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金刚经注解最新章节!

    孚佑帝君 注解

    后学培真道人校正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音钵惹。下仿此)

    【注】金刚。金中之刚。利而能断之意。般若。智慧也。波罗蜜。到彼岸也。即诸佛菩萨。超脱究竟之地。经径也。言此经为修行之径路也。

    ○石天基注凡。系如来语句。用圈○。须菩提语句。用黑圈●阿难结集语。用尖圈△。问答起语。用连点点。语句分明。便于初学。

    ○法会因由分第一(说法聚会由此起因)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邱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着音酌。钵音拨。饭食音反四)。

    【注】如是。指全经而言。我。阿难自称也。言此经之所云。乃我亲闻于佛。者也。佛。教主之称。舍卫国。波斯匿王所居。树。为匿王太子祇陀手种。故曰祇树。给孤独。名须达拏。乐善好施。人皆称为给孤独长者。须达深重佛教。向祇陀借园建精舍。用黄金布地。请佛说法。故佛常住园中。比邱。乞士也。上乞法于诸佛菩萨。下乞食于善信之谓。世尊。佛号也。三界共仰之意。敷。排布也。

    【讲】阿难说。我向者尝闻我佛如来。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长者园中。座下乞士。共一千二百五十人。时方正午。当进食之际。佛乃着和柔忍辱之衣。持四天王所献之钵。率诸大众。于舍卫城中乞食。不越贫而从富。不舍贱而后贵。平等无相。次第乞已。还至园中。饭食讫。收衣钵。洗足毕。排布高座。而坐焉。

    ○善现启请分第二(善现长老启请佛训)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乐音要)。

    【注】长老。年高有德之称。梵语须菩提。华言善现。一名空生。左为邪道。右为正道。故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心合于道。道合于心也。白。启也。希。少也。希有世尊。先叹其少有。又呼佛号也。下仿此。如来。佛之通称。谓真性自如。随所来而现也。菩。觉也。萨。情也。义理先具能觉一切有情之意。阿。无也。耨多罗。上也。三。正也。藐。等也。三菩提。正觉也。云何应住者。言此心当住于何处。谛。详审也。唯然。既诺而复是其言也。

    【讲】当佛敷座而坐之时。有长老名须菩提者。于大众中从座而起。袒其右肩。屈其右膝。合掌恭敬。白佛言曰。希有哉世尊。座下诸菩萨。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不为不多。倘如来不护持眷念。俾信受是法。则外诱得以扰乱之矣。不付委嘱托。俾奉行是法。则宗传有时而断绝矣。但真性虽人同具。而妄念未易消除。三千大千之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者。此心当住于何处。方得降伏其妄念乎。佛曰。善哉善哉。须菩提。汝云如来善教诸菩萨。此言深合我心。汝其详审静听。当为汝说除妄之道。世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者。当绝去外缘。一尘不染。念念常住清净。则能自见其性。而降伏其心矣。维时须菩提心开意解曰唯。曰然。曰世尊。曰愿乐欲闻。极致其倾会而赞叹焉。

    ○大乘正宗分第三(最大之乘至正之宗)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涅槃音扛盘)。

    【注】摩诃萨。梵语也。即华言心体广大。不可测量之意。卵生禽鸟也。胎生。人与兽也。湿生。水中鳞甲也。化生。蝇蚊等类也。有色。谓但有色声。而无情欲也。无色。谓但有灵识。而无色身也。有想。方寸之中。尚有计虑也。无想。静涵万有。一念不动也。非有想非无想。虽一念不动。不似木石之无知也。后五者。皆天上之人。无余。此外无余也。涅。不生也。槃。不死也。灭度者。灭尽一切诸相。而度化之也。

    【讲】须菩提闻佛所说。心意开解。佛于是复告之曰。须菩提。诸菩萨。性量广大。应如是降伏其心。固已。然我之心。即人物之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世间之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天上之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虽品类不同。见地各异。我皆令其不生不死。消灭其种种诸相。而度化之使之亦如是降伏其心焉。如是无尽量无数目无边界之众生。悉皆灭度。亦众生之自灭自度。于我何功哉。所以者何。盖众生之灭度。若归功于我。则此心便有所著。而不免于四相之累矣。如心著于贪一边。则为己。计私。而有我相。心著于瞋一边。则分别尔汝。而有人相。心著于痴一边。则愿生诸天。而有众生相。心著于爱一边。则希冀长年。而有寿者相。有此四相。尚得谓之菩萨乎。

    ○妙行无住分第四(奥妙之行本无住着)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不音否。不音弗。下仿此)。

    【注】复次。谓再编次佛与须菩提问答之言也。菩萨于法之法。指心与身之所运用酬酢者而言。住。执着也。布。普也。施。散也。色。形像。声。音乐。香。芬芳之气。味。烹炮之品。触。动也。或云男女之欲亦通。法者。事物之则也。诸法皆缘心生。故属于意。

    【讲】佛承上无相之义。又告须菩提曰。菩萨于一切心之所运用。身之所酬酢者。皆当无所住着。而布施为尤甚。何也。凡夫布施。往往希求利益。如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香。舌之于味。身之于触。意之于法。一不如其所欲。则必布施以求快其所欲。此住相布施也。菩萨六根清净。无诸欲之求。惟以法施。利益一切众生。如水在地中。行所无事。所谓不住相布施也。须菩提。菩萨布施。必须如是。无六尘之累。方为真布施。方获大利益。此何故哉。盖财施为凡。法施为圣。菩萨无住相布施。毫无希冀之心。纵脱生死苦。受大快乐。历万劫而不毁。超三界以长存。其福德虽大。亦听其自然。实不可思维较量。以一经思量。则此心便住于相。而福德反小矣。夫福德固不可思量。而思量亦属无益。吾试问尔。东方虚空可谓大矣。尔思量不。须菩提曰。此等虚空之处。想之何用。吾不思量也。佛又曰。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尤为大矣。尔思量不。须菩提曰。此等虚空之处。想之亦无用。吾不思量也。佛曰。尔知虚空不可思量。则知菩萨之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亦如虚空一般。断不可思量也。但须依吾之教。心住于无相。则自获超证矣。

    ○如理实见分第五(自如之理乃见真实)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注】于意云何。发问之词。身相。谓现具之色身。见。犹看也。非相见之见。

    【讲】佛谓须菩提曰。汝知福德不可思量。则布施当不住于相明矣。岂独布施为然哉。即吾现具之形体。亦非真实。吾试问尔。可以执四大色身。遂谓如来在是不。须菩提曰。色身滞于官骸。佛与比夫无异。殆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也。何以故。佛以法为身。清清净净。如太虚之不着形迹。虽有身相。而实无身相。今如来所说身相。是法身。非色身也。法身可见如来。色身岂可见如来乎。佛曰。须菩提。尔之言是也。凡人所有之相。皆属虚妄。虚则不实。妄则不真。以不实不真之相。欲见如来譬若认外寇作家人。终无是处。若人能见诸相非相。则见色身中有法身。而如来在是矣。

    ○正信希有分第六(生正信心最为希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注】如是言说章句。指上数章而言。五百岁约举之词。言其远也。持戒。诸恶莫作。修福。众善奉行。以此为实。确信不疑也。种善根。即持戒修福之意。净信者。心常清净而为信之也。如来悉知悉见。心合于佛。佛合于心也。无法相。万法皆空。无非法相。外缘悉净。如来常说云者。盖古佛有是语。而佛复述之也。筏。船也。喻。譬也。佛法济度众生譬以船渡人也。

    【讲】须菩提恐佛灭后。传法无人。后来众生。未能生信。故白佛曰。世尊以大慈之心。着希有之论。座下诸比邱。固莫不尊奉矣。倘佛涅槃之后。后来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未知亦能生实信之心否。佛曰。须菩提。性体常明。心灯不灭。尔莫作是说也。盖此言说章句。至微至妙。即如来灭后。至五百余岁之遑。犹有持净戒修天福之人。以此为真实妙谛。而确信不疑者。夫能确信于五百余岁之后。则其善根必预种于五百余岁之前。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见佛多。闻法多。修行多也。不但持戒修福者善根不可胜记。即世间众生。闻是章句。乃至一念之间。生净信心。此心便与如来相合。如亲受教于如来一般。如来佛慧佛眼悉知之而悉见之。是诸众生。所得福德。如是无量。此何故哉。盖已得生法二空之妙义故也。是诸众生。虽止一念净信。而此一念。已无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生空也。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是法空也。生法二空。其义云何。盖不著相也。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执生。便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为执法。便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亦为执法。亦着我人众生寿者。生相固不可执。法与非法亦不可执如此。是故持戒修福之人。须令此心空空洞洞一物不有。不应取法相。亦不应取非法相。此种义理。最为微妙。所以古之如来。常谓大家曰。尔等诸比邱。知我以法度人。譬如以筏济渡。人既登岸。筏即无用。人能了悟。法亦无用矣。由此观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之外道乎。

    ○无得无说分第七(空则无得寂则无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差音雌)。

    【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者。了却真空。无定法可得也。有所说法耶者。因人而教。无定法可说也。不可取。不可以色相取。不可说。不可以口舌说。非法。虽有而却无。非非法。虽无而却有。皆以之以字。作用字解。

    【讲】佛告须菩提曰。吾教固以无上菩提为第一义。然或由持戒而得之。或由禅定而得之。功夫不同。获效各别。尔之意以为如来于无上菩提。有一定之法可得耶。佛门广大。固不择人而教。然智者与之言深。愚者与之言浅。资禀不齐。施诲亦异。尔之意以为如来有一定之法可说耶。须菩提答曰。如我解佛所说义。知佛以无上菩提之义自修。无一定之法可名。以无上菩提之义教人。亦无一定之法可说也。何以故。如来所说之法可以性修。而不可以色相取。可以心悟。而不可以口舌说。以为有法耶。虽有而不滞于有。以为无法耶。虽无而不论于无。此所以无一定之法可得也。所以者何。法本无为。自古圣贤皆用无为之法诲人。而浅者见浅。深者见深。不能不有差别。此所以无一定之法可说也。

    ○依法出生分第八(诸佛之法依此生出)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偈音忌)。

    【注】普天之下。谓之小世界。一千小世界。谓之小千。一千小千世界。谓之中千。一千中千世界。谓之大千。其实一大千耳。斯为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琉璃。玻璃。珍珠。玛瑙。珊瑚。金。银。福德。修布施之德。享现在之福。福德性。修性中之德性。弥六合。其受福亦如是也。四句偈。当指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方有着落。谓此偈。不必说破者。似属空滑不可从。

    【讲】前言法无为矣。佛意欲显无为之福。乃先与之论有尽之福。因设问曰。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于此。用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宝。以为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否。须菩提曰。凡人布施。原欲希求利益。所得福德。岂有不欲其多。但所得者。身外之福德。而非性中之福德也。何以故。聚宝布施。不过借物而修。物有限而其福德亦有限。非性中之福德可比。然如来犹谆谆以是人之福德为问者。以彼所得虽多。犹可以数计故也。佛曰。须菩提。尔言诚然也。藉物而修。不若率性而修。而性修之法。不外此经。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之不忘于心。持之不厌其久。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宣说。不但觉一己之性。且将觉亿万人之性。其福德。岂不胜彼布施之福德乎。何以故。盖此经乃修行之径路。凡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菩提之法。皆从此出。夫无上菩提之法。即佛法也。而佛法岂可泥乎。所谓佛法者。本来无有。不过假此开悟众生耳。宁有真实之佛法哉。

    ○一相无相分第九(只此一相本自无形)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洹音完那音奴)。

    【注】能作是念。谓尚萌得道之念也。前四我字。乃代须陀洹等设想之词。非佛自称也。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初人真流也。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色身一住天上。一生入间也。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不来受生欲界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谓相灭生尽也。无诤。毫无争竞之意。梵语三昧。华言正见。谓远离邪见也。乐。好也。阿兰那。即无诤也。乐阿兰那行者。盖佛尝有是语。而须菩提举以为证也。

    【讲】前言无为之法。不可取。不可说。则诸菩萨修行。俱当以无念为宗。而不可存得果之心。故佛设问曰。吾教大众。修阿罗汉道者。大约有四等。曰须陀洹。曰斯陀含。曰阿那含。曰阿罗汉。用功不同。得果亦异。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当修行之时。若预作得果之念。便得须陀洹果否。须菩提曰。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得预圣人之流。名为入流。而心无所得。不着入流之相。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境界。谓之须陀洹。其以是与。佛曰。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当修行之时。若预作得果之念。便得斯陀含果否。须菩提曰。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色身一往住天上。一来生人间。虽曰一往一来。而心无所得。不着生灭之相。实无往来。谓之斯陀含。其以是与。佛曰。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当修行之时。若预作得果之念。便得阿那含果否。须菩提曰。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内无欲心。外无欲境。不来世界受生。名为不来。而心无所得。不着不来之相。谓之阿那含。其以斯与。佛曰。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当修行之时。若预作得果之念。便得阿罗汉道否。须菩提曰。不也。世尊。何以故。阿罗汉。万缘悉净。无烦恼可断。无贪瞋可离。无得果之心也。既无得果之心。即无道可得无法可名矣。谓之阿罗汉。其以斯与。世尊。若此四等之阿罗汉。稍萌所得于心。谓我之修行。可以得阿罗汉道。即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尚得谓之阿罗汉乎。即如弟子当日。会蒙我佛许过谓哉。与人无竞。与物无忤。远离邪见。得无诤三昧。在大众之中。极为难得。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所以许我为第一离欲阿罗汉者。以我不存得果之念故也。若我稍存得果之念。谓我可以得阿罗汉道。则此心便有所著。世尊不应称我为乐阿兰那行者矣。以我乐阿兰那行而实无所行。故佛深契之。而以乐阿兰那行名之也。则凡欲得果者。可不去其所得之心哉。

    ○庄严净土分第十(成就庄严净明心地)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注】如来。佛自称也。然灯佛。释迦牟尼授记之师。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设化。故曰。佛土庄严。如写经造寺。供养布施之类。是故须菩提诸菩萨。皆概称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谓心当住于无所住处也。须弥山。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为众山之王。非身法身也。乃如如不动之真心。

    【讲】前须菩提。自言所证之果。既不存得心矣。佛终恐其所得之心未尽。故又从而点化之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尔谓我昔日在然灯佛所受记。于法有所得否。须菩提曰。不也。世尊。如来一心清净。虽在然灯佛所受记。于法实无所得也。佛曰。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设化。故谓之佛土。不知菩萨居是土。亦写经造寺。供养布施。使佛土庄严否。须菩提曰。不也。世尊。庄严。不过外相。于自性无涉。菩萨必不为此也。何以故。盖佛土。即净土也。净土。不事修饰。所谓庄严者。非真庄严也。不过虚名为庄严而已。是故吾教之。须菩提。诸菩萨虽性量广大。俱应如是生清净之心。清净云何。不应住于有形色者而生心。不应住于有声音馨香滋味。及触与法而生心。惟应屏绝六尘。于无所住处。而生其心也。佛又曰。须菩提譬如有人。身似须弥山王。尔之意以为大否。须菩提曰。甚大。世尊。但此身虽大。究不定为大。何以故。凡有形相者。皆属有尽。色身纵如须弥山王。毕竟还有生灭。必如佛所说之非身。方可名为大身耳。夫非身者。法身也。即真心也。可以包太虚藏世界。岂仅如须弥山王而已哉。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修无为福胜于布施)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注】恒河周四十里。在西土。人所共见。故佛取以为喻。等。同也。

    【讲】前第八分。言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不如持经。佛又推广其义而言曰。须菩提。恒河。周四十里。可谓大矣。其中所有沙数。难以悉计。若一沙各为一河俱等于恒河之大。尔之意。以为此诸恒河之沙。宁为多否。须菩提曰。甚多。世尊。一沙即为一河。一河各有其沙。河尚无数。何况其沙乎。佛曰。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将七宝满尔所说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是人得福可云多否。须菩提曰。甚多世尊。佛曰。布施得福虽多。究竟不若持经。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四句偈等非特受持。自见其性。且为他人解说。使之亦见其性。则彼此共证无上妙道。此种福德。视彼七宝布施福德。岂不相悬万万乎。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受持正教天人尊重)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注】随说随顺众生而为说法。心无分别也。此处即此心也。世间世上之人。天人。天上之人。阿修罗。阿。无也。罗。众也。即不修之众生魔王等类是也。殡佛之身为塔。供佛之像为庙。尊重弟子。弟子中之可尊可重者。若诸菩萨是也。

    【讲】上言特说福德。胜于布施。则经不可不说。故佛又呼须菩提曰。经功甚大。不可思议。如有善信之人。随顺众生高下。逢凡说凡。逢圣说圣。为之讲解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多方演说。当知说经一偈之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以香华璎珞幢幡宝盖。香油酥灯。恭敬供养是人。如藏佛身之塔与供佛像之庙一般。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一经全文者乎。须菩提。当知是人所成就者。为世间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所在之处。便是佛在之处。人皆清净奉持。即与佛无异。与可尊可重之弟子。诸大菩萨无异矣。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当如此法承受行持)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注】微尘。尘中之微者。譬众生妄念之多也。佛分身成化。于诸世界之中。示现无边大神力。使一切众生。在尘离尘。在世出世。故云非微尘非世界。三十二相庄严端好。指全身而言。俗本谓头如何。脚如何。未免太拘。盖佛不一佛相不一相故也。末言布施不如持经。重言以结上文之意。

    【讲】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持说是经。成就希有之法。既闻命矣。不识此经当以何命名。我等云何受持乎。愿明以教我。佛曰。须菩提。是经当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盖明是经者。其智慧如金刚之坚利。断绝外妄。直达诸佛菩萨之彼岸也。以是名字。汝其遵奉而持守之。然真性本空。无可执着。智慧达彼岸之说。吾性中亦岂有是哉。何以故。须菩提。佛所说般若波罗蜜。实非般若波罗蜜。不过虚名为般若波罗蜜。以引诱众生耳。真性本来清净。如此则知一切诸法。总属外相。更有何法可说乎。吾试问尔。如来有所说法否。须菩提曰。如来万法皆空。有何可说。即不得已而有说。亦与无说等也。佛曰。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否。须菩提曰甚多世尊。佛曰。须菩提。我今明言告汝。微尘虽多。而无定体。世界虽大。数尽则坏。皆为虚妄。如来所说微尘。非真实微尘。是虚名为微尘。如来所说世界。非真实世界。是虚名为世界。惟真性至真至实。自古及今。无变无坏也。去真性。即法相。非身相也。佛恐须菩提不解。故又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否。须菩提曰。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佛曰。三十二相。乃现具之色身。而不可以此见如来者。此何故哉。盖如来虽现色身。涅槃则尽。不能久存。如来说三十二相。非真实相。是虚名为三十二相。由斯以观。色身既属空虚。则著相布施。获福宁有几何。益信持说之福胜矣。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舍身命布施。并恒河沙布施。俱属著相因果。何益于事。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自利利他。其福甚多。可见人法两空。吾前言所谓不著相布施。于此益信矣。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离诸形相自得寂灭)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注】实相。法身也。前屡言福德。此独言功德者。盖功成果满。福不足道也。波罗蜜有十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今云第一波罗蜜者。指布施而言也。非第一波罗蜜者。拂去假名不住于相也。下言非忍辱波罗蜜。亦是此意。梵语歌利王。华言无道极恶君也。歌者慧也。利者刀也。王者心也。是用慧刀。断除无明烦恼之心也。割截支解等句。俱系喻意。不可认作实有其事。应生无所住心者。谓凡有住着处。不得起心也。此即第十分之义。而推广言之。

    【讲】上言受持之法。尔时须菩提。深解无相义趣。涕泪悲泣。伤值遇之晚。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修行。虽其慧眼。闻法甚多。未曾有如是之妙者。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生笃信心。湛然清净。则色身中。有法身。即生如来实相。此人成就功德。识为第一希有。世尊是实相者譬若大虚。所谓有相。即是非相。是故如来所说实相。总属镜华水月。岂真有实相之可名哉。世尊。我今闻是经典。信而不惑。解而不疑。受而不辞。持而不厌。不足为难。若当来世。五百岁后。其有众生闻是经者。亦能信解受持。此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也。此人依是经修行。屏除妄念。不着诸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盖了悟四相皆空。方能离一切诸相。成无上菩提。名为诸佛不难矣。佛曰。须菩提。信如尔之言也。盖大乘之法。非具大乘根器者。闻之未免惊焉而恐惧不宁。怖焉而忧疑不定。畏焉而退缩不前。若不惊不怖不畏。谛听受持。永无退转。此人甚为希有。何以故。如来到彼岸之法。第一曰布施。次则曰忍辱。如来有布施之名。而不着布施之相。是知如来所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不过假名为第一波罗蜜而已。如来有忍辱之名。而不着忍辱之相。是知如来所说。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不过假名为忍辱波罗蜜而已。由斯以观。人苟不惊。不怖。不畏。则布施忍辱。二相皆空。诸相从此俱空。谓为希有。宁为过与。即如我昔日会为歌利王。割截身体。若非得无相妙义。则被伊节节支解时。应生瞋恨心。乃我则毫无瞋恨。以忍辱力。身复如故。非惟无苦。且复乐也。然忍辱岂仅一世哉。又念过去五百世后。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虽遇外侮。亦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此岂独我然哉。须菩提。凡属吾教之诸菩萨。俱应离一切相。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不应住于色而生心。不应住于声香味触法而生心。应生无所住之心。若心有住。则住非所当住。即为非住。而非菩萨之心矣。所以古之如来。尝有言曰。菩萨之心。莫不欲布施。但众苦之本。眼根不净为先。不应住于色而为之布施也。须菩提。菩萨布施。原为利益一切众生。若心住于色。便是眼有财物。则布施有时而穷。故应如是无住相布施。方获真利益。然心无住矣。若稍存施受之念。终为著相。故如来常说一切诸相。毕竟虚妄。而非真实。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能悟真空。离众生相。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此语。是真语。而非假也。是实语。而非虚也。是如语。而当理也。是非诳语。而欺人也。是非异语。而骇听也。夫一切诸相。既非真性所有。则一切诸法。又岂真性所有哉。须菩提。如来所得法。为众生而说。原非真实。然又不可不藉此以悟真性。又非虚假。有而不有。无而不无。真空之妙如此。须菩提。若菩萨之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则教化众生。无由开悟。如人入暗室。昏昏冥冥一无所见。若菩萨之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则教化众生。皆得开悟。如人有目。又得日光明照。种种诸色。无不毕见。夫真空无相。莫如此经。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非但为口耳之功。抑亦究心学之妙。即为如来所眷顾。用无上智慧。知见是人。而照鉴之。不但利于一身。且将普于群生。不但利于一时。且将及于千万亿劫。而无量无边功德皆得成就矣。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受持此经功德无量)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