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金刚经演古最新章节!

    晋安后学释 寂?? 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天上之宝也。帝释有之。薄福者难见。具坚利明三义。其体极坚。一切物不能坏。其用极利。能坏一切物。其相极明。能照一切。所以萨遮尼乾子经云。帝释金刚宝。能灭阿修罗。智碎烦恼山。能坏亦如是。故佛以喻三种般若。梵语般若。此云智慧。其体即实相般若。乃吾人本有之性。真常清净。今古恒然。虽经多劫流转生死。而曾无所损。是极坚义。其用即观照般若。亦是本有心光。不发则已。发则能断惑着。无始以来无明烦恼。无所不坏。是极利义。约其功能。称波罗蜜。此云到彼岸。谓乘般若舟航。离生死此岸。度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涅槃。此翻圆寂。亦云灭度。一切众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但以迷倒。妄见生死。名在此岸。若悟生死本空。元来圆寂。名到彼岸。若兼般若回文。应云到彼岸慧。上七字是所诠。经字是能诠。具贯摄常法四义。贯者。如线贯华。谓贯串所应知义。摄者。如经持纬。谓摄持所化众生。常者。不易义。乃三世诸佛不易之常道。法者。轨则义。乃十方菩萨同遵之正轨。即文字般若。是极明义。学者苟能由文字般若而起观照。由观照般若而契实相。是谓金刚智慧到彼岸也。

    释经正文。准常三分。曰序.曰正.曰流通。盖世尊将演般若。先彰由致。故曰序分。由致既彰。当机受法。全经旨趣。解行斯陈。故曰正宗。宗趣既明。务于开济。近益当时。远益未来。使传芳千古。慧命不绝。故曰流通。

    ○初序分。有证信.发起之殊。今证信。有六种成就。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信成就也。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故居首也。

    我闻。闻成就也。我者。阿难自称。然是随世假立。不同凡夫外道所计之我。闻者。亲听。非是展转传闻。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不假音闻。教何由立。

    一时者。时成就也。世事合会。尚待昌期。大法弘宣。岂违嘉运。故曰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也。然十方世界。天上人间。时分不同。今但取师资道合。说听究竟之时。故云一时。

    佛者。主成就也。梵语具云佛陀耶。此云觉者。具自觉觉他觉满三义。故称为佛。即本师释迦牟尼佛。为说法之主。非大觉。孰能演斯大法。

    舍卫国等者。处成就也。舍卫梵语。此云闻物。以人物富庶。闻于五天。此说法之处。在中天竺波斯匿王所都之国。城外东南五里许。乃祇陀太子之园。大臣须达多。此云善施。以常给济国之穷民。人称之为给孤独长者。布金买园。太子舍树。共造精舍。请佛说法。可见般若大法。非胜地亦不克宣也。

    与大比丘众等者。众成就也。座无知音。说将谁听。今机感盈前。不得不说。比丘含三义。一乞士。谓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养色身。亦云破恶。亦云怖魔。大者。数多。名重。德隆也。如憍陈那。三迦叶。舍利弗。目犍连。耶舍长者。并其眷属等。俱在一时一处。共相和合。济济同闻。可谓盛矣。然此皆先事外道。艰辛累年。一无所证。才得见佛。便登圣果。感佛恩深。故常随侍。所以偏列其数。其余天龙八部四众人等。皆结于流通分中。首尾相望。盖影略耳。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此发起序。将说般若。而以着衣持钵为发起者。显般若不离日用之间也。尔时者。大众云集之时也。食时者。辰巳之间也。我释迦世尊。既现相人中。示同人法。亦于食时。着僧伽黎衣。持绀琉璃钵。严整威仪。肃恭齐法。出祇园而入舍卫。躬行三世诸佛乞食之法。以内证平等理。外空贫富相。故于城中。无问净秽。不拣贵贱。次第而乞。佛心既等。使施者获福亦等。既得食已。仍出大城而还至本处。本处者。事则祇桓精舍。理则实相真空也。佛凡所得食。分为四分。一与同梵行者。二施贫病乞人。三施水陆众生。四自食。食讫。乃收拾衣钵。而洗足焉。阿含经说。佛行时离地四指。莲华承足。今洗足者。先跣足行乞。归则洗濯尘污。垂范后人也。敷座而坐者。他经侍者敷座。惟说般若。佛自敷座。以尊重般若故。着衣持钵表戒。敷座而坐表定。以戒定发起般若。令人观象会意也。然此着衣持钵。洗足敷坐。般若真机。已漏泄无余矣。故空生不待如来开口。便叹希有。大似灵山拈华。迦叶微笑。二人默识心通。如出一律。览者详焉。上来序分竟。

    ○二正宗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善现申请也。洪钟在虡。非扣不鸣。法施不吝。待问乃说。即此祇园一会。皆有乐法之心。未敢擅请。时有德长年老。号须菩提者。此云空生。亦名善现。解空第一。于如来着衣持钵敷座而坐之次。顿然发明般若心体。遂知机知时。即从法空之座。而起悲智之用。袒右肩。屈右膝。皆云右者。表顺也。合掌。表智与理冥也。此上结集家叙其请法之仪。

    下善现赞请。先赞。然如来日用妙处。他人不知。而空生独知之。乃赞言希有。盖旷劫难逢。大千唯一。岂多得哉。善护念者。以大慈护念根熟诸菩萨。乃三贤已上者。护念。即加被与力也。与根本智力。令成就佛法。与后得智力。令教化众生。善付嘱者。以大悲付嘱根未熟菩萨。已得大乘者。令其不舍。未得大乘者。令其胜进。故慈氏颂云。巧护义应知。加彼身同行。不退得未得。是名善付嘱。

    后请者。然圆顿因地。总有三重。初了悟本性。次发菩提心。后修菩萨行。故华严善财先陈已发。方问行门。而此经全重在发菩提心。以是修行根本故。空生既悟此心。遂请真修之行。不但为己。兼为一切众生申请。若人不发世间人天之心。及出世声闻缘觉之心。而发于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极为难得。即入如来护念付嘱之中。可不教以修行之法乎。敢问。昔未发心。住六尘境。今既发心。应安住何地。昔未发心。随逐妄念。今既发心。当妄念起时。应云何降伏。诚得如来开示。使其知住知降。则修行不错。不至于妄失菩提心矣。此一问。是一经关键。按魏译有三问。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佛答令安住四心。修六度行。不令著相。是降伏义。秦译略去修行者。意谓住道降心。即是修行。不可离此。别有所修也。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重言善哉者。赞其所问。以善现赞请。妙契佛心。故印可云。须菩提下二句。牒其所赞。汝今谛听二句。诫听许说。说个什么。说发菩提心者如是安住如是降心之法。即指下所答之文也。又如是二字。直捷指出。若不如是而住。则是非住。若不如是降伏。转成妄心。又安能得无上菩提哉。时空生闻教。即应之曰唯。乃领略之辞。如曾参闻一贯之道。应之以唯者。其心固已涣然无滞矣。而复云愿乐欲闻者。盖为众而发起尔。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此如来正答所问。二。一答安住降心问。谓应住四心。降伏其有我度生之心也。问虽有二。答乃互显。故先标降伏其心。后结如所教住。圭峰准魏译三问。举降伏为总。住修为别。然详经文。无别答降伏之处。则知降伏在住修中。皆令离相。是答降心之问。是以举降伏。则摄安住矣。

    前问云。善男子.善女人。今答言菩萨者。已发大心。故受菩萨之称。菩萨。此云觉有情。谓以智上求觉道。以悲下化有情也。摩诃萨。此云大道心众生。应如是降伏其心者。即指下安住四心。修行六度。降伏其住相之心也。发菩提心者。以度生为急务。凡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悉应度脱。此总相说也。

    若卵生等者。以受生差别言之。天狱化生。鬼通胎化。人畜各四。诸余微细水陆空行。不可具分品类。以依止差别言之。有色。四禅也。以色蕴为身。无色。四空也。以受想行识四蕴为身。依止。即身义。以境界差别言之。有想者。无色界中。空无边。识无边。二天也。无想者。无所有处天也。非有想非无想者。非想非非想处天也。如是则包括三界无遗。发菩提心者。必应度尽而后已。

    故弥勒颂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满。度尽三界一切众生。则住广大心也。皆令入如来究竟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此住第一心也。灭度无量者。牒前受生差别也。无数者。牒前依止差别也。无边者。牒前境界差别也。无众生得灭度者。谓若见有众生可度。即存度生之相。必生于疲劳。不能常度。须知众生性空故。同体故。即寂灭相。不待更灭故。无念故。法界故。故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论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此住常心也。何以故者。徴意云。夫既度生矣。乃曰无度者。何耶。谓若见有众生可度。则有我为能度。若见有我。则有人众生寿者四相。与颠倒凡夫何异。反显实无众生得灭度。则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是住不颠倒心也。

    ○大珠和尚曰。九类众生。一心具足。随造随成。是故无明为卵生。烦恼包褁为胎生。爱水浸润为湿生。倏起烦恼为化生。悟即是佛。迷号众生。菩萨只以念念心为众生。若了念念心体空。名为度众生也。智者于自本际上度于未形。未形既空。即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二答修行降心问。谓不住相修六度。降伏其取相之心也。所言不住相者。非是灭相令无。盖相本自无。心不住着。华严经云。凡夫见诸法。但随于相转。不了法无相。以是不见佛。然不著相。即降心之法。须约行以明之。于法者。总标诸法。应无下。正明修行。然行具六度。而独云布施者。以布施该摄六度。所以弥勒颂云。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于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

    此颂以三种布施。该摄六度。资生摄施。无畏摄戒忍。法摄进禅慧。所谓一摄一。二摄二。三摄三。是也。所言不住者。谓不住六尘。乃至佛果菩提。八十一科。俱不可住着。今但言六尘。举一以该之耳。何以故者。徴意云。均一布施也。住相何劣。不住相何优。释曰。有相之福小。无相之福大。若菩萨果能以般若真智照破幻相。而行布施修六度。其所得之福德。殆超于常情之外。不可得而思量者矣。故举十方虚空。广大无尽不可思量以喻之。但应如所教住者。结其所问。谓但应如我所教无住相。而修行于六度。即是住处。是住于无所住也。

    于上答空生正问。谓发菩提心者。应住四心。修六度行。而降伏其有我之心。则正宗已竟。可入流通矣。恐后来学般若者。于如来答处。不能无疑。故蹑前语迹。假善现发起。断彼疑情。展转相生。遂有二十七段。故慈氏颂云。调伏彼事中。远离取相心。及断种种疑。亦防生成心。是也。

    ○初伏疑云。本为求佛果行施。即是住所求佛相。云何无住。又无相为因。求三十二相佛果。因果若是不相类乎。此疑从前文不住相布施而来。以声闻人取丈六相好为佛。不知无相法身真佛。故对前不住相起疑之因问答。欲令除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此断求佛行施住相疑也。

    空生既疑以无相为因。求佛三十二相之果。故反诘之曰。于汝意中云何思惟。为可以丈六身相而见法身如来不耶。空生一承慈问。便领佛意。即答曰。不也。世尊。伶利衲僧。一拨便转。下皆仿此。又自徴而释之曰。所以不可以身相见如来者。以丈六身相。特平等性智赴机所现之影。如水中月。似有非实。岂是如来法身真体乎。盖法身无为。不堕诸数。故不可执相以求之也。空生既知此旨。佛遂印可而广之曰。非但佛身无相。但是一切凡圣依正有为之相。尽是虚妄。以从妄念所变现故。妄念本空。所变何实。若见诸相二句。遮离色观空也。恐闻相是虚妄。别求无相佛身。故云相即非相。若见非相。即见法身如来。何者。盖相本自尽。真本自现故也。洵乎发菩提心者。不应住相而行施矣。

    ○第二疑者。空生闻上两节。无住行施。因深也。无相见佛。果深也。诚恐未来之世。于此甚深道理。难于生信。则空说何益。此节显有疑辞。与前后伏疑不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此断因果俱深无信疑也。文三。初约无信呈疑。空生闻上因果俱深。谓是难信之法。遂疑世无信者。

    二呵疑显信。佛因呵止之曰。汝莫作是无有实信之说。岂但如来在日。即使如来灭后。后五百岁。当斗诤坚固之时。去圣愈遥。人根愈劣。亦有修戒定。而于此因果俱深之章句。能生实信之心者。

    三明能信所以。又二。

    初.明历事多佛以显信因。谓此非聊尔人。此人岂止于一二佛所而种善根。乃是于无量千万佛所发菩提心。种植无贪等诸善根者。夫一念生净信者。其善根广大深固已如此。况永信不退者乎。

    二.明诸佛摄受成就信德。亦二。初明诸佛摄受显福德门。呼须菩提告之曰。如来悉以现量而知。佛眼而见。是诸净信众生。于行住所作中。得如是无量之福德。如是二字。即指上广大无尽善根。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则着我人众生寿者。

    二.明摄受所以显智慧门。初总徴云。夫一念净信无几矣。以何义故。得诸佛悉知悉见耶。释意云。无净信人。固执五蕴身心内作主宰。名为我相。以计我故。起惑造业。展转趣于余趣。曰补特迦罗。此云数取趣。名为人相。计我盛衰苦乐变异。相续而生。名众生相。计一报命根。识暖息三事。相连不断而住。名寿者相。此四。总一我相也。今净信者。不于五蕴身心执着四相。则我空矣。亦不于五蕴身心起法执分别。则法空矣。又不住法空。故云亦无非法相。以真空不断。非法亦无。如是离二执。成就净信。蒙诸佛知见摄受。为得福之本也。

    次何以故下。重释上三义。初徴云。何以知净信者断我法二执耶。释意谓。夫净信者。若有我执。而心取诸相。则着我等四相。既不取相。则知无我执矣。若有法执。而心取法相。亦着我等四相。盖法。根也。我。苗也。有根必有苗。有法执必有我执。既无我等。则知无法执矣。后又徴云。法执但是法相。何故便着我等。释意谓。取非法亦着我等。何况取法。以后释前也。是知纤毫取着。便落法尘。具我等四相。故净信者。尤当法与非法俱尽也。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是故者。由前取法非法皆为着我之故。所以诫令不应。即入中道也。谓不应取法而著有。亦不应取非法而着空。以此不着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须知我所说之法。皆是假言显义。学者须得义而忘言。如渡河舍筏之喻。筏者。过河之具。到岸则舍。如来说非法。乃渡法之筏耳。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而不舍哉。河已渡而犹恋于筏。与未渡河者何异。法既舍而犹住于非法。与未舍法者无以异也。不住法。不堕于有。不住非法。不堕于空。入中道之玄门。乃能与无住之因。无相之果相应。是谓称实净信者矣。

    ○第三疑云。上说不可以相见佛。佛非有为。即不合有所得有所说。何以如来得菩提而说法耶。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此断无相云何得说疑也。有二段。先.问答断疑。次.较量显胜。

    今初断疑。佛问。于汝意中。将谓如来于菩提树下得菩提耶。又将谓如来于前后诸会有所说法耶。空生即领其意。答云。世人皆谓如来有所得。有所说。如来解佛所说义则不然。盖必有法名菩提而后得。今无定实之法。将何所得耶。可见菩提树下。乃是随机化现。非法身真佛也。必有定法而后可说。今无定实之法。将何所说耶。可见前后诸会。皆随机方便。无实法也。此一向约胜义边答。所以慈氏偈云。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说法不二取。无说离言相。意谓俗有真无。应化之相。依俗乃有。答中依真。故言无有定法。所以云。始从得道夜。终至般泥洹。于是二中间。未尝说一字。何以故者。徴意云。何以无定法可说耶。释意谓。如来所说之法。无非第一义谛。离心缘相。故不可取。离言说相。故不可说。无法相。故云非法。无非法相。故云非非法。所谓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是也。后所以者何。徴意谓。夫无得无说。是无为法。无为法者。法身之理。本无名相。不涉言思。何有三乘贤圣差别哉。释意云。三乘贤圣差别。皆于无为无差别法中而有差别。如三兽渡河之喻。河无浅深。而浅深在兽。无为法无差别。而差别在三乘能证之智。有大小浅深之不同耳。

    二较量显胜。上明无为之法。不涉取说。恐人便欲一向毁废言教。岂知法虽不可取说。亦可藉言而入。而受持者福德不空。故较量显胜。令人受持演说。以趣菩提。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先举世福问之。谓若有人。盛满大千世界七宝为施。得福多不。三千大千者。俱舍偈云。四大洲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空生意谓。七宝最珍。三千世界又最广。七钱施佛。获福无量。况多宝乎。故云甚多。又自徴云。所以云多者。以不约胜义谛而论其福德之性。乃约世俗谛说耳。然既约俗谛说。特世间福不如持经出世之福为胜。故佛言。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如前所说。无我度生也。不住相行施也。佛不可以相见也。法不可以言说也。一念净信志心领受。拳拳奉持。或全持。或分持。乃至四句偈等。且兼为他人演说其义趣。其所得福。更胜于彼。

    夫持经四句。何以辄胜大千宝施之福。意谓宝施虽多。但是世间有为之福。终不能趣无上菩提。若夫此经四句偈等。则一切诸佛之报身化身。及诸佛无上菩提之法身。无不从是而生。何者。法身虽不生灭。而烦恼覆之则隐。智慧了之则显。此经单阐妙慧。于法身不为了因乎。报化二身万行所致。此经以妙慧导妙行。于报化不为生因乎。其功如是。故独胜于大千宝施之福也。然所谓佛法从此经出者。约世谛有耳。若于第一义谛求于迷悟圣凡之相。了不可得。即非所谓佛法从此经出也。所以圆觉经云。一切如来圆觉妙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始之以不得菩提。终之以即非佛法。前后照应。而经旨愈明矣。

    ○第四疑云。圣人无为之法。既不可取说。何以声闻人。各取自果。如其所证而说耶。四果分四节。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此断声闻得果是取疑也。

    先.举初果问之。须陀洹。此云入流。已断三界贪嗔痴慢等八十八使见惑。预入圣人之流也。谓彼作是念曰。我得须陀洹果不。空生答言。彼不作是念也。何以故。彼须陀洹。已断三界分别粗惑。名为入圣流。而实别无一法为其所入。秪由不取色香味触六尘境界。名为须陀洹也。岂别有法为所入耶。是正以不取为得果。何疑其有取耶。苟犹有分别我能得果之心。即为着我之凡夫。何名入圣流之初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次.举二果问之。斯陀含。此云一来。已断欲界九品思惑前六品。更三品残思未尽。须一往来欲界受生也。谓彼作是念曰。我得斯陀含果不。空生答言。彼不作是念也。何以故。彼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盖已悟我空。是谁往来。使其犹见有往来之者。是我相未除。安得名为二果一往来耶。以此观之。斯陀含于自果亦不取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又.举三果问之。阿那含。此云不来。盖欲界九品思惑已尽。不复还来欲界受生也。谓彼作是念曰。我得阿那含果不。空生答言。彼不作是念也。何以故。阿那含于欲界九品习气。俱时灭尽。下无卜居。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盖已悟无我。是谁不来。使其犹见有不来之者。则我相犹在。安得名为不来耶。以此观之。阿那含于自果亦不取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后.举四果问之。阿罗汉此云无生。以三界烦恼已尽。不受后有也。谓彼作是念曰。我得阿罗汉道不耶。空生答言。彼不作是念也。何以故。阿罗汉者。秪是三界见思净尽。证我空真如。实无有法可得名阿罗汉。若使意下作是念言。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等四相。与凡夫无异。安得名为阿罗汉耶。又引己况之曰。佛昔曾说须菩提得无诤三昧。无诤三昧者。以无我故。不恼于人。若嫌坐则立。不较人我是非。令人不起烦恼。此行最高。故云人中最为第一。

    罗什云。无诤有二。一以三昧力。将护众生。令不起诤心。二随顺法性。无违无诤也。一切罗汉。皆离三界贪欲烦恼。名离欲阿罗汉。我以无诤故。于诸离欲罗汉之中。称为第一也。虽蒙佛如是印许。而我不作是念曰。我是离欲阿罗汉。若作是念。是有我也。诸诤皆起于有我。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之者。阿兰那。此云寂静。即无诤也。诤则喧闹。谓非乐修寂静行之人也。以须菩提实无所行之故。而名须菩提曰是乐阿兰那行者。须菩提既尔。则诸声闻得果无取。何疑耶。

    ○第五疑云。释迦因中为善慧仙人。蒙然灯如来授记。然灯为释迦说法。云何言不可取说耶。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此断释迦然灯取说疑也。

    恐疑有所得。故乃审问空生曰。如来昔在然灯佛所授记时。于法有所得不。空生直答曰。无所得。何也。授记者。但是语言。非是证智。然则何以得记耶。得记者。但以自无分别智。证自无差别理。智与理冥。境与神会而已。岂有所说所得耶。

    ○第六疑云。若法不可取。诸菩萨修六度行。庄严净土。岂不是取于所庄严之佛土耶。此而非取。则孰为取耶。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断严土违于不取疑也。

    佛土有二。一法性土。二形相土。佛意欲显法性真土。故问取形相庄严土不。空生乃以不取形相庄严答之。何也。盖庄严佛土者。唯修习无分别智。通达于唯识真实之性。以智契如。名为庄严。非形相庄严。故云即非庄严。是第一义庄严。故云是名庄严。形相。即法相土。谓金地宝池等。第一义。即法性土。乃真如不变之性。然诸佛身土。必须性相具足。方为了义。今既唯言于性。岂不阙于相耶。盖身土之相。唯心之影。即相亡相。非谓弃相取性。但以经宗无相。此义稍增耳。若人分别佛土。是有为形相。而言我成就者。彼住于色等境中。为遮此故。云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等也。而生其心者。此是真心。若都无心。便同空见。真心而云生者。所谓显发。非创然而生。故大般若经云。一切法不生。是般若波罗蜜生。以有住之心。悉是妄识分别。一切无住。真心即显。契于般若心体也。故嵩岳安国师云。应无所住者。乃不住善。不住恶。不住迷。不住悟。不住体。不住用。而生其心者。即一切法。而显其一心。若住善生心。即善现。住恶生心。则恶现。本心即隐没。若无所住。则十方世界。唯是一心。若能如是了悟。是真庄严。何有佛土而不清净耶。

    ○第七疑云。无为法中。应化非真。故无有取。报身是实。应有取心。此蹑彼第三而来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此断受得报身有取疑也。

    佛知后世学般若者有此疑。故设喻为问。文二。一问答断疑。此以须弥明报身也。须弥山王。势力高远。故名为大。而不取我是山王。以无分别故。报佛亦如是。以得无上法王体。故名为大。而不取我是法王。以无分别故。善现乃就法而答曰。甚大。复自徴释其大之所以曰。以非有漏有为之身。乃是无漏无为之法身。故名大身也。慈氏偈云。如山王无取。受报亦复然。远离于诸漏。及有为法故。问。此说报身。云何言法。答。兹法报合说。二身不殊。以实教理智无二。故得云耳。至此理极情亡。信此法者。福德难量。是以下文如来举福较胜。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二较量显胜。又二。一约外财较量广显经胜。二约内财较量倍显经胜。

    今初.呼空生审定其数。初约多河以辨沙。如来说法。多近恒河。故举为喻。恒河周四十里。沙细如面。不可以数计。今以一沙为一河。有如是无数沙等之恒河。河各有沙。是诸沙等恒河之沙。宁为多不。空生答言。甚多。何者。但举沙数之河。尚多无量。何况多河中所有之沙。可尽算数乎。

    次.约多沙以彰福曰。我今实言告汝。设若有人。于外财无所吝惜。以七宝之最珍者。布满尔所恒河之沙数。一沙为一大千世界。以之布施。其所得之福。宁为多不。空生意谓。前一大千宝施。已为无量。况此沙界宝施。宁有量乎。

    后.约多福以显经胜。谓宝施之福虽多。若人于此经中。受持四句偈等。自行之余。为他人说。其所得福。更胜于前沙界宝施之福德。以施福有漏。犹属生死。经趣菩提。顾可同日而语哉。次释胜之所以。有五节。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一尊处叹人胜。谓岂唯是说经之人难得。当知此说经之处亦甚希有。宜为一切世间若天若人恭敬供养。犹如佛之塔庙然。藏佛舍利之处谓之塔。奉佛形像之处谓之庙。人觐塔庙。不期敬而自敬。如天帝释。常于善法堂中。为诸天说般若。向后诸天到善法堂。帝释未至。皆尚空座作礼。为重法故。乃尊其处也。夫说四句之处尚尔。何况有人。于此全经。尽能受持读诵。当知是持说之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也。最上者。法身也。无漏无为。最上上故。第一者。报身也。众圣中尊。更无过故。希有者。化身也。旷世奇逢。难遭遇故。意明受持读诵。具获三身功德也。又显在处有佛。谓经是如来法身。依法则有报化。又一切贤圣。皆以无为得名。经显无为。必有贤圣尊重弟子而辅化矣。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二约义辨名胜。空生疑念冰释。又闻经功德之胜。遂希慕奉持。而请经名焉。所以名者。金刚有能坏之义。般若有观照之功。名实相称。法喻双彰。故云金刚般若。世尊又自徴释曰。佛虽说般若。胜义谛中本无名字可得。故云即非般若。为受持故。于无名中而强立之。故云是名般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三佛无异说胜。此蹑前云。非唯立此经名。名即非名。凡有所说。皆悉如此。故云如来无所说。谓无别异增减之说。但如所证。第一义谛而说。说即无说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四施福劣尘胜。此节乃是蹑前施宝得福而来。谓前宝施得福虽多。然不能离相。则是贪等烦恼染因。有为福报尔。故此遂以微尘世界为喻。尘界乃无情之物。由不生贪等烦恼。不为染因。故能胜宝施。况持说此经。是远离烦恼因。能趣菩提。而不胜耶。非微尘非世界者。非贪等烦恼尘。非烦恼染因界也。是名微尘世界者。是无记地尘世界也。无记犹无情。谓不起善恶也。意云碎界为尘。尘不起烦恼。宝施得福。苟无般若力。来世必感大福报。起贪嗔痴。五欲自娱。无恶不造。故云布施是第三生怨。所以尘界胜于宝施。且尘界无记。不起烦恼。尚得为胜。况受持此经。定招佛果。其功德殊胜。何可量乎。由是相望。便有三重胜劣。谓宝施不及尘界。尘界不及持经。是以持经尚胜于尘界。岂得不如宝施乎。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五感果离相胜。恐施宝者云。我施求佛。谁言烦恼。然彼所求者。乃是色相佛。为破此执。故审问空生云。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否。空生答以不可。何以故者。徴意云。既得三十二相。何以不可。释意云。三十二相非是法身无为之相。故云即是非相。以是施福色相佛身。故云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二约内财较量倍显经胜也。意恐人闻。宝施不及持经。便谓以是身外之财。所以劣于经福。若将身命布施。必胜受持。为破其见。故有此文。身布施者。或施眼为妙药。或舍头为饮器。或为执作。或为床座等。命布施者。割肉代鸽。舍身饲虎等。不唯一身命布施。乃以恒沙身命如是布施。则其福岂不超于持经耶。殊不知无般若力。事属有为。功归有漏。只成苦果。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发明妙慧。为成佛真因。用之较量。霄壤悬殊。以此观之。舍身胜于宝施。持说又胜舍命。甚矣。经之功德。不可思议。四句犹然。况全经乎。所以空生领旨涕泪悲泣。良有以也。下释胜之所以。有五节。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一泣叹未闻深法胜。空生理解已廓。述其所悟。感激未闻。谓舍身之苦。已感人心。何况更闻不及持说之胜。得闻此法。感佛恩深。喜极成悲。是故涕泣。慧眼者。谓我从昔以来所得者。仅人空慧眼而已。未曾得闻如是法空深理之经。今深解其义趣。故含悲感叹也。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二净心契理具德胜。谓若人闻此经。能生真信之心。此信若生。不信诸法。故云清净。诸法既泯。实相生焉。生字。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生。乃显发之义也。实相既生。当知是人。必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以超越凡小。无与等者。故云第一旷劫难闻。故云希有也。实相非相者。良以实相无相。言念不及。虽假言念。唯证相应。起念承当。但认影像。即非真信。故拂之也。说名实相者。不坏假名。随俗而说耳。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三信解三空同佛胜。意云。我登圣果。亲禀佛言。得闻是经。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后五百岁。去圣时遥。目不睹玉毫之彩。耳不闻金口之音。其有众生。得闻是法空深理之经。览遗教而兴思。触微言而启悟。信无相法。解实相理。受而不忘。持而不失。依解起行。不亦难乎。是人则为第一希有者矣。

    又徴云。何以希有耶。夫难莫难于破二执。证二空。此人当其信解之时。已无我等四相。而我空矣。我等四相即是非相。即法空矣。何以故尔。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以执谢情亡。觉体显露。而顿了诸佛法身。则此岂不为希有者乎。以上皆空生语也。唯其领悟之深。故言之切。悲泪涕泣。诚出肺腑。岂比世人之浮慕者乎。佛深嘉其言之当。意之切。故重言以印之曰。如是如是。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四闻时不动希有胜。惊。谓愕然而怪。怖。则进退慞惶。畏。则一向恐惧。世尊于人天小乘教中。说空说有。不达意者。随言而执。及说此非空非有中道之理。先所执者。闻之未免惊畏。却以为非。今谓闻此深法。不生惊畏。直趣大道者。实为希有也。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五大因清净第一胜。徴意云。以何义故。闻而不惊为希有耶。谓六度前五。若无般若。不能到彼岸。以有般若。度度皆到。故般若为第一。若约胜义。则无可言。故云即非第一。约世谛。故云是名第一大因清净。亦以此得名也。

    ○第八疑云。向说舍身。秪感有漏苦果。故福劣。且受持演说。修菩萨行。不惮勤劳。如昔萨陀波仑。卖心肝。求般若。及一句投火。半偈亡躯之?。亦是苦行。云何不感苦果乎。如来晓以持经。达我法二空。谁受苦果。安可与滞相者。同日而语哉。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此断持说未脱苦果疑也。二。初.明超忍以断疑。又二。

    初.明忍体。六波罗蜜中。忍是苦相。忍到彼岸。苦相已离。况彼岸非岸。谁苦谁忍。以胜义谛中。能所两寂。无辱。无受辱者。安有忍乎。以此观之。学般若菩萨。不独忘辱。抑且忘忍矣。

    次.明忍相。有二。一引一生证极苦忍。如是苦行。佛昔曾行。故引歌利之事以证之。谓世尊往劫作仙人。山中修道。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此云极恶。同妃出猎。疲倦而寝。妃往礼仙。王起嗔恚。寻至仙处。问仙曰。得四果不。皆云不得。王言。汝既年少。又未得果。具有贪欲烦恼。云何恣意。观我女人。仙言。我虽未断欲结。然其内心。实无贪着。由系念无常不净故。王怒割截。天怒雨石。王惧忏悔。仙誓无嗔。四体平复。王乃免害。佛云。我于尔时。无我人等四相。又反显曰。当支解时。若有我等四相。应生嗔恨。然我于尔时无嗔。是知无我也。

    二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