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般若心经解义最新章节!

    注 般若。华言智慧。即人之本性。超情离见。湛寂圆明之称。般若体用清净。如如圆满。细分有三。一实相般若。无相之相。名为实相。即经云不生不灭是也。二观照般若。离相之照。名为观照。经云行深照见是也。实相即所照真理。观照即能照妙慧。实相是体。观照是用。三文字般若。即言说章句。能诠般若者是。波罗蜜多。此云到彼岸。对苦海言之也。多字作梵音语助词。有智慧者。照破烦恼。不溺情波。生死超然。妙契本有。即凭此般若之真体妙用。以超登彼岸也。心是般若心。乃诸佛之性体。以般若到彼岸。不外自识此心。经者径也。是修行之径路也。题兼华梵两言。显标宗旨。

    论 此经总为世人耽着现前幻境。造种种业。迷真丧本。万劫堕落。辗转受苦。总无出期。佛在觉中。哀悯惨切。冀人因言悟道。以脱离苦海。特说此观照妙法。揭醒心无挂碍大自在之真境。六百卷般若义蕴。都该括于二百六十字之内。大意秉六如之观智。扫五蕴之空华。表生佛之一如。达真如之实相。括金刚经之奥旨。而归简易者。此经是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注 观。即下照见。自在。即下心无挂碍。自其闻声赴感而言。称观世音。自其不见一法之体而言。曰观自在。菩萨。华言觉有情。谓能以此自在观智自觉。并觉一切有情众生也。行。功行也。亦修行也。深。穷微极妙也。般若。兼实相观照说。波罗蜜多。即是到彼岸。谓观照般若。契合实相。乃全体究竟之义。时。谓功行圆满之时。照者。般若之灵光。体也。见者。无相之慧眼。用也。即上文所云观也。蕴。藏也。以其伏藏阴覆。缠缚人心。故名蕴。五蕴。即下文色受想行识也。色谓幻色。受谓领纳。想谓妄想。行谓迁流造作。识谓明了分别。识即心主。受想行。是心所发也。凡人一身。不出色心二法。色蕴惟一。心蕴有受想行识四种。众生受生死苦。俱从五蕴。不得解脱来。菩萨行深般若。证知五蕴各无自性。彻底是个真空也。度。度脱也。逼迫为苦。被困为厄。菩萨照五蕴空寂。离生死海。复悯众生颠倒妄想。受诸苦恼。故说此般若法门。令其修习。离苦得乐也。

    论 此序能行般若之大菩萨。自度度人。以为修行之标准也。四句为全经之纲。佛说此经。专以度众生苦厄为心。五蕴为万苦根株。众生未能空此。故萦缠苦厄。如蚕作茧。于百沸汤中。头出头没。丝无断日。菩萨既断蕴丝。故得空色两融。智悲俱运。不但能自出苦海。又能救度众生。同出苦海。究其神通。祇此慧觉虚含。洞彻源底。照见五蕴皆空而已。六字是全经要旨。最重。不照见。则妄念起灭。生死无休。是名烦恼海无一得自在也。能照见。则一真常湛。万法圆融。是名真空界无一不自在也。菩萨自心清净圆融。略无挂碍。故能自度度人。此经诚疗众苦之灵丹。渡迷津之宝筏也。

    讲 阿难说。我教有观自在菩萨者。功行最深。具大智慧。造到彼岸之时。照见自己之五蕴。与众生之五蕴。皆属空虚。于己则修无上菩提。于人则多方接引。俾一切苦恼之厄。尽归解脱。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注 舍利子。即舍利弗尊者。声闻乘中。智慧第一。在如来十大弟子之列。佛故呼而告之。色即四大幻色。空乃般若真空。色不异空。是破凡夫有见。执色为实色也。空不异色。是破二乘耽枯。堕空为偏空也。知幻色非色。真空不空。故曰不异。舍空别无色。而色即空。舍色别无空。而空即色。故曰即是。色空虽对举。本意惟归于空。五蕴先言色者。以色是坚固妄想。凝结成象。最易执着。若于此勘破。其余四蕴。胥冰消矣。亦复如是。例上色蕴。亦作如是观也。

    论 此明空理。即观照般若也。众生由迷真空。而受幻色。菩萨修般若观慧。照了幻色即是真空。幻色如泡影露电。当其出现。何尝无像。一刹那顷。变灭归空。色不异空也。真空如圆明大镜。当其虚悬。何尝有物。一有照见。随成形色。空不异色也。变色为空。色即是空也。随空见色。空即是色也。不异即是。总言色与空。无二见处。

    讲 弟子舍利子。正是欲脱离苦厄者。菩萨呼其名而告之曰。舍利子。尔知世间有形者为色。无形者为空。不知色乃梦幻泡影。不异夫空也。空乃一真显露。不异夫色也。色不即是空乎。空不即是色乎。夫因色而有受。因受而有想。因想而有行。行之不得。则识于心而不忘。五者相因而见者也。今色既是空。则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矣。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注 是字。直指之词。诸法。涵下根尘处界谛缘度等。空相。乃真空妙相。即般若实相。即真如自性也。以其如如不动。非有非非有。故曰空相。六不字。就此本空释出真体。缘至为生。缘散为灭。五浊恶境为垢。无为偏空为净。真理渐圆为增。惑障渐消为减。惟此真空之体。原自无生。何复有灭。自来不垢。净亦强名。在圣不增。处凡不减。

    论 此显空体。即实相般若也。上文已明五蕴皆空之理。隐然显出一个真空相。恐人第认作观照工夫。而未知真空实相。所以就诸法中。指点出空相来。言法证于空。离妄即真。真性历劫不毁。故不生不灭。真性本来不染。故不垢不净。真性不着一物。故不增不减。不生。故无生死相。不灭。故无涅槃相。不垢。故无烦恼相。不净。故无菩萨相。不增。故无结业相。不减。故无解脱相。

    讲 舍利子。是真性常清常净。毫无法相可名。不诚为诸法中之空相乎。言乎其妙。则常存不敝。不生不灭也。湛然清虚。不垢不净也。自然恰好。不增不减也。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注 是故。承上文而言。空中者。是前不生不灭等真空之中也。十三无字。根上六不字来。是故空中一顿。以下一气贯到无智无得句。色受想行识为五蕴。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以其污人之心。故曰尘。根尘和合。为十二处。言各有处所也。亦云十二入。从见为眼识。从闻为耳识。从臭为鼻识。从尝为舌识。从染为身识。从分别为意识。合六根六尘六识。为十八界。界谓限域也。举首末二界。超略中间。故用乃至二字。省文耳。无明至老死。为十二因缘。性智本明。由妄念瞥起。俄成晦昧。故名无明。因无明鼓动。而妄念迁流。故无明缘行。因行而造业。识了别境界。为来生种子。故行缘识。此三支。乃前世所作之因也。幻形方谢。神识即驰。投托母胎。具受想行识等名。及形质之色。故识缘名色。既有名色。胎中遂具六根。有入尘之用。故名色缘六入。既有六入。出胎便与六尘相接。故六入缘触。既有觉触。便有苦乐在。心下领略。故触缘受。以上四支。乃现在所受之果也。心既领受。便贪种种淫欲事。故受缘爱。既有贪爱。便驰求不息。于境生取着心。故爱缘取。由爱而取。着意驰求。便造种种之业。故取缘有。此三支。乃现在所作之因也。由诸有结为三界生因。来世复于四生六道中受生。既有生。则必有生有死。由此轮回。无了期矣。此二支。乃来世当受之果也。此十二因缘。该三世因果。亦举首末而略中间。故亦云乃至。始无明。终老死。次第而生。即一大苦蕴生。是为流转门。无明尽。至老死尽。以次而灭。即一大苦蕴灭。是为还灭门。此是缘觉人所观之境。苦集灭道为四谛。苦即生死苦果。集是惑业苦因。二者世间法也。灭即涅槃乐果。道即道品乐因。二者出世间法也。此是声闻小乘人所观之境。智乃圆照之妙心。即是般若。得乃所证寂灭之理。即是彼岸。真空之中。无五蕴。自无十二处。亦无十八界。是断凡情。由是空十二因缘。无缘觉法也。观四谛清净。无声闻法也。智得俱空。并无菩萨法也。是断圣解。合之总为断惑。总是释五蕴皆空。自初地至大乘。皆当了此蕴空法。以复真体也。

    论 此明空体之离诸相。正见般若之深也。上文只是显真空自相。而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