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四分律随机羯磨疏正源记最新章节!

    天台沙门释 允堪 述

    善来下。依四分言。善来一种唯被圣位。不通二凡(内凡外凡)。解非圆明。猒心非极道。即道前属二凡位。极圣。即佛所呼也。五下。须提那子。既犯初戒。此属凡也。则部别不同耳。今又约多分为言是初果位也。故祗疏云。善来言下果戒俱得。果谓初果。

    外凡者。散修事观。未缘谛理。对于加行称之为外。未证圣果。道眼未明。故名为凡。今既言非外凡。显是内凡。渐见谛理称之为内。二受人。即三语八敬人。所得能持故不羸。誓持无退故不舍。非受余报故不变根。复离邪见故不断。善始下二句结示也。多论云。以福德深厚不退。以内凡位有信根增。世第一中有信力增。不可倾动如根。不屈可伏如力。既有根力。则不坏不屈。故曰不退。故义钞云。内凡已去。得不坏信。成就不退。

    何下。律第三十云。诸比丘受教。人间游行说法。时有闻法得信。欲受具足时。诸比丘将欲受具戒者。诣如来所。未至中道。失本信意。不得受具。乃至佛令诸比丘。自今已去。听三语受具。以此文证。何言三归等不断善根始终坚固不退耶。出家信。即事中之信。不坏信。即理中之信。义钞解信有二。一事中出家信。二理不坏信。彼言失者。谓失事而非理也。失事疲苦。即母论云。于中路有生悔心者。即还归家。是失事信也。故犯。思惑未尽故。无著即罗汉。以见思惑尽故无实犯。余下。三果既有故犯。故知二凡有故不疑。别苦。即别报。望不受三涂总报为言。成论下。双证有故犯。而无总报。

    四分下。爱道八敬受得初果。五百女十一人中受。是通内外两凡也。此绝言议。此谓位唯在圣人也。故义。钞云。无欲迦叶修道进德。惑尽解满。会性空故。上法。而发具戒也。又下云三毒。皆尽凡六。义钞云。善根又薄故尽白四。果向。四果四向也。涅槃下。引文证通果向也。彼三十九云。有梵志名净梵。出家受戒时。佛敕陈如将至僧中。为作羯磨。令得出家。十五日后。诸漏永尽得罗汉果。验知初度是初果。不久得无学。花尼。即莲花色尼。若贤愚经。莲花色尼。佛唱善来度。部别说不同。五分下。彼云。陀骠十四出家。十六道成罗汉。年满二十羯磨受戒。

    于座下。即律云。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对人。即佛法金口所呼。令尽苦也。文下。四分云。快修梵行尽苦源也。心境。前云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是也。五下。前云正说正法。作是说已。发落衣变。便得戒也。

    见空即性空。谓了名色性本空故。形同作比丘相也。无学。即对罗汉也。文下。彼欲往佛所。中途而止。佛令诸比丘三语度也。心境自有受心。对罗汉境等。作业。三语竟为业。如三语指同上作也。得道为缘。即前五缘中第一缘也。

    余破结三语八敬不言者。又后三须形同者。与善来何及乎能转变。以是初果之机。佛一呼形变。故不预假也。又后三不对佛。故曰不尔。总别。即能受有五。所对有七等。如下具解心。

    奢。奢侈也。言有逸荡故。三结。前云归犹结也。则三结者属三归。不结者属三语。四遍。一白三羯磨也。结一。即一回结归。四受。离破结外余四受也。我欲。欲是希乐。即属求乞。即下。即是求乞之相也。但下。以僧须十人情和稍难。若不逊顺。乞请无由。牒名入法凡地知内凡也。既属内凡。即有故犯。

    燸心。即内凡四善根中第一位。暖者从喻得名。如人近火得火之前相。谓见道无漏智起。能烧迷理惑薪。名之为火。今加行位。虽未近无漏智。已得智火之前相。故名暖也。退作五逆者。以四位中忍位行人。方无退堕。故俱舍云。忍终不断善。反显前暖顶二位。俱有退也。欣下。反显不能欣上也。故致戒有羸弱。退道舍戒还家也。二形。带男女二形也。余四。即善来等。既无羸等四过。故曰无灾患也。

    万载。且指末法之运。若据释迦一化尽者。当六万之修龄。七万独觉出世。八万弥勒下生。备如坛经。道宗钞中。三天除北洲。余下如善来唯佛召。三语八年前兴。八敬缘在二人。唯南洲佛出世故有也。破结微通。义钞云。如来一代。三天下中。可无一人入罗汉果。又以宾头所化通三可知。末下。说破结少而羯磨通也百一十罗汉。律第三十云。诸比丘。汝等人间游行。勿二共行。又律受戒中。世间有百一十罗汉等。谓佛先度令分头广化。方有三语息。则八年后兴羯磨。十四年。多论云。佛遣阿难故。特制前三乞也。不同前四略含乞意。名相。罪名种相也。三受。即善来三语破结人。初二属内凡。破结唯四果。故曰已上也。八敬虽曰内凡。以正陈名相故除之。

    具缚。以凡夫全未断惑故。制相。如坛下说四重相是也。俗化。收上五八羯磨。犯后者。八年已三语废。即制羯磨受是也。十戒中列和尚者。下文云。三语已前未论相摄。因过须师方制和尚。故羯磨兴者。意存师资。又下云八年羯磨方有十戒。今十戒中有和尚。验知在羯磨后也。

    因过。因人受后犯过。闻师教授。故方两摄。即师资互摄也。至三。即今三人同一列受也。余善来等不限多少。佛教。佛亲呼善来比丘。修清净行。正说正法。作是说已方感戒故。

    学人。即阿难白佛。佛令传八敬法故。论教以皆是如来开制。又同发一无作故。四过即四重。以初果生恶国。道力不作恶。虽不犯性。亦有犯遮。又可四过。取下有羸等四过。亦通后制。以下。反显制后亦不作也。又善来度时。未制遮戒。比丘后犯方制。下文云。善来最先。以陈如为首。如上所被。即前云。三语八敬非外大爱道。

    八敬法受戒。则十四年后。爱道方剃发求受八敬。故义钞引婆沙论云。佛成道十四年后。以八敬度女人。自此已后。以羯磨度具女人。阿难有和尚。显阿难是羯磨度。今八敬是阿难授。故知八敬在羯磨后也。年减。以不称羯磨度。破结方开。

    方有下。在羯磨后有也。故前云。羯磨犯后故有十戒是也。未曾有。后汉失译。尝捡彼经。无有此文。恐指名错。今谓罗睺九岁出家受十戒。显是如来成道后。得九年方有十戒也。羯磨既在八年兴。则知在先也。

    就事辨缘。注中五缘是也。言下。指下正授戒体中文也。乃疏中悬判耳。诸有即三有。灭欲五欲也。兹学即戒。余何指定慧万行。便感如善来等。从缘。要假人僧界法等多缘。方发无作。有无。有则缘具足得戒。无则缘缺不得戒也。唱言显是如来所制也。

    或下。大师约二义。解二种羯磨也。诸受。即五人受。十人受。二十人受。边方义立十人受。遣信受。小年曾归受。母论但就缘言者。彼论五缘得成。一和尚如法。二二阿阇梨如法。三一僧清净。四羯磨成就。五众僧和合与欲。此就外缘解也。多释。即多论。彼云若受者。在家受五戒八戒。出家受十戒。随五戒破一重。受八戒不得。乃至不得受具足戒。及作和尚。即十三难人初难摄。此就自因解也。今下。大师会二论。总成五缘也能受人所对境。发心乞戒心境相应。事成究竟。文云。及具则心境相应也。终即事成究竟。

    又五。即一是人等。以能名滥。谓能受中有人非人畜生。人中又有黄门二形等。非简别无以显滥。在生。在或作出。指掌。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见也。

    着乐多者。多论云。以五道而言。唯人道得戒。余四道不得。如天道以着乐深重不能得戒。如目连劝释提桓因。佛世难值。何不数数相近语受正法。帝释欲解目连意故。遣使敕一天子令来。反覆三唤。犹故不来。此一天子。唯有一妇。有一伎乐。以染欲情深。虽复天帝命重。不能自割。后不应已而来。帝释问曰何故尔耶。即以实而对。帝释语目连曰。此天子。唯有一天女一伎乐。以自娱乐不能自割。况作天主。种种宫观。无数天女。天须陀食。自然百味。百千伎乐以自娱乐。虽知佛世难遇正法难闻。而以深乐种缚。不得自在等。修罗下。多论云。凡受戒法。以勇猛心自誓决断。然后得戒。今疑惑故非得限。道下言本在会正理。向涅槃也。今若谄诳何能得之。报局。局犹劣也。又受报不一名局。如下。偈云地狱中阴身。犹如融铁聚。热恼烧然苦。不可为譬喻。如下。彼云诸天着乐心多。善心力弱。何由得戒。饿鬼以饥渴苦恼。身心燋然。地狱无量苦恼。种种楚毒。心意着痛。无缘得戒。畜生中以业障故。无所晓知。无受戒法。虽处处经中。说龙受斋法。以善心故。而八斋一日一夜。得善心功德。不得斋也以业障故。以四天下而唯三天下。单越无有佛法。亦不得戒。

    悦动物情。如阿说感于身子出家是也。二十余。犹如眼一种自有多相。故律云。或青黄赤烂。红白水晶。极深三角。大张斜瞋等眼也。

    五分僧祇者。钞引五分云。诸比丘度截手脚耳鼻。截男根头排眼出。极老无威仪。极丑一切毁辱僧者。皆不许度。若已度得戒。或先有相嫌。以小小斥事作留难。似瞎似跛似短似小。父母不听等。作留难者吉罗。僧祇云。盲者若见手掌中文若省目。聋者高声得闻。躄者捉履曳尻行。鞭瘢若凸凹。若治与皮不异得。印瘢人破肉也。用铜青等作。字兽形侏儒者。或上长下短。或下长上短。一切有遮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不应驱出。僧得越罪。

    净舍宅。为贵人之所处。净身器。作妙戒之所依。净衣。即新白色衣也。虽无戒犯约白衣也。生报。当生报也。相违。作业与戒相违也。

    下列覆露。智论云。佛望弟子住于中道。故着三衣。外道裸身无耻。白衣多贪重着也。今疏中。覆即是白衣。露即外道。一露一覆。故曰二边。今三衣不多不少。是合中道也。实相同本。言堤条等相。同如来本制也。褊衫。今右边者是也。正背。即今褊衫缝合背后者。或是褡膞故。二衣篇云。今时着褊袒褡膞方裙诸裙是也。方裙。即女人上马裙。因郗皇后施僧裿不满也。谓作法者至时缘赴别众非法等。如不足数。所明如论。即母论。

    通不破戒者。如四分不足数中。所谓羯磨人神足在空隐没离见闻等。又舍戒中。颠狂哑聋中边等人。虽不破戒。约缘故不足。无下。罗汉尚有误犯。况余下凡。顿约不破方足。今此下。谓边僧若多。开本法不得。今若僧多而不堪预者。用五无爽。

    我倒。有我人颠倒故不和。不和则有不肯同遵。今集者。为遣此故也。羯磨下。谓此大法。正是和僧之词也。以法在众成。众通足别传不难。以和谐通决寄此。言被事得成决者。此羯磨法也。四缘。即大钞云。一切羯磨必须具四法。一法。二事。三人。四界。上下。将一法为头。以人僧界比度括之。钞云。若欲通知细寻此门。上下横括。庶无差贰是也。

    若借应与价直。五分令主舍之。亦不明得不。今准萨婆多论。得戒必诵十诵羯磨。依彼开成。准急无损。未及。言未及法灭也。

    离合。约缘故离。就义可合。虽合七成四。若局成败。又可合四成二也。余违不合。指上七缘中前后六种若违俱判不成。如结界不成是也。唯事须论独第六资缘一种。

    多论。彼问曰不除须发得戒不。答得戒但非威仪。若无衣钵得不。答言得戒。有下断上文。如下取例。若无衣钵。从彼说得戒者。亦可无和尚。依彼说得戒耶。今师取此。若借下。此一说约有得义。虽曰假借。以正受时有故。但获妄告僧之过也。

    义下。亦古师义准。故大钞云。昔人义准四分和尚法中。若知借衣钵受戒不得。不知者得。此乃人判终违律文。必敬佛言。再受依法声教。劝依四分也。大师之意。要准急教。恐后例阙慢心增盛。今时弊风颇多也。圣师之心。宁不在垂告今日乎。知法有力劝早备之。尚欲以身期出生死。岂以此缘顿碍发足。勉之勉之。上虽并默。即不称自己名。及和尚陈乞等。纵下即无心行乞。纵有所乞而同非乞也。

    界成。收上七缘中一与七也。僧具。收上二三四缘也。法正收上第五白四教法也。缘合。收上第六资缘具足也。虽具此七意。不缘念戒者。即是内心不称所缘戒境也。心下。反上句也。自下。即心境俱不相应。及能受所对等缘。但使不顺教者。俱入非也。罪业下。既心不当境等。虽受无戒。盖师无善诱之心。资阙钦承之道。罪福既不精纯。故罪与业而互相投也。

    八相。即经中始从请师终乎正问。八法往来。片无差失也。五行。白虎通曰。谓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天行之气也。

    中人。简生而知之者上矣。蕃胡。谓佛法离五即土。未到东夏。先到蕃胡地。故彼传梵语变也。失其近语。力生于师。语实远矣。乖声论者。与上正梵邬波陀耶。声有少乖。如优与邬诃与耶。是声乖转也。如上所述。即邬波陀耶。彦琮。生隋。姓李。赵郡人也。少而聪敏。才藻新清。始师令诵须大拏经。凡七千言。一日便彻。十岁出家。后预翻译。敕于洛阳上林园。立翻经馆以处之。关辅所获佛经五百六十四夹。一千三百五十余部。并昆仑书多梨树叶。敕琮次翻分为七例。所谓经律赞论方字杂书等七。相近。与上正梵相近。

    学务。教以四民之业。五常之行也。慧明。训以三乘圣道出世正行也。如下。此方俗律比挍师。如世之叔父也。故礼记檀弓云。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致丧三年。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致丧者。谓戚容称其服。心丧者戚容如父而无服。故有差降也。彼俗虽尔。若望出家。以道法济神。神远有出世之益。则功又过之矣。连枝兄弟。谓又降等以之。须如亲兄弟也。故师嫌让处资如弟是也。此背喻非疏越。敦遇。敦崇顾遇也。

    学后故称弟。言在我后解生故称子。如父生子。博士礼记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然后为师父。后魏书曰。梁越字玄览少而好学。博综经传。无所不通。性淳和笃信行无择。魏初为礼经博士。束修。论语孔子曰。自行束修已上。吾未尝无诲焉。若弟子乖其法。则乃非礼也。邪缘。即同邪利活命也。是以古高僧未尝为利故说一句法。今时师训不以求道为志。而先图利养者。不亦误乎。

    出道下。言心存出道。形虽卑折。师于其资不可侮慢。亦须敬而授之。又资受道于师不可不先敬。而后受焉。当日求益无以空腹而虚往矣。故知师资共相敬重。方能道隆也。

    为束。即约束也。无辄离。五夏已上行德成立者可也。十诵云。若恐饿死。当于日日见和尚处住。恐不得者。若五日十五日。若二由旬半。若至自恣时。一一随缘来见和尚。行事钞。即师资篇。

    后必思犯下。善见以不请故。多造非法。诸师诃责。反云谁请大德。为我和尚。佛因制之。若不请者。不得与受得罪。故知非我辄授。因汝请故。后若犯时可诃责。而令思悔傍教。今时多立引请人是也。

    答词师须有答领之词也。无者不成。至于下。如受忏悔持奉者。若是已上应答云尔。若是已下答云可。故曰兼前二也。意以下。大师在四种俱言。以反义联续。余师众。即七证也。

    搦(宁厄切)指归云握也。律云下道一搦。今取相绾握。以为师资也。布订(丁定切)犹临时安布配订也。本意。如受者欲某人为师。今并不论。义准者。大钞云。七证师义须准请。以羯磨法非是独秉。必取此人证无错谬。若论发戒功。与三师齐德。何谓不请乎。

    传即论传。钞曰论传云和尚者。外国语等。又云相传云和尚为力生。阇梨为正行。注云。解紏正弟子行。声相近。耶夜声近。

    通轻重者。六种阇梨中。前者位轻。后者位重。一下。即今为剃顶上发者。出家所依。得出家者。授经。所从授经乃至四句偈也。教授。即教授威仪者。羯磨。今坛上秉法者。依止。乃至依止一宿也。成目。即名目也。如钞。彼云五种阇梨(钞阙剃发)。要多己五夏。方号阇梨。余未满者。虽从受诵。未沾胜名。又上四种阇梨。不得摄入而替依止等。外有僧。释注余师也。戒本人。发戒从此人也。加尊。曰尊人尊师也。

    事缘。四分云。界外问遮难等。五分中。以赴过故。听安戒坛外。眼见处等。假先问缘。须在外也。所以尔者。恐在众惶怖。有无差互。屏处怖微。安审得实。故不如法。即带遮难也。

    何得闻者。即坛上问难时。先作白和故。许闻成后。许今始闻为成。后闻白四也。今若不闻。何由闻后。如下。且如非足数者。不可诃法。独此初受人开诃者。为成一生戒体故。问既未受戒。安知成败。答约生而知之者也。如名字有误。岂不晓也。通七反往来。岂无知者。

    故立下。大钞云。若多人共受。应两处安置。一多人行立令望见僧。赴敬重意。二将问难者。离僧及离沙弥行处。于中问缘必在同处亦得。恐后问如前心不尊重等。及下。即教授师下坛问时。不令彼坐问也。去取恭慢。即去慢取恭。今时互跪在威仪。师前问之。甚合理也。

    由界下。四分云。由界外脱衣看。致令受者惭耻。稽留受戒事。佛言不得露形看。返还。再归家也。

    至受下。若律文云。不问十三难者。则不得戒。又约律本。但问十三难事。及论作法。但问诸遮。大师义准。着问遮之前是也。故须合问。

    就下。分文问答释注中。问云谁能与某甲。作教授师等。通别。如通答但云受戒羯磨。则通下法。别答则云差教授师。出众问难和僧。单白羯磨。则下须别别和答也。

    非本意在问难遮。且以问衣钵缘。为陶诱之法。非无须问。非谓遮法无故不问。然亦须问也。亦如前后。要先问名字衣钵。后问遮难。不可倒也。十遮。十六中。合有五种病为一也。

    谓十戒释上度。此人义高胜。古人不见业疏解钞。高胜处为坛上。误也。缦衣。今时沙弥。着五条非也。即加五分。于此便加法受也。准的。或戒师受亦得加者。即加法受持也。

    体不同法。女是下流不得僭大僧之法。今既开二众同秉。故不可阙也。例今亦然。如和尚例。要先请而后受。今先加而纳具。事可类也。又缘非中。衣钵和尚两俱牒故。

    前缘示文。应语言善男子谛听等文。定占。审定占度虚实也。玄果。涅槃果也。亡言。亡无也。谓无涉虚受之言也。因检。因露衣看检故制问也。稽留。稽滞留碍也染是生因者。谓秽染之心。是生难之因也。且据者。言难未必止十三尔。故大钞云。略述难相。如邪见生等是也。

    具缘。具通别二缘也。业果。身口造业将必感果生报。当生之报也。反戒。一则违反戒律。二则反戒还家。先既犯重。今又再来。是不许也。若当时清净舍戒者亦开。分在下。由隔在清净众外也。大钞亦云。此人罪重。名佛海边外之人也。不堪重入净戒海也。乃至准论。白衣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破于重者。同名边罪。

    云云者。指妄开所以。终下。断净具犹净器也。僧祇云若斯须二果。及凡夫持戒尼。被人污者。初人受乐者。是坏尼净行。中后人犯。不名净行坏尼难。若那含罗汉初后人。俱名难也。故知惟是净境也。方成难摄。

    尼中反之。即问云汝不犯清净比丘不。此谓在俗持犯。若受戒已犯者。正名边罪所收。圣财。即盗听僧众说戒羯磨也。四分云。若至一人二人三人。众僧所共羯磨说戒。皆灭摈。余如钞中。

    二道。即内外二道。直收破内者。若但破外者许度。律中令度出家。对僧与沙弥戒。四月试之。使志性和柔。深信明着。方为受具也。

    沙弥下。本是外道。来投出家。受沙弥戒也。复本外道又再来者。未成破内也。要须受大戒。方成破也。如下云二破两难。不通未具也。坏本。即性重也。后四。触八覆随也。既同名夷罪。何不成难。答如文。

    刑其势。即割其势也。中禁。天子内门。取中央黄义。终无登趣。以黄门志性不定。无大操故。大钞云。今时或截少分。心性未改。兼有大操大志者。准依五分应得。男子有五。即生犍妒变半也。女五。谓螺筋鼓角脉也人非化生。显是胎生也。遗阴。父母遗体也。是色阴摄也。杀罗汉。损三界福也。人僧。即破法轮僧。如调违立五邪法。结三闻达等。令三千禅诵不行。人起疑心。为象。头山是真佛耶。王舍城是真佛耶。故曰使应悟失解。出血。约恶心出血。若善心者开。四等。即慈悲喜舍非人。谓八部鬼神。变作人形而受戒。律中五分天子。阿修罗犍闼婆子。化为人等。畜生者。亦为变形。为人而来者。律中龙变形而受。佛言畜生于我法中。无所长益。此上二趣。若依本形。是人通识。恐变而来。故须问之。二形。谓一报具男女二根也。先得下。谓若先受戒后变。犹尚失戒。况初带受者。为难可知。

    五钝。贪嗔痴慢疑也。余如文。夷兰。如杀父母犯夷出血犯兰。答下。属逆业也。夷等属罪也。业在己运。罪由报得故。约己为体也。如下。彼但成业不结犯故重者。如杀父母犯夷。此罪属边。又犯逆兰。可下。言岂可以兰罪开忏。而本业不障戒也。故判业为体。

    不由作事者。言不约作杀盗等事为言。但望违如来重制边是也。若论下。此正约事说。不约教论。故引外道为证。所以边合逆分。

    三祖。即始祖曾祖高祖也。以生己身之远故。打棒。打通手足。棒通竹木。世谓恶逆。即俗律也。有六。四分云若至一人一二人二三人三四人众所(四)共羯磨(五)说戒(六)。四轻即上四。两重即后二众别。上三是别。下三是众。不从重分。言不约其重。自分为一。俱众法者。大钞义详。共一人作。对首众法。皆成障戒。又云必听众法。心念亦成难摄(此则收上一二三人)。

    又下。意云若逆不分者。则滥俗也。以俗亦造五逆故。今分则显僧有夷兰之罪。异于俗也。

    边罪从法者。即从犯法破内法。以彰名也。隐相。隐淫盗杀妄四相也。若下。如随说淫。不收下三。又道则三境。浴禁邪淫。又下三众。但犯吉罗。退道。清净舍戒无过。犯已舍者。先有重夷。今若随境举一。则不能通摄。但以边名则收人收犯。摄相摄境尽在其中矣。何得殊名。意云既从境是一。何以破等殊名耶。此下。言易知耳。谓内外据两道境。坏尼专尼净境。虽境名是齐。而对境结业有异。故须名简。又俱是无戒故。不同边罪。境虽有异。俱是性重故。又同是有戒故。

    延除。言不可延于后时。使难除去也。法缘。即僧界法等虽备。亦不感戒也。余下反上。二义不具者。尽在遮摄。年待。满衣待求。故曰待求便是也。

    曾受。曾受满分戒者。二破。破僧及破内外道。未受。受白衣未受五八也。如下。谓黄门先曾受具。后变作也。此通曾受及未曾受故。不得边名。杀及非人畜二形亦尔。故曰通受及未受。因斯义故。不名边难。由通未受故。是方便。即出血是杀之方便。

    后四。即八夷中后四戒也。破下。言破僧若不通沙弥者。亦可将破罪是边摄不。以法还戒。即清净舍戒。尚无重得之理。何有重受问边之义。若尔既无领上古人也。但下正斥。止有十二难耳。何以律令问尼十三难耶。不问又是违教。进退之间。何以为依凭。违教法。即前云边罪从法。既曰违法。则有尼有违五八十戒故。可问边成十三难也。后来。即破内已重来。初作。初去时例同调达破法但获兰也。着下。如比丘着外道衣犯兰。斯亦同也。重违。即于重罪有违也。海外。即佛海边外。故得名边。

    虽经说齐。亦多论文。彼具云。虽处处经说龙受斋法。己善心故而受八斋。一日一夜得善心功德。不德斋也。以业障故。难地。八难地也。以福报障。因具福报故。有着乐无心受戒。长含云。须弥山北天下。有郁单越国。其土方正。纵广一万由旬。人面亦方。像彼地形。有大树王。名庵婆罗。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多有诸山浴地。花果丰茂。无数众鸟和鸣。地生软草。槃萦右旋。色如孔雀。翠香如婆师。耎若天衣。其地纯众宝成柔软。以足蹈之凹下四寸。举足还复。地平如掌。又彼土四面。有阿耨达地。纵广百由旬。以七宝砌。出四大河。广十由旬。众鸟和鸣。无有沟坑荆棘。蚊虻毒虫等。阴阳调适。百草常生。无有冬夏。常有自然粳米。如白华聚。犹忉利天食。复有自然釜镬。摩尼珠名焰光。置于釜下。及饭熟时。珠光自灭。有树名曲躬。叶叶相次。天雨不漏。男女止宿其下。又香树高七十里。花果繁茂。果熟自然皮破香出。又生种种衣严身之具。又生种种食。河中有众宝红。人民欲入洗浴游戏时。脱衣岸上。乘舡中流。乐讫度水。遇衣便着。先出先着。后出后着。不求本衣。以至香树树为曲躬。手取乐器。妙声和雅。阿耨龙王。数起青云。遍覆而降甘露。于中后夜。海中凉风微吹人身。举体快乐。人身颜貌同等。不可分别。其貌少壮。如阎浮提二十岁人。口齿平正洁白。发绀青色。垂下八指。齐眉而止。欲心起时。熟视女人。舍之而去。彼女随逐往诣园林。若先世为父母亲属者。树不曲荫。各自散去。若非亲者。树则曲荫。随意娱乐。一日二日。或至七日。遂乃舍去。怀妊七日便产。随生男女。置四衢道。有诸行人。出指甘乳。充遍儿身。过七日已其儿长成。与彼人等。男向男众。女向女众。大小便时地开。事讫还合。亦无畜积。寿定千岁。死尽生天。命终不相哭泣。庄严死尸。置四衢道。有鸟名忧慰禅伽。接彼死尸。置于他方等。故知福报多故。却为难地也。三天下。多论云。阎浮提。瞿耶尼。弗婆提。及三天中间海洲上人。一切得戒。如瞿尼弗婆提。宾头卢往彼。六作佛事。有四部众。东方亦有比丘。在彼而作佛事。有四部众。人有四种者。一男。二女。三黄门。四二根。四种人中。唯男女得戒。故曰唯二具得。越济。即破内外道者。下云虽不入彼。但着彼衣。乐见亦是越济。受佛戒须是法器。余诸杂报。盖不足言也。如下。准多论云。若天若龙。若神鬼。若郁单越。若不男二根。种种罪人。尽得受三归也。

    人天圣障。文义欲顺时。应云障人天圣。文倒。不生。犹不发也。恶见。起邪见也。更有四人。离上十三难恶见。外曰更有后二。以第三四人各有身业行杀故。不问出与不出。俱应驱也。永遮。后一亦约永不乞者。方成难摄。

    无根。即无男女二根也。一道。大小便道共处也。乃有众者。犹言乃有众多难也。且下。应先难云。若有众多难者。何故但列十三难耶。将文答通。既言且列。故知不尽尔。不问不得。以不审知故。余下。即十三之外有则不得。如无根一道等。无下。即无此难而不问者。其戒冥获。问上云不问不得者。答上是备出十三人。合閤不问。故不得也。今在文外故。无者不问自得戒也戒中。即戒律中。虽下。谓虽作法加被。由障得戒者。方名难也。故列十三。自外不列曰余。此人别难收。如下。示别难相也。能变。证有心障得戒是难。自下。证无心不名难。

    问下。若约有心乞障成难者。且如小年。亦有心乞。应名难耶。答如文。若下。云小年待满九岁。和尚亦应待满。何故一得一不得耶。答下。若约不满理俱是遮。止由和尚是缘疏。已年是因正故。因不可阙也。类下。如式叉受六法。不满不得受。例今不满。岂可得也。

    八障闻思。即下八难障闻思二慧。一住善处。彼云。谓中国善人者。生值佛世。正愿正见是也。善根者。不聋哑等。初轮。即住善处。二下。即依善人。摧佛前佛后难。三下。即发正愿。摧世智辨聦。四下植善根。此下结此八难。俱无心故不及难。

    收唯五逆。以于佛罗汉边及僧边。无心闻法故。障闻思也。又杀父母。必无闻思。俗戒。即五八戒也。前引成论云。五逆贼住坏尼等。若为白衣不遮施慈等善。有世间戒何咎。故云所简别也。

    业宽。边尼等收九难故。报中收二根及非畜故。最狭。独收黄门故。五道。人天三涂也。报宽。以五道各有总别报故。烦恼是中。如天及北洲。烦恼少故。业即十业。天与北洲亦少。论即杂心。彼云。地狱众生。有五不善业。恶口。绮语。贪。恚。耶见。单越有四不善业。绮语。贪。恚。邪见。余三洲人畜饿鬼。及欲界天。并具十业。故云余则说十业也。

    烦恼下。杂心云。三障中。烦恼障最大恶。次业障。次业障。以烦恼障能转业障。业障转报障故。若无我。以有身见故。报障难转。如成论说。报有三种。若此身造业。即此身受。名现报。虽此世造业。来世受。是名生报。此世造业。过次世受。是名后报。虽三时有异。即毕竟受故。又杂心云。报障最大故。因时可转。果时不可转故。余下。即烦恼与业也。若能断烦恼。余十业则可转也忏法下。即忏六聚中。

    局一。于十三难中。非畜各但收一十一。除上二难。说业有九者。即边尼等九。无恶戒。言不犯边等恶戒也。不说业障。谓非畜不造总报引业也。别业。如为犬马。则有悭糠草等。如下。即业障品中。又人下。黄形并上九。成人中具十一难。非下。言非畜虽兼有黄形。以自属难收故。更不说也。

    见耆婆说者。彼论云。大目犍连弟子有病。上忉利天以问耆婆。正值诸天入欢喜园。尔时目连在路侧立。一切诸天无顾视者。耆婆后至。顾见目连向举一手。乘车直过。目连自念。此本人间。是我弟子。而今受天福乐。以着乐故都失本心。即以神力制车令住。耆婆下车礼目连足。目连种种因缘责其不可。耆婆答目连言。以我人中为大德弟子。是故举手问讯。颇见诸天有尔者不。生天以着乐染心。不得自在。是使尔耳。目连问耆婆曰。弟子有病当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断食为本。余如前引。

    除出血破僧。佛不亲游故无此二。子注小注也。无一者。无破僧也。若下。若云尼无破僧者。何故尼同僧犯残耶。尼但方便。戒疏云。虽无破轮体。得立主伴。坚持五法。以训于人故犯也。无二破。约未曾受戒者。则非边非破。

    十难。无二破及边罪也。受未具戒。即沙弥戒也。义钞云。若受沙弥戒。十难如上。及坏尼以受十戒。后纵有犯尼。自属边罪。若下。若但具十。今于非畜理须倒无。何得为有容变作己身。受时容有业报变者。毕竟始终无也。若受具下。谓受具戒已。戒羸未舍前也。以有戒故。犯则成边。又得闻说戒羯磨故非贼住。纵有污尼自在边摄。具有加贼住坏尼。成十三也。

    形即二形生也。非下。即非人畜生。今若转变作者。其戒即失。若约五种神通暂转。故非失也。不失戒。义钞云。五种黄门。若受戒后生者。五非重业。则不失戒。然有摈不摈别。且就犍中自截须摈。以厌身故。或为他犍及报生者。皆不须摈。非厌身故。然不可以摈故。即失戒也。

    知边名喻。知边罪是约喻为言。以佛法海外。开教。即开听舍戒还家之教。一说成者。尚须解语。况初受假多力。而不解语耶。容豫。安缓详审之貌。累劫。一受之后。远期会圣。今滞于发足故。亦累于未来也。岂下。以因望果也。勖诫勉也。

    晋魏京辅。备如前解。以下。即向所述悬示一科。粗言。即于女人前。说粗恶淫欲语者。彼若不解。亦应成犯。何故律中解者方犯。迟下。指彼师也。将非解者。即沙弥不解言义者。本受亦不了。即所受师。如此不会。莫成一问一答。但不成耶。

    故下。彼师又不结通。出言狂简。故曰周章。然得戒不得戒。初时已定。不由后之妄通而补前之不得。重受。谓疑前不解不得。又疑前受中下品心故。又重增也。转根。即转为男子。

    文中下。以四分不辨持破二尼。故注引祇律也。那含以三果欲界思惑尽故。四果三界惑俱亡故。不必受乐也。是以初中后人污彼者成难也。由彼二人已断爱染故。成论云。如一两盐投之恒河。不坏味也。前二果者。初断见惑。欲思未尽。彼事云。须斯二尼。他逼受染。自分未亡凡夫。亦清净尼也。以初受乐。其境已坏故。初人污者成难。中后非难。以当分未能除染故。修道者。从初果已末直至四果向。皆修道摄。今谓修道中。至三果已后。及无学四果来。染爱皆断。向云那含罗汉一切成难是也。

    坏下。问意云。言坏尼成难。淫是耶。触是耶。答中取淫成难。非取触也。故云淫是有本。有本。即有漏生死之本也。触即方便能至根本。故云染缘随重。八事。即捉手捉衣入屏处。共立共语共行。身相倚共期。三处。大小便口道。

    辟下。梵云辟支迦罗。此云缘觉。禀十二因缘。而得果者也。亦云独觉。出无佛世。独宿孤峰者也。余果。初二两果有受染故。见下。即见谛下迷理惑也。润业。即业生烦恼也。别报。不招三涂总报也。如成论云。具二种结故墯恶道。圣人断一种故。不堕恶道。条部。彼云。特有比丘作如是念。我强捉男子行淫。彼不受乐得无犯。即便行淫疑。佛言汝波罗夷。是隅。隅者角也。举一角可知三角也。动犹省察也。

    如注。既云盗听说戒羯磨。知非盗财也。二偷和下。是偷法也。俱偷。形法俱偷也。再三。初听不解虽开。若至三者。亦不许也。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