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法华经玄赞要集最新章节!

    镜水沙门 栖复 集

    言后时者。经言。其身火燃千二百者。问何要烧亦住千二百岁耶。摄答言。表居因经。十三住中前十二属因。第十三住属果。菩萨在因。表十二住。所以千二百岁。谟云。表于此经修行十法行。十十相资。成千二百功德。故经千二百岁也。又答彼佛寿命四万二千劫。菩萨亦等。喜见菩萨一心求佛。满万二千。及饮香油。又一千二百。所以烧身甚深亦复千二百。三件共计五万六千四百也。亦何长。糅云。此是化现之身。神通愿力满千二百岁。长亦何疑。此亦不定。后生于净德王家化生故。

    言此初也者。一生处也。经言。一切众生至化生者。问为是四生中化生。为复是俱生种类变化生耶。答四生中化生也。问既是化生。无父母。如何经说即为其父。答约彼所化生之处。立父母名也。二云只净德王早是前生之中喜见菩萨所生父母身。受生身立父母也。

    言二得总持者。经言。得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者。问前定说一切色身三昧。此间何故说语言陀罗尼。答有人解。一切色身三昧是闻经得。语言陀罗尼是供养佛得。所以不一时说也。又云。二俱是闻经得此三昧。前来已说。此更不说。互举一边。

    言俱舍论第十二卷说数有六十忘失等者。或翻译人。或传写人脱。只有五十二数。第五十二数名阿僧祇也。小乘从一至十。从十至百。从百至千。十千为万。十万为亿。如是数至第十六数。名矜羯罗。即是经中甄迦罗也。第十八名频婆罗。第二十名阿閦婆。谟问此方经文二十八品便终。何以日月净明德佛八百千万亿那由他甄迦罗等。并是是流通分中赞叹有多少。答亦是根有利钝。禀解广略不同。况报化有异。不可诘难。

    言初往者。经言。即坐七宝之台者。即是王宫中有台。非是化也。

    言后白者。经言白佛言世尊世尊犹故者。若是高声嗔心之中言。即似恨佛住世不早入灭。若是下声长声呼之者。慈悲欢喜心中说。此有二意。一则喜与世尊相逢。我经生死劫来。恐不见世尊。不期得遇世尊。故言犹故在世。二者。惊嗟如来大悲能堪忍久住不舍生死众生。

    言一唱灭者。经。尔时日月净明佛。告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者。问众生喜见菩萨乃是前生之旧名何故隔生犹存昔号。答菩萨口中自说是前身化来。如来受赞亦知是旧人。故告无失。又但是释迦今时遥指往时佛告喜见。未必当时言喜见。不妨告善男子。

    言二法付者。问初文早言付佛法。又言付阿耨菩提。何别。答初佛法通贯三乘。后付阿耨菩提。唯一乘法。故别也。已前无付属法眼处。今喜见来法眼有付处也。问前经言我灭时到。又经言灭尽时至。何别。答灭住果。灭尽息化。故别也。摄问若据小乘法。毕竟入于灭。何须付嘱。若大乘法。如来常住不灭。有感即应。何用付之。答有三因。一时众见佛殷勤付。其有情重法者。欲竞宣传法华。二付菩萨。令其自行及化他。三佛知众生于此菩萨有缘。故付之也。付中有二。一法二人。故金刚经云。以根未熟菩萨。付根熟菩萨也。

    言三界付者。经言。宝台者楼阁也。亦名台。又筑土向上付观望处。亦名台也。

    言六入灭者。经言。于后夜分入于灭者。谟云。夜分三时初中后分。此当后故(乎音避嫌疑也)。问一切诸佛皆夜半子时入灭。此佛何故于后分耶。答表待喜见菩萨之到来。不准拟再逢佛。佛留身住时。向中间意待菩萨。付嘱佛法。表住待殷勤。不及夜半入灭。故取夜后分。所以喜见亦来更不说法。便教安施床座也。

    言一悲恋者。经言悲感懊恼者。以忧恼相应。此是欲界法八地已上菩萨无也。据此还是七地已前悲增菩萨也。??(积音二同)。

    言三起塔等者。经言。火灭已后收取等者。摄问金刚之身云何烧破作多分耶。答大般若一百二十九及五百三云。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以大悲心。观有情类。应于诸佛设利罗所。归敬供养。而得度者。以金刚喻三摩地力。碎如来金刚身。令如芥子。令一切众生得供养。问供养佛体。有何利益。答大般若云。于如来灭后。有得一粒。如芥子量。种种供养。其福无边。于人天中。受诸妙乐。乃至最后得尽苦原也。简要云。表佛八万四千功德满。又表八万四千尘劳息。又表佛虽入灭。八万四千教法流行。有此表故。故起八万四千塔也。

    经言高三世界。有说高至色界名三世界。问欲色二界何名三世界。答无色界无别处所。只于欲色二界中间摄也。糅云。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名三世界(此正义)。

    言他受用等者。问此界如何安尔许大塔。答此是报土中量设共色界齐夜摩天齐。皆不妨也。经言表刹庄严者。塔上有须弥座。座上有刹住。住外四边有相轮。名表刹庄严也。

    言燃臂者。经言。即于八万四千塔前。燃百福庄严臂者。问为复于八万四千塔前。一一皆现身烧臂。为复都于众多塔前烧一身臂耶。答若一一塔前皆现身。事须化身也。今只于众多塔前。一身臂也。问何故前生行愿小却。烧身。今生行愿高却烧臂也。答有三意。一缘受佛付嘱。不令舍身。事须守护。二云。前舍身身命俱尽。今生舍臂。意徒留身久住。三前生佛在世。所以舍身。今生佛灭。无人教化众生令持经。故空舍臂。问何故前生舍身千二百岁烧尽。何故今生烧臂七万二千岁耶。答前生舍身神通愿力小。只延得一千二百岁。今生神通愿力大故。延得七万二千岁。留臂经尔许时。益人寿亦过八万岁时也。化度云。表居因位。其法未圆。故言七万二千岁也。

    言感生瑞应等者。由烧臂供养法华经。故有瑞应。一因由者。问此菩萨何故烧却臂。思念却平复耶。答经言由斯菩萨福德智慧纯厚所致。由前前世济一切众生阙乏。即财施。此名福德纯厚也。持法华经及供养经。故名智慧纯厚也。

    言此初也者。挍量胜也。经言。若复有人以七宝等者。七宝满三千。但是财供养。受持此经。乃为法供养。财供养是福。若求作作疾。不过受持一乘。受持一乘道必得。若不持经。空羡于佛。谟云。亦如临川空羡鱼。不及归家结网。如来果位即是鱼。网结终得鱼。持经必作佛。百年空羡鱼。不如暂结网。多时供养佛。争似暂持经。持经既通十行。施他即是行檀。以宝布施。如来而乃不摄余行也。

    言一幽广胜者。此法华经所论道理。如海之深。此经教理行果权实道理具足。名广也。

    言高显胜者。法华经以四法所成。如须弥山四宝庄饰。山则出过众山。经乃超于三界二种生死也。十宝山者。谟云。引华严经有十山王。第十地中有四喻。喻于十地功德。第二名上功德。即十宝山为喻。经言。菩萨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别。意言佛智上有不悭义。建立为初地行檀。又云。如因大地有十宝山王。谓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乾陀山王。马耳山王。尼民陀罗山王。斫羯罗山王。都计末底山王。须弥卢山王。后经云。此十山王同在大海。差别得名。菩萨十地亦复如是。在一切智海差别得名。初二是土。后八皆宝。从多分说。名十宝山。

    言三了达胜者。月则众星之中照明最胜。法华经智慧光明最胜。

    言四除惑胜者。此法华经断烦恼。破生死暗也。

    言出生胜者。此方无。西国多计梵天王。结生一切。问众生身命自业所招。云何梵王能生一切。答佛顺彼众生妄计为喻。且作是说。

    言八契理胜者。或是真理。或是道理。经中意破二归一之意。疏主两遍科。第一遍科分二。初段经云。又如一切凡夫中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为第一。是契理胜中举喻。此虽说人。总是喻法也。问一切凡夫初二三果等是人境。如何名契理胜耶。答取能证人身中真理。将此理喻法华经。教下所诠理名契理胜。故言举喻也。后经言。此经亦复如是一切如来所说若菩萨所说。至亦为第一三行经文。是契理胜中。法合三乘人及所说法。总名法也。即是法法胜也。上来初喻后法。今两段不同。总名契理胜中法胜。喻亦名法也。

    言或名人法胜者。疏主第二遍科也。经主有能受持是经典者。至亦为第一。名契理胜中人胜。初法后人。合名人法胜。若无此有能受持已下文。但名契理胜中法胜。只缘有此人文。故疏主改科文。故名契理胜。

    言九二利胜者。经言。一切声闻辟支佛等者。声闻自利。菩萨自利兼利他。名二利胜也。

    言十圆德胜者。举佛况经。故言圆德也。

    言计此人文等者。疏意先合。引法合文。经言。此经亦复如是。一切如来所说。若菩萨所说。若声闻所说。诸经中最为第一。然后引喻文云。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须陀洹斯陀含阿罗汉辟支佛为第一。后引入文。有能受持是经典者。亦复如是。一切众生中为第一。据道理合。先引法。次引喻。喻后引人文。故云计此人文应最后说。文便故来。又解云。疏意言契理胜中人文。不合安在契理中。安此当唱经文。最后安也。先引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便合续云。有能受持是经典者。乃至亦为第一。此若最后安之。先举佛胜。况持经人胜。将人况人。恰是稳便也。译家错向契理中安之。见他契理胜中以人为喻。便将人文相近安之。故言文便也。此中但是疏主意说。叹人中先合后喻为例合。故云此合文合后说也。相国意有人者。此取有人。经中两重合。今取此人之于最后说。不尔重也。

    言预流者。预圣人流。入圣人流也。

    言一往来者。一来天上。一往人间。得无学果。

    言初句能除惑业者。离集谛。解经中言宿王华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者。

    言次能除苦果者。离苦谛。解经言此经能令一切众生离诸苦恼。

    言能满善愿解者。经言。此经能大饶益一切众生充满其愿。

    言又发心等者。重解上句三句经文也。

    言又总别者。初句经总令离恶摄善。次句经别离恶后句经别摄善也。

    言一遂愿者。经云。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

    言二道成者。经言。如寒者得火。调适义成为表持此经必当成佛。

    言三具惭愧者。经言。如裸者得衣。

    言得导师者。经言。商人得主。一乘真法。诸佛所师。

    言得归依者。经如子得母。智慧之子。从法化生。

    言越生死者。经言。如渡得船。

    言七除烦恼者。经言。如病得医。

    言八得智慧者。经言。如暗得灯。

    言九获圣财者。经云。如贫得宝。

    言承禀者。经言。如民得王。持经之人依此经。如法修行。即是承禀也。

    言十一知宝所者。经言。如贾客得海。

    言十二破痴暗者。经言。如炬除暗。问除烦恼与破痴暗何别。答除烦恼是总除烦恼也。破痴暗是别破无明。问灯炬何别。答得智慧名灯。破痴暗名炬。二义别。

    言随其所应配前三句者。即是将十二句经文。配前三句也。章敬云。第七除烦恼如病得医。第十二破痴暗如炬除暗。配前第一句。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者。第六句越王死。如渡得船。配前第二能令一切众生离诸苦恼也。所余九句。或是第三能大饶益一切众生充满其愿中收。路云。得火得衣得医得灯得宝得海如炬除暗。此喻配初句能救众生除惑业故。得母得王。配中二句除若恼故。第一句如清凉池。配第三句充满愿故。善事满故。余得主得船。通三句也。

    言此合说也者。离诸苦痛。众病苦为初句。初句者只是解当处合中经文。言离诸苦者。解经文一切病痛也。

    言除众病苦者。解合中经云能令众生离除一切众苦。此上二句离苦谛。只是指当处。合中经文合入此二句为初句。

    言解生死缚者。即经言。离一切苦。合前法中第二句此经能令众生离诸苦恼。所以疏言。谓除惑业为第二句。此离集谛。言不合前第三句者。此经能大饶益一切众生充满其愿。

    言或除当苦者。此唯当处合文。不解前法也。或除当苦者。解经言。能令众生离一切苦当来苦也。

    言现苦者。离一切病痛王苦。苦谛也。

    言苦因者。能解一切生死之缚。集谛也。

    言一闻书功德者。一闻书功德无边。

    言二供养无边者。而无有边。佛能知彼无边功德。无有有边畔功德。一一皆无边畔。佛得无边之边。

    言此初二也者。初标闻胜者。经言。宿王华若有人等。二转女身者。经言。若有女人闻是经等。问余品何故不说尽是女人。唯此品耶。答据实。余品亦有此能。此品独胜缘女人爱着自身者多。唯此品说药王菩萨烧身燃臂不惜命菩萨身上舍。何况我等女人之身。今闻菩萨舍所爱身。遂猒自体。离女人身。故瑜伽论乐丈夫体。猒妇人身。深见过患。名菩萨性人。

    言一生净土者。经言。若有女人闻是经等者。问何故说女人。答义同前。女人当生。尚得功德。何况丈夫也。

    言四见多佛者。经言。得是忍已至如来者。问得是忍已。即是初地但见百佛国土。如何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耶。答此约佛力加持令见也。或得忍已后。通入八九十地。故见多佛。

    言菩萨慧无与等者。但是方便接引。持经之人令其发心。据实。未胜菩萨智慧。

    言四随喜获福者。经言。如上所说者。指前法师功德品六根功德也。

    言后五百岁等者。皆以五百年为一限。望佛灭后五个五百年。总得名后五百年也。此是第一意也。二云或除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五百年。一千五百年外第四五百年初入末法。取此以为后五百年也。又云。若比丘尼行八敬。不灭不减正法。即取第五五百年。为后五百年也。

    言解脱者。不是得大乘无上佛果(上明正付嘱)。

    言第六守护者。经言。若人有病等者。现在头痛额热。得闻此经。病即消灭。不老不死。闻法华经。至老方死。不老即不死。至老方死。意无中夭。一生合得八十年活。五十六十死者名中夭。一生合得十岁活。六岁七岁死者名中夭。事须终寿限也。嘉祥云。无始时来断烦恼。名为有病。得闻此经。烦恼灭已。名病即消灭。不起六十二见名不老。不损智慧命。故言不死也。又云。流通法华经。修行断烦恼。名病消灭。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名不老不死也。又由执经故。得颜色鲜白等。不老增寿。故不死也。佛意令持此经修行法行。究竟作佛。何有老死等耶。

    经言取草者。吉祥草也。

    经言应以青莲等者。问诸乘之本。白色为先。何以盛香乃清青色。答东方甲乙木。青色为先。四色莲华亦先青色。显此经为诸经先。故说于青色。

    ○妙音品

    言论云教化众生行等者。问何故名妙音菩萨行苦行力耶。答菩萨本居净土。今居秽土出生入死。名行苦行力也。

    言密在此方者。隐身持经。随类身故。

    言教行苦行者。教字若作交音呼。释迦佛教妙音行苦行也。若作去音呼。则是菩萨教化众生。交行苦行持经也。

    言今放光召集者。妙音本来早流传法华经。次释迦放光召教生胜上心也。纪国云。前药王品自利苦行。此妙音品利他苦行。前品是福德苦行。此品是智慧苦行。前品是财施苦行。此品是法施苦行。

    言音谓音声者。音谓八音。声谓五声。即宫商角徵羽。声成于文。上下相应。谓之音也。

    言今居果位者。问妙音既称菩萨。何名果位。答因中果非果也。如十王果也。

    言业德者。因中说乐名业。今生说法名德。故言业德双彰也。

    言未有他土者。劝他持经菩萨。行苦行故。须名之劝说(税音)。

    言放肉髻之光等者。即此肉髻光便是大人相。表法华经尊胜故。放肉髻光明大人之相。问何要放大人相光。答表名大菩萨故。大人相光明。问何故放眉间光耶。答表法华经中道。放其眉间光。表一乘是诸乘之本。故放白毫光也。欲明法付其人。故以光名之。章敬云。从初至末。凡四处放光。序塔二品放白毫光。神力品中一一毛孔放于无量无数色光。今妙品放髻毫二光。各有所表矣。随应准说。

    言三能照等者。经言。释迦牟尼佛白毫光明遍照其国者。谓照妙音身故。放肉髻光照。所以下经言。释迦牟尼佛光照其身。问何故不毫光照佛。髻光照菩萨。答白毫当其眉间。表诸佛同证中道法身理。故肉髻在顶上。不可见故。表菩萨未能究竟证佛法身之理。故用髻光也。

    言妙幢相者。嘉祥云。诸三昧中最尊如世将军。若出必执魔幢。表其大相也。幢以高出为相。得此三昧。所在尊高。出过众人所修行业也。

    言法华三昧者。依四禅定。观一乘理。

    言净德者。嘉祥云。令诸三昧清净。如矾石练金令清净也。

    言宿王戏者。从定起身。犹如星宿。王者自在也。

    言无缘者。谓灭尽定能所二缘皆悉无故。故名无缘。或根本智证真如时。无能取所取相故。故名无缘也。

    言智印者。依定证真如理。真如与智为印。智之印。根本智也。二云。后得智印真妄等法。智即是印诸法也。

    言解一切众生等者。言音差别与说法故。

    言集一切功德者。得此三昧。菩萨功德悉皆具足。

    言集福王定者。全引唯识第九说。一大乘光明定。照了大乘法。故名光照定。二集福王定。能招集大乘功德。如王无等故。三贤守定。谓此定能守世间出世贤善法故。四健行定。谓佛菩萨大健有情之所行故。初从果为名。二从喻为名。三从用为名。四从主为名。

    言清净三昧等者。一戒净。二心净。三见净。四度疑净。五道非道智见净。六行智见(行字平声)。七行断智见净。八无缘寂静净。九国土净。前七即七净华。唯说因也。后二属果言九净。即因果合说也。

    言四净者。一所依净。路云。课六根为所依净。眼等诸根离染。名所依净也。

    言所缘净者。谓六尘境上不起贪。名所缘净。心净者谓心王也。四智净谓心所也。

    言神通者。入是三昧。能八相成道。

    言慧炬者。如人执炬夜行不坠险处。

    言庄严者。内庄严即智慧。外庄严谓相好也。

    言净光明者。入是三昧。能放光明。令诸众生心得清净。

    言净藏者。定能藏诸功德故。

    言此中者。意言不同彼经种种诫也。

    言无垢经香台等者。简要云。据彼经云。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时。彼九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就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见维摩诘等。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爱着心。又当摄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也。

    言四承敕等者。问何名承敕。答菩萨言我向娑婆世界者。皆是如来之力。遣我去我。若自去于彼国生慢心。今承佛力不敢于彼国。生轻慢故。言承敕也。

    言预来华现者。预者先也。于耆阇崛山。只是旧有山处。若望当时佛在虚空世界净土。不见有山也。去法座不远。化作八万四千众宝莲华。预前铺设来也。问佛在塔中。是何法座。答当时众会并处空中。去法座。言摄塔中座。若尔去耆阇山下。四万由旬。何名不远。答但指旧山。显是灵山会中。若现莲华。亦居空上。非是着地现故。

    经言甄叔迦宝者。唐言赤色宝也。西域云。印度多有坚叔迦树。其华形赤宝似此华。故以为名。嘉祥云。鹦鹉宝。此宝赤色似鹦鹉觜。以此为名也。

    言第二文殊所由者。怪有此瑞相。问因由也。

    言文殊问行者。自科神通。不如他问神通问三昧。又从来不识。唯愿世尊加被令我得见。

    言释迦垂答者。文殊问。释迦不答。推过去多宝。问何不释迦自现。令多宝现耶。答显此佛他佛化利一般。又宾主之礼。理合相让。所以让与多宝也。又有说前来释迦召。次未来。中间若更召命。即重叠故。让与多宝。显多宝梵音声相到彼处。

    言此即初二也者。是时妙音菩萨承多宝唤。然后彼国没。作队仗发来也。

    言身相等者。诸经皆将青莲华叶。况佛眼。此菩萨是第十地菩萨。近佛故。将青莲华为喻。先喻自相。后喻面相。先举喻。后说面也。

    言八坚固者。解经那罗延。那罗延者。此言人种。其神力勇健。故以比况。安国云。翻为力士。正云人种也。

    言第四至此者。经云。多罗树者。一多罗树是七仞。仞别七尺。即一树。计四十九尺。七树共计三百四十三尺。

    言初献者。经言。到已下七宝至璎珞者。问何处得璎珞来。答一云。净华宿王智寄来作信。二云。或是菩萨随身璎珞将来供养也。

    言后请问有四等者。经言。净华宿王佛问讯世尊者。一问佛有五句。路云。第一句问佛少病。问身病也。第二句问佛少恼。问心病也。此上二句总也。下三句别。第三句起居轻利安乐行。不合为第三句。轻利即安乐无别故。合为第三句。行字茎此一句二十一问四威仪也。起字问行住。居字问坐卧。轻字问身利问心。安字问身。乐字问心。行字总问身心也。第四句四大调和不问身。第五句世事可忍否问心。已上总别共有五句。问佛身也。更有章敬云。将少病少恼。合为一句。将起居轻利。安乐行否。开作两句也。第一句少病少恼。第二句起居轻利。第三安乐行否。第四句四大调和否。第五句世事可忍否。第二科开合虽不同。于中还合五句。问何故作此后科。答辨云。准瑜伽八十八说。少病者不为瘿疾恼耶。少恼者不为外灾横所侵耶。此二句俱问身故所以合为一句也。起居轻利一句夜??得安善耶。饮食易消化耶。双问身心。安乐行否一句施为动作。得轻利耶。双问身心也。虽有此第二科。不及前解。

    言问众生有七句者。第一句问众生易度否。第二句无多贪欲嗔恚愚痴嫉妒慢否。第三句无不孝父母。第四句不敬沙门。第五句耶见。此上五句问恶也。下二句问善不善心二。摄五情否。上来初五句问恶。后两句问善。计成七句也。若据诸抄。总作恶问七句。总是恶也。初一句标。即是第一句众生易度否。后六句释中分二。初一句问烦恼。即是第二句无多贪欲嗔恚愚痴嫉妒悭慢否。后五句问恶业。即是第三句无不孝父母。第四句不敬沙门。第五句耶见。第六句不善心。第七句不摄五情否。此上句总问恶也。问岂娑婆众生唯造恶。不造善耶。故知初科五句问身恶。后二句问善为胜。上一无字无由莫也。莫不孝父母。莫不敬沙门。下一不字。皆作否音。

    言令其不见者。经言。我今欲见多宝佛等。问二佛同坐一塔。何故妙音见释迦。不见多宝佛耶。答因果有殊。佛神力故。不令见也。问既前与净华宿王智佛传语。如何不见。耶答传语法则如此。不好不见。问多宝召妙音。妙音闻声便来。何故不见。答梵音声相。不好远闻。不见面故。所以请见也。妙音既请见多宝。经中无见处文。只向下多宝赞妙音。言汝能为供养释迦牟尼佛。及听法华经。并见文殊等。即是相见也。何要别文。

    言此初也者。华德问因也。此妙音菩萨过去种何善根。修何功德现在作何事业。有尔许大神通。

    言十八类者。初六类天身。天大将军者。嘉祥云。梵辅天。梵王之臣。毗沙门。皆帝释之臣。纪国云。天大将军毗沙门。皆帝释臣。次十一类人身者。小王谓粟散王等。宰官者即今衣冠。次八非人。然今为一。非天摄故。然十八类但依身字而数也。

    经言智无所损减者。意道菩萨智慧神通虽多。智慧神力无损减也。如大海水不减也。不同小菩萨也。缘妙音菩萨有神力。能于娑婆世界。隐身现十八类身。说法华经。我缘忧念此娑婆世界众生。恐我灭度后。不得闻经缘。舍利弗等怕怖此界故。召妙音与药王等。相共持经。

    言到已白佛等者。既到本国。白本师佛。我到娑婆世界。有大利益。不辱世尊灵山会上无量菩萨。闻我化行。得一切色身三昧。亦得陀罗尼。又去时随身小菩萨。令得一切色身三昧。身形与我无异。

    言时众得益等者。只是闻一品利益。问多少人闻一品获益。答四万二千天子得无生法忍也(上他方劝说以流通下救生济难以对)。

    ○观音品

    言来意者者。缘前妙音品释迦如来放光远召将来。交行苦行力。流通法华经。为除妙音菩萨轻慢心。娑婆世界无人。解传持法华经。尔许地唤我来。交我传持法华经。所以释迦如来说观音化现十九类身。救众生苦难。令交持经也。又此品来意最难。一部经中只有此品。不说法华经字也。缘世尊说经时。众生未发心。有苦逼身。交念观音。一则免苦。二者观音名字在此法华经中。念着观音。便是成得持经之行。故以易功。助成难业故。论云。护未发心众生难。意言若能持经者。必能离苦。良以持经之业。难可修习。未成之间若不助之。功行不成。由是加助方法。助成难修之业。路云未离。若言未离。持经何益。况详应言当必离也。现未离故。拟发心。今言未者。拟即来也。未正持故。问人未发。多诸灾难。须念观音以救之。既已发心持经。经力既强。何须念咒。答人名易称。咒句难念。浅深次第。要假皆持。又咒是愿词。即先凭人而后自启愿。故人咒双持也。

    言观者察义者。即是菩萨身中大智大悲昼夜六返观视众生。经言。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世者世间。一切众生有漏生死。虚幻不实。故名世间。色如聚沫。不可撮摩受类浮泡。不得久住。总同阳焰。从渴爱生。行类芭蕉。中无有实。识如幻士。颠倒所起。可破可坏。故名世间。音者音声。问此菩萨以三通观察众生三业。亦合名观世身菩萨。亦合名观世意菩萨。如何直言观世音。答孩子不啼。慈母不抱。众生不念。菩萨不救。孩子啼声小。慈母救来迟。孩子啼声高。慈母救来速。众生念声小。菩萨救来迟。众生念声高。菩萨救来速。如母乳婴儿。日夜常怜念。婴儿喉若闭。慈母欲何为。菩萨救众生。专待众生念。众生不念名。菩萨因何救众生。有苦者多称念名字。若礼拜及心中忆念者少。经云。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云。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南阎浮提以音声为佛事也。菩萨者菩下去提。萨下去埵。上求菩提。下度有情。故名菩萨也(上约义解了)。

    言诸三业归依等者。约宿愿说。亦名观世音菩萨。往昔南阎浮提有王。名曰普首。有五百王子。其第一名曰善光。值空王观音佛。遂发十种大愿。一者。愿知一切法。二者。愿乘般若舡。三者。愿值智风。四者。愿得善方便。五者。愿度一切人。六者。愿超于苦海。七者。愿得持戒具。八者。愿登菩提山。九者。愿证无为善。十者。愿同法性身。又愿我未来世中。亦名观世音菩萨。众生有苦。三称我名。若不往救者。誓愿不取上妙色身。又愿众生度尽。我则成佛。偏于此界有缘。故名观世音菩萨也。此菩萨凝神净土。而应现娑婆。现六道于光中。蕰洪名于刹土。立一佛于顶上。现救苦于尘沙。能使七难轮。消二求愿满。高人临刑而刃断。名僧至死而不伤。长舒一唱而风回。少年四投形而火灭。旧梵语云。阿耶婆楼吉胝轮真谛。翻为观世音菩萨。又此十八个菩萨。是阿难排比尽。是法轮王之将士。破生死之魔怨。文殊弥勒向序品之中烈位。执智釰为先锋。观音普贤第七卷内安名。弯定弓而掩尾。法轮王安乐行品之内专知赏罚。劝持涌出药王妙音入阵煞贼。夺旗斩将。广使一乘慧训。普被遐龄。莲华一乘法轮常转。

    言无暇者。即八无暇也。即是八难也。

    言飞轮者。即三轮也。菩萨有三轮。神通。记心。教诫也。

    言作不请友者。众生不解请佛说法。菩萨与请名作不请友也。

    言应病者。众生有病处。便与医治。名应病也。

    言摄利难思者。三业摄化众生。名摄等也。

    言菩萨如前者。如序品中解也。

    言普等者。平等义。亦是遍满义。遍能拔苦。满众生愿。怨亲不二。故名普也。

    言神通记等者。又有三义名普。一运身普。谓神通轮摧外道。二他心普。谓记心轮摧妄念。三漏尽普。谓教诫轮摧诸不善也。神通普故。不动而应十方现前。他心普故不虑而智照穷法界。正教普故无言。不然则教弥八极。普以周遍为义。门以通达为名。今此菩萨分形化质。遍无根缘。有感必从。往来无滞。故名普也。又门者菩萨有大智故不住生死。有大悲故不住涅槃。只此悲智与一切众生。出苦入乐之处所。故名门。

    言此品广者。品者类也。便为报。今朝一会人闻法。须知品名字。观者观察众生身。普谓听声及文句。能求菩提度有情。菩萨立号皆如此。无拥出苦入乐门。怨亲不二。行均普同。寿翻传贝叶时。二十八个品名字。就中此品不思议。闻者观音速加护(品题了)。

    言此初也者。一问名因也。经言。尔时无尽意菩萨至名观世音者。世尊欲拟赞叹观世音菩萨化行。令一切众生念名免苦。所以加被无尽意菩萨。交申言请问也。问世尊欲拟赞叹观音化行。何不加被药王弥勒交问耶。答观音发愿云。众生度尽。我则成佛。众生界法尔无尽。观音菩萨愿心不尽。此无尽意菩萨名字观音愿行符同。所以加被无尽意菩萨交问也。

    经言尔时者。举时也。无尽意者。举人也。问何名无尽意。答梵云阿差末。此土翻为无尽意。

    言十无尽句者。金云。一切众生界尽是有情。二世界尽是器世界。有情是能依。世界是所依。能依所依对三虚空界即真理。四法界是三科法体。界者体性义(真俗对)。五涅槃界是果。六佛出世者是因。菩萨修因成佛。方出世故(果因对)。七如来智界是能缘。八心所缘。界是所缘(能缘子缘对)。九佛智入界是自。十世间转法轮智。转诸法界是他(自他对)。然此十句假说言尽。其实并是不尽之行。何等为十。一所为众生界尽。二世界尽。三虚空界尽。四法界尽。五涅槃界尽。六佛出现界尽。七如来智界尽。八心所缘界尽。九佛智入境界尽。十世间转法轮智界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等不可尽。我此大愿善根无有穷尽也。故名无尽意(上举人了)。

    经言即从座起者。尊人重法也。偏袒者。表师资之仪。示有驱策之相。今欲发起上位菩萨化行。令有苦者免难。持经作吉祥善事。所以偏袒右肩也。合掌者。敛容祇肃也。世尊欲说观音化行。无尽意又问表心契佛说。故合掌也。而作是言。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正是问名因也。名即名字也。

    言此初即是等者。经言。佛告无尽意菩萨。至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者。称念观音。已后遂得三涂苦息。八难因消。水火风以殄除。非人逢而退散。怨贼不损拘系解脱。良由菩萨大悲称念。皆能免苦。是故经言。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言只如法琳等者。问既言称念观音。谁人亲得解脱。答疏言只如法等。案琳法师别传说。琳法师俗姓陈。颖川人也。祖因官徒(斯氏反移徙也)居襄阳。后住长安济法寺。大唐贞观十一年春正月。帝欲宣扬李风遵察本糸爰发明诏。令道士女冠。齐供行道。立在僧之前。时法师与京邑僧等。进表论佛道优劣李氏真伪。申以真言。时天振威。敕法师曰。汝所著辨正论信毁交报篇云。念观音者。临刃不伤。既有斯灵验。朕今赦师。七日之内。汝祈念之。俟乃临刑。宁无断否。法师既羁缧绁。复逼期刑。冰炭交怀。控告无所。至第六夜。从倚沉吟。步朗月以惝然(敞音)。慨浮生而若寄。乃仰天叹曰。昔邹拘齐狱。丹质秦郊。尚感夏景零霜。乌头为白。岂可独于琳也。偏无徴应者哉。诗曰。治长倦缧绁。韩安叹死灰。始验山中木。方知贵不才。草命如悬露。轻生类转蓬。恨秋明夜月。难更与人同。讫言有神人。身长丈余。素质衣冠。逾垣丽止。而谓法师曰。既能亡形殉道。再纫颓纲。冥卫寔繁。幸无劳虑。语讫而去。法师虔恭五体。默念三尊。遂感思逸凶怀。释然无惧。至第七日。敕刑部尚书刘德威。问法师曰。赦斯已满。当届临刑。令念观音。有何灵应。法师曰。琳闻观音灵鉴。垂形六道。上天下地。皆为师范。我皇聪明。文思光泽海内。九夷奉贡。八表形清。君圣臣贤。不为狂滥。今陛下普养群品。如经即是观音。既灵应相符。所以唯念陛下。德威录状奏闻。帝览大悦。因诏法师。而问释道优劣。法师爰引古今。校量胜负。敕览法师表对。遂释放焉。却被群臣。不肯缘毁。他国家宗。广遂流向。山南在路。苦腹而死也。齐欢凭依脱三刀之害。案齐书云。元魏天平元年中。定洲勇士孙敬德。在防。秋造观音像。年满将还在家。礼事供养。后为贼所引。不胜考楚。遂妄承罪??。明日将刑。其夜礼忏流泪。忽如梦见一沙门。教念救苦观音经云。有诸佛名字。念诵千遍。得免苦难。敬德忽觉。如梦所见。了了无差。遂念一百遍。有司执缚。向市。且行且念。直至临刑。念得千遍。下刀斫之。刀为三段。皮肉不伤。易刀又斫。凡经三换刀。折如初。监司具陈本末。录状闻奏。丞相高权。为表请免死。因此广行于世。所谓高王观世音经。敬德还家。设齐食迎像。乃至。顶有三刀之痕。今者疏主以事因观奏。得免罪故。从人立名也。实非权免刀也。辨云。举事因马权免罪。在孙敬德也。

    言瑜伽第九说等者。问经言受诸苦恼。皆由自业所招。岂令观音菩萨。便即免耶。答业有定不定。苦有除不除。由是此下广论诸业。

    言一定异熟等者。疏主解业。若复圣道及忏悔损伏一切业。皆名不定业。若古人意有二种。一定。二不定。若不定业忏悔一切不受。若是三时定业须受。设令忏悔。但转重令轻则得。全不受不得。如金刚经云。以今世人轻贱故。是人前世罪业即为消灭(上意[下]消疏)。定异熟者。定谓决定。异熟是果也。业即故思。故心作罪而非设作业即是思。总以一个思为体。别即有三。一能动身思说名身业。二能发语思说名语业。三审决二思与意业相应。说名意业。造此业已。决定当来受异熟果之因。名定异熟业。依主释也。摄云。案瑜伽论。一者顺定受业。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二顺不定业者。即疏主案瑜伽。不定异熟业者。谓故思已作。而不增长。此亦是故思。虽复二业俱是故思。增长不增长别(上疏主引论标)。

    言八十九说等者。疏主引论来别解二业。

    言诸作不增长业者。业虽造了。若逢善友。忏悔此业。定是不增长业也。若故思造不善业。名亦作亦增长。此业若无追悔。悔即忏悔不修对治。有漏道断之与伏。皆名对治。若无如上事。决定受果。名增长业。

    言若追悔等等者。等字等取对治。

    言如未生怨者。证前增长不增长也。谟云。由此故知定不定业。悔即不定。不悔即定。前瑜伽言。定受异熟果者。据不悔说。相云。此中增长有二种义。一者。体增正作业时。熏成种子。刹那种子之体。陪陪生故。名为体增。二用增。熏得种已刹那刹那而用增胜。唯识评云。后义为胜若言体增生果无尽。

    言第六十说等者。三依人辨果。依未解脱建立定业依已解脱建立不定业。解脱者即是。若世道无漏道。若断若伏。皆名解脱。乃至得圣。圣有学无学。即罗汉果也。乃至两字中间摄惭愧忏悔也。谟云。依未解脱立定业者。且据显相说。据定未解脱者。亦有不定业。

    言即同异者。四会同诸教也(解二种业了)。

    言对法论第七等者。依对法。解五种业。谓五故思造业。

    言一他所教敕者。事五坊官长不自由故。煞虽不乐故。因他族力之所教敕故。起故思引不善业。犹如入阵也。问他所教敕。何名故思。答初虽他教。后即发起故思。思者造作为义。役心为业。约现行说。不约种子。

    言他所劝请者。亲情相识。着荼着酒。请交煞虽不乐欲。因他劝导。执为利益。发起故思。引不善业。如受人劝食肉及?等。问此及前一如何有故思。答此二若望加行后起无故思。若根本业道成时。临临下刀事。须有故思。自心猛也。未有下刀断命。是等因心也。

    言无所了知者。不识煞生因果罪报。但知行煞。名无所了知也。

    言根本执着等者。言三毒蔽心。随欲所作。发起故思。引不善业。如边地及小儿子等。

    言颠倒分别者。谓计无罪。依不平等因。见苦为乐。爱乐耶法。为求当来可爱异熟。发起故思。引不善业。如煞羊祠天而求于福。亦如大秦火袂等。相云。所煞一有情。惊怖无念。如何能煞而受果耶。答如磁石能近?等。磁石无念。而法尔而能吸?。今者亦尔。因彼苦心。由如于石取彼苦故。

    言于此五中等者。料简轻重。化度云。此是此五之中。后二即重。前三即轻。由前三种于三心中皆不猛利。加行及根本已不猛利。后起心中复起追悔。故名轻。后二种于三时心。总皆猛利。加行根本作而猛利。后起中心不悔。是故名重。前三不定业。故思即轻。后二定业。故思即重也。四句分别。一作不增长。业即是前不增长业。二者增长而不作。如人手虽不煞日夜获计煞生。此名增长。三亦作亦增长。即是对法后二也。四不作不增长。非此所摄。

    言谓令习气等者。路云。据实。现行亦有增长。疏依文显。且说习气。习气者种子也。若取种子。顺体增义也。由斯故依现行。说业有五。不依习气增长。是疏主意也。若后二亦通种子。由此通取种现。名习气义胜。况评习气之言亦通现行。如罗汉不断习说通二也。

    言瑜伽第九说等者。三依瑜伽说十六种业者。于中有二。一别明诸业。二前后相摄。亦别明诸者。一梦者。谓梦中行煞。二无知者。虽后煞生无故思。名无知。三无故思者。误煞也。四不利不数者。利谓猛利。数谓频作。今不猛利。亦不频作故。

    言不利不数五狂乱者。谓痴狂心乱等。六失念者。谓无了知。七非乐欲者。因他教敕劝。方为恶业行煞生等。八自性无记者。谟云。三性中无记性也。安国无记心煞。非是故思。辨云。自体不增。名无记也。九悔所损者。前心煞生。后生追悔。念前恶业。更不增长。名悔所损。十对治所损者。前是忏悔。后是圣道故。

    言瑜伽第九说增等者。摄云。一者加行。由极猛利贪嗔痴缠。发起诸业二者串习。于长夜中。亲近修习。造不善诸业。三者自于语业中。妄语为重。于身业中。煞生为重。于意业中。邪见为重也。四者事故者。谓如有一于佛法僧及随一种尊贵之处。为损为益。如消佛像。以作铜钱。毁废僧坊。以求租课。云当益国。是此之流。由是有大癞之苦。举体血流。德裕有萦身之退。火烧?宇。五一向受行者。一向受行诸不善业。乃至尽形。无一时善。六者所治损害者。即所对治诸不善业已。今诸善离欲清净。

    言其十不增长等者。相摄也。其十种不增不越对治。初三种不增。谓他所教敕。他所劝请。无所了知。六种增长不越对法后二种增长。谓根本执着。颠倒分别。

    言离合。瑜伽十六即是离。对治五种即是合。瑜伽十不增长即离。对法合为前三段即合也。瑜伽六增长即离。对法合为后二即合也。依位者。十不增长中第一梦中位。余无知觉时位。或心狂乱位。或失念位。瑜伽分多对法分少故。

    言对法又说等者。第四依对法论三种业。一作业定者。由宿业力。此人过去宿习力故。感决定身。于此身上事。须造恶业。如善星比丘。是佛之子造罪。佛教化他不得。神通制不得。

    言二受异熟定者。异熟是果。果定当受。故言受异熟果定。即顺定受业。故言受异熟果定。

    言三分位定者。安国等抄云。谓加行根本后起。名三时业也。根本业道如把刀煞生。正断命时。是顺定业又是故思无有下刀之时是等闲心也。从加行后起。通定不定。若加行时。搓绳磨刀。念念起煞。至下刀时。便起生悔心。此根本业全不成。兼加行亦成不定业。二加行心时。猛利搓绳磨刀。后断命时。复是猛利。二俱决定。总成定业。若加行心中磨刀把绳之时。生追悔心或等闲心。后下刀煞。根本成决定业。加行成不定业。后起者。问后起如何通定不定。答根本之中煞命了。后起心中生庆快。后起之中名定业。若后起心中生悔心。亦成不定也。

    言又未悔未对治者。等取惭愧。入圣道也。

    言瑜伽第十说三业等者。第五通诸教难也。于中有三。一明三业。二明四业。三明五业。初三业中。化度云。今生造业。今生受果。名顺现受。今生作业。来生受果。名顺生受。今生作业。更来生受果。名顺后受业也。问何不说不定业。答不定更无别体。只于此三时上立也。

    言第六十说四者。二四说种业也。即四句分别。一报定时不定。即是疏中言一异熟定二时定报不定。即疏中言时分定。三时报俱定。即疏中二俱定。四时报俱不定。即是疏言二俱不定。唯识论说。亦说四者。安国云。谓现报生报后报不定报。是名四种也。

    言显扬第九说五种者。第三依显扬说五种也。即三时定业。谓现报生报后报不定报故。有支中云。四业唯三。除顺现受也。

    言故念观音等者。疏主结前第一番解意也。故念观音良缘也。滋润。缘力也。自心悔愧苦恼皆除。因力也。

    言亦有说言其不增长等者。古师意若三时定业。决定须受。设使转者。但令转重令轻。而不轻尽。若全不受者。约本来是不定业说也。

    言金刚般若等者。证定业不可转。事须轻受。不言全免。轻贱之时。便是受罪也。

    言又贤愚等者。证重受定报而亦不轻。虽得罗汉。为现业有果。被火所烧。现身造业。现身受果。名现业有果也。

    言又说迦毗等者。琉璃王煞释种。造定因。释种被煞。受定报果。故名定因果。

    言其决定业等者。结也。古人意云。若是三时定业。佛尚不排者。佛多生造恶等。犹受此业。成佛了排不得。犹受金锵马麦难。又说佛力不排者。有人造恶业。佛通神制不得。名不排也。况受果耶。意道业尚自排不得果。灼然更排不得。

    言在解脱人名等者。古人会教经中说。在解脱人。名不定者。此亦依不定说。

    言此亦不然者。下疏主第二牒前破斥也。古人云。指鬘罗汉现业有果者。破云。若得罗汉。一切不善已尽。何业受果耶。如抵债人。无烦恼可润生。何身受苦。又设受苦被。煞病饿等是示现。

    言在初二果者。问若尔如何圣教说罗汉人受苦。答疏言在初二果人等。初二果人不离此界身上得罗汉果。后当为名。以罗汉名说。其实未是罗汉也。路问初果已断分别烦恼。不善之业无容更起。宁说不善障彼果耶。答疏言在初二果。不善未尽。意说在初二果。故业尚在。不说更起新不善业等。

    言般若经中等者。会金刚经。汝古师言。持金刚经轻受不说灭尽者。受持有三品心。彼经约中下品心说。举心微者。若是上品心至诚恳切不受也。

    言十地论云等者。第三遮防外难。问十地论说。一感报定。二作业定。如何通。答十地论中。一约未发不发心。二约未入圣说也。

    言法句经言等者。一据不逢佛菩萨。二不起悔愧心。三未入圣道。决定受也。

    言然指鬘等者。当时犹住凡夫。或初二果。问何故言罗汉受业耶。答现身决定得罗汉。从当为名也。

    言又遇良缘等者。若无悔愧心。又不入圣。所以圣教说。恶业力强。乃至诸佛亦不能转。并约不入圣不发悔愧不善业未尽。

    言迦毗罗城释种被等者。路云。此即先在凡时。造此煞等业。名为总报。受恶道身。今者得圣。其余残果。名为别报。即是等流业也。设使被诛。亦有何失。

    言设有被煞等者。路云。设使煞千人。非受业果。但是化身佛知根熟。示现斯化。令入圣道。此解不顺疏解。安国云。罗汉被煞。蛇咬狗咬等。非是不善定业之果。前不善势分粗重。今有此起。非不善业现苦故起。大论六十说。诸阿罗汉所有不善决定受业。或于前生作。先异生位所作由少轻。苦所逼恼。便名果报已熟。若已轻依果报。种子皆永断。故一切不受。所以者何。由佛世尊依解脱相续。建立定受果。故此解顺疏也。

    言不尔指鬘等者。问指鬘煞千人指。如何得圣。答疏主立道理。又无悔愧及伏断灭等。

    言由此故知初说等者。总经也。有说同对法瑜伽名初解。即前所说由追悔。已成不增长业。及引六十。未解脱者。建立定受故。解脱者。谓世道伏断。乃至得圣。成无学等。亦同异未入佛法。名决定业也。对后非圣不受名初也(上业了)。

    言大小俱能烧等者。问经中宁言设字。答大火尚自不烧。何况小火。举重显轻也。准下颂意。火坑变成池。设不变为池。大火亦不烧。故言设也。问何故火则全言不烧。水则乃言浅处。答火则大少皆伤。所以念名全免。水则浅处不伤。但得言处也。

    言黑风必损者。有不是黑风。有损人时。或不损人。以不定故不说。若起黑风。必损于人。故偏举之。云光法师讲至假使黑风处。志公和尚问风体无形。何名黑风。答有三。一者。风起之时。前有黑云。黑云与风和杂。名黑风。二者。风吹海上。黑气相和。名黑风也。三者。风吹海上。黑砂和杂。故成黑风。和尚又问此风为大为小。答云法师言。此风极大。和尚又问。只于海上有。余处亦有。答此风平地即无。唯海上有。又问此风早晚尽。答众生恶业尽。此风亦尽。又问谁人能尽。答观音菩萨能尽。又问风体是有是无。答据第一义谛。是无。若世俗谛。是有也。

    言舫音等者。经国说书云。关已西曰舡。关已东曰舟。单曰舟。双曰舫。切(甫忘反)又补浪反。谤也。

    经言漂堕罗刹鬼国者。此由风力。令堕鬼国故。此是风难。非成鬼难也。漂者浮也。

    经言其中若有乃至一人一舡有百人二百人于中有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此人亦是先曾有人教念。所以解念。所以疏言。善人教念也。

    言在手曰杻等者。切云。梏手械脚。纣所作(未详检叹嗑卦嗑)。四事拘束为捡。易云。木在手足为捡。捡即拘禁也。捡者杻。梏者械也。

    言智度论云等者。解经言若有罪若无罪。问无罪如何囚系。答此据现世不作。名为无罪。非前前世不作也。经说九横亦据现在不作。

    言火宅颂等者。据今世不作言无。若据先世非无也。此证无罪被加。不说有罪亦有。尔世前世皆不作者。如法令不行。乱政之际。故有也。故经言设也。问有罪之者自今当事。何故观音应声即救。答极他法令世上所轻。大悲救心。有念皆济。

    言首楞严经佛告等者。引首楞严三昧经证念名解脱。梵云首楞严。简要云。此云毕竟坚固。亦云一切事究竟也。

    言诸佛菩萨等者。诸佛菩萨喻彼良医。住首楞严。如持药树。称名如击鼓罪灭。即是拔毒箭时(上是经喻)。如一醍醐愈众病(此是疏主添此喻也)。问何故风难一人称名。贼难众商齐念。答前以乘船在水。一人免难。众亦免。所以一人念也。后以值贼在陆一人免难。众人不免。故须众人齐念也。

    言结告等者。巍巍者。高大之貌也。问因何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答若有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火不能烧。水不能漂。风不能损。刑罚不伤。刀寻段段坏。夜叉罗刹不敢恼人。由是菩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言初观三意者。经言。若有众生多于淫欲等者。欲者是烦恼之总名。是若淫欲。即是离贪也。越境起贪。故言多于淫欲也。

    言且举三毒者。若多淫欲。若多嗔恚。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其三毒。菩萨发愿言。多贪众生不用作不净观。多嗔众生不用慈悲观。多痴众生不用作十二因缘观。但知意业归依。心念菩萨。三毒八难悉得消除也。问称念文殊普贤菩萨。岂不离贪嗔痴耶。何唯念观音。答此菩萨名救苦。观世音菩萨既发救苦。前来水难火难风难贼难。是苦之苗也。此贪嗔痴。是苦之根本也。斫树先须去根。根断树苗自死。拔苦事须寻本。本无苦难消除。所以唯念观音菩萨。除贪嗔痴难也。问既念此菩萨。一切烦恼皆离。何唯三毒。答所以疏中且举等。问众生心念之时。实灭得苦不。答经言。观世音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等。

    言初观二身业者。经言。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者。亲情相识。借问。大好平安一人马上。即经云。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者。亲情相识。借问。大好平安一个百疋罗。问何故求男之时言智慧。求女便言端正有相之女。答儿多福德招钱财。令母富。儿若足智慧。作高官大职。子贵令母贵。父母富贵。皆因养得福德智慧儿。不由端正。但由有福德智慧。丑亦得不妨。事只如五丑图书。是尚书仆射大夫卢思道初生之时。缘丑新妇。别人家借不阿孩儿。来呈阿翁。阿翁满目泪流。我卢家门户衰劣。此不是我卢家儿。新妇见阿翁惆怅。具说心事。呈本阿孩儿。阿翁亦见便观喜。已后是卢司徒女人。事须端正。方始台举。得阿耶娘。若丑莫索嫁。惜大家。女若丑僧却着。所以大家唤阿尼师寺。作丑女村也。女人事须端正。经言。宿植德本。众人爱敬。诗曰。东邻美女上琼台。云云。又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顾倾城。千金买笑。白侍郎云。杨妃天子宠念台举。父母兄弟亲情。高官大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又男有百行。智慧为先。女有四德。妇容居上。纪国云。唐由虚也。损由弃也。

    言第三校量持名等者。经言。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乃至无异等者。若有人念观音菩萨名号。功德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问如何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与念观音菩萨一种耶。答观音久已成佛。示现作菩萨。所以念观音菩萨名字。与念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一种。二云。观音菩萨与此娑婆世界众生。有缘慈悲广大。一称名号。速拔苦恼。如子落坑慈母跳身入救也。念六十二亿恒沙菩萨。只徒救苦。如今既念一个观音菩萨。亦得免苦。只念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观音二人福。正等无异也。又观音菩萨饥馑劫中为鱼米。疫病劫内。变身为药树王。生死河中为船为筏。大黑暗中为灯为炬。险途路上而作道师。上依经校量讫。

    言本论校量六十二等者。准本论云。校量念六十二亿恒河沙佛。与念观音功德无异也。

    言此有二解。一云经等者。菩萨即合将菩萨比校。如何将六十二亿恒河沙佛校量菩萨。

    言二云依论亦无爽者。失也乖也。

    言观音久已等者。示为菩萨。久已成佛。将佛比佛。何愁不得。若尔观音佛功德。多于诸佛功德。答据实。佛与佛功德一种。但是示现接引之语。

    言谓求我六十二等者。疏解供养观音一身。与六十二亿恒河沙佛。多少虽殊。约信无二。设供养观音。只是生一个信心。设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佛。只是一个信心。能信之心是一。所以功德多少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