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道德经纯阳真人释义最新章节!

    扫叶山房重镌本

    纯阳真人释义

    子牟目源订

    目录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此章是虚生明,空生慧,清静合太虚的意思。

    上德者,不言、不动、不闻、不见,合天之至真,谓之上德。

    无心于万物,无心于身形,谓之不德。

    外忘其身,内忘其心,听万物自然之生化,随其自然之流行,谓之上德不德。

    德字,道之别名也,即道字,非恩德之德也,这等才是个有德底,谓之是以有德。

    著心外用,谓之下德。

    有心用去,就有心望报,故为不失德。

    不合天之不言、不动、不闻、不见,亦无清静自然之德,是以无德。

    外实而内空,外无而内有,实若无,空若有,听自然之生化,谓之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不能虚心,而心外耗。不能实腹,而腹运虚。满腹心,听心之指挥,心动火盛,焚其腹。或守或运,形容日渐枯衰,无上德之自然,是以下德为之,而有以害为之。

    和顺柔弱,温良静定,而合上德,谓之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义字,改作个断字。义重生刚,刚胜必有果断,果断必有是非,是非出自疑生,疑生上德,夫德失而为仁。仁下而为义,义字改意字看,何也?义重则刚心生,心动意驰,意驰必有为。有为者,三千八百门,皆从此意字,安能合上德?是以义为之,而有以为礼者,路也。有意于道,必有心去求,一求,非上德也。榖气应之,则真心不见,而真气莫为之应,是以攘臂而仍之。

    攘臂者,杀伐之气也,即气质之性也。仍者,就而应之之谓也,即胜心、贪意者是也。如此则道远矣,故失道。

    失道者,失自然之生化,容心于万物者也,谓之失道而后德。

    有心于物者,谓之德。无心于物者,谓之上德。失了道,就是有心于德。

    失德而后仁,失了自然之德,存仁于万物,和顺于生化,就于有为而失仁。

    失仁而后义,是坚心。刚者,勇卤之性,一派气质杀伐之心。

    失义而后礼,有路为之谓之礼,不知礼者,吉。知礼者,忠信之薄,凶。

    乱者,败也,亡也,因礼之害也,故为乱之首。

    前识者,高明正大,清静无为之人也。

    不德而若愚,昏默之谓也。如此之丈夫,处上德之厚,不处上礼之薄也。居上德无为之实,不居上仁、上义、上礼,有为之华也,故去仁、义、礼、智之彼,而取无为上德之此也,谓之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正而贵高,将恐蹙。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此章是守法之要,返本还原之意也。

    昔者,是胚胎之时,惟有灵性,一炁贯通,本来之一也。如今世欲多端,杂念横生,故不得一。要从虚无二字,返元为一,如昔之得一者一样,虚其心、忘其形、绝其意、归其清、守其静、还其空、得其一而归有,有中复静谓之得一。

    得一者,如天。天之高也、悠也、久也、明也,此其为天也,因得一而清。

    博也、厚也,此其为地也,因得一而宁。

    明也、虚也、昭也、洞也,此其为神也,因得一而灵。神者,不散而聚,潜藏不露,静以合德,虚以敛形,空以得一,散而充塞天地,聚而入于微渺,水火不焚溺,金石不障蔽,立日月而不影,此其为神也。

    神何以灵乎?清心静意,忘物忘形,惟精惟一,以诚内观,以一贯流通,信心虚无而归于空。归空不空,抱道守一,始得神灵。

    天也、地也、大地皆空,四围不著,虚空一身,乾坤尽在掌握,真炁随其流通,身外之身,此其为谷也。

    上不上,下不下,前不前,后不后,左不左,右不右,中不中,虚无一炁之闲耳,此其为真谷也,因其得一而盈。

    草木也,飞走也,日月星辰也,天地也,此其万物也。

    天地得干之真火,坤之真水,从虚无而生形。此物也,天地得乾坤,水火交泰,抱一虚无,媾精,清静生炁,得阳火而成日,天地之命也。得阴水而成月,天地之性也。性命流通,生生化化,而育万物,皆得天地阴阳之炁。以静而守一,万物故能生。今日动,明日移,真火一照,真阴不滋,万物岂能生乎?如人之禀父母,阴阳媾精,交泰而生,即天地禀乾坤之气,同父母之气。原是虚无,因世欲所染,故归于实,如今要返虚无,有何难哉?在一念间耳。念诚虚无见,心死真心现,意绝真性明,性明而命归,命归而神立。

    神不外散,先天起而诸气潮。气潮有信,不失时候,周流天下,聚散有度,此人之万物也。人若外现外听,心驰意往,则神耗。动举无度,多言无忌,负重挐,轻则气耗、神耗,精随而耗之。气耗,精亦随而耗之。神随精聚,气随精生,精亦逐神。气之消散,心动神耗,意动气耗,念动精耗,常常虚无,则精气神之不耗者,才是万物得一而生。

    侯王者,心也。心灰,无容于物。心灰,无容于形。心灰,无容于心,谓之侯王得一。

    一身归空,一炁返正,存神而不存人,存性而不存心。存物随气,随气养神。神安命则立,气安性则明,命立性明,谓之为天下正。

    其致之一也,诚其意,一贯其气,其致虚致无之一也。

    天之震怒,是不清也。狂风骤雨,轰雷掣电,此其所以不清也。天不清,因气不和。气不和,将欲裂。裂者,变也。气散,神不敛,故不和而变。水竭山摇,地脉枯而不宁,此其所以发也。地之无以宁者,不静之,故耳。发者,起也。

    不虚不无,神固无以灵,不灵将欲歇。歇者,止也。谷不虚,无以盈,竭之而不开,塞之而不贯。谷不虚,惟恐竭。天不清,惟恐裂。地不宁,惟恐发。神不灵,惟恐歇,此其不空耳。

    空中生有,万物始生。入于顽空,则万物无以生。顽空,万物不生而灭。在空不空中,恐万物有灭,空而存不空之意也。

    心不灰,则侯王不正,侯王不正而贵高。居贵本于贱,居高本于下,不本贱下,则身心蹷裂,因心有容于物,有容于形。心有容于心,故蹷之。无容心者,故不蹷。

    常以戒慎恐惧,不睹不闻,清心静意,忘物忘形,心无其心,意无其意,无无亦无,无无不无,如此则不裂、不发、不歇竭、不灭、不蹷之患也。

    因其得一于我也,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无他,顺则一生,千千万万,从此而始。逆则一从,一而诚,诚则忽然贯通矣。此是贱之本,基之下也。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心原本于一,孤者,单也。寡者,独也。不穀者,无同类也。言其孤于一,寡于一,不穀于一。一者,清也,静也,空谷传声也。如此,其以贱为本耶,难道不是此说之非乎?

    你不看车之轮辐,周流难计其幅,不动,则易明其辐也。如人之气静,则可无期限,动则有限之元气,易于散尽。气尽,犹之乎车无辐也,故致数车,无车不欲。无车不欲其辐,如无人不欲其气。车无辐不行,人无气岂能生乎?

    琭琭如玉者少,珞珞如石者多,言其多必自少,贵必自贱,高必自下者,故耳。

    因其得一于我也,返我昔日之阴阳,归于虚无,而成不二之道,故以言天地之清宁。欲人得一而法天地,使其谷神不死,与大道同焉。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章动静,知宗祖。

    动则散而耗,静则聚而见。言语举动则耗,心意驰动则耗,耗则外散,外散神不宁,气不结。神气宁结,无他,心安意定也。

    安定,中宫见,神室开,此时才为真动,本于静也。静者,气反而通。反者,反心之不明,反性之不识,反口之不知味,反目之不知色,反鼻之不闻香臭,反耳之不辨声之高低,反手不能取、足不能履,反五脏化而不生,反不知嘻笑言谈,反不识父母。惟有活活泼泼,一团和气,灵性存于中,如此方为反也。如婴儿在腹,不知天日,真阴真阳,听他循环于虚无之中。八万四千(毛窍)三百六十(骨节),五官六腑,无不通彻,皆因静中动也。动亦不知,动之所以然,恍恍惚惚之间耳,谓之反者,道之动。

    心泯意绝,含光于内,谓之柔。柔和于我,神宁气定,若似乎无作,又若尸同。弱之无闲,时时如是,久则合大道之用。

    天之真性,结于虚空。人之真性,凝于虚无。道之真性,入于无。无存于空空,合于玄玄,此为道之用。

    天,不言不动,从空中而生真动,此天之反也。人,神安气和,从虚中而生真动,此人之反也。能反者,弱成。造化循环于中,五行周流于内,阴阳凝结而成一,则天下万物,无不感阴阳之气而生。

    言其窍窍通彻,处处空灵,诸气朝宗,而环抱于中,此有也,此生也。有生必有化,从生而反化,从有而入无。世人只知有生有,偏见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也。殊不知,万物生于土,而反化于土。

    归土者有二,枯朽而归者,润泽而归者。枯朽者,入于无何有之乡,为鬼耳。润泽者,归于虚灵不昧之地,为仙耳。

    学道无他,“无中下手有中得,得后不知有形迹。惟有空中成大窍,清虚天半悬月窟。”此是有中无也。

    无合于天,而性光同月。虚合于气,而命蒂同日。日月环抱,而为太极,此人之无中有也。

    道凝,虚中之象也。命尽而性存,光华烛于周身,辉于内外,打成一片,虚光而入于无极。此有中无也,学道岂易哉?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亡若存。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类,进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直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此章教人知止知退,无道为道意思。

    无道,上士闻之,体无为而勤修之。无道,中士闻之,无处著脚,故生疑,若亡若存,两可之心,故不能行。无道,下士闻之,付之一笑,何也?言其无影无形,无有把柄,但笑而不言,不笑不足为无为之大道。

    故建言有之,建者,设也。设言有道,以明无为之妙。

    上士明道,幽处静修,若昧然。中士虽明道,不以无为为实,心疑之,故不昧。下士明道,一闻之而生谤心,安能昧之?

    夷道者,精心于道,于天地同类而修之,与无极同体,而暗付焉。

    进道者,进清虚之气,周流太虚,而不知有为,故若退然。

    上德,乃无为之士,性命归于虚空,精气神合于灵动,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阴阳合其体,与四时合其序。空空动动,窈窈冥冥,一气于中,若空谷焉。

    空谷之后,灵光朗耀,内有虚白生焉,若辱焉。辱者,打动于心,真心发现,沛然见于面,红光四布,瑞气蒸扬,形身无影,灵光独现,神隐于中,飘飘荡荡,照彻乾坤,故大白若辱。

    广德者,若天地之德。上德不见德,其德广矣,故若不足,与人修道同。至道不见道,道乃何物,而若无道?无道者,方见道之至矣,故若不足。

    建德者,设言有德,不知德何居。偷者,引而伸之,如道无道,故以道名,不过设言曰道德者,即道也。你看天地间,万物生育,岂非天之德乎?地之德乎?天地合其德,而万物感之而生。不见其德,而德更大,如人之炁生,乃道也。性命合道,而炁方生。不见其道,而道至矣,谓之建德若偷。

    质直者,真心也。真心见,而先天足,充满天地,流贯万川,总归于一,浩浩荡荡,溢溢盈盈,此渝也。真心者,信也。性现而命存,惟精惟一者,是质直二字。精一而气足,故如渝。

    大方者,空洞天地,无丝毫蔽障,明明朗照,无处不烛,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上上下下,皆是空洞成一大窍,惟炁流行,光明万国,照彻诸天,谓之大方无隅。

    大器者,先天见,而虚空成器,即神室也。不要以有寻,不要以无觅。静极气生,气生神室见,出于自然而然,不待勉强而成大器也。如水泡一样,有形无质底东西。

    晚成者,炁生而后见,谓之晚成。

    大音希声,音者,潮信也。时候到,而潮不失信,如静极而炁生,呼呼若有声然。又若火然,大音希声者,故耳。

    大象者,神凝也。神凝而不见其形,神凝即道也。道原无名,惟自知其妙,难于口言,难于目见,故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此也。

    夫惟这个道,中士闻而怠心生,下士闻而怪无形,惟上士者,善守善静,收拾身形,撇去心意一点虚灵,常常内固,善贷而且成。且字最妙,稍有丝毫心意,就不成。如身居土内,即成之。且字活,不一定也。

    夫惟道,善空,善静,善采,善有,复善于无,谓之善贷且成。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穀,而王侯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此章大旨何为?太上教人以弱制强,以静生动,以有入无的意思。

    何为道?静极乃道也。静虚极,乃玄也。道入于玄,谓之道。

    从何处生?虚中见,静里生。

    何为一?静里有动机,在无心处见,谓之生。

    何为道生一?静极机动,恍若有物,谓之道生一。

    何为一生二?物有时,阴阳合抱,动静合机,虚虚实实。金生水,木生火,此时候天地才分真心与真水,一降一升,聚合于虚中,谓之一生二。

    何为二生三?阴阳既分,天地既判,此二也。俗说天、地、人为之三,天地既生,难道又有天地?此论谬矣。天之秀气,地之生气,感和风之清气,此三也。外言之,气之清,神之灵,精之洁,静里分阴阳,而精气神同化于虚无,此三者,内言也。不静,阴阳不分。阴阳不分,气不清。不清,精不洁。不洁,则神不灵。不灵,安得为道?

    何为三生万物?得天之秀,感地之生,乘风之化,风乃天地交感之气,故言之如无风处草木,虽得天之秀,地之生,无风则不茂,无风则不华,理必然也。人之修道,虽静也,静中不生,阴阳不分,精不洁,气不清,神不灵,入于顽空,故命不立,如草木避风者同。神也,气也,精也,秉静而先天生,此三者,皆先天中之物也,会合于虚无,运用于阴阳,合抱于神空。此三者,凝而为丹。丹成,八万四千毛窍,三百六十骨节,五脏化尽,血白、脉绝,四大皆空,都成一个虚无关头。诸气朝元,而生万物,谓之三生万物。

    何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大凡有形之物,皆阴也。有形者,皆有性,性乃阴也。性中得命,阳也。阳生于阴,洁白而生光,与月同也。人之修道,无里取金。一静,而水中之金自然跃出。不静,而用意取,非水中金也。榖气聚,而结为精华,此物也,非金也。万物乃诸气之灵,虚无中,先天凝结,四大皆空,而万物方秉先天中底一点阴中之阳,去阴而合抱于阳。如人终日尘世,心存意在,食五谷而加五味养之,尽归于阴。阴盛精生,而穿透于皮骨,润于四肢,此阴中阴也。阴盛情动,精漏而尽。或心动于物,形劳于事,精耗而枯,此阴盛而使之然也。假后天之宝,养我皮袋,住居不损,主人公才能安身,此外丹者也。外丹固,而内丹方成。释子云:舍身者,谬矣!此谓之负阴抱阳。负阴之体,而合抱真阳,万物来归。形化气,骨化虚,形骨化为虚气,似天之有象无形。负阴之上,而抱真阳,一气而已。

    何为冲气以为和?冲者,上也。清气上浮,而和合太虚。有形者,人所恶之,言其纯阴不健于阳。修真者,惟孤、寡、不榖,言其清静于己,与人不相同也。总不外独字,独于己身,一于己形,而我之玄,随气之冲和,合无极之至道,谓之孤、寡、不榖。

    何为王侯以为称?王侯者,神也。精于一,合于虚,方能玄妙之妙,独见于我。

    何为故物,或损之而益?人能精一于我,静静于中,物之秉静而生,是有也。以无损之,损之又损,清之至,静之庄,清静之至,谓之损也。

    物不损不能生,生后以静养之,此其有也。静久则有益于己,旋转周流,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冲万窍之开,通诸络之一贯,会众气于神室之中,含养于虚无之境,谓之故物,或损之而益。

    何为或益之而损?物之通彻明了,静极而益,从益之中化为空。返空不空,返无不无,空复真空,无无不无,无无亦无。此二句,不外先静后有,从有入无。

    静者,以性下手。有者,性中立命。无者,性命返虚而合道。万物复化而为三,化三而为二,化二而返一,一后而入无,从无而合道。此时身心同于虚空,性命归于湛寂,无极而化太极之时也。到此地位,人何之所教?有入无,无化虚。人之所教,道有而止。亦我以不明之心,不动之义,昏昏默默,教以无为而合太虚。

    所为强梁者,心守意取,不以虚而入,以诚而守,谓之强梁。

    何为不得其死?人以心住守方所,以意用力采取,终日养谷之气,精之华。榖气盛,而真阳耗。精化华,而精液消。日复一日,阳尽精枯,岂能久于人世?而恶病生,故不得其死。吾将以无为之父,以孤寡不榖,冲气为和,负阴抱阳而教之,如此方谓之道。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闲,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之希有者哉。

    此章因上章强梁者,不知无为之益,而申明上章之意也。

    天下之至柔,清心静意,绝欲安神,不知有天地,亦不知有身形,一气贯通,凝丹室内,惟性而已,此天下之至柔者。

    或意住,或心存,或取或就,吞吐后天,在皮毛上用工夫,终日擒挐,劳苦身形,凝养后天,此天下之至坚也。

    学玄之士,虚虚一性,真气氤氲,听自然之冲突,诸窍皆通,神室顿开。我之真道,从柔而坚,自然驰骋之至坚,何用心意而苦身形,此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柔者,气也。驰骋者,冲突也。坚者,身形也。以自然之真一,冲突乎假形,何须作为哉?无有之心意,无闲于时日,空空一性,清静无为,时时刻刻,入无闲工夫,自然真一上升,木来交并,虚无中会合,空洞中交感,如此景象,岂待作为而然哉?如此,从无为中来得,何苦作为?吾是以知无为中,如此之玄,如此之奥,空空洞洞,一个虚无有益于我之神,不去言玄说妙,无言而内教之,无为而内益之,如此者,天下希有之人哉。不言而道教之,无为而玄益之,如此之奥妙,天下希有之道哉。不但希有如此之道,亦希有以柔驰骋之坚,以无为入于无闲之人者哉。又不但天下希有知此者,天下并无闻此者。

    以柔制坚,以弱制强,以无为如无闲,如此之道,岂易言哉?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此章教人绝有存亡的意思。

    名与身孰亲。名者,有也。身者,神也。举一意,动一心,即名也。存于心,虚于灵,即身也。一意一心,顷刻千里。意去心驰,我之心即耗。如此思之,其孰亲乎?内照返观,外繁多事,其孰疏乎?知其亲,明其疏,无我之身,安得有名?名从身得,岂有舍身而从名乎?知其神,忘其名,乃道也。

    货从身得,舍身而货,安得货者?不过随处有之,不能充满天地。身虽一己之神,散而弥满乾坤,聚则存于虚室,如此究之,孰为多乎?

    得与亡孰病。得于名,得于货,惟我之所有。亡于身,亡于神,惟我之所无。如此考之,其孰为病?此三者,皆外讲也。内讲者,名者,求其得也。身者,存其神也。不虚心而求得,则妄心生。不无意而求有,则己神耗。不求其得之虚名,不求其有之虚名。虚我之神而名实,虚我之名而神失。神失名就实,名实而神随失。请思之,其孰亲乎?

    货者,榖之气。身者,清之气。存心着意榖气生,忘心绝意清气榖。腾气不过存其所,透其关。清气窍窍流通,周身充塞。榖气存心意以养之,清炁虚神灵以蕴之。请思之,其孰多乎?

    得者,意中得。亡者,心中亡。有意去得,着意去亡。得者,虚中得。亡者,无中亡。虚里自得,无里自亡。请思之,其孰病乎?此三者,在下文以明之。

    是故,甚爱必大费。欲虚身,是爱也。欲惜灵,是爱也。爱则爱矣,必无中费心,虚中费意,灵中费身。费之至,方为真爱。

    藏者,养也,多藏必厚其神。神清而知足,神凝而止知,神灵而知身,知身而不亲其名,知身而不多其货,知身而不为其病。不亲名,不多货,不为病,因身之清、神之灵也,故不有辱于我,取殆于我。如此,亲其身,多其气,不病其神,可以为道之长久。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此章要人致中和的意思,根上章知止知足来。

    大成者,已成之士。先天见而凝的时候,不要自贪自求,妄意存守,随他自然转动、宁止。若缺而不足,其中妙用,乐其天然,而不能弊我本来一点真灵,这才叫做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者,周身通彻,无发毫障碍,皆先天一气时候,若空洞然,若冲虚底一般。其中玄妙,听其自然。其中妙用,就无穷矣。

    大直者,先天直上,贯于虚中。不要意取,听其自然、不能的意思,而若屈然。屈者,不能也。

    大巧者,是他时至时候,左旋右转的枢机,按周天而合五行,其中巧妙莫能言。到此时,吾言不谬矣!其中巧妙,难知难识。是他自然之巧,非我之用巧也。他虽巧,而我之心意若拙,随他枢动,而我灰然,谓之大巧若拙。

    大辨者,他来时,我以心意觉之,谓之大辨。这个辨也,说不出,微觉就是大辨。

    讷字,是个死字。他来时,我若不知、若不识,不似个死底一般。不觉为讷,不讷就觉了,是死心灰意然,谓之大辨若讷。世人看讷字,不能言者是讷也,在此作个死字看。

    躁胜寒,躁者,后天谷气。人用力时,而谷气胜,寒则不犯。内讲,躁者,华也。后天足,寒亦不犯。内实则外不敢侵,寒不能入,故胜之。凡修道,先固后天为最。

    静胜热,无心一作,可热不热。内讲者,静心以待真阳生,而真火薰蒸。脾土固,而虚火不生。心地静,而妄火不生。意宁,而肝火不生。情绝,而肺火不生。性定,而脏火不生。一块真阳,诸火皆散,谓之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之正道。清而缺而冲,静而屈而拙,清静而讷,如此则天下正。正者,正其心、诚其意、绝其情。尽性而得命,谓之清静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知足常足。

    此章要人收伏心意而不外驰的意思。

    外讲者,天下有圣君、贤臣在位者,秉公心、立正意,则百姓得以安康。

    马字改个心字看,外面用世也要心,内面修己也要心。外面心不正,则天下不治。内面心不虚,则我不能久。谓之走马以粪。

    粪字,改做个苗字看,举心动念也。

    苗字,改做个念字看,不动念,何以走马?奸臣贼子、忠臣孝子、义夫节妇、暴君污君、仁君圣君,皆从心造,此走马也。

    念不动,心亦不动。念动,则心生苗。心生苗,谓之以粪。此在心内讲,善恶俱从心出。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此二句在外讲,天下无道时,乱政多出顽风坏俗,皆是在上者心驰于外,贪之求之。盖不由己,而心去矣。心去,恶心生,而多欲,焉得无罪?有罪必死,因多欲所招。恶心生,而不知足。不知足,乌得无祸?有祸,身必亡,因不足所招。恶心生,而欲得。欲得,乌得无咎?有咎,身必故,因欲得所招。皆不知足,故矣。故知足者,无罪、无祸、无咎,如此之人者,知足常足。知足者,大而常足天下,次之常足一国,再次常足一家,至小常足一身。类而推之,知足,天下治。

    知足,谓之天下有道。不知足,谓之天下无道。知与不知,皆出于心。太上故以马譬之,此外讲也。

    天下者,是我之一身。

    有道,是一炁混然。

    走字,改个去字看。马字,作个心字看。粪字,是寂然不动。

    走马以粪,去心寂然之意。

    我之身,一炁混化,寂然还空,这叫做天下有道。

    天下无道,是心性不定而乱驰。

    郊字,心境也。

    戎马,是野心也,或存这里,或想那里。戎,是操军之马。无休怠,终日搬弄,而作有为,不归清静。俗语云:终日盘算,是此也。心不闲,谓之无道。

    罪字,作病字看。

    可欲,是欲不死也,终日盘弄,而求长生,殊不知反生病也。不欲,则不病,故罪莫大于可欲。

    祸字,作个死字看。今日贪,明日求,日夜无宁。有限阳气,日渐耗光。因求足,而反生不足,故死。取祸之端,莫大于不知足。

    咎字,作害字看。今日欲起,明日欲来,殊不知,注意的都是后天,而反生害。清静自然得,何必欲得?故咎,莫大于欲得。

    清静者,故知足。知足者,常足而不死、不病、不害。因其不欲、知足不欲得,而浑我之一炁。保一身,养我之虚,固我之铅,灵我之性,而返我之汞,为有道之天下。

    收朿其走马,降伏其心性,常足以忿然不动,养我浩然,而返于寂。尽性而得命,一炁豁然而贯通,故无病、无害、亦无死。

    因其清静而不欲,空洞而知足,虚灵而不欲,得如此,方为有道之天下。

    无心道士,方合得太上本旨,教人去心、知足的意思。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户者,虚中之门。不出户,是一炁常盈于户,空洞而不觉也。

    知天下,诸炁朝元,通彻万方。

    不出户,昏昏不知其门,默默贯通六合,其理皆然,不外是也。

    牖,是虚中无。

    无一窍,寂寂然而道存,与天相符,与道同体,谓之见天道。

    其字,指道也。出字,渺茫不知所有,空空一性者是也。我之道,充满宇宙,愈静而愈玄,更清而更妙,一静充塞天地,一虚包罗乾坤。

    其道愈出而愈弥,更出而更远。言其一灵,虚于中,无不照察,无不通贯,谓之其出弥远。静于道,而不见其道。穷于玄,而不觉其玄。不知何为道,何为玄也,其知弥少,此也。

    是以修真之圣人,清之、静之,不行而知道之来。空之、洞之,不见而强名曰道。无之、虚之,不为而道自成者。才是不行而知者,谓之真知。不见而强名者,谓之真名。不为而成者,谓之真成。

    知不见其知,名不见其名,成不见其成,此三者,性中融于命,命存于性,从无中所得,得后还无,与道合真而洞湛寂。五行贯通,交泰阴阳,恍兮忽兮,其中有象。虚虚实实,不知其知,不名其名,不成其成,谓之知天下而见天道也,名其道而成至道也。故弥远、弥少者,此也,这才叫作成道。

    本不行、不见、不为,而真心见矣。是以圣人修之,如此其知、其名、其成、而道真矣。

    为学日益章第四十八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此章教人复归混沌,返于上清的意思,

    借学以言道,为学日进,而不见其功。其学日增,为道日损,而不见其减。其道日寂,道者,混沌之体。以清静而用之,湛然一炁也。心无其心,而真心见。意无其意,而真意存。情无其情,而真情寂。空性以立命,养命以还空。若亡若存,一炁充塞。窍窍流通,其光日见,其妙日玄,玄之又玄,真道乃见。

    这是个道,仰而不能攀,俯而不能就。若云远,目前可得。若云易,胜若登天。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窈之冥之,其道难见。空之洞之,其功易成。无他,在己之灵。虚之,则神藏于室。实之,则神驰于外。在人之专于不专耳。无人无我,是损也。无灵无性,又损也。槁木死灰,内有性存。

    凡取天下者,淳化之风,无为之治。窈窈冥冥,湛寂若清天。空空洞洞,清之若深渊。以无事而取之,天下自然来服。人之心,清如水。人之性,湛如天。则诸炁朝元而合一,混沌打成一片。空其心、通其性、灵其神、抱其命、镕铸一个空洞镜子,照物无所不彻,光明冲射万方,乾坤为之我有,天地为之我无。阴阳合一,而虚灵以存之,这是个无事。若有毫发所染,丝须挂牵,则为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道者,不足以通百脉,则光明不开,真性不见,难以降伏诸炁。为道者,当自勉之。

    此章不过教人去聪明之心、驰骋之意、贪欲之情,若愚若蠢,死心灰意,损之而进于道矣。

    虽是无为而尽性,无不为而立命。无不为,是没有不为之道。静极而动,是无不为。动后返静,是无为。从无为而到无不为,再从无不为,而返于无为。如此者,何患道不成,而天下不取也。

    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圣人之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此章洞烛常虚,光明内固者也。

    圣人者,神也。常心,世欲之心,知识之心。神静真心现,故圣人无常心。

    百姓者,气也。气固真空,虚灵之心出。如天之无心,实有心存,故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淳化之辈。真常清静,吾得妙矣,故善之。

    不善者,尘凡外务,搅乱真道。吾亦静治之,无所以乱我之本来,清静虚神,淳化混然,吾亦善之。

    德字,作得看。我之真灵不昧,静极而量弘,天地山川,无所不容。量弘则德重,如天之德。上德不见其德,得善矣。

    信者,不无欺也。时至而到也,吾得静之妙,信乎其玄玄矣。

    不信者,时未至也。坚心清静,必候其至,吾亦信待之,如此之淳德,得信矣。

    圣人之在天下,即神之返室矣。神归于室,常惵惵然。惵惵,是无人、无我之境。

    为天下浑其心,虚中不昧的意思。

    一气浑然,而百姓皆注其耳目。一神虚无,而圣人皆孩之。宁神混沌,凝其虚中。神凝于气,气怀于神。神气合一,运用于虚中,空空于身外,则百姓之耳目真注矣。

    圣人无常心,真孩矣。霹雳一声,虚空粉碎,飘飘荡荡,不知天地。而我内有天地,不运五行。而我自然转动,不知其身,而真身见矣。不知其心,而真心明矣。真身见,真心明,圣人物外之神,则常心泯矣。非道而何?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此章外其身形,求身外之真身,故无生亦无死。

    凡有生必死,生者死之门,死者生之户。出有心之生,入无心之死,生之徒十有三矣。

    生生者,生一气之真。死死者,死通灵之心。忘其生,即忘其死。不待穿凿,而归自然,十之中有三矣。

    三三之数,老阳之体。去九而归于一,纯阳之体矣。此句太上破九转之说,九转还丹,是耶?非耶?世人以讹传讹,作为九转,非九转也。九者,阳也、金也,阳金之数,返而归一,为之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言人入于作为,求术以长生,岂止避了九数,而妄作九转之行功,不能归一,而返闭阳金,则有落地矣。凡有落地,伤生取死之道也。夫何故?生生之厚,求生之心切,反有死矣。

    民者,气也。气生则生,气动则地见,气见阳金生。金生而动,动则九数,纯纯而返一,不厚生而生金矣。如是之五榖、五味、药物、方术等,皆生生也。外此则不生,殊不知反害也。

    盖闻善养生者,忘其生,亦忘其死,俱从无心、无意中而长生。有心则铅耗,有意则汞竭。铅耗汞竭,则死矣。何故?因作为而求生,岂知反死也。

    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陆,乃命也,忘其命,真龙真虎见。作为之,兕虎则不遇,因其无心也。

    军者,性也。入于性,则不避兵戈。兵戈,刀圭也。己土、戊土,性定真心见,二土自然归中,何待作为?因其忘身也。

    身心忘,天地自然交泰。不惟兕无所以投其角,虎无所以措其爪,兵无所以容其刃,因其忘我忘形,凝神定性,气和而得命,清天静地之谓也。返于虚,归于空。神灵气息,惟有存性,兕虎兵戈,安能得害?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盖其不入于术,而常虚也。有术者必死,无术者必生。修道者,可行术耶?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此章教人不待矫揉造作,听其自然,而知渐进之功焉。

    道字,作个无字看,有字就是术了,无字就是至道。道从无而生,从虚而入。空之又空,道乃生焉,故道生之。

    乾坤合一谓之道,阴阳转舒谓之生,太和之气谓之德。道从太和而生,生而不舍谓之畜,畜之若有物。空其灵,虚其实,畜而成形若有之。因其旋转左右,冲突上下,若有势焉,故成金液。

    物成,而天下万物无不化生。万物本无而生,是以万物莫不尊道。万物本太和而成,是以万物莫不贵德。故道所以尊之,德所以贵之,何也?本于一性也。一性而生,太和而成。

    夫莫之命,命者,动也。静极而成道,自有命存,何有意动?而道常出于自然,自然之中,而道自然火发而生之。若有以畜之,我以自然之气,内和太和而长之,畜清虚而育之,体静而成之,无为而熟之,不动而养之,以气还元而覆之。故生而莫知其有,为而莫之可恃,长而不见其形,故不宰,是谓虚无之道。

    太和之德,窈窈冥冥,若有而不见其有。空空洞洞,若存而不见其存。如此者,是谓玄德。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为万物母。既知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归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此章是返本还元,归于太虚。如圣经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又如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种本留末的意思。

    天下者,身也。

    有始,是一炁之初,发生未动之先,此时乃先天也。以为万物未生之前,即有灵性,灵性就是万物之母。

    既知有性,性发即是子也,发生时就是意了。有意是后天,性是先天。先天禀,而后天生。未发之初,即有意存,谓之以知其子。既知其子,意胜而复灭,生意尽,复归其性,谓之复归其母。如未惊蛰时,草木禀性而未生,内有先天存焉。到清明后,渐多生意,而枝叶萌动,此其子也。夏茂秋落,有霜雪杀之、肃之,生意尽,止有性存,含养于内,寂然不动,而又待来春,此是复归其母。如修道者,一炁融性,清静而俟物至上升下降而会于虚,此其母也。左旋右转,上下冲突,而为金液,此其子也。覆性而候动,动而复静,随其自然,不待勉强,而合天真,此即是知母知子,而明本末终始之谓也。

    既明本末终始,不知先母后子,先子后母,则近于真常之道矣。真常之道在于湛寂,没身而不殆。

    兑者,口也。塞其兑,寡言惜气之谓也,则内境不出。

    门者,耳目也,无听、无视之谓也,则心灰意绝。无所摇动,则外境不入。闭其门,塞其兑,终身不待勤劳,而近于道矣。

    开其兑,则真气不出。真气凝,则餐风饮露,而济于其事。若兑闭而不凝,露泄真气,则终身莫能救。

    见小而不贪,入无而不有。虚其神,和其气,益其精,皆化为空,则内外通透,无有隔障。辉煌乎,见于微渺,曰明。

    守纯一之中和,空虚无之境界,不知人我,而无贪求。退藏幽境,远于嚣俗,知柔而返,曰强。

    用其柔和之光,复归于见小之明,则知天下万物,有母必有子,有子复归于母。言其静而动,动而返静也。

    遗字,作个说字看。如此,光至于柔和,明至于见小,内外虚白,冲塞天地,无说我之身,皮袋之殃也。如此者,是谓袭常。袭者,时时不闲,念念常存,不可须臾离之谓也。

    知天命而率性,求率性中而得命,是谓常真、常存之至道也。极言虚中有、有还虚,譬如命本性出,无性不为真常。药本静灵,无静不成玄妙。而天下万物,本末、终始、前后,自此而明矣。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所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错。

    此章教人知本知末,行近而远邪,就无去有的意思。

    我者,身外之身。使身外之身介然湛寂,湛寂中有所知。知者,觉照也。如此觉照,若行于大道,惟听其自然之施为,常存是畏之心。深息常守,而不敢放逸。

    大道,即天地之正气,如天之无言、无动,轻清而至高,虚静而至灵,无有奇异处,平夷而已。大道与天同体,亦是甚夷,而无奇异,不常而已。无有施为,静以俟其自动,随一气之周流,静则径生。

    民者,气也。处静,则径路通贯,而民随其径,而入虚无。气静则和,气和则定,气定真生。真生,而好径。从径而起,元海如火发,火发上升,则先天见矣!这才叫做而民好径。

    朝者,一气也。气升除息,谓之朝甚除。

    田者,身也。修身要无丝毫挂牵,看得如千年不耕、不种,无用之地,为世之所废。我之身,亦看得如此无用,若田之芜一样。真修道者,舍其身,而修心。心修得灰,芜身而道日益。身看得重,道安在哉?身重心动,则求名求利念出。轻其身而身存,身存即道存。重其身而身亡,亡其身,道安在哉?谓之田甚芜。

    仓者,无名、无处,虚空之室也。虚心静意,则先天生。先天生,则仓才开,人才知其处也。这个时节,方才知道之妙,谓之仓甚虚。历代祖师所言虚无窍者,此也。后人求见者有诀,诀曰:心静而性明,意清而慧觉。息深忘我,空我忘形。一气才生,火发乃见。起者,金室也。止者,神室也。无意之中,而听自然。四海之富,莫能得此,这才是太上仓甚虚本旨的诀法。

    服者,丹也。丹乃保身之珍,服乃护身之物,故以服字作丹字看。文彩者,内中五行,而还于虚白。从虚中见丹,丹成于三色云气之中,照彻天下,保我之身,谓之服文彩。

    带利剑,先天生。慧光见,则心之厌矣。厌者,无心之谓也。饮者,金液也。金液有物,谓之食。无心中动,是我饮也、食也,总这不过一气耳。

    财者,气也。货者,神也。神气足而有馀,是谓盗天地阴阳之道兮。天地阴阳之盗兮,非道也哉。错!当这个不是大道,就错了。不错,上文即道也,非道而何?

    善建不拔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此章教人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意思。

    建者,树立直上之谓也。善性则气生,纯一莫能拔。静定则生,生动,直上而不移。抱一而定,忘人忘我的境界,时时如是而不脱。

    性,母也。气,子也。母静子定,常守母之规模,而呼吸自如,动静天然,不待勉强。时时不辍,稍有心中心、意中意,则忘母之规模,而不自然。常常定静安虑,而得真道。以此真道,不辍而修之,而我之身外身真矣。

    纯一不杂,一团天然之趣者,是我修身之德。如此,其德乃真。

    得天然之气,时时不辍,而修我之家。身者,神也。家者,虚室也。其家空洞中而现,以我纯和之德修之,其德乃馀。

    使我天然之气,时时不辍,养纯一之体,修之于乡。乡者,性也,虚室之外宅也。常常纯和其气,而德乃长,得真性而不昧。

    使我天然之气,时时不辍,而修之于国,则国有淳化之风。常常清静,无毫发之馀。以性还空,内若有所得,冲盈而丰之。

    使我天然之机,时时不辍,而修之于天下,则通身透彻,无丝毫隔障。光明于万国,无不普照。此身外之身,慧光朗映。一贯乾坤,而天地悉归于我。我还天地,故以我之身,观身外之身。我之虚含,观虚空之室。我之性,观虚白之性。我之神,观湛寂之神。我之慧,观混沌天然之慧。吾何以知天下之道?然哉,不过一性者,此也。静者,此也。静而后动者,此也。动而返静者,此也。湛寂而归于虚白,此也。混沌而返于太清,亦此也。无他,尽性以俟命也。返命而复归于性,此乃常真、常存之道也,以此。

    怀真人曰:

    静性静性真静性,先天一炁起太清。寂然常绕虚无窍,一气流通万气朝。浑然一身云外客,不知身外有金身。

    太极炉中常锤炼,混元鼎内现真形。以空还空随觉悟,无无有有此章神。心灰意灭归大道,灵灵虚室现阳神。

    顶上一声雷霹雳,天地晴和放光明。算来都是无著处,一身之外始为真。真真真,到了妙处道有灵。

    我身不作主,任他自己行。得了天然味,才得做真人。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血夋]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螫,音释。攫,音䦆。搏,音博。[血夋]音醉,平声,同朘。号,音蒿。嗌,音益。嗄,音沙,去声。

    此章是返本而归太清的意思。

    德者,气之和。厚者,常常精一。含蓄和炁而不间断,谓之含德之厚,如赤子毫无知识。

    螯,是行毒也。毒虫不螫,无心之谓也,如赤子无容心,外不能入害。

    猛兽不据,无意之谓也,如赤子无思意,外不能搅乱。

    攫鸟不博,无情之谓也,如赤子不种情于万物,内绝心意情,外欲不入,和气以合道,则骨弱筋柔而握固。虽有其身,而不知我之形。虽有其气,而不知我之道。赤子无知识,则忘人忘我,而不知我之为我,常归于空。

    修道者,故以赤子譬之。他既不知人我,又安知牝牡之合而[血夋]作。[血夋]者,赤子之真阴也,一点真阳隐于内。赤子气和而生一,故见牝牡出,他也不知用意、用情,听其自然,而乐天真。气固则精洁,精洁则一气生,谓之未知牝牡之合而[血夋]作。

    精之至也。赤子无心,而气不耗。

    终日号呼而嗌。嗌者,咽也。虽然号呼,而真气不散,言其无欲、无忿,故不嚘。

    精粹纯一,和之至也。言其气归于空,空无所空。气存于有,有无所有。听其天然,常和以合道。

    知和之所以然,而曰真常。知真常而返于虚,慧生而曰明。和之至,有益于先天。先天抱一而曰祥,损而曰不祥。

    气益则生,气损则耗。心益不祥生,心损祥见,不过损心而益气。

    心使于气者凡,气使于心者圣。心使气则强,气使心则弱。强者,万物壮而老。弱者,万物化而生。能弱即道也,能强是谓不道。

    弱者,同天地之气。天地坏,而我存,是谓道也。安得早已?强者,自耗真阳,日渐消化,是谓不道。不道者,安得不早已乎?总不过和其气,去其心,忘其形,存其道,听其天然,随其流通,周遍天下而复归空。

    归空不空,是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存真常之道,清之、静之,返于太清,而道常存。岂已矣乎?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此章教人无贪无求,知止知辱的意思。

    道原无道,强名曰道。道原无知,强以有知。道不行功,强以有为。道原天地之理,道原人生之气。知者,实无所知,此为真知。真知无可说,谓之知者不言,这就是道了。

    言者,或说何处下手,何处采丹,何处结丹,不听天然,强以意取,此非道矣。如此之人,毫无知道,是谓言者不知。

    真知者,坐若山,行若轮,时时不放。内固以塞其兑,外固以闭其门。内外真固,常挫其有为之锐,不知不识,以返其本,柔和以随其自然,内外柔和,无心意之纷。则以知者不言解之,一气贯通,内外贞白。柔和则慧生,慧生则光明万窍,诸经络通透。空无所空,有无所有,谓之和其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