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风论最新章节!

    论脏象

    肝藏魂,属足厥阴经,有正络入肝络胆,主春木风令,旺于春,以胆为腑,属足少阳经,有正络入胆络肝,七情主怒,声主呼,液为泪,五官目(凡脏腑之相表里者,因诸经相属相络也。后世用五行干支相配,亦属凿空腐谈)。

    心藏神,属手少阴经,有正络入心络小肠,主夏君火热令,旺于夏,以小肠为腑,属手太阳经,有正络入小肠络心,心君无为,五官舌。

    心主无形,代心君行事,属手厥阴经,有正络历膻中,遍历三焦,主长夏相火暑令,旺于夏,以三焦为腑,亦无形,属手少阳经,有正络历三焦络膻中,七情主喜,声主笑,液为汗。

    脾藏意,属足太阴经,有正络入脾络胃,主四季湿土令,寄旺于四季,以胃为腑,属足阳明经,有正络入胃络脾,七情主忧思,声主歌,液为涎,五官口。

    肺藏魄,属手太阴经,有正络入肺络大肠,主秋金燥令,旺于秋,以大肠为腑,属手阳明经,有正络入大肠络肺,七情主悲,声主哭,液为涕,五官鼻。

    肾藏精与智,左藏智,右藏精,属足少阴经,有正络入肾络膀胱,主冬水寒令,旺于冬,五脏以心为君、为主,心君无为,寂然不动,其脏坚固,邪不能侵,侵之则神去而死。

    凡心之用,皆手厥阴心主代为用事也。

    心主即膻中宗气也,但有气而无形,专代心君用事,故名之相火,譬如宰相代人君施政也。后世错认右肾为相火,考之《灵》、《素》、《难经》及仲景书,皆无此说。此因叔和脉法将三焦配入右尺,三焦本属相火,故遂错认右肾为相火耳。心主是本名,因心主无形可指,故《素问》借任脉之膻中穴名之曰膻中,是从其外而名之也。《灵枢》借护心之脂膜名之曰心包络,是从其内而名之也。二者皆是借名,非本名也。唯心主二字,乃是本名,因其代心君行事,为性情之主,故曰心主。

    三焦亦有气而无形,即卫气之间行于腑者也。扁鹊名为原气,乃肠胃中行津化液之气也。盖心主是宗气,《内经》所谓大气积于胸中,命曰气海者是也。凡肝之怒、肺之悲、肾之智、脾之思,皆秉此气为用。三焦是卫气,《内经》所谓卫出下焦,间行于六腑者是也。凡上焦之饮食主纳、中焦之主腐化、下焦之二便主出,皆秉此气为用,此二者皆有气而无形。马元台谓三焦有形如脂者,妄也。

    肾有两枚,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男子以右肾藏精,女子以右肾系胞。此言出于《难经》,不见于《内经》,然《内经》谓冲脉为血海,循腹右系于肾。又谓男子二八太冲脉盛,精始至,女子二七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又谓男子无月事,冲脉不泄,则上荣而生髭须;女子有月事,冲脉下泄,则髭须不生。宦者损其冲脉,则须亦不生。观《难经》男以藏精,女以系胞之语,则右肾为命门者,即《内经》之冲脉循腹右下行系于右肾,谓男女之天癸所以传生者也,犹曰此生生受命之门耳。则命门乃水也,非火也。后世沿叔和之谬,谓左肾为水,右肾为相火,已属大谬,李时珍反用此法诋毁《难经》,可知后世医家于内景脏象全然不识,而犹妄意著作其书,尚可信乎?

    或问:子以命门为天癸,然则肾中无火矣,无火则肾中真阳又是何物也?曰:肾中真阳即是卫气之根,《内经》谓卫出下焦,《难经》谓肾间动气,又谓生气之原者是也。此两肾皆有之,且膀胱亦有之,奈何专属之右肾耶?

    《内经》曰:初生之来谓之精(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即右肾藏精也)。两精相抟谓之神(阴阳合而神明生,即心藏神也)。随神往来谓之魂(神明动而知识生,即肝藏魂也)。并精出入谓之魄(精血充而运动生,即肺藏魄也)。心有所忆谓之意(脾主思,故藏意)。虑善而动谓之智(肾为技巧之官,故藏智)。此五脏之所藏,谓之五神,所谓性也。

    凡五脏皆不可病,而心脏为最。然《内经》、《难经》论病,多以五脏为言者,乃指五脏所主之病,非谓五脏为受病之地也。譬如怒为肝之所主,其受病之地乃在卫气、宗气之上僭,《内经》所谓气有余善怒也。又如恐为肾之所主,其受病之地乃在卫气、宗气之下陷,《内经》所谓气不足善恐也。俗书不知从受病之气分施治,而辄从五脏用药,则误矣。

    五脏为藏神最密之所,而名为阴者,以其为阴经所属也。六腑为传受渣滓之所,而名为阳者,以其为阳经所属也。唯胆为清净之地,不受秽浊,而亦名腑者,亦以其为阳经所属也。《内经》谓脏腑皆取决于胆,故胆为决断之官。

    论经络次序

    (此宗气领营血所行也,营行脉中)

    经脉发源在左乳旁下,以手按之有动脉者是也。《素问》名为胃之大络虚里穴,《灵枢》名为脾之大络大包穴。盖脉本营血,乃水谷所主,故以脾胃互称。此只一穴,在左乳旁下,若右乳旁下则无有,不论男女,人人皆然。此等要紧之穴,《内经》言之甚清,验之此身亦甚明,乃诸家竟不知此为何事,可为浩叹(虚里出浏腋下三寸,大包在腹下六寸)。

    第一,手太阴肺经从左边虚里穴上注肺,由左腋间走左手大指(寸口脉即此),是从胸走手也(正络入肺)。

    第二,手阳明大肠经从寸口斜分至腕臂(反关脉即此),走上至头,是从手走头也(正络入大肠)。

    第三,足阳明胃经从头上接前脉,由胸前而下至足背,是从头走足也(正络入胃)。

    第四,足太阴脾经从足指接前脉,由膝而上至胸,注心中,是从足走胸也(正络入脾)。

    第五,手少阴心经从胸中接前脉,由间而至手小指,是从胸走手也(正络入心)。

    第六,手太阳小肠经从手小指外侧接前脉而上至头,是从手走头也(正络入小肠)。

    第七,足太阳膀胱经从头上接前脉,由背而下至足小指,是从头走足也(正络入膀胱)。

    第八,跷脉(男用阳跷,女用阴跷)从胫上接前脉,上至背俞,转从复冲下行于足(正络

    第九,足少阴肾经从足心接前脉,由膝内而上至胸,是从足走胸也(正络入肾)。

    第十,手厥阴心主经从胸中接前脉,由而至手中指,是从胸走手(正络散入膻中)。

    第十一,手少阳三焦经从手指背接前脉,由手腕外上至耳侧,是从手走头也(正络历三焦)。

    第十二,足少阳胆经从头上耳侧接前脉,由身之旁下至足,是从头走足也(正络入胆)。

    第十三,足厥阴肝经从足下接前脉,由膝而上至胸中,注于肺,是从足走胸也(正络入肝)。

    以上诸脉,各有两条先行于左者毕,然后再注肺,由右腋间走右手太阴经、手阳明经,以次至足厥阴经,亦如其左,不复繁缀,然后再交于督脉。

    督脉从右足厥阴经上头而来,由头顶中间入颈,循脊中直下至尾骨,分两支入前阴,合交任脉(此脉只一条,无正络)。

    任脉,从前阴接前督脉由腹中间上胸,复注于肺,为周而复始(此脉亦一条,正络无)。

    以上左右十二经、两跷、督、任,凡二十八脉,共长十六丈二尺,一息六寸计,二百七十息此审次第。详后营行)。

    论经络浅深

    (此卫气所行也。卫行脉外)

    人身头与手足是一壳子,五脏六腑皆在壳子之内者也,十二经络皆在壳子之外者也。然此壳子又有浅深不同,今分列于后。

    第一层为太阳所行之地,手太阳二,足太阳二,阳跷二,督脉一,凡七脉为卫气极盛之地。

    第二层为阳明所行之地,手阳明二,足阳明二,凡四脉为卫气总汇之地。

    第三层为少阳所行之地,手少阳二,足少阳二,凡四脉为卫气初出之地。

    以上三层皆名为表,少阳近里,为半表半里之界。

    第四层为太阴所行之地,手太阴二,足太阴二,凡四脉为卫气初退之地。

    第五层,为少阴所行之地,手少阴二,足少阴二,凡四脉为卫气退藏之地(任脉亦在此层,当云五脉)。

    第六层为厥阴所行之地,手厥阴二,足厥阴二,凡四脉为阴尽阳生之地(过此则入脏矣)。

    以上三层皆名为里。

    凡卫行脉外者,用此察浅深,详后论卫气篇,知此则知偏枯之风专在卫矣。

    凡十二经脉,各有支脉通于脏腑者,名为络,凡风之入脏者由此。

    凡十二经脉,其阴经、阳经相交接处,名为交经别络(如手太阴交手阳明,足阳明交足太阴之类)。其阳经交阳经者在头,阴经交阴经在腹,则无别络。

    凡十二经脉,各有小脉从气穴旁出者,名为孙络(又名小络,又名血络)。共有三百六十五气穴,即有三百六十五孙络。其病最轻。

    论奇经八脉

    阳维,即手三阳、足三阳诸气穴旁出之孙络也。

    阴维,即手三阴、足三阴诸气穴旁出之孙络也。

    阳跷,即足太阳之别,支通少阴者也。男子脉度以阳跷为经,阴跷为络。

    阴跷,即足少阴之别,支通太阳者也。女子脉度以阴跷为经,阳跷为络。

    督脉,即背脊当中一条督脉之孙络。

    任脉,即胸前当中一条任脉之孙络。

    以上六者,共有三百六十五气穴,此皆旁出孙络,不入营行之度。

    冲脉为血海,循腹右下行,与右肾相通,男子以之藏精,女子以之系胞。胞即子宫,为月事所从出,即天癸也。《难经》谓右肾为命门,即此冲脉行腹右,与左乳虚里穴相对。盖人身血液分为两途,其从左乳下随宗气动而行于十二经脉之中者,名为营血,所以荫形而生肌者也。其从腹右下注冲脉通于右肾者,名为天癸,所以种子传生者也。营血从左乳下发源,行于脉中,故左乳旁下有动气应手;冲血从腹右下注于右肾胞中,其血本静,故右乳旁下并无动气,此左右之所以不同也。营血养身,故不可伤,伤之则死;冲血传生,原有可泄,故阉宦者流虽伤冲血亦不死。此营血为病所以独重,而冲血为病所以较轻也。

    带脉横通于腰,所以联系诸经者也。

    以上二者,皆不入营行之度,与诸经孙络相似,故亦列于奇经。

    凡此八者,皆血之积而不流者也,《内经》名为奇邪血络,《难经》则名为奇经。盖血之行于脉中者,如川河之流;血之溢于孙络者,如湖海之会,古人用此以审病耳。譬如阳维之血溢于上,则为鼻衄、齿衄之类;阴维之血溢于下,则为圊血、淋血之类;两维同病,则为吐血、呕血之类,其孙络上贯于膈也。冲带为病,则为崩漏、带下之类。《内经》、《难经》分晰甚明,李时珍辈乃谓另有八脉,考之古经既不合,证之此身亦不确,又假此为修真之说,无识者流莫不被其诳惑,往往因修炼而成痨瘵,生平所见亦多矣,故详辨之。

    以上诸条,皆形体实义也。凡病,惟络病最轻,经病稍重,腑病又重,脏病最重。此审病轻重之大法。

    形体实义既明,然后附于形体之气血阴阳始可得而知之矣。有宗气、有营气、有卫气,另详于左。

    论总

    人身养生之气有二:一曰呼吸天气。盖人在天地气交之中,如鱼之在水也。鱼在水中而不见水,人在气中亦不见气。试观平人扼吭则绝,无天气也。试观暴绝人气回则苏,通天气也。无形而至刚,故古之圣人有服气却谷之法。天气至清,全凭呼吸为吐纳。其呼吸之枢,则以肺为主,《内经》所谓天气通于肺也。天气有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及四季湿土不同,得其平则能养人,失其平则病,《内经》所谓天食人以五气是也。一曰饮食地气,即胃所受水谷也。试观平人绝谷则饥,试观瘠人美食则肥,则地气之养人可知矣。地气养人有形而至柔,故形体丰肥者其气反弱。地气至浊,全凭喉舌为出入,其饮食之权则以脾为主,《内经》所谓地气通于嗌也。地气有三:食谷者,智人为万物之灵也;食肉者,勇鹰虎之属也;食草者,力牛马之属也。又有五味:属木者酸,属火者苦,属金者辛,属水者咸,属土者甘,《内经》所谓地食人以五味是也。凡婴儿在胎中,亦有天气、地气为养,盖其呼吸、饮食皆资于母也。地气有形,故医书多言之,若天气无形,医家多不知为何物,故诸书皆置而不言,无怪医术之多陋也。

    论宗气

    宗气者,乃呼吸天气所生,其所居在胸膈之间。《内经》曰:宗气出于上焦。又曰:呼则气出,吸则气入。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名曰气海是也。凡人身之力,惟胸膈间最大,此即宗气也。凡头背手足之力,皆取络于胸膈,此气又名膻中,又名心包络,即心主也,常代心君用事,称为相火。盖心为君火,端拱无为者,性之体也;膻中宗气为相火,代心君用事,与营血俱行脉中耳。其领营血行于脉中也,即从左乳旁下虚里穴起,以次行于各经。一呼一息,一息行六寸,已详于经络次序。

    论营气

    营气,即营血也。血不自行,必赖气以行之,即宗气领率之也,故称之曰营气。此饮食地气所生,乃水谷之精液,故《内经》曰:水谷入胃,清者为营血。又曰:水谷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为胃行其津液,乃化为血,以奉生身。又曰:营气出于中焦。中焦即腐化水谷之地也。中焦生血,化为两途,其从腹右注于冲脉者为血海,其血静而不动,即天癸也。其从腹左乳下随宗气走于二十八脉者为营血,此则动而不止者也。凡营血行度,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先行左十二经,后行右十二经,其行度左右交通,是以凡病之在营分者,病左则必及于右,病右则必及于左。

    论卫气

    卫气又名人气,以其纲维群动,为知觉运动之主也。又名阳气,以其温养一身也。合而凝之则为卫阳,此受命养生之主也。乃合呼吸天气与饮食地气所生,天气无形而至刚,卫气兼之》曰:饮食入胃,浊者为卫。浊字正言其悍耳。因其悍,故不能行于脉中,而必行于脉外,此卫阳之所以不同于营阴也。

    卫气有体、有用,所谓体者,卫气之根也。其根在肾,《内经》谓卫气出于下焦,常从足少必有所附而始留,下焦乃脂膏最多之地,卫阳即附于脂膏中,故曰卫气出于下焦。譬如灯附于油,则长明不息也。故后人又指为水中之火。不独人也,凡物之膏皆可燃火,则凡有生之物莫不各有阳气附于膏中矣。所谓用者,卫气之枝叶也,其义繁多,另详于左。

    其一曰:间行于五脏则五神生。从下焦而合于上焦宗气,应于心,则生神而为喜笑;应于肺而为思歌。总名之曰慧也。

    其一曰:间行于六腑则水谷化。从下焦而上合于宗气,应于胃则主纳,应于胆则主决,应于小肠则主腐化,应于大肠则主传送,应于膀胱则主渗利。总而名之,则曰三焦,所以行津化液也。凡大小二便之开合,皆三焦卫气之所司,《难经》谓之原气。

    其一曰:出入于经络则寤寐分。方其出也,从肾脏行于少阴之分(少阴为卫气出入之门户),官为之用(凡阳经皆上于头);行于手经,而手为之用;行于足经,而足为之用;间行于脏,而慧生;间行于腑,而饮食入。此卫气之出,而为寤也。两边齐出,且一时分驰者也。方其入也,从太阳、阳跷而下走阴跷,由少阴之分而注于肾,则目合而寐矣。故寐者,无五官之用,不在诸阳经也。无手足之用,不在手足诸经也。无饮食之需,不间行于腑也。唯从肾注心,从心注肺,从肺注肝,从肝注脾,从脾注肾,循环而已然。虽内注于五脏,而在外之经脉不为用,则不能丽于实而生慧,但游于虚而为梦。凡人夜之所梦,多属昼之所为者,卫气之所习也。其呓语者亦然,此卫气之入而为寐也。亦两边齐入,且一时并收者也。若卫气欲入于阴而寐,而勉强持之,使出而为寤,则必呵欠。《内经》谓:阴引而下,阳引而上,阴阳相引欠者是也。

    其一曰:卫行有浅深。卫行脉外,《内经》所谓卫外而为固者也,《难经》名为守邪之神,六厥阴(凡伤寒传经即此)。寅卯辰三时行三层少阳,巳午未三时行一层太阳,申酉戍三时行二层阳明,亥子丑三时行四层太阴,子丑寅三时行五层少阴,丑寅卯三时行六层厥阴,故太阳卫气最盛,少阳为初进,阳明为初退,若三阴则敛藏矣(此法《难经》不载,出仲师《伤寒论》篇)。夫同此卫气,既有寤寐开合,又有行度浅深,何也?曰:《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此篇专论卫气):阳气者,若天之有日,故天常以日光明。可见寤寐者,譬犹日行南陆为冬,行北陆为夏也;浅深譬犹日出为晨,日中为午,日入为昏也。《内经》又有一刻少阳,二刻太阳,三刻阳明,四刻三阴之法,则推求更密矣。盖卫气悍,行度迅急,故大开合之中,复有小开合,《内经》比之于日,诚不诬矣。

    其一曰:卫分行左右。卫气行度,但有寤寐浅深之法,并无左右交通之法。其出而为寤也,驰,故手足、五官之动亦无先后;其入也,一时并收,故手足、五官之静亦无先后。其浅深也,亦然。可见卫行是左右分布矣。是以病之在卫分者,病右则不及于左,病左则不及于右仲师云:风则伤卫,即是指此,此中风所以独有偏枯之症也。李东垣不识此中至理,乃分左为血,右为气,然则人身有病左不关气,右不关血乎,此等浅陋之见,诸医不能斥之,反从而附和之,殊可怪。

    以上皆从《灵》、《素》、《难经》、《金匮》诸书考证确凿,施之延医历有明效,故记之。

    论脉诀

    后世知斥高阳生之讹诀,而不知辨王叔和之《脉经》,总由不读《灵》、《素》之过也。《灵》、《素》谓:人迎为颈脉。即结喉两边之人迎穴也,叔和则指为左手脉名。《难经》谓:阳得寸内九分,阴得尺中一寸。并无关脉地步,叔和则强分三段,又将奇经八脉概附两手,分为九道。种种虚诞,真堪捧腹。至分左寸为心、小肠,左关肝、胆,左尺肾、膀胱,右寸肺、大肠,右关脾、胃,右尺命门、三焦,其法并不见于《灵》、《素》、《难经》,即后之仲师书中,亦无有也。后世又有各自为法,颠倒安置者。吁!五脏六腑本生成之物,可以任人提挈视如傀儡乎?今试诘之曰:仲师谓尺寸俱紧者,名曰伤寒。若以此部位论之,则是五脏六腑皆病,何以止言曰太阳病耶?吾知其必无应矣。然则诸家脉法皆欺人之语,不足信也。惟《灵》、《素》、《难经》、仲景之脉,乃古圣所贻,各有至理,且其法相同,谨摘其要如左。

    一曰经脉诊法,即手足阴阳十二经也。外病必先起于经脉,内病亦必发现于经脉,故为诊病第一要法。经脉有三阳,可以审卫气,以卫气盛于阳经也。经脉有三阴,可以察营血,以营血盛于阴经也。《内经》取结喉旁人迎穴为阳明脉,以候三阳经及卫气,取两手寸口,又名气口,为太阴脉,以候三阴经及营血。其法:人迎盛于气口一倍,为少阳病;二倍,为阳明病;三倍,为太阳病。气口盛于人迎一倍,为少阴病;二倍,为厥阴病;三倍,为太阴病。

    《难经》则括其法,于两手尺寸中,以寸候三阳,尺候三阴,关为阴阳之界。其尺寸相较法,亦如《内经》,以人迎气口相较也。仲师之法与《难经》同。

    一曰脏气诊法,分浅深为五层。第一层,极浮者为肺。《内经》谓:皮毛为肺之合。又谓:脏真高于肺。《难经》谓:三菽之重。仲师同。第二层,略浮者为心。《内经》谓:血为心之合。又谓:心藏血脉之气。《难经》谓:六菽之重。仲师同。第三层,浮沉之中者为脾。

    《内经》谓:肉为脾之合。又谓:脾藏肌肉之气。《难经》谓:九菽之重。仲师同。第四层,略沉者为肝。《内经》谓:筋为肝之合。又谓:肝藏筋膜之气。《难经》谓:十二菽之重。仲师同。第五层,极沉者为肾。《内经》谓:骨为肾之合。又谓:肾藏骨髓之气。《难经》谓:按之至骨。仲师同。

    凡此五者,以见阳脉为腑病,见阴脉为脏病。如三菽见洪为大肠,见细为肺,余可类推。又以轻者为腑病,甚者为脏病。如三菽略涩为大肠,涩甚为肺,余可类推。

    凡此五者,各有主脉,肺涩(又名毛)、心洪、脾缓、肝弦、肾石也。如三菽见洪,为心火刑金,余可类推。

    以上二法,平人则不见,惟病患乃见之。如病在经脉,则寸尺之诊必变于常;如病在脏腑,则菽数之诊必变于常。随其所变见而断其病,十不失一。

    一曰平脉败脉诊法。平脉者,春微弦、夏微洪、秋微毛、冬微石,四时旺脉皆有和缓胃气,故曰微也(微也,勿认为弱)。败脉者,春但弦、夏但洪、秋但毛、冬但石,四时旺脉皆无和缓胃气,故曰但也(但也,勿认为强)。盖脉本营血随宗气而动,宗气即呼吸天气所生,天气有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之递嬗,宗气应之亦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递嬗。若营血乃饮食地气所生,其性精专有常而不变,与宗气相融,故反泯其迹,而为微弦、微洪、微毛、微石,故曰胃气也。若无胃气,则无营血相随,脉中仅止宗气独行,但见弦、洪、毛、石而已,故曰败脉也。凡见败脉者,为无胃气,虽不病,亦不可救,是名真脏脉。凡脉有胃气者,虽极危之病,亦有可生。故曰:人病脉不病者,生;脉病患不病者,死。即此义也。此法,以伤寒初起必见邪盛之脉,则审胃气之法更当细辨。若伤寒十日以后,亦可用此法。

    一曰脉体诊法,其法有三。

    一是呼吸数诊法:一息四至为平,五六至为数,二三至为迟,数极为散,数时一止为促,迟时一止为结,止有定数曰代。

    一是手指轻重诊法:轻取曰浮;重取曰沉;浮沉皆有,中独取无,曰芤;浮沉皆无,中独取有,曰牢;浮无、沉有,曰伏;浮有、沉无,曰革;有力曰实;无力曰濡。

    一是脉动形状诊法:流利曰滑,凝滞曰涩,大曰洪,小曰细,过指曰长,不及曰短,劲疾曰紧,从容曰缓,端直曰弦,厥厥而摇曰动。

    以上凡二十四脉,精而熟之,可以该诸书诊法。但其断法甚多,难于详载,故仅录其脉名。

    以上皆详《灵》、《素》、仲师脏象及诊脉审病之法。若夫病之所由起,或从外因,或从内因,但取切要于中风者,详于后。

    论病因

    病有外因,如六气之风寒暑湿燥热,八方之温热燥寒是也。有内因,如饮食饥饱、喜怒哀乐、爱恶欲是也。凡此者,皆各有所及之经,有某经之脉象(如寸主阳经,尺主阴经之类),即有某经之见症(如三阳有头痛,三阴有腹痛之类),且各有所应之脏,有某脏之脉象(心病则六菽脉洪,肝病则十二菽脉弦之类),即有某脏之见症(心病多笑,肝病多怒之类),此皆确有要则固可知也。如见症虽不似初起,总必有一二未除;脉象虽与初起不同,而其可愈、不可愈总必有胃气可据(脉以和缓为胃气)。此从古圣贤相传要诀,历试不爽者也。病之多门,不及详论,今专以风门论之。

    论中风

    风为八邪之长,夫人而知之矣。至于伤寒之中风,与偏枯之中风,其所以判然不同之故,则自晋迄今千百余年,竟无一人道及,可见历来诸家多愦愦也。殊不知出在《灵》、《素》,特未许浅见窥及耳。夫伤寒之中风,乃六气之风,详在《素问》五营运大论篇,此系四时天气与宗气相名(宗气即呼吸天气所生,领营血行于脉中者也),其感于人也,必入营中,故初起必有恶风发热等症,且营血本左右递注,故病则左右俱病,断无偏枯之症。偏枯之中风,乃八方之风,详见《灵枢》黄帝与岐伯论八风篇中,此是四方贼风与卫气相袭,其入于人也,但在一隅,而不及营血,故起首无恶风发热等症,且卫气本左右分布,两边各出,故病左者不及右,病右者不及左,此所以有偏枯之症也。知此则风之源头清矣。再专就八方风论之。

    论八风

    其法分东、西、南、北为四正,又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为四维,合计为八方,各有主气,南风热、东风温、西风燥、北风寒,东南风温而热、西南风燥而热、东北风寒而温、西北风寒而燥,此其平也,太过者则贼风矣。贼风轻,其中于人也,亦轻;贼风重,其中于人八方之温热寒燥,只以东西南北辨之,不论四时皆有,与六气之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各主一时者不同也。

    卫气温养形体,《内经》所谓卫外而为固,《难经》所谓守邪之神也。卫气固密,则百邪不能侵,若少有罅隙,则邪即袭之矣。其隙在头,则中于面,但为口眼而已,其手足固无恙也。其隙在手经,则中于臂,但为腕臂不举而已,其头足固无恙也。其隙在足经,则中于髀枢,但为步履迟重而已,其头手固无恙也。其隙在左,则中左而右无恙;其隙在右,则中右而左无恙。中足少阴,则舌枯而语言蹇涩(少阴之脉上萦舌本);中手厥阴,则神倦而多健忘(手厥阴心主本代心君行事也);中手少阳,则三焦不利而多噎气,且大便不行;中足太阳,则膀胱不清而多溲浊,甚至小便癃闭而不能出,以膀胱气化全凭卫气渗利,卫气为邪风所袭,不能渗利,故癃闭也。种种诸症,难以枚举,总各视其隙之所在耳。《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正必虚。以比斫材,木坚者不入,脆者皮弛,正谓此也。是以此症多发于中年以后之人,以其卫气不无少衰也。若少壮之人,则百中无一,以其卫气正盛也。后人不明卫气之义,乃有左血右气之说,失之远矣。又有谓血虚生内风者,亦不甚切,殊不知内风之生,乃卫气之虚而有隙,如谷虚则生风耳。非血虚也。虚则有隙,而邪风入之,故曰内风感召外风也。卫气出于下焦,为生风之根,即《内经》所谓肾间动气也。其开合寤寐出入间,皆以足少亦左右分布。凡人之始,初结胎时,其形如两甲,即两肾也,而卫气寓焉,故其开合寤寐出入间,行亦必左右分布,此内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