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起信论裂网疏最新章节!

相。实是邪定。非出世定也。

    或复劝令受女等色。或令其饮食乍少乍多。或使其形容或好或丑。

    此亦杂染不定诸魔相也。二明魔事之相竟。

    【(寅)三明魔乱之失】

    若为诸见烦恼所乱。即便退失往昔善根。

    两种似善根相。则为诸见所乱。必起烦恼。两种不定杂染。则为烦恼所乱。亦起诸见。幷彼往昔微少善根。亦退失矣。可不哀哉。初示魔事相竟。

    【(丑)二示对治法二。初治邪。二归正。(寅)今初】

    是故宜应审谛观察。当作是念。此皆以我善根微薄。业障厚重。为魔鬼等之所迷惑。如是知已。念彼一切皆唯是心。如是思惟。刹那即灭。

    对治有三。二是方便。一是正修。二方便者。一是审谛观察。觉知皆是魔事。不生一念迷乱心也。二是自念善根微薄。业障深重。反躬责己。悔过迁善也。一正修者。念彼一切皆唯是心。心外无法。不离一相三昧也。

    【(寅)二归正】

    远离诸相。入真三昧。心相既离。真相亦尽。

    远离诸相者。以三对治灭魔事也。入真三昧者。依于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发如实智也。心相既离者。得无分别智也。真相亦尽者。触无所得也。具如唯识加行通达二位广明。须者寻之。

    从于定起。见诸烦恼不现行。以三昧力坏其种故。殊胜善品。随顺相续。一切障难。悉皆远离。起大精进。恒无断绝。

    此明善修止者。不唯远离魔事。即能登发心住。入净心地。圆具奢摩他毗钵舍那也。二明证相竟。

    【(癸)三劝修二。初正劝。二明益。(子)今初】

    若不修此三昧行者。无有得入如来种性。以余三昧皆是有相。与外道共。不得值遇佛菩萨故。是故菩萨于此三昧。当勤修习。令成就究竟。

    余三昧者。指依气息形色等诸三昧也。虽六妙门。十六特胜。九想。十想。背舍胜处。一切处等。种种三昧。皆能发无漏慧。证三乘果。然必已发无漏。方不与外道共。若未发无漏。或亦随禅受生。则与外道相去无几。乃至九次第定。前八亦幷与外道共。灭受想定。虽云不共。仍依有顶游观无漏而入。未是全不共也。又虽得灭尽定。若未断尽上地思惑。仍生五不还天。仍与外道同在舍念清净地中。不得值遇诸佛菩萨。是故唯此真如三昧。乃能得入如来种性也。若得此三昧。则所生一切根本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有觉有观等三三昧。乃至观炼熏修一切三昧。一一皆名不共三昧。以达其不可得故。皆是摩诃衍也。如客比丘。宿佛房中。佛入初禅乃至四禅。客皆随入。佛乃更以异相而入初禅。客便茫然不知佛入何定。当知佛前所入。是用共禅。故客能知能入。佛后所入。是不共禅。故客不复知也。又法华三变净土。佛亦仍用背舍胜处及一切处三种三昧。而其神用远非二乘所能测识。皆由不共三昧。融彼共相。令共三昧皆成不共。故云真如三昧。能生无量三昧也。

    【(子)二明益】

    修此三昧。现身即得十种利益。一者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二者不为一切诸魔恶鬼之所恼乱。三者不为一切邪道所惑。四者令诽谤深法重罪业障。皆悉微薄。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六者于如来境界。信得增长。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远离憍慢。柔和忍辱。常为一切世间所敬。九者设不住定。于一切时一切境中。烦恼种薄终不现起。十者若住于定。不为一切音声等缘之所动乱。

    真如乃是诸佛菩萨平等法身。故修真如三昧。即获平等用熏之益。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此即总相益也。二者能观妄念无相。自伏爱种。故魔不能乱。三者能观妄念无相。自伏见种。故邪不能惑。四者转谤为信。能观深法。故罪障渐薄。如汤消冰。五者以信除疑。如明破闇。故恶觉观灭。六者了知如来境界。不离心之真如。故信得增长。七者信一切法本性涅槃。故远离忧悔。勇猛不怯。八者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定当作佛。故远离憍慢。柔和忍辱。如常不轻菩萨。始虽被人打骂。终必为人敬信归仰。九者以信解力伏烦恼种。故虽不住定。不起现行。十者知一切音声等缘。皆唯心现。不取不舍。故不能动乱其正定也。初释止竟。

    【(壬)二释观二。初明应修。二明修相。(癸)今初】

    复次若唯修止。心则沉没。或生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宜应兼修于观。云何修耶。

    善修止者。即止是观。不沉不掉。便入真如根本三昧。获十利益。乃至入正定聚。不复退转。何劳更明修观法耶。今为不得意人。心必沉没。或懈怠不乐众善。而堕凡外。或远离大悲。而堕二乘。故复示以应兼修观也。

    【(癸)二明修相三。初四谛观。二弘愿观。三起行观。(子)今初】

    谓当观世间一切诸法生灭不停。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应观过去法如梦。现在法如电。未来法如云。忽尔而起。应观有身。悉皆不净诸虫秽污。烦恼和杂。

    此先明苦谛观也。一生灭不停是无常行。无常故苦。即是苦行。苦故无我。过去如梦了不可得。现在如电刹那不住。未来如云忽起无所从来。即无我行。诸虫秽污等。即不净行。此四行观。对治凡外一切见爱无不尽也。

    观诸凡愚所见诸法。于无物中。妄计为有。

    此即集谛观也。妄计即惑。惑即集谛。此观正治凡外贪著三有。兼治愚法声闻妄生恐怖。

    观察一切从缘生法。皆如幻等。毕竟无实。观第一义谛。非心所行。不可譬喻。不可言说。

    此即灭谛观也。缘生如幻。则即事而真。真非事外。故非心所行。不可譬喻言说。正治凡外非灭计灭。兼治二乘舍有觅空。权位菩萨弃边取中。

    观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皆因无明熏习力故。受于无量身心大苦。现在未来。亦复如是。无边无限。难出难度。常在其中。不能觉察。甚为可愍。

    此即道谛观也。若能觉察无明因果。便是出要度脱之道。愍物迷此。即为下文弘愿观本。正治凡外不知出要。兼治二乘不起大悲。初四谛观竟。

    【(子)二弘愿观】

    如是观已。生决定智。起广大悲。发大勇猛。立大誓愿。

    此总明依四谛境。发四弘誓。上求佛道。名决定智。下化众生。名广大悲。弘能任重。名大勇猛。毅能道远。名大誓愿也。

    愿令我心离诸颠倒。断诸分别。

    此即烦恼无尽誓愿断也。自未度脱。欲度他人。无有是处。故首明之。其实四弘在一心中。非有先后。

    亲近一切诸佛菩萨。顶礼供养。恭敬赞叹。听闻正法。如说修行。尽未来际。无有休息。

    此即法门无量誓愿学也。不离颠倒分别。则不能亲诸佛菩萨。不勤供养听法。不能修无量度生法门。是故四弘宛转相成。

    以无量方便。拔济一切苦海众生。

    此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

    令住涅槃第一义乐。

    此即佛道无上誓愿成也。同一切众生皆成佛道。非愿独成佛故。二弘愿观竟。

    【(子)三起行观】

    作是愿已。于一切时。随己堪能。修行自利利他之行。行住坐卧。常勤观察。应作不应作。是名修观。

    此即以行填愿也。自他本自不二。由于颠倒分别。妄见有殊。今既随顺真如法性。依四谛观而发四弘。故于一切时中。随己堪能。或修自利之行。能为众生作增上缘。即是利他。或修利他之行。能破自心颠倒烦恼。即是自利。乃至一行一住一坐一卧。苟可自利利他则应作之。苟不可以自利利他则不应作。设使自虽有益。能令人损。或虽有益他人。自堕名利。皆亦不应作也。发菩提心者。最宜勤加观察。二释观竟。

    【(壬)三释双行】

    复次若唯修观。则心不止息。多生疑惑。不随顺第一义谛。不出生无分别智。是故止观应幷修行。

    善修观者。即观是止。念念与菩提心相应。便契第一义谛不思议境。此观便是无分别智。今为不得意人。散心缘四谛境。虽发弘愿不知四谛。秖是一心。多生疑惑。故于本来无二法中。巧示双行方便。

    谓虽念一切法皆无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灭。自性涅槃。而亦即见因缘和合。善恶业报。不失不坏。

    此示即止而观也。念一切法自性涅槃。一心真如门也。止也。即见因缘业报不失不坏。一心生灭门也。观也。秖于不生不灭性中。妄有因缘生灭。则四谛皆唯一心明矣。以世间因果即苦集。出世因果。即道灭。十界差别。皆是心生灭门。皆依真如门故。

    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见一切诸法无生无性乃至涅槃。

    此示即观而止也。既依真如而有生灭。则知生灭诸法同一真如。别无自性矣。二各释竟。

    【(辛)三结益】

    修行止者。对治凡夫乐著生死。亦治二乘执著生死而生怖畏。修行观者。对治凡夫不修善根。亦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小心过。是故止观互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必不能得无上菩提。

    观生灭即真如。名止。生死本空。何可乐著。生死无性。何须怖畏。观真如即生灭。名观。因果宛然。安得不勤修善。同体在迷。安得不普济度。葢一心二门。本不相离。故一心止观。决不可偏修也。为成无上菩提。所以二行作一门说。初正示修习信心竟。

    【(丙)二更示胜异方便二。初泛明念佛除障。二的指求生极乐。(丁)今初】

    复次初学菩萨。住此娑婆世界。或值寒热。风雨不时。饥馑等苦。或见不善可畏众生。三毒所缠。邪见颠倒弃背善道。习行恶法。菩萨在中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诸佛菩萨。恐不能成就清净信心。生疑欲退者。应作是念。十方所有诸佛菩萨。皆得大神通。无有障碍。能以种种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险厄众生。作是念已。发大誓愿。一心专念佛及菩萨。以生如是决定心故。于此命终。必得往生余佛刹中。见佛菩萨。信心成就。永离恶趣。

    初学菩萨。已解一心真如生灭二门而修信行。但止观力微。境缘粗恶。未入正定聚中。不能保其无退。故更示此胜异方便。令仗自心中之他佛。度脱佛心中之自身也。须知前止观门。名念自佛三昧。今示念佛菩萨。即念他佛三昧。以念佛及菩萨。不生妄想分别。即是止行。了知诸佛菩萨有大神通巧便。能救拔我及诸众生。即是观行。所以修止观时。设见佛菩萨形。知是魔事不生取著。今念佛菩萨时。设更别商止观。大似骑牛觅牛矣。然正念佛菩萨时。或得见佛菩萨。即应了知。唯心所现。万勿取著。勿生喜动。勿向人说。如远公生平三见圣相。不语一人。此为要诀。唯至临终见佛菩萨。方是感应道交。定非魔事。不必致疑。以佛菩萨得大神通。决定护念有缘念佛众生。不失时故。言发大誓愿者。为度众生求生净土。非为自身独出生死。有此菩提弘愿。方是往生正因。不然。纵令念佛菩萨。与佛菩萨气分不相契合。不能生净土也。

    【(丁)二的指求生极乐】

    如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诸善根。回向愿生。决定得生。常见彼佛。信心增长。永不退转。于彼闻法。观佛法身。渐次修行。得入正位。

    十方诸佛。净土无量。经论多指归极乐者。略有四意。一者阿弥陀佛。与此土人最有缘故。乃至穷村僻坞。若男若女。若长若幼。若智若愚。无不知称阿弥陀佛名者。二者法藏比丘愿力胜故。诸佛果德虽实平等。因中愿力任运摄生。无差别中有差别故。三者令人系念得专心故。若不专叹。则众生既欲生西。又欲生东。心无一定。净业难成。所以十方诸佛。同出广长舌相。赞此一门。令人专忆。四者阿弥陀佛。即法界藏身。极乐世界。即莲华藏海。故见一佛。即为见无量佛。生一土。即为生无量土。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为一切佛所护念。以法身不二故。生佛不二故。能念所念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因该果彻。更无二故。余如净土经论广明。不能备述也。四修信分竟。

    【(乙)五利益分四。初总劝闻思修。二别示闻思修功德。三诫诽谤获大罪。四结示大乘功能。(丙)今初】

    云何利益分。如是大乘秘密句义。今已略说。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广大法中。生净信觉解心。入大乘道无有障碍(者)。于此略论。当勤听受。思惟修习。当知是人。决定速成一切种智。

    净信觉解心者。若约圆妙绝待言之。则信即解。解即信。如来名世间解。亦可名究竟信也。今约初机言之。有信无解。能长烦恼。有解无信。能长邪见。故幷举净信觉解两心。以为入大乘道之正辙也。听受者闻慧也。思惟者思慧也。修习者修慧也。三慧资无漏种。令起现行。故能速成一切种智。

    【(丙)二别示闻思修功德】

    若闻此法不生惊怖。当知此人。定绍佛种。速得授记。

    此别示闻慧功德也。

    假使有人。化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令住十善道。不如于须臾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无量无边。

    此别示思慧功德也。一是世间善法。一世出世上上善法故。

    若一日一夜如说修行。所生功德无量无边。不可称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阿僧祇劫。说不能尽。以真如功德无边际故。修行功德亦复无边。

    此别示修慧功德也。修能显性。所以功德与法性等。不可尽说也。二别示闻思修功德竟。

    【(丙)三诫诽谤获大罪】

    若于此法生诽谤者。获无量罪。于阿僧祇劫。受大苦恼。是故于此应决定信。勿生诽谤。自害害他。断三宝种。

    由有自心一体三宝。方有世间一切三宝。若谤此法。即是断三宝种。罪报之大。甚于五逆十恶也。

    【(丙)四结示大乘功德】

    一切诸佛。依此修行成无上智。一切菩萨。由此证得如来法身。过去菩萨。依此得成大乘净信。现在今成。未来当成。是故欲成自利利他殊胜行者。当于此论勤加修学。

    此正所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也。三世菩萨。非此不成大乘净信。故劝欲成二利行者。必当勤修学也。此四段文。即顺四悉檀说。可准思之。二正说五分竟。

    【(甲)三结施回向】

    我今已解释。甚深广大义。功德施群生。令见真如法。

    初二句结前所说。第三句以此功德普施群生。第四句回向真如实际。同成究竟大菩提也。

    原跋

    大乘起信论者。佛祖传心之正印。法性法相之总持也。如来昔以大乘阿毗昙。付与弥勒。摩诃般若。付与文殊。般若破执有而显妙有。毗昙破恶空而显真空。一音所宣。曾无异旨。佛灭五百年后。异见滋生。马鸣大士。应佛悬记。重兴正法。始则示为计我外道。后乃广显二空妙宗。作无我大师子吼。破凡外二乘偏执。宗百洛叉大乘经典。造此略论。申畅一心二门。即生灭而显真如。收般若真空不空之妙旨。即真如而辨生灭。阐毗昙幻有不有之玄诠。厥后龙树依般若而造中论。还以空义成一切法。护法依毗昙而解唯识。还以幻有显二种空。故知马鸣龙树护法三大菩萨。同契佛心。曾无稍异。奈何以文解义。泥名相而昧旨归。伐异党同。竖门庭而坚斗诤。谬谈圣旨。错解真乘。千百年来。竟同长夜。哀哉末叶。诚可痛心。旭以业障深缠。未登正位。夙因微善。游刃圆宗。客岁尽散学人。志图修证。今春偶遇戒子。邀入新安。顷从汤泉白岳还寓歙浦回龙。窃为二三子商究楞伽。复以余力。再解兹论。最喜此地枯寂。不异桃源。兼爱主人率真。绝无世态。食粟米饭。啖豆腐滓。仅十一日。草疏遂成。是役也。上藉诸佛菩萨马鸣大师加被之力。所以略无疑滞。又赖允持循公法主外护。故无他缘所侵。至于性相关头。种种问辩。则戒子坚密时公之启予者多矣。是月二十有八日阁笔故跋。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六(终)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