何楼” ,谓虚伪也,亦宋人语。

    宋初汴京有何家楼,其下卖物皆赝品,故俗以“何楼” 喻虚伪者,此见《刘贡父诗话》。今吴下方言称薄劣欺诈之物为黄龙货,殆即何楼之声转。

    明张萱《疑耀》云:“今京师勾阑中诨语言绐人者,皆言‘黄六’,余初不解其义,后阅一小说,乃指黄巢。巢兄弟六人,巢为第六而多诈,故诈骗人者为‘黄六’也。” 余按:此说不经,殊不可信,“黄六” ,实亦“黄龙” 之音转也。

    四一 窥牧

    唐人《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为哥舒翰作也。翰为王忠嗣牙将,吐蕃每寇边,翰持半段枪迎击,所向披靡。后筑龙驹岛戍守,吐蕃遂不敢近青海。

    此诗选入《唐诗三百首》,传诵已久,并不费解。窥牧,犹言偷牧。窥牧马,乃窥牧之马。全句意谓吐蕃人不敢再侵入临洮草原以放牧耳。

    近见林庚、冯沅君注释唐诗云:“如今敌人只能远远地窥伺而不敢越过临洮。” 又云:“牧马,指敌军的马队。” 皆谬妄,于此诗全未解得。

    即使以窥字作动词,则所窥者亦当是马,不能释为“远远地窥伺” 也。杜甫诗云:“近闻犬戎远遁逃,牧马不敢过临洮。” 意尤明显,二君岂未尝见耶?

    四二 三白饭

    宋人小说载刘贡父一日以简招东坡过其家吃皛饭。东坡不省,以为必有出处。比至赴食,则案上所设惟盐、萝卜、饭而已。

    盖东坡尝为贡父言,少日习制科时,与舍弟日享三白,食之甚美,不复信世间有八珍也。贡父因问三白之义。东坡曰:“一撮盐、一楪生萝卜、一碗饭,乃三白也。” 既而贡父设此狡狯,东坡已忘其前言矣。

    余昔日读此,以为三白之说,东坡所创。近见晁伯宇所录唐人《膳夫经》,有云:“萝卜,贫窭之家与盐、饭并行,号为三白。” 盖唐人已有此说,东坡非无所本也。

    四三 肮脏

    《汉书·霍去病传》:“鏖皋兰山下。” 注云:“今谓糜烂为鏖糟。”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云:“今人读鏖为庵,读糟为子甘切。” 可知宋人言腌臜,即鏖糟,已变而为秽污之义。

    自宋以来,又音变而为肮脏矣。然吾乡方言犹有鏖糟,读如本字,谓零乱不可收拾者。

    又或言“心里鏖糟” ,则有抑郁之义,此犹近于糜烂也。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