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法言义疏最新章节!

    劉師培

    學行卷第一

    仲尼駕說者也,不在茲儒乎?

    李注:「駕,傳也。」案:文選陸機弔魏武帝文注引作「仲尼之駕稅矣」;又引李範(上脫「弘」字。)曰「稅,舍也」。是李本「駕說」作「駕稅」,上有「之」字;「者也」作「矣」。今本挩李注詁「稅」之詞,正文復異,(古「稅」字亦作「說」。或李本正文亦作「說」,選注所引,亦用正字。)知非李本之舊。 又案:注文「駕,傳也」三字如係李注,似「傳」字當讀傳遽之「傳」,今下注又云「傳言」,知非李注。

    如將復駕其所說,則莫若使諸儒金口而木舌。

    李注:「金寶其口,木質其舌,傳言如此,則是仲尼常在也。」 案:李本「說」字亦當作「稅」。駕其所稅,謂駕其既息之道也。今注以傳言為訓,明係以「言」訓「說」,亦非李注。

    螟●之子殪而逢,蜾臝祝之曰:「類我,類我。」久則肖之矣。速哉!七十子之肖仲尼也。

    李注:「肖,類也。蜾臝遇螟●而受化,久乃變成蜂耳。七十子之類仲尼,又速於是。」案:文選劉伶酒德頌注引「●」作「蛉」,(太平御覽九百四十五、廣韻十五青、葉大慶考古質疑六、史容山谷詩外集注二引同。廣韻二十四果又作「臝」作「蠃」。)引「速哉!七十子」作「速哉!若二三子」。又引李軌注云:「螟蛉,桑蟲也;蜾蠃,蜂蟲也;肖,類也。蜂蟲無子,引桑蟲蔽而殪之,幽而養之,祝曰:『類我。』久則化而成蜂蟲矣。速疾哉!二三子受學仲尼之化疾也。」據彼引,是李本「七十」作「二三」,注文亦殊。今本惟「肖,類也」三字與同,嗣外均非李注,即正文亦非李本也。

    羿、逢蒙分其弓。

    案:分當訓裂。

    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

    李注:「桐,洞也。桐子,洞然未有所知之時,制命於師也。」案:嘉祐本注文「洞也」作「侗也」,下「桐子」亦作「侗子」,當據正。漢書禮樂志:「桐生茂豫。」顏注訓桐為通。 劉攽刊誤云:「桐,幼稚也。楊子曰:『師哉!師哉!桐子之命。』」據彼說,蓋以「桐」誼同「僮」。俞正燮云:「桐讀為僮。」(癸巳存稿。)本此。

    師者,人之模範也。(徐養原攷異云:「一本無『也』字。」)

    案:初學記十八引有「也」字,「也」非衍文。

    視日月而知眾星之蔑也。

    案:孟子盡心上篇疏云:「楊子云:『視日月而知眾星之蔑如,仰天庭而知天下之居卑。』」

    為其不舍晝夜與?

    案:王觀國學林九引此文及問道篇「不舍」字並作「捨」,謂捨字之意與論語「不舍」不合。是所據本作「不捨」。

    滿而後漸者,其水乎?

    李注:「水滿坎而後進,入學博而後仕。」(考異云:「宋刻一本無。」) 案:事類賦注七引「漸」作「進」,疑涉注誤。御覽五十九引注「學博」作「博學」,當據訂。

    吾未見好斧藻其德若斧藻其楶者也。(世德堂本作「歟」。)

    案:文選女史箴注、王融曲水詩序注所引並無「好」字,御覽百八十八引同。(戴望校本引。)「好」疑後人所增。蓋既言斧藻,不必更著「好」字矣。

    睎驥之馬,亦驥之乘也。睎顏之人,亦顏之徒也。或曰:「顏徒易乎?」曰:(世德堂本無「曰」字。)「睎之則是。昔顏常睎夫子矣。」

    案:文選運命論注、御覽八百九十七引「睎」並作「希」。運命論注又引李軌云:「希,望也。言顏回嘗望孔子也。」謝朓辭隋王牋注亦引「希驥」語,復引李軌云:「希,望也。」與運命論注引同。今本並挩。

    吾不睹參、辰之相比也。

    案:文選蘇武古詩注引「睹」作「睹」,又引宋衷曰:「辰,龍星也;參,虎星也。我不見龍、虎俱見。」疑宋衷注本作「辰、參」。

    百川學海,而至于海;丘陵學山,不(世德堂本上有「而」字。)至于山。

    案:御覽六百七引「至于海」作「歸於壑」。事類賦注引「不至」作「而不至」,「而」字當有。

    是故惡夫畫也。

    李注:「畫,止。」案:御覽六百七引「也」上有「者」字;五十三引「畫也」作「住者」,引注「畫,止」作「住,止」。

    使我懷金紆紫,其樂不可量已。(世德堂本作「也」。)

    案:文選鮑明遠擬古詩注引無「不」字,「已」作「也」;宦者傳論注、讓平原內史表注及後漢書宦者傳注亦引「已」作「也」。(「也」與「邪」同,「不」字當衍。)宦者傳論注引李軌曰:「朱,紱也。」擬古詩注引李軌曰:「金,金印也。」後漢書注並引之。(「朱」字疊。)今本並挩。

    顏苦孔之卓之至也。

    案:溫公從宋、吳本無「之至」二字,非也。脩身篇云:「公儀子、董仲舒之美之邵也。」此文句例正與彼同。之卓之至,猶云卓且至。

    曰:「有教立道,無心仲尼;有學術業,無心顏淵。」(音義云:「天復本並作『無止』。一止云天復本『心』作『止』。」案:音義一本云云,蓋謂他本校引天復本。)

    案:兩「心」字嘉祐本並作「止」。「無止」即下文所云「孰禦」。彼文李注云:「孔子習周公,顏回習孔子,無止之者。」是其說。(「術」與「述」同。)

    吾子卷第二

    童子彫蟲篆刻。

    案:顏氏家訓文章篇、後漢書楊賜傳注、文選任昉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注、楊修與臨淄侯牋注並引「彫」作「雕」,(白帖八十六引同。惟王觀國學林九引此並下文「彫刻」作「彫」,引「玉不彫」作「雕」。)

    或問景差。(音義云:「舊本作『景●』。」)

    案:嘉祐本正作「●」。又史記屈原傳「景差」,索隱云:「楊子法言及漢書古今人表並是『景瑳』。」足考唐本異文。

    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如孔氏之門用賦也。

    案:意林引「用賦也」作「而用賦」,(御覽五百八十七引同。)引「如」作「若」,「淫」作「媱」。

    或問蒼蠅紅、紫。

    李注:「蒼蠅間于(世德堂本作「乎」。)白、黑、紅、紫,似朱而非朱(世德堂本作「紫」。)也。」(世德堂本「也」上有「非朱之義四字。)案:俞樾平議云:「蒼蠅則何間白、黑之有?疑原本本作『蒼駹』。」其說非也。李注所言本屬古訓,詩小雅青蠅鄭箋已標此誼。楚辭九嘆云:「若青蠅之偽質。」王注云:「青蠅變白成黑,變黑成白。」文選曹子建贈白馬王詩亦曰:「蒼蠅間白、黑。」蓋蠅淆白、黑,紅、紫亂朱,同為有害于色,故楊子並言。藝文類聚九十七及御覽九百四十四並引此文入蠅部,足證李說非訛。 又案:類聚引注無「也」字,亦作「非朱」,明本注誤,疑非李本之舊。

    多哇則鄭。

    李注:「多哇者,淫聲繁越也。」 案:文選東京賦注、謝靈運擬陳琳詩注、養生論注並引李注云:「哇,邪也。」今本挩。(李既訓哇為邪,或此注「淫聲繁越」亦非李注。)

    如玉如瑩,爰變丹青。

    李注:「如玉如(世德堂本作「之」。)瑩,磨而不磷。今屈原放逐,感激爰變,雖有文彩,丹青之倫耳。」 案:龔鼎臣東原錄云:「嘉祐中,予在國子監,與監長錢象先進學官,校定李軌注楊子法言。後數年,乃於唐人類書中見『如玉如瑩』一義,惜其未改正也。『或問:屈原智乎?曰:如玉如瑩,爰見丹青。』軌注云:『夫智者達天命,如玉加瑩(一),磨而不磷。』往日不知其誤,遂改軌注以就文義耳。」據龔說,似以作「加」為正。今考此語本于佚論語,說文引之,近儒考辨甚詳。古籍所稱,多作「如」字。如隸釋十一高陽令楊著碑云:「其德伊何?如玉如瑩。」又蔡邕集幼童胡根碑云:「實有令儀,而氣如瑩。」是「如瑩」本非誤字,故初學記廿一、山堂考索前集二十一並引此作「如」。惟李以磨而不磷為釋,似注本作「加」。

    (初學記亦引作「如」。)加、如形近,惟不得以「如」為誤字耳。 又案:考索引注「之倫」作「之論」,亦通。

    (一)「加」字原本訛作「如」,形近而誤,今改。

    觀書者譬諸觀山及水。

    案:文選吳質答東阿王書注引「諸」作「如」。

    升東嶽而知眾山之峛崺。

    案:文選褚淵碑文注引「升」作「登」,「峛崺」作「迤邐」。(答東阿王書注亦引作「迤邐」,惟袁本作「峛崺」。)據慧琳一切經音義七十八云:「『峛崺』或作『邐迤』。」(文選甘泉賦:「登降峛崺。」李注云:「邪道也。」)是兩文古通。(御覽六百十三引鄒子曰:「夫觀書者,譬猶登東嶽而知丘陵之嵔●也,浮滄海而知江河之不廣也。」意與此同。)

    舍五經而濟乎道者,末矣。

    李注:「末,無。」 案:御覽七百七十引注作「末,無之也」。

    山●之蹊。

    案:御覽百八十八引「●」作「徑」,(戴校引。)二字古通。

    曰:「子戶乎?」曰:「戶哉!戶哉!」

    案:御覽引無上「曰」字;「戶哉」作「我戶哉」,無下「戶哉」二字。「我戶哉」與「子戶乎」相應,似屬古本。

    見草而說。(音義云:「天復本作『見羊而悅』。」)

    案:文選棗據雜詩注、御覽七百六十六、九百二並引「說」作「悅」。

    綠衣三百,色如之何矣?

    李注:「綠衣雖有三百領,色雜(世德堂本作「雜色」。)不可以入宗廟。」 案:類聚十五引裴頠女史箴云:「綠衣雖多,無貴於色。」說本此。據裴說,蓋為綠為賤色,即詩邶風綠衣毛傳所云「綠,間色」也。李云:「領色雜」。蓋以綠衣為緣衣。緣謂緣飾,即禮記深衣篇所云:「純袂緣純邊。」與裴似異。

    震風陵雨。

    李注「陵,暴。」 案:御覽十、洪興祖楚辭九章補注引「陵」作「凌」,文選陸機連珠注引注作「陵雨,暴雨也」。

    然後知夏屋之為帡幪也。

    李注:「帡(世德堂本「帡」上有「夏,大也」三字。)幪,蓋覆。」案:文選連珠注引「夏」作「廈」,御覽十引注亦有「夏,大也」。三字,當從明本。 又案:連珠注引此文,下有「帡,莫經切;幪,真公切」八字,亦古音。

    修身卷第三

    或問「治己」。曰:「治己以仲尼。」

    案:御覽八百九十七引此文,夾注云:「問治己何用?益以用孔子之道。」疑李注挩文。

    仲尼奚寡也。

    案:御覽引此文,夾注云:「言學孔子道多,而成者何少也。」疑亦李注。

    熒魂曠枯,糟(音義云:「李軌讀『糟』如字。」)莩曠沈。

    李注:「莩,孰(考異云:「一本作『熟』。」)也。」 案:「糟」字當從柳注易「精」。淮南淑真訓云:「夫人之事其神而嬈其精營(一),慧然而有求于外,(高注「營彗」連讀,失之。)此皆失其神明,而離其宅也。」熒、營古通。(「營」即老子「營魄。」後漢書寇榮傳:「營魂識路之懷。」李注云:「老子曰:『載營魄。』猶營魂也。」)熒魂、精莩,即淮南所謂「精營」。又荀子賦篇云:「血氣之精也,志氣之榮也。」成相篇云:「思之精,志之榮。」管子內業篇曰:「精存自生,其外安榮。」精、營對文,亦與此文熒、精意合。(李注不改字者,蓋以「糟」猶淮南道應訓「糟粕熒魂」,糟粕別精粗言之。)(一)「營」下原本有旁書小字「句」,蓋校補作者以之示句讀,今刪。

    敢問四輕。

    案:意林引作「何謂四輕」。

    問道卷第四

    或曰:(音義云:「天復本無『或曰』二字。」)「事雖曲而通諸聖。」

    案:「或曰」二字衍。

    請問禮莫知。(音義云:「天復本作『請問莫知』。」)

    李注:「言已有禮制,則有尊卑。」 案:「禮」字涉注而衍,溫公從天復本,是也。

    或問:「彫刻眾形者匪天與?」曰:「以其不彫刻也。」

    案:北堂書鈔百四十九引「彫刻」作「刻彫」。(引「曰」作「因」,誤。)

    如物刻而彫之。

    案:御覽二所引疊「物」字,是也。

    及搥(音義云:「舊本皆從手。」 案:據此則音義所據本不從手,當作「槌」。)提仁義。

    案:宋雲繙譯名義集半滿書籍篇引「搥」作「槌」。

    惟聖人為可以開明,佗(考異云:「一本作『他』。」)則苓。

    案:管子宙合篇云:「明乃哲,哲乃明,奮乃苓,明哲乃大行。」下文釋之曰:「奮,盛;苓,落也。」彼文明、苓對文,(此文「開明」,「開」與「闓」同。李注訓發,似非。)與此文同,即此文所本。苓義詁落,當從彼說。

    或問(世德堂本作「曰」。)「太古塗民耳目」。

    李注:人以為太古不(世德堂本作「下」。)如絕禮樂以塗塞人之耳目。」案:文選劇秦美新云:「弛禮崩樂,塗民耳目。」亦即絕禮樂言。彼注引六韜云:「先塗民耳目。」據李云,塗塞似亦讀「塗」為「●」。

    御失其道,則天下狙詐咸作敵。

    李注:「失其御則反間(考異云:「宋刻一作『聞』。」)背叛。」 案:范祖禹唐鑑六引「敵」作「逆」,與注義合。

    刀不利,筆不銛,(音義云:「或作『鉆』,誤。」)而獨加諸砥,不亦可乎?

    李注:「刀鈍礪之以砥,筆禿鋌削(世德堂本作「銛之」。)以刀,申、韓行法,欲以救亂,如加(世德堂本無「欲」字、「加」字。)刀砥,亦所以利也。」 案:意林及御覽三百四十六引「獨加諸砥」作「宜加砥(御覽作「●」。)削。」據注,以砥釋刀,以鋌削釋筆,「削」字應有。

    問神卷第五

    李注:「□能測乎天地之情。」 案:嘉祐本缺處乃「心」字。

    天精天粹,萬物作類。

    李注:「天以精粹覆萬物,各成其類。」 案:書鈔百四十九引注「類」下有「也」字。(「成」作「色」,誤。)

    龍蟠於泥,蚖其肆矣。

    案:玉燭寶典二云:「韋昭所注國語,一本云『化為玄蚖』。昭解云:『蜥蜴類』。楊子法言云『龍蟠于泥,蚖其肆矣』,即是此蟲。李軌同。」今注無詁蚖之詞,疑挩。

    聖人以不手為聖人。

    李注:「手者,桎梏之屬。」 案:「手」疑「●」誤,即古「●」字。荀子富國篇:「垂事養民。」楊注:「垂,下也。」是●為降抑之義。蓋或人以不受拘執為不制,楊子以志不降抑為不制也。說苑權謀篇「東郭垂」,韓詩外傳「垂」作「牙」,「手」即「●」誤,知古籍「垂」恆作「●」也。

    至書之不備過半矣,而習者不知。

    李注:「本百篇,今有五(世德堂本誤「四」。)十九,故曰過半。」案:李合偽古文數之,故曰「五十九」。若楊子所言,自指今文二十九篇,故曰「不備過半」。

    今亡夫。

    案:王觀國學林一引「夫」作「矣」。

    周書噩噩爾。

    李注:「不阿附(考異云:「宋刻作『階』。」)也。 案:御覽六百八引注「阿附」作「可名」,是也。

    下周者,其書譙(音義云:「俗本作『誰』,舊本皆作『譙』。」)乎?

    李注:「下周者秦,言酷烈也。」 案:御覽六百八引「譙」作「憔悴」,「悴」字疑衍。憔、譙古通。溫公從宋、吳本作「誰」,誤矣。

    大哉!天地之為萬物郭,五經之為眾說郛。

    案:書鈔九十五引「郭」亦作「郛」。

    君子小人見矣。

    案:文心雕龍書記篇引「見」作「可見」。

    人病以多知為雜。

    案:「以」字疑衍,文選景福殿賦注引無。

    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烏乎!

    李注:「童烏,子雲之子也。」 案:王楙野客叢書八云:「童烏,舊說謂楊子雲之子小名。有一老先生讀法言,謂『吾家之童』為句,『烏』連『乎』字,作『嗚呼』字讀,謂歎聲。似亦理長。僕觀後漢鄭固碑曰:『大男有楊烏之才,年七歲而夭。』蘇順賦:『童烏何壽之不將?』是時去子雲未遠,所舉想不謬。於是知童烏為子雲之子小名。」其說是也。童烏見御覽所引劉向書。

    九齡而與我玄文。

    李注:「童烏九齡而與楊子論玄。」 案:音義云:「與音預。」白帖二十及八十七兩引並作「預」,預謂參預,義較李注為長。(如李說,必增字乃通。)

    或問經之艱易。

    案:文選連珠注引「艱」作「難」,下同。

    盍勢諸名卿,可幾也。

    李注:「盍,何不也。勢,親也。名卿,親執政者也。言何不與之合勢而成名也。」案: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序「勢」作「執」。勢無親訓,疑李本舊作「執」字,執即「●」省。國語周語云:「居寢有●御之箴。」韋注:「●,近也。」●有近訓,故李注詁親,謂親近名卿也。(注文「親執政」,「親」字衍。)今本作「勢」,與韓非子有度篇「●在郎中」今作「勢在」例同。注文「言何」以下又以勢為合勢,與親訓殊,疑非李注。漢書顏注引韋昭說云:「言有勢之名卿,庶幾可不朽。」與李異。

    不屈其志。

    案:文選顏延年侍游蒜山詩注引「屈」作「詘」,與漢書合。辨命論注引作「不詘其節」。

    而耕乎巖石之下。

    案:文選注兩引「乎」作「於」。御覽八百廿二引「巖」作「喦」,葉夢得避暑錄話上引作「巖」。

    名振於京師。

    案:文選侍游蒜山注引「振於」作「震乎」,避暑錄話亦引作「震」,(與漢書合。蓋據溫公本。)史容山谷詩外集注五引作「而名震于京師」。

    愆語,君子不出其口。

    李注:「欲聞其義。」 案:此注應在「何謂德愆」下,今本誤移此文「愆」字下。此文「愆語」聯詞,猶云過失之語,非愆為或人所問之詞也。

    問明卷第六

    匪天也夫?

    案:御覽二引「匪」作「惟」。

    鴻飛冥冥,弋人何慕焉?

    李注:「君子潛神重玄之域,世網不能制禦之。」 案:「慕」字惟宋衷本作「篡」,溫公言之甚詳。後漢書逸民傳:「弋人何篡?」注謂諸本或作「慕」,法言作「篡」,又引宋衷注,訓篡為取。文選逸民傳論注引法言作「弋者(或作「人」。)何篡」,亦引宋衷注。(音義引後漢書注所載宋注,與今選注所引悉同。)又云:「今『篡』或為『慕』,誤也。」並據宋本。野客叢書六云:「楊子雲法言:『鴻飛冥冥,弋人何慕焉。』一本作『纂』,故退之詩云:『久嫌弋者纂。』(案:韓集酬崔十六少府三十韻詩云:「久嫌弋者纂。」字不作「纂」。王伯大音釋引方崧卿云:「楊子:『鴻飛冥冥,弋人何纂焉。』古本及後漢書均然,蓋篡取之義也。然今本楊子亦作『慕』,非也。」)僕觀後漢逸民傳序及注云云引節乃是『篡』字,非『纂』字也,故陳子昂碑曰『弋人何篡,鴻飛高雲。』張曲江詩曰『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則用元字。梁肅四皓贊曰『弋者何思,鴻飛冥冥』,又轉為『思』字,是『何慕』宋本或作『纂』也。據李云不能制禦,與宋注訓取不同,李本自不作『篡』,類聚九十引作『慕』,自據李本。白帖九十四引作『弋者何篡』,據宋說改」。(梁肅云:「何思」亦據作「慕」之本。)

    鳳鳥蹌蹌,匪堯之庭。

    李注:「匪堯之庭則不降步也。」 案:周禮考工記:「且其匪色必似鳴矣。」鄭注:「故書『匪』作『飛』。」是飛、匪互通。此文「匪」字疑亦「飛」假,若如李說,必增字而後通。

    蜀莊沈冥。

    案: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序作「蜀嚴湛冥」。(世說新語注十八引此亦作「沈」。)

    舉茲以旃。

    案:旃當詁表。漢書顏注云:「旃,亦之也。」非是。

    靈場之威,宜夜矣乎?

    李注:「靈場,鬼神之壇祠也。(世德堂本挩「祠也」二字。)靈場所以為威,可冥(世德堂本作「宜」。)夜,而不可白日。」案:靈場蓋即受禪靈壇。(「靈壇」見魏受禪碑。)此節謂禪讓至重,堯無輕禪許由之事。其曰「靈場之威」云云者,「威」與「嚴」同。蓋謂授禪之際,厥典至嚴,不得于幽隱行之。若如或說,不啻於昏夜私為授受也,故曰「宜夜矣乎」?

    朱鳥翾翾,歸其肆矣。

    李注:「朱鳥,燕別名也。肆,海肆也。」 案:御覽九百二十二引此文,又引侯苞(即侯芭。)注云:「朱鳥,燕別名;肆,恣肆也。」說與李殊。(音義亦云:「注非也。朱鳥往來以時,不累其身,放肆自遂。」與侯注同。)

    而卒死於說難。

    案:「難」字當衍。

    寡見卷第七

    說天者莫辯乎易,說事者莫辯乎書。

    案:書鈔九十五引「辯」作「辨」,下同。意林引「事」作「地」。

    春木之芒兮,援我手之鶉兮。

    李注:「春木芒然而生,譬若孔氏啟導人心,有似援手而進。」 案:溫公從宋、吳本「芒」作「芚」,當從之。注云「芒然」,亦「芚然」之誤。

    美言不文。

    案:御覽三百九十引「美」作「至」。

    古者之學耕且養,三年通一。今之學也,非獨為之華藻也,又從而繡其鞶帨。

    李注:「鞶,大帶也;帨,佩巾也。」 案:後漢書儒林傳論引「學也」作「學者」,文選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注、御覽八百十五引同。後漢書注云:「『鞶』或作『幋』。」選注引注文「巾也」下有「喻今之文字煩多,非獨華藻也。巾、帶皆文之如繡也」二十字,今本並挩。 又案:「三年通一」下,李刻據盧校本無「經」字,嘉祐本有之,當據補。

    雷震乎天,風薄乎山。

    案:文選顏延年曲水詩序注引「乎」作「于」。

    使起之用兵每如斯。

    案:溫公從宋、吳本無「用」字,疑非。史記吳起傳集解引有「用」字,「如」作「若」。

    航人無楫,如航何?

    李注:「雖有舟航,而無楫櫂,不能濟難;雖有人民,而無禮樂,不能熙化。」 案:御覽七百七十一引「楫」作「烜」,引注作「喻有民無禮樂治也」,係約引,「治」上有挩字。(疑今注「熙化」,「化」本作「治」。)

    航安,則人斯安矣。

    案:類聚七十一引「則人」作「而民」,御覽七百七十亦引作「人」。

    五百卷第八

    李注:「五百□□,非通經之言。」 案:嘉祐本作「五百歲一聖」。

    仲尼開跡,將以自用也。

    李注:「欲行其道,制素法也。」 案:「素法」疑當作「素王法」。

    曰:「知之則曷為不用?」曰:「不能。」曰:「知聖而不能用也,可得聞乎?」

    案:類聚二十、御覽四百一引「曰知之」作「若知之」,類聚引無「也」字。

    逆其所順。

    案:類聚、御覽並引「順」作「從」。

    捐其所能。

    案:御覽引「捐」作「損」。

    非天下之至。(音義云:「天復本『至』下有『德』字。」)

    案:御覽引「至」下有「聖」字。

    關百聖而不慚。

    案:「關」與「貫」同,猶禮記雜記下「關轂」即「貫轂」也。

    占天地。

    李注:「言皆(世德堂本作「能」。)占之。」 案:注文「皆」字當作「能」,蓋正文衍「地」字,校者易注以就之。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