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了凡四训最新章节!

    一、积善之家有馀庆

    古时有一妇人颜氏,把女儿许配给孔子的父亲,只打听其祖先是否积有大德,而不管孔家是否富有,她认为只要祖上积有大德,其子孙必然会出人头地。孔子也称赞舜之大孝说:“舜必能流芳千古,子孙兴旺”。上述之论,确是言之有理。

    再证之以往事:福建公卿杨荣,其祖上世代以摆渡为生,每当暴雨成灾,冲毁民居时,总有人畜货物顺流而下,别的船只总是相争捞取货物,只有杨荣先祖以救人为要,货物一概不取,乡里的人都笑他愚笨,到了杨荣父亲出生时,杨家便渐渐富裕。有一天,一位道人到杨家说:“你祖积有阴德,子孙必当享受荣华富贵,某地龙穴可筑祖坟。”于是就依言作得今人所说“白兔坟”。后来生了杨荣,年幼就登科,位至三公,并得皇上加封祖父官号。至今子孙还是荣华不衰,尽多贤达之士。

    二、恻隐之心人皆有

    鄞县人杨自惩,起初当县吏,心地忠厚,为人公正。有一次县长处罚一犯人,打得血流满面,而还不息怒。他就跪地为犯人求情,请县长息怒宽恕。县长说:“此人犯法违反常理,怎能叫人不怒”。他叩头说:“为政失道,百姓涣散已久,他们不懂得法律常情,只要能问出案情就好了,这种事破了案都不能高兴,怎么可以发怒呢?”县长因此才息怒。

    自惩家境贫穷,又廉洁自持,从不收受别人财物。碰到了犯人缺粮时,也都尽力救济,即使自己挨饿也在所不惜,至诚持善从不间断。后来生有二子,长子名守陈,次子名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郞,长孙也作到刑部侍郞,次孙也作到四川廉宪,都是出了名的官职,其后裔也都兴旺不衰,官运亨通。

    三、上天有好生之德

    明朝英宗时期,福建猖乱,百姓从贼者很多,朝廷派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谢恐滥杀无辜,因此先设法取得贼党名册,凡没有参加匪党组织的人,即暗中给予白布及小旗,教他们在官兵进城时,插旗于门首,并警戒士兵不得滥杀无辜,因此救了万人的性命。后来谢之子孙有中状元、当宰相、中探花等……满门得享富贵。

    又厦门有林姓人士,母亲乐善好施,常作馒头供应穷人,凡索取者都照数施舍。有一道人,每次索取六七个,三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他母亲也照给无误,而从未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道人知其诚心救人,就对她说:“我吃你的馒头三年,无以为报,特地前来告诉你,屋后有一好地可建造祖坟,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数目。” 后依言点葬,初代即有九人登科,世代从此不断出贵,福建至今还有“无林不开榜”的譬喻。

    还有冯琢庵太史之父,冬天清明到学堂时,路上遇到了一个人,倒在雪地中已快冻僵,就即刻脱下自己的皮袍给他穿上,并扶其回家救治。当晚就在梦中得到神灵的指点说:“你救人一命,出于至诚,吾派宋朝名将韩琦作你的儿子。”而后生下了琢庵,就取外号为琦,以作纪念。

    四、心地光明鬼神惊

    台州应尚书,壮年时住在山中读书。夜间常听到有鬼怪作祟叫闹,但他都不害怕。有一天,他听到了鬼在谈话说:“某妇人因其夫外出,很久未见归来,她翁姑以为儿子死了,逼其改嫁,明天晚上会来自缢,我从此有人代替,可以转世投生了。”应尚书听到了此语,就即刻卖掉了田地,得银四两,并假造了一张其夫的书信,一并寄到了她家。她母亲发现了笔迹不同,有点怀疑,但继之一想:“书信就算假,银子总没有平白送人的道理吧?我想孩子一定平安无事才对。”因此也就不再逼她媳妇改嫁。后来她的夫婿总算回来团圆。应尚书后来又听到了鬼说:“本来有人来代替,却被那位秀才破坏了此事。”另鬼说:“那你就找他算帐啊!”鬼说:“不行,天帝以此人心地善良,早已命他为将来阴间尚书,吾怎么能害得了他。”

    应公从此更加努力,日日行善,积德甚多,碰到了饥荒,必捐献粮食救灾。遇到了旁人有急难,都尽力给予协助。碰到了不如意,也只逆来顺受,反躬自省而不怨天尤人。至今其子孙为官享福者、比比皆是。

    还有常熟县人徐凤竹,其父颇为富有,凡是碰到了饥荒,总是献捐粮食以赈灾救贫。有一次就听到鬼唱歌说:“千不骗、万不骗,徐家秀才作到了举人郞。”连续几天唱个不停。此年徐凤竹果断中了举人。他父亲因此也就更努力积德行善,从不弛怠,举凡修桥补路,照顾过路的旅客僧人,凡有益大众之事,无不尽心尽力。

    后来又听鬼神唱歌说:“千不骗,万不骗,徐家举人直作到都堂。”后来徐凤竹果然作到了两浙巡抚。

    五、平冤减刑合天心

    嘉兴屠康喜,初为刑部主事,常往狱中探查案情,遇有无辜冤狱之人,即签报案情给主审官,待开庭时,主审官依此案情审问,无辜之犯人都表心服,因而无罪释放者有十几人。一时百姓都说尚书廉明公正,而屠公却从不居功。

    屠公又再上书陈情曰:“辖治之下,四海之广,百姓众多,必有许多冤狱之民,应该每五年派一减刑官,详加调查以平冤狱。”皇上准其所奏,屠公也被派为减刑官之一员。有一天晚上,屠公梦见了神灵指点说:“你命中本应无子,今减刑之事,正合天心,天帝特赐你三子,并都享高官厚禄。过了不久,夫人就怀孕,后来连续生了三个儿子,名叫应埙、应坤、应竣,都是当了大官。

    六、敬神护法世代昌

    嘉兴人包凭,他的父亲是池阳太守,生有七个儿子,包凭是最小的一个,入赘平湖袁氏为婿,虽然博学多才,却屡次考试都不上榜。

    有一天到太湖附近游览,行至一村中,见一寺院破漏,观音菩萨像被雨尘淋湿沾污,即取出身上所有的十两银子,给主持人作为修筑庙宇之用,僧人说:“工事太大,所费必巨,恐怕难以完成你交待的心愿。” 于是他就再取出随身行旅,贵重值钱的衣物,交予僧人,虽然随行仆人再三劝阻,他还是诚心乐意的捐出,并说:“只要佛像不被损坏,我没有衣物使用又有啥关系!”

    僧人说:“施舍钱财衣物并非难事,但你虔诚心愿,确实难得。”寺院修好之后,有一天他又来游此寺,夜宿寺中,即梦见护法神前来道谢说:“你子当享世代俸禄。”后来他的子孙,汴与圣芳,都真的作了大官。

    嘉善人支立的父亲,当刑房吏的时候,有无辜之重犯为了求生,告诉他的妻子说:“支先生待人很好,也很同情我的遭遇,愿意代为洗雪冤情,我们已没有什么可以报答,明天你请他到乡下,详述案子情节,并亲自奉侍他,他若恳接纳,则我就可能平反获释。他的妻子流着眼泪答应了。 隔天,支先生到她家里,她即亲切招呼,并告诉他丈夫的意思,愿意过给他作女婢。支先生断然拒绝,只答应她转呈案情,尽力而为。后来案情大白,犯者无罪获释。登门道谢说:“先生大德,世所罕见,吾有小女,就送来当丫头。帮忙料理家务,此礼可通还、请笑纳。”支先生只好按规矩收纳。

    后来他的儿子支立,廿岁就登科,官至翰林、孙支高以及子孙世代也都官运亨通。

    在上各段所述,虽然情节、作法不同,但都是一心向善的实例。

    七、为善不兴,为恶昌盛?

    积善之事详细来说,有真善、假善,有端正之善与歪曲之善;有阴善、阳善;有是善、非善;有偏善、正善;有半善、满善;有大小之善;难易之善等分别,必须作进一步的了解,不然为善而不明理,往往就会产生自认为行善,而其实是造孽的行为,而枉费苦心。

    譬如一般人常说:“某人行善而子孙不兴,某人为恶而家门却昌盛。”而误解俗语所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无稽之谈。

    其实这都是一般人不明事理,颠倒是非善恶准则的错误观念所造成。不可认为善恶报应是骗人的说法。

    八、因有真善与假善

    就以真善与假善来说:打人骂人,贪财妄取,一般人都认为是恶。敬人礼人,廉洁有守,一般人都认为是善。其实这些行为,都不一定就是恶或者善。我们必须进一步,了解他行为的动机与目的,才能了解何者是善?何者是恶?正确来说:“有益于人群,则打人骂人皆算善。若为了自己私利,则尊敬别人、礼让别人也算恶。”

    为人处世,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已之善则是假善。发于内心的善行是真善;装给别人看的善行是假善。 无所求而为之善是真善;有所谋而为之善是假善。

    九、端正、歪曲有分别

    那么什么是端正之善与歪曲之善呢?一般都认为谨慎、随和之好好先生是善人;但圣人却认为敢作敢当豪爽之狂狷之士,才是善人。因为谨慎软弱没有个性之人,虽然全乡人都说他好,而成好好先生,却是随波逐浪;没有志气;没有道德精神;没有道义勇气之人。依此类推衡量,则社会上荒谬颠倒的现象,还有很多。总之,天地神鬼对于善恶之观念,都与圣人的观念相同;而与世俗的眼光相反。因此说:若想积德行善,绝不可只为了顺乎世俗人情,讨好世人,掩人耳目,必须从内心深处潜移默化,一心只为济世,不媚俗世,纯为爱人助人,才是端正之善。若有一丝媚世之心,一点愤事玩世之心,则就是虚伪歪曲之善。

    十、阳善、阴德也不同

    善又有阳善与阴德之分。为善而为人知是阳善;行善而不为人所知就是阴德。阳善只能享受博得名誉之福报。阴德天必赐以厚福。世人名誉超过了实际,必有奇祸。因为盛名是造物所忌,而有名望之人,大都只是浪得虚名,缺少实际功德,因此名望之家,横逆之事也特别多。因此古人劝人:“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赞。” 人若毫无过失,而被横加恶名,又能逆来顺受,必是有大道德修养之人,子孙往往能突然大发。因此俗眼所看“为恶昌盛”之说,值得探讨。总之,阳善与阴德,就只差别于明与暗之分罢了。

    十一、是善、非善论影响

    既然行善,何以又有是善、非善之说呢?

    举例来讲:鲁国法律规定,若有人肯出钱去赎回被邻国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给一笔赏金,作为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赎人却不愿接受奖金,孔子知道了就骂他说:“你错了,君子作事可以移风易俗,行为将成为大众的规范,怎么可以只为了自己高兴,为了博得虚荣,就随意去作呢?现在鲁国富人少,大都是穷人,你这样创下了恶例,则大家认为赎人接受赏金是丢脸的事,则以后还有谁赎得起人,从此以后赎人回国的风气,将慢慢消失了!”

    还有一例:子路救起溺水之人,主人送了一头牛道谢,子路收了下来。孔子听到了说:“从此鲁人必乐于拯救溺水之人了。”因为一个肯救,一个肯谢,则酿成风气。

    以上二例,以一般人的观念说,子贡不领赏金是廉洁的好事;子路接受赠牛是一大败笔,但孔子的看法却与众不同。

    因此说:凡人行善,不可只看行为,必须看它的流弊。不可只看现在,必须看事情的结果。不可只论个人的得失,需看对大众的影响。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