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金刚经略疏最新章节!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传法沙门元贤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宝名。其体最坚。一切物不能坏。其用最利。能坏一切物。故佛以之喻般若之德。

    般若梵语。此云智慧。其体即实相。虽流转六趣而不损。犹金刚之坚也。其用即观照。能照破一切而不留犹金刚之利也。

    约其功能称波罗蜜。波罗蜜亦梵语。此云彼岸到。意以生死为此岸。烦恼为中流。涅槃为彼岸。全由般若为之舟楫。乃能离生死岸。渡烦恼流。而登涅槃岸也。

    经者镜心之文。载道之器。其义训法.训常.亦训径。法者十界同遵之正轨也。常者万古不易之常道也。径者出凡入圣之要路也。若今经即般若为修行者之正轨常道要路。是名为经也。

    此经大旨。宗乎无相。而以不住为方便。复以梦幻泡影露电六观为方便中之方便。初破我相。次破法相。后破非法相。此三既破。即是实相。而实相无相。究竟无所得而已。证此无所得之法。是谓如如。是谓无为。是谓涅槃。是谓菩提。亦但有其名而已。向下备陈此旨。观者详之。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古谓之证信序。乃明法有所受也。如是者。指法体也。不变不异曰如。离过绝非曰是。

    我闻者。阿难自述所闻也。阿难已达我空。实不计我。但随俗假称。故名为我。我既无我。闻亦无闻。从缘生故不坏假名。即不闻闻也。

    一时者。以诸方年月不同。难以标定。故但云一时。乃取师资合会。听说究竟。为一时耳。

    佛。具云佛陀。此翻觉者。觉有三义。谓自觉.觉他.觉满也。

    舍卫国属中天竺境。祗树给孤独园。乃佛所居精舍。在舍卫城外东南五里间。缘为给孤独长者买园。祗陀太子施树。故以为名。

    大比丘等。乃佛常随之众也。大者腊高德着之称。比丘梵语。此翻乞士。谓上于诸佛乞法。下于众生乞食也。千二百五十人者。憍陈如.三迦叶.舍利弗.目犍连.耶舍长者并诸眷属也。此并先事外道。艰苦累劫。一无所证。才得见佛。便登圣果。感佛深恩。故常随侍。其余天龙八部四众等。皆结归流通分中。首尾相望。盖影略耳。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此叙说法之由也。将说般若而以乞食为由者。欲显般若大法。不出寻常日用之间也。

    佛称世尊者。十号俱彰。为世中尊也。

    食时乃辰巳之间。以早食已办。施受俱便也。

    着衣持钵者。七佛以来。乞食之常仪。乞食者。佛以乞食为正命食。余食为邪命食。故制比丘必乞食以自活。今佛亦自乞者。凡有三意。一使懈怠者生惭。二使贡高者除慢。三使见闻者获益也。次第乞者。佛行平等慈。不择贫富也。

    敷座而坐者。乞食事毕。将说大法也。秦译止言坐。他译俱言入定。示散心说法。不能如实。必从定发。方称理也。又论云。他经敷座。乃是侍者。惟说般若。佛自敷座。以尊重般若为诸佛母故。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长老者。僧中之首。须菩提梵语。此云空生。又名善现。佛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西域记云。空生乃东方青龙陀佛。示迹释迦会中。发扬空理者也。

    偏袒右肩等。乃西竺卑敬之义。

    希有者。旷劫难逢。大千惟一。福慧超绝。三皆希有也。

    如来者。体本自如。无来而来也。

    护念者。言佛善将大法护念诸菩萨。使速至成佛。无少留难也。付嘱者。言佛善将大法付嘱诸菩萨。使转度有情。毋令断绝也。

    菩萨具云菩提萨埵。此翻觉有情。诸佛觉而无情。众生有情弗觉。惟兹能觉而犹有情。故称菩提萨埵。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等正觉。即诸佛正遍二智也。

    云何应住者。问未发心时。心住尘境。今既发心。应当依何境界而住。云何降伏者。问心或不住。又当依何法而降伏之。此应住降伏之法。即所谓善护念善付嘱者也。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重言善哉者。赞其所说之是。亦赞其所问之要。能广益大众及将来也。谛听者。诫其不可以生灭心听实相法也。如是者。悬指般若而言。谓但应如是之法而住。如是之法而降伏其心。若不如是。则所住即是妄境。降伏转成妄心。又安能得无上菩提哉。唯然者。顺从之辞。此虽已领其指而未得闻其详。故复请之。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此详答所问也。问虽有二。佛乃总答。意以惟在降伏其心。勿令著相。更不可别求应住之法。故先标降伏其心。后结应如所教住也。所有下。言其发心广大而深远。正所谓菩提心也。

    胎卵湿化者。三界受生差别也。天与地狱惟属化生。鬼兼胎化。人畜具四。有色者。色界天也。无色者。无色界天也。有想者。识处天也。无想者。无所有处天也。非有想非无想者。非想非非想处天也。

    涅槃此云灭度。谓灭五住烦恼。度二种生死。名无余者。乃成佛究竟。更无余依也。既曰皆令入无余涅槃。又曰灭度之者何。乃华梵双举也。夫一切众生根性不同。何得皆入涅槃。盖为凡是有心。定当作佛。发广大心者。岂合有遗。但善根成熟者即为度脱。未成熟者且令成熟。若八难之辈。亦曲为其成种。至后时度之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此言菩萨发心度生。虽极其广大深远。然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以菩萨不滞于相故也。若有四相。即有能度.所度。直生死之凡夫耳。岂菩萨之谓乎。

    此节佛答问意。以无相为所应住。以有相为当降伏也。

    四相。据论认五蕴为我.我所。名我相。计我生人异于诸趣名人相。计我由五蕴等法共聚而生。名众生相。计我受一期报命不断名寿者相。此总一我相。分之为四也。然愚谓今经说无四相。不止是说人无我。如云实无众生得灭度。则非独无众生。亦无涅槃也。又如下文云。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知般若妙光。直彻三空。岂止人空而已哉。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上言不可有相。非是灭相。令无。但是不住而已。不住。正示降伏之法。今约行以明之。于法者总标六尘。

    布施有三。资生施.无畏施.法施也。三施可摄六度。六度广摄万行。故今举布施一度以该之。又准大般若经。始自五蕴。终至菩提。俱不何住。今但言六尘。亦是举一以该之耳。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不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徴云。何以故要不住相布施耶。以不住相布施。则施契性空。性空无边。故福亦无边。下举十方虚空。正喻福德之无边也。凡有二意。一喻广大无尽。二喻究竟不穷。但应如所教住者。非单结应住。实并结降伏其心。佛意以住相即是妄心。不住相即是降伏。妄心既降。超然无住。即是所应住也。佛答二问已竟。又恐人随语生疑。故下详为断之。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上言不可住相。佛又恐人疑。既不住相。何成佛乃有相耶。故举以问空生。空生答言。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以如来身相乃净分依他所成。依他无性。故身即非身也。

    空生既悟佛身无相。而复佛示之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虽佛身亦是虚妄。然不可执相虚妄。别求无相之佛。但于相上达其非相。即见如来。以诸相既亡。惟是觉体。如镜中现影。达影全虚。惟见是镜也。此乃是今经密意。学者宜善观之。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上言非相见如来。是义甚深。故空生疑。实信者之鲜其人。实信谓直下照破染净有无诸法。冥契实相也。佛言汝莫谓今日无实信之人。即最后五百岁。亦有持戒修福之人。于此法中。能生实信。何者。以此人善根深厚。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故也。

    五百岁者。佛灭后。初五百岁解脱坚固。第二五百岁禅定坚固。第三五百岁多闻坚固。第四五百岁塔寺坚固。第五五百岁斗诤坚固。经言后五百岁。指第五也。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净信者。无所染着之信。亦即实信也。若有人宿福深厚。能生一念净信。其信虽甚微。而如来以佛智佛眼。能悉知见。其福德无量。况永信者乎。必言如来知见者。以非如来。莫能知见其福德之大也。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徴云。何以故一念净信即获如是无量福德。以其心契般若。妄执尽消。无复于五蕴等法执有我人等相。亦无五蕴等法相。亦无无五蕴等非法相。

    法相者。自阴界入以至菩提涅槃。有名有相者皆是也。非法相者。如说阴界入以至菩提涅槃皆不可得者是也。

    复徴云。四相固不可有。法.非法相何亦须无。以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也。若心取相二句。总言法.非法相不可取。下乃别明之。谓虽不认五蕴等法为我人众生寿者。但取有五蕴等法。即是着我人众生寿者。

    夫法皆有相。固可着。至于非法。则无相可着。何亦须无。以非因相立相去非存犹是著相。故亦须无也。此段旧多作三空释之。愚意不然。以四相前已深明。此但明法.非法之不可取也。故下文紧接云。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其旨益明矣。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承上文谓法与非法俱不应取。以是义故。所以如来尝说。我所说之法。直如筏焉。筏者。过河则用。到岸则舍。不可常恋。如来说法。并是方便建立。度诸有情。非有真实。岂可执而不舍哉。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者。谓说空秪为度有。有河既度。空亦须空。有尚须空。况空可不空乎。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上言无法.无非法。佛又恐人疑佛尝得菩提。亦尝说法。岂非有法可取可说也。故举以问空生。空生深达佛意。故便答言。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可说。无定法者。无一定实法也。何以无一定实法。以如来所说之法。皆不可以名相取。正闻时不闻也。皆不可以言语说。正说时无说也。既不可取不可说。又岂有法与非法之可言哉。

    又徴云。此法何以不可取.说。以是无为之法故。无为法者。妙体渊寂。本无名相。不涉语言。离一切分别.有为之法。乃一切圣贤之所同证。但于中有浅深大小之别耳。

    此经初恐人执相故破相。次恐人执空故破空。有空俱空。始契实相。是谓无为之法。而般若之义无余蕴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上言般若妙慧。直彻三空。顿证无为。则其福德宁有穷尽。故世尊举宝施之福以显彼胜。

    三千大千者。千世界为小千。千小千为中千。千中千为大千。同一成坏。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者。是福德无性乃胜义空也。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者。是于非福德而说福德多。乃世俗有也。若执为实有。岂如来之意哉。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大千宝施之福虽多。其实不足以言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徴云。何以故持说一偈。能胜于彼。以宝施虽多。福终有漏。而此持经之功。乃能净除诸执。圆满极果。是一切佛及一切佛所说之法皆从此经出也。

    佛又恐人向佛法上住着。故随拂其迹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约俗谛中。有迷悟染净凡圣。故说佛法从经而出。约真谛中。离于迷悟染净凡圣。安得有佛法从经出也。

    信力曰受。念力曰持。四句偈者。从来议论纷然。各于经中取四句以当之。不知上有乃至二字。乃是自多至少之意。谓于此经受持演说。或全卷。或半卷或一分乃至或四句偈等等字。总指上受持之者。又有以等字该后百千句者非是。以经意原是自多至少。非自少至多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上言法不可取不可说。佛恐人疑声闻各取自果。如证而说。岂非有取有说耶。乃举以问空生。而空生皆答言不也。又各为明其取本无取.说本无说之意。声闻初果。断八十一使分别粗惑。名须陀洹。华云入流。谓初入圣流也。非别实有所入。只由不入六尘。不被六尘之所牵引。便名入流耳。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声闻二果。断欲界六品思惑。名斯陀含。华云一来。谓从此命终。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得阿那含。故名一来。实无往来者。已悟我空。谁为往来。虽不废往来。但不计往来者耳。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声闻三果。断欲界九品思惑。名阿那含。华云不来。谓从此命终。往生天上。不来下界受生。故名不来。而实无不来者。既已无我。谁为不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声闻四果。断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尽。名阿罗汉。阿罗汉有三义。一无贼。以见思烦恼尽故。二不生。以断分段生死。不受后有故。三应供。以堪受人天大供养故。实无有法者。实无所得也。若有一念得果之心。即着我人等相。又岂能得证乎。此四果中惟阿罗汉独名得道。以余三果未能全得其道故也。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前佛问四果。空生俱云不得。此复引己以证之。佛说得无诤三昧者。以其解空。则彼我俱忘。能不恼众生。亦能令众生不起烦恼故也。又云人中最为第一者。以人中四相未除。故皆有诤。今既无诤。是人中最为第一也。离欲者。三界贪心俱名为欲。今已尽灭。方成阿罗汉也。我不作是念下。释佛赞之意。以其无我也。阿兰那。此云寂静。言我得阿罗汉道。则四相未忘。烦恼纷起。岂成寂静之行。实无所行者。谓我相既空。则虽有所行而实无所行。是为寂静之行也。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前明四果俱无所得。佛又恐人疑佛于然灯受法。岂非有取有说。故举以问空生。空生言法实无所得者。以然灯所说。释迦所闻。是以无分别智契无分别理。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岂有取说之朕哉。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佛又恐人疑菩萨庄严佛土。岂非有取耶。故举以问空生。佛土者。成佛时所得报土也。庄严者。谓佛土中种种庄严。皆由菩萨万行所致也。空生答意。谓菩萨具六度万行。庄严佛土而心无所著。行而无行。能严所严。俱不可得。即庄严而非庄严。是名之为庄严佛土耳。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承上文言非严而严者。应生清净心也。所谓生清净心者。不应住六尘之境生心。宜生无所住之心也。生无所住之心。则行而无行。是之谓严而非严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又恐人疑如来受得报身。岂非有取。故举以问空生。空生亦答言甚大。又自释曰。若约真谛则报身是空。本非身也。又名之为大身者。乃依俗谛说耳。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此较量显胜也。恒河者。周四十里。金沙混流。其细如面。佛精舍近此。故以为喻。初谓一恒河之沙。一沙计一恒河。尚多无数。况有如是诸恒河之沙。宁有计量。又以诸恒河之沙。一沙计一大千世界。悉将七宝充满其中。以用布施。则世界无尽。七宝无尽。其功德之多为何如。然持经功德。实胜于彼。以宝施虽多。而四相未忘。但得人天福报。持经功德。乃能人法双空。直成无上菩提。非宝施者所可同日而语也。此中较量比前尤胜。前但言一三千界宝施。此乃说无量三千界宝施。以此文说四果无心。释迦无得。严净国土不严而严。修证佛身无证而证。非前文之所及。故较量复胜于前也。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此明经功之胜也。塔者。梵语窣堵波。此云高显。谓摩云矗汉。俾远近见者生福也。庙者。貌也。谓堂中安佛形貌也。意云持说四句偈之处。尚有一切天人等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全经者乎。有人则非止是处也。受持全经则非止是一偈也。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最上者。直趣无上菩提也。第一者。迥超诸乘也。希有者。世间无比也。受持此经者其得福如是。即无人受持。但是经典所在之处。亦为有佛及弟子。以经诠法身。依法则有报化。既有三身之佛。必有贤圣弟子。是经典在处。三宝恒存。其为人天等供养。又何疑乎。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空生闻受持此经功德之大。故请得其名而受持之。金刚有坚利之义。般若之体用如之。波罗蜜则是以般若之力。度诸苦厄也。所以立此名者何须知。立名所以表实。不可执名而丧实。即此名非此名。以名字性空。了无可得。此即其实义也。又曰是此名者。则借名以显之耳。当如是而奉持之。是之谓善奉持者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佛既立此经名。恐人疑佛果有法可说。故举以问空生。空生答言。如来无所说者。以真如绝待。至理无言。凡有所说。性本空寂。是有说而实无所说也。下文历举说微尘.说世界.说三十二相.皆明无所说之旨。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法相之中。多莫多于微尘。大莫大于世界。而微尘无实性。世界亦无实性。故说微尘非微尘。世界非世界。但以其由妄缘所成。故名微尘世界耳。夫微尘.世界。尚皆非有。则佛之所说。岂有实哉。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佛恐人疑前说微尘世界乃是无情。故可云无实性。若佛身有情。何可言无。故举以问空生。空生答言。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以三十二相乃是依他所成。亦无自性。故曰即是非相。但以非相之相。名为三十二相耳。夫佛身尚非有。则佛之所说。岂有实哉。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此以身命较量。倍显经胜也。佛恐人闻宝施不及持说。以是身外之财。若终身命布施。必胜持说。故复有斯较量。谓舍命虽胜于宝施。而持说复胜于舍命。以舍命亦是有为之因。止得有漏之果。讵能与般若较其万一哉。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空生至此。疑惑已除。理解已廓。乃自述其所悟也。涕泪悲泣者。自伤值遇之晚。慧眼者。声闻所证能照真理者也。未了中道实相。故曰昔所未闻。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此明经能生实相。正今始得闻者也。信心清净者。无诸染着也。实相者。真空之体实相。而曰生者。以二执既空。则中道显发。权名曰生。乃第一希有功德也。空生复恐人闻实相之名。遽生实相之想。良以实相无相。惟证相应。才起分别即乖实相。故曰。是实相。非实相。但依俗谛立假名耳。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