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经学历史最新章节!

    《史记 儒林传》曰:“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申公传曰:“申公者,鲁人也。……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疑者则阙不传。……弟子为博士者十余人,……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辕固生传曰:“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韩婴传曰:“韩生者,燕人生。孝文帝时,为博士。……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其归一也。……燕、赵间言《诗》者由韩生。”传言《诗》,止有鲁、齐、韩三家,而无《毛诗》。伏生传曰:“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滋多于是矣。”传言《尚书》,止有伏生;虽乃孔氏古文,而不云安国作传。高堂生传曰:“诸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传言《礼》,止有《仪礼》,而无周官。田何传曰:“自鲁商瞿受《易》孔子,……传……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庄,而汉兴。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传菑川人杨何。……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传言《易》,止有杨何,而无费氏古文。董仲舒传曰:“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胡毋生传曰:“胡毋生,齐人也。孝景时,为博士。……齐之为《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瑕丘江生为《榖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传言《春秋》,唯《公羊董》、胡二家;略及《榖梁》,而不言左氏。史迁当时盖未有《毛诗》、《古文尚书》、《周官》、《左氏》诸古文家也。经学至汉武始昌明,而汉武时之经学为最纯正。

    《困学纪闻》“后汉翟酺曰:‘文帝始置一经博士。’考之汉史,文帝时,申公、韩婴以《诗》为博士,五经列于学官者,唯《诗》而已。景帝以辕固生为博士,而余经未立。武帝建元五年春,初置五经博士。《儒林传》赞曰:‘武帝立五经博士,《书》唯有欧阳,《礼》后,《易》杨,《春秋公羊》而已。’立五经而独举其四,盖《诗》已立于文帝时,今并《诗》为五也。”案《史记儒林传》,董仲舒、胡毋生皆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则景帝已立《春秋》博士,不止《诗》一经矣。特至武帝,五经博士始备。此昌明经学一大事,而《史记》不载;但云:“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公孙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乃请……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者,……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此汉世明经取士之盛典,亦后世明经取士之权舆。史称之曰:“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方苞谓古未有以文学为官者,诱以利禄,儒之途通而其道亡。案方氏持论虽高,而三代以下既不尊师,如汉武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已属旷世一见之事。欲兴经学,非导以利禄不可。古今选举人才之法,至此一变,亦势之无可如何者也。

    刘歆称先师皆出于建元之间;自建元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据《儒林传》赞:《书》、《礼》、《易》、《春秋》四经,各止一家;惟《诗》之鲁、齐、韩,则汉初已分;申公、辕固、韩婴,汉初已皆为博士。此三人者,生非一地,学非一师,《诗》分立鲁、齐、韩三家,此固不得不分者也。其后五经博士分为十四:《易》立施、孟、梁丘、京四博士;《书》立欧阳、大小夏侯三博士;《诗》立鲁、齐、韩三博士;《礼》立大小戴二博士;《春秋》立严、颜二博士;共为十四。《后汉儒林传》云:“《诗》,齐、鲁、韩、毛。”则不止十四,而数共十五矣。《儒林传》明云:“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是汉时《毛诗》不立学。《日知录》以为衍一“毛”字,考订甚确。汉人治经,各守家法;博士教授,专主一家。而诸家中,惟鲁、齐、韩《诗》本不同师,必应分立;若施雠、孟喜、梁丘贺同师田王孙,大小夏侯同出张生,张生与欧阳生同师伏生,夏侯胜、夏侯建又同出夏侯始昌,戴德、戴圣同师后仓,严彭祖、颜安乐同师眭孟,皆以同师共学而各颛门教授,不知如何分门,是皆分所不必分者。

    汉人最重师法。师之所传,弟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背师说即不用。师法之严如此。而考其分立博士,则有不可解者。汉初,《书》唯有欧阳,《礼》后,《易》杨,《春秋》公羊,独守遗经,不参异说,法至善也。《书》传于伏生,伏生传欧阳,立欧阳已足矣。二夏侯出张生,而同原伏生;使其学同,不必别立;其学不同,是背师说,尤不应别立也。试举《书》之二事证之。伏生《大传》以大麓为大麓之野,明是山麓;《史记》以为山林,用欧阳说;《汉书于定国传》以为大录,用大夏侯说,是大夏侯背师说矣。伏生《大传》以孟侯为迎侯,《白虎通 朝聘篇》用之;而《汉书 地理志》,周公封弟康叔,号曰孟侯,用小夏侯说,是小夏侯背师说矣。小夏侯乃大夏侯从子,从之受学,而谓大夏侯疏略难应敌;大夏侯亦谓小夏侯破碎大道。是小夏侯求异于大夏侯,大夏侯又求异于欧阳,不守师传,法当严禁,而反为之分立博士,非所谓“大道多歧亡羊”者乎?《史记》云:“言《易》者本于杨何。”立《易》,杨已足矣;施、孟、梁丘师田王孙,三人学同,何分颛门;学如不同,必有背师说者。乃明知孟喜改师法,不用,后又为立博士,此何说也。京房受《易》焦延寿而讬之孟氏,孟氏弟子不肯,皆以为非,而亦为立博士,又何说也。施、孟、梁丘,今不可考;惟京氏犹存其略。飞伏、世应,多近术数,是皆立所不当立者。二戴、严、颜不当分立,亦可以此推之。

    刘歆《移太常博士书》曰:“往者,博士《书》有欧阳,《春秋》公羊,《易》则施、孟,然孝宣皇帝犹复广立《榖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义虽相反,犹并置之。何则?与其过废也,宁过而存之。”《汉书儒林传》赞曰:“初《书》唯有欧阳、《礼》后、《易》杨、《春秋公羊》而已。至孝宣世,复立大小夏侯《尚书》、大小戴《礼》、施、孟、梁丘《易》、榖梁《春秋》。至元帝世,复立京氏《易》。平帝时,又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所以罔罗遗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矣。”案二说于汉立博士,叙述略同,施、孟、梁丘先后少异,刘歆欲立古文诸经,故以增置博士为例。然义已相反,安可并置;既知其过,又何必存;与其过存,无宁过废。强词饰说,宜博士不肯置对也。博士于宣、元之增置,未尝执争;独于歆所议立,力争不听。盖以诸家同属今文,虽有小异,尚不若古文乖异之甚。然防微杜渐,当时已少深虑。范升谓:“近有司请置京氏《易》博士,群下执事莫能据正。京氏既立,费氏怨望。《左氏春秋》复以比类,亦希置立。京、费已行,次复高氏。《春秋》之家,又有驺、夹。如今左氏、费氏得置博士,高氏、驺、夹五经奇异,并复求立。”据范氏说,可见汉时之争请立学者,所见甚陋,各怀其私。一家增置,余家怨望;有深虑者,当豫绝其萌,而不可轻开其端矣。平帝时,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王莽、刘歆所为,尤不足论。光武兴,皆罢之。此数经,终汉世不立。赵岐《孟子题辞》云:“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案宋以后以《易》、《书》、《诗》、三《礼》、三《传》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为十三经,如赵氏言,则汉初四经已立学矣。后世以此四经并列为十三经,或即赵氏之言启之。但其言有可疑者,《史记》、《汉书儒林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