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般若心经幽赞崆峒记最新章节!

    大宋真定府龙兴寺比丘 守千 集

    经曰照见五蕴皆空。

    注诸师消经。皆依本智证真空性。未尽理也。今依赞意。具三无性。通本后照。皆名照空。

    赞曰此显由行(至)达空名照。

    注此文消经。言亦总相。可通两师三性本后。虽云慧眼。非必五眼之慧眼也。或即彼眼后更别解。

    疏谓色等变(至)积聚名蕴。

    注变者变碍。即唯色蕴。迁变名变。即通五蕴。此且五门积聚名蕴。实亦色等法体更多。又此约事。不依蕴性。若说蕴性。从此得名。

    疏此五谓色(至)受等诸法。

    注经总言五。赞前释义。别言色等。恐滥色中别有五法内等名等。此言受等。前后不同。故须却解。前言色等。等取受等。

    疏胜空者言(至)显所观空。

    注问如应之者。那无此判。答前段不显。能观空故。

    疏若痴所迷(至)见境前。

    注如护法宗说遍计性。问此宗世俗。亦有断修。何皆言痴。答实皆为迷。言断修者。约愚轻也。如安慧说。有漏善性。

    疏若正了知(至)遍照空性。

    注蕴如梦境□见空实无。后二句疏。结入经文。性者体性。故通一切。或唯真性。

    疏如应者言(至)故此偏说。

    注或以有空。相对为妨。问。前说万行。何唯名空。或慧对余五度为妨。问施等如何亦名前照。

    疏此中空言即三无性。

    注问三无性教。为空为有。答三无性教。是第三时。会空之言。教属显了。会不显了。今言般若说五蕴空。不过约此三门也。或说遍计本性是空。或说缘生。非自然空。或说圆成无我法空。除此无有。若过增也。

    疏谓计所执(至)所以称空。

    注相无自性。此当解上相无自性。本相无故。不解下言教安立性。为现空故。下性虽无。立为性故。问何须重言。答欲显无性即三性故。意云遍计之性。即是相无自性之性。说遍计性为相无也。上个性字。三皆显无。后个性字。目三性也。然其后二。不得亦言教安立性。性非无故。第二应言是缘生性。第三应言是真实性。义灯后二唯前知者。同是三性之性字也。

    疏说诸依他(至)教亦名空。

    注此亦不解。后个性字。但显幻法非自然性。约此假说依他为空。

    疏圆成实性(至)亦名为空。

    注前解位狭。所从空宽。后解位宽。所从空狭。何以故。观空为门。邻见道故。后解约谈不须观故。前解通观一切所执。后解唯从如上者故。然虽解别。并是约无我法说也。

    疏据实三性(至)总说为空。

    注此是结会非别有妨。

    疏如世尊说(至)失坏正道不能往。

    注二句顺显。二句返责。不知密意。迷空为定。既失中道。宁往涅槃。

    疏又此空者(至)故假名空。

    注前通三性。皆说为真。此解唯依真如说也。若依前解。须说五蕴便通三性。各自是空。若依此解。蕴唯蕴性。说此五蕴。便是真空。故二别解。又下亦有作三性蕴。不离真空。说蕴皆空。此中且约蕴真性说。

    疏愚夫不知(至)无别性故。

    注前段先说真如名空。解经空字。是目真空。此段方解蕴皆是空。于中仍先述迷有异。后方申正。蕴体是空。此但依他。以言事故。实通三性。

    疏由此经言(至)断诸相缚。

    注上节人法。并即真如。如来藏者。亦真如故。藏者界义。界是因故。是在缚故。或含藏义。亦即在缠。含藏当果之如来也。下节说有相事之下。总述大意。相事通前人法二也。然并依他。

    疏眼类有五(至)总得佛名。

    注问诸解第三唯根本智。云何前说通三无性。答应说空理。或唯真空。或说三无。言根本智。依前真空。若约三无。亦通后得。然唯观空。勿兼观有。约空有分。非依本后。此解为本。又依理教。理中谈空。问既依理教。理宁定空。答病多执有。且言理真。实理俱非。设有所言。慧眼本智。且依胜显。达教为有。亦随增说。

    疏今在因位(至)故名照见。

    注照三性空。宁唯本智。

    疏然此空性(至)假名为空。

    注问观此空性。五位何殊。故此通之。文上从初。唯依根本。不遮出观。后得达空。又相见道八观尊如。宁非后得。

    疏虽此言(至)我随空故。

    注问我法俱无。何唯言法。二解答云。初依随机。后约举本。如言王来必有臣从。举胜者故。

    疏此所说空(至)十六空等。

    注问既非实。宁分三一。由如是等。故此通之。言十六空者。一内空即内身。二外空即外尘。三内外空合二。四大空身所住处。五空空能见。六胜义空如理。七有为空。八无为空所求二谛。九毕竟空常益有情。十无际空不舍生死。十一无散空善法无尽。十二本性空种性清净。十三相空为得相好。十四一一切法空净诸佛法。十五自性空补特伽罗。十六无性空。实性俱非有所言。等者或说十七。加无所得空。或说十八。加无性自性空。或说十九。加所缘空。或说二十。加有散空。或说二十一。加无变易空。或说二十二。前相空中。离自共相。或说二十三空等。广如大经。

    疏经曰度一切苦厄。

    注有漏皆苦。或分全随应越度。二宗皆同。

    赞曰胜空者言(至)能度众苦。

    注言此上者。指及上。或但指已上。由彼故度。疏文略无此下二字。或显相乘。不别标指。恐有隔也。

    疏既照空性(至)疾证涅槃。

    注此依世俗。说经度义。

    疏虽依胜义(至)有度有有。

    注依此纵夺。犹是解经。依世俗也。问何不如前解观自在。亦依胜义。便说为空。答文略故也。又准前也。问其照空性。亦可依彼世俗解不。答亦可依之。有能照体。及所照性。是世俗故。前文亦略。或各就显。又解此但言苦故世俗。苦依胜义。非搐亦无。

    疏如应者言(至)第三练磨心也。

    注两番科判。文上具有。转依难证屈。引粗况妙练。

    疏谓观转依(至)而生退屈。

    注依练磨解。初四句举退标练。次四句引粗。次四句况妙。如彼之下。入此经文。复引同法。即观自在。励己增修。颂曰。

    博地凡夫初发心  尚拟趣向善逝果

    汝已修行经多劫  不应退堕却沉沦

    疏度者越也脱也。

    注胜空如何释此度字。前来行字。有别解故。答若依世俗。与此无异。若依胜义。都无所度。是名为度。应准行之字。及叙异等。并可思之。

    疏苦谓三界(至)所生所起。

    注此解唯取非业感者。内身外器。唯苦非集。

    疏理实有漏无非是苦。

    注前解别体。此解尽理。

    疏此略有三。

    注体通惑业。名苦有三。或文不连。思之可知。

    疏诸有漏法(至)皆名行苦。

    注依细四相。有漏皆苦。虽四智品。亦有迁灭。然非是法。亦非逼迫。故非此苦。此言行者。迁流义故。

    疏世间诸乐(至)但名坏苦。

    注约后谈之。乐亦是苦。生忧苦故。至后坏时。其乐虽无。亦是由乐。并名依乐。立坏苦也。

    疏性已逼迫(至)皆名苦苦。

    注上苦即行。下苦忧苦。及以相应眷属诸法。是苦之苦。名为苦苦。难思者显其极也。或是忍字。

    疏此苦即厄灾难义故。

    注先合释已。然后训字。以释成也。苦上有此灾难义故。

    疏苦或八苦。

    注何以三八。即不即别。答此?相影。

    疏住胎出胎(至)名生苦。

    注苦体苦境。并名为苦。

    疏时分朽坏名老苦。

    注不由横缘。但时至也。

    疏大种衰异名病苦。

    注四大不调。所生起也。与时至异。

    疏寿命衰没名死苦。

    注将死正死。若觉不觉。皆名为苦。

    疏不爱现前(至)名爱别离苦。

    注此依二人离合生苦。言乖合者。即是离也。

    疏所希不遂名求不得苦。

    注此通人法。不遂求心。所生之苦。

    疏诸有漏行名(至)五取蕴苦。

    注除前诸相。皆此苦摄。此八之中。无有苦苦坏苦之名。开彼二苦。为七苦也。随其所应。乐受坏故。生苦相故。问世间乐坏。亦生苦相。何不为二。答稍轻余故。乐时来故。疏中趣字。当是取字。

    疏厄谓八难(至)小三灾等。

    注三涂。边地。佛前。佛后。北洲。长寿天。世智辨聪为八。王贼难等。名诸危怖。饥馑。疾疫。刀兵。名为小三灾。等取自余水火等难。何故不言大三灾耶。答无有情故。唯此厄字。与苦少异。义门复别。前解即苦。灾难义也。

    疏由未照空(至)五趣苦生。

    注将解度苦。先辨苦生。苦生由何。正翻迷空而生苦故。悟而度也。

    疏既见三种(至)皆能越度。

    注依前两解。说慧照空。并离苦也。准此见道。便能照空。不生名度。疏言伏故。又通依分。疏言随故。或通地前。

    疏如有颂言(至)方乃具解脱。

    注应将此三段之文。于前总释经意之中。子文分出。于此颂中。二缚二治。修因证果。如文可知。显扬颂也。

    疏据实照空(至)唯说度苦。

    注此却依前但苦果解。为通妨也。理实之下。更无妨难。或体宽字。当理实下。不别言三。亦成妨难。

    疏此即空相(至)极重苦厄。

    注举最初位伏而尚分。况后位耶。故通二断。及以断伏。分之与全。言极重者。目恶道也。

    疏经曰舍利子。

    注若如依应。是呼其名。若依胜空。指如此也。例观自在。问经首何以不呼当机。至此妨方呼。答初举菩萨。举之令见。举已方呼。故正是时。

    疏赞曰胜空者言(至)法空后显。

    注问言舍利子如何见空。又对于前。文义俱窄。如何名广。答其舍利子。自了人空。彼了自而为空故。举此成前。名之为广。何必文多。名为广也。

    疏如应者言(至)除四处也。

    注两番科判。文上亦具。除四处障。非配三退。

    疏义有三(至)释成空相。

    注此依初番。子科之也。或子判同。

    疏云舍利(至)少闻多解。

    注此下五段。旧科甚误。应如是科。初直解名德。后释经偏举。初中分二。初释名义。后叹德能。初中又二。初别释名。后总释意。初中又二。初解舍利。后解子名。初中方云。初唐梵对翻。后依翻正。各有二句。配之易知。母因能论。子假为名者。此总释意。何因从母。而为名耶。母怀子后。便能论辨。故后生子。从母为名。后二句叹。

    疏昔扬智见(至)即时众咸告。

    注此是释经。偏呼之意。于中有二。初释经独举。后却辨咸告。唯说胜教已下文是。于二文中。各有举例之文。初举昔于有教之下。宣扬智见。于自眷从。其舍利子。最初悟入。今空教中。故独呼喻。后举此中唯说要妙。以摄万法。无理不空。例呼当机。必兼告余。七五之句。文甚住矣。昔科鱼日。今以改之。或言扬者。取佛称赞。或言初者。约入无学。言胜教者。此心要妙。殊胜教也。

    疏彼虽承告(至)方除四处。

    注上依初翻。科判解已。下依后翻。科判解之。或兼生下。云何昔科。长分五段。

    疏经曰色不异(至)空即是色。

    注若依藏疏。舍利子前。略标纲要。舍利子下。广陈实义。后中分五。一拂外疑。二显法体。三明所离。四辨所得。五叹胜能。舍利子至亦复如是。是初段也。中有四门。一正去小乘疑。二兼释菩萨疑。三便正义。四就观行释。依赞所解。两宗有异。胜空只为广前法真。如应所解。为破执实。说空遍计。或即真空。或除四障。具如下释。

    疏赞曰谓四大种(至)总立色名。

    注释体及名。且以变碍二义释名。可通二宗。现宜为碍。变即变异。碍即形碍。

    疏胜空者言(至)破二执种。

    注法执之中。复有二也。即经两节。

    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者。

    注牒经第一异不异门。?不相异。文上不现非不异故。是其密意。此依如应。若依胜空。实是都无。

    疏破执世俗(至)轮转生死。

    注此明所破。?异有失。

    疏今显由医(至)色不异空。

    注下都是破。先举病因。显是空无。上个空字。元是实字。或是俱非。约废诠门。言非空有。问胜空胜义。宁是俱非。答前已曾解。今此复云。此依体无不可言故。是废诠门。若依寄诠。一向空也。次下二句。便是寄诠。如胜教下。品证寄诠。此为藏疏。有何差别。答彼望真空。此直谈体。

    疏如圣教说(至)我说空故。

    注依如应会。空其自然。今此所凭。全体无也。

    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者。

    注牒经第二即不即门。依如应解。不现非即。是其密意。胜空寄诠。一向即空。若依废诠。亦入俱非。下文只依寄诠中解。

    疏破愚夫执此(至)种种分别。

    注前执体殊。此执位异。故是两门。经破准此。

    疏今依胜义(至)义彰空色。

    注言色即迷。云空即悟。既无别性。故云义彰。

    疏如何色伏方乃见空。

    注伏者赞也。责依世间。

    疏如医见华(至)究竟涅槃。

    注此举喻成。执似两位。论性本然。劝除此见。方证涅槃。此非问答。连上为破。

    疏由此二句(至)非色伏空。

    注由此经句。有彼经句。似成彼经。然其证意。由有此理。彼经尔说。故为此证。

    疏如应者言(至)色体空也。

    注一全空不可孤立难。初由乍也。纵意可知。下夺大意。孤不可立。有一无非相依故。

    疏胜空者言(至)空亦空故。

    注二亦是非空非有。答此救大意。亦非孤立。且对迷执色是有者。说色为空。理实此空亦非是空。虽有此言。终无所表。故有下破。言空亦空者。下空无也。无此空故。名空亦空。是非空也。

    疏如应者言(至)实为经道。

    注三本空愚夫成圣难。道者达也。虽立双非。终无所表。法既本空。不假断修。故凡成圣。无所少故。本性同故。下举现事。以破相符。现师资故。

    疏胜空者言(至)先即智者。

    注四本寂非凡为圣答。分之与种。皆是因义。由是彼因。故说本来即是彼也。既本无别。非凡即圣。两节别者。上节依法。下节约人。或为立理。末二句遮。本无别故。非别先即。或一句遮。一句为表。本来圣故。非凡为圣。

    疏如应者言(至)岂非颠倒。

    注此即第五本空取舍成倒难。此中有二。一本同用求舍难。意云虽说愚智本来无别。不见二境。断修有殊。体既无异。求舍成倒。后二句难。已上文牒。

    疏且厌生死(至)极成邪妄。

    注二本同何用厌趣难。前难所救。愚夫智无别。此难所举。本来寂静。由前对举。显不相符。故今别难。

    疏胜空者言(至)何成取舍。

    注六胜义都无取舍答。其意胜义随难皆许。言其取舍。皆俗妄也。

    疏如应者言(至)可忻可乐。

    注七真无断修成倒难。俗事有别。仍说即空。空是胜义。终是无别。故成相违。既本无别。返难悟迷。真无修断。精进虚从。愚怠当宜。故是可忻彼。若救云不修不悟。云何破邪令应门。彼何修何悟。可思。

    疏如世尊言(至)波罗蜜多。

    注有将此下。于前破中。大文分出。问意有二。一意。二相。意为于何如会耶。

    疏若诸有情(至)密意义趣。

    注下至如理会通已来。答第一意。为此故会。先举所为。此总标也。昔科不当。此显不了。未是会经。应告之下。方显密意。

    疏于此经中(至)皆如幻梦。

    注此是举经。但有四门。更有一门。皆等虚空。下彰不了。

    疏于是等法(至)言非佛说。

    注于是之言。指上空经。等字更等。一切密意。愚夫不了。生诽谤也。

    疏菩萨彼为如理会通。

    注上举所为。此正结答。或问无二。上述所为。此下正会。亦句与前问文合科。

    疏应告彼言(至)皆无自性。

    注此第一门。此依在言。离言为会。亦约在言者。说诸法无。非离言性。皆无所有。或所言性。便指遍计。

    疏虽有一切(至)皆无有事。

    注此第二门。说得共相。故纵依转。谈无自体。夺为无事。或指遍计。

    疏一切诸法(至)无生无灭。

    注此第三门。亦牒可言。或直遍计。既本无体。谁生谁灭。故说言无。

    疏又如幻梦(至)都无所有。

    注此委解喻。便为俱非。直似说无。故为密意。

    疏如是诸法(至)都无所有。

    注亦在离言。或言即执。说入俱非。正合中道。

    疏由此悟入(至)皆如幻梦。

    注此为合结。言无二者。法喻同也。

    疏如是菩萨(至)如是开示。

    注于中有二。初结前三门。后知说如实。初三门者。一无所无舍。二无增无减。三无所失坏。若法之下。知说如实。先知后说。如有知有。即是不舍。少分不作损减。不失坏有。如无知无。即是不取少分不。作增益。不失坏无。或唯释成无所失坏。如其所知。下是说也。

    疏当知是名(至)方便善巧。

    注此是论文。后方疏语。

    疏此经意说(至)名无性等。

    注下是疏语。附前论文。却对胜空。会本经也。先将所执。皈前四门。无性等字。具等四门。后遮非执。亦如于彼。先遣后存。如文可知。

    疏达所执无(至)有知为有。

    注下辨其了知。仍指结文。以为成证。或为释彼。略言一门。余二准知。准此前说。在言约执。智字传差。合为知字。

    疏若依胜义(至)失坏正理。

    注下责胜空。先牒定也。少即分。空无少有。显全无也。或者是有字。次下正责。二句依前正会中责。四门并说。有离言故称悟之下。依结文责。亦有四门。说其非无。配之可知。称即会通。文称说也。上并破他。

    疏由此故知(至)非法性空。

    注乘前总举本经大意。约遍计性。名之为空。亦通三无。并准前解。

    疏愚夫所执(至)故应双遣。

    注依所执性。为经所遣。所遣二门。即成二倒。义颇同前胜空所解。但非遣体。与胜空异色。言若执非空者。色不异空。非异执所遣。及色灭无方成空体者。色即是空。即空所除。

    疏显色事理(至)颠倒见。

    注显色之下。附经结劝。

    疏妄情既断(至)不见空华。

    注乘前明断。喻显可知。

    疏二乘外道(至)都性非有。

    注再标性无。立理会违。

    疏故圣说言(至)亦皆空也。

    注据此文义。似近证前二乘外道。执实之下。然应别科。作会违来。文甚显矣。

    疏故有颂言(至)许灭解脱故。

    注初二句依他。第三句遍计显本无色。非先实有今始无也。第四句圆成。或中二句遍计。

    疏圣教又说(至)非不从二生。

    注上三句遮实。第四句从幻。

    疏虽无处说(至)缘可得故。

    注此是结成。更别无妨。

    疏此若无者(至)而得解脱。

    注依他为俗。圆成为真。依谁所证。由谁能证。然并从前圣教下来。此上释文。或从引证。引文疏释。道回成之。如文可知。

    疏或空者即法性空。

    注前拟遍计。三性名空。而非异等。此第二解。先以空字。目其真空。后方释意。色中有三。并不异等。下文自悉。

    疏若执遍计(至)极成迷乱。

    注此牒所遮。举执显迷。并是当经上二句遣。

    疏今显二色(至)双除妄见。

    注当经后门。影牒计文。或前之异言中亦遍。非即便是空异义故。或文影显。若依如是。已前为遮。此下显正。应舍之下。为责劝辞。释皈真意。言二执者。定异及离。双除亦只是除此二。

    疏法性之色(至)此复何惑。

    注名真为色。空已目真。故云何惑。言不异即空者。入经两门。

    疏圣说二谛(至)皆有真俗。

    注此下大意。为前解经不异及即。恐唯尔故。引此文也。昔科引证。甚失文意。此一节文。标二谛中。各有真俗。

    疏有俗俗俗(至)有真真俗。

    注此释真俗各有二也。有俗谛是俗中俗。有俗谛是。俗中真。前三后三。如应配之。真中准此。即当四句。然非约唯。

    疏即俗有真俗真亦俗真。

    注此结文。有本之中。置重真字。上是有字。即俗中有真俗。真中亦有俗真也。

    疏有俗有真俗无真灭。

    注下皈破意。牒其相形。有俗必有真。俗无真无也。灭取无义。

    疏既非无色(至)定不异即。

    注牒其二谛。必相形有。次下方遮。定不异即也。既色与空。二必双有。亦色望空。非定不异。及非定即。

    疏故真空与色(至)非即非不即。

    注上遮一向不异及即。此方结令入俱非也。

    疏今遮定异等(至)亦非不异即。

    注入俱非已。须却会经。等字等取定离计也。二句会局。二句显通。且如不异。不云一向。既不言唯。故意便通。非不异也。

    疏辨中边说(至)是说为空相。

    注此论是解般若经故。证此意通。初句三义。无二取故。有依圆故。无遍计故。或故字两用。无二为标。有无为释。或为二义。于依圆上。无二取故。有此依圆之能无故。后解为本。然多只约圆成。名为有无故。如言此中唯有空也。次下二句。为二门义。如常可知。末句为结。

    疏今说色空(至)破疑执故。

    注恐外问云。何须色空。更?相非。及?即耶。一不异即可了知故。此释意云。若只说云色不异空。恐义或执空莫异色。故更?言即中准此。

    疏前说观自在(至)令除四处。

    注练磨除四。虽是相对。及异相藉。然非别配。但可说云。由三练磨。不退屈故。随除四障。配位如灯。不能且录。然今意说。但在资粮加行二位。

    疏一者二乘作意(至)执着分别。

    注一离二乘作意障。菩萨有时。起二乘心。名为作意。二乘之作意。此即为障。障或能令离自断此。今取能断。二离诸疑离疑障。准此文中。离疑是执。作相遣已。二即是障。上加离字。准前释之。三离所闻思我我所执障。我我所之执。闻思我我所执。其执即障。离字准前。然今疏文。亦有法执。其所闻思。或为我所。或执为法。四断除分别缘法义障。此言法义。即骨锁等。分别即缘法义之分别。缘此即为障。断字准前。今此疏中。无牒名文。

    疏今说色等(至)出世行成。

    注既说色等。或不异空。或即是空。何所忻厌。何疑何执。谁所闻思。其体锁等。亦并为空。故并除之。除已入见。故自在见前。

    疏经曰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注亦列二门。前皆已说。

    疏赞曰恐彼疑执(至)亦例同色。

    注或疑或执。余法不同。唯色不异空。是第一门。唯色体空是第二门。

    疏能领纳境(至)并通名识。

    注余蕴易知。于行蕴中。摄四十九心所法也。并不相应。有七十三。云迁流者。别得总名。

    疏谓如识住(至)如是次第。

    注依瑜伽说。说四识住即余四蕴。为识所住。及能住识。以色为初。故此举之。

    疏然由世执(至)不增不减。

    注上半叙执。下半破之。如文易知。

    疏愚夫不知(至)并说为空。

    注应云破有谈空。显非实空。

    疏二十论云(至)但法有因故。

    注此颂是说无我但法。既法有因。故非实空。法有字倒。捡彼论云。说无有情我。但有法因故。

    疏等者等取(至)五种善巧。

    注今现行经本。无有等字。应是疏主所见经本之中有也。不云此本。或脱加故。此随下经。但等五种。

    疏然大经言(至)通摄一切。

    注此准大经。等一切法。先引后结。上个说字。宜为设字。假设尔也。岂况涅槃。

    疏胜空如应二皆准释。

    注一一同前判色文故。

    疏经曰舍利子(至)不增不减。

    注依今赞解。是诸法空相者。指前体相。下有三门。名义如下。若依藏疏。已下却是显法体也。此总下别。

    疏赞曰前告法体空今告法义空。

    注虽告体空。恐犹疑执。虽相体空。其空之相。为生为灭。为垢为净。为增为减。若生灭等。云何体空。故复告之。若约胜空。此广义空。亦有人法。问义法可尔。言舍利子。云何义空。答名虽同前。连下之势。取上义空。名广人空。不尔云何近而重举。若依如应。一时不遮。

    疏是诸法者(至)翻此名灭。

    注三句解初指法之句。余解三门之所遣也。如常易知。

    疏胜空者言(至)空相皆无。

    注一向体无。故无生等。问前举舍利子。言广我空。今举舍利子。何故不说。答前已说故。有准知故。又准破法。前广体空。其破我中。亦分体义。准知不解。文亦不重。如应准思。

    疏如应者言(至)不生灭等。

    注三性并依遍计者说。其色真性。可约自体无生灭。及不增减。但依除执。

    疏又若有执(至)?有增减。

    注前约三性。通遍三门。此依二性。别总配之。其遍计性。当二所遣。不别言也。言互有增减者。未证之位。真减俗增。已证翻此。

    疏如是定执(至)似水生等。

    注此除执有。下皈中道。喻有存遣。如文可知。炎字音焰。义亦通尔。

    疏又设难言(至)此亦应尔。

    注此下三难。却难前告法体空中。空目真空。

    疏今义答言(至)真空不二。

    注此下三答。并犹随经。以喻密显。若据法言。非一向即。故不相同。疏末有此。

    疏复有难言(至)而空相无。

    注难意准。前答中不谈性净。但约从依。故说但无。

    疏故有颂言(至)由客尘所染。

    注初二句标。正符前答。后二句释。却谈本净。以合在缠俱非染净。出缠全净。

    疏或有难言(至)空亦应尔。

    注此言皆空。皆即空也。言增减者。约教说有。名为教有。影实有也。

    疏今义答言(至)由是事理体相故。

    注前节举喻。大意同前。末之六字。方申显理。事理不同。体相有异。故不一向同真空也。

    疏经曰是故空中无色受想行识。

    注若依藏疏。下明所离。今言所空。大意颇同。

    疏赞曰胜空者言(至)所无之法。

    注文中两义。一恐义不明。恐说有而犹空。二令观纯熟。令真再观为无。

    疏承前起结(至)诸所无法。

    注此解标句。通其六处。如应解此。亦复如是。

    疏如应者言(至)皆随执有。

    注此依通行。但举五种。前三为远。后二为近。二乘各一。彼字之下。疑脱随字。仍置等言。不无菩萨。亦有执者。

    疏今对说无(至)其性都无。

    注前执总举。意遍下经。后遣唯蕴。入此唱也。

    疏前佛方便(至)非谓实有。

    注说为空已。却会经文。会已引理证。昔科不愿。

    疏故经颂言(至)应作如是观。

    注枢要说云。天亲菩萨解云。别喻九事。谓相。见。识。器。身受。过现。来世。故说九喻。各依别义。不可会同。论云。譬如星宿为日所映。有而不见。日喻本智。我法二见。如医障慧。识了如灯。为彼贪爱之所依故。如蛾爱灯。器假如幻。身命不久。犹如悬露。以受顺苦。如泡顺水。过去如梦。现在不久。犹如电光。未来种子。犹如虚空。出生云故。现行如云。

    疏有为之法(至)故非蕴相。

    注若依科抄。上约遍计。下依二性。今观疏中尚有之。已前是约依他说之。约依他上所执无故。说幻空中无真蕴等。此下牒前。况遍计性。意六有为缘生。尚非实蕴。名空中无。况执蕴可说有耶。言非空者。却是显实。重加非字。即非实也。后之二句。既真中无。前有两门。一三性各空。二真空为空。上依各空。说前二性空中无蕴。此下二句。合说三处。真空无蕴。义无别故。合说之也。问于真空中。二无性蕴。如何无别。答自非非余。文义合也。

    疏是故空中都无五蕴。

    注三空一真。并皆无故。

    疏经曰无眼(至)触法。

    注前六后六。根境别无。二六法故。能所取故。

    疏赞曰此说空中无十二处。

    注如应大义。亦同前蕴。三空一真。无十二处。幻空无实。遍计无体。圆成非是眼色等故。亦名为无。下更不解。准此知之。

    疏胜空者言(至)故说皆空。

    注说有为权。说空为实。体实是无。已字上句。

    疏如应者言(至)说为处义。

    注唯字之中。显非真实。不尔遮何。

    疏然以世间(至)次第如是。

    注此依六根。说其次第。准境应尔。或相合说。仍须更言。先根后境。相见眼也。问讯耳也。涂香鼻也。受膳舌也。侍给身也。分别意也。如客来者。必先相见。乃至最后分别高低。

    疏因眼耳(至)意即八识。

    注此中不言八识。如何准瑜伽及因明疏。五识随根。意识通二。随与俱故。七八俱非。有说六识亦无离合无形质故者。非也。只可说云。随根处说。云在中故。所依处故。举根显识。不顺此文。各别说故。

    疏果位不定。

    注此言果位。指自在为。即十地等。许尔用故。离合不定。有但说识。为?用者。特违此文。若不?用。是则因果至不至同。何言不定。

    疏眼耳用胜天得通名。

    注由离中知。名为用胜。此依因位。若依果位。五根皆立。有说根?坏法相者。特违此文。应说不怀。依未自在。

    疏变化非真唯欲色界。

    注上句拣非。明此辨实。非变化者。下句约界。是辨实根。言通欲界。兼业报说。修唯色界。此乘辨通。泛门如下。或此泛作界系之门。下纳类辨。或上一句。别是一门。

    疏下地诸识(至)用有胜劣。

    注下依上中。有此四力。此并借识。故有业缘及法力也。诸位修习。胜劣不等。随五位说。

    至如次九八七五缘起。

    注因说异地。根识为依。便说能依识之几缘。故非大文。非数前四。余别有九。一空。二明。三根。四境。五作意。六种子。七分别。八染净。九根本。后三如次。六七八识。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肉眼具九。耳八除明。鼻等三识七。又除空。天眼同此。第六识五。又除染净。即是根故。又除分别。即自体故。第七三缘。又除根本。即是根故。故第八四缘。却加其境。后三所除。其体同者。准前不言。除意有别。且如第七。亦除分别。为非所依。非为自体。除染净者。却为自体。八除染净。却为是根。此但言五。不言四三。约六识也。随小乘故。说六二故。

    疏色谓影形表(至)无为。

    注色举三类。细三十一。显有十三。青。黄。赤。白。光。影。明。闇。烟。云。尘。雾。空。一显色。形色有十。长。短。方。圆。粗。细。高。下。若正。不正。表色有八。取。舍。屈。申。行。住。坐。卧。复更各有可不可意。及俱相违。声中更有非执。及俱所生。更有可意。及不可意。俱相违声。圣非圣言。及成所引。世所共成。遍计向声。共十二种。香中更有好恶平等。共六下三举足。然触与法。亦不别列。

    疏初五唯二(至)有漏无漏。

    注下有六门。一三类门。初五色根。无等流故。二三界门。无色俱有定果色故。此不论意。今于无色。亦有异熟。三表非表门。十唯非表。四三性门。但依本性。若依从表。色声通三。五依造门。即质为亲。离质为疏。或界满等。同别为之。非辨体故。名为假造。六漏无漏门。如常易知。

    疏二十颂曰(至)如化生有情。

    注上言化生。即是当机。下言化生。即是中有。上化教他。下化若忽。上生众生。下生四生。下为举喻。如中有身。非实有情。为遮断见。假说为也。

    疏此说佛为(至)除舍我执。

    注为除我执。于离言中。强说为处。如说中有。问中有实有。何名密意。答不现幻化。名为密意。非无形相。名密意也。若尔诸说四生及九类等。应皆密意。答事实同然。举非现见。密意义影。又是正例四生等故。又彼中有非别一报。本有正故。

    疏二乘不了(至)执为实有。

    注此下入经。却是指前执十二处。非指化生。

    疏今显所执(至)而结处无。

    注文具三性皆无处相。二句遍计。二句依他。言无非两字。名训双举。非是重遮。若作重遮。却是显有。或非字差。宜作有字。或作真字。或更脱个非字。或实字差。合是空字。寻前蕴文。自可知也。或指所执。名为非实。缘生中无。然同蕴文。易可了解。二句圆成。二句总结。并可知之。

    疏大经以言(至)法处空。

    注有名无实。故是空相。

    疏经曰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注经依眼界色界眼色界。六三为排各别对也。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