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王阳明最新章节!

    阳明一生言行,备见于遗书之中(所著有《王阳明先生全集》二十卷。崇祯间,四明施矅又刻《集要》,分《理学》《经济》《文章》三集,凡十五卷。门弟子各记所闻,又为《传习录》)。其所常言者,如“至善是心之本体”,“至善只是尽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良知即天理”,明白浅近,易知易行,如布帛菽粟,多少于人皆有益处。原书浩繁,或不易得其要领。为发凡于此,而又摘录要语如下,时时省览,可以自镜也。

    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曰:

    “是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问:“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曰:“恶人之心,心失其本体。”

    诸公近见时少问,何也?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己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望日生,如地上尘,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澈,方可。

    朋友观书,多有摘议晦庵者。曰:“是有意求异。即不是,吾认为晦庵时有不同者,为入门下手处,有毫厘千里之分,不得不辨。然吾之心与晦庵之心未尝异也。若其余文义,解得明当处,如何动一字?”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地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

    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问知行合一。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澈根澈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问:“先生尝谓善恶只是一物。善恶两端,如冰炭相反,如何谓是一物?”曰:“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是一物。”

    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初时闻之觉甚易,后体验得来,此个功夫,着实是难。如一念虽知好善恶恶,然不知不觉又夹杂去了。才有夹杂,便不是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的心。善能实实的好,是无念不善矣;恶能实实的恶,是无念及恶矣。如何不是圣人?故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

    先生尝言,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不着相。如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君臣,还他以义;有夫妇,还他以别,何为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问:“心无恶念时,此心空空荡荡的,不知亦须存个善念否?”曰:“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是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

    一友常易动气责人。先生警之曰:“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睱责人?”

    门人有言邵端峰论童子不能格物,只教以洒扫应对之说。曰:“洒扫应对,就是一个物。童子良知到此,便教去洒扫应对,就是致他这一点良知了。又如童子知畏先生长者,此亦是他良知处。故虽戏嬉中,见了先生长者,便去作揖恭敬,是他能格物以致敬师长之良知了。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诸君常要体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我,有即傲也。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一日,市中哄而诟。甲曰尔无天理,乙曰尔无天理;甲曰尔欺心,乙曰尔欺心。先生闻之,呼弟子曰:“听之,夫夫哼哼,讲学也。”弟子曰:“诟也,焉学?”曰:“汝不闻乎?曰天理,曰心。”非讲学,而何曰既学矣焉诟?曰:“夫夫也,惟知责诸人,不知返诸己故也。”

    【批评】

    此章钞集《阳明语录》,皆以切于人生日用者为归,不渉高深之学理,欲人易知易行也。盖尝论之,共和国民,以人人有普通知识为急。子弟七八岁,父兄送之入小学,习一切教科书,以得普通之智识。顾有学焉而知识日进,志趣日高者;有学焉而知识不进,志趣日下,反不如一字不识之乡愚者。是何以故?夫人莫不饮食也。有饮食多而身体日健者,医者曰此其血液足以消化之也;有饮食多而身体反弱者,医者曰此其血液不足以消化之也。彼学而日进,或学而不进者,其理亦是如此。消化饮食者是血液消化,学问者是良心。此章所云皆消化学,问之要药学者,不可一日缺者也。

    欲求姚江之学者,读其遗集;欲穷姚江之学之源委者,则有《明儒学案》,明季遗老黄宗羲之所著也。是书继宋元学案而作。合二书而观之,上下数百年间,哲学之流别尽于此矣。宗羲字太冲,别号棃洲,亦治姚江之学者。

    黄氏论朱陆之学曰:“紫阳(即朱子)之学,则以道学问为主,谓‘格物穷理’,乃吾人入圣之阶梯。夫苟信以自是,而惟从事于覃思,是师心之用也。艾轩(即陆子)之学,以尊德性为宗,谓先立乎其大,而后大之所以与我者,不为小者所夺。夫苟本体不明,而徒致功于外索,是无源之水也。”

    明施邦曜论朱王之学曰:“晦庵当五季之后,虚无寂灭之教,盈于天,患在不知穷理也,故宗程氏之学,揭主敬穷理之教,使人知所持循。文成当晦庵之后,辞章训诂之习,没溺人心,患在徒事见闻也。故明陆氏之学,揭知行合一之旨,使人知所返本。”朱、陆、王皆宋明间大儒,其学派相异而实相济也。观施、黄二先生之论,可见一斑矣。

    王阳明一生的言行,都收录在他遗留下来的书稿里(其著作有《王阳明先生全集》二十卷,崇祯年间四明施曜又刻《集要》,分《理学》《经济》《文章》三卷,共十五卷。门下弟子各自听讲的记录,又刻印成了书,名为《传习录》)。他常常说的,如“至善是心之本体”、“至善只是尽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良知即天理”,明白浅近,容易认知容易实行,就如布帛、蔬菜、粮食等,无论多寡对人都有益处。原书内容广大、深邃,不容易得其要领。为了阐发王阳明心学的观点在此,又摘录重要的言语如下,常常可以省察阅览,可以当成镜子,自我对照。

    问:“专注于一方面,比如读书就一心在读书上,接待客人则一心在接待客人上,可以称作‘专一’了吗?”答:“好色,就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就一心在好货上,可以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