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法华经玄赞决择记最新章节!

    抗州天竺寺沙门 崇俊 撰

    杨州禅智寺释 法清 集疏

    疏第二明经宗旨者。宗主也。尊也。崇也。旨趣也。此经所奉。意尊何法。而为宗旨。然以一乘等宗。舍权就实为旨。释中先通明教宗。后别彰此宗。就前中。先叙古。后述今。

    疏此方先德(至)第四宗也者。叙古释也。五聚法者。谓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聚谓聚集。色心等法。名聚在一处。或云。五聚者。即五蕴也。以蕴是积集义故。今此不然。且五蕴者。不堪无为。以此宗中。且执无为。为其实有。故色心等五聚。义将为胜。

    疏且古经论(至)何宗者。下述今中。初问。后释。此初也。然今问云。据斯经论。于前曰宗。复是何摄。意明古人。立前曰宗。不摄此等。舍利弗阿毗昙者。即是论名。梵网六十二见经。简大乘梵网经也。

    疏然文殊问经(至)二十二宗者。下释中。先引大小教文。后正立宗义。此初也。然小乘二十部。文殊问经云。有二十部。云何分别部。云何根本部。佛言根本二部。一摩诃僧祇。老少同会。共集律故。二名体毗履部。老宿共集。此律一百年后。此二部起。于二百岁中。僧祇出七部。一名执一切语言。二出世间语言。三高物梨柯。是律主姓。四多闻智故。五只底柯。六东山。七北山。此三所居。此七从僧祇。展转相生。非一时俱从僧祇出。于百岁中。从体毗履。出十一部。一一切语言。二雪山。律主居之。三名犊子。是姓。四名法胜。五名贤胄。此二是名。六一切所贵。为人重故。七芿山。是处。八大不可弃。律主初生。母弃于井。又追寻之。虽堕不死。九法护。名也。十迦药毗。姓。十一修妒路。执此义故。此十一且展转生。合二十部。偈云。摩诃僧祇部。分别出有七。体毗履十一。是谓二十部。十八部及本二。悉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以疏指文。殊恐不委所由。故引之尔。然宗轮说。如是传闻。佛薄伽梵。般涅槃后。百有余年。云圣时淹。如日久没。摩竭陀国俱苏城。王号无忧。统摄瞻部。惑一白盖。化给人神。是时佛法大众初破。谓因四众共议大天五事不同。分为两部。一大众。二上座。乃至布萨时。竟夜斗诤纷纭。城中士庶。乃至国王。来自和诤。僻用律文。行筹灭诤。用多人语。贤圣众中。耆年虽多。与僧数少。大天明内。耆年虽少。而众数多。遂分二部。一上座部。二大众部。然初结集。界内界外。已分两部。至此大天时。因诤而分。论云。后即于此二百年。大众部中。流出三部。一一说部。此部执世出世法。皆无实体。同一假名。二说出世部。此执世间从颠倒起。但有假名。出世非倒。皆是真实。三鸡胤部。上古有仙。染鸡生子。是此之族也。次第二百年。大众部中。复出一部。名多闻部。真谛云。佛在世时。有一罗汉。名祠皮衣。昔作仙人。披衣以祠天故。后出家已。随佛说法。皆能诵持。佛未涅槃。遂住雪山坐禅。不觉佛已涅槃。至佛灭后第二百年。从雪山出。见大众部所弘义浅。其甚惊怪。更为具足。诵出浅义。及以深义。深义中有大众乘义。次第二百年。更出一部。名说假部。慈恩云。世出世法。皆通假名及以真实。不同一说说出世。次二百年满。有一出家外道。舍邪归正。亦名大天。大众部中。出家受具。多闻精进。居制多山。与僧重详五事。因兹乖诤。分为三部。一制多山。制多翻为灵庙。佛于一世。初生。成道。转法轮。涅槃四处。皆有灵庙供养。此山即灵庙处也。二西山住。三北山住。即制多山。西山北山也。其上座部。经尔许时。一味和合。三百年初。有少乖诤。分为两部。一说一切有。亦名说因部。二即本上座部。转名雪山部。言一切有者。有有二种。一有为三世实有。二无为离世实有。言雪山者。上座从众为说因所依。转入雪山。又云。既为他依。师宗微弱。乍似雪风。次于三百年。从说一切有。流出一部。名犊子部。此上古有仙。染犊生子。此之种也。次于三百年。从犊子流出四部。一法上部。有法可上。故以名焉。二贤胄部。孟部主贤。徒众是胄。胃苗族故。三正量部。刊正邪谬。四密林山部。山有密林。林主居之。次于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化地。部主昔日曾作国王。化雪沾地上。后舍出家。从本为名。次于三百年。从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自称我习采菽氏师。或名法密。慈恩云。是部主名也。三百年末。从说一切有。出一部。名饮光。亦名善岁部。梵云迦叶波。此翻饮光。上古有仙。身光极盛。饮蔽余晖。是此之??。又云。亦是部主。身光饮饮光也。至四百年初。从一切有。复出一部。名经量部。亦名说转部。自称我以庆喜为师。立义依经。故执有种子。堕在相续。转至后世。故名说转。名修妒路。即契经也。大乘二者。胜义此空应理圆实。或云有相无相。前义为胜。

    疏今依文别教(至)有八者。下立宗义。先明宗义。后义引文判释。前中。初总。次别。后结。此初也。

    疏教但有三(至)假实者。别说也。虽多说有等者。摄云。意说依圆二性名有。不说遍计亦是有收。故不违空。虽多空说等者。是说遍计是空。不说依圆亦是空摄。故不违有。现通假实者。过去未来一向无体。若现在法在蕴门。称义积聚。名之为实。若粗若细。皆有积聚之义。乃至极取亦有聚义。犹如粟麦。各在一处。如中边论。非一及总略是蕴义。应知。若在处界门。名之为假。是依积聚。及缘积聚。要集多法。方成依缘。名之为假。胜义皆空者。即龙猛菩萨。下至清辨论师。无相教说。胜义一切皆空。世俗是有。掌珍颂云。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乃至不立三性唯识等。应理圆实者。即慈氏如来。乃至护法菩萨。依深密等。显了言教。说胜义谛非空。辨中边论。慈尊颂曰。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部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然三性中。遍计性无。依圆是有。成实论义当第四宗者。为此论。若其大乘。不同摄大乘等。若判入小乘。复破杂心等论。古来大德。于此二宗。岂分大少。今时类例。故此明之。

    疏虽至外义(至)莫过此八者。此结也。摄云。问七八两宗。义显可悉。余之六种。智二十部各摄几耶。答初宗摄六。谓犊子法上贤胄正量密林经量等部。第二摄四。复一切有多闻雪山饮光等部。第三摄七。复大众鸡胤制多西山北山化地法藏等部。余三如名各摄自部。摄其等者。自部之中。本末有失。故等等之。前三其等。文意可悉。问四阿含等。六宗之中。各是何摄。答阿含即是第三宗摄。收帝论第二法有宗摄。毗昙梵网。入第一宗。四分亦第三宗义。思属可悉。故不繁言。

    疏华严云(至)之教者。下引文释中。初引文。后此经亦当下。属当收摄。无量义经等者。并明涅槃体。不生灭者。显离因缘。不去不来者。显离三世。无此先彼者。显一义也。无传无失者。显常义也。一切无相者。显自体也。半满二教。满宗所收者。摄云。问庄严远尘。即是小果。被彼何非半教所收。答经唯被小。名为半教。今既不尔。故非半教。若尔。亦应有作不摄。答通明小义。何非有作。余义如下当说。

    疏虽知(至)当广分别者。别段此经宗旨也。摄释广叙诸师。立此经宗。既已辨非。故今说。有人于此因谈教体。今亦不论。至一乘章。当知自委。

    疏第三解经下得名者。于中先解经名。后解下目。解经名中。初翻名解义。后正释得名。然此经中下是。藏云。然经部类多种不同。略为七别。一一会之经。同为一部。如十地等经。二多会共为一部。如华严之类。三经之初分。而为一部。如六卷泥洹。四具足二分。以为一部。如大般涅槃。五略本以为一部。如小品经等。六广本以为一部。如大下之流。七一下以为一部。如观世音之例。今此法华。于七种中。是具足本。若依梵文。法华是略说。有六十偈。

    疏梵本无别白字者。摄云。奔荼者。义当白华。梵题之中。不别言白。问若据梵本。但奔荼利迦。亦无别莲字。何但乃无别白耶。答今释不然。梵本四种莲华。即当此。问四色之华。于中合彼。更无别翻。即呼奔荼利迦。为白莲华。有云。如此方言。雪色即表白也。此经下有七白。一莲华。二光。三白牛。四叠。五拂。六妙音乘白莲华。白银为叶。七普贤白象。故西域传。佛说余经时。现紫磨金色。灵山说法华时。变为白银色。有所表也。问萨字既通正妙。何故。罗什法护取义不同。答摄云。随取皆得。萨言既含正妙两义。译主随意。取以标名。不可于中强定优劣。问智度论云。陆生中须曼华为第一。水生中青莲为最上。今者何故。取下白华。喻上妙法。答青华形相乃妙。喻如来之眼。白华众色为胜故。以碎其于斯经。欲显于此经义明白。故诸法本故。

    疏然此经中(至)名为法华者。下正释得名中。先辨义。后断料简。前中三解。初以行果。次以教理。后约四法。此初义也。多依因果等者。正取因果。名为法华。理智者。即涅槃菩提。因果之中。皆有理智。与辨中边等者。摄云。此遮伏难。难一乘体。即是无上乘。中边论中。无上乘者。境行果三。而为其体。何故。今此唯四行果。故会意云。三种无上。即行境果。今虽行果。义亦摄境。故不违也。恐有未明。今更略辨。三无上者。谓正行所缘。及以修证。且正行无上。是一乘行。彼证无上。是一乘果。合此二种。即所缘无上。所缘者。即境也。能诠之教名权等者。摄云。法性离言。由佛愍生。于后得智。方便施说能诠之教。为有情说。故但能诠皆权方便。此释不取教为一乘之所以也。

    疏若依论解者。下第二以教理二。为法华义。文相易见。

    疏总揽诸文(至)妙法莲华者。下第三义中。初彰四法。后喻显明。然即法借喻明下是。上来三乘等者。摄云。此断身手有力文。所以然者。在所烧门。未出宅故。出宅已后。名离分段。自在不系。方与车名。

    疏无所依等者。有云。尔后如来初成道时。三乘之人。未出火宅。犹后分段。如来之心。悲智所诱。语言门外有三种车。汝等出来。吾为汝等。造作此车。二乘闻此。乘言教车。出火宅时。但得羊鹿。既证谛理。回心已后。受变易生。遂从父索先许之车。尔时其父。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二乘且得大其教车。方得车名。若菩萨大子。出宅已后。证于初地。得彼后得无漏之智。证二空理智。尔时方名得与牛车。故知门外即名得车。

    疏无上义同义不知义者。论释开佛知见。名无上义。双叹菩提涅槃二种无上。示佛知见。名为同义。示同一切。令证涅槃。悟佛知见。名不知义。是报身智。劝令修学。且略配释。广如下明。

    疏下云诸法(至)以其宣者。即以真理。为诸法寂灭之相。即下经云。世间相常住。

    疏由此总其(至)故也者。此总结上。教理行果。名为法华。兼遮释成。难云。据论说云。莲华二义。出水开敷。如次理教。今者四法。总名法华。教理二种。义即无违。行之与果。如何得有出水开敷之义。故今释云。由此大乘教理行果。但有出水莲华之德等也。秘赜者。手不及故名模。模不及故名钓。钓不及故名赜。意显此性虽深。此教能契也。

    疏叶幽机之玄旨理也者。叶谓和也。亦合也。

    疏克上乘之奥乘行也者。克谓能也。取也。

    疏菡萏者。切韵荷花也。作此菡萏字。说文作??(大坎反)。若作此萏(下感反)。萏??芙蕖。华未发为萏??。已发为芙蓉。准尔雅。荷芙蕖。注云。别名芙蓉。江东呼荷。其茎茄。音加。其叶[蕸-(巨-匚)+几](下加反)其本蔤。注云。茎下白蒻。在泥中者。其华菡萏。其实莲。谓房也。其杯[卄/隅]。五后反。其中的。注莲中子也。的中薏音忆。注中心苦也。

    疏举蘤者。切韵为委反。花也。

    疏然观注意(至)当分别者。自下聊简中。初总聊简。得六释分别。此初也。摄云。总重料简。文有二意。一云。方便品初。至唯行果二。以名莲花。总是第一取行果二。并会不取教理所以。所以之中。而有两节。初会方便品初。说有教理。次云。故无量义经等。显教理二不被二乘。于中复二。初明非正。后唯菩萨。思可悉。二云。又复此经至名莲花等。即断取教等四种。如文易了。莲花二义。至第二疏。如彼广明。又有说云。然正唯取行果。以为法华。若尔如何会前经论。通于教理。且会经云。言二甚深者。意留真圣。拂其假圣。非取此二。以为法华。恶人既无。方说开云。故取行果。以为法华。会论者有二。初云。无量义经。名莲华者。显彼二乘说教观理。成渐悟故。非正为彼故。不以教理名法华也。又会彼无为菩萨说。即教理为法华。此经为声闻。令修行得果。故以行果。为法华也。或云已下。并重释前三解。即此一段之中。解法华义。或取二法。或唯四义中间上下总。有云。翻聊简。应细寻之。合真圣者同取一乘者。即舍利弗等。实证圣果。名为真圣。今从定起。失彼不知。惊动彼心。令问一乘。是义故曰也。令假圣者避席而去者。即五千之辈。增上慢人。未得谓得等。故名假圣。令从座起。避席而去。教行并开敷等者。此释外难。难云。论说莲华。出水开敷。喻于理教。今之四法。总名莲华。理教可尔。行果二种。与论有违。故此释之。教行并开敷。理果俱出水。不作此释。即违论意。

    疏若但以真如(至)于此者。下六释分别中。此且先辨古非。即净法师也。若但以真如。为妙法之体。理即不然。以莲华二义出水开敷。即具教理。今唯真理。名为妙法。乃生开敷之义。故言喻宽法狭。况论释名者。摄云。设外人云。我依论者。设纵依论。犹??一义。况复本论。无但解彼无量义经十七名中莲华之义。非释此经。

    疏法即是妙是莲之华者。下六释分别。

    疏大法之妙是依主释者。摄云。但是大乘。悉得名大。妙唯在此。简余大乘。故云之妙。更助一解。大法即是此经。妙者善也。好也。将善好义。属着此经。故言之妙。

    疏妙法如莲华(至)非相违释者。本举莲华。以喻妙法。华之功能。不异于法。故成持业。此解与常稍别。若淄州云。此意言妙法。即如莲华。有开敷等义。此中不拟相违释。是故不言及并与也。哲云。妙法如莲华者。将法喻莲华。具四义。不作别解。地中莲华。及教中妙法。故成持业。以莲华不别异故。故非相违。

    疏若理为妙(至)依主释者。理谓所诠之理。经即能诠之教。能诠之教。从所诠以得其名。是依主释。如文字般若。以所诠是般若故。能诠文字。亦名般若。教依于理。名依主释。应云妙法莲华之经。余者思准。

    疏妙法是教(至)持业释者。谓是教法。外是业用。此教能有外业用。故举彰体。故云妙法莲华。此释意者。妙法之上。有如华之用。然体是故法。名持业。摄云。准疏教法相对四释。然行与果既亦妙。以二对经。释亦无生。疏据便摡。而亦无遇。别释绮互。思之可悟。

    疏依顺体义(至)宗轮记者。依宗轮疏云。立名有四种。谓教理行果。四各有三。且教三者。一无义言。如四吠陀论。婆罗门诵之。音声清雅。甚自可爱。但寻其义。都无理趣。如彼论云。我已饮甘露。成就不死药等二耶妄言。如九十五种外道。亦说因果。但明耶僻。故名耶妄。三如法言者。如佛所说。因果道理。说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为出世因果。道理相解。不乖僻故。名如法言。理有三者。一增益义。如诸外道。于非戒法。横计我法等。二损减义。如诸邪见。及断见等。三顺体义。如佛教法。有即说有。无即说无。离断常见。故名顺体。行有三者。一顺世因。如在于俗。事君忠。事父教等。二耶僻因者。谓妄计诸耶戒学等。三处中因者。如佛法行。离苦乐边。离耶求边等。果有三者。一谄诈果。如曲从令。以取荣禄等。二虚妄果者。如诸外道。妄计无想。以为涅槃等。三出世果者。谓佛教法。报令众生出于生死。证于涅槃等。由依教理行果。有耶正故。立如是名。令舍耶归正。又为得四清净。故明四总名。一教清净。二义清净。三便清净。四所得清净。如次立彼。教即初中后善等。理即离彼增益损减等。行离苦乐等。果离非世间众苦所依。诸或所染。故名清净。又为依诠悟理。依理起行。由行得果。若无能诠。无由悟理。若不悟理。有邪分别。邪分别故。造之诸苦行。诸苦行故。感诸苦果。今依正教。能显正理。既证正理。能起正行。由正行故。能得胜果。故依于四。以立其名。由教故生于闻慧。依理生思。依行生修。因此得果。故摄大乘云。闻等薰习。无果生非道理。又有三类。一依人。二依法。三依法喻。或单或双。绮互不定。何故如此。依人名者。令知修六和敬故。依法名者。令知了义不了义。黑法大法等故。依法喻者。为钝根故。广略明故。说处说事。皆法中收。法名宽故。准于义。诸教立名。虽有众多。不出于此。通论诸教。立名不同。总开六例。一依六释通别。二教理行果通别。三人法通别。四法喻通别。五三宝通别。六赞毁通别。或合为二。所谓人法。于前六中。据其通别。复有多类。如依六释。或唯一。或通二三四五六等。或唯一。必带二释。如涅槃经之体。既通能诠所诠。有持业及依主释。或通三释。如成唯识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等。有通依主持业有财。如正法念经等。即通持业依主邻近。余可准知。或可无有具六释者。若依教理行果四名。通有十五。别则有四。二二合有六。三三合有四。四合有一。遗教无量义大恩智涅槃经。如次教理行果四单名也。其合者。如解深密经等。教理合。大方广菩萨十地经。教行合。称赞佛功德等。教果合。如信力入。即经理行合。如来入一切佛境界。理果合。如来求佛本业经。行果合。余可准知。法人单合。法喻单合。甚多可知。人喻合。如菩萨璎珞本业。人法喻合。如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广经。三宝单合者。阿閦佛经四分戒经说无垢称经。三宝如以。如来功德庄严。佛法合名。佛大僧经。佛僧合。菩萨戒经。法僧合名。阿难问佛事吉凶经。三合名名。已上总是立名不同。

    疏序下等义(至)释训者。如应法师。经者释也。有人云。疏主别有法华经音训一卷。此解为定。今见有本。藏云。外国名?渠。此云称为下。

    疏其法师下(至)可悉者。摄云。问既通依主持业二义。何不入彼不定名耶。答虽有二义。然观经意。取人法师。故不入彼不定数内。或云。虽依人法。然论其体。皆是一义。故可但在一义名中。彼安乐等二下。义或一二。故名不定。此不如是。故一义中摄。

    疏能所为名者。摄云。分别者。能分别。属于人。功德者。所分别。属于法。

    疏第四显经下废立者。按宝唱录云。秦弘始七年。三月十六日。于长安大寺。什公所译。秦录云。十年二月六日译。远法师序云。下弘始八年译。又复此经。僧睿笔受。此下有四。一天授下。二属累品。三观音偈。四随朝译。

    疏案此经(至)塔品后者。下明天授。就中。初明译者不同。后辨古今解异。此初也。沙门道慧宗齐录云者。谓道慧法师作宗齐二时录。宋是刘裕。齐是萧成道。于阗国者。此云饮乳国。往昔之世。彼国有一神庙。庙前有二童子。从地涌出。前有乳池。从地涌出。此小童子。饥即就吃。长成已后。其力当千。后有天分。征代诸国。自在为王。子孙承嫡。代代不绝。故名饮乳国。

    疏什公本无(至)未可者。此叙古辨非。古即藏也。有其两意。古传解云。等者初意也。彼云。所以然者。小乘之流。皆谓诸方等经。并是调达所作。是以诸国。或有??乏。罗什既在龟兹。不见此品。故不翻之。若尔法献等者。非初定也。又有解云。等者第二意也。即取舍等者。非第二意也。彼更有一释。罗什译经。观察机情。每多存略。若具翻智度论。则七倍于此。恐难寻求。故略为百卷。如翻百论。无益此土。故存五十。故正法华经。凡十卷。删彼烦文。略为七轴。此意全非疏略不引。

    疏释道安(至)皆有者。下叙今中。初商略过非。后申正解。此初也。五失三不易者。晋襄阳檀溪寺释弥天。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云。译胡为秦。有五失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俦可众心。非文不合。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丁宁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始。适说向语。文无以失。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又三种不易。何者。然彼若途三达之心。?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异。而删古适今。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载之上取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近定量截。彼阿罗汉。竞竞若此。此生死人。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洗兹五失本三不易。译胡为秦。讵可不慎乎。正当以不关失言传令知会通耳。何复嫌夫匠之得失乎。是乃未所敢知也。有本作失。传写者非。今此略。学寻上。当知悉。

    疏又天授下(至)脱错故者。申正解也。

    疏又此经中(至)前也者。下明嘱累。先叙古也。藏云。诸经嘱累品。多在经末。此经安神力品后者。依于梵本及法华论。又即秦地新翻法华。并安嘱累品。在于经末。今明罗什善解秦言。妙得经旨。安嘱累品。在神力后。必有深致。总有三意。释其所以。一妙音被诫。二礼赠何偏。三付嘱弘宣。寻文可悉。

    疏上来所说乍虽可尔者。下明今中。先难古。后但是先放下。正解。

    疏三诸教不同者。如维摩等经。嘱累品亦在经末。何故此经独居前说。

    疏四二事乖角难者。嘱累品中。令分身还。立秽被诫。嘱累品中。亦令塔还。观音奉珠。何为分二。故知乖角。

    疏又文殊海会(至)华现者。摄云。此引文误。误引妙音来此之文。文殊文云。尔时文殊师利至灵鹫山。意取诣山。以为证也。设取妙音。何为非证。答他说妙音。来此之时。此以成秽。正合有山。何得为证。故不取也。又云。妙音来日有华。显海会将至。经中不说有华先现。应云愿者。入也。至也。海会至于灵山。所乘华座。即为华也。非要愿前华至。随后身来。方名为预。若作此解。文不谬矣。此解与上摄释有别。

    疏上见下故者。摄云。问下根不知上根之事。变土既佛。妙音何见。岂可佛下妙音为上。答秽土为下。本为二乘及凡夫等。隐劣为净。所以妙音得兼见本。若尔何故。其为分身。变为净土。答为惊二乘。令生欣慕。若不尔者。佛恒居净。何须变乎。

    疏又观音普门品者。下观音偈。就中两说。寻文可知。

    疏此乃经家结集为偈者。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此两句经。合是长行。然结集家。见斯文少。复承前及后。皆是于偈。故束为偈。若不尔者。云何而其偈答无尽。此即偈故。或写经者。勒而为偈。亦为经家。

    疏如胜鬘(至)亦应通者。此引证成。彼经云。王及夫人。与胜鬘尽。略赞如来无量功德。即遣内又奉尽。至阿逾阇国。入其宫内。敬授胜鬘。胜鬘得尽。欢喜顶受。读诵受持。生希有心。向旃提罗。与说偈言。我闻佛音声。世所未曾有。所其真实者。应当修供养。仰唯佛世尊。普为世间出。亦应垂哀愍。必令我得见。即生此念时。佛于空中现。普放净光明。显示无比身。胜鬘及眷属。头面接足礼。咸以清净心。叹佛实功德。如来妙色身。乃至是故我归依。降伏心过恶。及与身四种。已到难伏地。是故礼法王等。彼既如是。此亦如然。是故经家。结集为偈。

    疏如巧猎师善取罴熊者。如巧猎师。精知罴性。于其穴内。必不啮人。要将出穴。方始啮之。故巧猎师。持刀入穴。初虽被罴所获。欲出乃煞于罴。故初损后益。小猎师等。不能如是。

    疏有颂(至)违理者。摄云。问梵文元有。今无违本。云何乃言不违理耶。答亦是本脱。违何道理。有本言损。有解云。如良医等。虽有于损。亦不乘于利益之宗。设有处言。菩萨不害于人。亦何违理。据彼毕竟。名为不害。非全不损。损有益故。有云。观音普门。乃是字文。同阇那崛多。于益州龙泉寺。为谯王字文俭译。故知合有。

    疏随时所添经者。下约随时所译。以论废立。

    疏文既相违故知差升者。摄云。此意说云。无本问者。是庄严幢。偈中何故。答为尽意。又元祗问。无尽意长行。乃言无尽。意通观世音愿海。告幢菩萨。乃至说偈。即是佛告无尽意也。岂不问答。人有差牙。

    疏又彼经(至)成理者。药草喻下。然论中释名为两喻。本破执乘为一。今随所添性。加其后半。乃云乘同日光喻。如何成破。此乃转增其疾。故知相违。

    疏四从三逆者。摄云。若从第四。随时所添。违前二性。一论三本。

    疏语渲神功律溟?理者。佛说一乘神妙功德。经云。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津济上根。冥契深理。

    疏持经之力不简怨亲者。于提婆处求性。是不简怨。妙庄严王于二子处受法。是不简亲。

    疏古今相即者。彼时妙庄严王。今华德菩萨。是净德夫人。今光照庄严相菩萨是。净藏净眼药上是。

    疏第六释经本文者。释本文二。初总科判。后分释本文二。初总科判。后别分释。前中。初古。后今。古有三师。如文可见。

    疏吉藏师云(至)流通分者。此师就三收中。各开两章。序下证行发起。十五品半为正宗中。方便品下九下。明乘权实。后六品半明身权实。十一下半明流通中。神力下前四判。明赞证流通。属累下后七下。明付属流通。

    疏虽有此判不释其所由也者。有人解云。净意取七喻三半等为宗。其十无上。既言余残。修多罗至普贤末。亦有无上之义。故不取之。其乘半等。至不轻下。与众生授记。唯一乘故。自后更无半等之义。因此略明古来分判。且光宅法师。分为三分。与吉藏同。又南岳思禅师。二处三会。处分净秽。秽土再说。故会有三。三者。一信初下。至宝塔品半云。善男子。戒华往如。如世空。释迦牟尼佛所。并供养多宝如来宝塔。此十一半。是秽。二从此下至嘱累。十一半。是净。三从药王尽经还秽。问若至宝塔方净。何故偈云。以是因缘。地皆严净。答望见秽。此望见尔。或因华蔽丑。而非变也。反稠禅师有三。一别。初会三归一。为三分。二通。就当时闻说悟解。为三分。会三归一。三者初一下亦序。方便下至分别功德下。五度校量偈。如来为正说。从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义趣下。为第三流通。第二三者。从经初至退坐一面。为序。二尔时世尊四众围绕。至普贤末。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诸菩萨具普贤道。为正宗。明当时说法晓悟时众。三从佛说是经时下。名流通。又关中云。经分三收。从初至安乐。此十三中。明三因为一因。二从涌出至属第。此八辨三果为一果。三从药王至终。此六初三人为一人。斯则荡其封异之情。泯其分流之滞矣。更有科判。恐繁不述。然取序正流通三分为胜。摄云。按佛地论释佛地经。开有三分。虽释一经。可为通轨。余经亦有三分势故。又道安法师。判大小乘经。皆有三分。故取三世。虽取三分。三分之中。而有多类。至于优劣。如疏所断。

    疏若不说一乘(至)指南者。此破净法师也。不尔。有何所以。以十九品。为正宗也。若取权益。为正宗者。古遵所立。乃成指南。指南者。有人云。汉时诸人。皆作指南车。并不得体。或指东指西。唯张平子。作独指南也。又案尽中指南车。起于黄帝。帝与蚩尤。战于??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岳士迷方。帝作指南车。以示四方。

    疏持品虽授(至)非正宗者。此通难解释。思而可知。

    疏赞证受命付令行故者。此有五义。一赞量流通。谓法师一品。由赞法师之德。今生敬量名赞。二证信流通。谓宝塔品。佛地证信。提婆下自身证信。三受命流通。即持下下八下经。是禀佛受命。即是持下。若欲受持。须离毁伤。要修四安乐行。法既易持。学者从斯。由地涌出。众类既起。故有寿量山生。由闻佛德。获福无边。故有分别功德下。自闻佛寿功德无边。若能随喜。福亦不少。故有随喜功德山。由作法师。获多功德。故有法师功德。法师功德。既是不少。毁法师者。获罪无边。故有常不轻下。四付属流通。谓如来神力品。及嘱累下。将欲付嘱。舌舒证信。故有神力下。众既信已。正嘱流行。故有嘱累下。五令行流通。谓药王品下六品。令行苦行等是。疏证之果因者。摄云。之者助词。意明令彼证得于果及与得因。

    疏示相付属禀命行故者。此有三流通。一示流通。即神力下是。二付嘱流通。即嘱累品是。三禀命流通。谓下山经文是。禀受佛命。而修行故。

    疏论说序品者。下别分释解。初序分。先引论。后七中分二下。科释。

    疏山城圆满(至)皆序者。然论但举山城。显胜余故。独得序名。余之六种。非不序也。如言色有十一。唯眼所见。独得色名。据实皆色。亦如七喻火宅。独得譬喻之名。问仁王经等。亦于王城鹫岭。何故此言独胜。答彼不具七故。

    疏二众成就者。余经虽亦有众。非必具四。此经具四。独得胜名。

    疏所依说法(至)无故者。结跏趺坐。入无量处。是依止定。天雨华地振动等。是器世间。尔时会中比丘等。是众生世间。此之三种。余经无。所以其胜。摄云。问与众成中威仪何别。答听说二别。

    疏见能照照境所等万者。光明能照一万八千。是所照境。光中所见六趣众生等事。名为所照。

    疏七中分二(至)标胜者。此科释中。先科判。后如是我闻下。正释文。有云。此七成就。总有五对。一通别对。即今疏中。初二为通。后五为别。二证信发起对。三未来现在对。四阿难如来对。五经后经前对。皆以初二后五。而为对也。所言经前序者。即序品。是正宗前。经后序者。如是我闻等。是佛说经后。方教置故。余者可知。

    疏说之所由者(至)如经说者。世尊入涅槃时。阿难悲泣。阿泥楼豆谓阿难曰。一切有皆。皆是无常。莫如凡夫与有悲恼。又佛世尊。三僧祇劫。难行苦行。所集法宝。悉付属汝。止止。若愁闷忘失如来真甘露味。有情漂溺于苦海中。凭何解脱。汝可问佛未来世事。徒悲何益。阿难对曰。我今怀忧。知何启问。楼豆尔时教问四问。佛灭以何为师等。佛一一答。且答第一。以戒为师。问何故以戒为诸比丘等师。答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等。又诸佛以戒为衣服。菩萨以戒作珠璎。苦海以戒为船筏。长宵以戒为灯明。戒是正顺解脱本。戒是无上真城。戒光能破无明闇。戒珠能令浊水清。答第二问。依四念观处住。言四念者。谓身受心法。此之四法通理事二观。如无行经说。事观者。通二乘菩萨。观身不净。是身念处。观受皆苦。是受念处。观心无常。是心念处。观法无我。是法念处。言不净者。有五种。一种子不净。谓揽父母精血。乘因识种。以成身分。名种子不净。智度论云。是身种不净。非余妙宝物。不由白净生。但从秽道出。二住处不净。于胎藏间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故论云。是身为臭秽。不从华开生。亦不从瞻匐。又不出宝山。三自体不净。三十六物。以成其身。故论云。地水火风质。能变成不净。倾海洗此身。不能令清洁。四相不净。谓九孔常流。故论云。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中。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物。五究竟不净。气绝已后。膀胀烂臭。甚成可恶。故论云。审谛观此身。必归于死处。难御无返复。背思如小儿。修此观者。能除净倒。其观受是苦者。受谓乐受。凡夫愚倒。妄想分别。于苦受中。妄生乐想。若行者观审乐受。悉皆是苦。修此观时。除其乐倒。其观心无常者。无常有三。一生分无常。观八识心生位初起。二灭分无常。了八识心灭分已灭。三俱分无常。知八识心刹那不住。修此观者。对治常倒。其观法无我者。于阴界入中。一一求之。毕竟无我。此有二种。一无分别。二无俱生。此观成时。能除我倒。上总说事观。言竟言现观者。若行者见身如虚空。是为身念处。若见诸受内外空。是为受念处。若知心但有假名字。是为心念处。若行者不得善。不得不善。是为法念处。答第三问。言梵坛者。谓梵天中。若非法者。诸梵天将此人置坛上。不与语治之。又云。然语法通欲色界。此二界以语为乐。不语为恼故。与不语治之。故方论有十七地。一有寻有伺地。二无寻唯伺。三无寻无伺。寻即粗。是觉也。伺即细。是观也。然寻伺语言加行。凡欲语言。必先心中。有寻伺方便。然发于言。论云。欲界及初禅。有寻有伺地。若中间禅。无寻唯伺。二禅已去。无寻无伺。问何故阿难。但申四问。不增减耶。答戒能心进。可以为师。念处破倒。依之修学。梵法默然。能伏恶人。初明正行。次明正解。次明除障。此之三门。必依圣教。由斯所问。不减不增。不破生死病。要具四事。一须亦医。二求妙药。三识触犯。四善经方。四义如次。佛大医王。灭度之后。此四为要。是故问之。又此即是三宝不属。以戒为师。即当佛宝。恶性比丘。既调伏已。众得和合。即僧宝不属。除二法宝。念住即通理行二法。结集教法。理等不属。果法自成。是故四义。更无增减。后结集时。阿难依命。意如是等。摄云。问按大衍经。佛报母恩。天上所说。如是等其。佛临寂灭。方乃教置。时既悬隔。何以会通。答始终为论。始从天上。爰至金棺。重起与说。总为一经。即如华严大般若等。此类非一。又问。然大悲经。优波离教阿难问。大术经等。阿尼楼豆教问。何故不同。答二人教。互举其一。

    疏定之所以者。又按智度论等中。外道经初。先标两字。所谓阿忧。然劫初之时。本无文字。后梵王下来而施设。有七十二字。以训于世。教化众生。后时众生转薄。梵王因兹吞啖。在口两角。各有一字。一是其阿。阿之言无。二是其呕。呕之云有。以此二字。置于广主经首。阴流诸经。欲使初中后相与俱告。乃至说时。告义不成。所以尔者。以其无有。时处可信。佛经不尔。但置如是等句。冠之经前。末代观其缘起。以为可信。有云阿字同前。忧之其吉。无所不吉。故名吉无。摄云。问经由说。为简外道。置如是等。或亦佛言。何不置简。答古有解云。戒等之法。为内信说。不假须安。经通为俗。故置如是。彼云。此释不然。如遗教经等。既通于俗。何无如是。此类非一。实义合有。略故无也。准诸广律。有如是等。复有六种。明定所以。一如手。二如?。三如乳。四如财。五如根。六如刀。言如手者。华严经云。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取宝。有信亦尔。入佛法中。自在取无纷法宝。言如?者。如人用师子?。以为琴弦。音声一奏。一切余弦。皆悉师灭。若人发一念信心。一切烦恼恶业。皆悉消灭。言如乳者。如人称取牛马诸乳。置之一器。若将师子乳。一渧投之。一切诸乳。悉皆变为清水。若人发信心。一切恶魔。诸罪障业。皆变为清净法水。言如财者。譬如世间财物。皆益众生色身。信心亦尔。能益行者慧命。言如根者。如世树根。能生华叶。信心亦尔。能生菩提华果。言如力者。如世壮人。能伏刚强。信心亦尔。能摧一切恶不善法。

    疏须具十德起三妙观者。十德者。一谓亲近善友。乃至求佛智慧下疏自引。三妙观者。一厌离有为。二求于菩提。三深念有情。是为三也。

    疏摄大乘之大者。此是偈烦。恐有未知。谓是长行。依无性摄论第七云。清净增上力者。谓善根力清力。此即说有善根力者。若大愿力。名增上力。此定说有大愿力者。有善根力故。能除伏所治。有大愿力故。常值善知识。坚固心升进者。虽遇恶友方便破坏。终不弃舍大菩提心。现世当来所修善法。运运增上。终无退减。如是当时具善根力。及大愿力。大菩提心。坚固不退所修善法。念念增进。不生喜足。烦旧而已。齐是名为最初修行。三无数劫。摄云。有人判为总有四力。今观颂定。但祇有三。第四力者。准于释文。似结于前。非是别明心进之力。然设取者。理亦无失。然疏之意。取三力也。何以为证。答即次云。善根为体等。如次三力。如文可悉。

    疏有信根信力者。暖顶二信已前。名之为根。可有屈故。忍世第一已去。名之为力。不可屈故。

    疏三通妙真之证净者。通即通达。通达见道真理。而能证得彼净信也。摄云。问云何不坏。答能信之心。坚固无动。即前论云。深固根本。于余生中。亦不可引。无虚诳故。设在余生。于佛善说法毗奈耶。毕竟无转。故名证净。

    疏荷至德(至)信生者。至德谓菩提涅槃。及大乘因行。嘉者善也。以舍为牙者。象以其牙。指噬诸物。舍喻其牙。能弃恶法。以念为颈者。由颈不断。为相续。由其念故。令其善心而不断绝。以慧为头者。由有其头。故能为导。由其慧故。能作前导。简择善恶。是慧功能。自利利他。喻于两肩。担集善法。

    疏圣七财之无胎者。无胎者。初始义也。

    疏善九因之俶落者。亦初始义也。故尔雅中。有十九章。初释诂章首云。初裁首。其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今云俶落。是一数也。前言元胎。亦是一数有释云。俶落者。俶谓春之初。万物之始生。落谓秋之初。万物之始凋。举春秋之二时。摄冬夏之两节也。九因者。所谓欲作意触受定慧解脱出离。然信为欲依。故有九因。今之言信者。九因之初也。下虽具释。恐初未悟。故先列之。

    疏生死泥者。摄云。异熟果如土。烦恼若水。业类和泥人。

    疏智论文云(至)无所得者。彼论云。一切诸法。唯信得入。如有四人。一有眼无手。至宝山中。金石虽辨。无手可擎。不免空反。二有手无眼。虽至宝山。不别好恶。信手而取。金砾不定。三无手无眼。虽行玉山。无所希取。四有手有眼。到彼山中。简宝而取。内外眷属。永离贫穷。初喻有智无信。即世智辨聪。外道等也。三喻有信无智。或遇大乘。或遇邪见等。三喻无信无智。第四可知。

    疏宣尼云兵食信三信不可弃者。论语第六。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言。注云。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之。治邦不可失信。大车无輗等者。论语第一。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注云。人而无信。其余终无可也。大车无?。小车无辙。其何以行之哉。大车牛车也。?者。辕端横木以缚厄。小车四马车也。辙者。辕端上回钓衡也。玉篇云。輗音鱼鸡反。碍车轮为?也。??古?字。辙鱼厥反。辕端持衡也。

    疏疑里哀诚(至)之信者。传隐公第一传。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注卿士王卿之执政者。言父子秉周之政也。传王贰于虢。注虢西虢云也。亦仕王朝。王饮分政于虢。不复专任郑伯也。传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注王子狐。平王子。传王崩。周人将卑虢公政。注周人遂成平王本意。传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注四月今二月也。秋今之夏也。麦禾皆未就。言取者。盖芟践之也。温今河内温县也。成周洛阳县也。传周郑交怨也。传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眼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问之。苟有明信。涧溪沼畤之毛。注溪亦涧也。沼池也。畤小渚也。毛草也。传苹蘩蕴藻之叶。注苹大萍。蘩皤蒿。蕴藻聚藻也。传筐筥??釜之器。注方曰筐。员曰筥。无足曰釜。有足曰??。传潢污行潦之水。注潢污停水。行潦流水。传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注羞进也。传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间质。注通言盟约彼此之情。故云二国。传风有采蘩采苹。注采蘩采苹。诗国风也。义取于不嫌薄物也。传雅有行苇泊酌。注诗大雅行苇篇。义取忠厚也。泊酌篇。义取虽行潦可以供祭祀。传照忠信也。注明有忠信之行。虽薄物皆可为册也。又蕴藻之叶者。先师云。蕴者音温。此草名。节中生细叶。红东多有。古人云。蕴者谬也。书云。天行不信。则不能成岁。地行不信。则草木不大。春之得风。风不信。则其华不成。夏之得暑。暑不信。则其物不长。秋之得霜。霜不信。则其谷不坚。冬之得寒。寒不信。则其地不刚。四时之化。犹不能以不信成物。无于人手。故君忠不信。则国政不安。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兄弟不信。则情不亲。朋友不信。则其交易绝。夫可与为始。可与为修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袭于身。则可以畅于神明。通于天地矣。

    疏正释其文者。于中。初别解义。后总释文。前中。初如是。后我闻。

    疏如是之言依四义转者。准彼论中。曲分为七。何故言四。即初二后一。释中或字下是。由三是助。故言四也。如是而思等者。思意业。作身业。说即语业。

    疏众生三疑者。摄云。准此合在立所以中。疏主随于古。安释名内。然诸古人。皆置立所以中。且如揩维摩疏。即是其事。今摄云。随古安释名内。恐不如然。应疏主自意。亦可别有。古人安释名内。若道氤般若疏。亦置在立所以中。

    疏注法华(至)言如是者。刘虬注也。摄云。端者首也。序也。有本云瑞误也。亦同二十唯识所说。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义。

    疏注无量义经者。有云。慧表法师。后秦人也。

    疏[王*正]公(至)论谤者。人云。[王*正]志师也。梁朝八公僧一数也。离五谤者。一如言此经因果。是决定有。名增益谤。二如其此经因果决定无。名损减谤。三如其此经因果亦有无。名相违谤。四如其此经因果。非非有非非无。名戏论谤。离此五谤。名为如是。

    疏光宅云(至)辙甘者。摄云。此中意云。若不先指所闻之经。即言我闻。我闻于何。为欲彰其自闻。所以先标如是。光宅寺名。在润洲江宁。梁武之世。云法师也。不欲斥其名。故以寺标人焉。俗姓周。三[昜*斤]足僧。是一也。二庄严慧旻。三开善藏。

    疏由此同说(至)可信者。乃重结成。依三宝释。

    疏以上合有一十五释者。开三类。合五谤。离三宝。为十五也。若开五谤。一一释义不周。且如第一离增益谤。然不能遮损减等谤。故总合五。义方周圆。释具如疏。今更略明。且开中云。如世有符印。则无开而不过。经以五事。印其首者。亦令斯道无难。而不通矣。如者。当理之言。言理相顺。谓之如。是者。无非之称。此目如来一切说也。安法师云。有无不二为如。如非有无为是。如无所如。是无所是。故云如是。智者云。以文为如。以理为是。文以巧诠为如。理以无非为是。问为明阿难信。为明余人信。答有信心者。则入佛法。盖是通劝一切信受。非局在阿难。

    疏言我闻者(至)大我也者。此正解中。先标配属。后从问诸佛说法下。问答正辨。假施设我者。谓二乘人。多分作彼四念处观。执为究竟。不识真理。欲破彼执。令知理体。有此四德。然此理德。数若恒沙。且说四者。为破二乘四种倒故。对倒说四。故云假说。不同前二等者。摄云。非外道故。不同于初。非极果故。不同第二。由无我执。有自在德。名为大我。即阿难也。如世说言。不自伐功。其功更大。由悟无我。自在逾增。故名大我。又问何以得知无我。得名大我。答涅槃经云。怜愍世间大医王。身及智慧俱寂静。无我法中有真我。是故敬礼无上尊。

    疏二顺世间者。为化我众生。而随顺彼。故称我也。此中言说易故等四义。依事论说。若准智论。四悉檀中。依世界悉檀。说我无过。即当四中顺世间故。又云。世间语言。有三根本。一见。二慢。三名字。前二不净。后一通净。一切凡夫。三种语言。见道学人。二种除见。今依第三。说我无失。

    疏有三阿难者。摄云。亦如帝释千名。非即身多。旧人解云。有三阿难。文殊师利。时大乘阿难。于铁围山间。结集大乘三藏。余二阿难。集二三藏。疏不取此。又问。处处经论。皆云菩萨声闻。各有三藏。无独觉藏。故无九藏。何故此中。有三阿难。持三乘藏耶。答据实三乘。各有三藏。以独觉乘教法不多。余处皆合菩萨藏说。但言六藏。此约别论。故三乘藏异。可有九也。

    疏多闻闻持(至)并持者。摄云。按佛地论释云。无量经典。初中后分。皆能听受。故名多闻。随所闻义。皆能忆持。令不忘失。故名闻持。数习文义。令其坚住。是故说名其闻积集。如次闻思修三慧也。或云。多闻者闻慧。闻持者。思修二慧。其闻积集者。总谈。前释为胜。

    疏若言阿难闻或非亲闻者。今言我闻。明知阿难。指自称我。若言阿难闻。将谓余人。传言此经从阿难。为简斯事。故曰我闻。又如世间言。我见闻者。一切知此人自指。若称名字。非相识者。便为称他。故言我也。有义有同名者。谓其彼闻。

    疏今废耳别(至)故名我闻者。总指五蕴假称我者。不言耳别。故名我闻。

    疏虽依大乘(至)为闻者。所言闻者。且小乘宗。二十八多师。耳闻非识。经部耳闻是假。譬喻师说。心心所法和合能闻。依大乘宗。如疏所说。其意者何。以大乘闻者。多缘具足。方始名闻。且耳定闻。须藉八缘。若小乘则不尔。因此便明昭等诸识具缘多少。且眼等五识。准小乘而有三类。以五四三缘方生。若据大乘。与彼有别。且如肉眼。九缘方生。谓空明根境作意。此之五种。同小乘说。若大乘者。更加四依。谓根本染净分别。八七六识。如次配三。及自种子。九缘方生。若是天眼。除明空二。若耳识八缘。不缘明故。若鼻舌身三。但七缘起。除前所除。更除空。以至于境。方能取故。若第六意识。依五缘生。谓根境作意根本。及能生种也。若七八二识。名四缘生牙为俱有依。并无根本。随自所取。即为所缘。并作意种子四地也。此中意者。唯明耳识具缘方闻于声。故言根识心所。对境和合。方名为闻。余者乘义便明。学者应悉。

    疏然根五义胜于识等者。摄云。一所依胜。二作能生胜。三相续胜。四自在胜。五庄严胜。又按对法论云。又由六相。耳于闻声中。最胜非识等。何等为六。一由生因。耳能生彼故。亦由彼处。闻依耳故。三由无动转。耳常一类故。四由自在转。不待缘合。念念生故。五由端严转。由此庄严所依身故。六由圣教。如经中说。耳能闻声故。如是所说六种相貌。于识等中。皆不可得。

    疏以二为门熏习在总者。声与耳为门。耳与意为门。名句依声。熏在第八藏识之中。即第八识为其总也。

    疏因闻所成总名为闻者。谓因耳意等。闻熏成种等。此因闻所成。总名闻也。

    疏废别耳意总名我闻者。问何须废别。而说于总。答若不言我。不显自他。耳通一切。是谁耳闻。又复闻时。非唯耳等。待缘极多。若一一陈。遂成烦广。若唯说一。义用不周。显和合闻。总标假者。

    疏诸余佛土(至)见等者。如上生经。弥勒入首楞严三昧。故于光明。光明之中。即般若等现。亦如招手。前人解意。此即依色立名句等。若依香立。即香积是依。味者。如淄渑二水。劳薪所欲等。皆是依触。三者。如相怜知意等。此等皆约少分而说。然名句文。多分唯依声立。亦不相违。有人因此广明其相。香积佛立。但以身香为佛事。光明幢世界。以光明为佛事。见光明即悟道。楞伽或有世界。动眉为佛事。点眼动眼。动头磬颏弹指。或虚空等。此一一为一佛世界佛事。众生见闻此已。各证悟道。华严经有触为佛事。善财童子。行百二十城。寻善知识。有人报言。彼大城中有女。名和修蜜神。汝可于彼受法。乃至到彼从门。而女问有何事来。答愿求妙法。问汝能受我种种使不。答能。此女掌中。罗绮芬芳。珠翠交皎。其女端正。世所无双。语善财言。愿求妙法。当提我手。童子不肯。便走出去。自念我本求法。何故逢此淫女。障我道耶。又更念言。我但制心不起即得。却回参礼。于窗中。见其室内。一切诸佛。皆在其中。女唤童子。向床前提手已。自然证得无量无边甚深法藏。复令提臂等。一一皆得如前法藏。

    疏问为佛说者。下问答分别。

    疏佛唯有三法(至)智悲者。显佛因中行二利行。今感此果。初二自利果。后一利他果。或大智通二。思之可知。问言唯定等。证无文义。既但三法。应无色身。答有二种。一云。亦无有所见者。亦唯能见识之变矣。如文义等。二云。佛离戏论名等。故无依愿大悲。变现色身。令总睹益。故非戏论。色身故有。然按佛地唯识。前义为本。

    疏随堕八时(至)体性者。八时者。法苑云。随世俗说。日夜八时。或诠辨诸法。八啭声时。又荐福三藏云。随乐欲时。何所以者。解云。一瑟吒。此云乐欲时。随能听者。乐欲闻法时。识心之上。文义显现。若頞瑟吒。此云八时。摄论梵本云。一瑟吒。明是乐欲。以声相近故。古人遂译一瑟吒。为八时也。问两筒三藏。并亲步祇园。目览梵典。忽焉一义。解成楚越。答二俱无失。何观天竺一物名义含多。且如五释。即有千号。前释据历时声。而文义起。故云八啭八时。后解依自慕法。而教体生。乃云随乐。随乐欲直非者。摄云。约教相明。长行名直。烦名非直。从所诠名。名诠自体。称为直说。句诠主外。其非直说。或云。十二分教中。别相契经。应颂记别。名为直说。以未委其故。余名非直。义周至故。聚集显现者。此约闻者心识之上。有直非直文义之相。于心识上。聚集显现。或可闻法之时。有率尔等五心。连带解生。聚集显现。

    疏薄伽梵前(至)大乘品者。无性释云。或依德迩。或共了知。谓彼已能善入大乘。或即于此已极善入。故名已能善入大乘。此显已得诸陀罗尼辨才功德。于大乘义。能持能阐者。摄云。谓彼菩萨内有善入解大乘教义。道德行迹。迹是安足之处。德是绝名之所。由内有德。故名善入。德名外彰。名烦恼了知。谓彼已能等者。释前德迹。或即于此等者。释前共了。陀罗尼辨才。如次显上德迹共了。总由此德。名为善入。余文可悉。又体大者。甚深高广。无上故大。又世亲云。薄伽梵前者。显有所敬故无异。其余义大分同无性解。不能别引。

    疏彼...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