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吴鞠通医案最新章节!

    肺痈

    王氏 五十六岁 癸亥三月初八日 初起喉痹,为快利药所伤,致成肺痈。胸中痛,口中燥,喉痹仍未痊,不食不寐。痰气腥臭。已有成脓之象。脉短而数,寒热,且移热于大肠而泄泻,难愈之证。勉与急急开提肺气,议千金苇茎汤,与甘桔合法。

    桔梗(二两) 甘草(一两) 桃仁(五钱) 冬瓜仁(五钱) 苡仁(一两) 鲜苇根(四两)

    水八碗,煮三碗,二煎再煎一碗,分四次服。

    堂伯兄 饮火酒,坐热炕,昼夜不寐,喜出汗。误服枇杷叶麻黄等利肺药,致伤津液,遂成肺痈,臭不可当,日吐脓二升许。用千金苇茎汤,合甘桔汤。

    芦根(八两) 苡仁(二两) 桃仁(两半) 冬瓜仁(两半) 桔梗(三两) 生甘草(一两)

    煎成两大菜碗,昼夜服过碗半,脓去十之七八,尽剂脓去八九,又服半剂,毫无臭气,调理脾胃收功。

    朱咏齐 五十余岁 以己卯年二月初受风,与桂枝汤一帖,风解,胆怯不敢去浓衣,因而汗多。初四五日又受风温,口渴思凉,脉洪数。先与辛凉轻剂不解,脉又大,汗更多,口更渴,身更热。因与辛寒重剂石膏等一帖,身凉渴止脉静,仍胆怯不去浓衣。初十日当大差坐夜起五更,衣更浓,途间不敢去皮衣,以致重亡津液而成肺痈,与苇茎汤二三两一帖。服至五七日不应,脓成臭极,加苦苈葶子五钱,脓始退,未能十分净尽。后十日又发,脓又成,吐如绿豆汁浓臭,每吐一碗余。又于前方加葶苈三钱,服二帖方平复,以补胃逐痰饮收功。再其人色白体肥,夙有痰饮,未病之年前秋冬两季,以在上书房行走,早起恐寒,误服俗传药酒方,本不嗜酒,每早强饮数小杯,次年患此恙之由也。

    卷五

    喉痹

    刘 三十二岁 脉弦而长,木气太旺,与君火结而成喉痹。

    荆芥穗(二钱) 薄荷(二钱) 元参(八钱) 银花(六钱) 牛蒡子(五钱) 连翘(五钱)

    马勃(二钱) 人中黄(二钱)

    共为粗末,分八包,每一包芦根汤煎,一时一服。

    酒客脉弦数,与苦药清酒中之湿,即于前方内加:桔梗(四钱) 射干(四钱) 黄芩(四钱) 儿茶(三钱)

    煎法如前。

    灵 乙丑六月二十六日 舌苔边白中浊,喉肿而痛,头晕,身热,脉数,疠气所干。

    切戒谷食,急开关窍,用时时轻扬法。

    桔梗(八钱) 人中黄(三钱) 薄荷(三钱) 荆芥穗(三钱) 元参(一两) 牛蒡子(八钱)

    黄芩(三钱) 黄连(三钱) 马勃(二钱) 板蓝根(三钱) 僵蚕(三钱) 连翘(八钱) 银花(八钱) 鲜荷叶(半张去蒂)

    共为粗末,分八包,一时许服一包,芦根汤煎。

    二十七日 舌浊甚,邪之传化甚缓,于前方内,加:黄芩(二钱成五钱) 黄连(二钱成五钱)

    二十八日 湿热厉气,相搏以成喉痹,舌苔重浊色暗,必得湿气宣化,而后热可以解。

    盖无形之邪热,每借有形之秽浊以为根据附故也,因前法而小变之。

    桔梗(八钱) 人中黄(二钱) 黄芩(五钱) 黄连(五钱) 马勃(五钱) 牛蒡子(五钱)

    僵蚕(三钱) 连翘(八钱) 银花(八钱) 通草(三钱) 荆芥(二钱) 杏仁(五钱) 薄荷(三钱)

    滑石(一两) 犀角(三钱)

    共为粗末,分十包,一时许服一包。每服鲜荷叶边二钱,芦根三钱,同煎,去渣服。

    二十九日 喉痛虽止,舌浊未除,脉仍微数,则其中之湿可知。按:《灵枢经》五脏温病,以舌苔专属之肺,故药方一以宣通肺气为主,盖气化则湿化,而火亦无根据矣。

    桔梗(三钱) 人中黄(八分) 连翘(二钱) 银花(二钱) 黄连(钱半) 黄芩(二钱) 马勃(八分) 通草(一钱) 杏仁泥(一钱) 滑石(三钱) 芦根(一枝) 荷叶(半张)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王 二十岁 壬午四月十一日 湿毒身热喉痹,滴水不能下咽,已二日矣。与代赈普济散二十包,先煎一包,衔入口内,仰面浸渍喉疮,一刻许有稀涎满口,即控出吐之。再噙再浸如上法,噙至半日,喉即开,得下咽。于是每一包药,煎一碗,咽一半,浸吐一半,三日得快便,喉痹全消,身热亦退,育阴而愈。

    王氏 三十八岁 乙酉五月初二日 六脉沉弦而细,纯阴之象,喉痛足痹宜温。

    川椒炭(三钱) 防己(三钱) 桂枝(三钱) 肉桂(二钱) 茯苓皮(五钱) 姜黄(二钱)

    萆(五钱) 苡仁(五钱)

    四帖。

    初八日 喉痛止去肉桂,痰不活加半夏(五钱)。

    满氏 三十五岁 面色青黄,呼吸定息,脉再至而弦紧,食减,经不行,腹中有块二三枚,长三四寸,肝厥无五日不发,喉痛十数年不休。向来所服之方,非寒凉,即妇科地芍药等,以致历年沉困不休,病势日重,十二年不孕矣。与苦辛热法,急回真阳,或者可救。

    肉桂(钱半) 良姜(二钱) 川椒(二钱) 广皮(二钱) 吴萸(钱半) 半夏(三钱)

    前方服二帖,喉痛减其大半,厥未发,食少进,腹痛减,与前方加:人参(钱半) 茯苓(三钱)

    前方服四帖,服三至,喉痛止,食大进,腹痛亦减,仍服前方,去良姜,并减刚药分量。

    前方服七帖,六脉将进至四至,服通补奇经丸一料,半年后受孕。

    卷五

    疟

    吴 二十五岁 癸亥七月十六日 但寒不热,似乎牝疟,然渴甚脉数,皮肤扪之亦热,乃伏暑内发,新凉外加,热未透出之故。仍用苦辛寒法。加以升提。

    杏仁泥(三钱) 天花粉(二钱) 蔻仁 滑石 浓朴(二钱) 青蒿(一钱) 苡仁 藿香郁金(二钱) 黄芩(一钱) 知母三杯,分三次服,三帖。

    但寒不热之疟,昨用升提,已出阳分,渴甚,脉洪数甚,热反多。昨云热邪深伏,未曾透出,不得作真牝疟者,非虚语也。用苦辛寒重剂。

    杏仁粉(五钱) 滑石(三钱) 生石膏(八钱) 知母(一钱) 蔻仁(三钱) 藿梗(三钱)

    浓朴(三钱) 黄芩(二钱) 郁金(三钱) 甘草(一钱)

    伊芳氏 二十二岁 正月初七日 妊娠七月,每日午后,先寒后热,热至戌时,微汗而解。已近十日,此上年伏暑成疟,由春初升发之气而发,病在少阳,与小柴胡法。

    柴胡(五钱) 黄芩(三钱,炒) 炙甘草(二钱) 半夏(四钱) 人参(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枚)

    一帖,寒热减。二帖,减大半。第三日用前方三分之一,全愈。

    朱 三十三岁 八月二十五日 体浓本有小肠寒湿,粪后便血,舌苔灰白而浓,中黑,呕恶不食,但寒不热,此脾湿疟也,与劫法。

    生苍术(五钱) 生草果(三钱) 槟榔(三钱) 生苡仁(五钱) 杏仁(三钱) 茯苓(五钱)

    熟附子(一钱) 黄芩炭(二钱)

    二十八日 前方服三帖而病势渐减,舌苔化黄,减其制,又三帖而寒来甚微,一以理脾为主。

    于术(三钱,炒) 蔻仁(二钱) 益智仁(二钱) 广皮(三钱) 半夏(三钱) 黄芩炭(二钱) 苡仁(五钱)

    服七帖而胃开。

    佟氏 四十岁 少阴三疟,二年不愈,寒多热少。脉弦细,阳微,损及八脉,通补奇经丸四两,服完全愈。

    萧 三十三岁 少阴三疟,久而不愈,六脉弦紧,形寒嗜卧,发时口不知味,不渴,肾气上泛,面目黧黑,与扶阳汤法。

    鹿茸(三钱) 桂枝(三钱) 人参(一钱) 熟附子(二钱) 蜀漆(二钱) 当归(三钱)

    四帖愈,后调脾胃。

    郑 五十五岁 四月十九日 脉双弦,伏暑成疟,间二日一至,舌苔白滑,热多寒少,十月之久不止,邪入已深极,难速出,且与通宣三焦,使邪有出路,勿得骤补。

    杏仁泥(四钱) 茯苓皮(五钱) 藿梗(三钱) 蔻仁(二钱) 知母(三钱,炒) 半夏(三钱) 苡仁(五钱) 黄芩(二钱,炒) 青蒿(一钱)

    服四帖。

    二十六日 加青蒿(一钱)

    服四帖。

    初四日 脉紧汗多,加:桂枝(三钱)

    服二帖。

    初六日 脉已活动,色已毕,寒大减,热亦少减,共计已减其半。汗至足底,时已早至八刻,议去青蒿,加黄芩一钱。舌苔虽减而仍白,余药如故,再服四帖。

    十四日 三疟与宣三焦,右脉稍大,热多汗多,舌苔之白滑虽薄,而未尽化,湿中生热,不能骤补,与两清湿热。

    杏仁泥(三钱) 知母(二钱) 通草(钱半) 蔻仁(二钱) 黄芩(二钱) 苡仁(四钱) 黄连(一钱) 茯苓皮(三钱) 半夏(三钱)

    十九日 加广皮炭(三钱) 藿梗(三钱)

    服四帖。

    二十二日 病减者减其制,每日服前方半帖,六日服三帖。

    二十九日 病又减,去黄连,加益智仁三钱,以其脉大而尚紧也,仍系六日服三帖。

    六月初五日 余邪未尽,仍六日服三帖。

    十二日 三疟与宣化三焦,十退其九,白苔尚未尽退。今日诊脉,弦中兼缓,气来至缓,是阳气未充。议于前方退苦寒,进辛温。

    杏仁(三钱) 益智仁(三钱) 桂枝(三钱) 蔻仁(三钱) 黄芩炭(三钱) 半夏(五钱)

    茯苓(五钱) 藿梗(三钱)

    四帖。

    二十二日 左脉弦紧,右大而缓,舌白未化,疟虽止而余湿未消,此方仍服。去:蔻仁(一钱) 黄芩(一钱) 益智仁(一钱)

    服八帖。

    七月初二日 四疟已止,胃已开,脉已回阳,与平补中焦。

    半夏(三钱) 蔻仁(钱半) 炙甘草(二钱) 广皮炭(三钱) 生苡仁(三钱) 茯苓(五钱)

    生姜(三片) 于术(三钱,炒) 大枣(二个)

    服七帖后,可加人参二钱,服至收功。

    丸方 疟后六脉俱弦微数,与脾肾双补法。

    何首乌(四两) 茯苓(六两) 枸杞子(四两) 五味子(二两) 沙苑子(三两) 山药(四两) 于术(四两) 蔻仁(五钱) 莲实(六两,去心) 人参(四钱)

    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二钱,开水送下,逢节以人参五分,煎汤送。

    高 十六岁 乙酉六月十六日 间三疟,脉弦,暑邪深入矣。

    杏仁(三钱) 青蒿(三钱) 茯苓皮(三钱) 蔻仁(一钱) 半夏(三钱) 柴胡(一钱) 藿香叶(三钱) 黄芩(三钱) 知母(二钱) 苡仁(三钱) 炙甘草(一钱) 滑石(五钱) 生姜(三片)

    大枣(二个)

    十八日 诊脉数热,重加:知母(二钱)

    二十八日 疟止热退,去知母、柴胡、青蒿、姜枣,改藿梗(二钱) 减:滑石(二钱)

    初五日 余邪已轻,再服数帖。

    朱 三十八岁 但寒不热,舌苔白滑而浓三四日,灰黑而滑五六日,黑滑可畏,脉沉弦而紧。太阴湿疟,与牝疟相参,但牝疟表寒重,此则偏于在里之寒湿重也。初起三日,用桂枝、草果、苍术、黄芩、茯苓、苡仁、广皮、猪苓、泽泻。三四日加附子,五六日又加草果、苍术分量。再加生姜,舌苔始微化黄,恶寒渐减。服至十二三日,舌苔恶寒始退。愈后峻补脾肾两阳,然后收功。

    姚 二十五岁 乙酉七月二十五日 久疟不愈,寒多,舌苔白滑,湿气重也,宜宣通三焦,微偏于温。

    杏仁(五钱) 青蒿(二钱) 广皮(二钱) 蔻仁(三钱) 半夏(五钱) 苡仁(五钱) 草果(钱半) 黄芩(钱半炒) 茯苓皮(五钱) 生姜(二片)

    八月初三日 前方服六帖,疟已止,照原方去:草果 青蒿 加滑石(六钱) 益智仁(三钱)

    钱 二十岁 乙酉十一月初二日 三疟兼痹,舌苔白滑,终日一饮,热时不渴,胸痞,此偏于伏暑中之湿多者也。惟日已久,又加误补下行,邪已深入为难治。勉与宣通经络三焦,导邪外出,毋使久羁。

    桂枝(三钱) 防己(四钱) 杏仁(五钱) 青蒿(三钱) 半夏(三钱) 黄芩(三钱) 茯苓(五钱) 蔻仁(二钱) 广皮(三钱) 煨草果(八分) 片姜黄(二钱)

    十五日 阅来札知汗多而寒热减,舌白滑苔退,食后不饱闷,是伏邪已有活动之机。但阴疟发于戌亥时,不见日光,虽屡用升提,使邪外出法,毫不见早,大可虑也。勉与原方内加草果分量,去茯苓、蔻仁,再加急走之蜀漆,活血络之当归。

    桂枝(三钱) 柴胡(三钱) 半夏(三钱) 青蒿(一钱) 防己(三钱) 杏仁(四钱) 黄芩炭(三钱) 广皮炭(三钱) 草果(二钱) 姜黄(二钱) 蜀漆(三钱) 当归(三钱) 生苡仁(五钱)

    十二月 阅来札知寒热降序而未尽除,停饮痹痛太甚。议减治疟之品,加宣饮与痹之药。然大有病退正衰之虑,饮与痹皆喜通不喜守,大忌呆补,奈何。

    桂枝(五钱,三四帖后手背痛不减加至八钱或一两) 广皮(五钱) 防己(四钱) 青蒿(二钱)

    柴胡(三钱,寒热如再减二药亦须减) 山甲片(一钱,炒) 蜀漆(二钱,寒热微则去之)

    生苡仁(五钱) 人参(一钱) 生姜(三钱) 半夏(六钱) 茯苓皮(五钱) 煨草果(二钱) 片姜黄(三钱)

    煎四大茶杯,分四次服,七日必须来信。

    初十日 以后忽寒忽热,已非呆于寒热者可比。十五日寒大减,十八日寒热又减,二十日申酉时似发非发,俱属佳处。但手背之痛,左甚于右,伏邪甚深,腹左之块,即系疟母一类,不过胁腹之别耳。合观寒多热少,当与补阳,议于原方内减柴胡、青蒿,加桂枝。其人参似非高丽参可比,盖人生世上不可留后悔也。其疟母每日空心服化 回生丹一丸,开水送下。

    盖化 丹中,原有鳖甲煎丸在内也,即久病在络,亦须用之。又天士先生云:三时热病,病久不解者,每借芳香以为搜逐之用。此证犹在畏途,不可随便饮啖也。

    于前方内减:青蒿(钱半) 柴胡(钱半) 加桂枝(一钱)

    杨 二十四岁 丙戌二月十一日 伏暑自上年八月而来,邪已深入,三日一作,寒多热少,亦宜通宣三焦为要法。

    青蒿(三钱) 蔻仁(一钱) 蜀漆(一钱) 桂枝(三钱) 杏仁(二钱) 黄芩(钱半,炒)

    苡仁(三钱) 柴胡(钱半)

    服一帖而寒退,热反多,此阴邪已化热,去柴胡、桂枝,重用通宣三焦,加广皮、半夏以和脾胃。

    卷五

    伤寒

    五十八岁 癸酉二月初一日 太阳中风,尚未十厘清解,兼之湿痹髀痛。

    桂枝(四钱) 浓朴(二钱) 蚕砂(三钱) 杏仁(三钱) 防己(三钱) 茯苓皮(五钱) 姜黄(二钱) 炙甘草(钱半) 广皮(钱半)

    二帖。

    初二日 行经络而和脾胃,则风痹自止。

    桂枝(八钱) 白芍(四钱,炒) 半夏(五钱) 防己(六钱) 炙甘草(三钱) 生白术(五钱) 生姜(五片) 大枣(二个)

    水八杯,煮三杯,分三次服,头一次啜稀粥,令微汗佳,二三次,不必食粥。

    初五日 左脉沉紧,即于前方加:熟附子(五钱)

    初六日 脉洪大而数,经络痛虽解而未尽除,痹也;小便白而浊,湿也。

    桂枝(三钱) 泽泻(三钱) 黄柏炭(一钱) 通草(三钱) 杏仁(五钱) 滑石(五钱) 苡仁(五钱) 茯苓皮(五钱) 猪苓(三钱)

    初九日 昨服开肺与大肠痹法,湿滞已下,小便亦清,但大便与瘼中微有血迹,证从寒湿化热而来,未便即用柔药以清血分。今日且与宣行腑阳,右脉仍见数大,可加苦药。如明日血分未清,再清血分未迟。

    杏仁泥(三钱) 黄柏炭(一钱) 黄芩炭(二钱) 陈皮(钱半) 苡仁(五钱) 半夏(三钱)

    滑石(五钱) 浓朴(二钱) 细苏梗(一钱)

    头煎两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初八日 舌苔仍有新白,衣被稍薄则畏寒,身热已退,阳虚湿气未尽无疑。

    桂枝(三钱) 苡仁(五钱) 白芍(二钱炒) 陈皮(钱半) 半夏(五钱) 生茅术(二钱)

    杏仁(三钱) 浓朴(二钱) 全当归(钱半)

    煎服均如前法。二帖。

    初十日 诸证向安,惟营气与卫不和,寐不实,寐后自觉身凉,以调和营卫为主。

    桂枝(三钱) 苡仁(五钱) 大枣(二个) 白芍(三钱) 陈皮(钱半) 炙甘草(二钱) 半夏(六钱) 生姜(三片) 茯苓(三钱)

    六帖。

    十六日 营卫已和,即于前方内加:胶饴(三钱) 白芍(二钱成五钱)

    七帖而安。

    唐 氏三十八岁 太阳中风漏汗,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六钱) 熟附子(三钱) 炙甘草(三钱) 焦白芍(四钱) 生姜(三片) 大枣(三个)

    煮三杯,分三次服。

    十七日 中风漏汗,兼之肾水上凌心,心悸腹痛,昨用桂枝加附子汤,诸症悉退。今左脉沉缓。右脉滑,表虽清而浊阴未退。议苓桂伐肾邪,归茴温冲脉,吴萸、半夏、生姜两和肝胃,白芍以收阴气,合桂枝而调营卫,加黄芩以清风化之热。合诸药为苦辛通法,此外感之余,兼有下焦里证之治法也。

    桂枝(四钱) 全当归(三钱) 小茴香(三钱,二味同炒) 半夏(四钱) 吴萸(三钱) 青皮(钱半) 焦白芍(二钱) 茯苓(五钱) 黄芩炭(一钱) 生姜(三片)

    甘澜水煎成三杯,分三次服。

    十九日 脉缓浊阴久居,兼有滞物续下,用药仍不外苦辛通法,稍加推荡之品,因其势而导之。大意通补阳明之阳,正所以驱浊阴之阴。若其人阳明本旺,胃阴自能下降,六腑通调,浊阴何以能聚,再胃旺自能坐镇中州,浊阴何以能越胃而上攻心下,反复推求,病情自见。

    淡吴萸(三钱) 小茴香(三钱,同炒黑) 桂枝尖(四钱) 浓朴(三钱) 川楝子(二钱)

    黄芩炭(一钱) 小枳实(钱半) 乌药(二钱) 青皮(钱半) 广木香(一钱) 焦白芍(二钱) 陈皮(一钱) 茯苓(三钱)

    二十二日 凡痛胀滞下,必用苦辛通法,兼护阳明,固不待言。前法业已见效,细询病已十余年,以半产后得之,误用壅补成之。按久病在络再痛胀偏左下至少腹板着,其中必有瘀滞,非纯用汤药所能成功。盖汤者荡也,条肠胃和通百脉,固其所长。至于细雕密镂,缓行横络,是其所短,非兼用化症回生丹缓通不可。且阳剂过重,有症散为蛊之虞,不得不思患预防也。

    桂枝尖(一钱) 乌药(钱半) 浓朴(一钱) 全当归(一钱,炒黑) 半夏(五钱) 地榆炭(一钱) 小茴香(二钱,炒) 川楝子(二钱) 黄芩炭(一钱) 白芍(二钱,炒) 黄连(八分)

    广皮炭(八分) 两头尖(二钱) 广木香(八分) 桃仁(钱半,炒) 红花(七分) 郁金(一钱)

    降香末(二钱)

    甘澜水煎,前后四杯,日三夜一,分四次服。四帖。

    昔李东垣有方用药至三十余味者,张仲圣鳖甲煎丸,亦有三十几味,后人学问不到,妄生议论。不知治经治以急,急则用少而分量多。治络治以缓,缓则用多而分量少。治新则用急,治旧则用缓。治急可用独,治旧必用众。独则无推诿而一力成功,众则分功而互相调剂,此又用药多寡之权冲也。

    兼服化症回生丹一粒。

    二十七日 宣络法兼两和肝胃。

    全当归(三钱) 制香附(二钱) 小茴香(三钱,炒黑) 半夏(三钱) 川芎(五分) 青皮(八分,炒) 丹皮(三钱,炒) 沙苑子(三钱) 白芍(六钱,炒) 二十八日 寐仍不实,于前方内加:半夏(二钱) 生苡仁(六钱)

    服三帖。

    初二日 案仍前。

    全归(三钱) 制香附(钱半) 干姜炭(五分) 小茴香(三钱) 降香末(二钱) 高良姜(二分) 青皮(八分) 广皮炭(八分) 乌药(二钱) 半夏(五钱) 桃仁泥(钱半)

    三帖。

    初五日 络瘀多年,腹痛胀攻胃,食后 胀。今搜去络中瘀滞,饥甚则如刀刮竹,络气虚也,与通补络法。

    归身(三钱) 龙眼肉(三钱) 白芍(六钱,炒) 杞子(三钱,炒) 丹皮(三钱) 小茴香(一钱) 丹参(三钱)

    九帖全愈。

    吴氏 二十三岁 二月二十一 头项强痛而恶寒,脉缓有汗,太阳中风,主以桂枝汤。

    桂枝(三钱) 白芍(二钱) 炙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个)

    水五杯,煮二杯。第一杯服后,即食稀热粥,令微汗佳。有汗二杯,不必食粥,无汗仍然。

    二十四日 不解,于前方内加:羌活(五钱)

    二十五日 服前方已,脉静身凉,不肯避风,因而复中,脉紧无汗,用麻黄汤法。

    麻黄(三钱,去节) 羌活(三钱) 桂枝(三钱) 白芍(三钱) 炙甘草(二钱) 生姜(三片) 大枣(二个)

    煮二杯,分二次服。

    二十六日 服前药不知身重疼痛,其人肥而阳气本虚,平素面色淡黄,舌白湿气又重,非加助阳胜湿之品不可。于前方内加:麻黄(五钱成八钱) 桂枝(二钱成五钱) 炙甘草(一钱成三钱) 杏仁(三钱) 白术(五钱) 熟附子(三钱)

    水五碗,先煮麻黄去上沫,入诸药取两碗,分二次服,服一碗而汗出愈。

    唐 五十九岁 三月十六日 头痛恶寒,脉紧,言蹇,肢冷,舌色淡,太阳中风,虽系季春,天气早间阴晦,雨气甚寒,以桂枝二麻黄一法。

    麻黄(三钱,去节) 桂枝(六钱) 炙甘草(三钱) 杏仁(五钱) 生姜(六片) 大枣(二个)

    煮三杯,得微汗,止后服,不汗,再服。不汗促役其间。

    十八日 原方倍麻黄,减桂枝,加:附子(三钱)

    二帖。

    十八日 原方再服一帖。

    十九日 诸证悉减,药当暂停以消息之。

    二十日 中风表解后,言蹇减食则汗头行痛,舌白滑,脉微紧,宜桂枝加附子汤,除风实表护阳。

    桂枝(六钱) 白芍(四钱,炒) 炙甘草(二钱) 附子(三钱) 生姜(五片) 大枣(二个)

    水五杯,煮二碗,分二次服,渣再煮一碗服。

    二十一日 表解后复中,恶寒胸结,舌苔浓而白,脉迟紧里急。

    桂枝(六钱) 苍术(三钱) 附子(四钱) 干姜(三钱) 苡仁(五钱) 茯苓(五钱) 浓朴(三钱) 枳实(二钱) 陈皮(二钱)

    日二帖。

    二十二日 于前方内加:炙甘草(二钱) 生姜(二两) 去茯苓 减苡仁日二帖。

    二十三日 诸证悉衰,当减其制,照前日方,日一帖。

    二十四日 中风表解后,余邪入里,舌黄身热胸痞,议泻心汤泻其痞。

    干姜(五钱) 生姜(五钱) 黄芩(五钱,炒) 黄连(二钱,炒) 半夏(六钱)

    头煎二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先寒后热,胁痛腰痛,少阳证也,议从少阳领邪外出太阳法。

    柴胡(六钱) 黄芩(三钱) 党参(三钱) 桂枝(四钱) 半夏(钱半) 炙甘草(三钱) 羌活(钱半) 生姜(三片)

    寒热后,寒退热存,胁胀。

    半夏(五钱) 炙甘草(钱半) 陈皮炭(钱半) 生姜(三钱) 黄芩(四钱) 香附(三钱)

    郁金(二钱) 大枣(二个)

    张 二十五日 今年风木司天,现下寒水客气,故时近初夏,犹有太阳中风之症。按太阳中风,系伤寒门中第一关,最忌误下。时人不读唐晋以上之书,故不识症之所由来。仲景谓太阳至五六日太阳证不罢者,仍从太阳驱出,宜桂枝汤。现下头与身仍微痛,既身热而又仍恶风寒,的是太阳未罢,理宜用桂枝汤,但其人素有湿热,不喜甘,又有微咳,议于桂枝汤内去甘药,加辛燥,服如桂枝汤法。

    桂枝(六钱) 陈皮(三钱) 白芍(四钱) 半夏(四钱) 杏仁(三钱)

    二十六日 太阳中风,误下胸痞,四五日太阳症未罢。昨用太阳证仍在例之桂枝法,今日恶寒已罢,头目已清,惟胸痞特甚,不渴舌白而壮热,泄泻稀水频仍。仲景法云病发于阳而误下成胸痞者,泻心汤主之。今用其法,再经谓脉不动数者为不传经也。昨日已动数太甚,断无不传之理,可畏在此。

    干姜(五钱) 茯苓(五钱,连皮) 半夏(五钱) 生姜(三片) 黄连(三钱)

    二十七日 太阳中风误下,前日先与解外,昨日太阳证罢,即泻胸痞。今日胸痞解,惟自利不渴,舌灰白,脉沉数。经谓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太阴宜温,但理中之甘草,人参,恐不合拍,议用其法而不用其方。

    干姜(五钱) 半夏(六钱) 苍术炭(四钱) 生姜(四钱) 陈皮炭(二钱) 茯苓(一两,连皮)

    二十八日 太阳中风,先与解外,外解已即与泻误下之胸痞,痞解而现自利不渴之太阴证。

    今日口不渴而利止,是由阴出阳也,脉亦顿小其半。古云脉小则病退。但仍沉数,身犹热而气粗不寐,陷下之余邪不净。仲景《伤寒论》谓真阴已虚,阳邪尚盛之不寐,用阿胶鸡子黄汤。按:此汤重用芩连。议用甘草泻心法。

    甘草(三钱) 黄芩(四钱) 半夏(五钱) 黄连(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个) 茯苓(三钱)

    二十九日 脉沉数,阴经热阳经不热,是陷下之余邪在里也。气不伸而哕,哕者伤寒门中之大忌也,皆误下之故。议少用丁香柿蒂汤法,加芩、连以彻里热,疏逆气。

    公丁香(二钱) 黄芩(三钱) 柿蒂(九个) 黄连(一钱) 陈皮(二钱) 姜汁(三匙冲)

    初一日 误下成胸痞自利,两用泻心,胸痞自利俱止。但陷下之邪,与受伤之胃气,搏而成哕。昨用丁香柿蒂汤去人参加芩连,方虽易,仍不外仲圣苦辛通降之法。病者畏而不服,今日哕不止而左脉加进,勉与仲圣哕门中之橘皮竹茹汤,其力量降前方数等矣。所以如此用者,病多一日,则气虚一日,仲圣于小柴胡汤中即用人参,况误下中虚者乎。

    陈皮(六钱) 生姜(五钱) 炙甘草(四钱) 竹茹(五钱) 大枣(四枚) 半夏(三钱) 人参(二钱,如无以洋参代)

    十七日 误下中虚,气逆成哕,昨与金匮橘皮竹茹汤,今日哕减过半。古谓效不更方,仍用前法。但微喘而舌苔白,仲圣谓喘家加浓朴杏子佳,议于前方内。加:浓朴(二钱) 杏仁(三钱) 柿蒂(三钱)

    十九日 误下之陷证,哕而喘,昨连与橘皮竹茹汤,一面补中,一面宣邪。兹已邪溃诸恶候如失,脉亦渐平,但其人中气受伤不浅,议与小建中汤加橘皮、半夏,小小创建中气,调和营卫,兼宣胃阳,令能进食安眠。

    白芍(六钱,炒) 生姜(三片) 半夏(四钱) 桂枝(四钱) 大枣(二枚) 陈皮(一钱)

    炙甘草(三钱) 饴糖(一两,去渣后化搅匀再上火二三沸)

    煮三杯,三次服。

    病解后微有饮咳,议与小建中去饴糖,加:半夏 陈皮 茯苓 苡仁 蔻仁 杏仁初六日 病后两服建中,胃阳已复,脾阳不醒,何以知之?安眠进食,是胃阳起。舌起白滑苔,小便短,大便不解,脉乍数,是脾阳未醒,而上蒸于肺也。议与宣利三焦法,以醒脾阳。

    杏仁(五钱) 半夏(五钱) 茯苓(五钱) 陈皮(三钱) 苡仁(五钱) 枳实(三钱) 通草(一钱) 益智仁(一钱)

    初八日 大小便已利,脉仍洪数,舌白滑苔未除,仍宜苦辛淡法,转运脾阳,宣行湿热。

    杏仁(三钱) 苍术炭(三钱) 蔻仁(钱半) 黄芩炭(二钱) 陈皮(钱半) 黄柏炭(三钱)

    茯苓皮(五钱) 半夏(五钱) 苡仁(五钱)

    十一日 脉仍沉数,舌苔反白滑,仍宜建中行湿以除伏邪。湿最伤气,非湿去气不得健,与急劫湿法。

    蔻仁(钱半) 黄芩炭(二钱) 杏仁(三钱) 陈皮(钱半) 黄柏炭(二钱) 半夏(五钱)

    益智仁(二钱) 苡仁(五钱) 煨草果(四钱) 制苍术(四钱) 茯苓皮(五钱)

    煮三杯,周十二时服完。

    吴 五十六岁 十一月十二日 内热外寒,兼发痰饮,喉哑,咳嗽,痰多,头痛,恶寒,脉浮,与麻杏石甘汤。

    麻黄(五钱,去节) 半夏(一两) 生石膏(六两) 桔梗(六钱) 杏仁(八钱) 陈皮(四钱) 炙甘草(四钱)

    煮四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汗后勿见风。

    十四日 肺脉独浮,去:麻黄(三钱)

    十七日 脉浮,喉哑,咳嗽,痰多。

    麻黄(三钱) 杏仁(六钱) 陈皮(三钱) 生石膏(四两) 桔梗(五钱) 半夏(六钱) 炙甘草(二钱)

    二十三日 脉浮,喉哑,咳嗽,痰多,内饮招外风为病,与大青龙法。

    麻黄(五钱) 杏仁(八钱) 陈皮(五钱) 生石膏(四两) 炙甘草(三钱) 半夏(八钱)

    桔梗(五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钱)

    头煎三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

    二十四日 病减者减其制,减麻黄二钱,去陈皮、姜、枣,加木通,小便短故也。

    二十七日 喉复哑,脉洪数,小便已长,前方去木通,加:石膏(二两)

    赵 十三岁 十一月二十九日 头痛,脉浮,弦不甚紧,无汗,与杏苏法。

    杏仁(二钱) 羌活(一钱) 生姜(三片) 苏叶(三钱) 甘草(钱半) 大枣(二枚) 防风(二钱) 桔梗(三钱)

    煮两杯,先服一杯,覆被令微汗,不可使汗淋漓。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第二杯,再不汗再作服,以得汗为度。汗后避风,只可啜稀粥,戒一切荤腥。

    卷五

    中燥

    吴 五十七岁 乙酉四月十九日 感受燥金之象,腹痛,泄泻,呕吐。现下泄泻虽止,而呕不能食,腹痛仍然,舌苔白滑,肉色刮白,宜急温之,兼与行太阴之湿。

    川椒炭(三钱) 茯苓(五钱) 陈皮(三钱) 高良姜(二钱) 苡仁(五钱) 公丁香(一钱)

    吴萸(二钱) 益智仁(二钱) 半夏(五钱)

    二帖。

    二十二日 背仍痛,原方加:高良姜(一钱) 吴萸(一钱) 桂枝(五钱)

    再服四帖。

    二十七日 已效,阴气未退,再服三帖,分四日服完。

    五月初三日 痛减,呕与泄泻俱止,减川椒、萸、姜之半,再服六帖。

    十三日 阴未化,阳自不复,且心下坚大如盘,脉如故,前方再服。

    姚 四十八岁 乙酉四月二十一日 燥金感后,所伤者阳气,何得以大剂熟地补阴。久久补之,阳气困顿,无怪乎不能食而呕矣。六脉弦紧,岂不知脉双弦者寒乎。

    川椒炭(三钱) 陈皮(三钱) 半夏(五钱) 干姜(二钱) 茯苓(五钱) 公丁香(八分)

    生姜(三钱) 苡仁(五钱)

    初二日 加桂枝(三钱) 干姜(一钱) 减川椒之半。

    十一日 呕痛皆止,饮食已加,惟肢软无力,阳气太虚,加甘草合前辛药,为辛甘补阳方法。

    二十一日 复感燥气,呕而欲泻,于前方内去甘药加分量自愈。六脉弦细如丝,阳微之极。

    川椒炭(三钱) 陈皮(三钱) 吴萸(三钱) 干姜(三钱) 茯苓(五钱) 半夏(五钱) 桂枝(五钱) 公丁香(钱半) 生姜(五钱)

    二十七日 诸症皆效,脉稍有神,于原方内去吴萸、丁香之刚燥,加苡仁之平淡,阳明从中治也。

    李 四十六岁 乙酉四月十六日 胃痛胁痛,或呕酸水,多年不愈,现下六脉弦紧,皆起初感燥金之气,金来克木,木受病,未有不克土者。土受病之由来,则自金克木始也,此等由外感而延及内伤者,自唐以后无闻焉。议变胃而受胃变法,即用火以克金也。又久病在络法:公丁香(一钱) 茯苓(五钱) 枳实(四钱) 川椒炭(三钱) 苡仁(五钱) 生姜(五钱)

    半夏(五钱) 陈皮(三钱)

    四帖。

    二十三日 复诊仍用原方四帖。

    五月初二日 现下胃痛胁痛吐酸之证不发,其六脉弦紧不变,是胸中绝少太和之气,议转方用温平,刚燥不可以久任也。

    桂枝(四钱) 茯苓(五钱) 生姜(三钱) 陈皮(三钱) 大枣(二枚) 炙甘草(二钱) 半夏(五钱) 干姜(二钱) 苡仁(五钱) 白芍(四钱)

    服之如无弊,可多服。

    十一日 诊脉已回阳,去干姜,减桂枝之半。

    二十四日 复诊脉仍紧,原方加:益智仁(二钱)

    服三帖愈。

    余 五十二岁 五月初二日 胃痛胁痛,脉双弦,午后更甚者,阳邪自旺于阴分也。

    川椒炭(三钱) 陈皮(三钱) 公丁香(钱半) 降香末(三钱) 香附(三钱) 楂炭(二钱)

    吴萸(二钱) 青皮(二钱) 青橘叶(三钱) 半夏(五钱) 苡仁(五钱)

    接服霹雳散。

    十七日 复诊病稍减,脉仍紧,去:楂炭 橘叶 及川椒炭(一钱) 加枳实(三钱)

    二十四日 脉之紧者稍和,腹痛已止,惟头晕不寐,且与和胃令寐,再商后法。

    半夏(一两) 苡仁(一两) 茯苓(五钱) 枳实(三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以得寐为度。如服二帖后仍不寐,可加半夏至二两,再服一帖。

    谭 四十七岁 五月初二日 感受金凉,胸痹头痛,脉弦细而紧。

    薤白(三钱) 川椒炭(三钱) 浓朴(二钱) 桂枝(三钱) 陈皮(三钱) 高良姜(二钱)

    半夏(三钱) 苡仁(五钱) 生姜(五片) 大枣(二个)

    二帖。

    十八日 燥气虽化,六脉俱弦,舌苔白滑,用阳明从中治法,与苦辛淡法,最忌酸甘。

    半夏(四钱) 苡仁(五钱) 香附(三钱) 茯苓(四钱) 干姜(钱半) 益智仁(二钱) 陈皮(三钱) 蔻仁(钱半) 川椒炭(二钱)

    二十一日 脉仍弦紧,热药难退,咳嗽减,效不更方。右胁微痛。加:香附(三钱)

    二十三日 右胁微痛,脉弦紧如故,加:苏子霜(三钱) 降香末(三钱) 旋复花(三钱)

    二十六日 胁痛咳嗽皆止,痰尚多,脉弦未和,于前方内去香附 苏子霜 降香 旋复花加:桂枝(四钱) 干姜(二钱半) 以充其阳气,行痰饮,和弦脉。

    霹雳散方

    主治中燥吐泻腹痛,甚则四肢厥逆转筋, 痛肢麻,起卧不安,烦躁不宁,再甚则六脉全无。阴毒发斑疝症等症,并一切凝寒痼冷积聚,寒轻者不可多服,寒重者不可少服,以愈为度。非实在纯受燥湿寒三气阴邪者不可服。

    桂枝(六两) 公丁香(二两) 草果(二两) 川椒炭(五两) 水菖蒲(二两) 青木香(四两)

    吴萸(四两) 防己(三两) 槟榔(二两) 降香末(五两) 附子(三两) 小茴香(四两) 薤白(四两) 苡仁(五两) 五灵脂(二两) 高良姜(三两) 荜澄茄(五两) 细辛(二两) 乌药(三两) 干姜(三两) 雄黄(五钱)

    上药共为细末,开水和服,大人每服三钱,病重者五钱,小儿减半,病甚重者连服数次,以痛止厥回,或泻止筋不转为度。

    方论 按《内经》有五疫之称,五行偏胜之极,皆可致疫。虽疠气之至,多见火证,而燥金寒湿之疫,亦复时有。着风火暑三者为阳邪,与秽浊异气相参,则为温疠;湿燥寒三者为阴邪,与秽浊异气相参,则为寒疠。现下见证多有肢麻转筋、手足厥逆、吐泻腹痛、胁肋疼痛,甚至反恶热而大渴思凉者。经谓雾伤于上,湿伤于下。此症乃燥金寒湿之气,直犯筋经,由大络别络内伤三阴脏真,所以转筋入腹即死也。既吐且泻者,阴阳逆乱也;诸痛者,燥金寒水之气所搏也;其渴思凉饮者,少阴篇谓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虚则饮水求救也;其头面赤者,阴邪上逼,阳不能降,所谓戴阳也;其周身恶热喜凉者,阴邪盘踞于内,阳气无附欲散也。阴病反见阳证,所谓水极似火,其受阴邪尤重也。诸阳证毕现,然必当脐痛甚拒按者,方为阳中见纯阴,乃为真阴之证。此处断不可误,故立方会三阴经刚燥温热之品,急温脏真,保住阳气,又重用芳香,急驱秽浊。一面由脏真而别络大络外出筋经经络以达皮毛,一面由脏络腑络以通六腑,外达九窍,俾浊秽阴邪,一齐立解。大抵皆扶阳抑阴,所谓丽照当空,群阴退避也。

    赵 三十八岁 七月二十四日 感受燥金之气,腹痛甚,大呕不止,中有蓄水,误食水果。

    公丁香(三钱) 半夏(一两) 茯苓皮(五钱) 生姜(一两) 川椒炭(六钱) 乌梅肉(三钱) 吴萸(四钱) 陈皮(五钱) 高良姜(四钱) 枳实(三钱)

    水五碗,煎二碗,渣再煎一碗。另以生姜一两,煎汤一碗。候药稍凉,先服姜汤一口,接服汤药一口,少停半刻,俟不吐再服第二口。如上法,以呕止痛定为度。

    二十五日 燥气腹痛虽止,当脐仍坚,按之微痛,舌苔微黄而滑,周身筋骨痛,脉缓,阳明之上中见太阳,当与阳明从中治例。

    桂枝(六钱) 川椒炭(二钱) 生姜(三钱) 白芍(三钱,炒) 公丁香(一钱) 防己(三钱) 苡仁(五钱) 茯苓(六钱) 半夏(五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服此身痛止。

    二十六日 脉小于前,身痛已止,六脉未和,舌黄滑苔。

    半夏(五钱) 生姜(三钱) 蔻仁(钱半) 茯苓(五钱) 陈皮(三钱) 浓朴(钱半) 苡仁(五钱) 大腹皮(三钱) 川椒(钱半)

    二十八日 腹胀如故不寐,加:半夏(一两)

    初一日 太阳痹。

    桂枝(六钱) 茯苓皮(五钱) 茅术炭(三钱) 防己(四钱) 通草(一钱) 片姜黄(三钱)

    杏仁(五钱) 苡仁(五钱) 滑石(六钱) 蚕砂(三钱)

    初六日 腹胀停饮,前方内去术之守,加苦辛之通,又去滑石。

    大腹皮(三钱) 浓朴(三钱) 枳实(三钱) 陈皮(三钱)

    初十日 六脉俱弦,胃口不开,腹胀肢倦,宜通六腑,即劳者温之之法也。

    桂枝(六钱) 大腹皮(三钱) 川椒炭(三钱) 陈皮(五钱) 益智仁(三钱) 半夏(五钱)

    枳实(二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