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劝发菩提心集最新章节!

    翻经沙门慧沼撰

    受菩萨三聚净戒门 得舍门 自受菩萨戒门 八胜五想门 听法门 说法门 摄生方便门 求法门 入法门 应护正法门 六度依庄严论十种分别门 七似饶益门(谓似母等) 菩萨五悕望门 六决定应作门 六度瑜伽九种分别门 五相名波罗蜜门 七相施等清净门(谓施见心语智并藏隐六方离十四也) 七非田不应施与门 四摄如度九种门 各九得果门 十业得短命报门 十业长寿报门 十业多病不病门 十业丑好报门 十业生下上族门 礼塔十功德门 施盖十功德门 施幡十功德门 施饮十功德门 施衣十功德门 施器及饮食得十功德门 施香十功德门 施灯十功德门 恭敬合掌十功德门

    大唐三藏法师传西域正法藏受菩萨戒法

    将欲受菩萨戒。先教发殷净心。或复一年下至七日。持斋礼拜。舍诸恶业。习诸善事。长养净心。然可为受。若有事缘。不得先教发殷净心。欲受戒时。发深重心。方与受之。深重心者。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脱一切众生心是。若先未曾归依三宝者。教令归依。若已曾归依者。不须教之。归依云。

    弟子某甲等。愿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如是三唱)。

    弟子某甲等。愿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

    从今已往称佛为师。不敢归余邪魔外道。唯愿三宝慈悲摄受。

    次教请己为受菩萨戒师云。

    弟子某甲等。今于师所求受菩萨戒。大德于我不惮劳者。慈愍故(三说)。戒师答云。好。

    次教请释迦如来为受戒和上云。

    弟子某甲等。奉请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为受菩萨戒和上。我依和上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三说)。

    次教请曼殊室利为阿阇梨云。

    弟子某甲等。奉请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为受菩萨戒阿阇梨。我依阿阇梨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三说)。

    次教请弥勒菩萨为教授师云。

    弟子某甲等。奉请弥勒菩萨摩诃萨。为受菩萨戒教授师。我依教授师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三说)。

    次教请十方诸佛为证戒师云。

    弟子某甲等。奉请十方诸佛如来应正等觉。为受菩萨戒证戒师。我依证戒师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三说)。

    次教请十方菩萨为同法侣云。

    弟子某甲等。奉请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为受菩萨戒同法侣。我依同法侣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三说)。

    次教发菩提心云。菩提心者。广则无边。略有三种。一者厌离有为心。二者欣求菩提心。三者深念众生心。厌离有为心者。即是广说生死过患。令深生厌离。五法相似。得大海名。一处所无边相似故。二甚深相似故。三难度相似故。四不可饮相似故。五大宝所依相似故。求菩提心者。即是广说三身菩提所有功德。令起忻求。深念众生心者。即是广说怨亲等想。令俱生慈愍发心度脱。

    次言。善男子善女人等谛听。我今问汝。随汝意答。汝发菩提心未(教答云发)。

    次教忏悔云。

    弟子某甲等。仰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两足中尊一切诸法离欲中尊一切僧宝诸众中尊。弟子某甲等。自从无始生死已来至于今日。贪嗔痴等无量烦恼恼乱身心。广造众罪。所谓破塔坏寺。焚烧经像。用盗三宝财物。谤三乘法。言非圣教。障碍留难隐弊覆藏。于一切出家人所。若有戒若无戒。持戒破戒打骂呵责。说其过恶。禁闭牢狱。或夺袈裟。逼令还俗。策役驱使。责其发调。断其命根。或杀父。害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起大邪见。谤无因果。长夜常行十不善业。所谓身业不善。行杀盗淫。语业不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业不善。贪嗔邪见污父污母。污比丘比丘尼。污僧伽蓝所。破斋破戒。饮酒食肉。轻毁三宝。恼乱众生。自作教他。见作随喜。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不可数知。今日诚心发露忏悔。一忏已后断相续心。尽未来际永不敢作。唯愿三宝慈悲证明。令弟子等罪障消灭。

    次说菩萨三聚戒相。一者律仪戒。誓断一切恶尽。二者摄善法戒。誓修一切善尽。三者饶益有情戒。誓度一切众生尽。

    次言善男子善女人等谛听。我今问汝。随汝意答。汝是菩萨非(答言是)。

    言菩萨者。信是身中实有菩萨种姓。堪受菩萨净戒。名为菩萨。非已有证名为菩萨。

    次为受令谛听发深重心云。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听。汝等今于我所求受一切菩萨学处。求受一切菩萨净戒。所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此诸学处此诸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汝等从今时尽未来际不得犯。能持不。教答言能(三说)。

    次受戒师自称己名。请佛证明。起立手执香炉。若在高座不须起立云。

    弟子某甲等。仰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今于此索诃世界一四天下南赡部洲人主地某聚落某伽蓝此道场中。有众多菩萨。来于我所三说求受菩萨戒。我已为作证。唯愿慈悲亦为作证(礼拜三请)。

    次当为说三品心受戒。于十方诸佛所。有三品相现。或凉风或妙香。或异声或光明等。种种相现。彼诸菩萨各各问佛。何因缘故有此相现。彼佛各答云。于某方处索诃世界。在某处所。有某甲众多菩萨。于某甲师所。说受菩萨戒。今证明所以有此三品相现。彼彼菩萨咸生欢喜。各各皆言。于如是等极恶处所。如此具足杂染烦恼恶业有情。能发如是极胜之心。受菩萨戒。甚为希有。深生怜愍。于汝等所。起同梵行心。是故汝等宜应至心护持净戒。不惜身命而勿毁犯。

    次为说持犯之相。乃至持一草系。亦有持犯菩萨戒相。不能广说。今略说重者。谓四波罗夷。波罗夷者。此云他胜处。善法益己。名之为自。恶法损己。名之为他。若犯此四。恶法增长。损害于自。名他胜处。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听。一者若有菩萨。于戒师所三说求受菩萨戒竟。为名闻利养。自赞毁他。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等从今身尽未来际。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听。二者若有菩萨。于戒师所。三说求受菩萨戒竟。有财有法。有来求者。悭不施与。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等从今身尽未来际。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听。三者若有菩萨。于戒师所。三说求受菩萨戒竟。先时共他斗诤违竞。他来求悔。以嗔恨心不随彼请。已不于他速求忏悔。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等从今身尽未来际。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

    善男子善女人等谛听。四者若有菩萨。于戒师所。三说求受菩萨戒竟。起邪见心。毁訾三宝。诽谤大乘。言非佛说。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等从今身尽未来际。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

    上所受戒正是起行。起行既讫。

    次教发愿云。

    弟子某甲等。愿以如是忏悔受戒所生功德。回施一切众生。未离苦者愿皆离苦。未得乐者愿令得乐。未发菩提心断恶修善者。愿发菩提心断恶修善。未成佛者愿早成佛。又以如是所生功德。愿共一切众生。舍此身竟。得生睹史多天。奉见弥勒。龙华三会愿登初首。闻法悟道。证无生忍。获大神通。游历十方。历事诸佛。恒闻无上大乘正法。又以如是所生功德。愿共一切众生。生生世世永离地狱身。永离畜生身。永离饿鬼身。永离边地下贱身。永离不自在身。永离女人身。常于佛法中。清净修行。与一切众生作大善知识。愿一切众生闻我名者发菩提心。见我身者断恶修善。闻我说法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早得成佛。

    得舍门

    菩萨地四十云。菩萨于四他胜处法。随犯一种。况犯一切。不复堪能于现法中增长摄受菩萨广大菩提资粮。不复堪能于现法中意乐清净。是即名为相似菩萨。非真菩萨。菩萨若用软中品缠。毁犯四种他胜处法。不舍菩萨净戒律仪。上品缠犯即名为舍。若诸菩萨毁犯四种他胜处法。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深生爱乐。见是功德。当知说名上品缠犯。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他胜处法。便舍菩萨净戒律仪。如诸苾刍犯他胜处法。即便弃舍别解脱戒。若诸菩萨由此毁犯。弃舍菩萨净戒律仪。于现法中堪任更受。非不堪任。如苾刍住别解脱戒。犯他胜处法。于现法中不任更受。略由二缘舍诸菩萨净戒律仪。一者弃舍无上正等大菩提愿。二者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若诸菩萨虽复转身遍十方界。在在生处不舍菩萨净戒律仪。由是菩萨不舍无上菩提大愿。亦不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若诸菩萨转受余生。忘失本念。值遇善友为欲觉寤菩萨戒念。虽数重受。而非新受。亦不新得。准七十五。有四缘舍。一决定发起受心不同分心。二于有识别大丈夫前。故意发起弃舍语言。三总别毁犯四他胜法。四以增上品缠。总别毁犯随顺四种他胜处法。又此菩萨一切违犯。当知皆是恶作所摄。应向有力于语表义能觉能受小乘大乘补特伽罗。发露悔灭。若诸菩萨以上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失戒律仪。应当更受。若中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应对于三补特伽罗。或过是数。应如发露除恶作法。先当称述所犯事名。应作是说。长老尊念。或言大德。我如是名违犯菩萨毗奈耶法。如所称事犯恶作罪。余如苾刍发露悔灭恶作罪法。应如是说。若下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及余违犯。应对于一补特伽罗发露悔法。当知如前。若无随顺补特伽罗可对发露悔除所犯。尔时菩萨以深重意乐起自誓心。我当决定防护当来终不重犯。如是于犯还出还净。

    自受菩萨戒法(瑜伽四十一)

    又诸菩萨欲受菩萨净戒律仪。若不会遇具足功德补特伽罗。尔时应对如来像前自受菩萨净戒律仪。应如是受。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言。我如是名仰启十方一切如来已入大地诸菩萨众。我今欲于十方世界佛菩萨所。誓受一切菩萨学处。誓受一切菩萨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说已应起。所余一切如前应知准应受法。

    八胜五想门

    初说行殊胜相。一趣道胜。二发心。三福田。四功德。五受罪轻微。六处胎。七神通。八果报胜。发五观心。第一观一切众生犹如圣人想。第二犹如父母想。第三犹如师长想。第四犹如国王想。第五犹如家想。又发四愿。第一所有功德与十方一切众生同有。第二愿十方一切众生度生死烦恼海。第三愿十方一切众生共通十二部经。文义了了。第四愿十方一切众生俱至无上正等菩提。

    听法仪(瑜伽四十四)

    若诸菩萨欲听法时。作五种想。应从善友听闻正法。一作宝想。难得义故。二作眼想。能得广大俱生妙慧。因性义故。三作明想。已得广大俱生慧眼。于一切种。如实所知。等照义故。四作大果胜功德想。能得涅槃及三菩提无上妙迹。因性义故。五作无罪大适悦想。于现法中。未得涅槃及三菩提。于法如实简择。止观无罪大乐。因性义故。若诸菩萨欲从善友听闻法时。于说法师。由五种处。不作异意。以纯净心。属耳听法。一于坏戒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是破戒不住律仪。我今不应从彼听法。二于坏族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是卑姓。我今不应从彼听法。三于坏色不作异意。不作心此是丑陋。我今不应从彼听法。四于坏文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于言词不善藻饰。我今不应从彼听法。但依于义不依于文。五于坏语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语粗恶多怀忿恚。不以美言宣说诸法。我今不应从彼听法。瑜伽三十八。云何求闻正法。谓诸菩萨于善说法。应当安住猛利爱重求闻正法。略说猛利爱重之相。谓诸菩萨为欲听闻一善说法。假使路由猛焰炽然大热铁地。无余方便可得闻是善说法者。即便发起猛利爱重。欢喜而入。何况欲闻多善言义。又诸菩萨于自身分。及于一切资身众具饮食等事。所有爱重方后爱重。于百分中不及其一。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菩萨如是于善说法生敬重心。常乐听闻诸善说法。无有劳倦亦无厌足。净信深厚。其性柔和。心直见直。爱敬德故。爱敬法故。住法师所。无诘难心。有敬重心。无高慢心。专为求善。非显己德。为欲安立自他善根。不为利养恭敬因缘。菩萨具足如是功德。往法师所。无杂染心。无散乱心。听闻正法。云何无染心。谓听闻时。其心远离贡高杂染。远离轻慢杂染。远离怯弱杂染。由六相故离高杂染。谓听法时。应时而听。殷重而听。恭敬而听。不为损害。不为随顺。不求过失。由其四相离轻杂染。于听法时。恭敬正法。恭敬说法补特伽罗。不轻正法。不轻说者。又听法时。不自轻蔑。由此一相远离怯弱杂染。云何无散乱心听闻正法。谓由五相。一者求悟解心听闻正法。二者专一趣心。三聆音属耳。四扫涤其心。五者摄一切心听闻正法。何故求法。谓诸菩萨求内明时。为正修行法随法行。为广开示利悟于他。若求因明时。为欲如实了知外道所造因明论是恶言说。为欲降伏他诸异论。为欲于此真实圣教未净信者令其净信。已净信者倍令增广。求声明时。为令信乐典语众生于菩萨身深生敬信。为欲悟入诂训言音文句差别。于一义中种种品类殊音随说。若求医明时。为息众生种种疾病。为欲饶益一切大众。若诸菩萨求工巧明。为少功力多集殄财。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为发众生甚希奇想。为以巧智平等分布饶益摄受无量众生。求此五明。为令无上正等菩提大智资粮速得圆满。

    说法门

    菩萨为他说法有二。一随顺说。二清净说。随顺说如别解脱戒经中说。清净说于己有怨诸有情类。应住慈心为说正法。于恶行者。住利益心。应说正法。于诸有情无乐有苦放逸下劣有情。应当安住利益安乐哀愍之心为说正法。不以嫉缠增上力故自赞毁他。以无染心。不希利养恭敬赞叹。为他说法。

    摄生方便门

    四种方便于诸有情普摄调伏成熟。何等为四。一随摄方便。二能摄方便。三令入方便。四随转方便。是行布施名随摄方便。何以故。先以种种财物。布施饶益有情。为欲令彼听受所说奉教行故。若诸菩萨次行爱语。于彼彼处有愚痴者。为欲除彼所有愚痴令无余故。令其摄受瞻察正理。如是爱语名能摄方便。若诸菩萨知彼有情摄受瞻察正道理已。次行利行。拔彼有情出不善处。于其善处劝导调伏安处建立。名令入方便。若诸菩萨如是方便令趣入已。最后与其于正事业同共修行。令彼随转。由是因缘。令所化者不作是说。汝自无有净信尸罗慧舍智慧。何赖于善劝导于他。谏诲呵摈。与作忆念。是故同事名随转方便。

    求法门

    大乘庄严经论求法有四因缘。一为色。二为非色。三为神通。四为正法。为色者。相好因故。为非色者。灭烦恼病因故。为神通者。自在因故。为正法者。无尽因故。如梵天王问经说。菩萨求法具足四相。一者如妙宝想。难得义故。二如良药想。除病义故。三如财物想。不散义故。四如涅槃想。苦灭义故。由法是相好庄严因故如妙宝想。由法是灭烦恼病因故如良药想。由法是神通自在因故如财物想。由法是正法无尽因故如涅槃想。求法有三种大。一者方便大。由最上精进求世谛第一谛实不倒故。二他利大。由法作世间依怙以第一义安置故。三自利大。由一切功德如海满足故。

    入法门

    十住毗婆沙入寺品云。菩萨若入寺。应行诸威仪恭敬而礼拜供养。诸比丘在家菩萨若入佛寺。初欲入时。于寺门外五体投地。应作是念。此是善人住处。是空行者住处。无想行者住处。无愿行者住处。行慈悲喜舍者住处。正行正念者住处。若见诸比丘随所见业。见已恭肃敬心。礼拜亲近问讯。应作是念。若我恒沙劫。常于天祀中大施不休废。不如一出家。又念。在家多诸过患。出家皆无。随应广说。念出家者所行法事所得功德我何时得。广说三乘所有行相。是在家菩萨已慕尚出家。若入塔寺敬礼佛时。应生三心。一我当何时得于八部受诸供养。二何时当得神力。舍利流布世间利益众生。三我今深心行大精进得大菩提。我作佛已入无余涅槃。次随所作诣诸比丘。请诸法性相诣论师所。问戒持犯诣律师所。坐禅习定诣禅师所等。

    应护正法门

    菩萨五因缘故应受护正法。一知报诸佛恩故。二令法久住故。三以最上供养供养诸佛故。四利益无量众生故。五正法第一难得故。瑜伽七十云。由三过故不能无倒听闻正法。一散乱故。二愚痴故。三不恭敬故。有五种相为闻修器。一谦下心。二奉行心。三摄受义心。四善摄受义心。五恭敬心。文殊问般若经云。六时不声。礼佛时。听法时。众和合时。吃食时。正食时。大小便时。何故。如是天清净心为闻法故。以彼声故。心不得定故。诸天还以天去故。恶鬼来作不饶益事。

    六度十种分别门

    大乘庄严论第七度摄品云。此中六波罗蜜有十种义。一制数。二显相。三次第。四释名。五修习。六差别。七摄行。八治障。九功德。十互显。初数六。复次释第一云。为摄自利三事故唯有六。一增进。二不染。三不倒初。四如次令四事进。一资生成就。由布施故。二自身成就。由持戒故。三眷属成就。由于忍辱。四发起成就。由于精进。一切事业由此成故。第五禅定。能令烦恼不染折伏烦恼故。由此力故。第六般若。令业不颠倒一切所作如实知故。第二复次为摄二利六事故数唯六。初为摄利他三事故。在前三度令起正勤。一者施彼。二不恼彼。三忍彼恼。后为摄自利三事故在后三。一者有因由。依精进故。二者心住。由心不定故。三者解脱。由心已定令解脱故。第三复次为摄利他六事故。如其次第于彼受用令不乏故。不恼彼故。忍彼恼故。助彼所作令不退故。以神通力令归向故。以善说法断彼疑故。如是利他即成自利。第四复次为摄大乘四种因故度唯有六。一不染。二极敬。三不退。四无分别。修行施时。于财不染。无顾恋故。受持戒时。于诸学处。起极敬故。行忍进时。二不退。忍于众生非众生所作苦。得不退故。进于行善时。得不退故。行禅定般若时。此二无分别。止观平等摄故。第五复次为摄大乘六道故。道者何义。答有方便者为道。由施故。于资财不著为道。由戒故。于境不乱为道。由忍故。于生不舍为道。由进故。于彼诸善增长为道。由定故。令烦恼清净为道。由般若故。于智障清净为道。第六复次同唯识等摄三学释。第二显相者皆有四相。一治障。二合智。三满愿。四成生。治障者。檀等如次治悭等六。合智者。与无分别智共行。由通达法无我故。满愿者。施于求财随欲给与。戒于求戒以身口意护而教授之。忍于悔过与之欢喜。进于作业随欲助之。定于学定随欲授法。智于有疑随欲决断。成生者。先以施摄。后以三乘法随其所应而成熟之。先安立于戒等中。后以三乘成熟亦尔。第三次第者有三因缘。一前后。二下上。三粗细。以施为先。引后戒等故。以施为下。戒等上故。以施为粗。戒等细故。皆以次知。第四释名者。能除贫穷故名为施。能令清凉故名戒。能破嗔恚故名忍。能建立善故名进。能持心故名定。解真法故名慧。第五修习者。同杂集唯识论等。第六差别者。各有六义。一自性。一因。三果。四业。五相应。六品类。自性者。由以己物施诸受者故。施因者。由无贪善根与思俱生故。施果者。由财及身成就故。身成就故者。即摄命等五。谓得命。得色。得力。得乐。得辨。施业者。自他二摄。满足及大菩提。满足施相应者。由具足住不悭人心中故。品类者。法财无畏故。自性者。由住具戒乃至受学诸学足故。因者。灭是涅槃。为求涅槃度诸有边受行戒故。果者。善道及不悔等。次第至心住。因戒得故。业者有三。一能持。任持一切功德如大地故。二能静息一切烦恼故。三者无畏。由不能起一切怖憎等诸罪缘起。相应者。由一切时身口意业皆行善行故。品类者。谓二得一受。得即波罗提木叉二法。得即定道戒(余烦不述。更检文)。八对治者。檀离七著故。一资财著。二慢缓著。三偏执著。四报恩著。五果报著。六障碍著。七散乱著。此中障碍著者。谓檀所治贪随眠不断故。散乱著者有二。一下意散乱。求小乘故。二分别散乱。分别三轮故。余六障治初五翻前。谓戒离破戒著等。戒等离障碍著者。彼障碍随眠皆断故。戒等离分别著者。随其三轮不分别故。九功德者。一恒时舍。谓诸菩萨一切时施自身命与一切求者故。二离求不求报恩及以爱果。由大悲为因故。三建菩提。由施建立一切众生三乘菩提。四无尽。由无分别智所摄。乃至涅槃。其福无尽。无穷利益一切众生。复次六度有清净功德。且施彼求乞者。于菩萨所生三种喜。一得见时喜。二遂愿时喜。三求见求遂时喜。由不见不遂时不生喜故。菩萨一切于乞求者翻彼三喜亦生三喜故。一得见时生喜。二遂彼愿时生喜。三求见求遂彼时生喜。此中应知彼求者三喜不如菩萨。何以故。菩萨大悲具足故。六度有八无上。一者依。二类。三缘。四回向。五因。六智。七田。八依止。檀依者。以依菩萨故。类者有三。一物施。以舍自身命故。二无畏施。以救济恶众生故。三法施。以说大乘法故。缘者。以大悲为缘起故。回向者。以求大菩提故。因者。以先世施业熏习种子为因故。智者。以无分别智观察三轮故。田者有五人。一求人。一苦人。三无依人。四恶行人。五具德人。依止者。由三种依止故。一依止信向。二依止思惟。三依止三昧。

    七似饶益门

    庄严第十二。菩萨有七似饶益。一似母。二似父。三似善友。四似同侣。五似健奴。六似阇梨。七似和上。似母者。譬如慈母于子作五饶益业。一怀胎。二出生。三长养。四防害。五教语。菩萨饶益众生五业亦尔。一等心向众生。二生之于圣地。三长养诸善根。四防护诸恶作。五教习以多闻。譬如慈父于子作五种饶益业。一下种子。二教工巧。三为娉室。四付善友。五为绝债不令后偿。菩萨五业亦尔。一令起信以为圣体种子。二令学增上戒定以为工巧。三令得解脱喜乐以为娉室。四令劝请诸佛以为善友。五为遮诸障碍以为绝债。譬如善友于己作五饶益业。一密语为覆。二恶行令断。三善行称誉。四所造佐助。五遮习恶事。恶事四种。一射猎。二奸非。三耽酒。四博戏。菩萨五业亦尔。一非器者秘其深说。二犯戒者如法呵责。三具戒者以善称誉。四修行者教令速证。五魔事者即令觉知。譬如有智同侣于己作五饶益业。一与乐。二与利。三恒与乐。四恒与利。五不乖离。菩萨五业亦然。一与不颠倒乐世间成就者名乐。由此得乐受故。二与不颠倒利出世成就者名利。由此对治烦恼病故。余三可解。譬如健奴为主作五饶益业。一极诸所作。二得不欺诳。三忍诸打骂。四作事精好。五解巧于便。菩萨亦尔。一成熟众生。二开示出要。三忍诸恶事。四与世间乐。五与出世利。譬如阇梨于弟子作五饶益业。一教其诸法。二示其速要。三身知舒颜。四口知爱语。五心无悕望。譬如和上于弟子所作五饶益业。一度令出家。二与其受戒。三禁断诸过。四摄持以财。五教授以法。菩萨亦然。一令满二聚。二令得解脱。三令断诸障。四与世间乐。五与出世利。

    菩萨五悕望门

    菩萨五处常起悕望。一怖望六度增长。二六蔽损减。三成就众生。四胜进诸地。五悕望无上菩提。

    六决定应作门

    菩萨由六度增上得六种决定。一者财成决定。由施常得大财成就故。二生胜决定。由戒常得随意受生故。三不退决定。由忍诸苦常不退故。四修习决定。由进恒时习善无间息故。五者定业决定。由禅成就众生业永不退故。六者无功用决定。由智得无生忍。无分别智自然住故。菩萨为成就六度故。于诸地中决定应作六事。一必应供养。二必应学戒。三必应修悲。四必应勤善。五必应离諠。六必应乐法。如次能满六波罗蜜。菩萨必应常作六事。一厌五欲。不著施果报故。二自省过。谓昼夜六时常自省察所作三业。知过则改。三者耐苦。四者修善。五者不味。谓不啖禅味。恒欲界受生故。六者不分别。如次能令六度圆满。

    六度九种分别门

    瑜伽三十九。施波罗蜜九门。乃至智波罗蜜亦尔。颂云。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二世乐清净。如是九种相。是名略说施。一自性者。能施一切所应施物。无贪俱生思及因所发。能施一切无罪施物。身语二业定有果。见随所希求即以此物而行惠施。名施自性。二一切施者。略有二种。一内所施物。二外所施物。但施己身名内所施。若慜食吐活命众生数数食已吐所饭食施。名内外杂施。除上所说施。余一切所应施物。名唯外施。知内外施于彼众生唯令安乐不作利益。或不利益亦不安乐。即不施与。翻此即施。广有无量应施不施。思准可知。三难行施者。财物鲜少。自忍贫苦惠施于他。第一难行。所可爱物极生耽著。能自开意惠施于他。第二难行。极大艰辛所获财物惠施于他。第三难行。四一切门者。一自财物。二他所得。三施亲养爱仆。四施他来求。五善士施者。略有五相。净信而施。恭敬而施。自身而施。应时而施。不损恼他而行惠施。六一切种施者。有十三相。一无依。二广大。三欢喜。四数数。五田器。六非田器。七一切物。八一切处。九一切时。十无罪。十一有情物。十二方土物。十三财谷物施。一遂求施者有八相。一匮饮食。二匮车乘。三匮衣服。四匮严具。五匮资什。六匮涂饰香鬘。七匮舍宅。八匮乏光明。而求乞者施以光明。上七准此。八此世他世乐施者。略有九相。财有三。一妙净如法物而行惠施。二调伏悭吝垢而行惠施。三调伏积藏垢而行惠施。无畏有三。一拔济师子虎狼等畏。二拔济王贼畏。三拔济水火等畏。法施有三。一无倒说法。二称理说法。三劝修学处。如是九相能令众生此他世乐。财无畏此世。法施他世。九清净施者有十相。一不留滞施。二不执取施。三不积聚。四不高举。五无所依。六不退转。七不下劣。八无向背。九不望报恩。十不希异熟。速施不留故。不妄执著故。不积聚顿施故。谦下非竞胜故。不依名誉故。不悔广大不自轻故。胜妙物施故。于怨亲中悲心等施故。悲愍施不希报故。不希当果故。

    戒九门者。一自性门有四种。一从他正受。二善净意乐。三犯已还净。四深敬专念。无有违犯。由从他受。外观愧故。善净意乐。违犯内惭故。还净专念。初无违犯。二因缘故。离诸恶作。初二为依。生惭愧故。由惭愧故。能护尸罗。由能护故。离诸恶作。又初二是法。后二是前二法所引。又初二第四能令不毁。犯已还净令犯还出。具四功德。能利自他。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诸人天等故。二一切戒者有二种。谓在家分戒。出家分戒。此二略三即三聚戒...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