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文天祥最新章节!

    文山在狱中时,南北之人,无论知与不知,皆惜其死。元臣王积翁、谢昌元、程飞卿等十人,谋请释文山为民。留梦炎私语积翁曰:“文公赣州移檄之志,镇江脱身之心固在也。忽有妄作,我辈何以自解。”(意言文公见必复起兵。如此,则今为之请者,皆连累矣)遂不果。元世祖自开平还燕,问南北宰相疏贤,群臣皆曰:“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世祖将付以大任。积翁、昌元以书喻上意,文山复书云:“诸公义同鲍叔,天祥事异管仲。管仲不死,而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而尽弃其平生,遗臭于万年,将焉用之?”

    王积翁又为奏请释文山而礼之,以为事君者劝。元祖语积翁,命兵马司好与饮食。积翁出语宰相,将行之,文山使人语积翁曰:“吾义不食官饭数年矣(文山狱中所食,皆平时朋好所捐金相济者)。今一旦饭于官,吾且不食。”积翁始不敢言。

    百计以求文山不死之王积翁,文山反以为多事,而未当引之为知己。其可引为知己者,乃反是望其速死之王炎午(又名鼎翁,字梅边,庐陵人。有《吾汶稿》,与文山有旧)。

    炎午闻文山再被执,未闻就义,因以疑之。与友人刘尧举对床谈及,尧举赋诗云:“天留中子坟孤寂,谁向西山饭伯夷?”伯夷、叔齐,商亡,不食周粟,饿死西山,意谓文山久而不死,必有饭之者矣,所以讽其即死也。炎午以寥寥短章,不足尽其情,乃作生祭文以劝之。其起语谓:“维年月日,里学生旧太学观化斋生王炎午,谨采西山之薇,酌汩罗之水,哭祭于丞相文先生未死之灵,而言曰。呜呼,大丞相可死矣。”云云。已而文山果死,炎午乃叹曰:“丞相得死矣。呜呼痛哉!”又为望祭文一首。此二文者,他人读之,当有感慨泣下者。文山读之,我知其必欢然一笑曰:“此诚如见我心者也。”

    元世祖十九年(至元十九年),纲目大书“杀宋少保枢密使信国公文天祥。”数日前,世祖召文山入,谕之曰:“汝移所以事宋者事我,当以汝为相。”文山曰:“天祥为宋宰相,安能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帝犹未忍,左右力赞从其请,遂以十二月初九日,杀之。文山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无不为之流涕。南人留燕者,悲歌慷慨相应和。死之日,年四十七也。故人张千载(字义甫,庐陵人)为收其骨,归葬故乡。当文山贵显时,屡欲官千载,皆不就。及文山就俘北上,道过吉州,千载诡姓名随行,至燕寓于兵马司侧,即文山羁囚之所也。日以美食奉之,三年无倦色。潜造一椟,文山就义后,即藏其首,负之而归,诚义士也。

    谢翱(字皋羽,陵平人。有《晞发集》),文山之客也。闻公就义,思慕独深,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自胜。文山死后三年,翱过姑苏。姑苏,文山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过浙江,上禹陵(在绍兴县会稽山),北向而哭之。又后五年,而哭之于子陵之台(东汉时严子陵之钓台也。在今浙江桐乡县)。来会者,吴思齐、冯桂芳、翁衡及翱也。共登西台,结位于荒亭,再拜跪伏,号而恸者三。此时也,江山满目,人物已非,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有云从西南来,渰浥渤郁(云飞扬之状也),气尊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歌,为文山招魂。其词曰:“魂朝往兮何极,暮归来兮关水黑。化为朱鸟兮,有噣焉食。”歌讫,竹石俱碎。此一哭也,声满天地,义塞古今。亡国遗民之悲,于斯极矣。文山虽死,亦可不恨。

    自古亡国之恨,殉国之烈,未有若宋元之间者也。元有天下累世,而东南遗老,犹匿迹于荒江野岸之间,结月泉吟社,祀楚屈原、晋陶潜以示不忘故国。至于感念文山,而为之左右奔走者,如王梅边、谢皋羽、唐玉潜诸人。或爱助之,而欲全其名节;或伤悼之,以招慰其精爽;或破家弃赀,以收拾其旧主之骸骨,而不顾于祸患。迹其所为,固有不同,然亦各尽其心而已。他若张毅甫之间关远道,而无死生之间;方韶卿之欷歔歌哭,而有《黍离》(《黍离》见《诗经·王风》,思念周亡而作)之思;吴子善甘于冻饿,而不肯再仕;龚圣予撰《二忠传》,而纪述甚详;汪大有之幽忧沉痛发诸诗,梁隆吉之守道安贫终其世,郑所南之劲节峻行,志向实过于王哀;林德旸之深居远遁,高洁可配乎渊明,其有关于世道人心,岂不大哉?谢枋得(弋阳人,字叠山,谥文节)以与文山同乡,谓文山死,而己不可不死,却聘绝粒,以遂其志。呜呼!可谓难已!天下节义道德之风,一人倡之,必有和之者。无文山之百折不回,气作山河,以为之倡,则亦安得有此?

    【批评】

    文山死后,元《明人集》中,颇多遗闻逸事,要之皆涉于神怪,易启后人之惑。今故不录,是皆起于崇拜英雄心太盛故也,其辨已见少年丛书之“岳飞”中。

    本文末节所引宋遗民,除王梅边、谢皋羽、张毅甫诸人行履,已见本文外,余人详之如左:

    唐玉潜,名珏,绍兴人。元浮屠总统杨琏真伽掘宋诸陵,珏货家具,雇人以真骨藏之,易以牛羊诸骨,为改瘗兰亭山,上种一冬青树为识。

    方韶卿,名凤,浦江人。宋亡,与二子隐居不仕,有《存雅堂稿》。

    吴子善,名思齐,永康人。与方凤、谢翱为友。

    龚圣予,名开,山阳人。熟于文丞相遗事,作文丞相及陆君实《二忠传》。

    梁隆吉,名栋,武昌人。宋亡,入茅山为道士。

    王元量,名大有,号水云,钱塘人。以善琴受知宋主。国亡,奉三宫留燕甚久。与文山狱中唱和,有《水云集》。

    郑思肖,名所南,号忆翁,福州人。宋末太学生,善画菊。宋亡题诗于画菊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有《谬余集》《自叙一百二十图诗》《心史》等书。

    林德旸,名景曦,号霁山。有《霁山集》。当杨总统发掘诸陵寝时,林故为丐者,背竹箩,向西番僧乞得高宗、孝宗两腰骨,归葬于东嘉。

    文天祥在监狱的时候,南北的人,无论识与不识,都替他可惜。元臣王积翁、谢昌元、程飞卿等十人,想方设法谋求让元世祖释放文天祥为民。留梦炎私下对王积翁说:“文公在赣州移檄的意志和在镇江逃脱的心思,到现在还没有消灭。倘若我们设法释放了他,他又乱动起来,岂不连累了我们?”(意思是文天祥脱身后必然会再起兵攻元。这样,现在为他求情的人都会被连累。)因此大家便不敢再提此议。元世祖自开平回到燕都,问起南北的宰相,谁最贤能。群臣都说:“北人没有再比耶律楚材贤的,南人没有再比文天祥贤的了。”元世祖便想重用文天祥。王积翁和谢昌元,把世祖的意思写信告诉了文天祥,文天祥回信道:“诸位的义气同鲍叔一样,但天祥的事与管仲不同。管仲不死,而功名天下人都知晓;天祥要是不死,而放弃自己平生的全部,将会遗臭于万年,又怎么能行呢?”

    王积翁又奏请世祖释放文天祥,特别优待他,借此劝勉一般事君的人。世祖便告诉王积翁,让他命兵马司好好地给文天祥饮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