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金刚经正解最新章节!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分为四节。究推究。竟穷尽也。无我即是无四相。而但云无我者。四相皆因我相而生。无我即无四相也。究竟无我有二义。一是自然体。直下究竟。本无我体是也。一是勉然法。详究到尽处。只是无我是也。经因自然体。而示人以勉然法。与中庸明则诚义相似)。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讲】尔时须菩提。闻佛不可思议之言。复问佛云。是经所重者。发菩提心也。若善男子善女人。果能发此心究竟。云何应住而不迁。至于妄幻心。云何降伏而不动。佛告之曰。菩提心者。本来自有当体现成。原为人所同具。只因众生蔽于尘染。不能灭度。而取舍人我。纷扰此心者多矣。当生如是灭度众生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如烦恼妄想贪瞋痴心。种种四生之类。皆为点破。唤醒。一一。除灭。而度脱之。既灭度一切众生已。则智慧观照。息妄还真一切众生。原非本性中所有。而我心中。一念不起。同归寂灭。无有一众生。实是我灭度之者。此何以故。盖学道菩萨。一留度生之心。而不化。则四相未除。妄想现前迷惑本性。即非菩萨矣。所以然者何也。不惟度生非实。即发心亦非实法。求发心之我尚不可得。况度生之我耶。菩萨以发菩提心。得名心本空寂。其发菩提心。不过自悟自修自度度人。实无有法得发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可知发心是因众生。而名无法发心乃真实义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注】如来佛自谓也。授付也。记志也。佛以心印相传曰授记。梵语释迦。此云能仁。谓心性纯全。含容一切也。梵语牟尼。此云寂默。谓心体本寂。动静不迁也。寂默为体。即是如。能仁为用。即为来。先释迦而后牟尼者。摄用以归体也。先如而后来者。从体以起用也。总是一个真性加号。则为释迦牟尼通称。则为如来。又为佛。佛者大觉也。不从形相言也。形相佛因设化众生随缘应迹耳。应化事详首卷。

    【讲】佛呼须菩提反问云。汝闻我说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于汝意中云何。若菩提心有法可得。则如来宜先得之矣。昔日如来。为菩萨时。于然灯佛所。可曾有法得菩提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实无有法发菩提心之义。则知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无上菩提也。盖佛于本师处。乃自性自悟。非有秘密之法传授。而得佛深契。须菩提之言。故重许之云。如是如是。须菩提。果是实无有法如来得无上菩提也。若使有法而如来得无上菩提者。然灯佛当举法以传于我。则不与我止授记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为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而得无上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因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此外更无付嘱也。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注】如来者。真性之称。遍虚空法界。而常自如随所感而应现。是如来即诸法如义之谓。诸众也。法者处事之方。如义者谓真性本来自如。其见之于诸法者。皆自然而然。来为应迹。去无留滞。如如不动之义也。

    于是中者。谓菩提体中。即真性中也。

    【讲】此显法身不属因果也。佛恐须菩提执定如来是有修有得。未达法身不属因果。既以无所得破之矣。犹恐未悟故。直示之曰。何故言菩提无所得耶。以如来者非有相之称。乃是诸法常体如如之义耳。若有人。不知如来是诸法中之真如义。而言别有法名如来。得此无上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无上菩提。盖佛自得之。非有法以得之也。故如来所得无上菩提。其于是中。一法不立。无相可求。不可认以为实。无法不备。为诸相之体。不可认以为虚。唯是无实无虚之故。如来所说一切法。皆是不着四相。不染六尘。发明真性之理。用以修行。而成佛之法也。法岂可废哉。然法固不可废。而亦不可执也。即所言一切法者。不过指示迷途。除去四相。假此以修行。若真性既悟。能自得之。法亦何有。即非一切法。是虚名一切法耳。非真性中所有也。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有而非实有。譬如人身长大。人身虽长且大。果真为长大乎。须菩提。深契佛旨。答云。如来说人身长大者。不过形躯色相。一时假合。即非真实大身。是虚名为大身而已。知大身非身。则知诸法非法。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至)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注】梵语菩萨。此云觉众生。亦如是者。指上文而言亦如大身之不实也。作是言者。指下文而言。谓我灭度众生也。我当庄严佛土。此佛土谓佛刹。上如来说庄严佛土。此谓佛之心土。通达者。见得十分透彻也。无我者。无有我见也。法理也。真菩萨谓造到无我地位。即正等正觉。故云真也。

    【讲】佛说大身不为真实固矣。然不独大身也。须菩提。菩萨之名。为觉众生者。其不实亦如是也。盖真性中。本无众生。祇因业缘现相。由我相立。而成四相。则众生并从业缘中现。反之真性。了无可见。若菩萨自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是有心除灭。分别众生。我相未离。而反自增障。即不得名为菩萨矣。此何以故。菩萨虽以佛法灭度众生得名。但真性中。惟无上菩提。本无众生可度。又何有背可据实无有法灭度众生。以名为菩萨也。是故佛所说一切法。不过随机顺应。开导众生。以悟本性。岂有法相之见哉。无我人众生寿者之四相矣。不特法无相见也。夫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皆菩萨事也。既求佛果。则当严佛土矣。然严土亦非实法也。若菩萨自言。我当以七宝五采。庄饰严整佛之刹土。是著于有相。岂足名为菩萨。何以故。如来所说庄严佛土者。非为外貌粉饰。乃即心佛土也。心土无相。本来清净。云何庄严菩萨。六尘不染。清净长存。不作庄严相。非庄严中。有妙庄严焉。是则名为庄严也度生严土。皆非实有。此真无我法也。我前言无上菩提。其说虽多。总是无我之法。夫法界本空。一有我便着形迹。人与众生寿者。缘我而有势。必执其有法有灭度有庄严。何得名为菩萨乎。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我尚无有。何更有法。人法两空。湛然清净。此如来说。名真是菩萨矣。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佛具五眼。体非实有。惟常在真心。虚灵不昧。眼虽分五。照共一心。所谓万法归一。更无异观。非众生种种诸心。妄见所及)。

    (宋徴与曰。若有妄心。即有妄见。诸相成沙三际为限。五眼不通。若无妄心。则无三际可得。五眼一时开明。非诸沙相所能隔。故曰一体同观)。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注】五眼者。以形论则为眼目。以理论则为心窍。眼通于心。凡人皆有曰与佛无异。但因四相六尘遮蔽。只有肉眼而已。佛有五眼。乃常住真心寂照。非过去未来现在妄心之观见也。

    肉眼以形相言。天眼以诸天言。慧眼以智慧言。法眼以了诸法言。佛眼以佛知见言。眼以嘱照为义。五眼非实有五眼也。约所见以为眼耳。

    如是世尊如是者。应承之辞。有如是沙等恒河。言恒河之多。如一恒河沙之多。佛世界又如众恒河。沙之多。尔所指言恒河沙数之世界。若干若如也。于数也。犹言许多种心。谓众生种种心也。

    过去心已灭。现在心不住。未来心未生。故皆不可得。此指生灭妄心。即若干种心之心也。

    【讲】前说不见彼是众生。不见我为菩萨。不见净佛国土如是。则不见诸法。名为如来。将疑如来为无所知见者耶。然而如来具足五眼。岂果无所见耶。故问须菩提曰。人目中有。清净眼根。能见形色者为肉眼。如来有否。答曰。如来虽不局于肉眼。而亦有肉眼也。又问。诸天能作观行。见世界中所有者。谓之天眼。如来有否。答曰。如来虽不囿于天眼。而亦有天眼也。又问。以根本智。证真空理。谓之慧眼。二乘有之。如来有否。答曰。如来虽不同于二乘。而亦有慧眼也。又问以差别智。明一切法。谓之法眼。菩萨有之。如来有否。答曰。如来虽不等于菩萨。而亦有法眼也。又问诸佛觉性圆满。见光周遍。谓之佛眼。如来有否。答曰。如来与诸佛同体。寂照自如。了无障碍。如来有佛眼也。叠举五眼为问。须菩提皆以有是眼答。如来既具能见之眼。即具能知之智。故佛又以河沙为问。更举河沙之多。以数佛之世界。果多不乎。须菩提亦以甚多答之。佛告须菩提。恒河沙等之恒河沙。一沙一世界国土中。所有众生。各具一心。则其心有若干种。如来以清净五眼。皆尽见而知之。所以悉知者。是何缘故。如来所说众生诸心。总从六尘影现。皆识神颠倒之妄心。非真实常住之本心。是虚名为心耳。所以说非心者何也。须菩提。汝试观既事之后。则为过去心。当时则有。事过便无。可能常留。而不灭乎。不可得也。过事之际。则为现在心。忽然着想。究竟成虚。可能实守。而不变乎。不可得也。未事之时。则为未来心。时事未临。于何悬拟。可能豫设。而不失乎。不可得也。如来悉知者。知此不可得之心而已。三际觅心了不可得。识得他不可得处。故知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然则如来。岂冥然一无所见乎。正以五眼。圆明洞见。到诸心非心。是以能一法不存法法。归于无我耳。可见如来具足五眼。原无能见所见。而智眼亦归无我也。

    剩闲曰。三心不可得。佛只申明。得皆为非心。是名为心。二语如何。是真心不曾说破。讲者只好随佛言。缴明上文。于言外略为指示数语。补明真心之意。归到一体同观。乃为经文正义。若急于欲明真心。于上文是名为心。有作指点真心。于三不可得。下从佛口中添出。是名真心。以缴上是名为心。语意虽似深妙。与上下文势欠合故。以皆为非心。是名为心。一直说下。不点破真心者。为正解也。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佛身充法界。通达化无边法界佛世界也。世界由心建立。心为万化所从出。佛心能悟实性法身充满法界。则变通莫测。神化无方。其福德之多。无有穷尽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至)如来说得福德多。

    【注】因依也。藤萝附木而生曰缘。因缘者。因其布施之功。而缘之。以得福德也。

    福德有实者。取相也。福德无故。离相也。是人指以世界实施之人。取相之福德。虽甚多。而非实离相之福。虽似无而实有。故足言多。前云甚多。以俗见言之。即以甚多者。为不多以佛见言之也。

    【讲】七宝布施。佛以屡言之。而此复说者。以上文言。众生心虚妄不可得。如是则福德依心而成。亦是虚妄六度万行。俱非实法修福。又何益耶。故再发明无住相施之福德。以见因缘修福不可废。但施相之不可不离也。因问须菩提曰。若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宝。而为布施。此因众生心发出之善行也。以是布施。广结因缘。得福多不。须菩提言。果从因生。因从缘就。此人以是布施因缘。得福甚多也。如来说因缘二字。须菩提已深领此意。但未发明原故。所以又呼须菩提而言曰。所云福德多者。若以福德为有实。则妄识住相。取着能所。有违于本来空寂无为之体。即成颠倒心。如来说是有漏福德。其报有限。不足为多也。若以真智行慈。随缘布施。能离于相。不见福德为实。有顺于本来空寂无为之体。即非颠倒心。此乃无为净福。等如虚空。所以如来。说得福德多耳。然则妄心住相之福。不当修智慧。离相之福。不当不修耶。福德无故福德多。则福德仍归无我。修福原不碍菩提也。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色者颜色。相者形体。离者不着。言求见如来者。离诸色相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至)即非足是名诸相具足。

    【注】色身者。三十二相也。诸相者。谓种种变现神通之相。又不止三十二相矣。具足者。无少欠缺也。色身主离色言。诸相主离相言。

    【讲】前言身相非相。诸相非相。须菩提已知有法身法相。此承上福德无为福德多。佛恐须菩提。以如来色身。认为法身故。设问曰。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须菩提即解其意。遂答曰。不也世尊。觉性虚空。非形所囿。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所说。具足色身。乃是幻化应身。非真有具足色身也。是名为具足色身耳。而可以色身见如来也哉。佛又问须菩提曰。如来变现神通之相。诸相具足。可以具足诸相见不。须菩提亦答曰。不也世尊。盖诸相亦形相耳。虽具足不应以见如来也。何以故。如来所说。诸相具足。乃外貌应现形相。非真有此诸相具足也。是名为诸相具足耳。其可以诸相见如来也哉。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分为二节。无上菩提。乃本来真性此非言语可说也。如来为觉悟众生。只得以言语化导。演说般若。要知所说法。正为此非言语可说者。谓不可说恧说也)。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至)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注】勿谓莫。作皆禁止辞。言勿谓如来心中。自念云。我当有所说法度众。盖如来随众生根器。而觉悟之。初未尝有说法之心也。若言有所说法。是不明说法之旨。与佛意违背。非谤而何。以本性真空。有何可说。今云说法亦名耳。非实有法可说也。

    【讲】佛告须菩提曰。汝勿谓。如来有心作此念头。我当有所说法。以开示于人。汝切莫作是念。此何以故。设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是浅见寡识。滞在言辞之末。违背真空妙谛。即为谤佛。不能解会。我所说之义故也。又呼须菩提曰。当知所谓说法者。虽以言显。犹以悟通。默识心源。非言语能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也。盖无可说而说。名为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至)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注】尔时者。当启问之时。慧智慧以德言。命寿命以齿言。谓有智慧而高年长老也。人至老耄。则昏聩者多。须菩提老而得慧眼。年高有德。表称以动众。

    【讲】尔时。具智慧通命源之须菩提。深契佛旨。恐无说之说。具佛慧者。方能知之。众生未必知。不知又安能信。因白佛言。颇有众生。于未来世。得闻如来所说无法可说之法。能生实信心。而无疑焉否。佛语须菩提曰。汝勿虑未来之世。无有信佛法的众生。盖佛与众生。初非两类。同具此心。彼为众生。而真性原有。非可以众生目之。彼虽非众生。而业缘现在。又非可以不众生目之。何以故也。众生于众生之中。不能超脱者。以其不悔悟。更新自暴自弃。遂为众生耳。若如来所说。人性皆善。有何凡圣之殊。原非实有众生。是假名为众生也。本性自在。安得闻佛所说。而不生信心哉。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无上菩提。本是真空。我尚非有。何况于法。故曰无法可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至)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讲】须菩提白佛言曰。我佛妄尽觉满。得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岂非以万法俱空。圆明寂照。不俟外求。正为无所得。乃为真得耶。佛深契须菩提之问。而重许之言。如是如是。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从外得。乃我之真性也。真性虚空。神凝智泯。情绝思澄。不可以色相取。不可以言说求。无有少法可得。止为开导众生。是以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使人知所归依耳。岂有法可得哉。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妙性空寂。固无法可得。然欲得无上菩提。又当何所修耶。必须净其心。以行诸善事。借此法为入道之门。宗泐曰。净心行善者。不着一法。于心而行此善法也)。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至)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注】是法即指菩提觉体。无法之法。乃真法也。平等谓。凡有知者必同体也。无有高下者。非圣具而凡亏也。在圣不增故曰无高。在凡不减故曰无下。一切善法。如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之类是也。

    【讲】阿难复编次。佛告须菩提曰。是无可说无可得之菩提法。乃本然之性。原自平等。在众生不减。在诸佛不增。无圣无凡。色身则有高下。而真性初无高下之分。所以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何以为是名也。以真性中无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之妄。但见为平等故。有是名也。平等之法。不从性外得矣。然岂盖废修证哉。倘认本来现成。不假修行。此又废法沉空。愚迷不返者也。唯依平等无相心。修一切六度万行之善法。则虚己含真。从此明心见性。造至觉地。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矣。此所谓自修自证。真无少法可得者。须菩提。不惟菩提无法可执。即一切善法。在所当修。而亦不可执泥。盖所谓善法者。不过借此以接引众生。开悟群迷耳。及悟菩提善法。何有本性中。原无有此法也。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法非实有。而可执泥也哉。菩提之无少法可得也。益明矣。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福即福德。智即智慧住相实施。为人天有漏之因。只可言福。持经演说。为本性无量之功。不惟有福。兼为有智。此福与智合。等如虚空。无可比方者也)。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注】如是等七宝聚。言七宝所聚之多。等之于须弥山王之高大也。佛以性中福德。为最上者。皆为世人妄执因缘。要求福报之厚故。随机逗教。反覆言之。以破人著相有为妄福。而勉人以修身修性耳【讲】上言善法皆空。恐人又以经文为空谈故。以福德较之。使知自修也。佛告须菩提云。须弥为众山之王。可谓高大矣。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山。尽如须弥是高大。而且多也。若有人。积如是七宝。以成聚。用此布施。福德固为高大而多矣。然自性若迷。施福享尽。不免堕落。福何可救。于性何益。设若有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而有得于心。读诵而演说其义。则不徒自度。且能度人。利益无穷。是修自性福德智慧。此七宝布施之福德。不及比持经福德百分之一。岂止百分之一。虽千万亿分。乃至算数之多。譬喻之广。亦不能及此一分也。人可徒求布施福。而不修性福哉。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