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论衡校释最新章节!

    論衡版本卷帙考

    〔日本島田翰古文舊書考卷二〕 論衡二十五卷。殘。宋光宗時刻本。附明修本、通津草堂本、程榮本。今所通行明萬曆程榮刻三十八種漢魏叢書本,以嘉靖通津草堂本為藍本;通津本根原於宋槧明成化修本;明修本則又基於是書。自宋槧明成化修本極多偽誤,後來諸本皆沿其謬。又加之以明人妄改增刪,故有脫一張而強接上下者;有不可句者。諸子頗多粗本,論衡則其一也。是書左右雙邊,半頁十行,行十九、二十、二十一字。界高七寸一分五釐,橫五寸。卷端題「論衡卷第幾」。「王充」。次行以下列篇目。版心記刻工氏名王永、王林、王政、王存中、王璽、徐顏、徐亮、徐彥、陳俊、陳明、李憲、李文、趙通、高俊、許中、方祐、楊昌、朱章、宋端、張謹、周彥、劉文、卓宥、卓宄、卓佑、潘亨、毛昌、洪新、洪悅、毛奇、梁濟等。卷中凡遇宋諱「完、慎、貞、桓、徵、懲、匡、筐、胤、朗、竟、境、恒、讓、墻、玄、鯀、弦、泫、殷、弘、煦、構、敬、驚、樹、豎」等字,皆闕末筆,蓋光宗時刻本也。後人遇宋諱闕畫,乃加朱圍,蓋王山僧徒之所為也。論衡一書,以是書為最善。乃如累害篇「汙為江河」下,宋本有「矣,夫如是,市虎之訛,……然而太山之惡,君子不得名,毛」四百字,此一張,今跳在命祿篇中,宜改裝也。宋槧明成化修本、嘉靖通津草堂本及程榮、何允中諸本俱闕,蓋明修本偶脫此一葉,通津本之所據,即佚茲一張,首尾文句不屬,淺人乃不得其意,妄改「毛」字為「毫」字,以曲成其義耳。愛日精廬藏書志所載元刊明修本、元至元刊本并有,今據祕府宋本補錄。是書紙刻鮮朗,字字員秀,脫胎於魯公,更覺有逸致,宋本之存于今日者,當奉是本為泰、華矣。狩谷掖齋求古樓所收,後歸於況齋岡本縫殿之助。聞諸本村正辭氏,況齋之病將歿,屬之于門人本村正辭氏,且捺一小印以為左券,卷首所捺小圓印即是也。後十洲細川潤次郎先生介書肆琳琅閣而獲之,是書遂升為祕府之藏。惜闕第二十六以下。案宋槧明成化修本者,首有目錄,體樣一與前記宋槧本同。半版十行,行二十字。界長六寸九分,幅四寸七分五釐,長短不齊。其出於明時修版者,縫心上方有「成化九年補刊」字。比宋槧高短三分,橫減四分五釐。通津草堂本之稱,以其版心有「通津草堂」四字。起是嘉靖中袁褧所刻。首有嘉靖十年春三月吳郡袁褧引。體式行款,與明修本相同。但界長六寸四分,幅四寸七分,是為異耳。卷末題曰:「周慈寫。」案嘉靖袁褧刻十一行本六家文選,世所稱以為精絕,祕府收三通。亦有「周慈寫」三字。宜乎是書筆畫遒勁,可以接武於文選。程榮本者,萬歷中程榮所校,首有萬歷庚寅虞淳熙及戊子沈雲揖序。世多有之,故不詳說。

    〔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卷四子類〕 論衡三十卷,宋刻本。余聚書四十餘年,所見論衡,無逾此本。蓋此真宋刻元修明又增補殘損版片者,故中間每頁行款字形各異。至文字之勝於他本者特多。其最著者,卷首至元七年仲春安陽韓性書兩紙,第一卷多七下一葉。餘之佳處不可枚舉,近始于校程榮本知之。程本實本通津草堂本,通津草堂本乃出此本,故差勝於程榮本。其最佳者,斷推此為第一本矣。通體評閱圈點出東澗翁手跡,「言里世家」,其即此老印記乎?俟與月霄二兄質之。宋廛一翁。

    〔孫星衍平津館鑑藏記二〕 明版論衡三十卷,題「王充」二字,末有慶歷五年楊文昌序,稱:「先得俗本七,率二十七卷。又得史館本二,各三十卷。然後互質疑訛。又為改正塗注凡一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字。」此本即從楊本翻雕。每葉二十行,行二十字。板心下有「通津草堂」四字,末卷後有「周慈寫,陸奎刻」六字。收藏有「嘉靖己未進士夷齋沈瀚私印」朱文方印。

    〔葉德輝郋園讀書記〕 論衡三十卷,題「王充」二字,明嘉靖乙未蘇獻可通津草堂刻本。半頁十行,行二十字,版心下有「通津草堂」四字。後有「周慈寫,陸奎刻」。明本中之至佳者。卷一累害篇「垤成丘山,污為江河」下缺一葉,約四百字。其他明刻如程榮漢魏叢書本、何鏜漢魏叢書本缺葉同。因南監補刊元至元本早缺此葉,無從校補也。元本為紹興路儒學刊。余從歸安陸存齋心源皕宋樓所藏本鈔補之。行字數目與此本恰合。孫星衍祠堂書目著錄,平津館鑒藏書籍記亦詳載此本版式行字,而不及缺葉,但未細閱耳。

    〔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十〕 論衡三十卷,漢王充撰。明通津草堂仿宋本。正德辛巳南監補刊本。嘉靖乙未吳郡蘇獻可刊本。錢震瀧本。漢魏本。坊刊本。抱經有校宋本。張金吾云:論衡明刊元修本目錄後有「正德辛巳四月吉日南京國子監補刊完本」記。卷一累害篇「垤成丘山,汙為江河」下一頁,通津草堂以下諸本俱缺。又元至元刊本殘帙一卷,其書合兩卷為一卷,凡十五卷,缺六至十五。半頁十二行,行二十四字。「垤成丘山,汙為江河」下一頁不缺。

    〔悼厂過錄楊校宋本題記〕 宜都楊惺吾氏所校論衡凡五冊,冊各六卷,係漢魏叢書程榮本,卷首有虞淳熙序,卷末為楊文昌後序,用宋本與通津本互校,校文俱用朱墨書于眉端,間亦提及坊本及廣漢魏叢書本作某字者。通卷點讀,時有是正。卷首有楊氏印像,右角上端有長方陽文朱印,文曰:「星吾七十歲肖像。」左角下端有正方陰文朱印,文曰:「楊守敬印。」每冊第一葉俱鈐有陰文「宜都楊氏藏書記」七字章,于眉端右角。

    通卷無題跋,唯卷首目錄之末,題「宋槧本每半葉十行,行或十九字,或二十或二十一字。版心有刻手姓名。缺筆。明刊本版心有『通津草堂』四字,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凡改正,皆係宋本,不悉出也。」云云。今悉迻錄于此本。

    楊氏觀海堂書,收歸國務院。民七、十二月新會梁啟超致書大總統徐世昌,請將楊書捐贈松坡圖書館。徐贈二百七十六箱與之,餘者尚有書目四冊,不下數千卷,仍存國務院圖書室。今歲經清室善後委員會索回,暫儲景山西街大高殿。因助教胡文玉先生之介紹,往迻錄一過,凡四日始告竣事。

    楊氏所校宋本,與予三年前在歷史博物館所校論衡殘本,行款缺筆,一一相符,更足證該館所藏者確係宋槧也。

    十五年三月十二日,全書錄竟,因題記焉。四月十六日,始書於此。 悼厂自記

    〔朱宗萊校元至元本題記〕 七年夏,從硤石蔣氏借得元至元本校勘一過。其書合兩卷為一卷,凡十五卷,每卷首標曰:「新刊王充論衡卷之幾。」半頁十二行,行二十四字。「垤成丘山,汙為江河」下一頁不缺。然其中訛字甚多,疑是當時坊本。蔣氏藏本又多缺葉爛字。

    蔣氏所藏元本論衡,其書合兩卷為一卷,凡十五卷,半頁十二行,行二十四字。與獨山莫氏所稱元至元本行款合。後有某氏跋,首尾爛損。又有乾道丁亥五月二十八日番陽洪适景伯跋,亦破缺不完。意是元本而覆乾道本者與?篇中空缺訛脫之字,於行二十四字者,為參差不齊,然合諸行二十四字乃多在同列,豈其所據宋本為行二十字者與?(陸心源群書校補云:元至元紹興路總管宋文瓚覆宋十五卷本,每頁二十行,行二十字,則蔣氏藏本為覆至元本無疑。莫氏所言至元本行款殆誤也。十月十二日。)瑞安孫氏嘗據元本校程榮本,今觀其所謂元本作某者,雖十六七與此合,而訛脫之字,此尤為多,豈元本本不止一本,而此又元本中之最下者與?七年七月二十三日校錄竟,附識于此,以俟考定。

    〔隋書經籍志雜家〕 論衡二十九卷。後漢徵士王充撰。

    〔舊唐書經籍志雜家〕 論衡三十卷。王充撰。

    〔唐書藝文志雜家〕 王充論衡三十卷。

    〔宋史藝文志雜家〕 王充論衡三十卷。

    〔唐馬總意林三〕 論衡二十七卷。注:「王充。」周廣業注曰:「隋志二十九卷,唐志三十卷。今存卷如唐,惟闕招致一篇。此云『二十七卷』,未詳。」按:宋楊文昌曰:「俗本二十七卷。」與馬氏所見本合。

    〔宋王堯臣崇文總目雜家〕 論衡三十卷。王充撰。

    〔宋尤袤遂初堂書目雜家〕 王充論衡。

    〔宋王應麟玉海六十二〕 唐志雜家,王充論衡三十卷。隋志二十九卷。今本亦三十卷,八十五篇,逢遇第一至自紀八十五。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子雜家〕 論衡三十卷。

    〔明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子雜〕 王充論衡。一部七冊闕。一部十冊殘闕。

    〔明葉盛菉竹堂書目子雜〕 王充論衡七冊。

    〔甯波范氏天一閣書目子部雜家類〕 論衡三十卷,刊本。漢王充著,宋慶歷五年楊文昌後序,嘉靖乙未後學吳郡蘇獻可校刊。

    〔天祿琳琅書目卷九明版子部〕 論衡,二函,十二冊。漢王充著。三十卷。後有宋楊文昌後序。文昌爵里無考,其序作於慶歷五年。稱:「先得俗本七,率二十七卷,其一程氏西齋所貯。又得史館本,各三十卷。於是互質疑謬,沿造本源,又為改正塗注凡一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字。募工刊印。」云云。今考晁公武、陳振孫、馬端臨諸家著錄卷目悉符,則文昌校刊之本為可據矣。此本版心下方有「通津草堂」四字,紙質墨光,係為明製。蓋取文昌定本而重加校刻者。

    〔瞿鏞鐵琴銅劍樓宋金元本書影宋子部〕 論衡三十卷,宋刊元、明補本。此為慶歷中楊文昌刊本。迨元至元間紹興路總管宋文瓚重為補刊,故有至元七年安陽韓性後序。目錄後有墨圖記二行云:「正德辛巳四月吉旦南京國子監補刊。」通津草堂本即從此出。卷末有「汲古閣毛氏收藏子孫永保」朱記。

    〔皕宋樓叢書子部雜家類三〕 論衡,明通津草堂刊本。漢王充撰。載有楊文昌序。

    〔孫氏宗祠書目諸子第三雜家〕 論衡二十九卷。漢王充撰。一明通津草堂刊本。一明程榮本。

    〔稽瑞樓書目〕 論衡三十卷。校本十冊。

    〔世善堂書目子部各家傳世名書〕 論衡三十卷。

    〔述古堂藏書目子雜〕 王充論衡三十卷六本。

    〔錢謙益揖絳雲樓書目子雜〕 論衡。三十卷。王充。

    〔黃丕烈輯季滄葦書目〕 王充論衡三十卷八本。

    〔天一閣見存書目子部雜家類〕 論衡三十卷,缺。漢王充撰。存卷一至二十一。卷二十五至末。

    〔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雜家類〕 論衡三十卷,漢王充撰。其書凡八十五篇,而第四十四招致篇有錄無書,實八十四篇。考其自紀曰:「書雖文重,所論百種。案古太公望、近董仲舒傳作書篇百有餘,吾書纔出百,而云太多。」然則原書實百餘篇,此本目錄八十五篇,已非其舊矣。

    〔藤原佐世日本國見在書目錄雜家〕 論衡三十卷。後漢徵士王充撰。

    〔劉盼遂王充論衡篇數殘佚考〕(見古史辯第四冊六九一頁。)

    論衡一書,今存八十五篇,內惟招致一卷,有錄無書。蓋實存八十四篇,從未有加以異議者。惟予嘗按考其實,則論衡篇數,應在一百以外,至今日佚失實多,最少亦應有十五六篇。今分三項,說明之如次:

    一、以仲任自己之言為證。

    甲、自紀篇云:「按古太公望、近董仲舒傳作書篇百有餘。吾書亦纔出百,而云泰多。」

    乙、佚文篇云:「故夫占跡以睹足,觀文以知情,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衡篇以百數,亦一言也,曰疾虛妄。」(按:百數各本皆誤作十數,今正。百數者,百許也,百所也,今山東言千之左右曰千數,百之左右曰百數,其遺語也。此本由後人誤仞八十四篇為足本,故妄改百數為十數,而不顧其欠通也。)據以上二事,足證今之八十五篇,非完書矣。

    二、以論衡本書之篇名為證。

    甲、覺佞篇 卷十一答佞篇云:「故覺佞之篇曰,人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