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观无量寿经直指疏最新章节!

    清 浙水慈云沙门 灌顶续法 集

    △九佛身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至)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初标境。此句结前。次句起后。佛身。即佛地论说。生身非法身。为物生成故。形有高广量故。亦光明经谓。应身非化身。应正等觉故。寿有始终数故。此乃应生净化土也。法身清净如虚空。居法性土。无始无终。自报相好无边量。居自受用土中。他报随地见胜劣。居他受用土中。皆有始无终。化身随类变大小。居通净秽二变化土。有始有终。法界身普融无尽。居无障碍法界土。亦无始终。故此遍观三圣应真具足身相。余法报等并不谈也。其实祇此一应身上。亦化亦报。亦法亦法界。但随五教机宜所见成异。经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须如理思之。

    阿难下。二明观。二初直令中上根总以身心观。二。先观佛身三初别明身相七初身色。夜摩天金。超过日月而倍万亿。辉艳叵思矣。

    佛身下。二形量。那由他。垓数。此云万亿。由旬。此云限量。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较二大士。少二十万亿那由他而多恒河沙矣。

    眉间下。三眉毫。须弥山广八万四千由旬。三百三十六万里远。其高亦尔。白毫旋转。五倍于此。

    佛眼下。四绀目。须弥东面一海。阔八万四千由旬。合南西北。共三十三万六千由旬。须弥山外。七海环列。一海如此。余六例然。共二百三十五万二千由旬。会玄引百法钞云。娑竭罗海。阔三亿二万二千由旬量。彼一咸海尚尔。况此四面七香海耶。青白者。山南海水。同琉璃色。青也。山北海水。同颇梨色。白也。

    身诸下。五毛孔。光如须弥者。具众宝色故。

    彼佛下。六圆光中。先形量。大千世界。复有百亿。圆遍量大可知。于圆下。次化佛。一下。三化众。

    无量下七相好四。一相。一下。二好。一下。三光。皆八万者。转尘劳成智德故。一下。四益。佛念众生。如母忆子。故相好中光明一一照摄念佛人也。

    其光下。次总判难思。化佛相好光明。离言说相。真空观也。从于一心想中。观佛无量相好。理事观也。由旬身眼。广狭自在。八万相好。隐显俱成。周遍观也。此唯根熟大乘智眼知见。非是初机凡小心力能及。

    见此下。三结显观益。先显益。昔普广问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独赞西方。佛言。阎浮提人。心多杂乱。令其专心一境。乃得见佛往生。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即是念一佛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作是下。次结观。

    以观下。次观佛心。先举观。身全悲心应现。故云观身见心。亲爱欢念曰慈。与乐德也。怜愍恻怛曰悲。拔苦德也。各有三相。一生缘慈。缘一切众生。如父母六亲。二法缘慈。缘一切诸法。皆从因缘生。三无缘慈。不住法相及众生相。悲三例知。佛心无形。依性德显。故云大慈悲是。运同体慈。度诸众生。而亦不取众生相。亦不限劫数。故云无缘慈摄众生。三昧经言。诸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若见众生受苦恼时。如箭入心。欲拔其苦。既诸佛以众生为身心。则如来外身内心。众生皆可随顺而观矣。观心亦三。谓如来藏心。性本空寂。离心缘相。真空观也。具恒沙性德。摄诸众生。无碍观也。一一德性。遍满法界。无坏无杂。含容观也。

    作此下。二明益。诸。助语辞。佛慈悲心。即与真如。平等无二。遍一切处。一切众生。不念彼此。究竟寂灭。众生依于三昧观之。现前尚能见佛得忍。况他世耶。如势至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是故下。二转为下钝根从一相好入二。初即一明多。从一入者。多则境繁心散。难成三昧故。眉间白毫者。指前白毫宛转五须弥相。自然现者。一光中现八万。相好。二一毫相现。一切相好皆现。

    见无下。二即此见彼。益有二。一见佛。楞伽明。诸佛有四平等。谓字。语身。法故见一佛身。即见诸佛身也。二得记。见佛闻法。自得心开而受莂矣。身上明现益心中明后益者。交互言耳。

    是为下。三结成。

    作是下。四拣显。

    △十观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至)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先标境也。见句结前。次句生后。观听十方圆妙明音。自行号。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利他号。

    此下。次明观二。初别显十。一身形。初量较佛身短少恒河沙者。例如东方净光庄严界中。净华宿王智佛。身长六百八十万由旬。妙音菩萨。四万二千由旬。此土释尊丈六。人身八尺。

    身紫下。二色。

    顶下。二顶髻。

    项下。三光明中二。先项光又三。初形量。十方面各十万由旬量也。其下。二化佛。皆如释尊丈六金身。具三十二相。

    一下。三侍者。

    举下。次身光。合修罗在人天中名五道。开之名六道。色相通二。一五道身色。二青等五色。又正法念经云。心如??师。??出五彩。黑即地狱。痴情纯厚。黑黑业报故。青即饿鬼。多悭贪故。赤即畜生。多瞋害故。人天白者。多造白业。报感善故。修罗黄者。居人畜间。虽行施善。好胜妒他故。今于光中现者。令知五道非他。唯自一身心造。弗以大悲光照。不能离苦得乐也。

    顶下。四天冠三。初明宝体。

    其下。二显化佛。观音三昧经云。昔已成佛。号正法明。今作菩萨。为行净业。冠有佛者。表带果行因也。

    高句。三出形量。观下。五面色。

    眉下。六眉毫二。初根本光色。

    流下。二眷属光相四。先种数也。

    一下。次化佛。一下。三侍者。

    变下。四神变。

    臂下。七臂色。

    有下。八璎珞。初道数。

    其下。二现境。庄严依正妙宝相也。

    手下。九掌指三。先掌色。

    手十下。次指相四。一画。一下。二色。一下。三光。其下。四益。敬爱不舍。谓之柔软。

    以下。三手用。

    举下。十足相。初举足。二先轮相。自下。次台光。

    下足下。二下足。

    其下。二总例二。初余相同。指八万相好。

    唯下。二顶髻异。肉髻。相也。无见项。好也。宝积经明。应持菩萨用神力。上观三十二恒沙世界。不能见佛顶。故云无见顶。此大小相。极果所得。示居因位。故劣于佛。

    以上总别相观。根境圆融。无对所对。真空观也。从真起应。空不异色。无碍观也。一一相好。微妙含容。周遍法界。遍容观也。

    是为下。三结成。亦是应真身色。非化相也。

    佛下。四拣显。三一。显利益。祸。现在灾横。一也。业障。过去恶因。二也。罪。未来苦报。三也。获福。遍周三际。四也。楞严云。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悲华云。众生受苦。称我名。闻我号。为我天耳天眼所闻见。不得免苦者。不取正觉。闻名福尔。观身可知。

    若有下。次明观法。八万相好中。为一耶。为多耶。众内。为总耶。为别耶。故此释云十。门中。先肉髻不及佛。表现行因。当成佛果。令知是心作佛义也。次天冠立一佛。表本成佛。迹居补处。令知是心是佛义也。其余如经次第。作法界观观之。

    作是下。三拣邪正▽十一势至观。

    次观大势至菩萨(至)常游诸佛净妙国土。

    次句境也。梵语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思益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

    此下。观也于中二。初举所观相三。先别列五种五。一身形。长大。八十万亿。短小。缺恒河沙。例前观音。

    圆下。二项光。初形量。十方共有一千二百五十由旬大也。二照量。十方共之亦有二千五百由旬远也。

    举下。三身光。初光色。

    有下。二见益。有缘见者。拣无缘众生。虽近而不见也。灭三障曰净。证三德曰妙。

    是下。三成名。真实智光照理。令一切证真。方便慧光照事。令一切断惑。故号无边光也。求上势。令他得佛十力。化下势。令他永离三涂。故号大势至也。

    此下。四天冠。初华。莲华也。一下。二台。一下。三相佛。正报。土。依报。

    顶下。五顶髻。二先髻色。钵头摩。此云红莲花。于下。次瓶光佛事。谓诸佛化度众生事。如八相等。

    余下。次总例观音。指面臂眉毫掌指璎珞也。前则是心是观音。今则是心作势至。知佛菩萨。皆唯心造矣。

    此下。后重明行坐二。先行相中。初地动也。当下。二华严也。他方动处莲花庄高如乐土者。大本云。风吹散花。遍满乐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华用已讫。地辄开裂。以次花没。清净无遗随其时节。风吹散花。如是六反。

    此下。次坐相三。初地动。从下。二佛集。金光佛者。表金刚般若智。能断众生诸烦恼故。光明王者。表二无碍智。遍照法界。拔苦与乐。得自在故。畟塞。遍满也。此则释迦三变净土。安置分身。彼则畟塞其空。多也可知。坐下。三法演。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名为妙法。三辈九品。未尽变易。名为度苦。统上本末身相。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真空观也。以智性即色故。现色无齐。说名法身。理事观也。以色心不二故。随心能示菩萨身色。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非心识分别能知。名法界身遍一切时处。含容观也。

    作下二拣能观心。若得观见。始信是心作势至矣。我与菩萨。宁有间耶。

    是为下。结也。三圣皆云色身相者。显非法身。以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报化色相。皆从法身之所现。故起信云。诸佛法身。唯是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

    除下。益也。初灭罪。阿僧祇。此云无央数。作下。二游土。菩萨具神足力。观则自然莲花化生。游诸佛土。楞严势至云。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行者为观。不亦宜乎。

    △十二普想观。

    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此下。先明观。二初结前。谓上二观成时。则于二大士身。名为具足观色相也。

    见下。二正示。二先约入观位以明观想初后五。一生方想。谓于自心中。当起观想三圣来迎。或持金刚台。或执紫金台。自身趺坐莲花台上。生于乐界也。

    作下。二开合想。合如托胎。开如出胎。上品莲花为父母。身化生矣。问此与上中上下二品何别。答。此就心行因言。彼约辈品果判。又合如弹指顷。到彼即开。不待经宿。谁谓其非上品上生耶。

    莲下。三光照想。照身。法身顿尔成就也。目开慧眼应时清明也。见下四。见佛想。满空中者。即前所观三圣具足色身相也。

    水下。五闻法想。法界真如藏心。真空第一义谛。闻已即悟无生忍者。名曰妙法。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盖诠此也。故云与合。前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岂非演妙法乎。与经合乎。

    若下。次就出定境以判功德浅深。忆持。谓圣相法音。然此了了得见非前观想可比。故名此为真实知见。是为下。二成结三圣正报。乐国依报。与自身往见。同时具想。故名为普观。真如界内。无佛无生。绝相观也。缘起法中。有凡有圣。无碍观也。依正遍含。自他摄入。含容观也。

    无下。三显益佛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心想佛成就时。三圣化身。常来至此所也。

    △十三杂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至)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先观二。初佛身二。先丈六像。又二。初教观丈六。若有志心求生乐土者。当于一处。绳床西向。跏趺端坐。项脊相对。不昂不伛。调和气息。定住其心。直想弥陀丈六金躯。坐于花台。在水池上。专系眉间白毫一相。犹如珂雪。长一丈五尺。外有八楞。周围五寸。其毫中空。右旋宛转。如琉璃筒。从此发光。莹静明彻。显映金颜。坚久其观。白毫一见弥陀相好。自然当现。斯是释尊别示初心。从易观佛入门之要术也。

    如下。二拣前具相。指前第九观也。非是凡夫心力及者。起信云。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至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诸佛如来。唯是法身第一义谛。离于施作。释曰。论应身。即化身。亦名劣应身。是今经丈六像也。论报身。即他受用身。亦名胜应身。是今经由旬身也。唯识云。随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转。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故胜应佛。非凡小心所能及也。

    但想下。三总显观福。佛像。丈六也。具足由旬也。

    阿弥下。次大小化二。一能化本。

    或下。二所化迹四。一大化。

    或下。二小化约教判之。八尺。凡小见也。丈六。始教三乘见也。恒沙由旬。终教见也。满虚空中。顿教见也。是法界身。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圆教见也。

    所下。三形色。

    圆下。四莲花。佛花大小不定。随本身现起故。

    观下。二二圣。此亦明池水上及树下者。故云身相同生。观首相者。顶上天冠中有一立化佛者。观音也。顶上天冠中有一座宝瓶者。势至也助化一切者。佛身既随众生心。菩萨亦应所知量故。

    是为下。后结。杂想者。有二意。根钝观佛菩萨胜相不成者。令舍前大观今丈六等像。一也。根利观前胜相已就。令其更观大小化用。使德位增进。胜劣无殊。二也。九。十。十一。偏观三大像。第八。总观三大像。此则杂观三圣大小像。十二中。加行人往生。故前后观境。各不相滥。若以法界观之。性空即是佛菩萨。真空观也。随心现起不定形。理事观也。主伴同时遍无尽。含容观也。

    △十四上生观(三)初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一者。令胜根上求下化。中修万行。求生净土。下钝信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二者。令知上辈善品内。复有上中下三类不同故告之也。

    △二释(三)。初上品上生。

    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至)是名上品上生者。

    初句标境。

    若下。明观二。先因三。初发心。三心标。何句徴。一下。释专心上求于佛道。名为至诚。起信云。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坚久中修于万行。名为深心。论云。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回向者。回因向果也。发愿者。愿度自他也。回愿下利于我人。名回向发愿心。论云。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具下结。论云。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随其愿力。能现八相。利益众生。故云必生。

    复下。二根行。三种标。何句徴。一下释。一中。不杀。是大小乘戒之根本。求生乐土之首业。深心开出。二中。博究大经。解无量义。诚心开出。三中。佛法僧天施戒。名六念。前四念他。三宝诸天恩也。后二念自。行止二善德也。此通诚深二心。向愿同前悲心。生彼者。愿自他同生彼乐国也。

    具下。三日期。功德指上心行二种。再加专心念佛一七。当命终时即得生也。

    生彼下。次果三。初临终报。一圣境详现。楞严云。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今乐土业成。故终时现圣境也。

    观世下。二执台迎接。三心六念。勇猛精进。故金刚台以表之。

    观世下。三赞叹劝进。谓赞其已修因。进其当证果也。

    行者下。二得生报。

    生彼下。三生后报三。初闻法悟忍。起信云。若观弥陀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经下。二遍界受记。

    还下。三得大总持。陀罗尼。此云总持。总一切善。持无量行。亦云遮持。遮一切恶持无量戒。亦可总持一切净善法义。遮持无量染恶法义也。是名句结成。

    △二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至)是名上品中生者。

    先境也。不下。次观二。初因。持诵。方等。上生修者。善解一义。当中生行。起信云。或有众生广闻经论而得解者。或有众生。文多为烦。少闻而取解者。前则文义双持。次则唯义持矣。第一义心者。本如来藏法界心也。唯识颂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信得是心是佛。故不惊动。了知十界因果。皆唯心造。名为深信。绝不犹豫是心作佛之理。故不诽谤。兼显上生中且能赞念三宝诸天也。深信。是信。功德。是行。愿生。是愿。净土三赀粮备矣。

    行此下。二果三。一临终报。紫金台者。起居注云。金刚宝。生于金中。百炼不销。尼干经云。帝释金刚宝能灭阿修罗。则金刚。天上所宝重。紫金。人间为尊贵。由解世间道中第一义性。较前虽劣。望后则胜。故以此表之。传持净业。故赞法子。直指人心是佛。念必成佛。名行大乘。

    行者下。二得生报。十指齐对。名为义手。一合掌不义手。二义手不合掌。三掌亦合。手亦义。四不义手。不合掌。今是第三双亦也。佛以众生为心。令九界归佛界。故叹诸佛。

    此紫下。三生后报四。一华开光照。经宿开者。拣上生中随到随开也。紫金色者。弥陀佛身。夜摩天阎浮檀金色。观音面虽阎浮檀金。而身是紫金色。则行者同菩萨身矣。光照目开者。行人与佛。气分交接。即凡夫身眼。成佛身眼也。

    因前下。二闻法赞佛。众声。指水光林鸟。非佛愿行。宁充法喜。故赞叹。

    经下。三进觉修定。不退。进觉也。起信云。若人专念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小本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致法藏愿云。我作佛时。闻我名号。归依精进。于诸佛法。永不退转。阿耨至菩提。此翻无上正等正觉。菩提觉。拣三途不觉。摄人天乘果。三正。拣凡外不正。摄声闻辟支乘果。三藐正等。拣二乘定性不等。摄始终顿圆菩萨乘果。阿耨多罗无上。拣大乘等觉已还菩萨有上。摄妙觉一佛乘果。此于二佛果中。属智果。转烦恼而成者。应时下。修定也。楞严等百千三昧。无不历具。故云修诸。

    经下。四得忍受记。诸佛现前。与受果记。名现前记也。

    是名句。后结也。

    △三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至)是名上品下生者。

    初标境。

    亦下。二明观二。先因即心即佛。故信而不谤。即佛即心。故发无上心。愿与法界众生同生西方。成等正觉。名之曰道。对前上中。缺于持经解义二种。功德。发心念佛。持戒行施等。

    行者下。次果三。初终报但发真正菩提道心。故以金莲为表然不能持经解义。安了达实相果理。岂如前之花中有台也。眼等五根。不缘五尘。破灭五百烦恼。信等五根。出生五力。成证五百佛法。故五百佛为表。然不能得六根中千二百功德。如来藏中恒沙性德。岂如前之千佛无数佛耶。化佛赞发心者。由依四谛境。发四弘誓愿。此菩提愿。即佛心故。

    见此下。二生报。一日下。三后报二。初花开见佛。上则到时即见。中则经宿乃见。此则七日中见。至三七后见之究竟者。盖心愿虽发。未能称真修八万行。转尘劳成。相好故。

    闻众下。二闻法得果。供佛闻法者。生前不能广修福慧。故于极乐游后。历事诸佛。满足三严也。百法明门者。大乘家五位百法也。名数如百法论。总显三界所有。唯识所现欢喜。初地名。初得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离世间趣。入出世道。如来种中。决定当得。成多欣庆。故名欢喜。华严明初地菩萨于一念顷。得百三昧。见百如来。百神力。动百界。照教百刹众生。住寿百劫。知前后际各百劫事。入百法门。现百身。示百菩萨。住此地位。安有不喜者耶。

    是句三结成。

    △三结。

    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发大道心具二利行。故名上辈。复开三者。胜劣殊故。相对拣显之。上上品则七日七夜。赞想于佛。三心六念。读经解义。深信因果。持戒利生发大心愿。回向求生(因胜也)。真佛与无数化佛来迎。乘金刚台。到即花开。见佛闻法。悟无生忍。受诸佛记。得陀罗尼(果胜也)。上中品则五日五夜。一心想佛。不谤三宝。解第一义。深信因果。持戒弘法。发菩提愿。回向求生(因中也)。真佛与一千化佛来迎。乘紫金台。经宿花开。见佛闻法。七日后菩提不退。一小劫得忍受记。(果中也)上下品则七日或但五夜。专意想佛。不谤法。信因果。持戒益物。发心发愿。回向求生(因劣也)。真佛与五百化佛来迎。坐金莲花。一日一夜花开。七日见佛。三七闻法。三小劫住初地(果劣也)。因果品位。虽有胜劣。望后中下。皆名上辈。大本上辈往生文云。若发无上道心。深信因果。不谤三宝。舍家弃欲。行沙门法。大修利益众生功德。专念弥陀。愿生彼国。真佛与诸圣众来迎。坐七宝莲。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故此与彼义相同也。亦即前三福中第三净业。

    想者。无相寂灭心中。本无上辈三品。真空观也。不妨依无相心。造出上生行相。虽成诸有为相。一一入无生性。无碍观也有为无为。相即自在。上品下品。主伴圆明。周遍观也。深思之令现前。心佛众生。尽归法界性矣。

    △十五中生观(三)。初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告亦二意。一令中人已上者。见贤励己。舍中以取上也。又令中人已下者。改恶迁善。欣中以厌下也。二。使了中辈不善不恶类内。又有上中下三品之不同。

    △二释(三)。初中品上生。

    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至)是名中品上生者。

    先境。

    若下。次观中。初因。五戒者。不杀盗淫妄言饮酒也。八戒如前。诸戒。即十戒。二百五十戒。三学之首。四谛中道也。无众过者。一切恶不作故。四谛中集谛断也。善根指修道灭集言。

    临命下。二果三。初终报。与比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