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温热暑疫全书最新章节!

    卷四·疫病方论

    吴又可曰。疫疠之邪。从口鼻而入。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胃亦近。乃表里之分界。即内经疟论所谓横连膜原者也。其热淫不正之气。本气充满者。或不受邪。

    适有内因。便乘外因。感之浅者。或俟有触而发。若感之深者。中而即病也。其始阳格于内。营卫营运之机。阻抑于表。遂觉凛凛恶寒。甚则四肢厥逆。至阳气困郁而通。厥回而中外皆热。昏昧不爽。壮热自汗。此时邪伏膜原。纵使有汗。热不得解。必俟伏邪已溃。表气潜行于内。精气自内达表。表里相通。振栗大汗。邪方外出。此名战汗。脉静身凉而愈也。若伏邪未尽。必复发热。其热有久有浅。因所感之轻重也。

    因元气之盛衰也。要皆始先恶寒。既而发热。至于发出。方显变证。其证或从外解。

    或从内陷。外解则易。内陷则难。更有先后表里不同。有先表后里者。有先里后表者。有但表而不复里者。有但里而不复表者。有表而里再表者。有里而表再里者。

    有表里分传者。有表多于里者。有里多于表者。此为九传。从外解者。或发烦。或战汗自汗。从内陷者。胸膈痞闷。心下胀满。腹中痛。燥结便秘。热结旁流。协热下利。或呕吐恶心。谵语舌黄。及黑苔芒刺等证。因证用治。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皆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不可用辛热药汗之。又不可下。宜用达原饮。以透膜原之邪为当也。若见各经。加入引各经药。不可执滞。感之轻者。舌苔亦薄。脉亦不甚数。如此者。必从汗解。如不能得汗。邪气盘错于膜原。表里不相通达。未可强汗。衣被逼汗。

    汤火劫汗也。感之重者。舌上苔如粉渍。药后反从内陷。舌根先黄。渐至中央。此邪渐入胃也。前方用大黄下之。若脉长洪而数大汗多。此邪气适离膜原。欲表未表。

    白虎汤证也。如舌上纯黄色。兼见里证。此邪已入胃。乃承气汤证也。有两三日即离膜原者。有半月十日不传者。有初得之四五日。厌厌聂聂。至五六日。陡然势张者。凡元气胜者。毒易传化。元气薄者。邪不易化。即不易传。故曰邪与元气。不两立也。倘有他病久亏。适又感邪。能感而不能化。安望其传。不传则邪不去。淹留日久。

    愈沉愈伏。因误进参、 。愈壅愈固。不死不休也。

    达原饮槟榔(二钱) 草果(五分) 浓朴(一钱) 知母(一钱)

    芍药(一钱) 甘草(五分) 黄芩(一钱)

    上七味。以水二钟。煎八分温服。

    疫邪为病。有从战汗解者。有从自汗盗汗不解者。有无汗竟全归胃者。有自汗淋漓。热渴反甚。终得战汗而解者。有胃气壅抑。必从下而得战汗解者。有汗解未尽。

    越三四日前热复发者。有发黄因下。而复热发出斑者。有竟从发斑而愈者。有里证急。虽有斑不愈者。此虽传变不常。要亦为常变也。又有局外之变者。男子适逢使内。邪热乘虚陷于下焦。气道不施。以致小便淋塞。少腹胀满。至夜发热。以导赤五苓散之类。分毫不效。与大承气一服。小便如注而愈。女子经水适来适断。失血崩带。及心痛疝气。痰火喘哮。凡此皆非常变。大抵邪行如水。惟洼处受之。此妙喻也。要之新疫而来旧病。但治其疫。他病自已也。

    疫发一二日。舌上苔白如粉。早服达原饮一服。午后舌色变黄。随见胸膈满痛。大渴烦燥。此伏邪之毒传里也。前方加大黄下之。烦热稍减。傍晚复加躁烦。发热通舌变黑。刺生。鼻如烟煤。此邪毒最重。复合瘀胃。急投承气汤。抵暮大下。至夜半热退。次早苔刺如失。一日有此三变。数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甚。故传变亦速。用药不得不紧。设用缓剂。必无救矣。每见瘟疫二三日即死者。皆此类也。

    疫病初起。脉虽数。未至洪大。其邪尚在膜原。宜达原饮。若误用白虎。既无破结之能。但求清热。是犹扬汤止沸耳。邪入胃者。非承气不愈。误用白虎。既无夺邪之能。

    徒伐胃气。反抑邪毒。致脉不行。反变细小。倘认阳证阴脉。妄言不治。因见脉微。复不敢下。逡巡死耳。当此之际。惟急投承气汤。庶可救也。

    疫发于半表半里。一定之法也。至于传变。出表入里。表里分传。俱未可定。医见有表有里。乃引经论。先解其表。乃攻其里。此大谬也。尝见大剂麻黄。一毫无汗。转加烦热者何耶。盖发汗者。以邪气在表。故用表药。即得宣其气而使之出也。今邪在里。里气结滞。阳气不得即达于表。即四肢未免微厥。又安能气势蒸蒸而达乎外。

    譬之水注。闭其后窍。则前窍不得涓滴。与此欲汗之义相类。故必承气解其里。里气一通。不待发散。多有自汗而解者。其义可知也。设下后脉浮而微数。身微热。神思不爽。此邪热浮于肌表。而里已无滞也。再与白虎汤。则余热复得清散。外即蒸蒸汗解。仍此意也。若下后脉空而数。按之豁然如无。宜白虎加人参汤。覆杯即汗解。下后脉数而浮。原当汗解。迁延五六日。脉证不改。仍不得汗者。以其反复数下。

    致血液枯。正气微故也。用白虎加人参汤。以凉解中外。鼓舞元气。开泄腠理。即得汗而解也。里证脉沉而数。当下之。下之当得汗解。脉改浮矣。今不得汗。二三日脉更沉者。膜原之邪。仍瘀到胃也。更宜下之。或脉浮即与白虎汤。里证下后。热退身凉。越几日复热者。非关饮食劳复。乃膜原之余邪复聚。医者不知。每归咎于病者误也。仍下之为当。但制剂宜轻耳。

    应下失下。口燥舌干而渴。身反热减。四肢时厥。欲得被近火。此阳气伏也。既下厥回。脉大而数。舌上生津。不思水饮。此里邪去而郁阳暴伸也。宜柴胡清燥汤。去栝蒌根、知母。加葛根。随其性而升泄之。

    柴胡清燥汤白芍药 当归 生地黄 陈皮 甘草 竹心 灯心 栝蒌根知母 柴胡上九味。水煎温服。

    温病下后。二三日舌上复生苔刺。邪未尽也。再下之。苔刺虽去。而烦热未除。更下之。热渴已减。日后更复热复苔者。更下之。不以数计。总之有是证。则用是药耳。医者经历未到。中道生疑。往往失治。但其中有间日一下者。有连下三四日者。有下二日间一日者。其后轻重缓急。有应用柴胡清燥汤者。有用犀角地黄汤者。至投承气。何日多与少与。亦皆治法。苟或不明。亦足误事。然数下之证。亦仅见也。

    疫病下后。脉证俱平。腹中有块。按之则痛。自觉有所阻而微闷。或时升降之气。往来不利。常作蛙声。此邪气已尽。其宿结尚未除也。此不可攻。攻之陡损元气。须饮食渐进。胃气渐复。津液润下。常见病疫愈。HT 粥半月。结块方下。坚黑如石者。又有气促之病。过月余其块方消者。此又无形之结也。不可不知。

    瘟疫下后。脉证俱平。大便十数日不行。时时作呕。此为下膈之证。盖下不能通。必反于上。宜调胃承气汤热服。宿垢顿下。呕吐立止。慎不可补也。

    凡疫邪贵乎早下。但见舌黄。心腹胀满。便可选用承气以驱其邪。乘人气血未乱。

    津液未枯。投剂不致掣肘。勿拘下不厌迟之说也。且疫证之下。与伤寒异。伤寒必俟结定而后攻。疫邪正欲驱热以为用。况疫气多湿。岂能即结。迁延不下。但蒸作极臭如败酱。如藕泥。临死不结者多矣。

    疫邪传里。遗热下焦。小便不利。邪无输泄。经气郁滞。其传为瘅。身目如金。宜茵陈蒿汤。若用茵陈五苓散不效。此皆胃家移热。是以大黄为专功也。

    茵陈蒿汤茵陈蒿(二钱) 山栀子(一钱) 大黄(五钱) 水姜(三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三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疫邪在胸膈。满闷喜呕。腹不满。欲吐不吐。欲饮不饮。此邪与痰饮结滞也。宜瓜蒂散吐之。

    瓜蒂散胡瓜蒂(一钱) 赤小豆(一钱) 生栀仁(二钱)

    上水煎。分二服。缓下。无瓜蒂。用淡豆豉二钱。

    疫气留血分。里气壅闭。不下则斑不出。出则毒邪从外解矣。如下后斑渐出。更不可下。设有下证。宜少与承气缓服。倘大下则元气不振。斑毒内陷则危。宜托里举斑汤。如下后斑毒隐伏。反见循衣撮空脉微者。本方加人参三钱。得补发出者不死。

    举斑汤白芍药(一钱) 当归(一钱) 升麻(五分) 柴胡(七分)

    白芷(七分) 穿山甲(二钱) 水姜(一片)

    上七味。水煎温服。

    疫病日久失下。自利纯臭水。昼夜十数行。口燥唇干舌裂。此热结旁流也。急下。以大承气去其宿垢顿止。胃实失下。郁而为黄。热更不减。抟血为瘀。故经气不为热郁。不致发黄。热邪不干血分。不致蓄血。同受其邪。故发黄而兼蓄血。非蓄血而致发黄也。但蓄血一行。热随血泄。黄随泄减。故治黄茵陈蒿汤。治蓄血桃仁承气汤。

    去桂枝、甘草。加牡丹皮、当归、芍药。

    桃仁承气汤桃仁(十八粒碎) 甘草(二钱) 大黄(四钱酒浸) 芒硝(二钱)

    桂枝(二钱)

    上水煎。热服。

    胃移热于下焦气分。小便不利。热结膀胱也。若移热于下焦血分。膀胱蓄血也。夫蓄血证。

    在小便利不利也。故昼日稍减。夜发热谵语者瘀血也。未行。桃仁承气下之。后用犀角地黄调之。

    犀角地黄汤地黄(一两) 赤芍药(二钱) 犀角(二钱镑) 牡丹皮(二钱)

    上四味。以水二钟。煎八分。温服无时。

    凡失下。以致循衣摸床。撮空肉惕。目不了了。邪热愈盛。元气将脱者。势不可竟下。

    又不得不下。不得已用陶氏黄龙汤下之。(黄龙汤即大承气汤加甘草人参当归)因不下必死。当于死中求生也。得下后用生脉散。加地黄、当归、白芍药、知母、陈皮、甘草。

    疫病有首尾能食者。此邪不实于胃。切勿绝其饮食。但少少与之耳。

    凡大下后调理。清燥养营汤。

    清燥养营汤知母 栝蒌根 当归 白芍药生地黄 陈皮 甘草 灯心上八味。水煎温服。

    如表有余热。柴胡养营汤(即小柴胡去半夏人参加陈皮当归芍药浓朴生地黄大黄枳实生姜)

    如有痰饮。胸膈不清者。宜栝贝养营汤。

    栝贝养营汤栝蒌根 贝母 栝蒌仁 苏子橘红 白芍药 当归 知母 生姜上九味。水煎温服。

    舌苔。邪在膜原故白。在胃则黄。苔老则沉香色。白者不可下。黄者下。黑者急下。下后苔不脱。舌刺舌裂。舌短舌硬舌卷。白沙苔。黑硬苔。皆当下。白苔滑泽。邪在膜原。

    倘别有下证。宜达原饮加大黄。若大汗脉洪大而渴。白虎汤未可下也。惟目赤咽干。气喷如火。小便黄赤。涓涓作痛。扬手掷足。脉沉数。下之无疑。有心下痛。腹胀满。

    头痛。下之立止。初起未可下。如血液枯竭者为虚燥。宜导。

    统论伤寒与时疫异同。夫伤寒必有感冒之因。恶风发寒。头痛身痛。发热而仍恶寒。脉浮紧无汗。为伤寒。脉浮缓有汗。为中风。时疫初起。原无感冒之因。忽觉凛凛。

    以后但热而不恶寒。然亦有所触而发者。或饥饱劳役。或焦思怒郁。皆能触动其邪也。然不因有所触。而自发者居多。且伤寒投剂。一汗即解。时疫发散。虽汗不解。

    伤寒不染。时疫能染。伤寒之邪。自毫窍入。时疫之邪。自口鼻入。伤寒感而即病。时疫感而后发。伤寒汗解在前。时疫汗解在后。伤寒可使立汗。时疫俟其内溃。自汗盗汗战汗。伤寒不发斑。时疫能发斑。伤寒感邪在经。以经传经。时疫感邪在内。邪溢于经。经不自传。伤寒感发甚暴。时疫多有淹缠二三日。或渐加重。或至五六日。

    忽然加重。伤寒初起。以发表为先。时疫初起。以疏利为主。其所同者。皆能传胃。至是同归于一。故用承气导邪而出。故伤寒时疫。始异而终同也。伤寒之邪。自外传内。原无根蒂。惟其传法。有进无退。故下之皆能病愈。时疫之发。始则匿于膜原。根深蒂固。时发与营卫交并。客邪由经之处。营卫未有不被其伤者。故曰溃。然不溃则不能传。不传则邪不能出。邪不出而疾不愈。乃时疫下后。多有不能即愈者何耶。盖疫邪多有表里分传者。因有一半向外。邪传留于肌肉。一半向里。邪传留于胃家。惟传于胃。故里气结滞。里结表气因亦不通。于是肌肉之邪。不得即达于肌表。下后里气一通。表气亦顺。向郁肌肉者。方能尽达于表。或斑或汗。然后可以谋治而愈。伤寒下后。无有此法。虽曰终同。实不同也。

    凡阳证似阴者。伤寒与瘟疫多有之。其阴证似阳者。正伤寒有之。温疫必无此证。

    宜辨之。夫阳证似阴。外虽寒而内有热。故小便必赤涩。若阴证似阳者。格阳之证也。上热下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赤白为据。万不失一。

    凡四损不可治。大劳大欲。大病久病后。气血俱虚。阴阳并竭。正气先亏。邪气自陷也。

    夫人疫发。见证或轻。虽有头疼身热自汗。而饮食不绝。力可徒步。又乌知其疫也。

    况脉又不浮不沉而数。病患无处追求。每每妄诉病情。医家不辨是非。便引东垣劳倦伤脾。元气下陷。乃执甘温除热之句。转补壅热。至于不救矣。

    疫痢相兼之证最危。夫疫者胃家事也。必从下解。利者大肠事也。大肠既病。失其传送之职。故粪不行。下脓血。所以向来谷复。停积在胃。直须大肠邪气将退。胃气通行。积粪从此而下。今既大肠失职。粪尚不行。又何能与胃载毒而出耶。毒既不行。最能伤败胃气。毒瓦斯在胃。一日有一日之害。在一时有一时之害。耗气抟血。神气既尽则死。凡遇疫痢兼证者。在痢尤为吃紧。宜槟榔顺气汤。

    槟榔顺气汤大黄 浓朴 芍药 槟榔 枳实 生姜上六味。水煎温服。

    妊娠时疫。设用三承气。须随证施治。不可过虑。慎勿惑于参、 安胎之说也。病家见用承气。先自惊疑。更加左右有粗知医者。从旁嘈杂。必致掣肘。遂令子母不祥。

    若应下之证。反用补剂安胎。热毒愈炽。胎愈不安。耗气抟血。胞胎何赖。是以古人有悬钟之喻。梁腐而钟未有不落者。惟用承气逐其邪。火毒消散。炎 顿为清凉。气回而胎自固。当此证候。大黄反为安胎圣药。历治历当。母子俱安。若见腹痛腰疼。则必堕无疑矣。须预言之。

    妇人病疫。与男子无异。惟经水适来适断。及崩漏产后。与男子不同。经水适来。邪不入胃。入于血海。胸膈无邪。勿以胃实攻之。但热随血下自愈。宜小柴胡加生地黄、牡丹皮、赤芍药主之。如结胸状者。血因邪结。刺期门。经水适断。血室空虚。邪乘虚入为难治。与适来者有虚实之分。宜柴胡养营汤。新产亡血。冲任空虚。与素病崩漏。经气久虚者。亦用此汤。若药停不行。加生姜以和其性。中气虚而不运。加人参以助其行。疫行之时。凡小儿两目上吊。惊搐发痉。十指勾曲。角弓反张。勿认惊风治。宜同大人。但药剂轻小耳。

    应下之证。下后当脉静身凉。今反发热者。因结开气通。郁阳暴伸也。不久自息。如不息。仍是余邪未尽也。下后自卧二三日。或四五日。汗不止。身微热。此仍属热。其表有余邪。邪尽汗止。不止者。小柴胡汤加广皮。呕加半夏。虚加人参。斟酌治之。不可用 、术之属。如脉静身凉。数日后反盗汗。宜用略补。虚实之分。在有热无热也。

    下后邪去呕止。今反复呕者。胃虚也。少进粥饮调之。

    如人方食肉而病。停积在胃。用承气连下。惟下旁流臭水。其病不退。必加人参一味。即数十日停积顿行也。应下失下。真气微虚。及投承气下咽。少顷额上汗出发根搔痒。手足厥冷。甚则战栗。心烦坐卧不安。如狂之状。此中气已亏。不胜药力。名曰药烦。凡遇此证。药中多加生姜。均二三次服。以防呕吐之患。

    病有劳复食复自复。劳者补之养之。食者轻则损谷。重则下夺。自复者。前用何药。根据前增减自愈。

    感冒兼疫。先治感冒后治疫。疟疫相兼。治疫而疟自已。

    瘟疫九传。

    卷四·疫病方论

    但表不里

    疫之传有九。然亦不出表里之间而已。但表而不里者。其证头疼身痛发热。而复凛凛。内无胸满等证。谷食如常。此邪传外。由肌表而出。或斑消。或汗解为顺。轻剂可愈。有汗出不彻而热不退者。宜白虎汤。或斑出不透而热不退者。宜举斑汤。有斑汗并行而并不透者。合用前汤。

    卷四·疫病方论

    但里不表

    但里不表者。惟胸膈痞闷。欲吐不吐。吐而不快。宜瓜蒂散。若邪传里之中下者。心腹胀满。不吐不呕。或燥结便闭。或热结旁流。或协热下利。或大肠胶闭。并宜承气辈。有里而再发。或至于三。皆根据前法。

    卷四·疫病方论

    表而再表

    表而再表者。所发未尽。膜原尚有隐伏之邪。故三四日后。根据前发热。脉洪而数。及其解也。斑者仍斑。汗者仍汗而愈。至于三表者。亦稀有也。

    卷四·疫病方论

    表里分传

    表里分传。始则邪气伏于膜原。尚在半表半里。二证俱现。必先通其里。令里邪去。

    自能达表。或斑或汗。随其性而升泄之也。病退而热未除者。膜原尚有未尽之邪也。宜三消饮调之。若分传至再至三。未之频见。照前同治。

    卷四·疫病方论

    再表再里

    有再表再里。或再表里分传者。医家不解。反责病患不善调养。以致反复。病家不解。每咎医师疏于救治。彼此归怨。胥失之矣。不知病势之当然。其气性如此。

    卷四·疫病方论

    先表后里

    先表而后里者。始则但有表证。而无里证。宜达原饮。有经证者。当根据三阳加法。继而脉大且数。自汗而渴。邪离膜原。未能出表。宜白虎汤。辛凉解散。邪从汗解。脉静身凉而愈。二三日后。或四五日后。依然发热。宜达原饮。至后反加胸满腹胀。不思谷食。烦渴等证。加大黄微利之。

    卷四·疫病方论

    先里后表

    先里后表者。始则发热。渐盖理证。下之便愈。后复发热。反加头疼身重脉浮者。宜白虎汤。服之不得汗者。津液枯竭也。加人参。覆杯即解。若大汗大下后。表里之证悉去。继而一身尽痛。身如被杖。脉沉细者。此汗出太过。阳气不周。骨寒而痛。非表证也。此不必治。二三日内阳回自愈。

    卷四·疫病方论

    表证偏胜

    表证偏胜者。膜原伏邪发时。传表之邪多。传里之邪少。何以知之。表证多而里证少。当治其表。里证兼之。

    卷四·疫病方论

    里证偏胜

    若里证多而表证少。但治其里。表证自愈。

    邪之伤人也。始而伤气。既而伤血。伤肉伤筋。以至伤骨。有行邪。有伏邪。故治法有难有易。取效有迟有速。如行邪者。即正伤寒也。始自太阳。或传阳明。或传少阳。病势虽重。一汗可解。若归胃府。一下而愈。如瘟疫之邪。先伏后行。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难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内侵于腑。外淫于经。

    营卫受伤。诸证渐显。然后得而治之。方其侵淫之际。邪毒尚在膜原。此时但可疏利。使伏邪易出。邪毒既离膜原。乃观其变。或出表或入里。然后可导邪而出。邪尽方愈。初发之时。毒邪渐张。莫之能御。不惟不能即瘳。而病证日惟加重。病家见证反增。即欲更医。医家不解。亦自惊诧。竟不知先时感受。邪盛则病重。邪微则病轻也。人云。瘟疫莫治头。劳怯莫治尾。所以疫邪方张之际。势不可遏。但使邪毒速离膜原。便是治法也。全在后段工夫。识得表里虚实。详夫缓急轻重。投剂不致差谬。

    如是可以万全。即使感受之最重者。按法治之。必无陨命之理。若夫久病枯极。酒色耗竭。耆耄之年。皆是天真几绝。又加疫证。自难支矣。

    卷四·疫病方论

    大头瘟

    大头瘟者。此天行之厉气也。其湿热伤高巅之上。必多汗气蒸。初憎寒壮热体重。

    头面肿甚。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不速治。十死八九。宜普济消毒散。

    如大便硬。加酒蒸大黄一二钱。缓缓服。作丸噙化尤妙。若额上面部 赤。面肿脉数者。属阳明。本方加石膏。内实加大黄。若发于耳之上下前后。并额角旁红肿者。

    此少阳也。本方加柴胡栝蒌根。便实亦加大黄。若发于头脑项下。并耳后赤肿者。

    此太阳也。荆防败毒散。去人参。加芩、连。甚者砭针刺之。

    普济消毒散黄连 黄芩(酒炒) 人参 黑参 甘草(生) 桔梗 连翘 牛蒡子(炒研) 升麻 白芷 马勃(各一钱)

    僵蚕(炒七分)

    蓝根(如无以青黛代之) 柴胡(各二钱)

    上为末。半用水煎去滓。食后徐服。半用蜜丸。噙化就卧。以令药性上行也。

    节庵于普济消毒散中。去人参、升麻、白芷、黑参、马勃、僵蚕、蓝根。加川芎、羌活、防风、荆芥、射干、姜汁、竹沥。名芩连消毒饮。

    卷四·疫病方论

    捻颈瘟

    捻颈瘟者。喉痹失音。颈大腹胀。如虾蟆者是也。宜荆防败毒散。

    荆防败毒散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人参 甘草(人中黄更妙) 枳壳 桔梗茯苓 川芎 牛蒡子(炒研) 薄荷 荆芥 防风上诸药各一钱。惟防风加五分。水煎缓服。加金汁一杯尤效。

    卷四·疫病方论

    瓜瓤瘟

    瓜瓤瘟者。胸高胁起。呕血如汁者是也。宜生犀饮。

    生犀饮犀角(二钱镑) 苍术(泔水浸麻油炒一钱) 川黄连(一钱) 黄土(五钱)

    茶叶(一大撮) 金汁(半盏)

    上五味。水煎去滓。入金汁搅和。日三夜二服。如大便结加大黄。渴加栝蒌根。虚加人参。盐水炒。表热去苍术、黄土。加桂枝、黄连。便脓血去苍术。倍黄土。加黄柏。便滑以人中黄代金汁。

    卷四·疫病方论

    杨梅瘟

    杨梅瘟者。遍身紫块。忽然发出霉疮者是也。清热解毒汤。下人中黄丸。并刺块出血。

    人中黄丸大黄(三两溺浸) 人中黄(如无坑垢代之) 苍术(去皮麻油炒) 桔梗滑石(各二两) 人参 黄连(酒洗) 防风(各五钱) 香附(姜汁拌勿炒一两五钱)

    上神曲为丸。气虚四君子汤送。血虚四物汤送。痰甚二陈汤送。热甚童便送。通用清热解毒汤送二三服。

    清热解毒汤黄连(酒洗) 黄芩(酒洗) 白芍药(酒洗) 生地 人参(各三钱) 石膏(鸡子大碎) 羌活 知母(各二钱) 甘草(生一钱五分) 升麻 葛根(各一钱)生姜(二钱切)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