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金刚经鎞最新章节!

    古杭云栖弟子 广伸 述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二。初明无相以为忍。二劝离相以修忍。初明无相以为忍二。初略标忍体。二举行释成。

    初略标忍体。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佛意谓。汝闻恒沙命施全胜外财。而犹感人天苦果。故名为劣。将无疑菩萨为法忘躯。损身半偈等。亦名苦行。而亦当感苦果也耶。不知住相舍身。不达无相。故招苦果。今菩萨苦行。名为忍辱。忍到于至静无相之岸。名忍辱波罗蜜。而复忍无可忍。彼岸非岸。名非忍辱波罗蜜也。尚无静境。岂有动心。直造非静非动之本源。苦果将安在哉。故弥勒云。能忍于苦行。以苦行有善。彼福不可量。如是最胜义。

    △二举行释成。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徴其所以忍辱非忍辱者。是已行之行。久验之方也。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了无我人等相。是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也。又究其所以便无我等者。以若有我相。应生瞋恨。今既无瞋。足知无我矣。且此忍辱之行。非一时。非偶然。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皆无我人等相。则炼深相伏心境素与之两忘。习惯性成。物我浑同于一味。不唯无苦。而且有乐。不唯无瞋。而且有慈。如弥勒云。离我及瞋恚。实无于苦恼。共乐有慈悲。如是苦行果。又割截之事。按涅槃经云。我念往昔生南天竺富单那城婆罗门家。是时有王。名迦罗富。其性暴恶。憍慢自在。我于尔时为众生故。在彼城外。寂然禅思。尔时彼王。春木华敷。与其眷属。宫人彩女。出城游观。在林树下。五欲自娱。其诸彩女。舍王游戏。遂至我所。我时为欲断彼贪故。而为说法。时王见我。便生恶心。而问我言。汝今已得阿罗汉果耶。我言不得。复言已得不还果耶。我言不得。复言。汝既年少。未得如是二果。则为具有贪欲烦恼。云何恣情观我女人。我即答言。大王。当知我今虽未断贪欲结。然其内心实无贪着。王言痴人。世有仙人。服气食果。见色尚贪。况汝盛年未断贪欲。云何见面而当不着。我言。大王。见色不贪。实不由于服气食果。皆由系念无常不净。王言。若有轻他而生诽谤。云何得名修持净戒。我言。大王。若有妒心则为诽谤。我无妒心。云何言谤。王言。大士。云何名戒。我言。忍名为戒。王言。若忍是戒。当截汝耳。若能忍者。知汝持戒。即截我耳。时我被截。容颜不变。时王群臣。见是事已。即谏王言。如是大士。不应加害。王告诸臣。汝等云何知是大士。诸臣答言。见受苦时。容颜不变。王复语言。我当更试。知变不变。即劓其鼻。刖其手足。尔时菩萨。已于无量无边世中。修习慈悲。慜苦众生。时四天王。心怀瞋忿。雨砂砾石。王见事已。心大怖畏。复至我所。长跪而言。惟愿哀怋。听我忏悔。我言。大王。我心无瞋。亦如无贪。王言。大德。云何得知。我即立誓。我若真实无瞋恨心。令我此身。平复如故。发是愿已。身即平复。

    问。经谓慈心功德。水不能溺。火不能烧。毒不能中。国王不能得其便。今歌利得便。割截支体何也。曰。试观完肤于立誓之顷。忏谢于雨砂之时。是实为慈忍者得其便矣。王何便之有。慈心之时义大矣哉。

    △二劝离相以修忍二。初总标。二别显。

    初总标。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夫佛行忍辱无相如此。所以菩萨应离相以发心也。阿耨菩提是佛智果。解见上文。一切相者。我相法相空相也。离一切相者。无此三相也。应离一切相发心者。劝应离相发心。如我修行无相之忍辱也。

    问。上文只无四相我执而已。此何名离一切相耶。答。即此而观。灼知上文言略而意该也。以大心菩萨。因地之时。粗细无明皆圆伏故。问。正言忍行。何为离相发心耶。答。以未修行时先当发心。正修行时。全体发心。乃至果地。不离发心。是以劝其离相发心。盖贯乎修证。非偶然也。

    △二别显。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此别示诫劝。引前说以?离相之行也。住色生心等者。住中主宰名人我相。住色等以为实有。名法我相。不应住色等者。诫著相生心而修行也。应生无所住者。劝离相生心而修行也。若心有住。则为非住者。谓住于色等。即不住于菩提。入此出彼。谨几微也。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者。引前佛说。见当离相以修行也。

    夫不住生心。曰坚固心。心坚固。菩提则不退矣。不住之行。曰坚固行。行坚固。彼岸则可登矣。故弥勒云。为不舍心起。修行及坚固。为忍波罗蜜。习彼能学心。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此出施因以劝离相。引佛说以显本空也。如是布施者。离相施也。为众生应如是布施者。布施因也。良以众生著相。故受苦果。我能离相。令彼得益。今虽布施。我相不空。反增彼著相之心矣。利益将安在。故为利益众生。应如是离相布施。如弥勒云。修行利众生。如是因当识。何况佛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法本空乎。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我本空乎。劝其离相不过以完其本空耳。非有所加也。故弥勒云。众生及事相。远离亦应知。

    △九断能证无体非因疑二。初正断疑情。二对治邪执。

    初正断疑情。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佛意谓。汝闻校量持经。能得菩提。宝施不及持说。将无疑果是无为有体。言是有为无体。无体之言不到果中。而不能为证果之因耶。不知如来是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者。真。不伪义。报法合论。说大菩提为真智。乃名如来为真语者。实。不虚义。因果合论。说小乘道四种谛实。乃名如来为实语者。如。不变义。三空合论。说穷源底。究竟真如。乃名如来为如语者。异。谓差异。不异者。三乘授记。劫国名等。了无差异。乃名如来不异语者。诳者。诳妄。不诳者。真则不诳。实则不诳。如则不诳。不异不诳。通名不诳语也。意谓如来说此四事。既皆不诳。今说受持此经。能得菩提。岂成诳妄。虽言是有为无体。而能为因道。使由此以证离言无为有体之果也。故弥勒云。果虽不住道。而道能为因。以诸佛实语。彼智有四种。实智及小乘。说摩诃衍法。及一切授记。以不虚说故。亦如净名云。文字性空。无离文字而说解脱。又真实及如。表德为名。不异不诳。遮非立号。

    △二对治邪执。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恐闻依言得菩提。便谓言中有菩提。则实矣。恐闻言中无菩提。便谓毕竟无菩提。则虚矣。故对治其执云。无实无虚。无实者。说从缘生。本无实体。则言中菩提。亦同言说。岂有实果。如闻火声。但有火名。火不烧口。岂有实火。无虚者。言虽毕竟无体。菩提决定不无。岂是虚耶。但以不在言中。不无离言之法。如火之不在声中。不无离声之火。由是声中虽无火。不妨因声以得火。经中虽无菩提。不妨因经以证菩提。然则不应言中执有。离言执无。达此有无。乃能离执。故弥勒云。随顺彼实智。说不实不虚。如闻声取证。对治如是说。然经不言所说法。而言所得法者。说其所得。所说即所得也。又所得即实智。顺彼实智而说。故标所得也。

    △十断如遍有得无得疑二。初举喻断疑。二赞经功德。

    初举喻断疑。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如来意谓。汝闻前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将无疑无为即真如。如既周遍。即合无有不得之者。而乃有得与不得何耶。不知真如无异。住与不住之不同耳。法者。六尘空有一切法也。住于法者。以无般若之智。照彼本空。执以为实。由执着故。为尘所染。正智不生。理无由证。故不得也。若夫不住。则正智清净。得真如矣。故弥勒云。无智以住法。余者有智得。如人入闇则无所见。喻无智不得真如也。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喻有智能得真如也。有智名对法。则能对治惑闇。俾惑消灭。如弥勒云。闇如愚无智。明者如有智。对法及对治。得灭法如是。是则真如本遍。得失在人。但能依经无住。自得真如。何疑不得之有。然独云不住布施者。布施为六度之首。不住是般若之智。于此不住。余可知矣。况施该六度。不住布施。即是不住般若。不住诸度。

    △二赞经功德二。初总赞经德。二别显其德。

    初总赞经德。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夫能得真如。由于心净。心净由于不住。不住由于有智。有智又因于闻经。经之功德为何如。故须赞叹。以启当来致力于此也。受持读诵者。欲受其文故先读。欲持其义故先诵。对本曰读。离本曰诵。读诵为因。受持为果。然受持修行。是若文与义总能领纳。名总持修行。亦名思慧。读诵但是广多读习。名读诵修行。亦名闻慧。以无所闻。凭何读诵。然皆曰修行者。是约通相而论。非闻思修三慧之修也。以修慧与理相应。唯局无漏。出于读诵受持之表。故弥勒云。名字三种法。受持闻广说。修从他及内。得闻是修智。名字是经。三种者。谓一受.二持.三读诵也。闻广说。即是读诵。即是闻慧。谓闻他人广说而读诵也。修。谓受持读诵二种之修。从他者。从他人闻也。及内者。因闻而内自受持思惟也。得闻是修智者。从他闻法。内自思惟。得是二种修行智也。功德曰无量无边者。不可思也。知见曰以佛智慧者。余无能知也。成就曰是人。离经则无如是之功德也。然则此经之读诵受持独不要欤。

    △二别显其德九。初校量显福胜。二余乘莫测胜。三所为机宜胜。四具德能传胜。五在处如塔胜。六离障得果胜。七超事多佛胜。八具说惊人胜。九总结幽深胜。

    初校量显福胜。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此第四番校量也。能所校量之中。各有胜劣。能校量中。恒沙身施。一日三时。劫经无量。以比恒沙。一度之施。则前之时事皆小名劣。今之时事皆大名胜。所校量中。信心不逆。特不谤议而已。以比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则二利者深而胜。不逆者浅而劣。前以能校之劣而校所校之胜。所校已胜之胜矣。今以能校之胜而校所校之劣。则所校之胜为何如。而况以所校之胜乎。前浅后深。展转殊胜。诚天冠地履之不相侔矣。故弥勒云。以事及时大。福中胜福德。则今经之福。何其胜也。

    △二余乘莫测胜。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是经即文字之中。所诠实相般若也。不可思者。以心思但能及于相境。实相非相。则不可思。心欲缘而虑忘也。不可议者。以言议但能及于名境。今既非名。则不可议。口欲谈而词丧也。称者。扬其德不可称。则赞莫能尽也。量者。校其德不可量。则校莫能穷也。故知不可思议。是自证境界。不可称量。是无等及胜。意谓若具显此经之德。则不能尽。以要言之。但是不可思议等功德也。证不思议。极难称量。是佛境界。二乘菩萨皆所不能。故弥勒云。非余者境界。则今经之德。何其胜也。

    △三所为机宜胜。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实相体用。周遍法界曰大。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曰乘。又曰最上乘者。以大乘名通权实。今拣非权。故曰最上。即一实之大乘也。意谓佛说此经。不为小乘。而为大乘。不为权浅之大乘。而为发最上一实之大乘。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之机也。故弥勒云。惟依大人说。魏译云。为住第一大乘众生说。则今经之机。何其胜也。

    △四俱德能传胜。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有人之人。即最上乘机。持诵及说。是自他二利。不可量等功德。是菩提之因。故弥勒云。满足无上界。满足即成就义。界即因义。谓二利修行。能成满无上菩提之因。荷担者。大悲下化。大智上求。以二利之担。安于精进肩上。从烦恼生死中出。念念不住。直至菩提。自他一时解脱。方舍此担。由是能令佛种不断。名曰荷担菩提。如弥勒云。受持真妙法。菩提名真妙法。荷担名受持也。何以故者。徴意谓云何唯为大乘者说。何故持说名为荷担菩提。以乐小法者。着我人等见。不能听受读诵为人持说故也。乐谓情滞于中。小法谓生灭四谛。乐小者。声闻缘觉。而曰着我不能听受等者。以小乘情专自利。但空我执。未空法执。此经乃显三空。机浅教深。两不相逗。故不能也。

    问。着我者不能持说。乃小乘空我。而又云着我。何耶。曰。经中此类甚多。一者取其辞便。二者文略意该。但言我执而法亦在其中矣。故曰人我。曰法我。是知乐小者不能持说。故持说者必大乘。必最上乘。其为荷担。其为功德。不亦宜乎。则今经之任。何其胜也。

    △五在处如塔胜。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承上谓。经既殊胜如此。随所在处。一切世间所当供养恭敬者也。当知此处则为是塔者。出应供之故。如法华云。若人有福曾供养佛。今经在处则为是塔。正显即佛全身。供养尊重。福宁可量。故天亲云。是人必定成就无量功德。弥勒云。尊重身得福。

    按纂灵记云。隋朝益州新繁县王李村。有书生姓荀。未详其名。于彼村东空中四面书之。村人谓曰。书者何也。曰。我书金刚般若经。曰。何用焉。曰。与诸天读之。时人见闻。若存若亡。彼属霖雨。流水霶霈。唯此地方丈余间。如堂阁下。竟无沾湿。于是牧童每就避雨。时人虽怪。莫知所由。至武德初。有西梵僧至。神貌颇异。于此作礼。村人谓曰。前无殿塔。为何礼耶。曰。君是乡人耶。曰。然。僧曰。君大无识。此有金刚般若经。诸天置盖其上。不绝供养。云何污践至此乎。村人乃省荀生写经之处。自此遂甃甓严栏护之。不令污践。荀至斋日每常供养。瞻礼者往往有闻天乐之声。迄今其处雨不能湿。且空书无迹尚乃如斯。况纸素分明而不能尔。则今经之处。何其胜也。

    △六离障得果胜。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上明经有胜益。乃有受持此经。反为人轻贱者何耶。故云以先世罪业之因。应堕恶道之果。而以今生持经之力。但为人轻贱而已。是转重报受轻受也。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则恶道之因永寂也。诸障既尽。三德自圆。故曰当得无上菩提。如弥勒云。及远离诸障。复能速证法。则今经之转证。何其胜也。又此受持。非独总其文义而已。故古云。登佛地者名持此经。入息不居阴界。出息不涉众缘。其庶几乎。

    △七超事多佛胜。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梵语僧祗。此云无数。乃杂华十大数中之第一。僧祗僧祗。为一无量。乃十大数中之第二。今云无量。即彼第二。又以修行必三大阿僧祗劫论之。则第一劫满。遇宝髻如来。第三劫满。遇胜观如来。第二劫满。遇然灯如来。今云然灯。知是第二阿僧祗劫也。那由他者。十亿为洛叉。十洛叉为俱胝。十俱胝为一那由他。则已千亿矣。今云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承事。佛既无量。福亦无量。而以末世持经功德校之。供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者。正以福不至菩提。经能至菩提故也。如弥勒云。复能速证法。

    亦可从第一三千世界宝施校量。不及持说此经。二以无量三千世界宝施校量。不及持说此经。三。以一恒河沙身施校量。不及持说此经。四。以无量恒河沙身施校量。不及持说此经。五。以如来因地供养诸佛功德校量。不及持说此经。校量之极。无可比况。故云。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也。是知从浅至深。五番次第。乃正校功德之胜。至矣尽矣。更无有以复加矣。

    至果报亦不可思议之后。虽有多种校量。乃随时略举。各是一意。以之断疑等云尔。实非若前之五重次第。以为校量赞叹也。不然。是极为殊胜之后。却翻举劣福以为次第。先恭后倨。有是理乎。然则今经德无可况。何其胜也。

    △八具说惊人胜。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前虽极口校量。犹未具说。苟若详陈曲尽。具足圆满而说。则闻者之心狂乱失守。狐疑不信矣。我何可以具说也哉。

    问。前言后五百岁。尚有信者。今何言疑。曰。此约具说惊人极叹功德之胜耳。何乖于有信。然则今经必难具说。何其胜也。

    △九总结幽深胜。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前校量不及。佛未具说。若但以要言之。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者。以经义为福田所依。是无相故。何可思议。果报是佛菩提最胜妙故。何可思议。故弥勒云。成种种势力。得大妙果报。已上虽是近结第十种疑。亦可通结前之五番校赞。先博后约。文理自然。则今经德无能到。何其胜也。

    △十一断住修降伏是我疑二。初问。二答。

    初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空生现起之疑也。疑云。如来正答之中即无四相。断疑之内皆空我人。既无有我。谁为降住。谁为修行。谁离疑执过患耶。故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言无我则不可以言住。无我则不可以言降。微明主以论安邦。舍先锋而谈克敌。岂理也哉。是必有住之降之之人。而曰我能住。我能降也。不知虽离凡夫识境。对人有我之粗我。又堕菩萨智境。存我觉我之细我矣。如弥勒云。于内心修行。存我为菩萨。此则障于心。违于不住道。

    △二答。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我应之我。名字我及真我也。名字者。对人言己。假名称谓之我也。真我者。本有之性。常乐我净之我也。以破彼细我。必以真我。欲显真我。不离名我。故才言我应。二双具也。我应灭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顺显无所度之境。若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萨者。反显无能度之人。实无有法名发心者。总显了无能所之法。此正不住之道。无降之降。无我之我。菩萨所当生之心也。

    若外见所度。内有能度。能所宛然。而曰我住我降。是弥勒所谓存我为菩萨。则乖于不住之道。菩萨所不当生之心也。汝何于平等无住。了无一法可得之中。而自生障碍乎。又我应之我。与当生之心。名别体同。以此心即真我。真我即此心。但我中兼名字我为异耳。

    △十二断佛因是有菩萨疑四。初举疑为问。二决疑为答。三印定其答。四反覆申明。

    初举疑为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如来意谓。汝闻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得无错会其意。谓是一向无菩萨乎。得无疑我于然灯佛所。行菩萨行。是有菩萨。而与此相违乎。汝试思之。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菩提耶。无法得菩提耶。审而决之可也。

    问。上云实无有法发菩提。今云有法得菩提。前后皆云菩提。当云疑无菩提方是。而乃云疑无菩萨者。何也。曰。上发菩提心者。者字指人。犹云实无有法。发心菩萨。今文中之如来。即因中之菩萨。况得菩提不得菩提亦属于人。故仍论中所疑。

    △二决疑为答。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佛云不。今答云不。疑念已决矣。解佛所说义。即真如不思议之义也。无有法得菩提者。无能得之心。所得之境。寂然无相。离诸分别。得无所得而灵心挺然。如华严云。能见及所见。二者悉除遣。不坏于真见。是名真见者。岂竟断灭之无。名为无法发菩提者耶。

    △三印定其答。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重言以印。深当之也。实无有法得菩提者。谓我于然灯佛所。了无一法可得。若施行得菩提。何须戒忍等。如前念得菩提。何须后念等。行行皆空。心心无住。实无有法。得三菩提。

    △四反覆申明。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此约授记以详显无法可得也。授。与也。记。曰记莂。名号劫国。预先与之记莂而不差也。然有四种。一未发心授记。以观当来必发心得菩提故。二适发心授记。以有慈悲心住不退地故。三密授记。以六度将满。天龙疑其当得菩提。佛遂记莂。以断众疑。而菩萨尚不知故。四无生忍记。即今布发掩泥。依有漏心。得无生记。于大众中。分明显授故。

    若有法得菩提则不得授记者。反释也。谓若有法可得。则内有能得之心。外有所得之境。与寂灭无相菩提。极相违逆。则不得记也。以实无有法即得佛记等者。覆释也。谓空多两忘。能所俱寂。妄惑尽处。真智现前。妙契本心。故佛为证明。义言得耳。岂真有一法为所得哉。是知无菩提。故得菩提之记。则知正以无法名菩萨。故曰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何即以无菩萨为疑耶。

    又然灯不授记于现在。而授记于当来者。以迦文行虽无得。犹未满其量。造其极故。如弥勒云。以后时授记。然灯行非上。正显因行之菩萨也。

    △十三断无因则无佛法疑三。初断无佛疑。二断无法疑。三喻真佛法。

    初断无佛疑。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者。意谓汝闻无菩提可得。将无疑果法号曰菩提。证得始名为佛。既无菩提。即无佛耶。不知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本有真如是佛。如真金本有故不无。佛即菩提故无得耳。若有人言如来得菩提。此如魏译云。是人不实语。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弥勒云。菩提彼行等。谓菩提之果等前菩萨因行之无得也。又详释。则诸法如义者。诸法是事。如义是理。即事即理。全器全金。举体无二之谓也。即当人离念。本觉诸佛清净法身。如杂华云。法身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正此意也。如金杂矿名烦恼众生。销矿纯金。号菩提之佛。真金本有。佛岂是无。佛即菩提。何云更得。

    △二断无法疑。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佛意谓。汝前疑因行有法可得。是堕实有之执。吾故曰无法得菩提。若又疑菩提无得。则更堕虚无之执矣。不知如来固非得菩提。亦非不得菩提。但所得菩提。无实无虚。无实者。非色相。非音声。无种种质碍之实有也。故弥勒云。非实有为相。无虚者。不离色声。有真实体。如镜像无体全是镜明。又如镜明无相。即以色等为相。如起信谓无漏无明。皆同真如性相。故弥勒云。彼即非相相。以不虚妄说。是则以不实故。不即一切法。以不虚故。不离一切法。所以一切法皆是佛法。无非真如之体也。即非一切法者。以色等即是真如。即非色等质碍之法。又以真如无有色等。弥满清净中不容他故也。是故名一切法者。即是真如法自性故。乃全空即性之一切也。如弥勒云。是法诸佛法。一切自体相。

    △三喻真佛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前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是佛不无也。又云一切法皆是佛法。是法不无也。又诸法如义。即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佛与法不异也。但未审何者是佛法真体。而言不无不异耶。故约喻以显。譬如人身长大。盖指出缠清净法身也。故空生出其意云。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非大身者。非有为身也。是名大身者。是无为身也。如弥勒云。依彼法身佛。故说大身喻。身离一切障。及遍一切境。功德及大体。故即说大身。非身即是身。是故说非身。一切障者。谓烦恼.所知二障。体大如水。功德大如水中八德。体相不一。亦复不异。皆遍法界故。即说大身者。意谓如来说人身长大。盖显清净法身。离一切障。遍一切处。体相皆大。合此四义。名大身也。非身即是身者。非有为之身。即是无为之身也。是故说非身者。乃约遮以显法身耳。是则真佛真法。非唯不无。亦复不异。离障似乎有得。离障而完其本有。则得而无得也。何以得与无得为疑耶。

    △十四断无人度生严土疑三。初遮度生念。二遮严土念。三释成菩萨。

    初遮度生念。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佛意谓。我前言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不过拂我人之心。而非泯却菩萨也。汝将无又疑无我人。即无菩萨。若无菩萨。谁度生谁严土耶。不知菩萨无度是名度生。无严是名严土。无菩萨是名菩萨。亦如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耳。

    若作是念。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实无有法名为菩萨。今有能度之心。所度之生。不胜其法矣。何菩萨之有。是故佛说一切法。本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名为无法。岂强使之无耶。问。前十二疑中。已断无菩萨之疑。今何又疑。曰。此与十二同在第十一中起。但今方断耳。故知起则同时。断须次第。非重叠也。

    △二遮严土念。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念。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弥勒云。不达真法界。起度众生意。及清净国土。生心即是倒。我当庄严。此生心即倒也。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此达真法界也。问。此与第六庄严何别。曰。前对无取疑有取。此对无人疑有人。庄严是同。疑则迥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