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金刚经解义最新章节!

    论 大圆曰。上半部要人离相见佛。下半部要人通达诸法无我。觉非曰。上半卷纯谈般若。下半卷申明法无我。正般若究竟实际也。或云前言粗执。后言细执。前为初发心者说。详于发心之论。后为已发心者说直云心无可发。至须菩提重问一段。大圆以为重复起疑。复申前请。如如居士以为是另起疑端。不是重请。纷纷议论。迄无定见。不知须菩提闻佛所说。已悟宗旨其所以再请住降者。盖为末世未能亲承佛语之善男女。问发心之法。欲佛立一法以普示众生。佛故告以实无有法发菩提心。细绎经旨。似当如是解。以后节节将前篇未尽之义。反复申明之。至善现复问信心。复问无得。无非为末世众生说法也。佛又即凡所有相四句偈意。复申以两偈。其所以灭度众生者。广矣大矣。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注 生如是心句。口气不住。直贯下三句。我应灭度三句。俱指如是心说。前云我皆令灭度。显其力。此云我应灭度。指其愿。前云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其量广。此云灭度众生已其功神。前云实无众生灭度。统示平等。此云无一众生灭度。细表浑忘总是一义。通节皆前文说过。惟末句揭出实无有法句。此四字当重。不特为本节揭旨。且为下半卷提纲。

    论 此因须菩提为末世众生。请住降法。申言实无灭度众生意。而示以发心无法也。上卷诸菩萨亲承佛教。已悟离相之旨。特恐末世众生。未能亲闻佛语。毕竟如来有一法。以指示众生云何降住。故有是问。与前语气不同。故文稍异。空生如前问。佛如前答。而加以实无有法发心一语。见发心尚无法。何况住心降心。岂更有法乎。须菩提求法之心未化。佛直从根源处翦除。说个实无有法。言发菩提本来无法也。此后至不生法相。俱是引前文而证后义。以明无法发心之义。

    讲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无相之旨。诸菩萨既得闻命矣。但恐末世善男女。未能亲承佛教。所发无上正等觉心者。云何可住其心。云何可降伏其妄念乎。佛言汝知既发正等觉心者。当生如是超证一切众生心。举一切众生。皆消灭其妄念而化度之。灭度众生。尽已成佛。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良由众生自灭自度。我无功也。何以故。盖存灭度之心。即为著相。若菩萨有我人众寿之相。必非菩萨矣。所以者何。盖以性本空寂。浑然天成。其发此心。不过自悟自修。实无有法发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注 佛所说义。即上所云实无有法发菩提心也。如是如是者。其言深契佛心也。释迦。华言能仁。谓心性纯全。含容一切也。牟尼。华言寂默。谓心体本寂。动静不迁也。寂默为体。即是如。能仁为用。即是来。先释迦而后牟尼者。摄用归体也。总是一个真性。加号则为释迦牟尼。通称则为如来。又为佛。诸法者。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也。诸法如义者。谓诸法真如之义。直推到如来本体。实无有法也。是中即真性中。心本真空。了无色相。故无实色相。空处即真性实处。故无虚。上卷无实无虚。以法言。此以心言也。诸法皆是菩提。故云一切法皆佛法。不可于诸法外。别觅菩提也。然一切法非真实。人特假此修行。故云法即非法。不可于诸法内。执有菩提也。

    论 此申言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无所得意。而示以证果无法也。初既无法发心。后岂有法得果。盖如来即真性佛。真性遍虚空世界而常自如。又随所感而来现。静中生照。虚中起白。若明镜空悬。凭物之来。如物而应影过不留。仍存本体。故名如来。我真实之体本来自如。其见之于诸法者。亦自然而然。来为应述。去无留滞。如如不动之义也。无法云者。非顽空断灭也。真如湛寂。不立一法。万法皆如。不舍一法。非法非非法。即法即非法。总一菩提法界。即所谓诸法如义也。惟知真如为法体。则知法不从外得矣。

    讲 佛言无上菩提。不但无法可发。亦无法可得。昔我于本师然灯佛处。曾有法可得无上菩提否。须菩提言。我晓佛所言之义。佛于本师处。乃自性自悟。无有传授秘密。而得菩提之道也。佛证其语曰。如是如是实无有法得此菩提。若谓有法。然灯佛即谆谆然举佛之所得者。传之于我。不当与我止授一记。说汝来世。方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乎。惟其无得。则所证妙果。乃性地本具法门。然灯佛不过授记而已。何曾得法于他。何以故。如来者。不离诸法。即诸法中自如之义也。或有人说我得此菩提法。不知我实从无有法上得来。然我所以得此法者。皆是我之清净心中菩提。觉性本无形迹。此法无有实色相。空处师是菩提。此法无有虚。正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故佛说是法。皆是般若法。然人心未明。须赖此法指示迷途。除去四相。若真空既悟。我自得之。法亦非有。方名为佛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注 首段设譬以起下文。以大身之不实。喻诸法之本无。譬如人身长大句。语未毕。空生不待佛竟其说。而直言之也。非大身者。无有身相也。是名大身者。真如法体。广大无边也。亦如是。承上意。言菩萨无我相。亦如佛之无身相也。若作是言三句。先反言以明之。何以故四句。方正释其义。经中或言如来。或言菩萨。互见错出。其中各有主客。言说法。则如来为主。演说之人为客。以演说皆本如来之付嘱也。言修行。则菩萨为主。如来为客。以此经专问菩萨发心。而以如来作准绳也。无我我字。对上两我字。通达无我法。清净本然。一无隔碍也。真菩萨者。造到纯然无伪。即等觉也。

    论 此申言度生无度。严土非严意。而示以菩萨无我法也。度众生是大悲严佛土。是大智皆菩萨分内事。然一念有我。便非菩萨。若知法空无我。直下大悟。以至诸相俱空。才是真觉悟境界。盖人与众生寿者。其根皆起于有我。佛将忘形离相之法。都摄入无我中。后文复云。无我法得成于忍。更示人降住之方。最是经中精要处。

    讲 佛问须菩提。譬如人身既长且大。须菩提答云。如来说人身长大者。则是非真实大身。惟法身乃名大身也。佛曰。菩萨无我相。亦如佛之无身相也。若菩萨作是言。谓无量众生。皆由我而灭度之。是度生有法矣。尚得名为菩萨乎。何以故。真性空空洞洞。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正以菩萨以清净得名耳。是故佛说一切法。不过开导众生。以悟本性。我人众寿。本无四相。何得着一众生相。说我当度生乎。若菩萨作是言。谓我当庄严佛土。是著有相矣。尚得名为菩萨乎。何以故。如来所说庄严佛土者。乃心佛土也。心土无相。本来清净。云何庄严。六尘不染。定慧常存。是名庄严也。夫起度化心。着庄严相。不得名菩萨。毕竟发何等心。方名为菩萨乎。必也。四通八达。深明无我之法。远离一切诸相。如来说名真菩萨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注 观见形色为肉眼。普照大千。为天眼。智烛常明为慧眼。了诸法空为法眼。本性常觉为佛眼。智慧之体。遍照一切法界。取喻为眼。即所谓般若是也。沙等恒河。谓一粒沙为一恒河也。前恒沙以喻布施。此恒沙以喻世界。凡有世界。必有。佛以教化。谓之佛世界。此喻有五层。一举恒河以数沙。再举一沙一河以数河。三约诸沙以数界。四约界中所有众生。五约众生所有心。生灭万状。犹如是沙之多。众生心者。颠倒心也。若干种者。不可缕举之意。摄下过去现在未来三者而言。非心者。妄想之心。非真实之本心也。是名为心者。不起妄念。即是本心也。思念前事为过去心。思念今事为现在心。思念后事为未来心。凡人一念中。即有过去现在未来。须看得活。不可得。言不可有也。

    论 此申言如来悉知悉见意。而示以降心之要也。眼以瞩照为义。如来具此五眼。观照众生妄心缠结。事过去而有所系恋。事现在而有所执着。事未来而有所逆亿。众生憧憧往来。惟此三心。流浪生死。如来以不可得三字。点破群迷。欲薪积厝。顿入清凉。惑业久缠。立成解脱。非心既去。即得菩提觉心。物有去来。心无留滞。三际俱空。湛虚清净。譬如磨镜垢尽明。见我心之本体如是也。如来说经至此。已将无住生心三昧处。全体昭揭。

    讲 佛欲阐众生之心。有若干种。先设问曰。如来有化身观见之肉眼。普照大千之天眼。般若常明之慧眼。了诸法空之法眼。自性常觉之佛眼。有此五眼否。须菩提皆答之曰。如来有五眼。佛又举世界为问曰。举无数恒河之沙。以数佛之世界。果多乎否。须菩提亦以甚多答之。佛曰。即如如许国土中。所有一切众生。各具一心。有若干种。如来以清净五眼。皆尽见而知之。何以故。如来所说一切心。皆是众生妄心。非性中常住之真心。识得妄心非心。菩萨本体见矣。是名为心也。所以者何。盖过去已灭。现在本空。未来未有。众生恋其往。计其在。想其来。纷纷有此三心。三心岂可得而住。若能清净。岂有三心无三心。而一念不生。全体自现。则众生之不终于众生可知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注 因缘者。因其布施之功。缘之以得福也。前云福多。是持诵功德。此云福多。是修证极果。取义各别。

    论 此第六番较量福德也。前文皆与经胜较量。此但就福德性较量有无。不言持说。与前福德性之说。遥相照应。世间之福。富贵功名。人见为有实。不知福尽堕落。仍受轮回。故不说福德多。出世之福。清净无为。不见为福。不知能出生死海。受大快乐。故说福德多。此是究竟圆满地位。故不言持说也。

    讲 佛告须菩提。若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之七宝。用为布施。其福德果多否。须菩提以甚多答之。佛曰。若布施之福德。身享荣华。人见为有实也。究之不离业缘。有时而尽。如来不说福德多。若性中之福德。自心清净。人以为无也。究之本性如来。无时而穷。故如来说得福德多也。

    汇解 自再请住降至此。凡五节为一段。皆申明上卷之义。佛先言发心无法。次言证果无法。次言度生严土。皆无我法。又以五眼破三心。心法俱空。正见般若。乃是清净无为妙境。其中自具福德。量等虚空。岂布施因缘。所可同日语哉。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注 具足。毫无亏欠也。具足色身。即八十种随形好。乃佛法之见于身者。具足诸相。即三十二相。乃佛法之见于相者。前可以见如来。是指人欲以色身见如来言。此云如来可以见。是谓如来有色相可令人见也。不应者。谓可以相见固不是。谓不可相见亦不是。故说不应。与不可有别。

    论 此申言不可以身相见如来意。而示以真空本无色相也。前云不可相见。是言色相非相。相非是佛。此云不可相见。是言无相即相。相非不佛。色身原从清净法身中显出。是为无色之色。相好原从真如实相中流露。是为无相之相。故执色相以为法身。固不可。离色相以求法身。亦不可。如来无色。无无色。不应以色见如来无相。无无相。不应以相见。即非具足。明真身也。是名具足。明应身也。可以不应。即非是名。总是一意。

    讲 佛曰。佛可以具足色身见否。须菩提曰。不也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盖色身乃血肉之躯非法身也。若法身则无变无坏。念念无非般若。岂八十种好所能囿也。色身中有妙色身存焉。是名具足色身。佛曰。佛可以具足诸相见否。须菩提曰。不也。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盖如来所说诸相具足。非徒取诸相也。般若观照。万象悉融。凡六神通。八解脱。具于自性中者。常满足尔。此妙相如来。内有真性如来焉。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注 上念字。是如来说自己之念。下念字。是说众生之念。谤佛者。谓信而不解。堕诽谤之见也。无法可说者。谓本来无法也。是名说法者。谓示人以真空实相之理。使人自悟也。

    论 此申言如来无所说法意。而示以真空本无法也。佛反复告人。勿执文字之陈言。总以真空之妙理。印众生自有之佛性。原以无所住心而说法。欲人了澈真性耳。于法而言。诸法实性。妙体空寂。原无一法可着。于我而言。觉心清净。语默皆如。本来无法。作何言说。故说而无说。不说而说。是名说法也。如来临灭时。文殊请佛住世。再转法轮。佛言我住世四十九年。未尝说着一字。即此意。

    讲 佛曰。须菩提。汝见如来日与众生讲解。遂谓如来有法可说耶。汝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是谓如来不明真性。即为谤佛。良由不能解我所说法空之义也。须菩提。所谓说法者。不过谓众生断除外妄。不得已而有说耳。其实真性自如。本来无法可说。但使自悟真空。是名说法也。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此段经文。秦译无。魏译有)。

    注 慧命。谓具智慧。通性命。即所谓无量佛所种善根也。须菩提慧根虽夙具。然理境未深。则实智不发。至闻如来无可说法之时。宿种善根。于是顿露。故立此嘉名。未来世。兼像法末法时言。前问众生生信。就现在言。此指未来众生言。前是闻言说章句生信。此是闻说是法生信。各有浅深。闻说是法。承上无说之说来。众生与佛。同有真性。故曰彼非众生。但背真逐妄。自丧本来。故曰非不众生。如来说非众生申彼非众生句。是名众生。申非不众生句。

    论 此申言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意。而示以众生相当空也。佛说发心而无可发。得果而无可得。度生而无可度。庄严而无可庄严。不以身相见。不以说法名。善现一一领悟。但恐未来众生。闻是无法之法。不说之说。不能信解。无以降住其心。因有此问。佛言法者。真如之性。众生具有佛性。一生一佛。众生众佛。但未能发心。未能证果。未可遽谓非众生。然胎卵湿化诸种。尚有变化而脱离其凡胎者。何况于人。自当泯乎众生之见。彼非众生。非不众生。是如来点化众生处。重说众生者。叹息而唤醒之。与上经三是诸众生句。同一惓切。

    讲 尔时长老须菩提。心开意悟。白佛言。世尊。末法之后。颇有众生。闻此无法之法。不说之说。生信心否。佛言佛与众生。同具此般若真性。彼虽众生。而真性原有。非可以众生目之。彼虽非众生。而业缘现在。又非可以不众生目之。何以故。凡此众生众生者。苟能闻般若法而敬信之。言下见性。是即如来所说非众生也。是假名为众生尔。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非善法上。别本无即字)。

    注 如来前言无得。复言所得。空生则合证之。发所未发。故为佛所深许。前云于法无所得。但约空寂之体。此云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析到至精至微处。是法即指菩提觉体。无法之法。乃真法也。平等。谓凡有知者。必同体也。无有高下者。非圣具而凡亏也。修善法。不外般若。标一善字。以别于魔外也。佛又恐众生于善法生执着。故以善法非善法破之。

    论 此申言无法可得意。而示以菩提相亦当空也。无少法。是无上心。是真如体平等。是正等心。是真如相。以无我修善法。是正觉心。是真如用。佛答有三。初以觉性空寂言。次以平等觉相言。三以修法觉用言。总是接引后生之意。如来不。留一法。乃通万法。虽无少法。不可以无法而入于断灭。虽平等。不可以平等而据为真常。修一切善法。是指出下手工夫。当以无四相为了因。修六度为缘因也。但既云无法。又云平等修善法。既云修善法。又言即非善法。步步回顾无相法。不失无实无虚之旨。总是欲人依法悟性。又要离法见真耳。

    讲 须菩提闻无法可说之义。恍然有得。白佛言。世尊。今佛得无上菩提。于法殆所得耶。佛深许其言曰。如是如是。我于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不从外得。乃吾之真性也。真性中荡然空虚。神凝智泯。无有少法可得。是名无上菩提。佛再告须菩提曰。是无上菩提法。乃吾本然之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人人具足。平等无有高下。所以名为无上菩提。何则。以我真性中。原无我人众寿之妄。人能根株拔尽。又当修此明心见性之善法。自觉觉他。空明圆满。即得无上菩提。须菩提。我所言善法者。乃接引众生入道之门。本来无此善法。不过假此名。以开悟人耳。可知善法者。真性也。真性岂可以所得言哉。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石本无读诵字。千万亿分上。无百字)。

    注 前以恒河沙喻其多。此以须弥山喻其大。言七宝所聚之多。有如此山之高大也。

    论 此第七番较量福德也。因上言修善法。恐人疑于般若外。别有善法可修。不知六度归到离相。可见圆满法身。不在清净法身外。所谓一切佛法。皆从此经出。不是虚语。所以点出般若经名。以见彻始彻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