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重订通俗伤寒论最新章节!

    第一节·病中调护法

    (添加)

    【荣斋按】本章原作只有瘥后调理法,而不提及病中调护法,在编述方面是脱节,在事实方面是缺点。

    须知疾病与调护,为医疗过程中一个重要关键,医药疗效之显著与否?与调护的合理不合理有密切关系。中医文献记载,因失于调护而造成事故的例子,是不少概见的。例如《冷庐医话》载:秀水王氏子患身热、咳嗽、由于不忌风冷和饮食,结果致疹发不透,胸闷气喘而死,这是一个事实。另一方面,譬如感寒病热,服发汗剂,若病家不善调护,或因覆被太多,致药后大汗淋漓,病反热高;或因服药之后,仍食荤腥油腻,热不得退;在病家尚以为医生辨证不确,用药失当之故,而不知其症结是在病家之失于调护。

    祖国护病学说,在张仲景时代是很讲究的。例如:服桂枝汤后的“将息”和“禁忌”,经常关心服药后的病理响应和药理响应等;已具备了护病学的基础。后此各家医书,不重视这个方法,认为它是医疗任务中的附件,仅列入“保生”“慎疾”一类文本中,缺乏有系统的叙述。现下我把近人关于护病方法的文本摘录三篇,取其通俗易晓,避免高深的理论,并附入西医护病学若干则,取长补短,以资互相参证。

    (甲)毛退之提出四点:(一)空气宜流通──一日夜须得两三回之换气,但换气时不可使病患感觉有寒,春秋宜以衣被谨护之,冬季宜 火于炉,以助其温。衣服被褥,常洗晒以使其洁。病体则时以温水毛巾拭之,使皮肤之呼吸便易。(二)病室──宜整齐、清洁、闲静,最忌乱杂秽物或喧扰。(三)宜保持平衡之体温──病患手足最易寒冷,则与他部温度不平衡,致妨碍血行。(四)食物宜适量调剂其食欲──病患之食量,必减于平时,若以不配胃之食物进,则欲减而病增矣。虽然病体之消化力必弱,尤不可以无限制。(录自《中西医话》卷二)

    (乙)顾时雨分三方面说:(一)饮食方面──.病中以吃素为宜,尤其是外感病。.如果病患不要吃的食物,千万不可勉强。.病患胃口呆钝不思饮食时,可停止进膳一日或半日。.病中消化力薄弱,每顿须少吃,且必择易于消化者。.因多吃油腻荤腥而患泄泻时,从速停止饮食。.病中每觉口味不佳,但不可因此而吃各种不应食的物品。.病中进食质量宜少,如其不够,宁可次数加多。.病中食物,以糜粥为最宜。(二)寒暖方面──.病患之衣被,须温凉合度,且须择轻软舒适者。.病患之衣被,要适合时令。.病室中宜保持适当温度(摄氏表十六至二十度)过与不及,皆非所宜。(三)精神方面──.病患须力求精神安定。.侍疾者须常以好言安慰病患,尤宜细心留意病情,告知医生,以供参考。.病患烦闷时,侍疾者可择有趣味之故事或笑话,讲给病患听,使病患精神上减少痛苦。.病室内不可人声扰杂,否则容易引起无谓之烦恼。.家庭琐事,不可告知病患,以免引起精神上的刺激。(恽铁樵医学月刊第一期)

    (丙)陈组光发汗时之摄生──取汗之目标,有一定标准。汗液亡失过多,则有筋惕肉 、亡阳、亡津液、小便不利,大便干燥之弊。汗液排泄不布(谓局部汗出而不遍布周身也。)则有“病不解”“解不足言”之弊。

    故发汗之目标,不求甚多,亦不求其少,求其遍身 然润也。发汗时之摄生,即增加体外温度,以辅助药力之不足,或摄养体力,使体工恢撤消状;故可分为求汗时,与汗出后二期言之:(一)求汗时:.药汁宜温热服。.病室宜增高温率。.服药后宜温覆被窝,下半身更宜重褥,或熨以热水袋。.可少与热稀粥,以助药力。(二)汗出后:.宜休养在空气不激烈鼓动的地方。.静坐或躺卧在围帐里。.室内保持常温。.解除求汗时的生温准备。(按汗后体液亡失,汗腺空疏,体工疏怠,若非休养一二小时,使体工恢撤消状,最易复病。此一二小时间,为汗后时间,不可疏忽。)(吴兴医药第一期)

    (丁)《护病学》摘要──(一)一般热病的护理:.绝对卧床休息,应有充足的睡眠,防止一切不必要的活动。.多饮开水,每二十四小时至少喝三千毫升,以补充体内水分及促进毒素的排泄。.体温在三十八度以下者,每日检查体温二次(上午八时,下午四时);在三十八度以上者应每日四次(上午六时,十二时,下午六时,十二时)。.发热在三十八度以上者,应食软饭;在三十九度以上者应进流质饮食。.退热时不可使病患活动,仍应休息,因退热时体力消耗很大,容易疲劳。.病患在退热时,脉搏、呼吸应该减少,如果反而增多,即证明是虚脱的象征。(二)伤寒的护理:.照一般热病护理。.绝对安静休息;除去在发热期间应安静外,在热退后的短时期也要安静,特别在第三第四周更要注意。.饮食要给予高热量的流质饭,每二小时一次(但蔗糖或牛奶最好少给或不给,以防在肠内发生气体)。.时时注意病患的粪便、体温及脉搏,如发现体温突然降低,或脉搏增高,或大便内有血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应使病患绝对安静,腹部上冷敷,禁食一二日。

    (三)痢疾的护理:.照一般热病护理。.隔离病患。.静卧休息,以减轻肠蠕动。.腹部及臀部保温,或用热水袋放在腹部以减轻疼痛。.在急性期间,要使病患在床上平卧大便,以使腹壁不用力。.急性期间,要常饮开水,每半小时或一刻钟给予一次,直至小便通畅为止。.饮食:在急性期可用痢疾第一类饭(流质饭),待症状减轻后可用第二类饭(半流质饭),直到大便没有粘液及血时,才可进软饭及普通饭。

    第二节·瘥后药物调理法

    伤寒温热。大邪退后。余热未尽。元气已虚。胃虚少纳。脾弱不运。稍动则复。若调理失当。不知禁忌。随时可以转复。若非药物调理合宜。瘥后遗症。何能辄除。爰举其要。胪列二十四则于后。

    (一)瘥后浮肿 伤寒瘥后。脾虚不能制水。水溢于皮肤络脉间。肢体浮肿者。须实脾利水。宜焦冬术、茯苓皮、米仁、杜赤豆、 豆、山药、木瓜、车前子、泽泻之属治之。或以糯米、米仁、煮粥食最妙。

    有因食滞中宫者。乃病后脾胃大虚。不能消谷也。病者胃中犹燥。偏欲多食。食停心下脐上。则水不得上输于肺。肺亦不能通水道于膀胱。故溢于肢体而为肿。其症以心下脐上有硬处。按之则痛为异。

    小便或利或不利。当用平胃散。加枳实、山楂、麦芽、莱菔子、六神曲、为主。硬处消则肿自愈。

    或加苓泽。兼利水亦可。亦有气复未归者。热病大伤阴气之后。由阴精损及阳气。愈后阳气暴复。

    阴尚亏歉之至。切忌消利。吴又可所谓病后气复血未复。气无所归。故暂浮肿。不可治肿。调其饮食。

    节其劳役。静养自愈。吴鞠通曰。余见世人。每遇浮肿。便与渗利小便方法。岂不畏津液消亡。而成三消证。

    快利津液。为肺痈与阴虚咳嗽身热之痨损证哉。余治是证。悉用复脉汤。重加甘草。只补其未足之阴以配其已复之阳。

    而肿自消。至其辨法。气肿异于停水食滞者。停水身重。而小便不利。气肿身轻。而小便自利。食滞腹中有结。气肿腹中自和也。又有脾胃气虚。土不制水。溢于下焦。故从腰以下有水气而为肿也。宜牡蛎泽泻散。利小便而泄下焦之水也。

    (二)虚羸少气 伤寒解后。肺胃津亏气馁。余热挟胃火上升。致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胃有虚热。气不下降。竹叶石膏汤。加竹茹、白薇、主之。

    (三)日暮微烦 热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人微烦。损谷则愈。

    (四)瘥后发蒸 热症新瘥蒸蒸骨热如痨瘵者。乃余热留于阴分也。不可以其羸瘦。而遽用虚损法。

    必察其六府有结邪。则仍以攻邪为主。次察其筋络有壅瘀。仍以通瘀为主。次察其气道有痰涎。仍以祛其痰涎为主。数者俱无。方可清热。或无邪而阴伤。方可纯用养阴之药。或分其余邪之轻重。亏损之多少。而兼用养阴清热药进退加减以和之。

    (五)瘥后咳嗽 凡热退之后。尚有咳嗽未除。此肺胃津亏。而有余热恋肺。宜滋养肺胃之阴。

    其嗽自止。如南沙参、麦冬、地骨皮、川贝母、川石斛、花粉、茯苓、杏仁、桑皮、蔗汁、梨汁之类。

    或加生地、玉竹之类。新感风寒。而症见咳嗽。其病为轻。以其邪传入肺。肺主皮毛。邪从外达也。

    温热多内伤虚证。见咳则重。五脏传乘。肺受火刑。水源涸竭。每多死症。

    (六)自汗盗汗 瘥后自汗盗汗。虽皆属虚。然温热瘥后。多由余热未清。心阳内炽。以致蒸蒸燔灼。

    津液外泄而汗出。为阴虚有火。慎勿骤补峻补。苦坚清养为宜。苦坚如当归六黄汤加减。以育阴泻火固表。

    清养如西洋参、生地、麦冬、黄连、甘草、小麦、百合、竹叶、茯苓、莲心之类。若无热恶寒。而盗汗不止者。阳虚也。黄 建中汤加减。自汗不止者亦阳虚也。玉屏风散。加牡蛎、龙骨、收之。以固护腠理。

    实表固涩之法也。

    (七)瘥后喜唾 病后喜唾。久不了了。中土阳虚。胃中有寒。不能收摄津液。而冷涎上泛也。

    宜理中丸。加益智仁。温纳之。亦有胃虚而有余热者。宜用乌梅北枣丸。(乌梅肉十枚、大黑枣五枚、俱去核、共杵如泥、加炼蜜丸、弹子大。)每用一丸。噙化之。中虚不能摄水者。六君子汤。加益智仁摄之。

    若其稠饮自下焦漾漾而起。溢退场门中者。此肾气不纳。浊阴上泛也。宜都气饮。加胡桃肉、补骨脂以纳之。或少加淡附片以收之。或佐白术以制之。

    (八)皮肤甲错 病后身体枯瘦。皮肤甲错者。乃热伤其阴。阴液不能滋润皮肤也。治法以养阴为主。

    吴氏人参养荣汤。(方见前)清燥养荣汤。均可酌用。叶氏加减复脉汤。尤效。亦有粥食调理自回者。

    又有热毒为病。气血被其煎熬。瘥后饮食渐进。气血滋生。润皮肤而滋筋骸。或痛或痒。宛如虫行。

    最是佳境。不过数日。气血通畅而自愈矣。

    (九)瘥后发疮 温热新瘥。发疮者最多。乃余热淫于肌肉也。若照寻常疮症。温 妄施。断不能救。

    惟多服清凉解毒。兼养气血药自愈。

    (十)瘥后发痿 瘥后发痿。四肢不能动移者。热伤筋脉也。吴氏诸养荣汤。酌用。轻者粥食调理自愈。

    (十一)瘥后不寐 凡伤寒温热病。热退之后。夜不欲寐者。胃不和也。温胆汤、加秫米、和之。

    惊悸不寐者。心气虚也。前方合酸枣仁汤。去川芎清敛之。触事易惊。梦寐不安者。乃有余热挟痰也。宜用竹茹、黄连、石菖蒲、半夏、胆星、栀子、知母、茯苓、旋复花、橘红等味。虚烦不寐者。

    余火扰动也。黄连阿胶汤清滋之。心火内炽不寐者。慎勿骤补。宜清养为主。如西洋参、生地、麦冬、黄连、甘草、小麦、百合、竹叶、莲心、茯神。或加阿胶、或鸡子黄、珍珠粉、审证酌加。

    若终夜清醒。目不得瞑。或目瞑则惊悸梦惕者。余邪内留肝胆。胆气未舒。肝魂不安也。宜酒浸郁李仁、炒枣仁、猪胆皮、黄连、焦栀、淡竹茹、桑叶等。滑以去着。苦以泄热。

    (十二)瘥后昏沉 凡伤寒温热症。新瘥后十余日。或半月。渐至昏沉者。皆缘发汗未尽。余邪在于心包故也。或见潮热。或兼寒热如疟。宜连翘、栀子、豆豉、麦冬、菖蒲、淡竹叶、钩藤、丹参之类清解之。然有痰火内伏包络者。亦见昏沉。其人终日昏睡不醒。或错语呻吟。或独语如见鬼。

    宜丹参、白薇、麦冬、焦栀子、黄连、竹叶、辰砂染灯心、细芽茶。天竺黄、石菖蒲、川贝母、广郁金等味。再加厥症返魂丹。轻清以开达之。甚或万氏牛黄清心丸。叶氏神犀丹。皆可采用。

    (十三)瘥后怔忡 凡热病新瘥。怔忡惊骇。乃水衰火旺。心肾不交也。宜补水养心。朱砂安神丸。

    最妙。半夏秫米汤、合交泰丸、尤妙。

    (十四)瘥后妄言 凡伤寒温热病。每有热退身凉之后。其人如痴。神思不清。言语谬妄。或倦卧不思食者。此心神虚散不复所致。但当调养气血。兼治其心可也。神复妄言自止。吴氏安神养血汤主之。

    薛氏参麦茯神汤亦主之。但痰火余邪。内伏包络。亦有此症。当用鲜菖蒲、天竺黄、川贝母、连翘、钩藤、丹皮、竹茹、辰砂之类。以凉开热痰。则神自清而不妄言矣。若犹不应。加万氏牛黄清心丸。

    清宣之。亦有余热未尽。热扰于心。则多言谵妄者。宜导赤散。加麦冬莲心、朱砂拌灯心等。熄余焰而清心神。

    (十五)瘥后语蹇 伤寒温热症。热退后。其舌转动不灵。而语言蹇涩者。因心脾肾三经之脉。皆系绕于舌心肾虚则舌不灵动。痰阻脾络。肝风内扰则语言蹇涩不清。多是虚风痰火为病。宜加味逍遥散去白术。加生姜钩藤、鲜菖蒲、刺蒺藜、僵蚕之类。以熄风豁痰。痰多者。宜导痰汤加菊花、钩藤、白蒺藜、鲜葛蒲、姜汁、竹沥等。熄虚风而清痰火。若因痰热滞于肺络。有声不能言者。宜顾氏清金散加石菖蒲、竹沥清肃之。如因余热耗伤肺肾之阴。不能上接于阳者。宜清燥救肺汤。加岩制川贝、鸭梨汁、以清养之。若声颤无力。语不接续。名曰郑声。乃元气虚而无根也。宜贞元饮合集灵膏峻补之。

    (十六)瘥后额热 凡热病热退后。胃中痰食邪热逗留。额属阳明。故额独热。目神似觉呆钝。

    宜清疏之。二陈汤、加连翘、黄芩、山楂、神曲之类。清之和之。

    (十七)瘥后发颐 俗名遗毒。乃余邪留滞络中而成毒也。因汗下清解未尽。其邪结于少阳阳明二经。发于两颐者。阳明部位也。发于耳之左右者。少阳部位也。治法以解毒清热。活血疏散为主。误则成脓不出。

    而牙关紧。咽喉不利。多不能食而死。毒内陷而复舌燥神昏亦死。出脓后气虚血脱亦死。故宜早治也。

    古方以普济消毒饮为主。发在耳后。以柴胡、川芎、为主。在项下以葛根。白芷。为主。在项后或巅顶。

    加羌活、薄荷。时方以连翘败毒散为主。如羌、独活、荆、防、连翘、赤芍、牛蒡、桔梗、土贝、蒺藜、薄荷、银花、甘草之类。如元气虚者。须兼归 补托。溃脓后。当大补气血为主。然发于阳明者易治。

    发于少阳者难治。总之此症初起。速宜消散。缓则成脓。不可轻补于未溃之前。补早则必成脓。尤不可纯用寒凉于将发之际。恐闭遏而毒不得发。故必兼疏散为要。外治以葱水时时浴之。

    【炳章】按余治此症。常用吴氏加减消毒饮。如银花、连翘、蝉衣、僵蚕、牛蒡、马勃、荆芥、元参、薄荷、鲜生地捣豆豉。便闭加大黄等。辛凉疏散之剂。多则三帖必愈。如耳下有结核者。加粉重楼、天葵子。外治用水仙花根捣烂。和金黄散浓涂核上。数日即消散。此屡经试验法也。

    (十八)瘥后耳聋 温热症身凉后。尚有耳鸣耳聋等症者。其因有三。一因余邪留于胆经。

    宜养阴药中。加柴胡、鲜菖蒲、钩藤、滁菊、通草、荷叶之类。以清解少阳之郁。二因痰火上升。

    阻闭清窍。其耳亦聋。宜导痰汤、去半夏、南星。加栝蒌皮、京川贝、枇杷叶、杜兜铃、通草、鲜菖蒲之类。以轻宣肺气之郁。三因肾虚精脱。则耳鸣而聋。宜常服耳聋左慈丸。或磁朱丸等。以滋阴镇逆。此二症不关少阳。皆禁用柴胡升提。外治、惟耳聋神丹。(鼠脑一个、青龙齿、朱砂、梅冰、净乳香、麝香各一分、樟脑半分、上药各研细末、用鼠脑为丸、如桐子大。)用丝绵包裹。

    纳入耳中。多效。

    (十九)瘥后腹热 凡热病后。身大凉。独腹热未除。此脾火内甚也。养阴药中。加生白芍、自除。但此症惟伏暑晚发最多。多属肠胃积热。雪羹汤送服陆氏润字丸、最妙。

    (二十)瘥后疼痛 热病失治于前。热流下部。滞于经络。以致腰胁疼痛。甚则不能起立。卧不能动。误作痿治。必成废人。宜清瘟败毒散小剂。加木瓜、牛膝、续断、萆 、黄柏、威灵仙。

    以祛风通络。

    (二一)瘥后不食 当辨不欲食。食亦不化两端。不欲食者病在胃。宜养以甘凉。《金匮》麦门冬汤主之。叶氏养胃汤亦主之。食不化者病在脾。当与以温运。香砂理中汤主之。六君子汤亦主之。

    虽然不欲食一病。又宜分伤食与停食两项。伤食者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病在不及消化。停食不论食之多少。或当食而怒。或当食时病在气结而不能化也。治伤食宜注重于食。或吐、或下、或消。若停食则重在气。惟理气兼之以消。吐下之法。不任用也。医者须分别治之。

    (二二)瘥后不便 凡温热病后。大便不行者。热闭虚闭俱多。风闭气闭者少。热闭者。热搏津液。

    肠胃燥结。及肠胃素有积热者。多有此疾。其症面赤腹热。大腹胀满。四肢反冷。或口舌生疮是也。

    大黄饮子最妙。三黄枳术丸。枳实导滞丸。陆氏润字丸等。皆可酌用。虚闭有二。一阴虚。一阳虚也。

    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下焦阴虚。则阴血枯燥。津液不到。而肠脏干槁。

    治阳虚者。但益其火。则阴凝自化。苁蓉润肠丸主之。老年者。黄 汤、送服半硫丸。治阴虚者但壮其水。则泾渭自通。六味地黄汤加淡苁蓉、白蜜主之。益血润肠丸、五仁丸等亦效。风闭者。风胜则干也。由风热搏激肺脏。传于大肠。津液燥烁。传化则难。或其人素有风病者。亦多风闭。或肠胃积热。久而风从内生。亦能成闭。东垣润肠丸主之。加味皂角丸亦主之。气闭者。气内滞而污物不行也。其脉沉。其人多噫。心腹痞闷。胁肋膨胀。若用攻药通之。虽或暂通。而其闭益甚矣。或迫之使通。

    因而下血者。惟当顺气。气顺则便自通矣。苏子降气汤、加枳壳、杏仁、主之。重则六磨汤主之。

    (二三)瘥后下血 温热新瘥。或十日。或半月。忽然下血者。由于初起失汗。邪不外达而内入。

    阳邪热甚。热伤阴络而血下溢也。治以清营凉血和络之法。如生地、丹皮、地榆、川断、槐米、白芍、苡仁、黑荆芥、白茅根、脏连丸。治之自愈。阴虚火旺者。脏连六味丸、尤捷。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