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佛说四十二章经解最新章节!

。色欲虽恒情所好。然或察其味少苦多。或观其如幻如影。则亦何难忍制。若见好时。知其未必可求。则贪心自息。若被辱时。但以情恕理遣。则嗔意自平。视富贵若草头露。何容以势临人。观事境同梦所缘。何必劳心措置。广学而不博究。如入海无指南针。安能会理。恃学而生我慢。如沃壤以滋稊稗。反害良禾。佛尝言四种不可忽。一者火虽小不可忽。二者龙虽小不可忽。三者王子虽小不可忽。四者沙门虽小不可忽。今有轻未学者。未知其不可忽故也。心平等。则施难胜如来。与施最下乞人。功德无异。泯是非。则一切诸法。无非佛法。是非情见未忘。决不能见法界真善知识。不见现前一念心之实性。决不可以学无上道。不学称性权实之道。不能随化度人。未达随化度人方便。安能覩十法界境而一心不动。若不能于一一法界中具见一切法界事理。何繇善解同体方便。故知此二十事。后后难于前前也。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 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此第十三章。问意重在宿命。答意重在会道。盖知宿命者。未必会至道。而会至道者。决能知宿命也。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此第十四章。明善莫善于真修。大莫大于实证也。行道守真。则万善同会。志与道合。则法界体圆。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此第十五章。明忍辱力大。灭垢明远也。忍有三种。一耐怨害忍。亦名生忍。二安受苦忍。亦名法忍。三谛察法忍。亦名第一义忍。今即约耐怨害而入第一义也。余文易知。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覩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此第十六章。明吾人心水本澄。即是至道。但繇爱欲所搅。故不能于一念中炳现十界影像也。舍三界爱欲见思垢尽。则真谛道可见。舍偏真爱欲。尘沙垢尽。则俗谛道可见。舍果报爱欲。无明垢尽。则中谛道可见矣。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此第十七章。深显无明无性。故见道即可永灭。亦显无明未灭。不得名真见道也。知无明之可灭。不致生于退屈知真见之常明。亦可祛增上慢矣。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此第十八章。明念行言修。皆超有无两关。而不可以有无情见凑泊也。念即无念。故常念此无念之念。岂以不念为无念哉。行等三句。例此可知。会得则触事全真。迷者则转趋转远。言语相即解脱相。故言语道断。一切物即真如性。故非物所拘。才涉有无。便隔霄壤。故差之毫厘。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故失之须臾。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此第十九章。明唯心识观。遣虚存实也。天覆地载。凡情计为常住实有。今观天则寒暑代谢。地则陵谷递迁。既尔生灭非常。岂是心外实法。次观一身之中。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世固念念不停。界亦互对无定。于中岂有实我实法。此则遣徧计之本虚也。次观现前一念灵觉之性。即离我法二执。便成四智菩提。此则存依圆之实性也。遣虚则无增益谤。存实则无损减谤。非有非无。速契中道矣。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此第二十章。示人以四大观身。而入如幻法门也。身中坚者名地。润者名水。暖者名火。动者名风。觅我了不可得。能成所成。体皆如幻。能观所观。亦复如幻。于一幻喻。便可通达空假中理。故知四大观身。实四教之总户也。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此第二十一章。甚明好名之人。不惟无益。而且深有损也。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此第二十二章。甚明财色之味寡而伤害甚多。有智者不可类彼小儿也。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此第二十三章。深明妻子舍宅之埋没人。而劝以速远离也。欲界以男女眷属为妻子。种种宫殿为舍宅。色界以味禅为妻子。四禅天为舍宅。无色界以痴定为妻子。四空天为舍宅。爱见所噬。患同虎口。充类言之。二乘以一解脱味为妻子。偏真涅槃为舍宅。权教以游戏神通为妻子。出真涉俗为舍宅。透得空有两门。方成中道无生之果。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此第二十四章。深明色欲为众生重病也。佛顶经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此第二十五章。甚明爱欲之不可习近也。逆风把炬。未有不烧手者。习近爱欲。安得不损净法身。害方便手耶。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此第二十六章。明佛不被魔娆。遂能化魔也。天神即魔王波旬。佛初成道时。先兴甲兵。不能害佛。次献三女。又不能娆佛。乃归佛化而证初果。人能观彼女人为革囊众秽。则淫意得除。自他俱利矣。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此第二十七章。喻明学道须远离诸障也。两岸以喻情欲。则有见思情欲。无明情欲。见思情欲。耽染生死。如触此岸。无明情欲。耽染涅槃。如触彼岸。人及鬼神。以喻众邪。爱网所缠。如为人取。见网所覆。如为鬼神所遮。洄流所住。正与精进相反。腐败。正与无为相反。盖不能直心正念真如。每欲进而反退。如流急反洄。不达无为法性。则著相所修福慧。终成腐败。故必不为生死涅槃情欲所惑。不为爱见众邪所娆。正念真如而精进。了达法性本无为。斯得道可保矣。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此第二十八章。深诫意马难调。而色祸宜避也。众生无始以来。只因恣情率意。久受轮回。未证阿罗汉。常与无明爱见慢俱。岂可自信汝意而不事推简耶。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 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此第二十九章。申明远女防过生善灭恶之方便也。先以莲华不染而自期待。则正念自利。复视如母如姊如妹如子而度脱之。则慈心利他。既与二利相应。恶念自然息灭。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此第三十章。申诫远离诸欲。勿令为欲火所烧害也。六情根犹如干草。六尘境喻若烈火。未到心境两空。应修远离胜行。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此第三十一章。申明断欲须从心断也。断心之法。推此欲从意生。意复从思想生。只此思想。为自生耶。他生耶。共生耶。无因生耶。又此思想。为在内耶。在外耶。在两中间耶。为在过去耶。现在耶。未来耶。如是推时。思想寂静。思想寂静故。意即寂静。意寂静故。欲即寂静。欲寂静故。观一切色如镜像等。即是非色。观一切行如泡沫等。即是非行。从上诸佛展转传受。不过传此调心方便而已。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此第三十二章。推忧怖之繇爱欲。而劝人断欲去爱也。众生无始以来。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执著贪恋不肯暂舍。遂生种种忧恼。种种恐怖。惟以四大观身。知身无我。以四运观心。知心无常。爱欲既断。忧怖自除。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此第三十三章。喻明为道之人。须具戒定慧也。专精学道之心。譬如一人。无始虚妄诸惑习气。譬如万人。受持净戒。譬如挂铠。惟坚持其心。则无怯弱之意。此戒力也。精进勇锐。则无半路之退。此定力也。不畏前境。则无格斗致死。此慧力也。合此三力。破灭无始众魔而证道果。是为得胜而还矣。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此第三十四章。明学道之法。须善调身心。勿令缓急失所也。儒者亦云。其进锐者其退速。又云。勿忘勿助。盖三乘出要类如此。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此第三十五章。喻明垢染不可不除也。但除垢染。即成清净。所谓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但有去翳法。别无与明法也。成佛作祖。岂于心外有法可得哉。不过净除习气而已。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 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此第三十六章。展转明难得之事以深警人。令勿失良缘也。不达无修无证。岂名真正发菩提心。不发真正菩提。岂名信心。不兴信心。岂名遇道。既不遇道。值佛何益。既值犹不值。则中国犹之边方。既中国不异边方。则六根具犹不具。既六根具犹不具。则男子亦非男子。既男子不成男子。则人身何异恶道。静言思之。可不发菩提心。急悟无修无证之要旨乎。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此第三十七章。深明心近则近。心远则远。而不以形迹论远近也。金口诚言。重戒若此。末世弟子。柰何弗思。僧祇律云。波罗脂国有二比丘。共伴来诣舍卫问讯世尊。中路渴乏无水。前到一井。一比丘汲水便饮。一比丘看水见虫。不饮。饮水比丘问言。汝何不饮。答言。世尊制戒。不得饮虫水故。彼复劝言。长老但饮。勿令渴死。不得见佛。答言。我宁丧身。不毁佛戒。遂便渴死。即生忉利天上。天身具足。是夜先到佛所。礼足闻法。得法眼净。饮水比丘。后日乃到佛所。佛知而故问。汝从何来。为有伴否。彼即以上事答。佛言。痴人。汝不见我。谓得见我。彼死比丘。已先见我。若比丘。放逸懈怠。不摄诸根。虽共我一处。彼离我远。彼虽见我。我不见彼。若有比丘。于海彼岸。能不放逸。精进不懈。敛摄诸根。虽去我远。我常见彼。彼常近我。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 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 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此第三十八章。明人命无常。不可不知也。一期色心连持不断。名为命根。乃依本识种子假立。非有实法。出息虽存入息难保。况刹那刹那。念念生灭。非沉思谛观。岂能知之。昔西域有一国王。不信佛法。问祖师曰。吾见外道种种苦行。尚不能折伏淫心。而今沙门四事如意。岂能断烦恼耶。祖师曰。王试取一狱中必死罪人。满器盛油。令其手捧。用四屠人出刃随后。若能一滴不失。便赦其罪。若倾一滴。随手斩之。同彼游于四衢。王更尽出宫女音乐。徧处歌舞。试问罪人何所见闻。王如其言。令一罪人手捧满油。徧历四衢女乐丛中。一滴不堕。因赦其罪。召而问之。汝于四衢何所见闻。罪人答曰。我于尔时。唯恐一滴油堕。白刃加颈。故惟见手中之油。更无他见闻也。祖白王曰。彼惟惜此一身之死。遂于色声无所见闻。何况沙门秉佛无常无我至教。痛念无量劫数生死之苦。安得不断烦恼。彼外道等。不知无常无我。徒事苦行。故无益耳。王乃信服。噫。诚知人命在呼吸间。何俟屠人执刀随后。而心始无放逸哉。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此第三十九章。明佛经皆应信顺。不应妄分大小顿渐。而生轻重心也。佛之言教。不出权实。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四教各有四门。门门各具四悉。今有执小谤大。执大谤小。执事拨理。执理拨事者。皆违佛旨者也。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此第四十章。明行道在心不在形也。心不入道。徒事外仪。与磨牛何异哉。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此第四十一章。诫人直心念道。当以出离情欲为期也。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此第四十二章。结明佛眼等观一切诸法。所以破众生之法执也。人间一百年。不过忉利天一昼夜。娑婆一大劫。不过极乐世界一昼夜。则王侯荣贵。与过隙尘何异。诸天器皿。纯是七宝。极乐国地。黄金所成。弥勒成佛道时。此地亦皆琉璃。况金玉瓦砾等是四微所成。何足重哉。服虽纨素不过蔽形。茍可遮羞。敝帛何害。大千界亦是惟心。一诃子亦是惟心。观相元妄。故于是中横计大小。观性元真。变大千之心非大非多。变诃子之心非小非少也。阿耨池水与涂足油。例此可知。方便门者。诸佛所设三乘五乘七九诸方便也。众生禀此法宝。克果不虚。然在诸佛。不过为实施权。岂有实法。故但如化宝聚耳。无上乘。虽云是最实事。然皆众生性具之理。心外无法。故曰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如梦中金帛。岂有实物可得哉。种种佛道。为对凡情。凡情不生。佛道何有。所谓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也。须弥出海。风浪不能漂动。禅定持心。境识不能迁惑。然须弥无实法。不过四宝四微合成。禅定亦无实法。不过诸心心所四分合成耳。生死如长夜。无明所缠。故昼夕咸寐。涅槃如永日。智慧开朗。故昼夕咸寤也。流转生死。惟是六根。安乐涅槃。亦惟六根。背觉合尘名为倒。而实无减。背尘合觉名为正。而实无增。故但如六龙舞。不过首尾相换而已。诸法既皆平等。则随举一微尘法。即与一真如地平等。非离一切法外。别 有一大总相法门。直是头头法法。无非大总相法门也。依一真地而施化道。如依大地而有四时之木。春生夏荣。秋实冬落。番番生。番番荣。番番实。番番落。终而复始。始而复终。徧于十方。嗱于三世。皆是如来自在神力也。

    佛说四十二章经解

    是经顿渐兼收。首唱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又言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曰道。金刚无住之旨。维摩不二之门。不越乎此矣。又言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夫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所谓自性天真佛也。三世诸佛觉此而已。非有所加也。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养者。识自本心。了法空寂。念念佛出世。念念佛灭度。是为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岂外求哉。此为顿教。其间罗举四真道。十善行。诃斥欲染。策发净业。警世非常。觉诸幻化。此为渐教。夫欲染不去。则净行难成。净行不成。则本明不发。故反复于断爱去欲之修。以为行道守真之助。而要归于无我。了得无我。心垢自尽。常光现前。是则名为解无为法。然而世之人。往往贪著有为。不舍爱欲者。何也。由不知人命无常。世界幻化。以须臾之乐。招长劫之殃。刃蜜炬风。其言绝痛。茍有丈夫之志者。其可不瞿然深省乎。经言。佛所言说。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学者于此尽心焉。则五部诸经。俱可得门而入矣。

    一行道人彭际清书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