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金刚经部旨最新章节!

    △二详住降前发心无法显般若波罗蜜。

    ○凡经中无实无虚。一切诸法无非佛法。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如如不动等。皆明彼岸实际之体。乃般若归宿究竟地也。此中虽亦有无法无相。一切即非之言。然其正意。皆点平等无二之彼岸。不可以辞碍意。为二。

    △一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生佛本元。平等实际。所谓究竟泥洹常寂灭相。终归于空。圆满菩提。亦归无所得。则是纤尘不立。澄清湛寂者。是其本体也。今空生前窥希有。特发此心。欲证其元。先问降住。如来曲为开示。已知住降离相。既知修行离相。却顾本因。则从发心而来。若有一能发之法。所发之心。则是对待宛然。人我丛立。正是因名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能所丛立。四相纷纭。源头既浊。流派难清。至度生时。如何能降人我尘劳耶。况平等法界。澄静无波。若有一发。则似于静生动。动即有苦。果不离因。三细六粗纠缠纷动。如本形既曲。迹影自凹。如何能安住实理耶。向下如来直示中。菩萨度生。了无四相。是答其降伏也。实无有法发菩提心。是答其应住也。须知空生此问似与前同。而其义意。深入堂奥。直欲究明最初能发一点根元。所谓希更审除微细惑也。若此根不清。则枯桩旧处。仍为系驴。生相无明。还为种子。是大有所有。焉会无相彼岸乎。正前箭犹轻后箭深。直向脚下??根也。故如来答示。亦直明发心无法。截断最初能发生相根元。然后历八十一科。以显彼岸平等。乃此经中甚深妙谈。言语似同。而旨归迥别。若只作重说。再为钝根而判。则佛意经旨。恐永沉矣。

    △二答中二。初示发心平等故。称性本无二。一称性故无所度生。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此直答其云何降伏其心之问。菩萨发心上求佛道。必先下度众生。度生时必先了知生佛齐平。一如无二。故度尽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俱涅槃相。不可复灭。一切众生俱菩提相。不可复得。佛乃已证之众生。生乃在迷之诸佛。此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菩萨虽知平等实际不受一尘。而不妨佛事门头不舍一法。晏坐水月道场。建立空华佛事。诸佛时时度心内众生。众生时时成自性诸佛。故终日度自性如幻之众生。而终日无能度所度之相可得。不过点示众生本有。令之复还元觉而已。如医目者。但去其翳。非别与光明也。故曰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称性而示。无所度生也。何以故三字。乃徴出无所度生之义。问。菩萨发心度生。乃成佛根本。非分外事也。既度尽矣。何必曰实无得度耶。故即释曰。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若有一所度之生。即是汝问能所宛然。四相丛立。根源不清。即度生。时不能降伏其心矣。既有四相。全是凡夫。岂得谓之圆解生佛齐平之菩萨哉。须知炽然度生时。尚称众生性体。实无所度之生。况菩萨称性发心时。尘净光生。又岂有所发之心哉。

    △二示平等故无能发法。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此答其云何应住之问。渠问若有发心之法。未免寂体起动。粗细相生。波翻浪鼓。何能安住实际理地耶。故答菩萨圆解初开。不唯显佛。九亦同彰。从此全性起修。俱体俱用。如全水为波。发一切功德。智慧境界。不纵不横。发得本有。强名为发。实无能发所发。只是离去妄尘复完本有。但尽凡情。别无圣解。正忽悟本头。非从外得也。岂实有能发之法哉。

    ○此实无有法之无字。不但无其有。抑且无其无。无凡。无圣。无染。无净。无高下。虚实。盖当人心体。元无法相。称此显发。发得平等。即是无发而发。发而无发。由是无住而住。住而无住。以无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何疑有发心时。即不能安住哉。此一句直截痛快。扫尽生相疑根。托出众生平等法界。乃下半卷经中大主脑。大关节。答前疑。申后义。凡历八十一科破相以显无相般若。只完得此无字也。复会一切皆摩诃衍。以归平等彼岸。亦此无字也。若云对有言无。则得偏失圆矣。所以者何四字是徴。问。云何度生有相。即非菩萨耶。故即答云。菩萨最初发心时。尚无有法。其源自清。岂可度生时。反存所度之相哉。

    △二历诸法释无显平等衍门二。一正历诸法释无显等。二复疏所历释无显等。

    ○般若大旨。在以空慧水淘汰执情。会一切法皆摩诃衍。以空破执。上半卷已明。自此至终。皆历一切法释无。而方当释无之时。处处点归平等彼岸。正会一切皆入衍门也。言会入者。大般若中如举空。则色空。受空。乃至识空。六入空。十二处空。十八界空。四谛。因缘。六度。乃至一切种智空。历八十一科。章章皆尔。空则俱空。无我则俱无我。乃至实则俱实。秪如心经照见五蕴皆空。故无蕴。无入。无界。无谛。缘。智。德。以无所得故。得菩提涅槃。皆历圣凡迷悟因果等法。而归于一。是为会一切法皆摩诃衍也。今经会法归衍。与大小般若。宛尔孱齐。盖八十一科之法虽多。界内阴界入处。只一三业也。界外大小渐顿。只一因果也。复疏云者。正大部中一一皆历诸法以入衍门意也。故今只历因果三业以释无法。而旨归平等实相。的是会法归衍部旨也。当知释无之处正般若空慧。无实无虚。即实相彼岸至历法中所说虽有多少缺具不同。而莫不一一呈露平等波罗蜜也。但前后问答中互有傍正。前半卷虽有无实无虚等语。而正意重在金刚慧用。下半卷虽有即非无相之语。而正意重在是法平等。不可因前后互出之言。以碍此经大旨也。今初为二。

    △一历二法二。一历果释显二。一正明二意为二。一释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发心究竟二不别。故举如来于然灯佛时实无所得。以显菩萨于初因时实无所发。下之实无有法得菩提。谨对上实无有法发菩提句。盖此二无字。俱指平等性体。增不得丝毫。减不得丝毫。若最初有法发心。则是因增谤非平等矣。若后有法得果。即是果增谤。非平等。今果既平等无增。显出因亦平等无增。如大圆镜光。第去浮尘。光体自现。不可以强加颜色。为得光明也。但恐圆义难彰。乃假问答播弄而断定之。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法得菩提。在空生意谓。论如来今日成佛。由得菩提而来。似不可无。但我解佛无法发心之语以推之。则又似乎无法得菩提矣。此空生解义言无。未敢决定以为无所得。佛即决定其旨曰。汝不可首鼠狐疑。语仍两可。须知十方如来。究竟果成。不过复还本有。于平等体上。实无所增。所谓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此句乃千金不易。决定之词。仍恐其义不显。复加反显以明无。更以顺说以明无。若有法如来得菩提。是反说。以实无有法得。是顺说。如此而实无有法之旨尽矣。

    △二明所得平等。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以上反正研详。以明初后无得。意归平等。而语似真空。故复提能得所得人法二件。以显平等衍门。何以故三字。是徴词。问。一切众生不得菩提。故不得成如来。今佛因得了菩提。故得成如来。若据佛比说实无有法得菩提。则与众生同矣。何得称如来哉。若称如来。应有所得。故即释曰。如来者。岂真有所得而称如来乎。不过妄去本彰。复还平等如体而已。诸法乃十界十如等法。一一皆住真如本位。凡夫迷之。枉受生死。名众生。诸佛悟之。无非自性。称如来。如义者。如名不异。显十界齐平也。如名不异。完千如全体也。如名不异。点诸佛证同也。经云众生如。弥勒如。一如无二如。又云周行十方界。还是瓶处如。世尊证如。混虚空为体性。东西南北。瓶内空。十方空。一体无异。复完平等本觉。总是法王之身。是为诸法如义。既完本有。不可赘疣名字。但异于众生之迷。而不得完乎平等如如以来归正觉者。强名之曰如来而已矣。此能证之如来。尚只反本。别无他得。岂所得之菩提。实有法哉。故曰若有人言如来得菩提者非也。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菩提。须知如来所得菩提。亦只完本有平等。如大明镜纤埃不立。若加一有法。即增谤之实也。加一无法。即减谤之虚也。此乃圆满菩提。无欠无余。无实无虚。本元心地也。以由无实故。实无所得。以由无虚故。十方诸佛炽成如来也。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者。此是结显平等之语。是故二字。乃结摄前义。既能证如来。只完得本有诸法如义。所证菩提。亦只完本有无实无虚。则未悟之先。已证之后。同此一体。所谓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未悟之时何曾有丝毫减异。故一切法皆是法身全体。何必证菩提。成如来。而后名为佛法哉。斯即历如来得果之法。而广会一切法皆摩诃衍。显平等彼岸也。向下历法释无中。或文有缺具□□皆然。

    △二结显二意二。一正结。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即非。结上释实无所得。是名结上明所得平等。

    △二喻显。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非大身。喻显即非佛法。是名大身。喻显是名佛法。凡下所明如此等句。皆点空慧般若。平等彼岸二意。然以人身之浅事。以显佛法之深微。宛有二意。至下约施福贴显中当明。

    △二历因释显二。一离相度生因。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实无有法名为菩萨。与实无有法发心。实无有得果。血脉照映。如骊珠不失。

    △二无住庄严因。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经初无住行施。但举六度庄严中最初布施一度。其实意该六度。今言庄严佛土者。乃举六度之全。缺具不同。义则一也。

    △二历三法释显三。一历意业二。一约境智释显二。一出能照智。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五眼。即如来般若圆照。遍了法界。十方不隔。恒沙心非恒沙心。同一般若无相也。三际不迁。三世心无三世相。同一实相常住也。问。所照之心属意业。则可了知。能照之智是五眼。如何会通。答如来五眼即四智。本是圆通。不必致疑。即众生眼见。莫不由心。盖心识在眼即眼识。眼若无心。则何能见。如木人。已死。二俱无见。楞严云。如是见性。是心非眼。书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

    △二融所照境二。一约实无所得荡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恒河诸心。则尘劳种种。迷暗般若圆明。今以空慧荡之。即为非心。则复还离相之实无所得也。

    △二约平等常住释明。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在得。未来心不可得。

    三际迁流。则生死无常。背于常住彼岸。今亦以圆智融之。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则复完平等实相矣。夫如来以般若妙慧。会一切圣凡因果等法而归摩诃衍。乃事从圣起。先直点圆人发心称性本无。体自平等。由是顺势以无得果。度生。严土。而出世圣人初中后因果等心。悉归衍门空慧矣。圣法既融。势如建瓴。以融界内在缠凡法。恒沙之心叵得。则金刚般若显。三际之心了无。则常住彼岸彰。皆为非心。称性本无也。是名为心。衍门平等也。融八十一科之法。至矣尽矣。此般若部旨。极广大精微之最章明较。着处。推此以例前后。文或出没。理实尽焉。故历三际中。庋身口而先历意业。从便从要。佛意甚深。

    △二约施福贴显。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引福德无故。以贴显皆为非心。引得福德多。贴显是名为心。凡当说法至深微处。反引世间浅事贴显。使深义明了者。一是如来以种种因缘事相开示众生。使之解悟之大慈也。二是如来说法巧妙。令异人机解活泼。如珠走盘之师子掷儿法也。如上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何等深妙。而忽换转话头以晓机情曰。譬如人身长大等。皆是族矣。又复举极好布施之心。犹不可著有。若一著有福。即非无住般若。何况损人利己五逆十恶之恒沙三际心哉。

    △二历身业释显。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历身业中只举如来身业者。以如来具足身相。犹属有为。非般若一尘不染之本体。抑况三乘尚带无明之身相乎。又况六凡具足五住之身相乎。当知一落身相。皆为四相。染污般若体矣。故云不可以身相见也。佛身既非。一切俱非。俱非之后。法法全体。相相实相。则不但佛身是名身相。即九界身相亦皆实相波罗蜜矣。故举一佛身。空。则佛身尚空。何况九界不空。会。则佛身尚会。何况九界不会。

    △三历口业释显二。一无所说法。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