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金刚经直说最新章节!

    宗旨

    凡一经必有一经宗旨。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当以无相为宗。经中提唱。所言四句偈者。凡十有四。确见指定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以此四句偈。为一经之宗旨也。诸家解注。多涉儱侗。历代宗师。不欲以实法与人。多从向上句。末后句。提唱宗纲。不肯说破。令初机禅人。从空摸索。向自己分中四句偈参取。直至山穷水尽时。忽然豁开金刚正眼。放出般若真光。原来四句偈。是我本来面目。无我人众生寿者等相。一部金刚经横说竖说。权说实说。无非欲人空却四相。收归自己般若分中。我人众生寿者诸相。如水中捉月。镜里寻头。了无可得。所以当日。天亲菩萨。升兜率宫。请益弥勒。如何是四句偈。弥勒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也。此是慈氏婆心亲切。开口一句道破了。后来六祖大师。以摩诃般若波罗蜜为是。傅大士云。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心。从上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直下承当。识取无相真宗。一部金刚经顿成剩语。后来解经。不一家言。或以色见声求四句为偈。或以梦幻泡影四句为偈。未尝不是。当知经中二偈。不过欲人离却色相。一切有为法。识取无相之相。为真。有相之相。为幻尔。细绎此经。一经如一分。一分如一句。一句如一字。且道这一字。从何处下注脚邪。昔日赵州禅师。每遇学人入室。令参无字为话头。这一无字。函盖乾坤。森罗万象。识得金刚宗旨。参禅悟道。始有少分相应也。

    教意

    此经大意。专为初地圣贤。大心菩萨已悟未悟。著相修行。不达无相本体而发。非为一切凡外迷心邪见设也。经云。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两种圣贤。实非寻常可比。已于大乘最上乘发菩提大心矣。无奈人法二执。未能尽忘。四相未空。三心未了。未能降伏。未知住处。纵知住处。未免住在一处。不能无所住而生其心。世尊哀愍。为说是经。首令空生发问。会上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禅定如饮光。多闻如庆喜。神通智慧。说法第一。一切贤圣僧。弗与焉者。盖以是经。专为解空而发也。初地圣贤。大心菩萨。未得心空及第。往往向外驰求。其最上者。日以度生为念。必欲尽大地众生。度令成佛而后已。孜孜兀兀。尽人提撕警觉。止知有能度者属我。所度者属人。一切含灵众生。一切福德寿命。俱从人我起见。佛说此经。先从度生发端。良以法界众生。度脱不了。自性众生。总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收归四句偈中。千了万当。故云无有众生得灭度者。降伏其心。而使之住。莫先于此。心既住矣。不免住在一处。从众生起见。或布施求福。或礼拜供养求福。或庄严佛土以求福。一切有为法。无非著相修行。不若受持四句偈之为实相也。复次。住在一处。或证因果。或修六度。或开五眼。似有实相之可据。究竟不如我佛世尊。昔日在然灯会所。亲受记莂。于法实无所得。到此地位。方称四相全空。万德庄严。视彼种种布施。种种供养。种种礼敬。种种建立修福。皆是有为之法。如梦幻泡影露电等耳。故云。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为众生说。则教他布施。教他供养。教他礼拜庄严塔庙。以求福报。在所不免。四果六度。五眼等法门。非是若辈境界。无劳建埽矣。

    经题

    金刚表义也。西域有金刚宝。至坚至利。不可破坏。而能破坏一切物。故取此以喻般若真智。历劫不坏。能断一切烦恼也。金刚为般若之体。般若为金刚之用。体用合一。彼此同归。谓到彼岸。彼岸是觉地。此岸是迷津。众生汩没苦海。陷生死流不能自渡。金刚般若。如渡海之浮囊。中流之航筏。凭此得渡。佛说是经。欲人空却四相。无能度之我。无所度之人。无此岸之众生寿者。无彼岸之乐土福城。一大藏经。不离此义。故曰。经者。径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径路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初序所闻。次序其时。次序其主。次序其地。次序其众。乃从主位边。详序其日用寻常。着衣吃饭。行住坐卧。悉从般若光中。次第流出。四相销归无相。静观得之。以下问答经文。乃佛与空生。啐啄同时。眉毛厮结。四相平等。默契无相之宗。或未答而先问。或未问而先答。或随问随答。或即问即答。或离问离答。或非问非答。总是一期建立。一期扫荡。针芥相投。水乳和合。寓言之。不为泛。重言之。不为复。详言之。不为繁。约言之。不为略。合一经而为一句。摄有句而归无句。此金刚般若。法宝其光。所以照天照地也。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空生礼敬赞佛。起经首问答之端也。世尊日用云为。一真如如。空却四相。任运随缘。无甚奇特。空生一见。便赞叹希有。于顶门上。别开一眼。与白毫相光。眉毛厮结。发端起问护念付嘱之佛慈。住心降心之佛教。此未答而先问也。佛于发大乘心。与发最上乘心者。如王子初生。先以四大海水。而灌沐之。是护念义。及其长大。付以家业。授以王位。仍以四大海水。灌其顶门。是付嘱义。初心菩萨。四相未空。二执未忘。譬如商贾居奇。过都越国。水宿山行。了无栖泊之处。良由驰逐之心未息也。故先问住。后问伏。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此随问随答也。谛听为说。授受常仪。如其所问而答之云。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会得如是句。方知四句偈。俱从真如中来。不落有无。不涉知解。空生所以倾心信受。愿乐欲闻也。先发誓愿。心生喜乐。恳求所欲。得闻妙法也。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此破诸菩萨度生之执。诸菩萨所以不能住心降心者。由于度生念切。多作痴想。发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舍己为人。思以藐然之我。置四生十类之中。人人普度。物物曲成。佛有三不能。尧舜其犹病诸。是故我佛立教。于众生无边誓愿已。即收归自己分中云。自性众生誓愿度。盖以大地之众生。即自性之众生也。著相菩萨分而二之。实相菩萨合而一之。我能度自性之众生。则自性涅槃。无欠无剩。众生涅槃。亦复如是。此即儒教所谓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也。梵语涅槃。此云寂灭。寂是不动。灭是无生。能以寂灭而度众生。则六合一家。八荒一闼。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为一。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不出自性众生之中。无有众生而不灭度者。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识得自性众生。菩萨痴念。一期降伏矣。到此一句说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本空。无所则圣。有所则凡。菩萨者以智度人之名也。舍己从人。顾子失母。非大菩萨矣。故四句偈为金刚般若宗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此破诸菩萨住相布施求福之执。求造福修德之人。心存四相。住在布施边。渐成窠臼。不能当下掀翻。必须不住四相而行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也。复次须菩提者。再叙问答之词。呼空生而语之。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而行布施者。四相本无。三轮体空。不见有能施之我。不见有所施之人。不见有布施之众生。不见有功德之寿者。眼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舌之于味。身之于触。意之于法。一切不住。内净六根。外净六尘。大地众生。日扰扰于根尘器界之中。希求布施。其在我者。法住法位。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不必尽人布施。而有过化存神之妙。无有一物。不得其所。是之谓不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议也。复呼空生而徴诘之。世界有相。故有四维上下。成住坏空等劫。如其无相。四维上下虚空无物。不可思量。空生遂于言下领解。信知无住相布施。所有功德。亦复如是。佛乃印可。一切菩萨皆应如所教而住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此因诸菩萨著相见佛。礼拜求福。不知栴檀金色之外。有个非相真佛。不可以著相见者。古德云。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经中所云非身相者。即真佛之谓也。诸菩萨认取四相。不识无相真空。故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如我人众生等。皆是虚妄。纵饶勤参默观。能所未忘。犹是虚妄之见。若见诸相非相。方许亲见如来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此反复问答。申言菩萨于四相之外。别生法执。取法相与非法相。究竟未解真空也。昔如来自言。吾住世四十九年。未曾说着一字。经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皆因初心菩萨。法执未忘。得闻如是言说章句。便生实信。从持戒修福起见。谛信受持。所种善根固因宿植。虽具实信。未为究竟。待闻是章句。乃至一念不生。而生净信者。福德无量也。所云实信者。取相也。持戒修福。种有漏因。纵饶历劫善根。从一佛至千万佛所修种得来。犹是人天福报。究竟所得。终有限量。不若一念净信之为胜也。一念则四相全空。净信则六尘不住。无有一法可得。是名真得。昔日傅大士。登座讲经。抚案尺一声。便云讲经已竟。此是一念净信榜样。具佛知见。成佛知见。感应道交。说者听者。皆有无量福德。不可思议也。何以故下。是申明四句偈义。倘能空却四相。则法与非法。销归无有。反是。著相取相。便是法执。决与非法。皆所不应取着也。又恐法执菩萨。受持经典。依教奉行。如佛所说。不识佛心。殊不知佛所说法。称般若船。未渡迷津。必须船筏。既登彼岸。何用舟航。六祖云。迷时师渡。悟时自渡。得鱼忘筌。得兔忘蹄。通达法要者。当如是尔。识得四句偈。方可诵经阅藏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承上文。申前法执之义。恐初心菩萨。坚执佛言。以为究竟。谓佛已得无上正等正觉矣。执为定法。遂成法执。故不待空生之问。先徴诘之。空生果能解佛所说。无有定法。名为无上菩提者。亦无有定法之可说。何以故。如来说法。皆从般若光中流出。听者不可取。说者不可与。若诸众生。心取于相。即着四相。取于法相。与非法相。皆着四相。是法非法。皆非法故。未了人法二空。皆属有为之法。空此二执。方是无为。无为之法。无相之宗。如水传器。得之浅者。则为贤人。得之深者。则为圣人。虽有差别。实无差别。后篇四果圣贤。皆从无为法中。而有差别者。直至如来极果。四相全空。方称于法实无所得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承上文。再遣著相布施之执。谓住在六根六尘。分别我人众生寿者诸相。而行布施。是谓法执边事。以诸菩萨。多从求福恒情起见。倾财竭力。所有七宝。而行布施。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之量。遍及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所得功德。宜与之等。不待空生致问。先徴诘之。空生果能谛信。明知福德分中。有事有性。七宝布施。福德事也。事有多少。故如来说福德多。经中四句偈。为人演说。福德性也。性无增减。以法施彼。闻者听受。言下领悟。是能自尽其性。尽人之性者。此中福德。非大千七宝之所能及。故云胜彼。昔日达磨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对御云。事佛本无功德。不谓功德本无。乃是本性中。无有功德之相也。又呼空生以晓之云。经中四句偈所以胜于七宝者。盖以一切诸佛。无上正觉妙法。从此经出。为他解说。是以法施胜财施多多也。前以无相破住相之执。此以法施破财施之执。意旨不同。又恐诸菩萨。认取法施。为殊胜功德。故再语空生言。所谓佛法者。非真佛法。乃经中四句偈之佛法耳。要识佛法所在。吾教西来。不立文字。文字之法。乃众生法。所谓法法本无法。无法无非法。方是真佛法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此承上文。所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随机问答。渐次深入。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所由分别名相。次第分疏。须陀洹。名为入流。谓初入其门得预圣人之流。能舍粗重烦恼。未能离细微烦恼者。是谓初果。斯陀含。名一往来。盖自观诸境。止有一生一灭。更无第二生灭。实无生灭可得。是谓第二果。阿那含者。名为不来。谓不来欲界受生。心无所得。实无不来之相。是谓第三果。阿罗汉者。此云无学。谓诸漏已尽。不须修习。虽有法。实无有法可得。是谓第四果。须菩提乃是四果圣贤。自呈见地。故云。阿罗汉不着四相。不作是念。自谓我得阿罗汉道也。忆承佛授记云。我得无诤三昧。人中第一。谓之离欲阿罗汉。我若于授记时。直下承当。自谓我是离欲阿罗汉。便是有所修行实法。世尊必定不与我授记。是乐寂静行者。四果圣贤于无为法而有差别如此。此尚属罗汉地位。迨至如来极果。斯为极则。当知。世尊当日从然灯佛所亲授记莂。味于无为法。实无所得。虽云授记。但印此心而已。非谓有可得之法。有可成之佛也。此破诸菩萨。心求证果。成佛授记之执。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破住相庄严佛土之执。是义该管粗细。细为佛性自心之上万德庄严。不可以相求。不可以目睹。道是庄严。即非庄严。是则名为庄严者性分中自有之庄严也。粗如造寺建塔塑像书经等。一切有为法。道是庄严。即非庄严。必须能所两忘。乃名庄严也。如来垂问。空生解悟。当知佛土庄严。是清净心。无住相心。一有住着心。为外尘所缚。不能活泼自在。如朽木不复萌。死灰不复燃一般。自谓庄严。非真庄严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正眼涅槃妙心。直指单传。最亲最切句。昔日六祖从柴担上一闻便悟。入黄梅室。直下承当。凡属祖师门下。须从无住生心处讨个落着。不得作语言文字。拍盲承当。要与祖师西来意相应。方是庄严佛土也。按古作字。生心为性。性如流水。不生则竭。性如林木。不生则折。性如活火。不生则灭。性如月轮。不生则缺。天地之运。昼夜不停。万物之机。循环不息。为无所住。故无不生。自性如如。本无住着。本无生灭。识得无住生心。便是无生法忍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承上文庄严佛土而言。随机问答。悟得佛土庄严不着实相。不落大小。假令有人从相作观。由空入假。丈六金身。忽而大等须弥。犹是法执边事。何以故。清净法身无有大小。佛说非身。是真法身。故名为大身也。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此三破著相布施求福之执。由诸菩萨。皆以七宝布施。多者为胜。佛就空生发问。谓恒河最多。河中之沙。非计较算数之所能及。是为多不。空生随问随答。不容拟议。佛以宝喻沙。尽沙满界。用以布施。得福之多。自不容说。乃告之以受持经中四句偈。为人解说者。此以法施。彼以财施。福德殊胜。非恒河七宝之所能及也。受谓谛信领受。持谓持守遵行。非泛泛念诵之比。为他人说者。四相全空。不说而说。人法两忘。说而不说。我以不说说之。彼以不闻闻之。是名真解说。真福德也。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承上文。告空生言。闻说此经。至四句偈等。当生希有难遭之想。非但诸菩萨众。所当恭敬受持。世间天人。乃至阿修罗等皆当恭敬供养。如佛在塔在庙一般。法宝光明。照天照地。不可思议。何况盲人受持是经。行解相应。诵读是经。心口如一。如是之人。便能不离本处。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法法流通。不令断绝。经典所在。即佛所在。金刚会上。尊重弟子。如须菩提等。逼塞虚空。无在无不在也。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法会未毕。遽请经名。盖空生到此。已领妙悟。当中一问。截断众流。别通一路。结集前文。更进一解。学者当知。华屋之门。从此深入。未可得少为足也。奉持解义如上。所云佛说般若波罗蜜经云云者。谓是法亲出佛口。故云佛说。默传佛心。超出言外。虽有所得。实无可得。故云即非。即非即是。强与安名。故云是名。经题解说无容添足。出经名后。世尊说法已竟。却恐诸菩萨众。同时听受。领略粗旨。皆谓如来有所说法。故呼空生而徴诘之。空生果能密望其旨。直下承当。一句道破。如来实无所说。何等直截。所是所说之法。能是能说之人。如来人法两空。能所双泯。岂复更有说法之相邪。到此方知黄面老子。婆心叨怛。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此承上文。无所说法。不是顽空。盖尘界销镕。合成一体。是非粉碎。摄入真空。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现大为小。微尘即界。现小为大。世界即尘。金刚全体。无处而非法身。般若真光。随在皆成法宝。是无所说。无非所说之法也。佛于□坐。一徴一答。针芥相投。宫商妙叶处。悟者方知。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此承上文尘界销镕。是故法化如一。依正三身实相非有非无。奈诸菩萨众仰睹慈容。皆从三十二相起见。殊不知此乃色相如来耳。当知别有一个真性如来。非色非空。超然万象之表。无变无坏。消归四相之中。故云。是相即非相。识得非相。是名真相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四言福报。遣著相布施之执。前言七宝布施。是舍外物。向外驰求。此言身命布施。识破幻身。从幻作福。虽舍幻躯。究非实际也。须信受奉持四句偈。悟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全无。三轮体空。为他人说。人法两忘。自他兼利。乃为究竟。其福甚多者。般若之福。遍及众生。不可思议也。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上文言其福甚多。此云第一希有功德。较前得福。实为希有也。空生得闻是经。悟入真空实相。非前福报之比。欢喜到极。转生悲泣。自幸闻法之深。转伤际遇之晚。不待徴诘。而白佛言。悟后呈解也。空生已得慧眼。于有见真。未曾得闻是经。犹有空障。闻是经已。于空亦遣。了达中道。洞见实相。白世尊言。若复有人。闻我所闻。亦应得我所得。经中功德不求自至。遂于万象森罗诸相虚幻之中。指出实相。为一切功德根本。即自性也。自性若无。功德亦无。识得自性。功德本有。所谓实相者。乃是信心清净。妙湛总持。常空常寂。一大藏教收归自性分中。无法可说。无佛可成。无生可度。是名实相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也。经中所言。福德兼举。为中根人说耳。此独言功德者。是功成果满之候。福报不足道矣。坛经有德在法身中。非在于福之语。正谓此也。

    恐诸菩萨闻说实相。以为实有。著相求之。去道远矣。故空生再白佛言。所谓实相者。心如太虚。无相可求。故云即是非相。又恐闻说非相。舍实取空。认作龟毛兔角。不知本来实相。即是非相。非有非无非空非实。正如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也。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承上文第一希有功德。此但言希有。功德不足道矣。空生既悟之后。为众生说法。使同归于悟也。先陈我得闻是经典。信解受持。未足为难。愿与当来五百年。为一小劫。所有众生。同一信解。同一受持。乃为希有难得之缘。何以故。此信解受持之人。识得经中四句偈。即能空诸四相。我人众生寿者。道是无相。即是非相。是相非相。二见俱离。与佛平等。故言即名是佛。佛乃印可。如是如是者。深契如来法要也。空生又恐后世众生。于大乘经典。河汉其言。望洋而退。信受奉持难得其人。良由众生心量狭劣。少见多怪。遇大而惊。逢高而怖。见难而畏。审能从闻入信。因信遣疑。安然不惊。怛然不怖。毅然不畏者。信受奉持。固为第一希有功德。当知是人。甚为希有。非功德之可比也。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此承上文。更进一解。上文空生闻经得悟。更发大愿。以此经偈。流通法界。直至五百年后众生。人各闻经。人各信解受持。空诸四相。不惊不怖不畏。此是空生一片婆心法施。最为极则。世尊呼而告之云。汝所法施。是第一究竟。当知一切众生。尽人有此一部真经。秘在如来藏中。悟则为佛。迷则众生。究竟无佛可成。无生所度。无法可施。无岸可到。佛说布施。是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不过假借名字。使人识取彼岸。先登直到耳。按波罗蜜有十。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此云第一者。指布施言。前为求福说。此度生说。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承上文。身命布施。更进一解。前属布施分摄。此属忍辱者。盖舍身断命而行布施。是布施极则。不瞋不恚。不烦不恼。是忍辱极则。是能究竟到彼岸之人。当知更有向上一步。四相非有。三轮体空。无施者。无受施者。无辱可忍。无岸可登。方是极则之极则。故语空生云。如来说忍辱非忍辱。不过假借名言。使人承当耳。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承上文忍辱言。世尊现身说法。向自己分中。拈出忍辱榜样。到此方是极则也。昔世尊五百世前作忍辱仙人。山中宴坐。遇歌利王出猎。王暂憩息。左右彩女。往见仙人围绕礼拜。王既觉知。大怒割截仙人肢体。仙人欢喜纳受。自发愿云。愿生生世世度王成佛。此便是身命布施。当节节支解时不生瞋恨。无甚奇特不过空诸所有。无受割截之我。无施割截之人。无业报之众生。无痴恋身令之寿者。尚要解冤释结。度令成佛而后已。是能忍辱。而行布施也。念过去下。乃追述前因。为后人布施榜样耳。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承上文。布施忍辱。离一切相而言。告须菩提。如来离相度生。诸菩萨亦应离一切相。发无上菩提心也。所云离相者。非是脱空之谓。谓于六尘扰扰。诸相交集中。万象森罗。一真独露。见色闻声不应住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前云应无所住而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