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弥勒上生经述赞最新章节!

    拔苦与乐。大慈悲法。大慈以无瞋善根为体。大悲以无瞋痴为性。此各有三。一有情缘。缘假有情故。二法缘。不见有情。唯有法故。三无缘。法相亦无。唯有真理故。或有情缘。缘有情起。法缘。缘十二分教起。无缘。缘真如起。无所缘故。弥勒慈导万物。故演慈悲之法。昙谶云。此宝树中。亦有金鸾宝凤白雀赤雀。略而不说。更勘。

    一一垣墙(至)厚十四由旬者。

    述云。第四广垣墙也。垣谓园墙。高六十二由旬者。显生彼者逾破六十二见故。厚十四由旬者。表御摧十四不可记事。应法师云。梵音喻缮那。此云合也。应计应合尔许广量。同此方驿也。又解应量。自古圣王一日行也。传解虽异。今依藏论。五百弓为一俱卢舍。八俱卢舍为一逾缮那。今言由旬者。讹略也。此表生天者。皆超八妄想。是六十二见等之本故。此四严中。初二进行。皆归一乘。发心证果。有差别故。次一破瞋痴。济有情类。后一永离外道耶见。由此胜用。故重显之。垣(于烦反)四周墙也。释名云。垣援之人所依阻。以为援卫也。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五百亿(至)围绕此垣者。

    述云。第三龙王守护有三。初龙守护。次雨宝树。后树说法。此初也。法王都化。天神卫警。恐致外侵。龙王守护。五百亿者。显内具五力四魔。不能屈伏。外有龙王。非人不能逼害。内持五戒。诸恶不侵。外感龙围。横灾自灭。问此龙王为化为实。答曰化龙。问天宫亦有实龙王不。答曰亦有。但化龙王。无毒害故。现化庄严。此乃是弥勒大悲愿力之所示现也。

    一一龙王(至)庄严垣上者。

    述云。此次雨宝树也。因五根起七财。故感龙王雨树。严饰七圣财者。信。戒。闻。舍。慧。惭。愧。广如显扬论。

    自然有风(至)诸波罗蜜者。

    述云。此后树说法也。风喻大慈悲。任运吹击真俗。智树棠触。谈演如是等法。所谓一切有漏。逼迫自性。皆苦所执。法体都无名空。有为起尽。迁流生灭。无总自体。常一实我。由此能令诸修行者。越到彼岸。名波罗蜜。上虽散解。今应总释。斯乃宫随愿起。庄以七宝之园。华逐光生。严以百亿之果。加复颇梨发采。婉转出慈悲之声。宝        为主。名造法堂。以实言之。具作内院。文亦有三。初大神发愿。次所愿果遂。后诸天睹胜发愿往生。初中复二。初仪范。后发愿。此初也。牢度?提。此云恶主。治恶之主故。此乃鬼神。与华严经夜叉天相似。实潜难测。名曰为神。神中最胜。曰大。普凭威力。遍礼十方。欲解广大。发弘誓愿。虽知凡圣。同感内院。方成菩萨力。增多由圣现。一大神者。表无漏智能起妙土故。佛地经云。胜出世间善根所起。如如意珠。有神用故。亦是凡夫发菩提心。加行智感。

    若我福德(至)自然出珠者。

    述云。此后发愿也。宣妙义合。名善法堂。表亲尊重。珠从额出。内院宫宇。如下自陈。法堂尊胜。故标愿首。

    既发愿已(至)表里映彻者。

    述云。第二所愿果遂有五。一作宫。二作园。三作坐。四作柱。五天宫天女宝色皆同。初又有八。一作宫。二兰楯。三天子女。四手生华。五光明。六乐器。七起儛。八说法。初中有二。初出珠。后作宫。此初也。琉璃碧色。颇梨红色。额上之珠。举碧红为道。余众色类一切皆足。或此二宝。一切色类皆悉具足。紫谓紫色。绀者。说文云。帛深青而扬赤色。绀含也。青而含赤色。今此中绀。与彼稍异。如紫青色。珠乃琉璃颇梨之色。紫绀摩尼之光。内外朎胧。故表里映彻。此即表弥勒闻百亿总持之门。无相不显。无障不净也。

    此摩尼光(至)微妙宝宫者。

    述云。此后作宫也。四十九重者。持戒坚牢。宫遂重密。此表弥勒既过十信等四十心及极喜等九地。而居法云。故宫有四十九重。以所修行。有四十九。

    一一栏楯(至)所共合成者。

    述云。第二作栏楯也。总持如栏楯。即由弥勒所领百亿总持故。外感万亿。摩尼亿数。有多少故。前后无违。

    诸栏楯间(至)五百亿天女者。

    述云。第三化天子。天女即方便。住持诸行故。子即般若。殖种德本故。此二不同。广如弥勒问论。德种虽多。必由九品之慧。故云九亿。方便虽众。而由信等五根之力。以涉百亿之界。故云五百亿。

    一一天子(至)七宝华者。

    述云。第四手生莲华。般若作用。虽复无量。皆由七圣财。以含圆果故。外感亿万七宝华。理实方便。亦含道果。但望般若。功用有故。所以不说。

    □□□□(至)不鼓自鸣者。

    述云。第六化乐器也。由智慧力。辨才无滞。能生有情欢悦之心。故名乐器。弥勒既居第十地。于诸病药。皆无功用。故云不鼓鸣。

    此声出时(至)竞起歌儛者。

    述云。第七起儛也。乐声既动。女起以儛。即表辨才。唱响应方便。亦起身化。以利众生。

    时咏歌音(至)无上道心者。

    述云。第八说法也。虽复咏歌。不依生死之戏。皆演十善四弘誓愿。即表弥勒非唯身业利益。亦以语业开化。十善即生天之因。四弘即成道之因。何者四也。七佛经云。一覆育一切众生。犹如椅船。度人无倦。二节含万物。犹如大虚。三愿使我身。犹如药树。其有闻者。患苦悉除。四愿我当来得成佛时。所度众生。如恒河沙。是为菩萨度济之心。菩提资粮论云。若未度众生。我当度之。未解脱者。我当解脱。未苏息者。应当苏息。未寂灭者。我当寂灭。经论实弘。誓既多。随谈一义。亦无违。是故诸天闻已。发大乘心。发大乘心。有七因缘。如法印经云。发菩提心。有七种因。一者诸佛教化。二者见法欲灭。三者于诸众生。起大慈悲。四者菩萨教化。五者因布施故。六者学他。七者闻说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初三发心。能护正法。疾成无上觉。余四发心。非真菩萨。不能护持。诸佛持正法。疾成无上觉。今此发心。既因弥勒菩萨教化。故非真实也。此上八严。由圣行八道。受八解脱乐。凡持八戒。如次所感。圣凡众行。助正智等之所集成。如慧为先。安布间饰。故能致此。不尔。何缘有斯胜处。上虽散解。今应总释。盖摩尼栏楯映饰微妙之宫。天化红莲。光含清净之乐。于是宝慧自鸣。乘轮云而屡儛。清歌发??。闻法音而??心。斯愿力难思。故得此庄严。

    时诸园中(至)琉璃渠者。

    述云。第二作园有二。初辨七事严。后结生彼得。初即有七。此初八色渠也。八色者。青黄赤白。红紫碧绿。此表弥勒能起等八种律仪。已得成就。定依戒渠故。有义。八色琉璃为渠。名为八色。义亦可也。

    一一渠(至)而用合成者。

    述云。第二宝珠合成。诸宝即况百行。百行合成律仪故。百行必由信等五根。故云五亿。

    一一渠中有八味水者。

    述云。第三八味事也。即前八色皆具八味故。有说。八功德水。可爱味故。名八         正行故。

    其水上踊(至)如宝华流者。

    述云。第四生四华事。四华者。青黄赤白也。即渠流八水。绕虹梁而吐浪。色发四华。映赤门而散辨。又八色之水。从华而出。四色之华。从水而生。水色交映。如宝华流。此表八正行。当显常等四德之果。

    一一华上(至)庄严身相者。

    述云。第五华生天女。常等果上。必有方便。方便之本。即持戒也。此表持七支戒防三世恶。三善受故。所感果有二十四。

    手中自然(至)自然盈满者。

    述云。第六手出宝器。手况教也。藏论云。正法教手故。此表大千众生。听受正法。生信精进等。五根俱行。善法欲等。故云五百亿。即初发心。随其自乘来。顿希道果。故云满甘露。

    左肩荷佩(至)六波罗蜜者。

    述云。第七天女。从水出也。诸天女左佩璎珞。右负乐器。从色水而出。如瑞云住空。口赞菩萨所行六度。此之表慈氏左相好右辨才。从空而出。如云含雨。雨正法雨。利益众生。总而言云。凡持七支戒。及修七圣财。圣行七觉。除七随眠之所招感。如是天女。或非实女。或佛菩萨。所共化成庄严道场。或是女人宿持。净戒精进。无犯之所感现。不可凡心之所测度。

    若有往生(至)天女侍御者。

    述云。第二结生彼得。此表众生生彼天者。得弥勒方便化导也。

    亦有七宝(至)高四由旬者。

    述云。第三座庄严有二。初座量高广。后座宝庄严。此初也。何者七宝。如称赞净土经云。一金。二银。三吠琉璃。四颇胝迦。五赤真珠。六阿湿摩揭抵波。七牟娑洛揭抵婆。解云。金银二宝。此土有故。诸教皆存。存此方名。真谛云。梵音弗师罗伽。此云黄色宝。即金也。梵音旃陀罗干。此云白色宝。即银也。吠琉璃者。正梵音也。毗琉璃者。讹也。真谛梁论抄云。琉璃者。是青色宝。烧不可坏。唯有鬼神有神力者。能破为器。或是其金翅鸟卵也。颇胝迦者。即黄绿色宝。佛地论云。羯鸡恒诺迦宝。智论云。过一千岁。冰化为颇梨珠。赤真珠者。佛地论云。赤虫所出。名赤真珠。或珠体赤。名赤真珠。真谛云。即无价宝珠也。阿湿摩揭抵婆者。云马瑙。真谛云。赤色宝。即违无性论。论云。是帝青等故。牟婆洛揭抵婆者。昔云车渠。真谛云。即绀色宝。智论云。金出山石沙赤铜中。真珠出鱼腹中竹中。蛇脑龙珠。出龙脑中。珊瑚出。海中石                化为颇梨珠。大业论云。七宝皆是石所摄。然七宝随方爱重。经论不同。不可致疑。问此七宝坐。何名师子。答智论云。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师子座。广说如彼譬喻经云。五百师子。闻佛出世。化诸众生。皆生天人。禽兽若尽。我当何食。心中怀毒。欲往害佛。佛即化作绝妙之座。在师子头上而坐。众人见之。名曰师子座。今此坐得。彼智论清净法界。内含四德。化身之座。高四由旬。

    阎浮檀金(至)以为庄严者。

    述云。此次座。庄严有九。此金宝严也。弥勒三业。随智而行。超出凡小之所严故。即华严云。金色师子座也。

    座四角头生四莲华者。

    述云。第二华庄严也。慈悲喜舍。内四无量。外感四华故。

    二莲华百宝所成者。

    述云。第三百宝严也。十善业道。自作教他。赞叹庆喜。少分多分全分。少时多时。尽寿行故。一一有十。名为百行。内修内行。外百宝成。所以经前后多说百数。

    一一宝出百亿光明者。

    述云。第四光明严也。由百行之所成智放光明。慧破愚暗故。

    其光微妙(至)庄严宝帐者。

    述云。第五宝帐严也。兼修信等助百行。故云五百亿。众行互助。故云杂华。

    时十方面(至)以为宝铃者。

    述云。第六梵宝严也。内修四辩。外有大梵悬铃。大人敬重。此表弥勒既过等觉百千劫。而居终位。修十地行。而成辨才。

    时小梵王(至)弥覆帐上者。

    述云。第七梵网严也。内修总持。外得小梵为网故。总而言之。将欲敷决定说。先起师子之座。示其庄严绮丽。莹饰精华故。金道辉百宝之光。珠帐垂千梵之网。故云弥覆其上。

    尔时百千(至)以布座上者。

    述云。第八华布座严。即表弥勒般若方便既得满故。必生无上道果也。

    是诸莲华(至)侍立帐内者。

    述云。第九天女侍帐。即表慈氏善巧方便。演正法手。化导百亿。中立趣也。以此九严。足前座量。有十庄严。皆由凡除十恶修十善。或菩萨亦修十无尽。戒之所招致。

    时宫四角各有宝柱者。

    述云。第四作柱有四。一持宫宝柱。二摩尼交珞。三阁间乐音。四乐音宣法。此初也。昙识解此。即持四十九重法堂之四柱。又可堂外四角有四宝柱庄严之具。初善顺经文。

    一一宝柱(至)诸波罗蜜者。

    述云。□□□□。梵摩尼者。净魔尼或大梵王如意之珠                 拄种种庄严。

    如是天宫(至)亦同宝色者。

    述云。第五□□天女。宝色皆同。欲显内院种种庄严。为令有情同入佛慧。

    尔时十方(至)兜率天宫者。

    述云。第三诸天睹胜发愿。往生弥勒。生已方皆发愿。亦有未生而发愿者。总而言之。盖宝华□坐。天童侍帐。珠柱持宫。摩尼交络。以清乐铿锵。六度韵而成□。宝光皎洁。诸天映而同色。睹慈华丽。殊胜庄严。莫不住想归依。愿生兜率。此上述第二大神作内院已讫。

    时兜率天宫有五大神者。

    述云。第三辨五大神于外内宫种种严饰有二。初总标。后别显。此初也。由菩萨等内修五蕴妙用无方。外感五神威力无比。问若言天上有神者。便应天中有余道耶。答天牛天马。即是畜生鬼等。帝释座处。今神作天宫之有鬼神道。既有鬼有畜生。亦应有人有狱。天上既尔。余亦当各修故。华严经曰。人生法有二天守护。一名同名。二名同生。天得见人。人不得见天。即人中有天。又云。夜天水天。地天河天。天既通类。诸道悉通于义。便当五道。道各有五。五五二十五道。权类应尔。

    第一大神(至)适众生意者。

    述云。第二别显有五。此初神也。内持戒蕴得尊高。如宝幢高显。故戒七支雨七宝。由持戒故。各称人心。感得乐音。适众生意。

    第二大神(至)以为导引者。

    述云。此次定蕴果也。内修空蕴。外感华德。定水彻清。出妙华故。起四无量。垂覆四生。故雨众华。化成华盖。无量众行。助严禅定。感百千幡。以为导引。

    第三大神(至)绕宫七币者。

    述云。此次慧蕴果也。内具慧蕴。说法利物。破无明臭。外感大神。名曰香音。音此岸□香六铢。贾直娑婆世界。智慧可量如海。此岸香能除七漏。故绕七币。七漏者。谓见。念。爱。修。根。恶。亲近漏。广如涅槃经。

    第四大神(至)助菩提音者。

    述云。此次解脱蕴果也。内满解脱蕴。外感大神。名曰喜乐。远离忧苦。得胜解喜乐。心既决定。修行能成。故雨如意珠也。心常决定。住于真如。外感神住在幢幡。既说三归。又说五戒及诸善法。饶益者利乐义。劝者赞勉义。助者资益齐借义。音谓音声。者谓行者。此即总显神珠。演说三归五戒等利乐。劝勉发求大菩提声之行者。

    指异生处。不敢辄定。但大圣示身。随机异见。见既不同。生何同处。由是道理。不足致怪。有义。华严经指其养处。故不相违。父母非唯生。亦有养者故。不尔。如何贤愚经云。国王闻之。心恼生惧。恐夺其国。伺其未长。方欲除之。内人既知。潜报父母。私送舅氏。避难习业。基云。贤愚经表生处。上生经指养处。舅名波罗利。故虽有三解。第二为胜。初违慈氏一往之化故。诸相违之。文止□应无会释义故。后虽通二经。华严有违故。

    结跏趺坐如入灭定者。

    述云。第三入灭相也。结者交也。跏者重也。释迦表化缘尽故。右胁枕手而入涅槃。显弥勒佛利乐未终。当得果智。事方尽故。二相不同。表极未极有差别也。似入涅槃。实未圆灭。方上生故。如入灭定。

    身紫金色(至)兜率陀天者。

    述云。第四后生相也。身紫金色者。表利当生最第一故。如百千日者。能破众生痴常想故。

    其身舍利(至)不动不摇者。

    述云。第五舍利形也。舍利者。稻谷也。?都者体也。佛体大小。如稻谷量。故以为名。释迦如来碎分舍利。表分身十方导利多也。弥勒全身。表居兜率行一佛化故。如铸金不动摇者。表佛法身本无生灭动作事故。又解肥瘦如常。长短不变。锤打不舒。色似金尊。故例铸金。

    身圆光中(至)字义炳然者。

    述云。第六圆光神异。梵音三摩地。此云等持。三昧者讹也。大乘之中妙定。及慧字之与义。二俱炳然。炳然者。焕烂之异名也。此意即显圆光之中有定与慧。字义焕烂。塔目显然。瞩其文而义显。故义称现。不尔。如何光能现义。显虽入灭。禅定智慧。由成明焕。首楞严者。此云健行。唯佛及第十地菩萨之所得故。依涅槃经。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四者师子吼。五者佛性。随其所作。立此五名。等持虽通诸位。而表弥勒居等觉位。当成正觉。故云首楞严。

    时诸人天(至)供养舍利者。

    述云。第七天人供养。梵音??堵婆。此云积聚。昔云兜婆。此云塔。讹略也。

    时兜率陀天(至)忽然化生者。

    述云。第二答生彼天有六。一生处。二生相。三身量庄严。四异圣神变。五相好光明。六说法利益。此即初也。七宝台者。七财饰故。即法堂也。师子座者。于彼台中。法王位极。得无畏故。忽。

    □□□□(至)阎浮檀金色者。

    述云。第二生相也。于师子座上。更有莲华。一切佛座。净土等中。皆坐莲华。表出生死之淤泥。秀二乘之浊水故。结跏趺者。如盘龙足。以左狎右。降伏而坐。以右押左。吉祥而坐。既将说法。显作吉祥。身色如金。表可宝重也。无量光三昧经云。弥勒白银色。会通而言。其体阎浮提金色。而外照之光者。是银也。是以在表见者。为银色也。一切智光仙人慈心经云。弥勒金色。而于白银光明。以黄金校饰。如白银山。此亦有白银之光。会还同前。

    形长十六由旬(至)以严天冠者。

    述云。第三身量庄严。十六由旬者。德高无比。能越六道。超十地故。相好之义。至下当说。寿量随示同俗故。长越天众。真德高故。释迦毗楞伽摩尼者。谓能种种现。如意珠甄叔迦宝者。状如延圭。似赤琉璃。或云净白色。或是树名。其华赤色。此宝似之。因以名焉。

    其天冠宝(至)住天冠中者。

    述云。第四异圣神变。即显心首。常共诸佛十方菩萨。为伴侣也。十八变者。一振动。依定自在。普能振动无数世界故。二炽然。于其身上。发猛焰火。于其身下。注清冷水。或此相违。举身洞然。出种种焰故。三流布。流布光明。遍满无数世界故。四示现。如其所乐。示诸相故。五转变。所有自相。可变色物。皆随胜解。而转变故。六往来。随其所乐。纵身往来。无障碍故。七卷。能卷一切雪山王等。如一极微故。八舒。能舒一极微。令如雪山王等故。九众像入身。一切色像内己身。令诸大众。知入身故。十同类往趣。随所至类。无不同彼故。十一隐。于大众前。百千度等隐自身。十二显。于大众前。复令显故。十三所作自在。普于一切诸有情界。往来住等。所作事中。皆自在转故。十四制他神通。如来神通。普能制伏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一生菩萨。或最后有所有神通。除诸如来悉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现故。十五能施辨才。穷尽能与辨才故。十六能施忆念。若诸有情。于法失念。能与忆念故。十七能施安乐。说正法时。与听法者。饶益身心。轻安之乐故。十八放大光明。身放光明。无数世界。令一切有情。息众苦故。由此神通。能转所余。有自性物。令成余物。故名能变。神境智通。广如瑜伽论威力品中说。或有经云。住天窗中。即额中央之名也。虽有二本。前顺                 泽。引长一寻。放即右旋蠡真殊。解云。诸佛豪相眉间者。极端严故。面为尊。上间表两中显佛恒时贵处中道。豪相若舒。便长无量。卷如秋月。圆皎解光。白类雪珂。晖焕众景。白为色本。表作情。依时有卷舒。显随缘现。流出众光者。影演五乘相中最胜。所以偏说。三十二相者。始从世尊足。有平满相。妙善住。犹如奁底。地虽高下。随足所蹈。皆悉坦然。无不等触。终至世尊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广如般若第三百八十一。说二之相。皆百福成。故云百宝色。三十二相。由行五修。一发心。二长时。三无间。四殷重。五无余之所感德。故有五百亿色。好即随好。随好有八十种。始从世尊指爪狭长薄闰光洁鲜净如华赤铜。终至世尊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绮画色类朱丹。赤如大般若经中说。好之五百亿。例相可解。艳者美义。而非焰义。云者出生荫覆之义。由行八万四千教行。逼八万四千根病。因而得相好。故出八万四千光色。基云。八十随好。由行八万四千教行之所感故。二好美。出八万四千光明云。良恐非也。三十二相亦由八万四千行故。亦违经云二相好故。

    与诸天子(至)法轮之行者。

    述云。第六说法利益有三。初陈所说。次显利益。后示常业。此初也。表菩萨众并出生死之淤泥。故云各坐华座。曰昼三夜三。名为六时。即住六时。恒起六神变。说六度行。拔六趣生。破六随眠。起六尘故。有说。八地已上不退之行。有说十信已上菩萨所行六波罗蜜。俱不可然。三乘凡圣。皆闻此已。获己利故。

    ??一时间(至)三菩提者。

    述云。此次利益也。今生五根。具足五力。当圆五眼。超五道故。成五百亿天。

    如是于兜率陀天(至)广诸天子者。

    述云。此后常业也。彼恒常明。都无暗夕。以起睡相。得其夜名。佛即不然。常度天子。而藏论云。依华开合。诸鸟鸣静。建立日夜者。且谈一相。义亦无违。

    阎浮提岁(至)下生经说者。

    述云。第三住天寿量。梵云瞻部。此树名也。今阎浮提讹也。此间四百岁。当彼天一日夜。类彼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彼天寿四千岁。慈氏穷天寿而下生。不中夭故。此经云。当阎浮提五十六亿万岁者。依瑜伽论第四。立世第七。毗婆沙等。计此间四百年。为彼一日。此四千        当此一千四百四十亿岁。彼天四千岁。当此五千七百六十亿岁。即与经文相违。今以理推。初以人间四百岁。为彼一日夜。后若以百为一。数计即相当。一当百故。人间中四千岁。为彼十日。人间四百岁。为彼一日。人间一千四百四十岁。为彼一年。人间一万四千四百岁。为彼十年。人间一亿四万四千岁。为彼百岁。人间十四亿四万岁。为彼千年。彼四千年。当人间五十七亿六万岁。西方有三亿数。一十万为亿。二百万为亿。三千万为亿。以理推排。以千万为一亿。计之即相当矣。是故于经字之上。应加七字。其前六字。应万上安。只恐梵本诵有参差。亦虑译家自成谬笇。不尔。便少一亿五万岁。理定应尔。智者应知。然此岁数。四文不同。贤劫定意经云。弥勒五亿七十六万岁。当下作佛。其五亿者。即五十亿。前以千万为一亿。成五十亿。此以万万。为一亿故。七十万者。即七亿也。十万为一亿故。六万数同。更不劳释。唯此一经。增减虽殊。与论笇同。自余皆别。双卷泥洹经云。一亿四千岁。令不相当此经。及一切智光仙人慈心经云。五十六亿万岁。当于龙华树下得成佛道义。如前已解。菩萨处胎及贤愚经云。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其六字应云七。其七字应云六。其千万者。以百为一亿。笇之六千万者。六千亿也。义不相违。如是推寻。虽乖古疏。寻文究理。亦应无谬。菩萨在天寿量。曾无中夭。生在人间。大成佛经说。寿六万亿岁。天尽其年。人间长者。时宜现故。不同释迦。天尽其年。人间早灭。众生厌故。化缘毕故。处胎经云。弥勒人间。寿八万四千岁。若依文。无可和会。弥勒下生成佛利益。如下生经。天利既毕。人机后熟。故乃下生。基作此解。虽有此解。与经论违。大小教云。人间五十岁。四天王天为一日夜。彼天寿量。为五百年。忉利天为一日夜。彼天寿量。为一千岁。人间二百年。炎摩天为一日夜。寿二千岁。人间四百年。兜率天为一日夜。寿四千岁。上寿例此可知。其量既下上天寿。以人寿量。作一日夜。岂兜率天。初以人间四百三十年。为一日夜。后以百为一。数不可定。余亦可然故。若尔。如何立世经云。人间五十岁。是四天王天一日一夜。由此日夜三十日为一日。十二月为年。由此年数。五百天寿。是其寿命。当人中岁数九百万岁。人中一百年。是忉利天一日一夜。(云云)寿数千年。当人中三千六百万岁。人中二百年。是夜摩天一日一夜。(云云)寿命二千岁。当人中十四千万。人中四百年。是                 减方一小劫故。若诸众生。机根成就。有见佛缘。一一小劫。有千佛出。亦无有过。岂况更有十九小劫故。真谛解。后十劫中。无有佛出。及前五劫。亦无佛者。必非正理。又彼引藏论云。庄严劫中。后之三佛。在彼释迦相好业九十一劫中。前后而出。将知不同一劫有千佛者。不然。大乘不说三僧祇后于百劫修相好业。而言释迦三祇已满。更于九十一劫。值彼三佛。修相好业者。此亦顺小乘不了义说。不可引证。是故将知。观药王药尚经说。初千人者。同在一庄严劫出世。亦是一水火劫中千人者。同一在贤劫出。后千人者。同在一星宿劫出现于世。即快顺智论。此劫中有千佛出。今捡此二解。若谈大乘义。更有相违。知其如次说小大宗义。甚可玩矣。小乘虽言多成坏劫。而大乘宗在一成坏。义无违故。以何得知。多成坏劫。为贤劫者。贤劫经第九。辨贤劫千佛出世。时人寿云。能仁如来。今世寿百岁。竖戒如来。法氏如来。妙御如来。此三如来出世时。皆人寿亿岁。修观如来出时。人寿九十亿岁等。若如后解。二十住劫中。千佛出者。瑜伽婆沙等云。增长至八万。减短但十。云何得言亿岁九十亿岁乎无量岁。渐减之时。应有此亿年等故。又五独经云。今当贤劫第九住劫。已有四佛。人寿四万岁。时迦诺迦忖陀佛出世。人寿三万岁。迦诺迦牟尼佛出世。人寿二万岁。迦叶波佛出世。智论第九云。前九十劫有三佛。后一劫有千佛。九十劫初。有毗婆尸佛。(此云胜观)第三十一劫中有二佛。一名尸弃。(此云火)二名鞞恕婆附。(此云一切胜)第九十一劫初有四佛。一名迦罗鸠沧陀。(此云冠顶)二名迦那含牟尼。(此云金仙人)三名迦叶。四名释迦。诸如是等经论。皆据随转理。而作此说。复如何知。一成坏劫为贤劫者。菩萨处胎第三。如六天王等。满四天下。不如一大梵天功德广大。典领三千大千刹土。诸梵天众。无量无限。不可称数寿命。过一贤劫。其命乃终。梵王寿命。既六十劫。而言过贤劫。如何得言多成坏劫。又智论云。后一劫有千佛。一劫即以成坏为一故。将知贤劫在一成坏。又依五百王子经。宝藏如来。告海地尊言。过一恒河沙等祇劫有劫。名曰遍敷忧钵罗华。世界名愿爱。是时人民。寿八万岁。汝于是中。成无上菩提。号曰宝山。乃至告三姿婆。言愿爱世界。人寿转多。八十亿岁。汝当  心。第二云。人间四百年。为兜率陀天上一日一夜。如是日月岁数。兜率陀天四千岁。人间五十七亿六百万岁。是呼地狱一日一夜。藏论云。等活等上下六。如次欲天寿为一日夜寿量。如次亦用彼天而言。第四天独后以百为一。数之相当。一何猛浪。有义。贤劫经云。人寿二万岁时。第六迦叶佛出世。人寿转减。至千二百岁时。释迦始上兜率天。于天四千岁。人间得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人寿百年时。下阎浮提。杂论云。从弥勒菩萨灭后。生第四天。寿四千岁。一日一夜。当人间四百年。即准人间。合五十七亿六百万岁。然后下阎浮提。成等正觉。贤愚处胎仙人经。如前已引。今上生经亦同。智光经定意经云。弥勒五亿七十六万岁作佛。以此言之。彼天四千岁。准人间岁。得五万七千六百之万。此以万为首。而数至于五万七千六百万。此中若依千万为亿。即为五十七亿六百之万岁。当于杂心之文。若依万万为亿之数。即为五亿七千六百之万岁。近于定意经。而言七千六百为六十故。其余三经。皆言五十余亿等者。并依十万为亿之数。但随翻译之家。烦有增减而已。天人岁数。配之略然。今捡此解。虽似无过。而有四难。一长短不当难。如藏论云。如是寿长远究竟。极此八十千岁。是时诸人。安坐受乐。无所驰求。寿八千岁。住阿僧祇年。乃至众生。未造十恶。从起十恶业道。时寿命因此十岁。减度一百年。即减十岁。乃至广说。今于彼天四千岁数。不满人间阿僧祇年。况百岁。稍减至十。从十稍增。至于八万。准此而言。不得相当故。二二圣不齐难。若据弥勒。百岁时上。至于八万岁时下生。即于中劫。才过其半论也。释迦人寿千二百岁时上。稍减至十。增至八万。还减至百。方乃下生。即过一劫。亿长于前。而皆言于天四千岁。人间得五十余亿等。如何相当。三圣教相违难。若释迦经多死生。弥勒于彼经少死生。非但受彼四千一生故。不违半劫一劫者。即违经说。一生补处亦违五十余亿等故。四乖越寿量难。瑜伽第四云。四大王众天满足寿量。是等活大那落迦一日一夜。即以此三十日为一年。十二月为一岁。彼寿五百岁。如是以三十三天寿。是黑绳寿量。以时分夭寿重。成众合寿量。以知足天寿量。成号叫寿量。以化乐天寿量。成大号叫寿量。以他化自在天寿量。成烧热天寿量。应知亦尔。极烧热大那落迦有情寿量半中劫。无间大那落迦寿一中劫。准此而       劫。无间一劫亦转倍之。然今弥勒菩萨。在知足天。经半劫余。释迦菩萨。在于彼天。经一劫余。故经号叫寿量时。已迳彼天。无数死生。况亦半劫等。如此妨难。如何可会。真谛三藏云。补处菩萨。生于彼天。虽无中夭。受多死生。何者。一由旬城所有芥子。百年去一芥子尽。一刀兵劫量。此之人间四百年。为彼一日一夜。一日夜中。除四芥子。一月除百二十芥子。一年除一千四百四十芥子。十年除一万四千四百。百年除一亿四万四千。千年除十四亿四万芥子。四千年除五十七亿六万粒芥子。不过二三升余。然释迦菩萨。第八劫二万岁。迦叶佛时。相好业满。上生兜率多天。至第九劫百年时方出世。从迦叶佛时。二万岁渐至十岁。第八劫尽。后第九劫。从十岁渐上至八万岁。从八万渐减至二万岁时。已一劫满。计既经一由旬芥子尽。复更从二万岁。渐减至百年。方下生故。在彼天经一劫余。是知补处生兜率天。无数死生。但必尽四千岁。然后命终。故言不中夭。五百菩萨等。虽兜率天有多死生。于剡浮提。并有一生。故名一生作天生也。若依此义。通余经论者。诸说五十余亿等之文。直显当于彼天一生之数。不说上下之间。唯有尔许之年。以是义故。前所设难。都无可会。有说。立世经以十万为亿。故云五千七百六十亿年。上生经千万为亿。故云五十七等。其实无异。毗婆沙论百三十五云。经于五十俱胝六十百千岁。慈氏如来应等正觉。出现世时。施作佛事。彼论百七十八云。问何故菩萨唯于都史多天受天趣。最后异熟不于余天耶。虽有多说。而引一说。唯睹史多天寿量。与菩萨成佛及瞻部州人。见佛业熟时。相称谓人间。经五十七俱胝六十千岁。能化所化善根应熟。彼即是睹史多天寿量。是故菩萨唯生彼天。彼俱胝者。即云亿也。故智论第七云。百亿日月。乃至百亿大梵。是名三千大千世界。瑜伽第三云。百俱胝四大州。乃至百俱胝梵世间。名三千大千世界。以此应言。拘胝即亿也。婆沙百七十七云。积一至百千名洛叉。至百百千名俱胝。百千俱胝名那庾多。藏论第十二云。十一为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洛叉。十洛叉为度洛叉。十度洛叉为俱胝。十俱胝为末施。十末施为阿庾多。智论第四云。一一名一。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万。千万名亿。千万亿名那由他。总而言之。拘未尽理。圣说众多。不可以三亿堪会通故。佛本行经第三十八。辨伊罗钵龙王事云。世尊。我何时得脱此龙身。更何时得复于人身。尔时世尊。告伊罗钵大龙王言。汝大龙王。从今已去。过若干年。若干亿。于后当有佛。出于世。名曰弥勒多施等。五分律第十五云。时伊罗钵龙王。作是念。昔迦叶等佛。记我于当来。过百千万亿岁。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当记汝脱龙身时。时今应至。当往见佛等。复白佛言。愿记我。何时当得脱此龙身。佛言。当来过百千亿万岁。有弥勒佛。出现于世。汝于尔时。得脱龙身。具彼应说。除三亿外。更有何亿会此教乎。又彼通贤愚经等六字。应云七。七字应言六者。良恐非也。暂诽圣言。久置重苦。最不可故。又极乐国。去此婆国土多小。经文亦异。然不可以笇数。不同而和会故。今作一解。弥勒所化。机宜不定。或闻弥勒。迟下人间。以生信心。或闻慈氏。疾下剡浮。以种善根。是故如来随机。宜闻而说。弥勒下生时年。久近差别。不可凡情。辄趣定其实。不尔。便违圣说。契经化物之始。阿毗达磨辨法实性。尚有称机拟宜之说。况修多罗。为化众生。而种善根。无随宜之说。理必如是。不可致怪。问弥勒出时。至人寿八万。即应经小劫。今说五十六万亿岁。下于剡浮。奈何侣焉。察云。当今向于劫末。若过五十六亿万岁。即至八万。此有何妨。又劫名不可数时者。有多种不可数。或以刹那。须申日月等。并据世间人心。力所不知。名不可数。未必唯数时行年双等。为不可数。极微含大千之界。刹那总三际之时。说五十六亿万岁。而疑修促者哉。基云。贤劫经云。人寿一千二百岁。释迦始生。睹史人寿一百岁下生作佛。睹史天寿四千岁。人间当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人寿百岁。慈氏生天。人寿八万四千岁。始下成佛。当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以此而推。劫减时长。劫增时短。不应难言。释迦经增减劫。何生彼天中。岁数同唯增时。九十一劫中。有二十住劫。初住劫。减二万岁时。上生彼天。渐至百年。方下人间。弥勒初住。还增至八万岁。始下剡浮故。二菩萨在天时等。有虽二解。皆不尽理。极微含大千之界。刹那总三际之时者。乃是示理含事虚荡之门。不可以此证。法相远近故。不尔。如何可说。弥勒生兜率天。天即人之所含。更无所生故。又增劫时长。减时唯五十六万亿岁。定无是处。故今解此             相称。谓人间经五十七俱胝六十千岁。能化所化。善根应熟。彼即是睹史多天寿量。是故菩萨唯生彼天故。彼天虽复多度死生。且说最后死生寿量令生机缘渴仰心故。傍论且止。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