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最新章节!

    清神京外栴檀寺沙门 来舟 注

    △四文殊启问心地用观佛果必成。

    由二卷之首。正宗之初。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弥勒等云。我今演说心地玅法。引导众生令入佛智。乃至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妙法。一经于耳。须臾之顷。摄念观心。薰成无上大菩提种。不久当坐菩提树王。金刚宝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彼虽标定。未及详明。时有五百长者。不信大乘。佛为就机。一时权便。且说四恩应报。引入菩提。自尔已来。或因前起后。或随问释疑。或法或喻。短颂长篇。多讚出家。广明兰若。及种种观门行德。然心地二字。于彼诸品。虽义具而文隐。由是文殊大士。恐失大利。特问云何为心。云何为地。佛答三界唯心。心名为地。以完未了之公案也。故有此科。分二。一品题。

    观心品第十

    观心二字。诠尽全经。今略释大义。观指一切修行人能观无分别智。心为所观之境。如经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穀五果从大地生等。一切凡夫亲近善友。闻心地法。如理观察。如说修行。如是之人。能断二障。速圆众行。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释曰。既云如理观察。谓如如理中。清淨本然周徧法界。今用妙智谛观。三界万法。一切染淨因果。皆缘生无性。当体即真。由是妄想化为真智。生死即是涅槃。万法全是真如。所以二障顿空。众生皆圆。菩提即证。未离寸步。本来是佛。且略释大义。备在经文。

    △二经文二。一文殊问三。一经家叙置。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曲躬合掌。白佛言。

    △二正问心地。

    世尊。如佛所说。告妙德等五百长者。我为汝等。敷演心地微妙法门。而此道场。无量无边人天大众。皆生渴仰。我今为是启问如来。云何为心。云何为地。

    初六句。是文殊述佛开示之语。即二卷初。我今演说心地妙法等。其实正对弥勒。傍及大众。只因妙德等五百长者。闻大乘法。将欲退息。作发起之端。引起全部。故今文殊述之。不述告弥勒。且述告妙德等。亦文殊随便述之也。而此道场下四句。亦述大众仰慕之心。如枯渴之思饮。如赤子之望母也。我今下正问心地。

    △三哀恳垂慈。

    惟愿世尊。无缘大慈。无碍大悲。为诸众生分别演说。未离苦者令得离苦。未安乐者令得安乐。未发心者。令得发心。未证果者令得证果。同于一道而得涅槃。

    佛观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当作佛。不待结缘而后度之与乐。故曰无缘大慈。(慈能与乐)无碍大悲者。谓阻隔不通曰碍。如度有缘而不度无缘。是通于有缘而碍于无缘也。以佛慈平等。不择怨亲。皆与拔苦。故名无碍等。分别下。欲将心地二字。分释真妄。辨别因果。展演其旨。以尽其义。故曰演说。未离下正明演说之益。然此四句皆通凡小。谓凡夫未离四相逼迫之苦。(四相即生老病死)小圣未离变易生死之苦。(因移果易故曰变易)佛若开演心地。凡夫不为四相所逼。小乘不为变易所移。故曰令得离苦。未安下。谓凡夫离四相曰安。证涅槃为乐。二乘离变易为安。证菩提为乐。佛今开演。令彼凡小离二种不安获二种乐处。故曰未安乐者令得安乐。未发下。或发厌离三界心。或发无上菩提心。欲佛开演令彼发之。未证下。或证二乘果。或证如来果。彼既未证。必不知修证之方。愿佛说与令其证之。以上义通权实。各随机故也。同于下。谓以上四事。言虽通权。义乃从实。故曰同于一道。一道即佛道也。涅槃亦即如来无馀大涅槃也。

    △二如来答七。一答问仪式五。一经家歎德。

    尔时薄伽梵。以无量劫中修诸福智。所获清淨决定胜法大妙智印。印文殊师利言。

    薄伽梵含多义不翻。如前解。无量劫中者。远叙多生已经之时。数超意表。故曰无量。修诸福智者。因行也。如法华云。佛曾亲近无量百千万亿诸佛。释曰。既能亲近必能供养。即是修福。又曰尽行诸佛无量道法。释曰。此即修智。所获下由因致果也。纤尘不染曰清淨。一获永获曰决定。又彻了不疑曰决定。权实一体曰胜法。称体周徧曰大智。朗鉴真俗曰妙智。以智喻印者。印即天子之玺。百官之章。印之于纸则取信也。今以如来之智。印定文殊为诸佛母。令诸大众信为古佛。非释尊之弟子。今经家叙之。令取信也。

    △二如来讚美。

    善哉善哉。汝今真是三世佛母。一切如来在修行地。皆曾引导初发信心。以是因缘。十方国土成正觉者。皆以文殊而为其母。然今汝身。以本愿力。现菩萨相。请问如来不思议法。

    双歎善哉者。合佛志愿也。心地法门。是佛本志愿说者。由此一请。跃然而说。故深讚也。汝今下印证为佛母。一切下释佛母义。然母能生子。亦能成子。喻文殊以大智慧生人正信。亦成人果觉。故印之曰真是佛母。一切下正出能生能成之义。良以信之与果。皆从文殊开示。引之发心。导之修证。有此生成之德也。以是下结成佛母。十方国土者。皆指同居土言。成正觉者即是诸佛。意谓从等觉断生相。证妙觉究竟成佛。皆赖文殊引导之功。故为母也。华严文殊表根本智。以非智不能成佛。如非母不能生子也。然今下讚果后行因。本愿者谓本是古佛。现为菩萨相貌者。葢为辅佛扬化也。请问下明代众申请。然心地法门。离言相。脱意表。贵乎默契。岂容意路言说。故云不思议法。

    △三诫听许说。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普为分别解说。

    初二句诫听。次二句许说。应知普为二字。应文殊之请辞。曰而此道场无量无边人天大众皆生渴仰。故世尊云吾当普为。分别下亦应文殊之问辞。云何为心。云何为地。及为诸众生分别演说。故如来应之曰分别等。

    △四当机领诺。

    唯然世尊。我等乐闻。

    △五歎佛四智。

    尔时薄伽梵。妙善成就。一切如来最胜住持。平等性智。种种希有。微妙功德。

    此歎平等性智也。妙善成就者。即转凡成圣。变化之功。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无有称而称之曰妙。转第七识心品。化为平等性智。故曰成就。一切如来为能证之人。最胜住持为所证之法。以尊重超表曰最胜。体证秉任曰住持。佛为最胜之人。成就最胜之智。然智称平等性者。以法性平等。智能称性故智亦平等。种种下。正显平等义。情与无情类多无数故云种种。由得此智。万法不以无情观。众生不以有情观。一味平等。唯佛所证故云希有。微妙功德者利他德也。谓既观一切众生万法真如平等。故随根示现开导证入。皆获平等。与己无异。

    (微妙者不测也。谓众生根性不同。佛能随之。说三乘法。开示引导。然后会权入实。皆令证入佛乘。故曰皆获平等。与智相合。即权入实。不可思议。故曰微妙功德)。

    (○唯识论云。如来观一切法与诸众生皆悉平等。以大慈悲心。随其根机。示现开导。令其证入。与经文别而义同也)。

    已能善获一切诸佛决定胜法。大乘智印。

    此歎大圆镜智也。唯智印二字是镜智义。上三句显诸佛同证也。善获者非声闻之苦修也。以大乘教中但转第八识心品成智。不然而然故曰善获。最上法门。诸佛必证。故曰决定。镜智普照故曰胜法。智印者显镜智之功能。如圆镜悬于空中。森罗万象影印镜中。镜不离影。影不离镜。影即镜。镜即影。虽影镜相即。而不妨影镜各分。以喻显智。智照万法。全法皆智。是亦智法相即而条然。理智互融而各体。理事无碍。不可思议。故曰大乘智印(唯识论云。转第八心品成大圆镜智。谓如来真智。本性清淨。离诸尘染。洞彻内外。无幽不烛。如大圆镜。洞照万物。无不明了。亦与此经。文别义同)。

    已善圆证一切如来金刚秘密殊胜妙智。已能安住无碍大悲。自然救摄十方有情。

    此歎成所作智也。已善下。即转前五识心品成智。一切下金刚为喻。取坚利之体用也。秘密即定体。如金刚之体坚。魔不能坏也。殊胜妙智者。即从体起用。因定起智也。已能下正出智之体用。安住即体之不动。大悲即用徧十方。神通变化随类利生。如空谷答响。皓月临池。故云无碍。救谓大悲拔苦。摄谓慈能与乐。有情即所为众生。乃圣人所应作事。故曰成所作智(唯识论云。如来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世界。示现种种神通变化。引诸众生令入圣道。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已善圆满妙观察智。不观而观。不说而说。

    此歎玅观察智也。已善下。即转第六识心品成智。圆满即是成义。既得此智。善能观机说法。故曰妙观等。不观下正释妙观察义。良以不观即是无心。而观即是能照。从无分别智中。起分别用。虽能观察。不被物转。亦如镜照相。镜亦无心。然既不观而观。观即无观也。不说下。不说即是无言。而说即是现言。亦如天皷无心。而能说法。所谓默即说也。然既不说而说。亦说即无说。所谓说即默也。可谓真妙观察智。(唯识论云。如来普能观察诸法圆融次第。复知众生根性乐欲。以无碍辩才。说诸妙法。令其开悟。获大安乐。亦与此经义合)以上四智。非佛说。亦非文殊所歎。乃经家歎之耳。(结集之人为经家非译人为经家也)因四智义深。故分为四段释之。

    △二正答所问四。一总标心地。

    是薄伽梵。告诸佛母无垢大圣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言。大善男子。此法名为十方如来最胜秘密心地法门。

    初五句经家叙置。诸佛依文殊成道。故曰佛母。无垢者歎洁白德。谓若存法执。染污性地为垢。文殊古佛现身早已尽矣。故云无垢。因是古佛故云大圣。既现菩萨辅弼世尊。故佛又称大善男子。此法下始标名目。为诸佛通修之法。故云十方。非时不传故云秘。非机不授故云密。凡得此者成佛故云最胜。灵明之性谓之心。轨持成道故云法。一切功德相好皆从心生故云地。悟此一心通入佛位故云门也。所谓诸佛之心印。众生之达道。教网之弘纲。禅门之要关也。

    △二广演差别分二十五科。一凡夫顿悟。

    此法名为一切凡夫入如来地顿悟法门。

    一切凡夫者。乃皆有生死之类也。如来地者。即佛果位也。欲离凡夫生死。入如来果位者。须悟此心。悟者非知解可比。即止绝妄心。专住正念。忽然迷惑顿销。亲见本性。如大梦觉。是为真悟。若依稀瞒顸。便是野狐禅非悟也。顿者不待多时。亦无位次一念不生。正智忽现。是为顿也。楞严云。狂性歇处。即是菩提。始知生死本无。涅槃本具。博地凡夫本来是佛。据此则为顿教大乘。

    △二菩萨正路。

    此法名为一切菩萨趣大菩提真实正路。

    菩提者佛位之智果也。凡得菩提者成佛。佛乃道后之果号。菩萨为趣向菩提之人。是道前之因号。惟菩萨证佛果。如鲲化鹏。理必然矣。真实正路者。路即达道。真者不妄。拣外道之邪执。实者非虗。拣二乘之权道。正者不偏。拣权教之未中。大者尊称。拣权小之未达。此谓菩萨为大机。菩提为大果。心法为大理。正路为大教。所谓由大机。从大教。悟大理。证大果。楞严云。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是也。

    △三诸佛宝宫。

    此法名为三世诸佛自受法乐微妙宝宫。

    宝宫者为王之所依。喻心地法门为佛之所依。法乐即性具之德。唯证方知。故云自受。一佛如是。诸佛亦然。故云三世等。

    △四有情宝藏。

    此法名为一切饶益有情无尽宝藏。

    宝藏者为盛宝之聚也。以多宝为藏。喻此法门。若有情得之则饶益无尽。然珍宝只益一世。法宝益之无穷(若换作饶益一切有情。则见文顺)。

    △五菩萨智处。

    此法能引诸菩萨众。到色究竟自在智处。

    菩萨虽为大机。须从此经引发也。到色等者。起信论云。十地菩萨。于色究竟天。现最高大身。究竟成佛。自在智处者即佛果。唯佛五住惑尽。二种死亡。亲证菩提智果。受享法乐。故云自在。智处之处字约义说。即真理。为智之所依。如人依处。约文说仍是色究竟天。

    △六后身导师。

    此法能引诣菩提树。后身菩萨真实导师。

    前科色究竟天。为成报身佛处。此菩提树。为成化身佛处也。如释尊于毕鉢罗树下成菩提道。以菩提名树。故云菩提树。后身者。谓从无始已来。受身无量。至于今生成道为最后之身。一刹那间成佛。再不受二种生死。故云后身也(此约果报身说。莫以应化为难)真实导师即此法门。有缘斯遇。顿然发心。依之修证。归功于经。故尊此法为导师。

    △七满愿宝珠。

    此法能雨世出世财。如摩尼宝满众生愿。

    雨音玉。自上而下曰雨。财谓法财。世间法财即戒善有漏禅定。出世法财。即无漏称性禅定智慧三昧解脱等。经为能诠。心地及法财为所诠。人若披览悟此。法财具足。如经中雨出也。摩尼此云如意。谓如众生之意也。凡有求者。此宝中即出。故云满众生愿。良以经中雨法财。摩尼雨珍财。法喻对看。文义可知。

    △八诸佛本源。

    此法能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功德本源。

    诸佛皆悟心地成道。故以心地为本源。

    △九能销恶业。

    此法能销一切众生诸恶业果。

    法依悟证。诸惑顿销。业果自无。

    △十从愿如印。

    此法能与一切众生所求愿印。

    众生有愿必求。若遇此经。求之必得。感应道交。岂可思议。印者信也。谓有求则应。信之如印矣。

    △十一能度险难。

    此法能度一切众生生死险难。

    众生不独凡夫。亦兼二乘。生死不唯分段。亦兼变易。人间八苦为难。诸天五衰为险。又界内生死为险。界外偏空为难。若依此法修证。皆能度之。

    △十二能息苦浪。

    此法能息一切众生苦海波浪。

    苦海喻生死。以五浊逼迫不由自己。故云苦海。波浪喻烦恼。前念灭后念生。如波浪相续。又三界如苦海。生死如波浪。依法修行。皆能顿息。

    △十三能救急难。

    此法能救苦恼众生而作急难。

    急难者。紧急之难也。如枷鎻囹圄等。但而作二字。于文欠顺。将而字当自字看则明矣。谓苦恼本无。众生自作。祸到临时。岂能逃遁。若有缘遇此。转恶从善。则急难化为功德。苦恼转为乐境。是为能救。

    △十四能竭苦海。

    此法能竭一切众生老病死海。

    生老病死。人皆有之。皆约五蕴身言。谓蕴成曰生。蕴熟曰老。蕴危曰病。蕴坏曰死。不言生者。以生为众生顺习。馀三为众生违境。若能依此修证。则老病不生。死海顿竭。

    △十五成佛种子。

    此法善能出生诸佛因缘种子。

    法为佛母。依法成佛。如母生子。故曰出生诸佛。然佛性为亲因。此法为助缘。种子犹为教法之所薰。谓由前生。或今世。偶闻此法。薰成种子。资发因性。复遇此法。为引起之缘。故从种子发起现行。遂能依教修行。圆满成佛。归功于经。故云善能出生等。

    △十六破暗如炬。

    此法能与生死长夜为大智炬。

    生死场中无有智慧。如长夜不具三光。若遇此法。依之作观。则真智现前。无明顿灭。可谓千年暗室一灯能破。故云智炬(炬者火把也。然木生火。能破黑暗。喻依经起智。能破无明)。

    △十七助勇如甲。

    此法能破四魔兵众而作甲冑。

    甲冑者临阵护身之具也。有二益。一能助勇。二能无畏。喻此经观法。助行人之勇。不畏四魔。四魔谓烦恼魔。死魔。阴魔。天魔。魔云杀者。能杀法身慧命故。若遇此法。依心作观。如被甲破敌。则烦恼顿销。生死亦尽。天魔远遁。不受后有。阴魔何在。

    △十八标指如旗。

    此法即是正勇猛军。战胜旌旗。

    旌旗者军阵之标具也。正喻此法。战即交锋。谓生死惑业为人怨敌。行人破惑如正军讨贼。虽有勇猛之力。交战之势。必假标具为指挥。则战之必胜。喻此法之观门。为行人破惑之指挥也。

    △十九摧运如轮。

    此法即是一切诸佛无上法轮。

    妙法如轮有二义。一摧辗义。能破惑故。二运载义。达彼岸故。人若乘之。则能成佛。故曰无上法轮。

    △二十摧惑如幢。

    此法即是最胜法幢。

    依心作观。仍观自心。忽然顿悟。邪惑皆空。如幢摧邪也。

    △二十一策进如皷。

    此法即是击大法皷。

    皷有催阵之功。法有策进之力。故云法皷。如来说法令人进道。如击皷摧兵也。

    △二十二警众如螺。

    此法即是吹大法螺。

    螺有警省之功。经有启悟之方。大法如螺。故云法螺。如来说法如吹螺警众也。

    △二十三尊如师子。

    此法即是大师子王。

    师子为兽中王。此法为法中王。取尊重义。

    △二十四师吼降魔。

    此法即是大师子吼。

    师子哮吼百兽脑裂。此法宣演。魔外惊惶。故为喻焉。

    △二十五赏罚如王。

    法此犹如国大圣王。善能正治。若顺王化。获大安乐。若违法化。寻被诛灭。

    国大圣王即是天子。善以正法治世。诸候及百姓。顺从其治者则称赏受乐。违则必罚矣。寻者疾也。谓不待其时也。然罚之必欲诛灭者逆罪也。法亦如是。法喻圣王。观喻正治。一切众生喻诸候百姓。若依法作观。究竟解脱。如大安乐。不能观者。则究竟沉沦。如违之遭诛也。以上二十五喻。广演差别。显法利之胜。先能警发人心。启人乐欲。后方正答。亦世尊之巧示。非好繁文。

    △三正教心地。

    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穀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主者君领也。宰治也。以喻真心为圣凡依正之君主故。良以真心随缘能成三界依正万法。会诸万法仍是一心。故为三界之主也。能观下二句。谓智者遇此圣教。依教能观。即以无分别智。照见五蕴万法依正圣凡了不可得。则不为五蕴所覆。亦不为圣凡所隔。亦不被生死所缠。度过一切苦厄。故云究竟解脱。不能下反此。谓凡夫不觉。外道邪观。皆不能透脱。仍在生死。故云究竟沉沦。清凉云。得其门也等诸佛于一朝。失其旨也徒修因于旷劫者是也。以上总出心字之义。众生下喻明地字。故云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穀下出地功能。五糓者黍(粟稷)菽(众豆)麻(芝麻胡麻等)麦(大麦小麦)稻。(粳糯)五果者核(枣杏等)肤果(梨柰等)殻果(椰子胡桃等)桧果(松栢子等)角果(大小豆等)谓地有生诸糓果之能也。如是下以心合地。谓心能执持。即心是法。故云心法。生世出世者。即心之功能也。谓心随染缘则生世间依正等法。随淨缘则生出世间依正等法。善恶五趣即世间正报。善谓人天。恶即三途。有学无学等即出世间正报。研真断惑为有学。即三果四向。真穷惑尽为无学。即四果罗汉。而独觉出无佛世。义兼缘觉。菩萨为道前因人。亦该贤圣。如来为道后果人。出世独尊。以是下指因结答。谓以是心能生道之因缘。所以云三界唯心等。应知三界义兼内外。以生世间善恶五趣即是界内。以生出世独觉菩萨等故该界外。既随染淨二缘。生世出世善恶凡圣等。故知三界内外依正。总是唯心。以心生圣凡故心为地。

    △四断障成道。

    一切凡夫。亲近善友。闻心地法。如理观察。如说修行。自作教他。讚励庆慰。如是之人。能断二障。速圆众行。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凡夫既言一切。犹不独指界内。如天台云。别教十信菩萨为外凡。三贤位菩萨为内凡。亲近下。虽言善友。实乃求师。乃圆顿师友也。又师者非独凡类。亦兼诸佛也。谓师友有教授之功。故必亲近也。闻心地法者。法即此经。为成圣之缘。以非法不能轨持。故须闻之也。如理观察者即空观也。(谓理中无物。惟一真空)如说修行者。义兼诸行。即依教奉行也。自作教他者。两利之功也。讚谓美言歎法。励谓勉力劝人。加之庆己庆人。以法慰众。即假观也。又如说修行一句亦中道观。所谓涉有不碍观空。即诸法而证实相。良以如来所说意在中道。如说修行即行中道。故知为中观也。如是下显修行功効也。谓既修中观不著空。即断所知障。不著有。即断烦恼障。故曰能断二障。速圆众行者。速圆拣非渐修。众行拣非偏悟。所谓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一成一切成。一证一切证。由是众行既圆。故疾得阿耨菩提。此皆圆顿上乘之旨也。

    △三兼释转难四。一文殊转难六。初引佛所说。

    尔时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

    且牒佛语义在下科。

    △二问心何为染。

    心法本元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瞋痴。

    文殊据真疑妄。谓心法本元。灵明洞彻。清淨湛然。故云不染尘秽。然尘秽即无明妄想诸烦恼等。此则判定一心本淨也。云何下述疑。谓既云心法。理应清淨。其贪瞋痴元是染法。与心相反。故问云何等。此因小乘教中。言六识三毒建立染淨根本。尚不言赖耶识。何况真心哉。今既言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则为心染三毒。与妄心何别。良以真心有不变随缘二义。文殊但知不变之体。不知随缘之用。故述之辩之。然非实不知。为诸众中有疑者。而故问也。

    △三述心法本空。

    于三世法谁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

    此言三世不可得心也。谁说为心者。即是说谁为心也。虽狐疑不定。而言活意决也。过去下正述三世不见心。言过去求心。过去之时已灭。若未来求心。时尚未至。若现在求心。时则不住。谓念念迁谢新新不住。石火电光眨眼便过。求三世尚不可得。心何所表焉。

    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

    此又显三处不可得也。诸法不出十八界。随拈一法。皆有体相。体中曰内。体表曰外。性相二字皆约真心说。若谓诸法之内求心之体性。奈诸法之体坚实无空。真心何在。故曰性不可得。若向诸法之外相求心。然所见皆物之相。非心之相。故曰相不可得。若向诸法内外两楹之中求心。奈何物里仍内。物表仍外。表里求中且不可得。而中间尚无。真心何依哉。故曰都不可得。(都者言中既不可得。而心亦不可得)然则不可得者非断灭见。乃心法纯真不受染污故。

    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

    此则结无形处也。本来无者谓非今所辩始无。以其本来当体元无。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虗妄。是以形相住处皆不可得。

    △四述五目不覩。

    一切如来尚不见心。何况馀人得见心法。

    心即如来全体法身。如眼有见不自见眼。心即是佛。安能自见。虽佛眼犹不能覩也。馀人非独凡夫。乃至菩萨。谓凡夫全迷。菩萨带惑。故不能见。良以馀人不见。犹非如来之不见也。如来全体即心故不自见。馀人为无明所障故不能见。便是地上等觉。见真如犹隔罗縠观月。实未了了见之也。问。心既无形。何又言见。答。此非眼见。以大觉为见。又问。经云初地菩萨为真见道。何得不见。答。由断异生性障。无有分别。所显真理初能觉之。是为见道。乃分见也非全见。以法执俱生尚在故。

    △五明从妄生法。

    一切诸法从妄想生。以是因缘。今者世尊为大众说三界唯心。

    初二句标妄。三句承妄。末三句归妄。是知文殊与佛唯心是同。其义各别。文殊谓真不容染。亦不生法。能生法者妄想也。故曰一切诸法从妄想生。以是妄想为生法之因缘。据此则知今为众说三界唯心者。乃是妄心非真心也。而佛义全归真心。以其随缘现相为生。如镜体无尘。亦随缘现相。虽万相纷然。镜体不动。亦无染著。真心亦尔。虽万境全彰。一心不动。何妄想能而真心不能耶。故后有种种喻法。显真心随缘之用也。

    △六哀求解说。

    愿佛哀愍如实解说。

    如实等者。如真如实际分解而说。毕竟云何生法不碍真理。

    △二佛以喻释二。一牒前所问。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问。心心所法本性空寂。

    文殊所问但言心。未言心所。今佛言心所者。谓心王心所同一类故。是则心王心所。皆真心随无明转变而现。体即是真。如汝所问本性空寂者。即述诸法内外性相不可得。以不可得。即本性空寂也。

    △二诸喻类释。

    我说众喻。以明其义。善男子。心如幻法。由徧计生。种种心想受苦乐故。心如水流。念念生灭。于前后世不蹔住故。

    心如幻法者。如绾巾所成之兔。呪草所成之龙。为幻成之法故名幻法。喻上幻法本无。由幻术所成而见有。幻术者成幻法之缘也。以随缘成相故有幻法。心亦如是。本来无相。由无明徧计为缘。生种种心。(即八种识及诸心所)心想为徧行心所之一。义亦兼馀。受苦乐者。即有情众生随类受报。所谓无众生处见众生。无苦乐处受苦乐。皆真心随染缘义也。然正随缘时。真体不变。依旧澄湛。荡无纤尘也。心如水流者。水喻真心。流喻诸法。然水本不流。随风缘等而妄见流相。故前灭后生。无蹔时之停住也。心亦如是。本无生灭。由妄想缘。见诸生灭。亦无蹔住故也。

    心如大风。一刹那间历方所故。心如灯焰。众缘和合而得生故。心如电光。须臾之顷不久住故。心如虗空。客尘烦恼所覆障故。心如猿猴。游五欲树不蹔住故。

    此下诸喻。俨然似妄心作用。但妄心无体。忽起忽灭。体即是真。妄为心上之迷。若觉迷迷灭。觉不生迷。唯一真心。今所喻者。皆随染缘。有种种用。生诸万法。所以佛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有随缘义故。若会妄归真。始无二法。当体是真。学者知之。风者大块之噫气。刹那间者时之促也。历为经历。方所即所过之处也。谓风本无形。有时而动且徧也。心亦如是。本自无形。亦有时而现。尽其所感无不徧也。心如灯??者。谓灯焰本无。由油炷火众缘和合而得生焰。心亦如是。应缘和合而能现之。如摇扇则风现。凿井则空现。击石则火现。人感则现人。物感则现物等。前喻能徧。此喻能现。心如电光等者。电取忽现即灭。故不久住。心则随现即灭。生灭同故。楞严云。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空者。虗空无物。云能障之。虽障不坏空体。喻真心无物。客尘烦恼所障。亦不坏真体。(客尘为喻。客言不住。尘言不定。喻见思二惑)猿猴蹈树而不蹔住。喻心随五欲现诸识故。(五欲即色声香味触)六识缘境。亦无住故。问。猿猴喻妄心则可。今喻真心何谓。答。真心为主。妄依真现。解中诸识即妄心。亦真心之所现。今借妄显真。故喻真亦可。

    心如画师。能画世间种种色故。心如僮僕。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独行。无第二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心如怨家。能令自身受大苦故。

    画师但言工巧。作模涂彩。最可观故。心亦如是。现出世间诸画图故。(一切山河大地。情与无情。树木华卉。千态万状。可为??图耳)僮僕随主人策役。真心随烦恼策役。(只言随染缘有作用。如僮僕有能干。随主役使也)独行者无伴。喻三界唯心。更无二法。国王起种种事者。如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唯天子自在。喻真心随缘成种种事。全体不变。亦自在故。怨家者。已往有讐。念念欲报。如卧棘甞胆。故云自身受苦。喻心随恶缘枉入生死。令身劳碌。恒受诸苦故(喻中实受大苦。如昼夜不安等。法中虽入生死。自体不变。亦分喻也)。

    心如埃尘。坌污自身生杂秽故。心如影像。于无常法执为常故。心如幻梦。于我法相执为我故。心如夜叉。能噉种种功德法故。心如青蝇。好秽恶故。心如杀者。能害身故。

    尘埃秽身。喻烦恼污德也。影像非真。亦无久常。而愚者执常也。心亦如是。所现之相即真心之影。众生不了执为实有故。幻梦非真。梦中之人执为实有。若大惺悟知梦本空故。又见幻之人执幻为有。幻灭之时知幻本无。然梦幻皆喻我法二相。本非实有。愚人不达执为我故。心如夜叉者。喻心随恶缘堕恶道。如夜叉噉人肉。喻恶道伤功德故。青蝇好秽恶。喻心随染缘著五欲故。杀者能害身命。喻心随恶业能害慧命故。

    心如敌对。常伺过故。心如盗贼。窃功德故。心如大皷。起鬬战故。心如飞蛾。爱灯色故。心如野鹿。逐假声故。心如羣猪。乐杂秽故。心如众蜂。集蜜味故。心如醉象。耽牝触故。

    敌为讐敌。伺为窥伺。见讐人有过则能侵害故。此喻心随恶业侵害善事故。盗贼能窃财物。喻心随恶业能窃法财故。皷能催阵。助战不怯。喻心能催志。起精进故。飞蛾爱灯不知伤身。喻心能爱欲不知损德故。野鹿逐假声而丧命。(猎人巧作类母鹿之声。羣鹿皆集。猎师人射之。即逐假声丧命)喻心随声而迷真。羣猪乐秽而为乐。喻心得财利而欢呼。众蜂集蜜喻心著五尘。醉象耽牝触(牝即母象触即交遘)喻心贪婬秽。以上共二十七喻。通喻真心随差别缘。成种种业。类妄心而实非妄心。乃真心不变之大用也。人若迷之则为业果。悟之则为大用。此因文殊说妄想能生。而真不受妄。故佛以种种喻。说真心随缘现相。故为三界主。华严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也。应知文殊约体言。故云真不受妄。如来约用言。故能随缘。

    △三深谈心法七。一释妄心本空。

    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于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著。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

    如是所说者指上诸喻也。心即八个心王。心所法即五十一个心所。无内无外等准前解。谓诸法中求心了不可得也。去来下亦三世不可得。故曰超越。非有者谓无色无声。非无者谓昭昭灵灵。常怀染著者带妄说真也。以藏识含染法种子也。从妄缘现者遇境生现行故也。缘无自性即法空也。心性空即心空也。(缘即五尘心即王所)心境空处即是真心。所谓即一切法。离一切法。真心之谓欤。

    △二释真心本寂。

    如是空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本无生处。亦无灭处。亦非远离。非不远离。如是心等不异无为。无为之体不异心等。心法之体本不可说。非心法者亦不可说。

    如是空性者。指前心法皆空。所显真空妙性也。此句标定。下皆释义。万法缘聚而生。此性不生。万法缘散则灭。此性不灭。既无生灭。则显真常也。来去者往还也。谓时有迁流。物有往还。性无往还。显当体不动也。理无二法故一。事有千差故异。此性随缘成事故不一。自体不变故不异。断常者即外道之边见也。此性不著二边。故曰非断非常。本无生灭处者。谓众生有生死定处。万物有成坏定处。此性如水上葫芦触著便转。日中宝石色无定形。生灭尚无。云何有处。凡有违境厌之则远离。有顺境爱之则不远离。此皆妄心用事憎爱如此。真性不然。无诸情谓。故皆非之。如是下即前不生不灭等妙性也。然心之与性。称谓虽别。体则是同。无为即如如理。谓真理不动。无所作为故名无为。心者即随缘智用也。心不异无为者智与理冥。无为不异心等者理与智冥。是为双表。心法等二句是为双遮。若无为唤作心法。强安其名。故云本不可说。若唤作非心法者。话为两橛。故亦不可说。

    △三徵释离过。

    何以故。若无为是心即名断见。若离心法即名常见。永离二相。不著二边。

    初句徵上两不可说之意。若无下释。谓若无为之理毕竟是心智者。则智有理无。失其真心不变之体也。故云即名断见。(断灭心体之见)若离心法者离者非也。谓若无为毕竟非心智法者。则理智各体。永堕无为之常。失其真心随缘义也。故云即名常见。以上皆反释其非。永离下方出正义。二相即心相。无为相。离者不执著义。谓不执无为相。则不失随缘义。即永离常见也。不著心相。则不失不变义。即永离断见也。然所以永离不著者。恐人执著以为定相。故此永离扫人情见耳。二边即断见常见。上文遮表不定者。恐落二边之定见故皆不著。

    △四达悟见真。

    如是悟者名见真谛。悟真谛者名为贤圣。

    如是二字指上永离等二句。悟者即醒会也。谓若醒会此道。则永离二相不著二边。即合中道纯真。故云名见真谛。见即悟也。悟真下二句承悟定名。谓悟之浅者为贤。悟之彻者为圣。

    △五释心平等。

    一切贤圣性本空寂。无为法中戒无持犯。亦无大小。无有心王及心所法。无苦无乐。如是法界自性无垢。无上中下差别之相。何以故。是无为法性平等故。

    一切贤圣者引已成之贤圣也。(十住十行十迴向为贤。十地等觉为圣)性本下明贤圣所证之无为真谛。性即真谛之体也。本空寂者但标定。谓本来空寂非致之始空也。无为下正释寂义谓真谛无为法中本来平等。当体不动。亦复不变。故名无为即空寂义也。戒无持犯者。为性具之戒。本无止作之持。亦无破毁之犯也。亦无下通拣差别。谓无为平等。故无贤圣之大。亦无凡愚之小也。心王带妄。心所亦然。而无为真谛纯淨无妄。故亦无之。然凡夫有生死苦。圣人有涅槃乐者。皆有对待也。今无为心法绝诸对待。故求圣凡尚不可得。苦乐何在哉。故皆无之也。如是法界者。即指住无为当体。即一真法界也。自性下出体相。谓无为心法。以自性无垢为体。无上中下三等差别为相。(总遣情见分别也)下又徵释。谓无为法中一切都无者何故。释曰是无为法。性平等故。若有持犯大小苦乐等则不平等。失其所以无为也。

    △六万法归一。

    如众河水流入海中。尽同一味。无别相故。

    众河水喻前差别诸法。海喻无为心法。谓众水入海同一咸味。诸法归心同一无为。无为心法。实无差别故。

    △七更释无别。

    此无垢性非实非虗。此无垢性是第一义。无尽灭相。体本不生。此无垢性常住不变。最胜涅槃。我所淨故。此无垢性远离一切平等不平等。体无异故。

    无垢性者。谓性无垢染故。释前科无别相义。垢即差别义。因性无垢染故无别相也。然无垢即是无为。但标定。非实下释义。以本无定相故非实。现有作用故非虗。如镜现相。镜相分明体无异故。次四句。初句标体。次句会义。谓此无垢性即是诸佛所证第一义谛。亦标定。下二句更释深义。谓第一义中无终尽断灭之相。其体本来不生。因其不生所以无灭。无生无灭真无垢性也。再次四句。谓不但只与第一义同。更常住不变。即是诸佛所证之最胜涅槃也。然涅槃有三种。此乃性淨涅槃也。言最胜者以自性本淨。真圆妄寂。非二乘可比也。我所一句出涅槃所具之德也。淨即淨德。我所即我法二执。以其二执皆淨故为淨德。上句常住不变即常德。义兼本来自在即我德。性无诸苦即乐德。四德具足。故曰最胜也。末四句更遣平等之执。以前文皆遣差别之相。说性平等。若执著平等犹为所障。故云此无垢性远离平等及不平等。然远平等则离理障。远不平等则离事障。以无事理对待故云远离一切等。体无异者异即差别也。谓凡有对待者皆为差别故。以其真体无异相。故皆远离。此则遣情离执乃真无垢性也。良以无垢即无为。无为即心地法。此上因答文殊之问故有多释。葢问处深而答之详矣。以文殊转难云。心法本元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瞋痴等。故佛前科诸喻则知心法随缘。而万用全彰。答云何心法染贪等问。今此深谈心法科中。方答心法本元不染等问。则知心体不变而纤尘不立也。葢如来说此。正要修行人知随缘以遣执。观不变以证真。故有此说。

    △四结劝修观。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一心。修习如是心地观法。

    善男子等皆大乘之机。阿耨菩提为大乘之果。一心修习为大乘之行。心地观法为大乘之教。理具教理行果四法。然佛意欲人依心地之教。则观心地之理。须修观心之行。即证阿耨菩提之果。似乎不难。假若不信不行。岂止今生不能成菩提道。纵使千生万劫亦无出苦之期也。悲哉。

    △四以偈重颂二。一标章。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正颂七。一颂文殊启问。

    三世觉母妙吉祥。请问如来心地法。

    佛为大觉。言觉母即佛母也。妙吉祥即文殊之华言。解见初卷。次句述问。谓哀恳为请。求决为问。

    △二颂总标心地。

    我今于此大会众。开演成佛观行门。此法难遇过优昙。一切世间应渴仰。

    初二句总标。次二句劝信。

    △三颂二利功深。

    十方诸佛证大觉。无不从此法修成。我是无上调御师。转正法轮周世界。化度无量诸众生。当知由悟心地观。

    此颂易明。即会同诸佛自证度生。皆由同悟心地同修心观也。

    △四颂广演差别。

    一切有情闻此法。欣趣菩提得授记。一切有缘得记人。修此观门当作佛。诸佛自受大法乐。住心地观妙宝宫。受职菩萨悟无生。观心地门徧法界。后身菩萨坐觉树。入此观行证菩提。此法能雨七圣财。满众生愿摩尼宝。此法名为佛本母。出生三世三佛身。此法名为金刚甲。能敌四众诸魔军。此法能作大舟船。令度中流至宝所。此法最胜大法皷。此法高显大法幢。此法金刚大法螺。此法照世大法炬。此法犹如大圣主。赏功罚过顺人心。此法犹如沃润田。生成长养依时候。我以众喻明空义。

    初句劝闻。次句明益。菩提为果。欣趣为志。谓欣然承志。欲得趣向菩提。有如是志向者。必得如来授记。(前文云。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应示是诸人等。于未来世必得成佛。是诸人。即修观者。必得成佛。即是授记)次二句劝修成佛。诸佛下颂前诸喻。大法乐即诸佛自证。自所受用者。称性之乐名大法乐。此句为果。下句明行。谓专住一心如大地之不动。观照不移如居宝宫。(宫喻观门)受职菩萨者。即灌顶受职。将补佛处之菩萨也。悟无生者。悟即觉悟之智。无生义兼无灭。即所悟之理。观心地门者。谓悟非徒然而悟。由观心地法门。忽照贯通心地为悟也。徧法界者。谓所悟无生之理。竪通横彻故。此但云悟也。后身下二句明证。即等觉菩萨一生成佛也。云后身者。对前旷劫生死无边。今将证道。再不受二种生死。故以等觉为最后身也。觉树即菩提树。菩萨坐此树下。入此观行证菩提果也。七圣财者。即信等七种。为出世间法财。一切众生行此七法。资成道果。故曰圣财。一信财。(信即信心。谓心能决定受持正法。以为成佛之资。故名信财)二进财。(即精进。谓未见真理而一心精进求出离道。以为成佛之资。故名精进财)三戒财。(戒即戒律。谓戒为解脱之本。能防身口意之非。止身口意之恶。以为成佛之资。故名戒财)四惭愧财。(渐者渐天。愧者愧人。谓既能惭愧则不造恶业。以为成佛之资。故谓惭愧财)五闻财。(闻为三慧之首。闻必能思。思必能修。谓若能闻佛声教。则开发妙解。如说而行。以为成佛之资。故谓闻财)六捨财。(捨即捨施。谓若能运心平等。心无憎爱。身命资财无所悋惜。以为成佛之资。故名捨财)七定慧财。(定慧即止观也。定则摄心不散。止诸妄念。慧则照了诸法。破诸邪见。以为成佛之资。故名定慧财)以心地法门能出七种圣财。满菩萨心愿。故如摩尼宝珠。能雨七珍。亦满众生心愿也。(七珍。谓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以下诸喻各比一种功德。如佛母船甲等。皆如长行解。唯如沃润田二句。孤起颂也。沃者灌溉也。田者生穀之地也。良以田喻众生心地。一向烦恼焦热。不能生定慧功德。如地枯旱不能生苗。若遇此法。资以开心。能生智慧。故如沃润田也。生成下法喻兼明。皆乘其时。如田中五穀。芽出为生。日增曰长。禾熟为成。皆依其时也。如生必依春。长必依夏。成必依秋。然非时雨润之犹不能成。喻修行人遇此经。如苗得雨。以滋其无漏善种。遂能发心。如生必逢春。再依心作观。如长必依夏。依观证果如成必依秋。皆乘其法而依其时也。我以一句结明空义空。即真空无为之法。非断灭空也。

    △五颂正教心地。

    是知三界唯一心。心有大力世界生。自在能为变化主。恶想善心更造集。过现未来生死因。依止妄业有世间。爱非爱果恒相续。

    是知二字。指其晓解之辞。三界唯一心者。颂前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等文。心有大力等。喻真心随无明缘。有不思议业力。则能转变依正二报故曰生。楞严云。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解曰。无明以晦昧为相。谓真如不觉。无明横起。真如随无明缘。全法界心则现晦昧顽虗空。空晦下。谓顽空与晦昧。久则结成无情世界。色即山河大地之色)世界有二种。谓无情依报世界。有情正报众生世界。楞严又云。色杂妄想。想相为身。即正报也。(解曰。色即地水火风四大之色。妄想即被迷所动之念。实无自体。以妄想属心。揽四大之色。色与妄想混杂。妄执想心所揽之妄相。遂认为身)自在下。正显心为三界之主。以随缘有不变之体。故曰自在。正不变而却又随缘。故曰能变。皆心之全体大用。故曰自在等。恶想下。别颂正报相续之义。谓既有正报。又能起业。故善恶之心不等。集谓招集。意谓既能造善恶之业。则招集善恶之果。此业则为三世生死之因。故曰过现等。依止下。明由因感果也。谓既依妄业为因。招感世间为果。故知妄业为果之依止也。然果必从因。是以善业感生可爱之果。恶业感生非爱之果。由是因果不断。感应无穷。故曰恒相续。此颂谓真心本非善恶。而能成善恶因果者。有随缘义也。

    △六颂诸喻类释。

    心如流水不蹔住。心如飘风过国土。亦如猿猴依树戏。亦如幻事依幻成。如空飞鸟无所碍。如空聚落人奔走。如是心法本非有。凡夫执迷谓非无。

    初句谓心随妄转迁流不住。故如流水不息也。心能徧缘。如飘风之过土也。心专五欲。如猿猴之戏树也。随无明缘建立诸法。如诸幻事依幻术而成也。徧缘无碍。如鸟飞空也。似有而无。如空聚落也。能招生死。如人奔走也。末二句结成迷执。如是者通指前颂。心法者心即妄念。法即五欲。非有者即无也。谓既随妄转。其心法本来自无而现今见有者。以凡夫不了执迷取著故云非无。非无即有也。如空华本无。病目者妄见。应知大意谓真随妄转。妄性本空。而真体不变也(心法非有者有二义。即真心随缘所现之法。如梦幻泡影。本来非有。二者真心。即法不属有无。不但妄空。真心亦无有也。但有对待。皆无实义。楞严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七颂结劝修观。

    若能观心体性空。惑障不生便解脱。

    若能下。谓虽是凡夫。执迷认有。假若迷中受教。观照心体。则真性本空。一切惑障。再不能生。是则不劳弹指。便是解脱。然解脱者。非独离苦。实乃成道也。

    △五助以神呪四。初标举说呪。

    尔时如来。于诸众生。起大悲心。犹如父母爱念一子。为灭世间大力邪见。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宣说观心陀罗尼曰。

    此乃经家叙置之文。既起大悲。即佛爱众生如父母之爱子也。为灭下。出说呪本意。谓经法虽留于世间。恐邪见者。错解佛意。故与说呪。谓正能破邪。纵有邪执异见。承呪神功。尽皆除灭矣。此显破邪利益也。下二句。通为一切。谓凡有受教之人。观力不成忧疑不乐者。但能持呪。自见功効。故曰利益等。陀罗尼。此云总持。为护善遮恶。故宣说以助之也。

    △二正说神呪。

    唵(一)室他(二)波罗(二合)底(丁以反三)吠惮(四)迦卢弭(五)

    陀罗尼。大论云。秦言能持。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好器盛水。水不漏散。一切不善根心。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时。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肇公翻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又云诸佛密义。但令受持。随缘获益。亦不出遮恶生善之功也。既是密义。则不容解释。若假知解拨度。则密义丧矣。今从密义。但说华梵功効而已(若好广学者请看楞严正脉。呪后解释)。

    △三呪印轨则。

    尔时如来。说真言已。告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如是神呪。具大威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此呪时。举清淨手。左右十指。更互相乂。以左押右。更相竪握。如缚著形。名金刚缚印。成此印已。习前真言。盈满一徧。

    善男女。为持呪结印之人。举清淨手者。谓临持呪时。必以淨水盥沐其手。将两手高举至胸前。作印。良以如来说经。实欲令人修行。而修行之善者。无如作观。然观亦有多种。从要不出心地观门。若此观成时。则诸观之益皆备矣。然虽观门最要。犹恐行人妄生邪解。故如来大慈。又说呪以护之。犹恐呪力不成。复命结印以助呪。左右下。正明结印用法。然十指更互相叉者如焰口施食图样。有内相叉外相叉之分。今但云相叉。未分内外。取之无准。然虽无准。现今施食图样。如召罪印。小注解亦名金刚缚。图样内乂。但不全同。彼以二中指直竪如针。此则十指皆内乂也。以左押右者。用左手大母指。押右手大母指。即是以左押右。竪握如缚著形者。竪即向上。握即曲指。互入掌中。缚者。如绳缠缚之相。其名曰金刚缚印者。金刚取坚利之义。坚者谓结成此印。一切鬼神魔外所不能动。利者谓此印结成。有威神之力。能降魔制外。缚谓制缚。令妄念不生。摄令成定。成此印下。谓印成然后持呪。只一徧者。如神丹不用两粒。至理岂在多宣耶。

    念呪金刚缚印。

    △四较量功德。

    胜于读习。十二部经。所获功德。无有限量。乃至菩提不复退转。

    十二部经。即小乘九部。大乘三部。(前已解过。此不繁出)经无大小。以修行为要。如他经修行。必经位次。或历长时。此经以观行顿成。复加印呪相助。如风帆扬于顺水。瞬息千里矣。故云功德无量等。

    △六菩提心印二。一品题。

    发菩提心品第十一

    以上观门呪印等。皆备于前。只欠众生发菩提心耳。如经云。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即菩提心。以发心立名。故名发菩提心品。

    △二经文三。一经家叙仪。

    尔时薄伽梵。已能善获一切如来。灌顶宝冠。超过三界。已得圆满陀罗尼自在。已善圆证三摩地自在。妙善成熟。一切智智。一切种智。能作有情。种种差别。是薄伽梵。为诸众生。宣说观心妙门已。告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言。

    薄伽六义。在前已释。佛之别称也。已能下。叙佛善得诸佛最上之道也。灌顶者。表法也。如金轮王太子长成。取四海水。以金瓶盛之。于月十五日。众臣次列。焚香作乐。老王亲手执瓶。灌太子顶。是时太子即位。老王退之。用此作喻。谓佛得诸佛心印。如灌顶受职也。冠表最上。宝表最尊。故曰超过三界。已得下。陀罗尼云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总叙如来法藏无尽。权实并行。故曰自在。三摩地云等持。谓平等任持。双离沉掉。即定慧圆融。亦云自在。妙善。即因行。成熟。则果圆。一切智智。一切种智。皆佛智也。能作下。叙佛智之用。即随机设教。种种不同。故云差别。是薄伽下。结叙。告文殊下。叙佛发言。

    △二薄伽示众五。一如来许说发心。

    大善男子。我为众生。已说心地。亦复当说发菩提心大陀罗尼。令诸有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速圆妙果。

    初三句结前。亦复下许后。大陀罗尼即神呪。有威力故称大。人能持之。神力内催。必当发心成道。故云令诸等。此经往往言速证速圆者。顿教无疑矣。

    △二文殊述请销疑。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三世所有一切心法。本性皆空。彼菩提心。说何名发。善哉世尊。愿为解说。断诸疑网。令趣菩提。

    如佛所说者。述佛前文说过之言。过去已灭等。即三世不可得也。三世所有下三句。述佛言中之旨趣也。彼菩下二句。方是疑问。谓既说一切心法皆空。又说发心。意欲求佛向心法空处。亲切指出。何等名心。何名为发。善哉下哀请。分解再说。既说心空。又说发心。如何不与自语相违。断诸下。谓犹豫不明。如堕网中。如一言决了。则必进道。故曰断诸等。

    △三佛示空法遣见三。一法说。

    佛告文殊师利。善男子。诸心法中。起众邪见。为欲除断六十二见种种见故。心心所法。我说为空。如是诸见。无依止故。

    诸心下。佛言我说心空者。一时之方便也。诸心法者。即一切心王心所也。起诸邪见者。谓一切凡夫外道。依此心法。妄生异见。凡夫执有。则我见起。外道依心。则边见起。皆不合正理。通为邪见。乃至充广。则有六十二见。惑人正性。伤害功德。皆依心之过也。为欲断除下。出佛本意也。六十二见。解见前文。种种见者。即身边等见。心心所下。正述空义。谓心王心所。对境则有。离境则无。念念生灭。自无实体。故我说空。如是下。出心空功效。谓我说诸心既空。则诸见异计。无所依止。如皮既不存。毛无所附矣。葢为除异见。故说心空也。

    △二喻说。

    譬如丛林。蒙密茂盛。师子白象。虎狼恶兽。潜住其中。毒发害人。逈绝行迹。时有智者。以火烧林。因林空故。诸大恶兽。无复遗馀。

    丛林喻心法。恶兽喻诸见。良以恶兽害人一世之生身。恶见害人累世之法身。智者喻佛。以火烧林。绝其住处。兽则不存。故曰无复遗馀。喻佛说心空。亦绝异见依处。则断常诸见。不断而自绝。亦无遗馀矣。

    △三法合。

    心空见灭。亦复如是。

    心空合烧林。见灭合兽绝。法喻相当。故云亦复如是。

    △四更遣空病五。一徵释除遣(前科遣外道邪见。此科遣众生烦恼)。

    又善男子。以何因缘。立空义耶。为灭烦恼。从妄心生。而说是空。善男子。若执空理。为究竟有。空性亦空。执空作病。亦应除遣。何以故。若执空义。为究竟者。诸法皆无因无果。路伽耶陀。有何差别。

    以何二句。徵起立空之义。为灭下释义。因众生烦恼。皆从妄心生起。是以一念妄动。诸惑顿生。故知心为烦恼之病根。为除病根故。或云内外不可得。或云三世不可得。是知心灭。则烦恼无所依矣。故曰为灭等。而说是空也。善男子下。又以重空遣单空。佛言我说空者。元为遣烦恼。假若众生不解佛意。执住空者。为究竟有。(即是烦恼实无。而空理为实有)则知空性亦不可留。亦当空之。故云空性亦空。(上空字。即遣烦恼之空。下空字。是为重空。又遣前之空性。即以空遣空也)执空下二句。出遣去义。谓空性能遣烦恼。空元是药。若执著必空。空亦成病矣。然既成空病。故亦除遣。何以下。重徵再释。谓执空为实。佛判为病者何故。释曰。若人执迷不了。以空为究竟义者。则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无因无果。反成拨无因果外道。则与路伽耶陀相等无异。故曰有何差别。恐成空病。焉得不遣(路伽耶陀。此云恶论议。即拨无因果外道也)。

    △二应病药喻。

    善男子。如阿伽陀药。能疗诸病。若有病者。服之必差。其病既愈。药随病除。无病服药。药还成病。

    阿伽陀。西域药名。此云能去众病。又翻圆药。华严云。阿伽陀药。众生见者。众病悉除。能疗诸病者。即仙药也。故云有病者服之必差。(病除曰差)下二句。曰病愈药除者。正义也。言其病既愈。药即随止。不可再服。末二句。谓药虽至妙。有病者可服。假若无病服之。药反成病。如来说法亦尔。如何伽陀药。能除众生烦恼妄想。颠倒邪见。种种心病。众生如说修行。如病服药。一切生死邪见等病。皆能除之矣。亦当惑除智亡。不存影相。则人法皆空。与道相契。如病愈药除。无有异也。假若惑除执空。则重增空病。如彼无病服药。而药还成病者。亦无异也。古德云。弃有著空病亦然。犹如避溺而投火。

    △三以法合喻。

    善男子。本设空药。为除有病。执有成病。执空亦然。谁有智者。服药取病。

    初二句。谓如来本意。设空法者。谓除众生执有之病。合前有病服之必差。执有下二句。合前无病服药。药还成病。谁有二句。结智人不著空有。谁者活字眼。即那有也。谓那有智人。无病服药。自取病者。虽反显。而言活意决也(不重无病服药。但重服药取病)。

    △四结成正义。

    善男子。若起有见。胜起空见。空治有病。无药治空。善男子。以是因缘。服于空药。除邪见已。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即菩提心。无有二相。

    有见是凡夫执著。空见即外道邪计。然不唯外道。拨无因果为空见。便是二乘涅槃。犹为著空之见。二见各执。固皆不合正理。若夫二见比较。宁可有见。胜似空见。故曰若起等。下二句释上胜空之义。良以凡夫著有。尚知有因有果。有邪有正。及善恶圣凡等。眼前虽不能直会空有不二之妙心。犹不敢拨无因果。可以用般若空慧之药治之。故曰空治有病也。假若有见虽除。毕竟著空。以空为是。则凡夫不信因果。反成邪见。二乘趣进涅槃。坐守偏空。亦成空见。(法华云。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淨佛国土。成就众生。不生喜乐。即著空之病也)是知凡夫堕一阐提。二乘堕于定性。皆不能成无上菩提。其害非细。无可救也。故曰无药治空。(即不能治著空之病也)善男子下。正答前问。谓以是以空治有因缘故。令执有众生。服于空药。(空药即心心所法皆空。三世求心。了不可得)除彼执有之见也。自觉下。正明获益。谓彼见既除。忽然从自己醒觉。大彻大悟。不从外得。即自心觉悟。还悟自心。故云自觉悟心。从觉悟中。正念真如法故。正念真如。即菩提心。故曰能发菩提。下二句指上定名。故曰此觉悟心。即菩提心。又恐人话为两橛。(话为两橛者。恐疑者闻能发菩提。将谓有能发。所发为能所二相)复叮咛云。无有二相。(因前文殊问云。如佛所说。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三世所有一切心法。本性皆空。彼菩提心。说何名发。今佛答云。自觉悟心。能发菩提)。

    △五自觉四义二。一标徵四义。

    善男子。自觉悟心。有四种义。云何为四。

    △二凡圣二释二。一标定各二。

    谓诸凡夫。有二种心。诸佛菩萨。有二种心。

    △二分别凡圣三。一凡夫二心。

    善男子。凡夫二心。其相云何。一者眼识。乃至意识。因缘自境。名自悟心。二者离于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缘境。名自悟心。善男子。如是二心。能发菩提。

    识者分别义。前五随念分别。意识计度分别。良以眼根对色尘。引起分别之念。但初起一念。未假名言。谓之眼识。又能引起同时作意。计度分别。谓之意识。乃至者。超略辞。声尘引起者。为耳识。香尘引起者。为鼻识。味尘引起者。为舌识。触尘引起者。为身识。既从五尘引起。即各缘自分境。前五皆随念缘性境。唯意识微细分别法尘。谓之计度。三境皆缘。谓性境。带质境。独影境。因缘自境名自悟心者。正出凡夫悟心也。因者由也。缘者了别也。自境者。眼识以色尘为自分境。乃至意识以五尘谢落之影法尘。为自分境。由缘自境忽尔醒发。即是凡夫自悟之心也。二者下。明共缘自悟。根即眼等。有生识义。故名根。离于五根者。谓眼不对色。乃至身不对触。不用五根为离也。心心所法。和合缘境者。即意识内缘也。心即意识心王。心所即徧行别境等。五十一个全具。谓意识心王举动。诸所皆随。王所和合。共缘内境时。然内境有善恶不等。缘者。即于善恶境。参究体会。豁然惺发。觉照本有。即自悟心也。善男子下总结。梵语菩提。此云觉道。葢自悟心。即是觉道。故曰能发菩提。问。二皆用识。此二何别。答。前者既云眼识等。眼即是根。谓眼根对色尘时。是用根。倐尔引起。随念分别。即名眼识缘境。是为根识皆用。眼既如是。馀五亦然。其二离于五根者。是不用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