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盂兰盆经疏孝衡钞最新章节!

    【疏】四正解经文。于中复二。初释题目。

    【钞】疏科分二。初翻译时主又二。初通叙三译。

    【疏】述曰。此经总有三译。一晋武帝时。刹法师翻云盂兰盆经。

    【钞】旧本云刹法师。盖传写之误。藏本云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梵语昙摩罗刹。此云法护。今略云刹也。

    【疏】二惠帝时。法炬法师译云灌腊经。应此文云。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等故。三旧本别录。又有一师翻为报恩经。约所行之行而立名故。

    △二正指此本。

    【疏】今所释者即初译也。

    △二正释经题二。初能说之佛。

    【疏】义净三藏云。颁自我口。畅之彼心。以教合机。故称佛说。

    △二所说之法二。初释所诠三字复二。初别明三字。

    【疏】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盆。

    【钞】盆乃东夏之音。即今大宋翻经者言。旧云盆佐那。略言盆也。新云门佐罗。亦云门佐曩。华言救器。如前已释。若言骨拏迦翻为盆。非经之本意也。

    △二总显行相。

    【疏】斯由尊者之亲。魂沈闇道。载饥且渴。命似倒悬。纵圣子之威灵。无以拯其涂炭。

    【钞】闇道之言虽通于三涂。今明鬼趣。载。则也。且。兼也。皆语词。涂炭者。鬼趣危苦。如陷泥坠火。无救之者。

    【疏】佛令盆罗百味。式贡三尊。仰大众之恩光。救倒悬之窘急。即从此义以立经名。

    △二释能诠经字二。初随文释义。

    【疏】经者。正明为线。义曰契经。线能贯华。经能持纬。谓所诠之义。似纬似华。能持之文能持能贯。今顺此方典诰是以目之为经。借义助名仍加契字。

    【钞】经者。法苑云。西域呼汲索。衣线。席经。圣教。皆名素怛缆。此有六义。藏教摄三。谓线。经。圣教。圣教谓律与论。以是经中一分义故。皆名素怛缆。天亲慈恩各四义释。如前已录。佛地二义。杂心五义。由此多义故但言经。不言线等。疏弃通经而取局线。违自引论寐之胡甚。

    △二指同余论。

    【疏】此释符佛地论二义中贯穿之义。(如上已释)杂心论五义中结鬘之义也。(余四者。涌泉。出生。绳墨。显示也)。

    【钞】五义者。一出生义。令生出苦故。二涌泉义。义味无尽故。三显示义。明因果相故。四绳墨义。去邪取直故。五结鬘义。如线贯花集诸义故。

    △二释经本文二。初科判经文复二。初总科一经二。初科经三分。

    【疏】次解本文分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二指古规模。

    【疏】以三分之兴。弥天高判。冥符西域。今古同遵。

    △二别科序分二。初信起科复二。初释证信意。

    【疏】初序分中诸经多有二序。一证信序。谓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标记说时说处分明。大众同闻非谬。以为证据令总信受。经无丰约非信不传。由是经初必须证信。故智度论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

    △二释发起意。

    【疏】二发起序。发明生起正宗之法。如净名宝盖。法华毫光之类。

    【钞】说维摩经时。宝积等五百长者各献一盖。佛受得已。合成一盖。略有四义。一由佛神力合多为一。欲令施者生不思议想故。二合盖现土。发起施者修净土业无上心故。三明诸法无定。或多为一。多不定多。或一为多。一不定一。悟实相者未曾一多。四表诸长者。现在同悟无生。未来同成佛故。广如彼疏。说法华时。佛于眉间放白毫相光。疏云眉者。面首之媚。表所说胜一乘宗媚。间谓两中。表说中道。白为众色之本。显此法是三乘之源。放光破闇。警觉群机也。

    △二通别科。

    【疏】然证信亦云通叙。诸经皆同故。亦云经后序。佛说法时而未有故。发起亦云别序。诸经各别故。亦云经前序。佛先自发起方说正宗故。

    △二随科解释。

    【疏】初证信序者。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钞】疏科二。初说佛因由复二。初总叙问答。

    【疏】述曰。则佛临灭度时。阿难请问四事。佛令置此言也。

    【钞】大术经说。佛受波旬请已。将入涅槃。阿难悲咽。优波离等。教示阿难请问佛灭度后所为之事。谓问四事(云云)。

    △二别叙四事。

    【疏】所问四事。佛一一答。谓一依四念处(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二以戒为师。三默摈恶性比丘。

    【钞】戒为师者。训匠轨范名师。师有二种。谓人与法。如来在日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法为师。轨则仪范依戒法故。别解脱戒为汝等师。恶性比丘梵坛治之。梵。净也。坛。法也。以清净法默摈治之。作一羯磨。七众不得共语。故云梵坛治之。

    【疏】四一切经初。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众若干人俱。

    △二释经文义二。初显经阙异复二。初显经所阙又二。初叙述余经。

    【疏】诸经多具六种成就。文或阙略义必具之。谓一信。二闻。三时。四主。五处。六众。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必须具六。故云成就。

    【钞】依佛地论通叙有五。一如是我闻为信成就。总显已闻令生信故。二一时之言为时成就。三佛为教主成就。四在舍卫国等为处所成就。五与某等众若干人俱为众成就。此略第五。文具应云。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目犍连四辈弟子俱等也。然今疏主。依般若灯论作六种成就。故云如是者信成就也。文窄旨隐。行相难知。指陈何法令生信乎。所宗既殊。可从佛地。

    △二指此经阙。

    【疏】今经阙于列众也。

    △二显经所异二。初指陈标异。

    【疏】又闻成就为初。异余经者。各是译人之意。

    △二释其所以三。初余经四字正倒。

    【疏】谓或云。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或云我于佛边闻如是法。皆是指法之词也。

    【钞】或云如是我闻。或云我闻如是。佛地论云。应知说此如是我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谓如是法我从佛闻。皆离增减异分过失。乃至云。是故闻者应正闻已。如理思惟当勤修学。真谛三藏依微细律。明阿难升座集法藏时。身如真佛具诸相好。下座之时还复本形。集法藏传亦云。众生三疑。一疑佛大悲从涅槃起更说妙法。二疑更有佛。从他方来住此说法。三疑阿难转身成佛为众说法。为除彼疑。指如是法。我昔侍佛亲所曾闻故云如是我闻。

    △二此经不言我意。

    【疏】不云我者。意彰圣人皆证无我理故。

    △三余经言我之意。

    【疏】余经有者。即阿难自指五蕴假者。不同情计之我。亦无过也。

    △二随文正释五。初释闻如是又二。初释闻字。

    【疏】闻谓耳根发识。听彼外声。

    【钞】佛地论云。闻谓耳根发识。听受所说佛教音声若但闻声可唯在耳。若缘名句便在意中。瑜伽亦云。闻。谓比量。废别耳意。总言闻也。

    △二释如是。

    【疏】次云。如是者。信成就也。夫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故肇公云。信顺之词也。

    【钞】法华疏云。如是者感应之端。如以顺机受名。是以无非立称。众生以无非为感。如来以顺机为应。传法圣者。欲显名教出于感应。故建言如是。

    △二显一时言二。初正释一时复二。初二义正释。

    【疏】一时者。师资合会说听究竟总名一时。简异余时也。

    【钞】一时者。佛地论中二义释之。一说者听者。刹那相续。说听究竟。法席事毕。总名一时。二说者听者。共相会遇。无前无后。说听同时。故名一时。配疏应云。说听究竟。总名一时。师资合会。名一时也。

    △二以义释成。

    【疏】谓如来说经时有无量。不能别举。一言略周。故但云一。诸方时分延促不定。故总言一时。

    【钞】即以疏云。年月春秋等无量时也。若一一别举则成繁杂。若止定一时。则不能普应诸方凡圣利钝机宜。为欲普应一切机故。总言一时。意取说听事讫。名一时也。其中具含长短等义。利根时短。悟解速故。钝根时长。悟解迟故。若举年月等。不应利根。若举须臾等。不应钝根。若举四时十二时等。不应四洲诸天机故。由此但总言一时也。诸方下。释成次上无量时义。意说四洲诸方时分不定。凡圣利钝延促不定也。

    △二会释例难二。初牒前例难。

    【疏】然诸经中不指定时。指定处者。

    △二会释文意二。初指慈恩解。

    【疏】有解招难故不用之。

    【钞】有解招难。如玄赞疏云。问。处中有净秽。随机定说处。时中凡圣殊。何容不定说。答。说处标净秽。净秽可定知。(标舍卫等。十地菩萨谓是净土。声闻等众谓是秽土。一处见异。净秽双彰也)说时有短长。凡圣不可准。一会机宜。有利有钝。长时短时。如何定准。(一时之言具含长短。利根谓短。悟解速故。钝根谓长。悟解迟故)故处可定说。而时但总言一时也。

    △二疏主自解。

    【疏】今详其意。以处则不过十六国中。游化住止之处。而有其数。易为标指。

    【钞】十六国者。仁王经云。毗舍离国。憍萨罗国。乃至瞻波国。今疏云。以处则不过十六国中者。虽依智度论。彼约游化境界而言。其义局也。然法王自在。天上说法。龙宫集会。于一切处普化六趣。非唯十六国中。招难之言。复归疏主耳。

    【疏】时则年月春秋寒热昼夜寅卯须臾等时变异迅速。积数无量。不可说录难为标指故。

    △三彰说教主。

    【疏】佛者。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谓觉了真妄性相之者也。觉有三义。一自觉我空。简异凡夫。二觉他法空。简异二乘。三觉满俱空。合于本觉名究竟觉。或名大觉妙觉。简异菩萨。

    【钞】佛陀。翻为觉者。无漏五蕴假者。有主宰义。故名者也。觉体是慧。觉察断障。觉了二谛。谓本智觉了胜义真性。后得觉了世俗妄相。此有三觉简诸凡圣。一者自觉。由证我空无为理故。自觉断障。简异凡夫。二者觉他。由证法空无为理故。觉他利物。简异二乘。三者觉满。由证人法俱空理故。至究竟位。名为觉满。依起信论。以无为理。名为本觉。以有为智。名为始觉。由以始觉圆合本觉。名究竟觉。方广无际。亦名大觉。胜无比等。亦名妙觉。简异菩萨。彼虽二觉。然在因位。未圆满故。唯有如来具足三觉。独名为佛。

    △四辨所化处二。初释二处意复二。初真谛记释。

    【疏】在舍卫等者。处成就也。

    【钞】上生疏云。梵语室利罗筏悉底。旧云舍卫国。讹略也。此云丰德城。在中印度。憍萨罗国之都城名也。为简南憍萨罗。故以都城为国之称。言丰德者。一足财物。二妙欲境。三饶多闻。四丰解脱。国丰四德。故以为名。所言在者。游化居止之义。游化国中。居止园林。故名为在。

    【疏】真谛记云。住处有二。一境界处。(游历之境)谓化在俗之流。二依止处。谓统出家之众。初即舍卫。后即祇园。

    △二婆沙释论。

    【疏】婆沙论云。举舍卫者。令远人知。(国是总名)举祇园者。令近人知(园是别故)。

    △二释二处文二。初释游化处。

    【疏】舍卫此云闻物。谓具足财宝之物。多闻解脱之人。远闻诸国。故义净三藏译金刚经云。名称大城。

    △二释居止处二。初别释园树名义分三。初园树名义又二。初释园树名。

    【疏】祇树等者。即祇陀太子所施之树。给孤长者所买之园。

    △二释施主名。

    【疏】祇陀。此云战胜。波斯匿王太子也。生时王与外国战胜。因以为名。

    【钞】言祇陀者。讹也。正云誓多。此翻为胜。是钵剌犀那恃特王。旧云波斯匿王讹也。此云胜军王。彼王之太子也。太子生时邻国怨至。战而得胜。故为名也。

    【疏】给孤独者。是臣之号。本名须达多。此云善施。谓给孤独即是善施。又常行施故名善施。乡人美之号给孤独(孤者少而无父也。独者老而无子也)。

    【钞】梵语苏达多。旧言须达。讹略也。此云善施。是胜军王之大臣也。

    △二园树先后。

    【疏】然园是须达所买。树是祇陀所施。园总树别先合标园。今以礼别尊卑。故树先园后。

    △三因显伽蓝此方名寺。

    【疏】西国呼寺为僧伽蓝摩。此云众园。以佛教东流初至中国止鸿胪寺宾异域僧。僧既渐多散置别馆。存其本号皆曰寺焉。

    【钞】众园者。是出家众所住园故。后汉第二主孝明皇帝时。摩腾竺法兰初到洛阳。权住鸿胪寺。别创堂殿安之。二僧移入新居。不忘其本故标寺号。又以白马?经至此而死。建塔葬于寺中。因名白马寺。僧史略云。至后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创立伽蓝名为招提。隋炀帝大业年中。改为道场。至唐复为寺也。

    △二买园施树因由二。初叙致因由。

    【疏】其买园施树者。涅槃经说。须达长者为儿娉妇。诣王舍城。因见佛发心请入舍卫说法。佛令舍利弗随归先拣住处。择得祇陀太子之园。长者问买。太子戏云。侧布黄金满即卖之。长者便欲交付。太子云是戏言。共请断事之人断之。被断令依先语。长者载金侧布唯少一隅。太子见其不惜财宝。知佛殊胜。遂施所余之地置立门屋。施园中树以为林荫。

    【钞】被断等者。涅槃等说。净居天子化作断事之者。断与须达。于是布金满地。高敷五寸。壁方十里。少五百步。未满十里。一库金尽。更欲取金。太子知意。自思念言。彼尚倾库修诸福慧。我何所乏而无修建。语须达言。地虽汝主。林树属我。共助成功。具陈供佛。余未遍者五百步地。不须复金。请以见与。我自为佛建立门楼。常使如来经游出入。须达许之。是时须达七日。成立大房足三百口。禅坊净处六十三所。冬屋夏房厨坊浴室洗脚之处。大小圊厕。无不具足。所设已讫。即执香炉遥请如来。佛时悬知是长者心。即与大众至舍卫城。祇陀园林须达精舍。即住其中。佛告阿难。园地须达所买。林树祇陀所施。二人同心共崇胜福。自今已后。应谓此地为祇树给孤独园。如佛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说法华经。慈恩释云。城胜余城。无丽物而不出。法胜余法。无嘉德而不具。山胜余山。为好鸟之所栖止。法胜余法。为上人之所游心。故知玄妙喻通教理。或教妙如城。含妙理故。理高如山。出二乘故。有所表矣。此在舍卫国。国丰四德。表此经中。孝顺设供。拔苦报恩。四义胜故。树胜余树。为释子之林荫。经胜余经。为孝子之依禀。园胜余园。布金买而施佛利生。法胜余法。设胜会而奉僧拔苦。祇陀太子依父王命。修仁蕴德。表佛弟子依法王教。修慈行孝。须达长者济近远之孤贫。行孝顺者救父母之幽苦。佛所施为。事不虚设。皆有表矣。

    △二结归名号。

    【疏】二人共成精舍请佛居之。故云祇树等也。

    △五议所化众。

    【疏】阙众成就者。但文略也。如无常经等。然有其时必具徒众。故经末云。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二发起序二。初释其定趣。

    【疏】二发起序者。此经既以孝顺拔苦为宗。故托救母之缘而为发起。

    △二科经解释。

    【疏】文分为六。第一目连道满。第二知恩欲酬。第三攀慕遍寻。第四得见所在。第五恸哭往救。第六恶习现前。今初。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

    【钞】疏科二。初目连名氏又二。初显姓释名。

    【疏】述曰。此人姓大目犍连。唐言采菽氏。彼国上古有仙常食菉豆。尊者。是彼之种族也。名尼拘律陀即树名也。尊者二亲。因祭此树神而生尊者。故名此也。

    【钞】法华疏云。梵语摩诃没特伽罗。大目犍连讹也。此云大采菽氏。上古有仙居山寂处。常采菉豆而食。因以为姓。尊者之母是彼种族。取母氏姓而合其名。得大神通。简余卑姓。故名大采菽氏。从父本名俱利迦。亦云拘丽多。旧名俱律陀讹也。

    △二呼姓所以。

    【疏】是王舍城中辅相之子。时人贵其种所以称其氏。

    【钞】上生疏云。目连是婆罗门种。与舍利弗少为亲友。同厌俗尘各求出离。互相谓言。若先尝甘露必同其味。后舍利弗。王舍城中逢于马胜为说偈言。诸法从缘生。缘谢法还灭。我师释迦文。常作如是说。舍利弗闻已。即证初果。复为目连说所闻偈。目连闻已。复证初果。遂与徒众二百五十人俱来到佛所。世尊遥见。指告众曰。彼来之者。我弟子中神足第一。佛呼善来苾刍。净修梵行。得离苦际。闻是语已。须发自落。俗裳自变。戒品清净。经七日已。证阿罗汉果。神通第一。按十二由经云。佛成道后五年度目犍连也。

    △二始得六通二。初总释经意复二。初正释。

    【疏】始得六通者。始即是初。初得圣道便度二亲。本因亲而修道故也。

    △二释妨。

    【疏】道虽无异本愿各殊。故诸圣者不必皆尔。

    △二别释六通二初释别名分六。初神境通。

    【疏】六通者。一神境通。智证神境故。亦名如意通。身如其意欲往即到故。

    【钞】神谓神变。灵妙之德。境谓境界。雨花等事。神所变境。名为神境。境体即神。名为神境。通者。无拥滞义。变现神境之通。名神境通。

    △二天眼通。三天耳通。二科合。

    【疏】二天眼通。三天耳通。谓能见能闻。若近若远。障内障外。色声等故。

    【钞】天眼通者。清净色根照境发识。名之为眼。依天修得。名为天眼。有人趣身。引得天眼。眼属色界。亦名天眼。谓由天眼引发通故。名天眼通。天耳通准此。

    △四宿命通。

    【疏】四宿命通。能知宿世本生本事故。

    【钞】宿命通。亦名宿住通。宿世所住寿命。本生族望。本所造作。善恶事业。如是一切皆能知故。

    △五他心通。

    【疏】五他心通。谓于定散漏无漏心。一切能知故。

    【钞】他心通者。他人心品。若定若散。有漏无漏。善恶无记。皆能知故。

    △六漏尽通。

    【疏】六漏尽通。谓身中漏尽而能知故。

    【钞】漏尽通者。漏尽身中。得此通故。又知自他漏染尽故。又无为理漏尽显故。得漏尽名。漏尽之通名漏尽通。六通克性皆智为体。三乘圣人所得神通。胜劣有异如别处说。

    △二释通义。

    【疏】六皆无拥。故总名通。

    第二知恩欲酬。

    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

    【钞】疏科二。初子行孝顺报恩之相分三。初正显报恩孝顺之相又二。初总释经文。

    【疏】述曰。度谓度脱。然报恩两字。但是通标虚位度脱正是其报。乳谓母乳。哺是嚼哺(乳哺如济食。是恩之实事。度脱如扶轮。是报之实事)。

    △二别释三事二。初列三事。

    【疏】然父母有远近。恩有轻重。报有分全。

    △二随列释三。初父母远近分二。初略指远近。

    【疏】远者七世乃至多世。近者即生此身。

    △二广明远世二。初七世父母复二。初依外典说。

    【疏】七世者。外教所宗。人以形质为本传体相续。以父祖已上为七世。故偏尊于父。

    【钞】偏尊于父者。以说此身是父遗体。皆从父姓矣。

    △二依内教说二。初约理正陈。

    【疏】佛教所宗。人以灵识为本四大形质为灵识所依。世世生生皆有父母生养。此身已去。乃至七生所生父母。为七世也。

    △二会经文意。

    【疏】然寄托之处唯在母胎。生来乳哺怀抱。亦多是母。故偏重母。是以经中但云报乳哺之恩也。

    △二多世父母。

    【疏】乃至多世者。于中偏取归依佛已来。所有生身父母。能生我身修道器故。诸佛成道之时。多生父母。皆相会遇闻法获益。

    【钞】此指其时分以分轻重。故说已前已后。若无其身不归依佛。由其父母生于身器。方归依佛。故恩重也。

    △二恩有轻重。

    【疏】恩有轻重者。此生父母最重。余渐轻也。

    △三报有分全二。初双标分全。

    【疏】报有分全者。侍养一生为分。度脱多生为全。

    △二别释分全。

    【疏】故经云。左肩担父。右肩担母。遍行大地。亦不能报恩。故知此生所报为分。设同孟宗董黯董永之类。亦为分也。今经云。欲度父母者。意令得道明其全也。

    △二古圣恩深难报之相二。初直显负恩。

    【疏】若总不报。便是不孝罪人。况加逆事。

    △二举轻况重。

    【疏】且泛论一切人恩。华严经云。不知恩者。多遭横死。观佛相海经云。有恩不报是阿鼻因。诸恩尚然况于父母。父母之恩。无可校量。

    △三父母恩深难报之相二。初引诗显示。

    【疏】故诗云。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乃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第十三周幽王好征伐。人民劳苦。孝子不得终养耳)。

    【钞】蓼。音六。蓼蓼者。长大貌也。匪。非也。伊。唯也。劳苦所役心昧目昏。见长大者莪草。谓非莪草而唯蒿草也。哀哀者。苦恨之貌也。哀嗟苦恨。恨己不得终养于父母也。父母生我勤劬劳苦。不得终于侍养。所以自恨。衔者。含也。恤。忧也。靡。无也。无父依怙。无母倚恃。我出含忧。我入无至。父兮生我。母兮鞠养。拊拍怜我。畜起悦我。长我知见。覆育我身。顾者。旋视也。而旋视我。反复(音覆)视我。父母出入腹厚于我。我今欲报如是之德。恩如昊天。罔无穷极。而难报之。

    △二三藏指陈。

    【疏】故三藏云。父母义高天地。恩深巨海。是以系仰顾腹之恩。思答劬劳之德。

    【钞】系仰者。系心仰念顾视腹厚之恩也。

    △二父母恩重子逆之相二。初引经显示分三。初父母恩重复二。初略示恩深又二。初养育劬劳。

    【疏】父母恩重经云。父母怀抱。含笑未语。和和弄声。饥时须食。非母不哺。渴时须饮。非母不乳。云云。十指甲中食子不净。云云。

    【钞】恩重经云。佛告大众。人生在世。父母为亲。非父不生。非母不育。是以寄托母胎。十月怀身。岁满月充。子母俱险。生堕草上。父母养育。卧在栏车。父母怀抱。含笑未语。和和弄声。饥时须食。非母不哺。渴时须饮。非母不乳。子若饥时。咽苦吐甘。推干就湿。非父不亲。非母不养。慈母养儿。去离栏车。十指甲中。食子不净。子饮母乳。八斛四斗。故言云云。

    △二恩深难报。

    【疏】计论母恩。昊天罔极。呜呼慈母。云何可报。云云。

    【钞】次云。阿难白佛言。世尊。父母之恩如何可报。唯愿说之。佛告阿难。若有慈孝之子。能为父母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造盂兰盆。献佛及僧。得福无量。能报父母之恩。若复有人。书写是经。流布世间。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当知是人。能报父母之恩。故言云云。

    △二广明恩重二。初母暂离儿心惊乳溢复二。初引经显示。

    【疏】至于行来东西邻里。井灶碓磨。不时还家。母忽心惊。两乳流出。即知我儿。家中忆我。即便还家(反如啮指心痛)。

    【钞】啮指者。先贤传云。蔡顺。字君仲。汝南人也。侍母至孝。曾略出。有客来急须见之。母遂啮指。顺乃心痛走归。后汉时人。彼以母思于子。其子心痛。此以子思于母。其母乳流。故云反如。

    △二问答释疑二。初指经伸问。

    【疏】问。详此经文浅朴。偏诫贫贱之流。何也。

    △二三义释之。

    【疏】答。君子自孝。故偏诫小人。又君子有箪瓢之贫。何妨碓磨等事。

    【钞】论语云。子曰。贤哉回也。一箪(笥也)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曰。颜渊乐道。虽箪食在陋巷。不改其所乐也)颜回君子尚有箪瓢之贫。何妨富者而有碓磨之事。

    【疏】又偏叙艰勤之语。始彰鞠养之劳耳。

    △二子欢母喜养育忘疲。

    【疏】又云。其儿遥见母来。或在栏车摇头弄脑。或复曳腹随行。呜呼向母。母为其子曲身下就。长舒两手摩拭尘土。呜和其口。开怀出乳。以乳乳之。母见儿欢。儿见母喜。二情相交。恩爱爱重。莫复过是。云云。

    【钞】次下云。二岁三岁。弄意欲行。至于食时。非母不知。父母行来。值他坐席。或得饼果。不敢啖啜。怀归与子。十来九得。恒常欢喜。一回不得。娇啼佯哭。娇子不孝。必有五摘。孝子不娇。必有慈顺。

    △二子长不孝四。初子长忘恩父母系念。

    【疏】既生长大。朋友相随。梳头摩发。欲得好衣。服盖其身。弊衣故破。父母自着。新好绵帛。先与其子。至于行来官私急疾。倾心南北。逐子东西。

    △二夫妻娱乐疏弃二亲。

    【疏】横簪头上子渐长大。为与索妻。得他女子。父母转疏。私房室内。共相语乐。

    △三亲老无依日夜嗟叹。

    【疏】父母年老。气力衰微。终朝至暮。不来借问。或复父孤母寡。独守空房。犹如客人。寄止他舍。常无恩爱。或无襦被。寒冻苦辛。厄难遭之太甚。年老色衰。多饶蚤虱。夙夜不卧。长吟叹息。何罪宿愆。生此不孝之子。

    △四违骂父母喜顺妻儿。

    【疏】或时呼唤。瞋目惊怒。尽不从顺。妇儿骂詈。低头含笑。乃至云云。

    【钞】乃至云云者。彼云。妇复不孝子复五摘。夫妻和合同作五逆。彼时呼唤急疾走使。父母之语十唤九违。尽不从顺。骂詈瞋目何不早死。强在地上。父母闻之悲哭懊恼。流泪双下啼哭目肿。汝初小时非吾不长。但吾生汝不如本无。佛告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为父母受持读诵书写。父母恩重大乘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一句一偈一经于耳。所有四重五逆十恶等罪。皆悉消灭。永尽无余。常得见佛闻法。速得解脱。

    △三闻者悲伤。

    【疏】帝释梵王诸天人民一切众会。闻经欢喜发菩提心。号哭动地泪下如雨。

    【钞】发菩提心修行作佛。誓报多生父母之恩皆得道果。

    △二释彼经意三。初母慈子逆。

    【疏】评曰。细思其事。诚哉是言。或有母不如此。儿不如彼者。百中无一也。

    【钞】或有母不如此初慈后叹。儿不如彼初娇后逆。而能自幼至长。母慈子孝。儿妇养亲者。百中无一也。若百中有一。千中有十。万中有百。亿中有千。孝者甚多也。目观时事。行孝顺者。万中有一也。

    △二不孝所以。

    【疏】良由众生无始无明。迷真执妄。既根本颠倒。故枝末一一皆然。

    △三念彼沉沦。

    【疏】祸哉凡愚。云何可度。

    【钞】祸哉者。惊叹之词。

    【疏】三攀慕遍寻。

    即以道眼观视世间。

    【钞】疏科二。初别释经文。

    【疏】述曰。观求生处是天眼通。由证道而得。故云道眼。世间有二。谓三界是器世间。六道是有情世间。

    △二总释经意。

    【疏】然尊者丧亲之日犹是凡夫。不知父母生于何道。今成圣果力可追求。故以天眼上下观视。于三界处寻六道身。得通便观。故云即也。

    四得见所在。

    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

    【钞】疏科二。初会不言父。

    【疏】述曰。本观世间。俱寻父母。父生乐处。不假施劳。既非经宗。故此不述。

    △二正释见母三。初总释经意。

    【疏】母生鬼道已属三涂。复在饿中是鬼之极苦。拔济苦者唯盂兰盆。发起正宗意在斯也。

    △二别明因果。

    【疏】生饿鬼中是异熟果。酬引业故。不见饮食是等流果。酬满业故。是悭贪业之果也。皮骨连立是增上果。

    【钞】此况论五果。一者异熟果。谓有漏善不善法。所招隔世自相续身。异熟无记。谓前世造业今世受果。或今世造业来世受果。异时而熟名为异熟。或因通善恶。果唯无记。异类而熟名为异熟。此上二解异通因果。或善恶业未得果时。兴取果用。至得果时。兴与果用。取果与果功用有殊。名之为异。复是能熟。变令熟故。异即是熟。异熟之果名异熟果。二者等流果。此有二类。一真等流。善等三性自类相望。种子引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同等流类名等流果。二假等流。果似先业假名等流。实增上果。如由杀生招短命报。不杀招长命报等。故唯识云。谓习善等所引同类。或似先业后果随转名等流果。三者离系果。圣道离系证无为果。四者士用果。谓诸作者。假诸作具所办事业。得成就故。此有二师解。一云。谓如农夫假诸作具办稼穑果。士用之果也。二云。非唯外色。通于色心。如俱舍说但有因。得俱生。无间。隔越。不生。士用果。如心心所。同聚多法。更互为俱有因。更互为俱生士用果。前念一聚。齐等有力。引次后念。为无间士用果。今世造业来世受异熟果。亦名隔越士用果。无漏心聚断障证灭。亦名不生士用果。无为不生故。五者增上果。因有胜力名为增上。果从彼生。增上之果也。然善恶业。总有三种。一唯感总报。二唯感别报。三通感总别二报。由贪瞋痴发不善业招感地狱鬼畜之果。间断十善感人趣果。纯十善业。感天趣果。总别报业。亦名引业满业。旧钞云。问。如何是引满二业。答。善不善业皆有三品。此复有三。一约境。善则于劣不杀为上。谓蚊蚋等。于胜不杀为下。谓父母等。余者为中。不善翻此。思之。二约心。于善不善。但猛利心作为上。泛尔心作为下。余者为中。三约时。亦通善不善业。三时无悔为上。二时无悔为中。一时无悔为下。此善不善业虽通三类。然取有力引生诸趣果者。而为引业。若无胜力引总报果。但于总报之上别别庄严者。而为满业。又凡作业。有加行根本后起三心。亦取强胜有力。名为引业。除别力劣。名为满业。此中所明悭贪发业。能得四果。除离系果。感总报业。能引鬼趣。总异熟故。感别报业。悭思吝食。能满鬼趣饥饿事故。果似先业是假等流。此能感业有增上力。感鬼形状皮骨连立。是增上果。业有士夫力用之功。招感鬼趣色及心品。是士用果。

    △三重广鬼趣二。初正明鬼趣复二。初引文广示又二。初正理论说亦二。初鬼类差别复分三。初鬼住处。

    【疏】准正理论。鬼本住在此洲之下五百由旬。纵广亦尔。有琰魔罗界(一云在此赡部四边直下等)从此展转。散取余方。

    【钞】由旬。正云瑜缮那。限量义。十六里也。南北曰纵。东西曰广。梵语琰魔罗王。旧名阎罗王。讹略也。此云静息王。能善说法。令受苦者息瞋等故。亦名饶益王。众生受苦不忆旧事。王诲示之令忆旧事。知诸众生各自作业。各自受苦。不生怨恨。新业不作。故业已尽。便得离苦。由此益物。名饶益王。婆沙七十二云。鬼世界主。名琰魔王。鬼趣摄也。瑜伽云。由杂染业。生地狱中。作静息王。按纂疏云。静息王者。琰魔王也。此有二类。一大菩萨化作。二实有情。鬼趣所摄。由治罚鬼。兼地狱生。故生地狱。非地狱趣。如人治罚诸畜生等。

    △二鬼寿量。

    【疏】以人间一月为一日。乘此积月积年。寿五百岁。

    △三鬼流类三。初总有三种。

    【疏】然鬼有三种。一无财鬼。以无福德不得食故。二少财鬼。少得净妙饮食故。三多财鬼。多得净妙饮食故。

    △二别开九类三。初无财三种分二。初引文显示。

    【疏】此三种鬼复各有三。无财三者。一炬口鬼。谓火炬炎炽常从口出。由是前生烧坏村栅。焚炙贤良。以此求财堕于地狱。从地狱出堕此鬼中。故正法念经云。若人贪嫉枉夺人财。破人城郭。杀害抄掠。得财奉王大臣。转增??暴。堕炽然饿鬼中。二针咽鬼。谓头大如山。咽如针孔。由于破斋夜食。盗窃众僧之食故。故斋法清净经云。目连路逢数百万鬼。头如大山等。三臭口鬼。谓口中腐臭。自恶受苦。以多贪名利。自是非他。赞叹恶人。毁谤贤善故。

    △二警诫后人。

    【疏】据此三种。宁吞铁丸。不食信施。

    △二少财三种。

    【疏】少财三者。一针毛鬼。毛利如针。行便自刺。为贪利故。妄行针灸。及刺畜生。但为求财不愈疾故。二臭毛鬼。毛利而臭。自拔受苦。由于贩卖猪羊。烹宰鹅鸭。汤烂刀剥。楚痛难堪。地狱罪终堕斯鬼趣。三大瘿鬼。咽垂大瘿。自决啖脓。由嫉妒于人。常怀瞋恨故。

    △三多财三种。

    【疏】多财三者。一得弃鬼。谓常得祭祀所弃食故。由于罪多福少。少施多悭。弃掷之物方惠施故。二得失鬼。谓常得巷陌所遗食故。以于现财常生悭着。疑欲失者而方舍故。三势力鬼。谓夜叉罗刹毗舍阇等。所受富乐类于人天。或依树林。或住山谷。或居灵庙。或处空宫。形竖而行。属于鬼趣。此等变化多端者。由于因地罪福不精。苦乐之因相杂作故。

    【钞】夜叉。正云药叉。翻为勇健。亦云暴恶。飞行空中食啖生类。此雄者也。雌者地行。名罗刹娑。此云可怖畏鬼。毗舍阇。正云毕舍遮。此云丑鬼也。

    △三余指他文。

    【疏】付法藏传说。僧伽耶舍比丘游大海边。见妙宫殿。其家锁二鬼等。云云。

    【钞】付法藏传第六卷说。僧伽耶舍尊者游大海边。见七宝宫殿。即往乞食。见锁二鬼。各着一床。舍主以食供养比丘。语言大德。慎勿以食与此饿鬼。比丘见鬼饥困。与少许食。鬼得食已。即吐脓血。遍流在地。污其宫殿。比丘怪问。舍主答言。斯鬼前世一是吾息。一是儿妇。我常布施作诸功德。彼恒恚恼。我数教诲。都不纳受。因立誓曰。如此罪业。必获恶报。若受罪时。我当看汝。由是因缘。得斯苦恼。更有多类。如彼说之。

    △二归经所说。

    【疏】今尊者之亲。是无财鬼中炬口鬼也(无财。不见饮食故。炬口。食未入口。化为火故)。

    △二瑜伽论说二。初鬼类差别。

    【疏】又有处说。饿鬼有三种。一外障。得遇水时。即见有人执刀仗等。而障碍故。二内障。口有火炬。或咽如针故。三无障。见河是猛火。或食粪秽。或自割身肉食啖等。

    【钞】瑜伽论说。饿鬼有三。一外障碍饮食鬼。二内障碍饮食鬼。三饮食无有障碍鬼。

    △二归经所说。

    【疏】今尊者之亲。当内障也。

    △二法喻释成。

    【疏】上来诸鬼。皆由自心因行所招。果报必应。譬如影响。由于形声。

    △二劝人省察二。初直劝修善。

    【疏】虽父母至亲。不相替代。故诸智者宜各励心。傥遇善缘不应空过。一朝去世谁为修崇。纵托子孙七分获一。况无孝子悔恨何追。

    【钞】言七分获一者。修福子孙自收六分也。仍须修者运大至诚。仗于三宝威德力故。能令亡者获一分福。若不至诚全无所获。随愿往生经说。父母兄弟亲族为其亡者修福。七分之中获一分也。何以故。缘于前世不信道德。故于七分获一。若以亡者严身之具。堂宅园林以施三宝。此福最多。拔地狱苦。往生浮土。

    △二指事令省二。初示无仁孝复二。初指陈世事。

    【疏】且浊世凡流鲜怀仁孝。唯忧妻子。岂念幽灵。贫贱者迫以饥寒。富贵者荒于财色。设能追福。厌课者多。竭力罄心。万中无一。世途目击岂不昭然。

    【钞】内心不欲外鼓虚名。谓之厌课。竭罄。皆训尽也。击。触也。

    △二引经释成。

    【疏】故恩重经云。夫妻和合。同作五逆。彼时呼唤急速走使。父母之语十唤九违。不相从顺。骂詈瞋目。生存尚尔。殁后可知。

    △二子父相承。

    【疏】自既不仁。儿岂能孝。故昔有送父林野。乃持舆回归。以古观今。虽途迹异而心同也。

    【钞】孝德传云。孙悟之子。元启。时年十岁。其祖年老。启父舆送深山。启苦谏之。父不从谏。启收舆返。父曰何用。子曰。后当送父。父遂感之。收亲侍养。启父不孝。送父深山。启亦效之。收舆送父。上行下效。不孝相承。以古观今。古今迹异相效心同也。

    【疏】五恸哭往救。

    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

    【钞】疏科二。初目连悲哀分二。初疏主润释复二。初以义广释。

    【疏】述曰。悲哀者。生育恩重如上所陈。死别隔生忽然再见。纵使颜容仍旧。亦可啼泣悲伤。况睹鬼形皮骨连立。喉中烟??。腹里空虚。苦似倒悬。命唯喘息。岂不能碎身擗踊竭气号啕。恨罪逆之偷安。痛慈亲之受苦。

    △二显经总相。

    【疏】经标总意。但曰悲哀。细察当时。何疑不尔。

    △二引古证成。

    【疏】故三藏科云。摧恸。释云。感激彻于骨髓。号叫动于天地。

    △二以饭饷母。

    【疏】钵饭往饷者。母既气绵夕漏。厄在朝饥。饥而且渴。理须救济。济此之急。饭食为先。故以钵盛饭。持饷于母。

    【钞】气绵夕漏者。夕。夜也。命唯残喘。气弱绵微。夜永苦长。漏刻难晓。厄在晨朝。饥火所逼。对上夕漏。且云朝饥。实于朝夕皆饥虚耳。

    【疏】六恶习现前。

    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揣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钞】疏科二。初正释此文分二。初总释经意又分三。初业果决定复二。初总明因果。

    【疏】述曰。境随心变。果藉业成。饿因未除。饱缘宁致。

    △二法喻释成。

    【疏】鬼是炬口。食近口而炽然。水作坚冰。冰近汤而确耳。

    △二小圣难移。

    【疏】即知神力不禁业力。除饥要且除悭。故六通往饷而招殃。百味盆维而致苦。

    【钞】禁。平声。盆。器也。百味饮食罗列器中。以奉于母。食变成火...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