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法华经授手最新章节!

    楚衡云峰沙门 智祥 集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品节云。此品意以法华三昧。始觉因圆。妙契果海。逆流而出。现十法界身云。无思而应。所谓圣种类身。一时俱现。乃得种类俱生无作意生身之象也。由永灭根本无明。镜智显现。故曰普门示现。良以大士初因如幻闻熏金刚三昧力。故得生灭灭寂灭现。超越世出世间。上同慈力下合悲仰。能以一身普应一切。获三种妙用。所以有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十九说法。七难二求。无不感应。此见妙行圆满法华三昧之功德成就。妙极于此。故以三种意生身证行成德也。圣旨昭然。深观可见。然而妙行虽圆。诚恐行人余习缘影难尽。则又说三种加持。乃可克成妙果。故次以三品终焉。天台引别行玄云。观世音者。西土正音。名阿耶婆娄吉低输。此云观世音。能所圆融。有无兼畅。照穷正性。察其本末。故称观也。世音。是所观之境。万像流动。隔别不同。类音殊唱。俱蒙离苦。菩萨弘慈。一时普救。皆令解脱。故曰观世音。此即境智双举。能所合标也。普门者。普是遍义。门曰能通。用一实相。开十普门。无所障碍故称普门。此总释也。别释有通别二种。通有十双。别有五只。十双者。一人法为名。此品有两翻问答。人即观世音。依前问答而名也。法即普门。依后问答而立也。二以慈悲为名。观世音者。即大悲拔苦。依前问答。百千苦恼皆得解脱也。普门者。大慈与乐。依后问答。应以得度而为说法也。三以福慧为名。观世音者。智慧庄严。智能断惑。如明时无暗。普门者福德庄严福能转寿。如珠雨宝。故知前问答应机拔苦。是慧庄严。后问答住首楞严定。普现色身。是定庄严。四以真应为名。观世音者。观冥于境。即真身也。普门者。随所应现。即应身也。五以药珠为名。观世音者。如药王树。遍体愈病也。普门者。譬如意珠。随意所与也。六以冥显为名。观世音者。冥作利益。无所见闻。三毒七难。皆离二求。两愿俱满。普门者。显作利益。目睹三十二身。耳闻十九尊教也。七以权实为名。观世音者。随自意照实智境。普门者。随他意照权智境也。八以本迹为名。观世音者。不动本际也。普门者。迹任方圆也。九以缘了为名。观世音者。根本是了因种子。普门者。根本是缘因种子也。十以智断为名。观世音者。究竟是智德。普门者。究竟为断德也。经文两翻问答。义含无尽。略用十双。释品通名。其义如是。别论五只者。即以观世音普门五字训也。第一。观者亦有多种。谓析观。体观。次第观。圆观也。析观者。灭色入空。体观者。即色是空。次第观者。从析观乃至圆观。圆观者。即析观乃至次第观。皆实相也。今拣前三观唯论圆也。第二。世者亦有多种。谓有为世。无为世。二边世。不思议世。有为世者。即三界世。无为世者。即有余无余二涅槃世。二边世者。即生死涅槃世。不思议世者。即实相境。今拣前三。但取不思议也。第三。音者音即机也。亦有多种。人天机。二乘机。菩萨机。如来机。人天机者。即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二乘机者。即厌畏生死。欣尚无为。菩萨机者。即先人后己。慈悲仁让。佛机者。一切诸法中。悉以等观入。一切无为人。一道出生死。今拣前三。唯取佛音机也。以是因缘故。名观世音。第四。普者周遍也。诸法无量。若不得普。即是偏法。法若成偏。焉能圆应。略约十法明普。一慈悲普。二弘誓普。三修行普。四断惑普。五入法门普。六神通普七方便普。八说法普。九成就众生普。十供养诸佛普。得此意已。类一切法。无不普也。释明十义。广如科注。兹不繁引。第五。门者从假入空。空通而假壅。从空入假。假通而空壅。偏通则非普。壅故则非门。中道非空非假。正通实相。双照二谛。故曰普门。是故此品为普现三昧。化他流通也。

    △三以观音普门示现周遍流通。分三。一长行。又二。一明两翻问答。复二。一问观世音名。分二。一当机致请。又二。先经家叙。

    尔时无尽意菩萨(至)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此以无尽意当机者。显前品妙音。虽于神通智慧无所损减。由往来之意未泯。则意犹有尽。若观音以圆照三昧。上同下合。现一一形。说一一法。又不似妙音但说此经。若此经流通。则妙音亦止。故知普门示现。意无有尽。故当机以无尽意而发问也。尔时者。即东方之妙音既竟。而西方之观音又发。正此之时。始见有无尽意从座起也。

    △二正兴问。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下有两翻问答。初问观世音。人也。后问普门。法也。此是初问。观字当作平声读。乃根本智。若作去声。则属功勋。此为能观。世音乃所观境。智则唯一而境有万殊。世字。该有情世至正觉世。乃十界正报音字。即十界众生所发之言音也。音当耳闻。而言观者。显菩萨不思议力用无根不闻也。以何因缘者。谓前妙音。故知奉乐供钵。以为因缘。所以得妙音名。今菩萨名观世音者。观本属眼。宜以对色。世音乃声。宜乎对耳。今根境既不相侔。未审有何因缘得是名也。

    △二如来详答。分三。一总称名答。又四。一人数。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

    此正答因缘也。天台云。十法界机。实是无量。而言百千万亿者。非谓十界共有此数。盖指一业有如许人。如一地狱同受一苦。以苦验人。知同一业。以例诸趣。亦皆如是。故知此数是标同业之意也。此举境众机多。以显观深应大。

    [△@△]举数处。以若有字。是不定语。或一人十人百千人。已至无量人。是其正意。

    △二遭苦。

    受诸苦恼。

    ○此明现遭苦厄也。自有多苦苦一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今言万亿众生。多人也。受诸苦。多苦也。举多显少。无不来应。

    △三称名。

    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

    此以善恶相带。合为机也。由恶遭苦。因善闻名。大窾云。一心二字。是脱难之本。正谓摄心一处。便是观音出现时也。盖菩萨与众生同体。遍在一切众生心中。菩萨之名。遍在一切众生耳里。但不肯一心注念。循声流转。却与菩萨。远隔千里。若能一心称名。则观音不离当处。若百千万亿受苦众生。同时一心称名。则同时离诸苦恼也。

    △四解脱。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天台云。上闻即称。是机速。今称即验。是应速。皆得解脱者。即是蒙应利益。皆者。非但于显多机众益。亦显圆遍之应也。

    [△@△]楞严云。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即时者。于一心称名无间无断时。四相俱空。不觉不知。则得观其音声。如从梦觉。菩萨即时显现。身心相灭。岂不皆得解脱耶。

    △二别脱苦答。分三。一口机应物。又二。一明七难。分七。一大火难。分四。一称名。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

    ○此别答中。不出三业应机。今七难是口机。以称名故。三毒是意机。令常念故。二求是身机。常礼拜故。

    [△@△]若有持者。谓一向持名之人。应无火灾。下出设遇不烧。乃见持则通灵。所应不虚也。

    △二遇苦。

    设入大火。

    天台云。此下释诸难。例为三意。一贴文。二举事。三观行。贴文者。若有设有等。皆不定之辞。余皆难起。方始称名。今先举称名。而后遭难者。或前后互说耳。又或火灾卒暴。须预忆持。不入此难也。二举事证。晋时谢敷。作观音应验传。载祝长舒。晋元康年中。于洛阳。为延火所及。草屋下风。岂有免理。由一心称名。风回火息。邻房亦灭。又僧法力者。于鲁郡起精舍。从上谷乞麻一车。法力疲极。小卧于空野。遇火。比觉火势已及。才举声称观。未及称世音。而火已灭。传载非一。姑略引耳。观行释者。火有多种。果报火。从地狱至初禅。皆有洞然烧炙。无能免者。业火。通三界。故经云。烧诸善根。无过嗔恚。能破善根。退上堕下。皆名为火。烦恼火。通三乘。声闻畏三界如火宅。竞共驰走。趣有余涅槃。支佛及藏通别圆菩萨。修道之时。并为五住烦恼之所烧害。若能称菩萨名。即得解脱。又三火中。果报是事火。眼见身觉。业与烦恼。但有烧义。通名为火。

    △三得脱。

    火不能烧。

    不能烧者。由一心称名之时。自心火灭。况一切诸境。皆从心生。心若不生。妄缘自息。然正当大火猛??之际。其能相忘于无事之境。不惊不怖。有几人哉。遇火不烧。斯由菩萨神力及自心念力故也。

    △四明应。

    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楞严云。二者。知见旋复。以脱尘内伏。故令一切遇火众生。一心称名。顿免其难。然大火到时。势不可救。而云不烧者。菩萨威神之力也。

    [△@△]更须知火本属眼。发于所见。境至而神投。自然势也。如见爱则欲火顿生。见憎而嗔火疾作。若不旋见还明。何由得灭。

    △二大水难。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天台释。亦有三。一贴文者。遭水是苦。称名是善。即为机也。得浅处即应也。言大水者。以小水不成难故。二引证。应验传云。海盐有人溺水。同伴皆沉。此人称观音。遇得一石。忽然如梦。见两人乘舡唤入。开眼。果见人舡。及送达岸。人舡俱隐。又僧道问三人。乘水度孟津。垂半。一人前陷。一人次没。冏进退冰上。度死无疑。但一心称观世音。脚如踏板。夜遇赤光。竟得达岸。此皆神力所应也。三观释者。果报水自地狱以至二禅。无能免者。恶业水通三界。诸恶破坏善业。悉名恶业波浪。烦恼水亦通三乘。所谓烦恼大河。能漂香象。无明所盲。不能得出。声闻发二三果。名浅处。无学为彼岸。支佛侵习为浅处。通教正习尽为彼岸。别教断四住惑为浅处。断无明为彼岸。圆教十信位中六根清净为浅处。入初住为彼岸。

    [△@△]楞严云。三者。观听返入。致令持名众生。水不能害。然水本属耳。出于所闻。爱则水生。怒即泪注。菩萨由旋闻声脱。使称名者。无水难也。

    △三罗刹难。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至)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天台释难亦三。一贴文者。入海求珍。结伴无定。然亦非独往。今举总数。但曰百千万亿也。为求下。出其所求之名。以等字。摄诸异宝。必入大海者。以海为众宝所聚。贤愚经云。田殖百倍。商贾千倍。仕?万倍。入海吉还。得无量倍。故必应入海也。

    [△@△]假使者。偶然值遇。未必入海者尽然也。此科应重在黑风二字。照前水火。此当风难。不然。与彼鬼难。为重叠矣。大海遇风。甚为可畏。况其风黑。则向往皆迷。必至于堕鬼国无疑矣。罗刹。乃食人鬼。其畏犹甚。次下明机。谓正当大怖畏时。于多人中。乃至一人称名。则一切人俱免斯害。岂不为菩萨威力之所至哉。独是一人称名。是一人灵显。众感未彰。应何滥及。然众口虽默。而求救之心必切。心切而神现。理亦宜然。此亦菩萨不思议大悲所被也。二引证。外国有百余入。从师子国。泛海向扶南。遇恶风。堕鬼国中。俱大怖。称圣号。中有一小乘沙门。不信观音。鬼遂取沙门食。由是狼狈学称。亦得免虽。三观释者。不但明世界中风。黑业亦名风。华严云。嫌恨猛风。吹罪心火。常令炽然。吹诸行商人。堕落恶趣。果报风至三禅。恶业风通三界。烦恼风通三乘。广如科注中明。然一称名。俱得脱苦。此见寻声救苦之实也。楞严云。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既无黑风。即不堕诸鬼国矣。以是下并上水火。以结答当机所问以何因缘。此谓以是因缘也。舫(音访)。

    △四王者难。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至)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释王离亦三。一贴文。遭难是苦。称名是善。即机也。而得解脱。即蒙应也。二引证。应验传云。昔大元中。彭城有人。被枉为贼。其人本供金像。常纳髻中。及伏法刀下。但闻金铁声。三斫而颈无伤。询之得髻中金像颈有三痕。其他不及广引。三观释者。果报刀杖。从地狱至欲天。恶业刀杖通三界。烦恼刀杖通三乘。谓凡所修善因。为三毒刀箭。恶业破坏善心。割断戒皮定肉慧骨微妙心髓等。若能至心称名。如是刀杖无不解脱。

    [△@△]言临当被害。正当戮时。乃能所境对。一称名而刀段段坏。即能所消忘也。楞严云。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神力所致也。

    △五恶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至)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释鬼难亦三。一贴文。若三千下。标处。欲来下。明遭难是苦。闻其下。称名是善。此即机也。鬼不能害。是蒙应也。

    ○前言漂堕是人入鬼国。此言欲来恼人。是鬼到人。所言大千满中俱鬼。而亦实有事也。不见教中道。娑婆世界有插针不入的鬼。但人能称名。鬼心即灭。岂不如红炉之点雪耶。二引证。上罗刹难中。已彰其事。兹不繁叙。三观释者。若果报鬼。自地狱至天宫。皆有此难。如地狱中。有大力鬼。恼诸罪人。饿鬼中。有恶鬼害诸小鬼。畜生中。有恶鬼食啖。天中。如阿含经云。有大力鬼。坐帝释床。帝释大嗔。鬼光亦炽等。恶业鬼通三界。如贪嗔痴俱是鬼义。烦恼鬼通三乘。如谓见心为男鬼。爱心为女鬼。见使历三界有八十八。爱即思也。有八十一。其大千满中俱鬼。亦不虚也。二乘人有斯鬼难。菩萨有无明鬼。愚痴罗刹等。若能至心念菩萨名。无不解脱。楞严云。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鬼不能害。使持名者。得益之时。不唯不敢加害。即欲以恶眼偏视。亦不敢也。

    △六枷锁难。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至)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释枷锁难亦三。一贴文。设复下。先标有罪无罪。杻械下。明遭难是苦。称观音下。称名是善。此为机也。皆悉断坏等。明应也。有罪无罪者。或实有罪。或果无罪。又或推检未定。皆被囚执也。

    [△@△]无罪者当然。有罪者亦免。何也。此明圣心平等。本以救囚执为应。不论罪之有无也。在手名杻。在脚名械。在颈名枷。连身名锁。此则三木一铁之名。系即系碍。检是封检。系未必检。检必被系也。系而被检。忧怖亦深。若能称名者。重关自开。铁木易坏矣。二引证。应验传云。盖护山阳人。系狱应死。三日三夜。心无间息。即眼见观音放光照之。锁脱门开。寻光而去。行二十里。其光乃息。三观释。一果报枷锁。三途及人不言可知。修罗亦有五缚。唯北洲及天上。自无此难。二恶业枷锁。若人修习善法。被恶业覆心。使善法败坏。即为恶业所缚。于三界中。无由解脱。三烦恼枷锁。三乘人未至究竟。皆为烦恼所缚。不得自在。若能至心念菩萨名。而一切枷锁无不解脱。楞严云。七者。音性圆消。离诸尘妄。妄尘既离。夫复何系。所以令持名者得解脱也。

    △七怨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至)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释怨贼难亦三。一贴文。大千国土者。标难处也。满中怨贼。明难事也。满中者。显国旷贼多。圣力能救也。怨必夺命。贼乃夺财。今贼而复怨。其财命俱夺。必矣。甚为恐惧。

    [△@△]宝重而路险。贼临而复怨。害岂浅鲜耶。此中一人力劝称名。谓菩萨能以无畏施人。若称者必当脱苦。何异久旱中之闻巨雷。众商共称。何异孤旅中之遇父母。是诸知契而二知泯。岂不能成解脱哉。商主等。乃遭难之人。商者。能择贵贱。善解财利。商量得宜。堪为商人之主。一人下。明机。一明安慰。二劝称名。三叹圣德。四俱发声。所以安慰者。止其恐怖也。劝称者。设其上?也。叹德者。奖令定胆也。二引证。应验传云。僧慧达以晋隆安二年。于陇上掘甘草时。饿羌正捕人食。即获慧达。闭于栅中。择肥者先食。达怖。但一心称名。并诵是经。人食已尽。唯达与一小儿。次拟明晨取食。达竟夜称诵。似无所感。向晓羌来取达。忽一猛虎从草透出。哮吼不已。诸羌散走。虎啮栅作一穴而去。达并小儿。俱得免害。三观释。一果报冤贼。自地狱至六天。俱有斗争。二恶业冤贼。若修善时。恶多是冤。三烦恼冤贼。三乘以一切烦恼。是出世怨心。般若是商主。五度众行是商人。法性实相是重宝。六蔽是怨贼。若能一心称名。一切怨贼俱得解脱。楞严谓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盖音闻两立。则物我成敌。音灭闻圆。则内外无待。故能遍慈而却敌也。

    △二结神力。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天台云。观音智力既大。加护亦广矣。岂止但应七难。当知遍法界。皆能救护。故言巍巍。巍巍者。重明高累之辞也。观音之力。出于同居分段二死之外。竖应方便实报二土之间。故言重明。载沐神应。故言高累。口机应物已竟。

    △二意机应物。分二。一离三毒。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至)便得离痴。

    天台云。此三通称毒者。以能侵害行人故。但有单复言耳。若云贪嗔痴。名单。今从复列。故云淫欲等也。自爱为欲。爱他为淫。自忿为恚。忿他为嗔。自惑为愚。惑他为痴。今明三毒多者。而菩萨威力。尚令得离。况少者耶。要解云。离欲者。由菩萨熏闻离尘色所不劫之力也。盖众生以欲习合尘。故为色劫。一蒙妙力。则欲爱干枯。根境不偶。虽有妖色。不能劫动也。离嗔者。由根境圆融。无能所对之力也。盖嗔由违情而起。对境而生。圆融则无违无对。而嗔可离矣。离痴者。由消尘旋明。朗彻无碍之力也。盖痴为妄尘所蔽无明。所覆。消尘则无蔽。朗彻则无覆。故能旋复真明。永离痴暗也。

    △二显威神。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至)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此言如是者。指前三毒。等字摄慢疑及诸见也。然十结使。皆为三界深惑。而三毒犹重。故特举也。令离三毒。而曰大威神。曰多饶益者。以前七难尚是外境。而三毒乃一切众生无始无明之固结。根深蒂固。若非大威神大猛力。岂易断哉。三毒不除。生死何出。今既诸妄销忘。自应一真显露。其悟入佛之知见。亦不难矣。故曰多所饶益。前七难中。但曰一心称名。或曰称其名号。今必曰常应心念者。由三毒幽微。防之应密。众生若能常念常敬。毒从何发。稍一忘念。则妄尘竞集而三毒起矣。故使行人于菩萨圣境。常当心念也。

    △三身机应物。分二。一正明诚求。又二。一求男。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至)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知音云。凡女人身。以夫贵而贵。然色难常好。夫爱莫恒。唯有生男。乃可永赖。故女人必欲求男也。若生男无福。家不足兴。无德名不足盛。无智身不足贵。无慧道不能行。故求菩萨。即欲生福德智慧之男也。然求必有遂者。由菩萨融形复闻不动道场。乃至各各佛边。为法王子之力。盖菩萨于诸佛。既具子道。故令求即得也。

    [△@△]世人不求而生男女者尚多。今言欲求者。是有所愿欲也。礼拜供养。是诚求之行。便生福德等。乃明感应道交也。

    △二求女。

    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知音云。女不端正。色虽美而内政莫立。不有相貌。心虽端而外见罔贵。不宿植德本。则不知敬重三宝。亦令人不生爱敬也。然菩萨使诚求人。必生如是女者。由六根圆通。明照无二。乃至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领受无失故也。易云。至哉坤元。乃顺承天。今菩萨以圆通妙体既能明照。又能承受有坤道焉。坤厚载物。故令求者便生含弘光大端正有相之女也。然三毒乃众生所常有之正性。多则为害也深。二求乃众生常有之正情。少则为嗣也绝。故或恶其多。或虑其绝。一念敬圣。名供圣像。皆响应者。乃不思议之妙用也。

    △二结福不虚。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至)福不唐捐。

    此结身业应机之不虚也。恐疑者谓。自有礼拜不蒙愿者。故此云。若能恭敬礼拜。而所得福。必不虚弃。唐捐者。虚弃也。其所以不蒙应者。由感之未至。非应之不及也。别答脱苦已竟。

    △三劝持名答。分三。一劝持。

    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天台云。上说观音得名因缘。其力广大。既不辩形质。但述名论德。若欲归崇。宜奉持名号。故举持名为劝也。

    [△@△]是故者。指前救七难。离三毒。应二求。种种威神之故。皆应者。广劝持名也。谓菩萨有如是大威神力。不唯有难有毒有求者当持。即一切众生。皆应受持也。向下较其所当持之福。

    △二格量。

    无尽意若有人(至)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此明持菩萨名。如食金刚。非食他物可比也。直指谓。初举一人广大之福为本。六十二亿。福田多。尽形寿。时节多。四事具足。供养多。持名号。恭敬多。举此四事。为校量本。于汝下。问也。无尽意下。答也。佛言下。又单举一人称观音名。正格量也。还举四大。以格四多。而其功德正等。

    ○问。何故持诸菩萨之功多。而福返少。持观音之功少。而福返多。答。诸菩萨尚在五十四位中。而观音已居等觉。如二人者。一人多奉诸臣。一人专敬于主。则其承恩之差等可知矣。又圆通中自陈。谓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以是则知自他正等也。

    △三结叹。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至)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一时称名。福不可尽。大品云。一华散空。乃至毕苦。其福不尽。义疏云。一华供佛。以类一时持观音名。言毕苦者。二死永尽也。谓直至成佛。而散华之福。犹尚不尽。必以六十二亿为校量者。乃扩六根而言也。已上总成十四无畏。即是与诸众生共一悲仰也。问答人名已竟。

    △二问普门示现。分二。一问施三业。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天台云。前问何缘得名。佛答众生三业显机为境。法身灵智冥契为应。由此境智因缘。而得名也。今问云何游等。佛答以普门示现三业显应。以答冥机。云何游是身。云何说是口。方便是意。圣人三业无谋。而遍应一切。亦名三轮不思议化也。义疏云。众生称名常念。及以礼拜。三业现前。故言显机。法身灵智。即始本二觉分合之真身也。乃以智拔苦。故曰冥应。今明菩萨意鉴机。身现相。口说法。令众生有觉知见闻。故曰显应。然且不说众生三业修行之相。此由宿善冥伏在怀。乃能致感。故曰冥机。又以方便问意业者。非是道前取理方便。此为证后鉴机之方便也。

    △二答其妙应。分二。一答所现身。

    佛告无尽意菩萨(至)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此并答三问也。天台云。应以二字答意。盖意地观机。见其所宜。当示何身。说何法也。现身即身业。说法即口业也。此别答中。凡现三十二身。十九说法。束为十界身。而缺菩萨地狱二界。菩萨即是本身。岂复言缺。地狱应有。但文略耳。别答虽无。总中亦具。谓以种种形。游诸国土者。是也。三十二身。文分为八。一圣身。二天身。三人身。四四众。五妇女。六童男。七八部。八金刚身。圣身中先明佛身者。或是应佛或是化佛。但圣人逗物。具有二义。若一时歘有为化。应同始终名应。然应佛即有两相。一胜应。二劣应。胜应圆别之机。劣被藏通之众。知音云。国土众生者。约大千依正二报。总言机也。应当也。以用也。谓大千土中。若有一圆顿机众生。欲不涉阶渐。直下成佛。则此人当用佛身得度。故即现其身。为说圆满果法也。楞严云。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者。是也。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如文殊。二万亿劫作辟支佛。教化众生。现身说法。楞严云。若诸有学寂净妙明胜解现圆等。则所说乃静妙明缘觉法也。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或作藏通声闻。或作随五味转声闻。内秘外现。引导众生也。楞严云。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等。则所说乃四谛声闻法也。此明现四圣身。次明现六凡身。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璎珞经云。四禅皆有王。此言梵者。应是初禅顶。犹有觉观语法。得为大千世界主。盖言观音修白色三昧。不取不舍。不取故不随禅生。不舍故应为梵王。说出欲论。以权引实也。楞严云。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等。则所说离欲法也。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以菩萨修白色三昧不取不舍。说种种胜论。以权引实。楞严云。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等。则所说者。五戒十善法也。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梵语婆舍?提。此云他化自在。假他所作。以成己乐。即魔王也。净名经云。多是不思议解脱菩萨。住赤色三昧。不取不舍。应为魔王。令诸魔界即入佛界。楞严云。若诸众生。欲身自在等。则所说游行十方之法。此下凡所现身。皆是菩萨住于三昧。以权引实。例此可知。

    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至)而为说法。

    ○楼炭经名阿迦尼吒。华严称色究竟。释论云。摩醯首罗。称大自在。骑白牛。八臂三眼。乃诸天之将。未知与此同名耶。为即指此天耶。又释论云。过静居天。有十住菩萨。号大自在。为大千界主。依此则将非指此也。楞严云。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等。则所说欲身自在之法也。

    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至)而为说法。

    ○金光明经即以散脂为大将。又云鸠摩伽。此云童子。楞严云。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等。则所说救护国土法也。

    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楞严谓。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等。则所说保护众生法也。然楞严有现四天王及太子。此以毗沙门该之。盖此为四王之一也。解现妙音品。已上叙现天乘主帅。下叙人间王臣。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小王者。对轮王言也。楞严云。若诸众生。乐为人王等。则所说十善道法也。然人王。故非平人之所乐为。而菩萨亦与说法。以遂乐为之愿者。为欲理治邦国。风化人民。使道法流通。所以亦应求也。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解见前品。则所说主族姓世间推让法也。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此有德无位。以道自处者也。则所说名言清净自居法也。

    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三台辅相。州牧县长。悉曰宰官。则所说治国土断邦邑法也。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西域四姓。此其一也。名净行。亦名梵志。则所说数术摄卫法也。数术。即占相等。摄卫。即调护身寿医乐等。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至)而为说法。

    此应僧俗四众。则所说五戒十戒。及二百五十戒。与五百戒之法也。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至)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知音云。此与楞严少异。彼一现女主。二现国夫人。三现命妇。四现大家(音姑)。孤山云。女主。即天子之后。国夫人。如论语邦君之妻曰君夫人。命妇。谓妻因夫荣者。大家。如后汉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名昭。字惠姬。和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此中长者宰官妇女。合彼命妇。不云现女主国夫人者。以妙音于王后宫。变为女身。而说是经。已叙之矣。则所说内政立身以修家国之法也。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至)而为说法。

    取妙庄严王二子释。及华严童子算沙嬉戏等。是也。则所说不坏男根。不求侵暴等也。已上现世间男女竟。次现八部。

    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至)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楞严开叙为九科。则所说乐出其伦之法也。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梵语?阇罗。此云金刚。梵语波腻。此云手。手有执义。即以执金刚杵为名正法念经云。昔有国王夫人。生千子。欲试当来成佛次第故。拘留孙佛探得第一筹。乃至楼至如来得千筹。第二夫人生二子。一愿为梵王请千兄说法。一愿为金刚神护千兄佛法。故有此也。答所现身已竟。

    △二总答度生。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至)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此结上总别答问也。天台云。诸名不一。横则周遍十方。竖则冠通三土。随缘变现。何止三十二身。托化逐缘。岂局娑婆世界。以种种形。总明示现身广。游诸国土。明所化处广。度脱众生。明所得益广。言虽略于上。义则广于前也。知音谓。楞严云。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准彼无作自在妙净之言。则此中十九说法。皆在机感上论。于菩萨法身。如镜应像。如月现水。此正所谓上合十方诸佛同慈力也。明两翻问答已竟。

    △二劝至诚供养。分二。一如来劝供。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至)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是故者。指前两翻问答之故。前答问中。先总后别。以难是众生苦境。意恐菩萨应不普被。故先总曰受诸苦恼一心称名皆得解脱。是明菩萨悲心无极。而下合众生也。前重一心称名。以菩萨真身冥应。无可寻求。只可称名而已。后答问中。先别后总。以现身是众生乐缘。意恐菩萨既普现十法界身云。其妙应不过此耳。故后总云以种种形游诸国土。是明菩萨慈心无尽。而上同诸佛也。今此复劝一心供养者。由菩萨于一切众生前。现身说法。则见种种色。闻种种声。既闻见分明。所以当一心供养也。前曰一心称名。是知有菩萨可供。后曰一心供养。是见有菩萨可敬。如是一心。如是恭敬。久而不退。则可以入佛知见矣。楞严以十四无畏。即救七难。赴二求。免三毒等。为无畏。今于三十二应之后。又言怖畏急难中能施无畏。则是总前两翻问答。以离苦得乐。皆名无畏。今言娑婆称施无畏。而楞严云。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施无畏者。益见其所当供养也。

    △二无尽受旨。分六。一奉命。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至)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此见当机奉命。不惜所珍。得法自在。为法施也。佛云汝等当供养。则下出其无畏。当机云我今当供养。则下解其所珍。所以见至重忘而无畏得矣。言众宝者。乃间错而成也。璎珞经云。从初住铜宝。乃至等觉摩尼宝。今曰宝珠。其位例可知矣。天台云。颈表中道一实之理。以众多无著法门庄严实相。如璎珞严颈也。解者。表菩萨于一切行愿功德。乃至佛智涅槃。皆不住着也。百千。表一地有万功德。地地增多也。法施。如法而施。即佛智涅槃。俱能舍故。

    △二不受。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解颈璎珞。正菩萨所嘉与。但无不肯受三字。何以申无尽之解代众而解。众亦不喻解之之意矣。自无尽意以愍我等言之。佛又以愍无尽意。及愍八部等劝之。而解璎珞之意。斯人人喻之矣。故观音之不受。无尽意之恳受。世尊之劝受。俱是令众知解一意。千佛万佛。只要人知解故也。

    △三求愍。

    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至)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以愍我等三字。为可受之本。当机以愍众而施。菩萨以愍众而受。则二俱法施也。

    △四佛劝。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至)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直指云。佛所以劝观音愍众而受之者。正为四众八部。未入妙行。所以嘱观音大悲摄取。乃得终始究竟。四众该本迹正记者。八部该本迹外护遗流者。始见意无穷尽。至此则开示悟入佛知见已毕。

    △五即受。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至)一分奉多宝佛塔。

    此明菩萨奉命即受。乃愍诸众而受法施也。知音云。遵佛命愍四众八部者。表受法施。下合一切众生同悲仰也。分璎珞供佛及塔。表上合三世诸佛同慈力也。天台云。以一璎珞分二分者。表事理二因。供二佛者。将趣二果也。理圆证法身佛。事圆证报身佛。又表一行必具二因。理则正因。事即缘了。理事不二。故曰妙因能成法报之妙果也。不论应身者何也。曰。因人趣果。合表二身。法报若成。应用自现。

    △六总结。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至)游于娑婆世界。

    此总结前问。以答当机也。本以菩萨获二种殊胜。发三种妙用。则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皆名自在神力而游娑婆世界也。但此文缺四不思议。而知音谓。具于四翻结答文中。初云。威神之力巍巍如是。次云。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三曰。是故娑婆世界皆名施无畏者。四曰。有如是自在神力。所以然者。以同体形咒。异体形咒。破悭感求。供养佛生。此四不思议。皆大自在威神之力。故此四答摄无不尽也。长行已竟。

    △二偈颂。分三。一双颂二问。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义疏记云。颂文什师不译。诸师皆谓。梵本中有。荆溪尊者云。此亦未测什师深意。续高僧传云。偈是阇那掘多所译。智者出时。此偈未行。故无所解。荆溪亦于辅行记中。引还著于本人之文。故知具释理亦无妨。近有天竺寺式法师。分节其文。对于长行问答。宛如符契。故依彼分释。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此颂先叹佛德。世尊万德相好。一切毕具。故云妙相具。我今句。颂前二问。以彼字该人法二种。后二句单问名。颂长行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也。

    △二双颂二答。分二。一经家叙答。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

    式师云。此颂似缉缀之语。宜当如来直答。或集经者乘便颂之。或掘多以偈翻之。贯散随言。亦无不可。

    △二正颂佛答。分二。一加颂总叹行愿。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至)发大清净愿。

    知音云。汝听者。敕令谛听。总颂下合六道之愿深。谓圣行能应诸方。虽是神通。亦由深大之愿所使然。愿深由经劫多。亦不可以心思口议者。次总颂上合诸佛之愿净。谓经多劫发大愿。不可思议者。由侍佛多而无染着也。

    [△@△]诸方。即微尘国土三世间也。善应者。于十法界。闻称即应也。弘誓下四句。文似间错。宜云发大清净愿。弘誓深如海。侍多千亿佛。历劫不思议。以愿大清净。故曰如海。此明愿也。由侍佛千亿。故劫量难思。此明行也。弘誓。即四弘誓。言清净者。是不为自求人天权小福报等。

    △二别颂正明二答。分二。一颂答观世音名。又二。一总答。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式师云。略说者。举要言也。闻名故称。口机也。见身故礼。身机也。心念即意机。闻名是冥应。见身是显应。诸有。二十五有也。

    [△@△]闻名。即颂前问答七难二求。一称名而得满愿也。见身。即颂后问答三十二应。一注念而得成就也。心念二字。总二答中一心称名一心供养。然称名供养。若不一心。则空过处多。所谓暂时不在。还同死人。岂能疾灭诸有苦哉。又诸有。若指二十五有。则不能尽十法界机。然四圣流中。求不遂愿者。亦是苦。当知诸有苦。即一切苦也。

    △二别答。又二。一颂七难加余。就分十二。一颂火难。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知音云。此下皆申颂略说。火坑嗔所变起。人以嗔害。圣以慈忍。故念圣力。火坑而化为池。此以性火真空而救之也。

    [△@△]此科云假使。后言或漂或被等。皆非实有。非常有事。设有是事。但念得彼菩萨名。自不为难。此所谓感应道交之力也。

    △二颂水难。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巨海。贪所成就。贪财似龙。贪淫似鱼。贪杀似鬼。一念圣力。五欲顿息。则波浪不没。此以性水真空而救之也。要解云。于水言漂言浪。则兼风灾。自此至电雹消散。皆颂外业。在长行为十四无畏。而颂文事相不同。又加旁颂者。十四无畏。特举大略。实具一切功德故也。

    △三加颂须弥难。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自高大之我慢。逾于须弥。我慢人。人犹慢我。是为人所推堕也。菩萨谦光照物。故一念圣力。如杲日住空。此以性空真觉而救之也。

    △四加颂金刚难。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痴恶逐人。如堕金刚山无有不伤者。菩萨永绝痴爱。故念者得力。即使堕落不能损一毛。此亦性空真觉而救之也。大窾引阿含云。三千大千世界。复有大金刚山。绕大海水。金刚山外。复有第二大金刚山。二山中间。窈窈冥冥。有八大地狱。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者。是也。

    △五超颂怨贼难。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冤贼缠于疑暗。是各执刀加害也。菩萨视冤同亲。毫无疑害。故念得力者。皆起慈心而救之也。

    △六追颂刀杖难。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王难生于身见。有此身生。则有彼身死。是为临刑寿终也。菩萨身见消忘。故念得力者。彼身见之刀。即段段坏也。

    △七追颂枷锁难。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譬边见为桎梏也。生此有无断常等边见。为财产所囚禁。妻子所枷锁。六亲伎俩所杻械也。菩萨边见顿空。故令持名者。得解脱也。

    △八加颂咒药难。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咒药等。邪见所发也。害人而返自害。圣无邪见。故令念得力者。不遭毒横也。

    ○譬如经云。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后时衰老。多有废忘。尔时山中有渴梵志。从其乞饮。田家事忙。未如所愿。遂恨而去。梵志能起尸使鬼。召得杀鬼。敕曰。彼辱我。往杀之。山中有罗汉。知之往田家。语云汝今夜早然灯。勤三自皈。口诵守身口莫犯偈。慈念众生。可得安稳。主人如教。鬼莫能害。由不能害。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罗汉敝之。令鬼不见。辅行引此云。正是观音经中还着本人意。

    △九追颂罗刹难。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即诸见取所兴也。菩萨诸见消忘。故令念者得力。断诸见。龙鬼则无所害也。

    △十加颂恶兽难。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譬戒禁取。为恶兽。具利牙爪可怖也。菩萨无戒禁之取着。故令念者得力。而持牛狗等之恶兽。疾走无边方也。

    △十一加颂蛇蝎难。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蚖蛇等。具忿恨之恶。气毒如烟火之烧然。触之即杀。菩萨无是毒害。故令念者得力。诸恶虫自回避也。

    △十二加颂云雨难。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谄媚如云之覆日。憍傲如雷之震惊。嫉妒人之所长。求索人之所短。如掣电之快驶。毫不容隐也。好害人之善。如雹之催害物也。狂言赞毁于人。如澍雨之倾于物而浸润也。菩萨无是诸恶。故念者得力。凡遇诸害。应时消散也。式师云。已上颂七难。共为十二。不出地水火风空识之六种。须弥金刚是地。云雨亦水。蛇兽咒诅。是有情属识。由菩萨色身旋复。使求之必遂也。更须知一切色心依正。皆是菩萨妙色妙心。众生于圣色心中。而自为难。求救之诚。亦是观音。是故机成。即时能应。当以此义观之。何患不同观音利物哉。颂七难加余已竟。

    △二颂三毒二求。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前颂救诸外难。此颂脱其内业。良以众生为贪嗔等十结使。于三界中。妄作妄受。六凡为粗惑所缠。四圣由细惑所蔽。惑之粗细不同。而轻重众苦。逼迫则一也。故曰无量苦逼身。凡此众机。菩萨以妙智神通之力。于三世间中。无不能救也。则此中众生与世间。皆具十法界义。颂答观音名已竟。

    △二颂答普门示现。分二。一正颂示现。又二。一超颂总答。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此颂长行总答以种种形游诸国土等。直指云。亦是广赞观音神通智慧方便。皆悉具足。乃能于十方国土。普应群机。以示圆行等虚空界之相。

    △二追颂别答。分三。一颂身业普应。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式师云。长行中别列诸身。身皆三业。颂中三业别示。而业周遍。见颂之功也。此颂身业普应。合具十界。今止示三途。以劣况胜也。九界二死。皆有四相。渐渐令灭。归于常寂。斯亦观音之妙用也。长行中未见现地狱等身。颂文补之。

    △二颂意业普观。分二。一明本观慈悲。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此颂妙行之体。观字当作平声。属根本智。要解云。真以息妄。净以治染。智以破惑。悲以拔苦。慈以与乐。以是五观。加被群迷。故妄染惑苦。应念消灭。所以乐当瞻也。大窾云。真观观。声闻根。清净观。观缘觉根。广大智。观菩萨根。悲观下合众生。慈观上同诸佛。具此五观。观五众机。念念不离。故应常瞻仰也。

    [△@△]此颂答普门示现。其实显菩萨上合诸佛本妙觉心。以此五观名异体同。而实即是本妙觉心。体用兼至。所以能于十方微尘国土。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如月临空。无所不应也。

    △二明智光遍照。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光乃发之于外用也。能破暗伏灾。显大用无限。用既大。而体必周。所以曰无垢。曰清净。曰慧日者。体不离本妙觉心也。虽然现十界身云。其实二俱不着。故慧日光明。得无垢清净。以应无尽意之当解璎珞。观世音之不受而奉上如来也。诸暗。乃三惑无明。即内障。灾风火。意含多种。即外障。内外障除。大千洞照。故曰普明照世间。

    △三颂口业普说。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

    式师云。说虽惟口。必假身意。为受法之本。为法现形。本期救苦。故名悲体。说法必以戒行为先。故曰戒雷震。菩萨兴无缘慈济。作不请之谈。无物不覆。无机不被。故曰慈意妙大云也。甘露。乃诸天不死之神药也。所宣至理。解必无生。若非无生。焉能不死。于慈云中。注大法雨。众生受之。三惑??灭。故曰澍甘露等。大云是慈悲普。注雨是说法普。灭??是利益普。正当颂普门义也。

    △二加颂显机。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冤悉退散。

    式师云。前长行三业显应。以被冥机。疏以施璎珞。彰显机义。今重颂普门示现中。有此念观音之人。亦显机也。益见天台冥契圣旨。事系讼庭。身临战阵。心忧刑罚。命虑兵残。今昔冤仇。此时合会。但一心致感。而众难皆袪也。双颂二答已竟。

    △三双颂二劝。分二。一颂劝受持。又二。一明境智深妙以劝常念。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说法不滞。为妙音。寻声救苦。为观音。音性无著。为梵音。应不失时。为海潮音。具此所以胜世间音也。直指云。此承上常愿瞻仰而来。毕竟教人瞻仰者。为菩萨境智深妙。虽随类现身随机说法。而更真俗双融。故曰妙音。外观九界之音。不逐声流转。返观观者。即令彼解脱。于己则不着法。故以梵音名中道之智也。然九界一时称名。菩萨亦一时圆应。不先不后。故曰海潮音。以如上三音。随机说法。自在无碍。胜过彼五十一位智正觉世间之法音。所以教人常瞻仰也。

    [△@△]详夫菩萨忘音尘而修闻性。及至称名劝持。乃独取音。而不取闻。何也。正显圆人不坏法相。而初心忘尘。但图解根。而圆通之后。所彰妙用。全在于音也。故三十二应中之说法。四不思议中之说咒。皆妙音之力也。十四无畏中之救八难。四不思议中之施无畏。皆观世音之力也。十四无畏中之除三毒。四不思议中之破悭吝。皆梵音之力也。三十二应中之赴遍求。十四无畏中之赴二求。四不思议中之赴广求。皆应不失时。潮音之力也。以持观音一名。而胜六十二亿恒河沙法王子名。即胜彼世间音也。故前以一观。而为五观。观无异观。今以一音。而为五音。音无二音以不异之观。观不二之音。则境智俱深。非心可测也。

    △二明感应难测以劝勿疑。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且菩萨不唯观听返入。离诸尘妄。兼之三空越。而二死脱。于圣类身。可谓净矣。惟其净圣。故能随类应感。使一切分段变易生死之厄。粗细尘惑之苦。凡有希求。靡不成就。故能于九界众生。为依为怙。所以力劝持名而勿疑也。前云念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此言念念勿生疑。能为作依怙。然纤疑在念。则本体观音圣不净矣。圣不净即为空过。于生死中。而失父母。则无可依怙者也。

    △二颂劝供养。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要解云。具一切功德。则所求必应。不止十四无畏也。慈眼视众生。则无所不度。不止三十二应也。其福聚如海。利泽无穷。故应皈命顶礼也。偈颂已竟。

    △三明益。分二。一持地叹功德。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至)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知音云。前以无尽意当机。明耳根圆通持经。其意无尽也。今以持地结证。显圆通无尽之意。不离一切众生常住心地也。

    ○宝云经云。地有十义得名。一者广大。二众生依。三无好恶。四受大雨。五生草木。六种子所依。七生众宝。八出诸药。九风不动。十狮子吼不能惊。菩萨亦尔。故名持地。式师云。闻是观音等。是闻初翻冥益问答也。普门示现等。是闻次翻显益问答也。自在业者。即不思议力用也。

    [△@△]当知功德不少。有况显意。然闻有菩萨此普门示现之神通者。而功德尚是无量。况受持名者。供养形者。读诵解说书写此普门示现经者。则其福倍倍转增。益不可量也。

    △二闻品获利益。

    佛说是普门品时(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经家叙置印证持地功德不少之文。无等者。即物无与等称。无上者。下等字。即与物为等。正等觉义也。然物无与等。而又能与物为等。此如来最上德也。观音体此。而成普门行。随类应化。与物为等。故闻其风者。皆能发如是心。此所谓以圆行成最上德也。观音普门示现周遍流通已竟。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品节云。此品由前妙行已圆。当克妙果。第藏识幽深。历劫余习。潜伏其中。虽有止观之功。而智有所困。神有所不及者。若非神咒加持。不易断也。故有后三品三种加持也。一神力。二法力。三现身面言说。楞伽惟二。今多法力。此品正神力加持也。以咒乃诸佛秘密心印。如天子秘符。大将执之。无敌不克。况藏识为生死窟穴。最极幽深。习气潜伏。止观之力所不及者。必须仗如来秘密心印之力以攻之。所以楞严云。若修行人。习气未除。应当诵我神咒。是也。楞伽亦云。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则堕外道恶见妄想。及诸声闻众魔希望。故七地已前不加。则堕外道。八地不加。则堕二乘。九至等觉不加。不得入妙。故修行者。所当加也。大窾云。自地涌菩萨持经。如来嘱累。心事已竟。复恐诸菩萨久居下界。常处空闲。初入尘寰。利生接物。难堪难忍。故复将此界他方诸大菩萨所证法门。一一拈出。如药王之忍辱。妙音之法空。观音之慈悲。与彼下方菩萨。恒为模范。若忍辱而不得法空。则心量不广。若证法空而不行慈悲。则教化不圆。必须入此三种法门。方得流通此经。不断持经典型也。而复加此品者。正恐末世邪师炽盛。魔事实多。使持经难为广益。故诸菩萨说咒护持。不令侵毁此法师者。益见诸菩萨慈悲无尽也。要解云。陀罗尼。此云总持。即念慧妙力。诸佛密语。有一字多字无字之异。能以一字。总无量法。持无量义。摧邪立正。殄恶生善。皆能总而持之之谓也。

    [△@△]凡佛说法。必兼显密二门。显以生慧。密以得福。施此二门。使修学人福慧齐到也。如世医人。或显说方。或密授药。其瘳病之验一也。然咒者祝也。使持咒人。念念无间。祝邪者正。祝染者净。祝迷者醒。祝凡者圣。无不遂其心满其愿也。咒语或诸佛弘名。或神王圣号。持其佛名。神鬼拥护。持其王名。神鬼皈崇。必至受持者。福智庄严。而永无魔事也。又神咒乃诸佛密语。非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