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重楼玉钥最新章节!

    喉风针诀

    喉风诸症。皆由肺胃脏腑深受风邪。郁热风火相抟。致气血闭涩。凝滞不能流行。而风痰得以上攻。结成种种热毒。故宜以针法开导经络。使气血通利。风痰自解。热邪外出。兼有诸药奇方。层层调治其症。安有不效。针曰气针诚为诸药之先锋。乃喉风之妙诀。功效可胜言哉。凡临诸症先从少商。少冲。合谷。以男左女右。各根据针法刺之。若病重者。再从囟会。前顶。百会。后顶。风府。颊车。风池。诸穴针之。留肩井。尺泽。曲泽。小海。少海。

    商阳。中冲。照海足三里。隐白。诸穴。看病势轻重用之。不可一时针尽。如遇喉风极重之症。方可周身用针。开通周身经络。使风热结邪得杀其势。而气血遂能流利营运。佐以奇药内治。自无不神效。若针路无血。乃风热壅塞。

    则受郁邪日深。最为险症。多致不救。是科临症。每于针下便能判定吉凶。有心究此。宜细思详察焉。

    附纂神应经用针咒法

    咒曰。天灵节荣。愿保长生。太玄之一。守其真形。五脏神君。各保安宁。针一下。万毒潜形。急急如令敕。

    凡针默念咒一遍。吹气在针上。想针如火龙。从病患心腹中出。其病速愈。按针用咒法。非出素问意。但使针时专心于内。不致外驰也。

    论针形至微何能补泻

    譬曰如气球焉。方其未有气也则恹塌不堪蹴踢。及从窍吹之。则气满起胖。此虚中则补之之义也。去其窍之所塞。则气从窍出。而球复恹塌矣。此实中则泻之之义也。

    针法主治歌

    火针主刺周身病。淫邪溢于肌体中。为风为水关节痹。关节一利大气通。火针者。即古人之燔针也。凡周身之淫邪。或风或水溢于肌体。留而不能过于关节。壅滞为病者。以此刺之。使关节利大气通。则淫邪壅于经络风虚肿毒。伤于肌体者。皆可去也。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一取穴歌

    取穴先将爪切深。须教毋外慕其心。令他荣卫无伤碍。医者方堪入妙针。

    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甲重切。所针之穴。令气血开。教病者心专于内。不要外驰。然后下针。使针不伤荣卫。方堪入妙。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二持针歌

    持针之士要心雄。手如握虎莫放松。欲识机关三部奥。须将此理再推穷。

    凡下针之时。须心小力雄。以右手持气针于穴上。势若握虎。不敢放松。着力漫旋。插直至应止之处。吸气三口。然后方提针徐徐而出。凡机关三才奥理。欲先识于心。而行于针者。须将此再三推究可也。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三温针歌

    温针之理最为良。口内温和审穴方。毋令冷热相争抟。荣卫宣通始安详。

    凡下针必先将所用之针入于口中。使针尖温热。审定穴所。方可刺下。勿令冷热相争。庶血气调和。而得安详也。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四进针歌

    进针理法取关机。失经失穴最不宜。阳经取陷阴经脉三思已定针自愈。

    凡下针要病患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如之关机。最切忌太忙。须细审经络穴所在何部分。不可轻施其针。失于经络穴所也。如在阳部。必取筋骨间陷下之处。则不伤于筋骨。如在阴分 之内动脉相应间。则以爪重切经少待片时。方可进针。而不伤于荣卫。又必三思已定。然后下针。病可愈矣。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五指循歌

    部分经络要指循。只为针头不紧沉。推则行之引则止。调和血气使来临。

    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推而行之。引而止之往来循之。使血气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得气即泻之意也。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六摄法歌

    摄法原因气滞经。大指爪中切莫轻以指持针待气至邪气流行针自轻。

    凡摄针者。因针下邪气滞涩不行也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重切之。使正气流行。则邪气不能滞涩。而针下自觉活动矣。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七退针歌

    退针手法理须知。三才诀内总元机。一部六数三吸气。须臾病痛自然除。

    凡退针全在手法三才之内。皆有要诀元机。不可不识。如欲退针。必须缓缓而出自地部。退至人部。再渐退至天部。俱用少阴之六数泻之。每一部六数。须要少停。三部共行三六一十八数。令病患吸气三口。随吸随提。徐徐退至天部。疾病自然愈矣。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八搓针歌

    搓针泻气最为奇。气至针缠莫就移。浑如搓线悠悠转。急则缠针肉不离。

    搓针者凡进退搓捻皆催其气至。以泻邪气也。如觉针下气紧。切勿就移用须以泻法。但微微动转如搓线之状。

    若转之太紧。必至肉缠针头。邪气滞涩而不能除矣。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九捻针歌

    捻针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两般功。内外转移行上下。助正驱邪疾自轻。

    凡捻针时。虽一般在手。而指法不同。故功有两般也。如欲治上。则大指向外捻。外捻者。令其气向上也。如欲治下。则大指向内捻。内捻者。令其气至下也。内捻为之补。外捻为之泻。如经络向下者。转针头逆之。则为迎也。经络向上者。移针头顺之。则为随也。指法得宜。则正气自复。而邪气自退矣。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十留针歌

    留针取气候沉浮出入徐徐必逗留能令荣卫纵横散。巧妙元机在指头。

    留针者凡出针至于天部入针至于地部。须在皮肤肌肉间。徐徐容留令荣卫宣散方可出针入针。若出针太急。则血随针出。反伤荣卫其巧妙元机全在指头之间也。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十一摇针歌

    摇针三部皆六摇根据次推排在指梢孔穴大开无窒碍邪气退除病自消。

    摇针者。如出针三部。欲泻之际。每一部摇二三摇多者不过六摇而已。以指捻针如扶人头摇之之状使孔穴开大无有窒碍。庶邪气退除而病自愈矣。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十二拔针歌

    拔针之时切莫忙。闭门存神要精详。不沉不紧求针尾。此诀须当韫锦囊。

    凡针毕。拔针最要精详。不可轻率忙乱也。如欲出针。须待针下气缓不沉不紧。觉轻动滑快。方以右指捻住针尾以左手大指按其针穴及穴外之皮令针穴门户不开神气内存然后拔针庶不致于出血。此针家要诀。须当韫于锦囊也。

    针略

    夫用针者。先明其孔穴。补虚泻实。送坚付濡。以急随缓荣卫常行。勿失其理故为针者。勿离乎心口。如衔索目。欲内视消息气血不得妄行。凡针入一分。则知天地之气。针入二分。则知呼吸出入。上下水火之气。针入三分。

    则知四时五行。五脏顺逆之气。凡针皮毛腠理者。勿伤肌肉。针肌肉者。勿伤筋脉。针筋脉者。勿伤骨髓。针骨髓者。勿伤诸经络。若误伤之。魂魄神志知气失乱。反误人也。学人慎之。(千金)

    针禁忌法

    大寒无刺。(素问云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新内无刺。已刺无内。大怒无刺。已刺无怒。

    大劳无刺。已刺无劳。大醉无刺。已刺无醉。大饱无刺。已刺无饱。大饥无刺。已刺无饥。大渴无刺。已刺无渴。

    月郭空无治。

    凡乘车来者。须令卧以休息。如食顷。乃可刺之。步行来者。令坐以休息。如行十里顷。乃刺之。若大惊大恐者必俟定其气。乃刺之。(千金)

    问针入几分留几呼

    答曰。不如是之相拘也。盖肌肉有浅深。病去有迟速。若肌肉浓实处。则可深若浅薄处。则宜浅。病去则速出针。病滞则久留针。为可耳。(素问针刺)

    论泻要诀

    神应经云。取穴既正。左手大指掐其穴。右手置针于穴上。令患人咳嗽一声。随咳内针至分寸。候数穴针毕停少时。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摇动。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约行五六次。觉针下气紧却用泻法。如针左边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针头轻提往左转。如有数针。俱根据此法。俱转毕。

    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却用食指连搓三下。(谓之飞)仍轻轻提往左转。略退针半许。(谓之三飞)根据此法行至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是气至极矣。再轻轻提往左转。一二次。欲出针时。令病患咳嗽一声。随咳出针。此之谓泻法也。(大成)

    论补要决

    凡人有疾。皆邪气所凑。虽病患瘦弱。不可专行补法。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患目赤等疾。明是邪热所致。可专行泻法治之。其余诸疾。只宜平补平泻。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邪气。后补真气。此乃先师不传之秘也。

    今行补法者。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转针。如针左边捻针头转向右边。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二分。便真气深入肌肉之分。如有数穴。根据此法行之既毕。停少时。却用手指于针头上。轻弹三下。如此三次。仍用我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连搓三下。(谓之飞)将针深进一二分。以针头向左边。(谓之三进三飞)根据此法行至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或针下气热。是气至足矣。即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出针急以手按扪其穴。此谓之补法是也。(大成)

    枢扶氏曰。凡补法者。假如此穴合针入五分。须先针入二分。候针下得气再入二分。是至四分又候得气更针入一分。总共五分止。然后急出针。即以左手大指急按所针穴孔。勿令出血。是为补也。凡泻法者。假令此穴合针五分。便即入五分。候约得气。便将针退出二分。少停又退出二分。是共提出四分。再少停候得气。又起针漫漫拔出。

    不用手闭其针孔。令其气出。或血出。是为泻法也。

    中指定同身寸图

    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屈指两纹尖相去为一寸。取稻秆心量。或薄篾量。皆易折而不伸缩为准。用绳则伸缩不便。故不准。

    中指定同身寸图

    行针分寸歌

    行针分寸中指传。屈指中节两纹尖。男左女右童稚一。长短肥瘦审经权。

    法以中指第二节。屈指两纹尖。相去为一寸。童稚亦如之。虽人身有长短肥瘦不同。凡入针之分数。亦有不一。

    而身形长者。其指节亦长身形短者。其指节亦短。但随其长短。以取分寸。则自准矣。肥人肌肉肥浓。血气充满。

    宜刺三分半。瘦人肌肉瘦薄。血气未盛。宜刺二分。然虽如此。犹有经有权。不可执一而论。如遇不肥不瘦之人。

    只在二三分之间。酌量取之。至于心领神会。又当存乎其人矣。

    四季针灸坐向歌

    针灸原来宜坐向。理从四季顺自然。东南西北四维向。迎以生气本乎天。

    四季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

    四季人神所在处。禁针忌灸莫妄施。春在左胁秋在右。冬在腰间夏在脐。

    四季人神所在之处。谓人之神气初动之处。同乎天地之流行也。禁针灸者。恐伤生气也。凡人神常在心。至春在左胁者。肝主升也。秋在右者。肺主降也。冬在腰者。肾主藏也。夏在脐者。脾主化也。

    逐日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

    一日足大(足之大指)二外踝。三日股内四在腰。五口六手七内踝。八腕九尻十背腰。十一鼻柱二发际。三牙四胃五遍身。六胸七气(气冲也)八股内。九足二十内踝寻。二十一手小(手之小指)二外踝。三日肝足四手明。

    (手阳明)五足(足阳明)六胸七在膝。八阴(男女前阴中也)九胫晦趺停。(足之十指岐骨也)

    十干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

    甲不治头乙喉头。丙肩丁心戊腹中。己脾庚腰辛膝位壬肾癸足忌灸针。

    十二支人神所在禁忌针灸

    子日(在目)丑日(在耳)寅日(在胸又云面口)卯日(在鼻及脾)辰日(在腰)巳日(在手又云头口)午日(在心腹)未日(在足)申日(在头并肩腰)酉日(在背及腰)戌日(在喉咽头)亥日(在头并臂胫膝)

    十二时人神所在禁忌针灸

    子时(在踝)丑时(在头)寅时(在耳一云在目)卯时(在面耳)辰时(在口项)巳时(在乳一云在肩)午时(在胸胁)未时(在腹)申时(在心)酉时(在膝背脾)戌时(在腰)亥时(在股)

    禁针穴歌

    (共三十一穴)

    禁针穴道要分明。脑户囟会及神庭。络却玉枕角孙穴。颅囟承泣随承灵。神道灵台膻中忌。水分神阙并会阴。

    横骨气冲手五里。箕门承筋及青灵。乳中上臂三阳络。二十三穴不可针。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阳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久忌。女子终身无妊娠。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深时人闷倒。三里急补人还平。

    禁灸穴歌

    (共四十七穴)

    禁灸之穴四十七。承先哑门风府逆。晴明攒竹下迎香。天柱素 上临泣。脑户耳目 脉通禾 颧 丝竹空。头维下关人迎等。肩贞天牖心俞同。乳中脊中白环俞。鸠尾渊腋如周荣。腹哀少商并鱼际。经渠天府及中冲。阳池阳关地五会。漏谷阴陵条口逢。殷门中脉承扶忌。伏兔髀关连委中。阴市下行寻犊鼻。诸穴休将艾火攻。

    针灸诸则

    一凡诸病之作。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宜用针刺者。以针法开导之。当用灸者。以灸法温暖之。凡治毕。须好持护。忌生冷醋滑等物。若不知慎。必反生他疾。

    一凡针刺大法多宜在午时之后。不宜在午时之前。

    一凡灸法。须先发于上后发于下。先发于阳。后发于阴。

    一凡微数之脉。及新得汗后者。并忌灸。

    一凡用火补者。勿吹其火。必待其从容彻底自灭。灸毕。即可用膏贴之。以养火气。若欲报者。直待报毕。贴之可也。

    一凡用火泻者。可吹其火。敷其艾宜于速迅。须待灸疮溃发。然后贴膏。此补泻之法也。

    诸症针刺要穴

    喉痹又喉缠喉斗底。

    天突 廉泉 后顶 风府 风池 合谷 商阳 中冲 少泽 少商 然谷 照海 三阳交 足三里双单乳蛾燕口。

    后溪 少冲 少商 合谷 风池牙关紧闭口眼歪斜搜牙悬 。

    颊车 承浆 合谷 鱼际 足三里枢扶氏曰。以上诸穴。皆急治喉风等症之要穴法也。其余诸穴。切勿妄行针灸。必须谨遵古法。庶不有误。慎之慎之。

    制针法

    制针须用马嚼环铁。以马属午午属火火克金取克制。能解铁毒之义也。故本草用马衔铁作医针为妙。若以真金制针。用之更佳。其 炼之法。 以马衔铁琢作二寸长。或三寸。不拘长短。要光圆尖者数针。三棱式者数针。以便分症从穴按用。不可过于尖锋恐易折针于肉内也。次以蟾酥涂针尖上入火中微 。不可令红。取起复照前涂酥三次。乘热插入腊肉皮之里肉之外。将后药用水三碗煎沸次。入针肉在内。煮至水干。倾于清水中。待冷将针取出。

    于黄土中插百余下。以去火毒再用。细石打磨净及端直。仍用松子油涂之。当常近人气为妙。

    煮针药方

    麝香(五分) 胆矾(一钱) 朱砂(三钱) 没药(三钱) 郁金(三钱) 川芎(三钱) 归尾(三钱)

    磁石(一两) 石斛(二分) 皂角(二钱) 穿山甲(三钱) 甘草节(五钱) 沉香末(五钱) 北细辛(三钱)

    以上诸药。能引气味入针内。

    任脉穴

    任脉起于会阴。循腹上行会于咽喉。至承浆止。凡二十四穴。是科只用璇玑。天突。廉泉承浆。四穴。(后载会阴一穴云凡喉风禁针故不列入总条)

    承浆(一名天池,一名悬浆) 在颐前下唇棱下陷中。经云。足阳明任脉之会。刺二分。留五呼。灸三壮。主治口眼 斜。口噤不开。暴喑不能言。偏风半身不遂。刺三分。徐徐引气而出。一云疗偏风口 面肿。消渴饮水不休。口齿疳蚀生疮。灸之亦佳。日可七壮。至七七壮止。即血脉宣通。其风应时立愈。艾炷不必大。但令当脉即能愈疾。千金云。小儿唇紧。灸三壮。百症赋云。泻牙痛而即移。通元赋云。治头项强。

    廉泉(一名本池 一名舌水)在颔下结喉上中央舌本下。仰面取之。经云阴维任脉之会。按刺疟论所载云。舌下两脉者。廉泉也。气府论曰。足少阴舌下各一。卫气篇曰。足少阴之标。在背 与舌下两脉。然则廉泉非一穴。

    当是舌根下之左右泉脉而且为足少阴之会也。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主治咳嗽喘息。上气吐沫。舌纵舌下肿难言。舌根缩急不食涎退场门疮。

    百证赋云。兼刺中冲穴。堪攻舌下肿痛。

    天突(一名玉户) 在结喉下三寸宛宛中。阴维任脉之会。刺五分。留三呼。灸二壮。低头取之。主治上气哮喘。咳嗽喉痹。五噎肺痈。吐咯脓血。咽肿暴喑。身寒热咽干。舌下急。不得下食等症。

    璇玑 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头取之。刺三分,灸五壮。主治胸胁满。咳逆上气。喘不能言。喉痹咽肿。水饮不下。实症。

    会阴(一名屏翳) 在大便前小便后。两阴之间。任脉别络。侠督脉波脉之会。任督冲三脉所起任由此而行腹。

    督由此而行背。冲由此而行少阴之分。宜灸不宜针。主治阴寒阴中诸病。凡喉风禁针。

    手太阴肺经穴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出腋下循臂内行人寸口。至鱼际。出大指之端。止于少商。凡十一穴。今录六穴。

    中府(一名膺中俞) 在云门下一寸。去任脉中行华盖穴旁横开六寸。乳上三肋间陷中。动脉应手。仰而取之。

    手足太阴之会刺三分。留五呼。灸三壮。主治肺急胸满。涕浊喉痹。气逆善噎。食不下。肺风面肿。肺胆寒热。此穴主泻胸中之热。其治与缺盆风府多同。

    云门 在中府上直行一寸六分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刺三分。灸五壮。甲乙经云。刺太深令人逆息。千金云。灸五十壮。主治咽痛喉闭。瘿气伤寒四肢热不已。咳逆短气上冲心胸等症。

    天府 在臂 内廉腋下三寸动脉陷中。用鼻尖点墨到处是穴。刺三分。留三呼。禁灸。灸之令人气逆。主治暴痹内逆肝肺相抟。血溢口鼻。飞尸鬼注。百证赋云。兼合谷可追鼻中衄血。

    尺泽 在肘中约纹上。屈肘横纹筋骨罅中。动脉是也。

    手太阴所入为合。肺实泻之。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壮。甄权云。臂屈伸横纹之间。筋骨罅中。不宜灸。主治呕吐上气。喉痹腹痛。心烦舌干。及小儿慢惊风。可灸一壮。千金翼云。邪病四肢重痛。诸杂症候。尺泽主之。一名鬼堂。又云。五般肘痛寻尺泽。

    鱼际 在手大脂本节后内侧陷中。散脉中。白肉际。

    手太阴所溜为荣。刺二分。留三呼。灸三壮。主治咽喉干燥。乳痈舌上黄。身热恶寒酒病。百证赋云。兼腋门能治喉痛。一传齿痛不能食饮。左患灸左。右患灸右。男三灸。女四灸。

    少商 在手大指内侧端。去爪甲角如韭叶。白肉宛宛中。手太阴所出为井。刺一分。留三呼五吸。宜用三棱针刺。微出血泄诸脏之热。不宜灸。主治项肿喉痹。烦心呕哕。雀目不明。唇干唾沫。饮食不下。手弯指痛。小儿乳蛾。乾坤生意云。此为十井穴。凡国中风暴卒。昏沉痰涎壅盛。牙关紧闭。水粒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此穴。及少冲。中冲。关冲。少泽。商阳。使血气流行。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也。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

    心包络经。起自天池。循胸中出胁下。入肘内曲泽下臂行循中指出其端。终于中冲。凡九穴。今录四穴。

    天池(一名天会) 在乳后一寸。腋下三寸。着胁直腋撅肋间气府。论注曰。在乳后同身寸之二寸。手厥阴足少阳之会。刺三分。灸三壮。主治胸胁烦满。头痛寒热疟。千金云。治颈漏瘰 。灸百壮。

    天泉(一名天 ) 在曲腋下。去肩臂二寸。举臂取之。刺六分。灸三壮。一曰刺二分。主治恶风寒胸胁痛。

    曲泽 在肘内廉横交陷中。筋内侧动脉。屈肘得之。

    手厥阴所入为合。刺三分。留七呼。 灸三壮。主治咽喉疼痛。身热烦渴。臂肘摇动掣痛不可伸。

    中冲 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陷中。手厥阴所出为井。刺一分。留三呼。灸一壮。主治热病汗不出。头痛如破。身热如火。心痛烦满。舌强痛。神农经云。治小儿夜啼多哭。灸一壮。炷如小麦。百证赋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