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法海观澜最新章节!

    古吴蕅益比丘智旭辑

    中山汤学绅康民阅梓

    【律学纲维】

    ○大方广佛华严经贤首品云。若常信奉于诸佛。则能持戒修学处。若常持戒修学处。则能具足诸功德。

    又云。家是贪爱系缚所。欲使众生悉免离。故示出家得解脱。于诸欲乐无所爱。

    述曰。出家学处。所谓二百五十戒也。戒名波罗提木叉。此翻保解脱。今既示出家得解脱。是明指比丘戒法。决能具足诸功德矣。苟不持修。岂名信佛奉佛。谁谓毗尼仅属小乘。非即大华严哉。

    明法品云。于去来今佛所说之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舍离。是故能令佛法僧种。永不断绝。

    十行品中第二行云。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饶益行。此菩萨护持净戒。于色声香味触。心无所著。亦为众生如是宣说。不求威势。不求种族。不求富饶。不求色相。不求王位。如是一切。皆无所著。但坚持净戒。作如是念。我持净戒。必当舍离一切缠缚。贪求。热恼。诸难逼迫。毁谤乱浊。得佛所赞平等正法。佛子。菩萨如是持净戒时。于一日中。假使无数百千亿那由他诸大恶魔。诣菩萨所。一一各将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天女皆于五欲善行方便。端正姝丽。倾惑人心。执持种种珍玩之具。欲来惑乱菩萨道意。尔时菩萨作如是念。此五欲者。是障道法。乃至障碍无上菩提。是故不生一念欲想。心净如佛。唯除方便教化众生。而不舍于一切智心。佛子。菩萨不以欲因缘故。恼一众生。寍舍身命。而终不作恼众生事。菩萨自得见佛已来。未曾心生一念欲想。何况从事。若或从事。无有是处。尔时菩萨但作是念。一切众生于长夜中。想念五欲。趣向五欲。贪著五欲。其心决定耽染沉溺。随其流转。不得自在。我今应当令此诸魔。及诸天女。一切众生住无上戒。住净戒已。于一切智。心无退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入于无余涅槃。何以故。此是我等所应作业。应随诸佛如是修学。作是学已。离诸恶行。计我无知。以智入于一切佛法。为众生说。令除颠倒。然知不离众生。有颠倒。不离颠倒。有众生不于颠倒内。有众生。不于众生内。有颠倒。亦非颠倒。是众生。亦非众生。是颠倒。颠倒非内法。颠倒非外法。众生非内法。众生非外法。一切诸法。虚妄不实。速起速灭。无有坚固。如梦如影。如幻如化。诳惑愚夫。如是解者。即能觉了一切诸行。通达生死。及与涅槃。证佛菩提。自得度。令他得度。自解脱。令他解脱。自调伏。令他调伏。自寂静。令他寂静。自安隐。令他安隐。自离垢。令他离垢。自清净。令他清净。自涅槃。令他涅槃。自快乐。令他快乐。佛子。此菩萨复作是念。我当随顺一切如来。离一切世间行。具一切诸佛法。住无上平等处。等观众生。明达境界。离诸过失。断诸分别。舍诸执著。善巧出离。心恒安住。无上无说。无依无动。无量无边。无尽无色。甚深智慧。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饶益行。

    十地品中第二地。专明戒波罗蜜。(第三十五卷)

    随好光明功德品云。诸天子。汝等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净治其意。住善威仪。悔除一切业障。烦恼障。报障。见障。以尽法界众生数等身。以尽法界众生数等头。以尽法界众生数等舌。以尽法界众生数等善身业。善语业。善意业。悔除所有诸障过恶。

    离世间品云。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戒。何等为十。所谓身清净戒。护身三恶故。语清净戒。离语四过故。心清净戒。永离贪嗔邪见故。不破一切学处清净戒。于一切人天中作尊主故。守护菩提心清净戒。不乐小乘故。守护如来所制清净戒。乃至微细罪生大怖畏故。隐密护持清净戒。善拔犯戒众生故。不作一切恶清净戒。誓修一切善法故。远离一切有见清净戒。于戒无著故。守护一切众生清净戒。发起大悲故。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十七卷。大天告善财云。如诸众生及草木。一切生长咸依地。世及出世诸善根。皆依最胜尸罗地。无戒欲求生善道。如鸟无翼欲飞空。如人无足欲游行。亦如渡海无船筏。 或于日夕三时浴。或复三时作护摩(此云火祭。谓结坛持咒术)。却粒自默如哑羊。无戒苦身无所利。 或大族子旃陀子。俱能持戒等生天。贵贱种姓亏戒身。皆堕地狱无差别。卑门持戒生天上。胜族毁犯堕幽冥。摩登持戒亦生天。仙人破戒入诸狱。王族多闻具色力。恶见无戒如兽蚖。如甘果树猛兽围。犹莲华池毒蛇止。寍守贫贱恒持戒。具圣财宝德严身。破戒众人之所轻。持戒天人咸信重。旃檀郁金及沉麝。如是一切不为香。菩萨持戒最胜香。徧出人天无有尽。卑陋持戒后生天。现蒙王者所瞻礼。此世他生安隐乐。如是戒果牟尼说。欲生人天及涅槃。如应具戒必当得。是故精勤持净戒。随心所愿皆圆满。若有临终肢节痛。一切亲属欲分离。谛思我有清净戒。身心欢乐无忧畏。戒为惑病最胜药。护诸苦厄如父母。痴闇灯炬生死桥。无涯业海为船筏。帝释转轮威德王。富贵尊严无等伦。家有仆隶能持戒。承事供养而亲敬。若有临至命终时。持戒破戒生安畏。欲得当来极乐处。应当专意勤护持。戒珠不假刀兵护。戒为伏藏无所侵。戒为勇伴导前行。戒为出世庄严具。我赞持戒诸功德。如佛世尊真实说。 三十一卷。天主光女告善财云。汝应勤修表无表戒。谓若性若遮。有罪无罪。微细观察。无缺减故。 三十三卷云。有二种戒。具足受持。则得圆满善知识法。一菩萨戒。二别解脱戒(即比丘学处也)。持是二戒。则能圆满善知识法。如佛所说。自不持戒。令他持戒。无有是处。若诸菩萨。具足圆满头陀功德。如是二戒。悉得清净。不失善法。 三十八卷云。菩萨有十种法。审谛思惟具足圆满。则能成就无憍慢心。一者谛观身界。作是念言。我今出家。无殊死人。父母亲爱朋友眷属。一切所有。皆弃舍故。二者思惟我今服坏色衣。进止威仪。不同世间。三者思惟既毁形好。执持应器。乞丐于他。四者思惟我今乞食。如旃陀罗。五者思惟为求段食。长养我身。我之寿命。死在他手。六者思惟所乞之食。人畜之余。彼若嫌弃。我方得食。七者思惟我今应当于师长所。恭敬供养。令生欢喜。八者思惟我今欲令同梵行者。生欢喜故。具足威仪。无违法式。九者思惟我今出家。于佛法中。未得少分。十者思惟一切众生。于我嗔恨。我常安隐。如是思惟。得无憍慢。 晋译贤首品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 十善业迹悉清净。劝化众生持净戒。开发众生求佛道。因是得成清凉光。 十回向品云。菩萨若自不修梵行。令他净修梵行。无有是处。自退梵行。令他具足梵行。自破梵行。令他安立梵行。自离梵行。令他立梵行道。自减梵行。令他修习梵行。自不乐梵行。令他乐修梵行。自不住梵行。令他安住梵行。自不究竟梵行。令他究竟梵行。自舍梵行。令他不舍安住梵行。自坏散梵行。令他摄取梵行。俱无有是处。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如说修行。远离颠倒。又能广说离颠倒法。实语实行。修习清净身口意业。离诸染污。行无碍处。灭一切障。 离世间品云。离慢下意。心无放逸。身口及意。皆悉柔软。无有轻躁。心常欢喜。护持净戒。和颜爱语。先意问讯。远离邪伪。是菩萨智具。自然成就佛法器故。

    ○增益阿含经释道安序云。此二阿含。其中往往有律语。外国不通与沙弥白衣共视也。而今已后。幸共覆之。使与律同。此乃兹邦之急者也。斯谆谆之诲。幸勿藐藐听也。广见而不知护禁。乃是学士通中创也。 增益第二卷云。所谓戒者。息诸恶故。戒能成道。令人欢喜。戒璎珞身。现众好故。夫禁戒者。犹吉祥瓶。所愿便尅。诸道品法。皆由戒成。如是行禁戒者。成大果报。诸善普具。得甘露味。至无为处。 第五卷云。设有作重罪。悔过更不犯。此人应禁戒。拔其罪根原。

    长阿含经第十五卷。婆罗门云。戒即智慧。智慧即戒。有戒有智。然后所言诚实。无有虚妄。我说名婆罗门。佛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有戒则有慧。有慧则有戒。戒能净慧。慧能净戒。如人洗手。左右相须。戒慧具者。我说名比丘。

    正法念处经云。有垢戒者。生于天中。无垢戒者。至于涅槃。世间戒者。则有流动。出世间戒。则无流动。 又云。意受持戒故。师则能与戒。无心谄受戒。必定入地狱。又云。自余死者。唯弃其身。毁戒此丘。一切善法。皆悉破坏。 又云。若受持戒者。可得名为人。一切破戒者。则如狗不异。

    中阿含经云。人犯一法。谓妄言是。不畏后世。无恶不作。寍啖铁丸。其热如火。不以犯戒。受世信施。若畏于苦。不爱念者。于隐显处。莫作恶业。若不善业。已作今作。终不得脱。亦无避处。 又云。若有比丘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秽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戒为梯。升无上慧堂正法阁者。终无是处。

    杂阿含经云。世尊告诸比丘。当恭敬住。常当系心。常当畏慎。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所以者何。若有比丘不恭敬住。不系心。不畏慎。不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欲令威仪足者。无有是处。不备威仪。欲令学法满者。无有是处。学法不满。欲令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无有是处。解脱知见不满足。欲令得无余涅槃者。无有是处。

    本事经云。出家而破戒。二俱无所成。谓失在家仪。及坏沙门法。寍吞热铁丸。洋铜而灌囗。不受人信施。而毁犯尸罗。诸毁犯尸罗。无悔无惭愧。多受人信施。定当生地狱。诸有智慧人。应坚持净戒。勿受人信施。而毁犯尸罗。

    ○大宝积经三律仪会云。世若有人于别解脱起违背想。则为于佛力无所畏而生违背。彼若于佛力无所畏生违背者。则于去来现在诸佛而生违背。由此未来所受异熟无量大苦。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受地狱苦。比前众生所受苦毒。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优波尼沙昙分。亦不及一。 又云。我终不听执著我见。众生见。寿者见。补特伽罗见者。于我法中而得出家。我若不许。强出家者。皆为是贼。食重信施。亦不成就真比丘戒。 菩萨藏会云。勿自恃持戒。轻毁犯戒者。恃戒陵于人。是名真破戒。 又云譬如圂猪。行处粪秽。兼又食啖。初无厌恶。众生亦尔。极可怜愍。淫恼所逼。于亲非亲。为诸烦恼之所加害。行魔徒党魔罥所缚。缠裹惑网。陷没欲泥。菩萨观是事已。于彼众生发起大悲。我当为彼宣说妙法。令其永断诸欲烦恼。 又云。我说一切习近欲时。无有少恶而不造者。彼若报熟。无有少苦而不摄受。 又云。出家菩萨复有五法若成就者。不值佛世。不亲善友。不具无难。失坏善根。不随安住律仪菩萨修学正法。亦不速悟无上菩提。何等为五。一者毁犯尸罗。二者诽谤正法。三者贪著名利。四者坚执我见。五者能于他家。多生悭嫉。譬如饿狗。慞惶缘路。遇值锁骨。久无肉腻。但见赤涂。言是厚味。便就衔之。至多人处。四衢道中。以贪味故。涎流骨上。妄谓甜美。或齩或舐。或啮或吮。欢喜缠附。初无舍离。时有刹帝利婆罗门。及诸长者。皆大富贵。来游此路。饿狗遥见。心生热恼。作如是念。彼来人者。将无夺我所重美味。便发大嗔。出深毒声。恶眼邪视。露现齿牙。而行啮害。如是当来末世。有诸苾刍。于他施主。勤习家悭。耽味屎尿。妄加缠裹。虽值如是。具足无难。而便委弃。不修正检。此之苾刍。我说其行。如前痴狗。 又云。当来之世。我诸弟子。少有苾刍。深心希乐。趣般涅槃寂静之法。多依三事以为常业。一者常喜追求世间名利。二者贪乐朋党追求食家。往还不绝。三者喜乐追求华饰房宇。贮积财宝什物资具。以依如是三种事故。终不解脱三种恶趣。 文殊师利授记会云。若有已发菩提心者。乃至微恶终更不作。何所不作。谓贪嗔痴。及以在家威仪调戏。悉皆远离。若出家已。不复希望名利恭敬。安住出家所修行法。 又云。菩萨成就一法。令愿不退严净佛刹。何谓一法。应学不动如来为菩萨时。本所修行。立弘誓愿。我当所在生处。初生之时。若不出家。则为欺诳十方诸佛。如是菩萨。应随顺学。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生处。皆悉决定舍家出家。何以故。菩萨最胜利益。所谓出家。乐出家者。则能摄取十种功德。一者不著诸欲。二者乐阿兰若。三者行佛所行。四者离凡夫行。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财产。六者离恶道因。七者修善趣法。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损减。九者恒为诸天之所叹羡。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护。 又云。菩萨成就三法。令愿不退。摄受佛刹功德庄严。一者尊重爱乐住阿兰若。二者无所染著而行法施。三者坚固安住净戒律仪。菩萨坚住戒律得十无畏。一者入聚落无畏。二者众中说法无畏。三者饮食无畏。四者出聚落无畏。五者入寺无畏。六者大众中食无畏。七者教授无畏。八者亲近和尚阿阇黎无畏。九者于自眷属。慈心教诲无畏。十者受用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无畏。住戒律者。所有言说。令他信受。 又云。若菩萨在家出家。寍舍身命。终不破戒。以此持戒。共诸众生回向无上菩提。 又云。菩萨成就九法。令愿不退。严净佛刹。一者具身律仪。二者具语律仪。三者具意律仪。四者灭诸贪欲。五者灭诸嗔恚。六者灭诸愚痴。七者不行欺诳。八者为坚固友。九者不轻慢善知识。 大神变会云。大千界众生。皆发趣菩提。假令尽一劫。男女以奉施。若人发道意。以信而出家。随佛而修学。其福胜于彼。过去未来世。一切诸如来。无有不舍家。得成无上道。三世一切佛。称赞出家法。若乐供养佛。当依佛出家。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彼则近菩提。摧破魔军众。出家不放逸。白法恒增长。不坏众善根。远离诸烦恼。舍于家业累。顺道圣所赞。舍家离恼缚。除恼离魔缚。心解行无染。不久证菩提。 摩诃迦叶会云。譬如二人。善解医方。善解咒术。善别毒药。善识甘露。尔时一人。于大众中取毒食之。现稀有相。食已受苦。复求甘露咒术。望除毒气。尔时彼人求不能得。毒气炽盛。遂便命终。时第二人。作如是言。我不能食毒药。不须甘露。不欲处众作稀有想。令生苦恼。后五百岁。有诸在家出家菩萨。亦复如是。作如是言。如我说法。能除诸罪。转集恶业。言还忏悔。彼于正法。堕落退没。名为死人。复有菩萨。其心清净。既不作罪。不须忏悔。但当忏悔过去未来一切诸罪。现在不作。如彼不食毒药。不须甘露。所言毒者。于正法中犯于戒律。 又云。寍可一日。百数归俗。不应破戒。受人信施。 又云。寍以烧热铁鍱为衣。不以破戒之身。而著袈裟。寍吞热铁。不以破戒之身。食人信施。 胜鬘夫人会云。毗奈耶者。即大乘学。所以者何。为佛出家而受具足。是故大乘戒蕴。是毗奈耶。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云。持戒具足八法而得清净。一者身行端直。二者语业淳净。三者心无瑕垢。四者志向坚贞。五者正命自资。六者头陀知足。七者离诸诈伪不实之相。八者恒不忘失菩提之心。大集经海慧菩萨品云。客烦恼起生惭愧。即向十方佛忏悔。修集善法调诸根。是故菩提心最胜。 又云。不为我见。受持净戒。能坏阴魔。不为有贪。受持净戒。坏烦恼魔。若为远离生死过失。受持净戒。能坏死魔。若能生心。令毁禁者。悉持净戒。受持净戒。则坏天魔。 又云。发者。离诸恶戒。作者。至心受持诸净禁戒。观者。至心调伏毁禁之人。如法住者。净持禁戒。不生憍慢。 无言菩萨品云。若有受持清净禁戒。不求果报。是名信力。不生烦恼。毁坏禁戒。是名进力。如是净戒。至心护持。愿向菩提。是名念力。观身口意。如水中月。响幻焰等。是名慧力。 不可说菩萨品云。若有菩萨。自作是言。我是持戒。彼是破戒。如是菩萨。名诳如来。 日密分护法品云。若无量僧悉破禁戒。但令五人清净如法。若有施者。得福不可称计。何以故。以有护持佛法者故。怜愍一切诸众生故。其心平等无二相故。破戒比丘虽在众中。受取信施。不得安乐。何以故。破禁戒故。不如法故。如是人者。一切十方无量诸佛所不护念。虽名比丘。不在僧数。何以故。入魔界故。持禁戒者。即佛弟子。毁禁戒者。即魔弟子。我都不听毁戒之人。受人信施。如葶苈子。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若有不受如来戒。尚不能得野干身。何况能感人天中。最胜快乐居王位。 又云。出家菩萨。以三观门。修忍辱行。名真出家。观诸众生。是佛化身。观于自身。为实愚夫。观诸有情。作尊贵想。观于自身。为僮仆想。又观众生。作父母想。观自己身。如男女想。出家菩萨。常作是观。或被打骂。终不加报。善巧方便。调伏其心。

    宝雨经云。菩萨见违犯中。如微尘量。深生怖畏。下至小罪。心怀大惧。况多违犯。而生随喜。何以故。由如来说。苾刍当知。多服毒药。能令人死。少服毒药。亦令人死。苾刍当知。若多犯罪。即生恶趣。若少犯罪。亦生恶趣。菩萨如是正思惟时。惊怖违犯。 又云。菩萨成就十种法。能持毗奈耶藏。一能了知毗奈耶。二能了知毗奈耶义。三能了知毗奈耶甚深理趣。四能了知毗奈耶微细。五能了知应作不应作。六能了知自性违犯。七能了知施设违犯。八能了知所学波罗提木叉缘起。九能了知声闻毗奈耶。十能了知菩萨毗奈耶。诸法无行经云。以无持戒性。是知持戒法。如是知戒相。终不毁于戒。

    大萨遮经云。一切功德助道之行。举要言之。以戒为本。持戒为始。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癞野干身。何况当得功德之身。以戒净故。不断佛种。成等正觉。不断法种。分别法性。不断僧种。修无为道。以持净戒相续不断故。功德无尽。

    思益梵天经云。问曰。世尊。谁能亲近于佛。佛言。乃至失命因缘。不毁禁者。

    月灯三昧经云。无物能将此定来。必由净戒之所起。 又云。俗人处居家。善护持五戒。况得出家已。弃舍一切禁戒不完具者。弃舍我道教。毁谤于正法。阿鼻狱为家。 又云。菩萨净戒。有十种利益。一为满足一切智。二如佛所学而学。三智者不毁。四不退誓愿。五安住于行。六弃舍生死。七慕乐涅槃。八得无缠心。九得胜三昧。十不乏信财。 又云。常行乞食。有十种利。一摧我慢幢。二不求亲爱。三不为名闻。四住在圣种。五不谄不诳。不现异相。又不傲慢。六不自高举。七不毁他人。八断除爱恚。九若入人家。不为饮食而行法施。十住头陀行。有所说法。为人信受。 又云。不以无身手。故名阙身分。若不持戒者。是名身分缺。

    师子月佛本生经云。戒为甘露药。服者不老死。戒德可恃怙。福报常随己。持戒得安隐。生处无患难。亦当见诸佛。受法得解脱。

    法集经云。菩萨修持净戒。不破不漏。不点不污。智者赞叹。住彼如是持净戒中。所作大愿。皆悉成就。又云。世间出世间一切胜妙果报。皆由持戒而得。依因净戒根本力故。譬加一切草木丛林。依地为根本。菩萨住于持戒。能与一切天人。作大福田。复能满足施者功德。复次。菩萨出家。修持净戒。则能远离一切世务之事。著于染衣。则能满足舍一切所爱之物。受持净戒。则能满足身口意清净。爱念持戒。则能满足六通。宴坐持戒。则能满足菩提分法。闻于妙法。修持净戒。则能满足四无碍智。推求多闻智慧。修持净戒。则能满足不自高心。亲近善知识。修持净戒。则能满足一切功德。修持施波罗蜜戒。则能满足一切智智。如所闻法。如说修持净戒。则能满足为大法师。如所闻法。思惟持戒。则能满足得陀罗尼。念菩提心。修持净戒。则能超过一切诸恶。得满足戒。不生害心。修持净戒。则能满足不失菩提心。不失菩提心。修持净戒。则能满足不失三宝心。若有能护修持戒者。世间所有可护之者。皆悉能护。是名菩萨念戒。

    菩萨处胎经云。夫人欲出家。禁戒以为首。不著饰好法。行权菩萨道。毕命不惜身。不犯如毫厘。 又云。八关斋者。诸佛父母。

    央掘摩罗经云。沙门法者。不多积聚。乃至盐油亦不受畜。是沙门法。奴婢田宅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